矿井开采设计下ppt课件.ppt_第1页
矿井开采设计下ppt课件.ppt_第2页
矿井开采设计下ppt课件.ppt_第3页
矿井开采设计下ppt课件.ppt_第4页
矿井开采设计下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一采区车场线路设计 矿井开采设计 下 课题一采区车场线路设计 能力训练任务 进行采区上 中 下车场线路设计 任务描述 采区内最集中 最复杂的轨道线路 是采区上 中 下部车场线路 釆区轨道线路设计主要是指釆区车场线路设计 采区的轨道线路包括由采区上部 中部 下部车场组成的车场线路和与之相联接的轨道线路 本模块任务主要结合准备方式模块所设计采区 盘区 带区 中的上 中 下车场进行线路设计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课题一轨道平面线路设计 知识点 技能点 轨距 轨型 曲线半径选择原则矿用轨道 道岔系列及正确选用矿井轨道线路加宽与外轨抬高 正确选用轨型 道岔 曲线半径进行轨道线路设计组织实施矿井轨道线路施工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本章要点 1 轨道线路设计基础知识 轨道 道岔 曲线 线路施工 线路联接点 2 采区车场轨道线路设计 采区下部 中部 上部车场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1 线路位置与作用 1 轨道上山 2 采区车场 3 工作面轨道平巷2 线路空间状态 1 水平 下部车场 大巷装车站 区段轨道平巷 2 倾斜 上山中部车场斜面线路 一 采区轨道线路分类 1 确定车场形式 2 绘制车场平面布置草图 3 进行线路连接点 线路参数设计计算 4 计算线路平面布置总尺寸 5 绘制线路布置图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二 采区车场线路设计步骤 1 轨道在巷道底板铺设道床 道砟 轨枕 钢轨和联结件等组成 三 矿井轨道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1 轨型 以单位长度质量表示 kg m 1 kg m 矿井使用的轨型系列值 现采用标准轨型 15 22 30 38 43 新设计矿井使用 原使用的轨型 11 15 18 24 生产矿井使用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新设计矿井轨型选用要求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2 轨距 1 轨距 单轨线路是有两根轨道组成 两根轨道上轨头内缘的距离为轨距 矿用标准轨距 600mm 900mm 762mm 2 轨距选用 根据矿井生产能力大小和矿井运输方式选用 大型矿井 一般选用 900mm轨距使用3t 5t矿车 辅运和主运 中 小型矿井 多选用 600mm轨距使用1t 3t矿车 辅运和主运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3 轨道线路中心距 双轨线路中心线间距S 1 直线段 S B mm 式中 B 机车宽度 mm 两列车对开时最突出部分之间的距离 mm 200mm 3 轨中心距选用 线路中心距一般取100mm为单位的整数 例 使用3t矿车 机车运输 机车宽度1360mm 轨距900mm 直线段 S B 1360 200 1560mm1560 1600曲线段 S1 S S 1600 300 1900mm 矿井轨道轨中心距系列值 600mm轨距 1300 1400 1600 1700 1900 900mm轨距 1600 1800 1900 2200 2500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2 弯曲段 S1 B S S 曲线巷道线路 由于车辆的外伸和内伸轨道中心线必须加宽机车运输 S 300mm其它运输 S 200mm 煤矿安全规程 23条规定 装车点 700mm 摘挂钩点 1000mm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两根轨道以中心线作为线路的标志 进行线路施工设计时 图中采用单线表示 单轨线路 单线 细实线 双轨线路 双线 细实线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2 道岔道岔 使车辆由一线路转运到另一线路的装置煤矿常用道岔 新的标准 MT T2 95 1 单开ZDK 2 对称ZDC 3 渡线ZDX 增加Z代表窄轨道岔 标准道岔共有七个系列600轨距 615 622 630 643900轨距 915 930 938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道岔特征 道岔是一个刚性整体装置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1 单开道岔基本结构 1 尖轨 2 辙叉 3 转辙器 4 曲轨 5 护轮轨 6 基本轨 2 道岔类别及参数 1 ZDK 单开道岔在线路图中 道岔以单线表示 道岔主线与岔线用粗实线绘出主要参数 a b 外形尺寸 辙叉角 M 2 3 4 5 6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2 ZDC 对称道岔道岔参数 a b 外形尺寸 辙叉角 M 2 3 4 1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3 