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效课堂从细读文本开始_第1页
语文有效课堂从细读文本开始_第2页
语文有效课堂从细读文本开始_第3页
语文有效课堂从细读文本开始_第4页
语文有效课堂从细读文本开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语文有效课堂从细读文本开始语文有效课堂从细读文本开始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细读至关重要,它是成就有效课堂的前提。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 ”“在课程教学的语境下,文本细读则转移至服务阅读教学,是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并与之结伴同行。 ”可以说文本细读是我们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一、读懂文章“写了什么” ,把握文本内容及主旨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也就是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有些文章的中心我们一读就懂,还有些文章的中心就在题目中一读便知。但是当我们无法一下子明白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时,该怎样在短时间内把握这些呢?我认为可以试着这样做:内容复杂的文章把它读“简单” ,内容简单的文章把它读“复杂” 。(一)复杂的文章“简单”读。面对复杂的文章内容,我们在进行细读时要力求“简单” ,这里并不是指我们随意地、敷衍了事地读这样的文章,而是指针对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文章,我们要找到一条“简单”的线索进行2 / 11把握和理解,这样细读的思路就更加简单明了,便于我们一下子理清文章脉络,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找到文章的中心所在。运用到课堂,学生也能跟随这样简单明了的思路很轻松地学习、认知和感受。拿穷人这篇文章来说,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翻译过来的,语言习惯和我们有所不同,而且文章篇幅较长,我们怎么细读呢?特级教师张祖庆只关注了一点:“穷人穷吗?”于是,第一篇章的题目为“穷人很穷” ,第二篇章的题目便为“穷人不穷” 。这样两个很简单的问题非常清晰地囊括了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不得不说,张老师很高明。再如五年级唯一的听众一文,课文的篇幅较长,我们读起来很难一下子抓住重点。我在解读此文时,紧紧抓住了主要人物“唯一的听众”老教授,思考她是怎样给“我”鼓励,使我从沮丧灰心到对拉小提琴无法割舍的?这个问题简洁明了,能够使我们一下子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和内容。于是在教学时,我也带领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很快地找到了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方面的内容,通过朗读、分析等语言活动,感受到了老教授的对一个青年人的热情鼓励和无声支持,感受到了文本带给我们的语言文字的美。这样学生就很顺利地体会到了老教授对“我”真诚的帮助,感受到了人物无私关爱的美好心灵。(二)简短的文章读“丰富” 。我们来看另一类非常3 / 11简短又很简单的文章儿歌。在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本中常有儿歌出现。这些儿歌大多是一、二年级儿童常见的、喜爱的内容。特别是一年级上册的一些儿歌往往浅显易懂,易唱易诵,内容非常的简单。很多老师会觉得这里没什么供我们研究与教学的内容,只要带领孩子们学一学生字,唱一唱儿歌就能够轻松掌握知识点。那么这样的课文我们该怎么细读呢?悉心研究就会发现,其实每篇简短的课文或儿歌里都有它暗藏玄机的地方,所以面对如此简单的文本内容,我们在进行文本细读时不妨“丰富”些。如做早操一课,内容是“花鹿姐姐喊口令,大家一起做早操。排好,排好,小狗,小猫。小白兔别跳,小公鸡别跑。大家排好队,一起做早操。 ”如果我们不仔细研读,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描写小动物们做早操时的情景。我在解读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发现这是小动物们在做早操的准备工作。你看,儿歌中说的很清楚:“排好,排好”大家排好队,一起做早操。 ”从这里我们知道儿歌要告诉我们的内容不是小动物在做早操,而是它们在准备做早操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简单的儿歌中蕴含了复杂的逻辑、丰富的内涵。所以,我们可以说“简短儿歌不简单” ,越是简单的内容,我们越是要深入进行思考,于简单处发现奥秘,明白文章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4 / 11使学生学有所获。二、关注作者“怎么写” ,探寻文本表达方式在明白了文章的要表达的内容之后,我们不妨来个“逆推” ,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的,也就是“怎么写的” ,这有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结构、词句等表达的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除了以教师角度去解读文章外,不妨“跳出来” ,从多种角度出发,把自己当成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身份去读课文,从而得到各方面的感受,获得对文章的全面认识,真正读懂作者是“怎么写的” ,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做准备。(一)把自己当文章作者。在面对文章内容,我们常常会对作者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及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那么,我们不如把自己当成文章作者,思考:如果我是文章作者,我会怎么写这篇文章?我会怎么安排内容?然而原作者又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他采用了什么结构?用什么样的语言写出来的?这样两相对比,文章的特色就能很明显地显露出来,我们也就能很自然地抓住文章的特色进行教学。如火烧云一课,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此类文章一般都要在文末抒发一下自己的感受,所以我想如果是我写,我会在写好变化多端的火烧云后写一写人物的活动和情感的抒发。可是这篇文章的作者萧红只是写“可是一转眼就变了,想要再看到那头大狮5 / 11子,怎么也看不到了。 ”“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她的孩子。一会儿功夫,火烧云下去了。 ”作者没有抒发感情吗?我们读来,明明感受到了作家儿时对火烧云的那种痴痴的喜爱。作者没有明说, “我是多么喜欢”却把这些感受都融在了句子里,让人印象深刻,作家萧红语言凝练的特点可见一斑。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在上课时,先带领学生思考作家看到火烧云的美景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然后问学生:作家为什么没有这样写?我们从她写的文字中能体会这些情感吗?这样几个环节下来,学生也对作家的写作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二)把自己当文中人物。