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范例学习促语言文字应用图式构建_第1页
以语言范例学习促语言文字应用图式构建_第2页
以语言范例学习促语言文字应用图式构建_第3页
以语言范例学习促语言文字应用图式构建_第4页
以语言范例学习促语言文字应用图式构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以语言范例学习促语言文字应用图式构建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如果处于粗浅的认知状态,那依然只是静态的、僵化的语文知识,不仅无益于“语言图式”的形成,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殆尽。只有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不断运用,反复实践,才能稳固建立学生个性化的言语系统,将语言结构内化为自身的言语能力。语言文字应用1992 年创刊,为汉语语言文字学学术性刊物,宣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开展对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为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面向汉语语言文字研究与教学工作者、高校学生、文秘工作者读者等。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精美的字词、精妙的语段、精心的构思、精致的布局,都是可供学生学习、借鉴的语言范例。对于如此宝贵的教学资源,现主要有三种教学思路和使用策略:用于语言内容的理解,用于知识概念的认识,用于表达范例的模仿。以知识分类的观点审视不难发现:内容理解虽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前提,但仅以读懂和领会为目标定位,以理解和掌握为教学归宿,学生获得的不过是“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无助于语言2 / 11能力的提高;而指向于语文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满足于概念的获取,对隐藏于语言文字之间的情感、形象、意味、韵律熟视无睹,学生获得的依然只是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同样无益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即便是“语言范例”的感受、体味乃至迁移模仿,虽指向“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但仅限于“个”而非 “类”的语言范式训练,难以在学生的心理图式中产生同化或是顺应的“化学反应” ,过后即忘、学不致用也就在所难免了。其实,语言能力的提升过程要经历先“举三反一”后“举一反三”的过程。学生从最初在书本上接触知识到最终完全内化、变成自己的语文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即“知识感知体悟 练习能力” ,离开了中间环节的反复历练、不断巩固、优选内化,能力形成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中间环节的反复历练、不断巩固、优选内化,就是 “举三” ,最终实现“语言图式”的构建和丰富,才是“反一” 。学生一旦具备一定的“语言图式” , “举一反三”自然水到渠成,自如、得体地说话写文也就顺理成章。正如一个熟练的写作者,往往可以快速选择、准确运用合宜得体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材料,以表达独特的内心情感和生活体验,就是因为具备一个完善的写作结构,并能自觉运用于所要表达的人、事、物。这个完善的写作结构,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具有多种语用功能:3 / 11一是选择功能。当看到文题材料或眼前出现客观事物时,写作主体内隐的语言图式就暗暗地起作用,促使主体自觉不自觉地用头脑中贮存的文章表象或范式模型去衡量,看这些信息材料能不能整合到文章表象中去。这样选择,凡是符合语言图式需要的写作信息或材料就被悉数吸纳、贮存或调动,不能符合需要的就被“统统放行” 。二是加工功能。当写作者准备用某一种体裁、写法或结构来表达时,他就会按照头脑中所具有的某种体裁、写法或结构的样子来加工、处理素材。比如我们经历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想把它写下来,是写成日记还是写成小诗或写事的记叙文呢?我们所选的文体不同,所做的加工、处理也就很不一样。三是组合功能。当写作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什么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就要考虑如何写的问题。如要选用哪些文章素材和语言材料,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要选择怎样的段落结构和句式形式,要如何安排处理材料等。此时,写作主体已有的语言图式就为写作素材的组织、构思和叙述提供框架。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学生语言图式的有效建构。一、读中知结构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精美的字词、4 / 11精当的描写、精心的构思、精致的布局、精妙的语段比比皆是,都是可供学生学习、借鉴的语言范例。语言范例虽丰富多彩,形态万千,但还是有“章”可循、有“迹”可求的。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还原追索、品评体味、比较赏读等多种手段,透过语言文字表面探寻其独特的语言结构。这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性工作。祖父的园子里有这样一段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学生读时无不 “羡慕嫉妒恨” ,羡慕嫉妒的是园子里的倭瓜、黄瓜,包括“我” ,一切都那么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恨的是自己受限过多,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玩,原本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为此暗淡许多。这么自由快活的生活,我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学生再读这段话,很快就会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作秘密,即“要就” “愿意就”句式结构的大量运用。翠鸟里有这样一段话:“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5 / 11在荡漾。 ”第一遍读,学生不难明白这段话主要是说翠鸟捉鱼的动作极为敏捷。第二遍读,又有了新发现:这段话第一、二句是通过小鱼的机灵衬托出翠鸟的动作敏捷;第三句连用几个动词,直接描写翠鸟的动作敏捷;第四句则从苇秆摇晃、水波荡漾侧面介绍翠鸟的动作敏捷,这样形成了以“翠鸟动作敏捷”为中心多角度展开叙述的并列式段落结构。倘若再与先概括后具体的总分式段落进行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活的两种不同语言结构。二、悟中明功能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培养 “懂得语言” “谈论语言”的人,而是培养“使用语言” “能用语言讲话”的人。因此,语言教学不能停留在对语言要素即语言知识的了解上,也不能满足于对语言结构的认识 123 下一页上,而应该着力于语言交际功能的教学,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领悟、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特点和规律,从中丰富语用经验,获取必要的语用方法和技能。