ZDX 渡线道岔道岔参数 a b 外形尺寸S1 线路中心距L 道岔总长度 辙叉角 4 5 6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3 道岔辙岔号与辙岔角关系 tan tan tan 2tan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新计算方法 原计算方法 道岔角度对照表 4 道岔型号含义 单开 对称道岔 道岔类别代号辙叉号曲率半径道岔曲轨的曲线半径 单位为 m 曲率系列值 6 9 12 15 20 25 30 40 m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ZDK ZDC 922 3 15 轨距 轨型 ZDK ZDX道岔的方向性 分左向 右向 道岔手册中所列型号均为右向道岔 如 ZDK622 4 12未注明左 右 均为右向道岔 右向道岔 岔线在行进方向 由a b 的右侧 左向道岔 必须在尾数后注上 左 字 如 ZDK622 4 12 左 岔线在行进方向 由a b 的左侧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新型道岔型号与参数值 MT T2 95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道岔选择基本原则 1 轨距一致 2 轨型相符 3 与行驶车辆相适应 4 符合行驶车辆速度要求 5 和线路要求相符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1 与基本轨距一致 如ZDK622 4 12 只用于600mm轨距 2 与基本轨相符 可相同或高一级 不能低一级 如基本轨型是22kg m 道岔轨型选22kg m或者30kg m 3 与行驶车辆相适应ZDK 通过机车 M必须大于3号道岔 ZDC 通过机车 M必须大于2号道岔 R 9m 18 26 06 的道岔只允许通过矿车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4 与行驶车辆速度相适应通过矿车的道岔 其行车v 1 5m 秒 可选2 3号道岔 R小 大 行车v低 通过机车道岔必须在4号以上 v较大 5 道岔要和线路要求相符 要注意道岔左向 右向和线路一致性 合理选用单开和对称道岔 渡线道岔要和轨中心距一致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提示 道岔辙岔尖和线路岔心是不同的 任务实施 根据准备方式模块所设计采区 盘区 带区 的条件进行轨道 道岔的选型和设计 任务一轨道 道岔选择 线路联接基本类型1 巷道转弯 直线 曲线 直线2 巷道平移 线路平移 直线 曲线 直线 曲线 直线3 巷道分岔 直线 道岔 曲线 直线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1 单轨曲线巷道转弯中间必须加入曲线段 1 曲线参数已知 巷道转角 选用 曲线半径R计算 切线长T 圆弧长K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2 曲线半径确定 车辆进入曲线后 前轴外轨轮 后轴内轨轮碰撞轨道 根据行车速度 限定碰撞冲击角 确定曲线半径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曲线冲击角和行车速度有关V 1 5m s 4 c 7人力推车V 1 5m s 3 c 10V 3 5m s 2 c 15机车牵引SB 轴距 1t矿车SB 880mm3t矿车SB 1100mm煤矿轨道曲线系列值 4 6 9 12 15 20 25 30 40 m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举例 3t矿车 列车运行速度18Km h 40 计算曲线半径及参数 V 5m s取C 20Rmin CSB 20 1100 22000mm选R 25m 例 计算曲线参数单轨曲线 40 R 25000 mm K T参数计算 K 17452 mm T 9099 mm 注 曲线半径是轨中心距的半径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3 曲线线路外轨抬高和轨距加宽轨道线路进入曲线线段后 为保证车辆安全运行 必须进行外轨抬高和轨距加宽 也为施工参数 现场施工人员需要掌握 1 外轨抬高和轨中心距大小 曲率半径与车辆运行速度有关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计算原理分析 abo OBA ACO ab OB ob G实际施工中外轨抬高值 900轨距 一般取值 h 10 35mm 600轨距 一般取值 h 5 25mm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进入曲线如不加宽 车辆将无法通行 加宽值与曲率半径和轴距有关 s 取值10 20mm加宽方法 外轨不动 内轨向内移动 要求 线路在进入曲线段以前 进行外轨的抬高和轨距加宽 超前距离X 计算X 100 300 h X104 mm 车辆进入曲线由于车辆内伸和外伸 巷道必须加宽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车辆外伸 1 c1 c2车辆内伸 2 c2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单轨巷道曲线段要确保人行道符合安全规程的规定值 