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ppt_第1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ppt_第2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ppt_第3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ppt_第4页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岳麓版必修.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3课 新知预习 巧设计 名师课堂 一点通 课堂小结 建通史 基础等级 发展等级 重点诠释 考点全解 创新演练 大冲关 一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 社会背景西汉初年 经济残破 百废待兴 统治阶级推行政策的需要 2 黄老思想的内容 1 内容 一个是治身 养生 一个是治国 2 主要观点 强调 既尊重自然规律 反对盲目行动 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倡导 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 是一种 积极无为 的哲学观 休养生息 无为而无不为 3 作用使汉初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 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1 原因 不能适应强化形势发展的需要 2 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 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中央集权 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1 董仲舒的新儒学 1 提出背景 汉武帝即位后 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 思想来源 以 为基础 融合阴阳家 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公羊春秋 3 主要观点 认为 大一统 是天地之常经 提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思想 提出 的学说 神化皇权 宣扬 君权神授 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 提出 仁 义 礼 智 信 五常和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三纲 天人感应 4 作用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 对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限制作用 被汉武帝采纳 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影响 1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 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的考查标准 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君主 选官 名人档案 1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曾说 董仲舒先生的这项 对策 经皇帝采纳后 就成了神圣的 国策 一个巨大转变 在不声不响中发生 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 开始夕阳西下 代之而起的 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 儒学在武帝时备受尊崇 从此以后成为中国官方主流思想 那么 它对以后的历史到底带来了什么呢 提示 大一统意识 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增强民族凝聚力 文化专制 2 在孔子已远逝于我们两千余年的今天 孔子热 成了一道鲜明的文化景观 现如今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建 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 人大代表建议将 仁义礼智信 纳入教材 现代课堂开讲四书五经 首先提出 仁义礼智信 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 人大代表建议将 仁义礼智信 纳入教材 你认为是否合理 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 董仲舒 有一定的合理性 仁义礼智信 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 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 在当今的我国 将 仁义礼智信 纳入教材 吸取其精华内容 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 先秦儒学和汉代儒学的区别 1 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 罪己诏 的传统 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唐德宗曾颁布 罪己大赦诏 曰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 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 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 解析 汉代儒家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说 认为 君主受命于天 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如果天子无道 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答案 A 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汉代儒学的影响1 主张 1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 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提出 君权神授 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 3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 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主张限田 薄敛 省役 4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 提出 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2 影响 1 巩固国家的统一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2 限制君主的权力过度膨胀 使君主实行 仁政 3 兴办学校 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2 汉兴之初 刘邦崇尚黄老之学 推行 无为而治 的治国方略 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 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解析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无论是汉初的 无为而治 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 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都是为了维护统治 加强皇权的需要 答案 B 典题例析 例1 2011 新课标全国高考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 春秋 的目的是尊天子 抑诸侯 崇周制而 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材料可知A项错误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项错误 西周实行世袭制和分封制 并没有确立集权意识 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 把 家 国 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C项正确 答案 C 题组冲关 1 孟子说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 君权神授 大一统 的思想 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 主张民贵君轻B 维护统治秩序C 强调层层分封D 体现以德治民 解析 君权神授 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 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 管理人民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 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大一统 指的是政治 经济 文化 思想等方面空前的统一 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答案 B 2 董仲舒在 深察名号 中认为 天生民性 有善质而未能善 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 呼唤王道C 建议以礼入法 以礼入俗D 主张民性本善 君权神授 解析 有善质而未能善 说明董仲舒主张 民性本善 立王以善之 此天意也 意在主张君权神授 答案 D 3 西方有学者认为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 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材料中的 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是指 A 民贵君轻B 天人感应C 三纲五常D 和谐中庸解析 注意 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 只有C是道德准则 答案 C 典题例析 例2 2010 天津高考 史记 载 汉武帝时 公孙弘以 春秋 白衣为天子三公 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 此题可将问题表达为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的原因是什么 天下学士 跟的是什么 风 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 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 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 公孙弘的成功 对于具有政治敏感 天下学士 而言 不难把握 儒学地位正在提高 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答案 D 题组冲关 1 2012 深圳月考 钱穆说 从汉代起 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 既非贵族政府 也非军人政府 又非商人政府 而是一个 崇尚文治的政府 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 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 法家思想的衰微B 黄老之学被推崇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 程朱理学的盛行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汉代起是一个 崇尚文治的政府 应该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确立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 C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儒者博而寡要 劳而少功 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 列夫妇长幼之别 不可易也 史记 太史公自序 材料2 春秋 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请回答 1 材料1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 材料2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 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 有人认为 秦朝 焚书坑儒 和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你如何认为 解析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题目本身难度不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但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正确理解 答案 1 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或对维护君臣 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 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 3 有道理 秦朝 焚书坑儒 和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 走向 大一统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文化上 1 秦朝 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 思想专制 2 汉初吸取秦亡教训 推行 黄老之学 3 董仲舒顺应大一统趋势 发展儒家学说 推崇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 宣扬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提出 三纲五常 4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政治上 1 秦朝灭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