而学生领会到语言独特的表达功能后,反过来也能更深刻地领悟和把握语言结构的精妙与魅力。教学时,教师不妨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引导学生领略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语言表达功能。仅以比较法为例:1.品读比较鸟的天堂这样写鸟:“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6 / 11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读着读着,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热闹欢腾、多姿多彩的百鸟争鸣、群鸟纷飞的迷人画面。而一琢磨文字,学生很快发现这段话的独特之处:短句与长句间杂,对仗与排比交错,用词活泼,节奏灵动,将鸟儿欢快跳跃的生动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也把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把这句话改成长句子,让学生读读看是什么感觉,学生会发现:句子长了,节奏就显得慢了,没有了跳跃感、灵动感、欢快感,从中体会到原文语言组合所具有的欢快跳跃的表达功能。2.增删比较为人民服务中这样写道:“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一句连着一句,缺一句都不行,讲得既不空洞,也无漏洞,可谓逻辑严密,严丝合缝,这都源于“因为所以”“如果就” “不管都” “只要就”等关联词的连续使用。如果抽去这些关联词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学生再读,发现语言结构凌散,前言不搭后语,语气不顺,语脉不畅;只有用上这些关联词,才使得7 / 11整个演讲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态度坚定,富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于是,学生领会到了这样的语言结构所独有的严谨缜密的表达功能。3.互文比较同组课文白鹅和猫 ,如果能结合起来阅读,学生对两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功能就会一目了然。前者主要采用拟人手法,赋予白鹅和狗以人的行为表现,生动地再现了白鹅吃饭的古板与严谨,狗偷吃鹅食时的贪婪与得意,鹅气得“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的有趣场景,令人忍俊不禁。拟人写法和正话反说的语言特点,鲜明表现出其诙谐幽默的表达功能。后者语言平白如话, “说它吧” “它若是啊”的遣词用句, “吧”“呀”的巧妙点缀, “要不怎么会一天夜不回家呢”的委婉口吻,给文章平添了许多亲切、平和的生活气息,让人觉得这哪是在写文章,分明就是在唠嗑、聊家常,话里话外满是怜爱与欢喜。这样的叙述风格和语言形式,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亲切交谈的表达功能。三、拓中习规律语言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身体运动技能,它的提高和形成,靠的不是一两次的练习,也不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做惯性运动的机械重复,而是从众多的同质或异质的语言现象中,发现、提取、把握、习得其相同的结构和规则,8 / 11并以此形成更深广的“语言图式” ,指导后续的阅读或写作。1.同质式的拓展、叠加“同质”是说语言形式、类型、性质、作用一样的言语材料。教师可以借助几个同质材料,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发现这类语言现象的表达规律,然后再创设练写、练说、练读的语用情境,从而达到“举三反一”的目的。比如花的勇气从颜色、数量、形态三个方面描写看到的花:“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这种写法其实具有普适性,描写别的事物也会用到。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写法有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就不能单凭这一个例子,必须适当拓展。因此,学完了写花的语句,明晰了这段的语言结构后,可以引入鸟的天堂的相关语句:“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来进一步认识这一语言表达形式,之后再安排迁移运用:“一进门,我就被满满的一缸鱼吸引了,_的、_的、_的;_、_、_;这么_、这么_、这么_!”在一次次的亲身实践中,学生9 / 11自然拓展了认识,明白了这种写法可以适用于所有事物的描写。于是,这个写作知识就会形成“知识集成块” ,成为学生的“语言图式”保留下来,以后一旦需要,就会激活并调遣和运用。2.异质式的拓展、叠加汉语言之所以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就在于它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相同的表达意图、语言功能,可以有不一样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组合。同质式的拓展、叠加是为了促进“语言图式”的同化和建构,而异质式的拓展则是通过叠加实现“语言图式”的顺应和丰富。比如老人与海鸥这样描写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句话一反常态,连用三个“褪色”道出老人生活极其节俭,而就是这样一个省吃俭用的老人,为了海鸥却什么都舍得。当学生体会到“同语反复”在刻画人物形象、强化文章情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联系之前学过的相同语例,从中发现“同语反复”的不同形式:既有词语反复,也有句子反复;既有连续反复,也有间隔反复。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同语反复”的共性特点,而且得以把握其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结构,为今后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用中促内化10 / 11一是课内仿用。即运用课文的语言结构练习说写,使学生在模仿迁移中强化结构认识,感受表达功能。比如燕子一开篇就介绍了燕子的外形:“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只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就能把燕子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说明事物描摹的关键在于抓住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由此,学生不仅对燕子的形象有了深刻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语言表达上的一种智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着这样写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学生模仿练写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运用中内化结构的过程,也是自发地唤醒、激活言语图式的过程。学生一旦学会如何巧妙抓住代表性的部位加以描写,将对其今后的写作产生积极影响。二是课外创用。即创造性地运用文本的语言结构表现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自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