巷道需要加宽 巷道采用机车运输 曲线段巷道加宽 S 1 2外伸 1 200mm 内伸 2 100mm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1 特点 单轨线路异向曲线联接 即在两个反向曲线之间加一缓和直线C 将轨道平移一定距离 C SB 2X 2 确定C值考虑的原则 a 线路外轨 内轨 内轨 外轨 车辆不能同时受异向曲线两根轨道外轨抬高的影响 b 车辆离开第一个曲线的X 之后 经过一个SB直线段后再进入第二曲线的X C SB 2X L 2Rsin C cos m S sin SB 轴距X 外轨抬高递增递减直线段长度 一般取整数值实际中多选30 45 60 整角度 导入的辅助角tan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2 双轨巷道1 轨中心距加宽 车辆相对运行 考虑车辆外伸 内伸 轨中心距需加宽加宽值 S 1 2轨中心加宽一般取值 通过机车 S 300mm 其他车辆 S 200mm 如巷道断面较大 轨中心距已经考虑加宽值的要求 轨中心距则不需进行加宽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2 双轨巷道1 轨中心距加宽 车辆相对运行 考虑车辆外伸 内伸 轨中心距需加宽加宽值 S 1 2轨中心加宽一般取值 通过机车 S 300mm 其他车辆 S 200mm 如巷道断面较大 轨中心距已经考虑加宽值的要求 轨中心距则不需进行加宽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双轨巷道轨中心距加宽 内侧轨道正常外侧轨道外移 S巷道需加宽2 S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L0值选取 提前加宽 抬高长度 机车运输 L0 5m3t矿车 L0 2 5 0m1t矿车 L0 2 5m 轨中心距加宽设计与施工的要求线路设计时 作图S S 两点用直线相联 施工时 必须利用异向曲线联接 使之两端曲线相切 以利于行车 三 轨道线路联接点计算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一 平面线路联接1 ZDK道岔非平行线路联接 轨道线路联接基本方式平面线路联接 道岔曲线联接纵面线路联接 竖曲线联接 1 特点 1 用ZDK道岔 曲线联接系统变单巷为双巷 联结两条不同巷道 2 道岔是一刚性结构 本身既不能抬高外轨 也不能加宽轨距 3 采用道岔岔线与弯道曲线直接相连 取消了缓和直线C 4 曲线转角 等于巷道转角 任务二平面线路联接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课题二 采区车场线路设计 任务二 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任务三 采区上部车场设计 知识点 技能点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任务描述 任务分析 采区下部车场是采区煤炭转运和采区材料设备运送的主要枢纽 采区下部车场主要有装车站 辅助材料车场和绕道组成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主要是把装车站 辅助材料车场和绕道线路有机的联系起来 根据采区巷道布置模块所设计的采区下部车场基本形式 进行车场线路设计 计算装车站线路的长度和辅助材料车场储车线长度 高低道线路和绕道布置尺寸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一 采区下部车场基本形式1 装车站 按装车地点 2 材料车场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二 采区下部车场线路设计1 装车站线路设计 a 通过式 b 尽头式1 机车 2 调度绞车 3 煤仓 4 空车储车线 5 重车储车线 6 装车点道岔 7 8 渡线道岔 9 通过线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1 装车站线路设计 1 装车站线路总长度通过式 LD 2LH 3LX L1尽头式 LD 2LH LK L1式中 LH 空 重车线长度 各不小于1 25列车长度 mLX 渡线道岔线路联接点长度 m LK 单开道岔线路联接点长度 m L1 机车加半个矿车长度 m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2 装车站线路坡度装车站线路坡度和车场的调车方式有关 调车方式 调度绞车调车 线路坡度和大巷设计坡度基本相同 为3 5 装车点处为水平 自动滚行调车 线路坡度要满足车辆自动滚行的要求 大巷坡度变化大 小型矿井有采用 调度绞车调车自动滚行调车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自动滚行调车时装煤车场线路1 通过线 2 阻车器 3 煤仓 4 空车储车线 5 重车储车线 6 7 渡线道岔 8 调车线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计算装车站线路长度示例基本条件 1 矿井生产能力120万t a 2 采用矿车运输 使用3t固定矿车 3 牵引机车为10t架线机车 4 一列车牵引18个矿车 5 采用道岔为 ZDX938 4 1522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主要参数矿车参数 机车参数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道岔参数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计算车场线路长度示例 1 通过式装车站 LD 2LH 3LX L1 2x77625 3x16882 6225 212121mm2 尽头式装车站 LD 2LH LK L1 2x77625 9000 6225 170475mm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1 绕道位置及与装车站线路的关系主要运输大巷与轨道上山下部材料车场相连接的水平巷道称为采区下部车场的绕道 绕道2位与大巷1的位置关系不同分为 顶板绕道 绕道位于大巷的顶板方向 如图 a b c 底板绕道 绕道位于大巷的底板方向 如图 d 底板绕道一般在煤层倾角小于10 左右的情况采用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2 辅助材料车场线路设计 大巷装车式下部车场绕道的位置 a b c 顶板绕道 d 底板绕道1 大巷 2 绕道 3 轨道上山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2 下部车场的起坡方式 主要是顶板绕道 1 当轨道上山倾角为20 25 一般为一次变坡 如图 a 2 当上山倾角 25 时 采用二次变坡 如图 b 3 上山角度较小 一般也采用二次变坡 如图 c 4 底板绕道 煤层倾角小 一般也采用二次变坡 如图 d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3 绕道线路布置采用顶板绕道时 为了不影响上山的运输 绕道线路应与装车站下帮一侧的通过线相联接 装车站储车线 煤仓放煤口应设在大巷上帮一侧 如图所示 绕道线路布置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采用底板绕道时 储车线 煤仓放煤口与通过线的相对位置与上述相反 布置在巷道的下帮 装车站中各渡线道岔的方向也恰好相反 如图所示 绕道布置方式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4 绕道方向与布置形式绕道方向是指绕道出口朝向井底车场还是背向井底车场 设计时主要考虑采区上山的通风方式 轨道上山进风一般采用绕道朝向井底车场方向布置 1 立式布置 图 a c 所示 特点是主要储车线直线段与大巷线路相垂直 2 斜式布置 如图 b d 所示 这种布置的储车线路与绕道和大巷线路夹角一般可在45 75 3 卧式布置 储车线路直线段与大巷线路平行布置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下部车场绕道线路的布置形式 绕道线路立式和斜式布置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卧式顶板绕道布置 5 材料车场储车线及绕道线路布置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1 储车线长度 储车线长度要求大于0 5列车长度 一般可考虑8 10个矿车长度 2 储车线设高低道 储车线为便于矿车运行 降低劳动强度分为高低道 高道为矸石车线 低道为材料 设备车线 3 储车线的计算 储车线是从竖曲线起坡点处开始计算 包括直线与曲线段 一般主要计算高道 内侧线 低道长度超过部分 可不设自动滚行的坡度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绕道线路分析 1 单开道岔非平行线路联结 52 01 05 2 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联结 平面线路 3 单开道岔平行线路联结 斜面线路 4 曲线半径通过机车必须大于12m 不通过机车9m 5 道岔必须是4号以上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6 绕道储车线路主要尺寸参数计算 1 绕道开口位置的确定设绕道交岔点道岔始端至煤仓中心线的距离X X S1 2 R1 LHG KP C1 LK C R M LS煤仓中心线是已知的点 有X值就确定了绕道开口位置 2 绕道储车线与大巷线路的距离SS y C R1可通过C控制S的距离大小如C是一段必须的过渡线则S是所需的最小距离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如图所示 设低道起坡点至大巷通过线的垂直距离为y y值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顶板绕道起坡点位置 3 起坡点至大巷线路的距离y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计算确定y值是下部车场设计的关键 确定y值的主要因素 h2与 h2是轨道上山与大巷之间的岩柱 要求h2必须大于2 5m 为控制h2和y值 则必须加大 在布置尺寸受限制时 一般按接近25 进行设计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计算起坡点至大巷线路y值长度示例基本条件 1 轨道上山的起坡角 按22 24 考虑 2 确定的轨道上山与大巷距离为h2 4m 2 5m 3 低道竖曲线半径12000mm 4 大巷的高度h 3600mm 5 通过线路中心线与巷道中心线距离e 600mm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21 34m 16 0m 注意 在巷道进行方案设计与线路布置时 线路布置范围必须考虑到满足要求所需的尺寸 起坡点至大巷线路的距离y值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3 辅助提升车场斜面线路设计 线路坡度示意图 采区下部车场由于运输量大一般多为双道起坡 在斜面使用对称道岔变单道为双道 设置竖曲线分别变坡 储车线设计为高低道形式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1 斜面线路 采用3号对称道岔 单道变双道 2 储车线线路 1 储车线线路平面布置 2 储车线线路纵断面坡度 高道线路坡度iG为 底道线路坡度iD为 高道线路坡度角为 底道线路坡度角为 30 56 37 49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3 下部车场高低道起坡方法 限定起坡点间距 a 相同半径一次变坡法 b 不同半径一次变坡法 c 相同半径二次变坡甩车线上抬法 d 相同半径二次变坡提车线下扎法 e 相同半径二次变坡提车线下扎甩车线上抬法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4 竖曲线参数 1 竖曲线半径一般取9m 12m 15m 20m 2 竖曲线线路转角 高道竖曲线线路转角低道竖曲线线路转角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3 高低道竖曲线水平投影长度 竖直线两端点高差及水平段投影长度 a 高道 b 低道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高道竖曲线水平投影长度 低道竖曲线水平投影长度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4 高低道竖曲线两端点高差及高道竖曲线两端点高差低道竖曲线两端点高差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2 高低道竖曲线相对位置的确定 竖曲线及平车场线路各参数剖面示意图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3 高低道线路的有关参数 高低道的最大高低差 两起坡点的垂直高差H称为最大高低差 高低道起坡点的合理位置 高低道起坡点超前低道起坡点的水平距离为 一般控制 高低道线路中心距 在斜面上达到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底板绕道布置设计特点 顶板绕道线路布置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石门装车式下部车场设计特点 石门装车站线路布置 a 一个装车点 b 两个装车点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石门装车式下部车场设计特点 石门装车站线路布置 a 一个装车点 b 两个装车点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示例分析1 基本条件分析2 下部车场形式 底板绕道卧式车场 3 辅助车场设计 斜面线路 平面储车线 线路尺寸参数 4 装车站车场线路设计5 画出车场线路平面布置图和坡面图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根据所讲采区下部车场布置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结合准备方式模块中所设计采区下部车场布置方式和实际条件 进行下部车场线路布置设计 设计步骤与要求 1 选择使用的轨型与道岔 2 确定斜面线路的起坡方式和斜面线路参数 3 计算平面线路各部分连接尺寸与参数 4 按比例绘制采区下部车场线路布置平面图和斜面线路的坡度图 任务一 采区下部车场设计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知识点 能力点 采区中部车场基本形式及选用原则采区中部车场的线路设计竖曲线的选用及参数计算提升牵引角确定方法与选用原则 选择采区中部车场形式进行采区中部车场的线路设计绘制中部车场线路图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图17 39甩入平巷的单道起坡甩车场 一 单道起坡甩车式车场 一 甩入平巷的单道起坡甩车场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图17 40斜面线路回转方式 a 一次回转 b 二次回转 1 斜面线路 1 斜面线路的布置方式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回转角及伪倾角的计算 2 斜面线路联接系统参数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竖曲线参数 2 竖曲线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3 平面线路当线路转入平巷后 平行移动了S距离平移距为S时 异向曲线中缓和直线段为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4 平面线路的平面图及坡度图各点标高分别为 点相对标高为 0D点 A点 C点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线路坡度图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甩入绕道式中部车场 a 平面图 b 绕道底板至轨道机上山底板高度 二 甩入绕道的单道起坡甩车场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甩入石门的单道起坡甩车场 三 甩入石门的单道起坡甩车场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二 双道起坡甩车式车场在斜面上设两个道岔 甩车道岔和分车道岔 使线路在斜面上变为双轨 空重车线分别设置竖曲线起坡 1 斜面线路道岔 曲线 道岔系统优点 由于道岔间设有斜面曲线 回转角较大 故甩车场斜面交叉点的长度和坡度均较小 易于开掘和维护 也便于设置简易交岔点 道岔 道岔系统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斜面线路布置方式 2 平面线路储车线高 低道线路3 竖曲线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斜面线路二次回转方式竖曲线位置的确定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斜面线路布置的特点 低道竖曲线紧接在联接点曲线之后布置 但高道竖曲线上端点不能进入第二道岔 将提 甩车线向垂直轴上投影 可得 将提 甩车线向水平面上投影 得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一 单道起坡上部顺向平车场1 特点 车辆由斜面进入平台后 车辆进入 储车线方向与提车线方向一致 2 布置方式 1 顺向单道 1 线路布置 上山经反向竖曲线之后 平台上设单轨线路 2 坡度 i 3 4 向绞车房方向 3 调车 由上山变平后 即关阻车器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采用这种布置的条件是 单道起坡上部顺向车场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二 单道起坡上部逆向平车场1 特点 车辆进入储车线方向与提车线方向相反 2 线路布置 单道逆向平车场 双道逆向平车场 通过能力小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单道起坡上部逆向平车场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二 双道起坡上部平车场令低道竖曲线与斜面平行线路联接点终点相联 竖曲线起点距离L1 竖曲线终点水平距离L2 任务实施 根据准备方式模块所设计采区 盘区 带区 的条件选择采区中车场型式 进行采区中部车场的线路设计并绘制出中部车场线路图 任务二采区中部车场设计 采区上部车场基本形式及选用原则采区上部车场的线路设计绞车房形状及位置确定采区上部车场安全管理措施及防跑车的设施器 知识点 技能点 选择采区上部车场形式进行采区上部车场的线路设计绘制上部车场线路图制定采区上部车场安全管理措施 任务三采区上部车场线路设计 一 单道起坡上部顺向平车场1 特点 车辆由斜面进入平台后 车辆进入 储车线方向与提车线方向一致 2 布置方式 1 顺向单道 1 线路布置 上山经反向竖曲线之后 平台上设单轨线路 2 坡度 i 3 4 向绞车房方向 3 调车 由上山变平后 即关阻车器 相关知识 任务三采区上部车场线路设计 采用这种布置的条件是 单道起坡上部顺向车场 任务三采区上部车场线路设计 二 单道起坡上部逆向平车场1 特点 车辆进入储车线方向与提车线方向相反 2 线路布置 单道逆向平车场 双道逆向平车场 通过能力小 任务三采区上部车场线路设计 单道起坡上部逆向平车场 任务三采区上部车场线路设计 二 双道起坡上部平车场令低道竖曲线与斜面平行线路联接点终点相联 竖曲线起点距离L1 竖曲线终点水平距离L2 任务三采区上部车场线路设计 任务实施 根据准备方式模块所设计采区 盘区 带区 的条件选择采区上车场型式 进行采区上部车场的线路设计并绘制出上部车场线路图 任务三采区上部车场线路设计 课题三采区硐室 采区硐室主要包括 采区煤仓 采区绞车房 采区变电所和下山采区水泵房与水仓等 知识点 技能点 采区绞车房的设计采区变电所的设计采区煤仓容量计算与形式设计 进行采区硐室设计绘制硐室的布置图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一 采区煤仓设计 一 采区煤仓的容量取决于采区生产能力 采区下部车场装车站和运输大巷的通过能力 1 在采区高峰生产延续时间内 保证采区连续生产 Q AG AN tG AG 采区生产能力1 5 2 0倍平均产量 t hAN 通过能力1 0 1 3平均 h G 生产延续时间机1 0 1 5 炮1 5 2 0 运输不均匀系数 机采取1 15 1 20 炮采取1 5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2 按装车站的装车间隔时间来计算 Q AGt0KbAG 采区高峰生产能力 t h t0 装车间隔时间 一般可按15 30min计算 Kb 运输不均匀系数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二 煤仓的形式及参数煤仓的形式按倾角分为垂直式 倾斜式和混合式 按断面形状有圆形 拱形 椭圆和矩形仓底倾角为60 65 主要参数 断面尺寸和高度 圆形垂直煤仓直径为2 5 个别5 以上 拱形断面倾斜煤仓宽度一般为2m左右 高度可大于2m 煤仓高度不宜超过30 以20 为宜有效容积V V90 3 5D圆形垂直煤仓应设计成 短粗 形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煤仓的结构包括煤仓的上部收口 仓身 下口漏斗及溜口和闸门装置等 图18 1煤仓结构1 上部收口 2 仓身 3 下口漏斗及漏口闸门基础 4 漏口和闸门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三 煤仓的结构及支护1 煤仓上口 1 为了保证煤仓上口安全 用混凝土收口 2 为了防止大块煤 矸石 废木料等进入煤仓造成煤仓堵塞 应在煤仓上口安设铁箅子 铁箅子一般采用8 24kg m旧钢轨或 10 20号工字钢做成 铁箅子的网孔尺寸一般为200mm 200mm 250mm 250mm 300mm 300mm 图18 2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三 煤仓的结构及支护1 煤仓上口 1 为了保证煤仓上口安全 用混凝土收口 2 为了防止大块煤 矸石 废木料等进入煤仓造成煤仓堵塞 应在煤仓上口安设铁箅子 铁箅子一般采用8 24kg m旧钢轨或 10 20号工字钢做成 铁箅子的网孔尺寸一般为200mm 200mm 250mm 250mm 300mm 300mm 图18 2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煤仓上口网孔上大块煤炭的破碎和杂物的清理工作 可在煤仓上部巷道内进行 或者设置专门的破碎硐室 大块煤破碎硐室的布置形式图 a 煤仓上口兼作破碎硐室 b 设有人工破碎硐室的煤仓 c 设有机械破碎硐室的煤仓1 煤仓 2 人工破碎硐室 3 机械破碎硐室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2 仓身煤仓仓身一般应砌碹 砌碹的壁厚可为300 400mm 3 下口漏斗及溜口和闸门基础 1 煤仓仓身下部的收口漏斗一般为截圆锥形 2 为了防止堵塞 下口漏斗应尽量消除死角 3 为了安装溜口和闸门 在漏斗下方留一边长为0 7m的方形孔口 在孔口预埋安装固定溜口的螺栓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4 溜口及闸门装置 1 煤仓的溜口一般均做成四角锥形 在溜口处安设可以启闭的闸门 2 选择闸门时 应以操作方便省力 启动迅速可靠为原则 多采用上关式气动闸门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3 溜口闸门与矿车的位置关系 图18 4溜口与矿车的相对位置1 溜口 2 闸门 3 矿车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4 溜口的方向有三种 图18 5溜口方向 a 顺向 b 侧向 c 垂直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二 采区绞车房设计 一 绞车房的位置应在围岩坚固稳定的薄及中厚煤层或顶底板岩层中 二 风道及钢丝绳通道两个安全出口 1 绳道 用于运输设备 行人 通风 走绳 绳道宽2000m 2500m 并在5m以内 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2 风道 位于硐室的左 右 后侧 应靠近电机布置 净宽1 2 1 5m 主要用于回风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绞车平面尺寸 a 滚筒直径为1200mm b 滚筒直径为1800mm1 绳道 2 左侧风道 3 电动机壁龛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三 绞车房的平面布置及尺寸1 绞车房的平面布置在保证安全生产和易于安装检修的条件下 尽可能布置得紧凑 以减少硐室工程量 2 绞车房尺寸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四 绞车房的高度1 2m以上绞车 绞车房应设起重梁 起重梁一般用 20 40工字钢 两端插入壁内300 400mm 安装1 2m以下绞车可用三角架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五 绞车房的坡度绞车房地面应高于钢丝绳通道低板100 300mm 并向绳道倾斜2 3 以免积水 回风道应向外倾斜 以倾角不大于3 为宜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六 绞车房支护1 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并用C15混凝土铺底 2 硐室一般用直墙半圆拱碹 采用料石砌碹时 料石强度等级应大于MU30 砌体允许抗压强度应大于2 2MPa 采用混凝土砌拱时 允许抗压强度应大于2 5MPa 3 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采用锚喷支护 任务一上山采区硐室 三 采区变电所设计 一 采区变电所的位置一般设在输送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