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在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上,我们不妨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人物,进入其所处的环境,深入其内心,这样获得的感受将是最符合文章主题的,也是最真实的,最合理的。沪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有篇文章半截蜡烛 。文中讲到小女孩杰奎琳在最危急的时刻, “娇声”对德国军官说:“司令官先生,我困了,能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于是顺利保护了半截蜡烛中的情报的事情。很多老师关注到了“娇声”一词,认为这种娇滴滴的声音很好地激发了少校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得以顺利保护蜡烛。这样的理解本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强化了“娇声” ,给人的感觉6 / 11是杰奎琳刻意用这种娇滴滴的声音,有意识地去迎合少校军官,从而得以成功。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有失妥当,因此在解读文章时,我把自己当成当时的小女孩杰奎琳,把自己置身在当时的环境中,以一个小女孩的心境去体会当时的心境,而最大的感受却是紧张、害怕面对当时的紧急情况,小女孩只能孤注一掷,用自己的方法试试看。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从“娇声”一词入手,设身处地地位小姑娘着想,去体会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设计了“此时,小姑娘心里想:”这样的说话练习,学生在练习时深深地感悟到此时的她非常紧张、害怕,但是她却非常镇定地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顺利保护了蜡烛,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姑娘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机智勇敢。所以,当我们解读文章时,不妨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人物去慢慢体会,这样才是从文本出发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尊重文本,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三)把自己当学生。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读文章,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这同样能够为我们的解读和教学打开思路。还记得学生在初读半截蜡烛一文后,一个学生小声地问我:“老师,这半截蜡烛到底有没有保住啊?”课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正当他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显然,他们成功保住了蜡烛。可是有的学生却读不出来。这些是否就是孩子理解上的所谓7 / 11“盲点”?如果我能够在细读文本时想一想学生的理解,也许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带领他们读懂文章。于是接下来的学习中,我把自己当成学生,跟随学生的思路来理解这篇文章。我首先和学生们一起去查找资料,并且有了巨大的发现。原来课文只是这篇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原文内容是杰奎琳上楼之后,德国军官真的起了疑心,于是上楼去盘问杰奎琳,就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又来了一个情报人员,用智慧帮助他们闯过了这一关,最终保住了情报。作者就是利用这样一个结尾突出了当时情况的紧迫性,进而凸显人物的机智勇敢。所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带领孩子们一起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这样的结尾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明白了结尾是要告诉我们哪怕杰奎琳晚一秒钟上楼,蜡烛就会提早熄灭,也意味着他们的失败。可是,她做到了,他们成功了。这样一来,学生才真正地明白了课文结尾的意思,也对文章语言凝练,把这种紧张的气氛烘托到极致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还品尝到了质疑文本、自主探究的乐趣所在。所以我想,只有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细读文本时,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三、研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体会文本表达效果不管是针对文章的结构、思路,还是对文章的一些8 / 11句子的句式、修辞甚至是标点,我们都可以问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体会其表达效果。只有读懂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能够使我们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课堂上也能够使学生获益更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从品读词句入手。在研究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时,我曾在不同的班级教学多次。而每一次的教学,都会发现不同的问题,得到不同的感悟,这样的过程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对文章的理解也随之深入。其中一次教学,学生基本能够抓住课文中的“镇定”“从容”等词语体会人物的临危不惧。当一个学生在理解文中儿子杰克的表现时,抓住了一个词“默默地” ,认为“他当时非常的害怕、紧张,但是他告诉自己必须镇定”时,作为教师的我没有及时抓住这样一个很好的契机,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想象方面的练习,这使得坐在台下听课的同行们大呼“遗憾” 、 “可惜” 。课后我才明白我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这个词写出了什么”这一层面上,却没有考虑“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现在试想,这个“默默地”背后是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呢?为什么作者没有写杰克其他的表现,只用一个“默默地”?这里作者要凸显的是什么呢?这些都迫使我对文章进行再解读。反复研读,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之后,我真正明白了作者是希望运用极其简洁的语言,以及人物非常平静的表现,与人物内心的波9 / 11涛汹涌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突出人物的临危不惧和机智勇敢。如果不能够读懂人物平静的动作背后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话,就无法真正理解那种镇定和从容。这是我在这次教学之后所感悟到的。于是,再一次的教学,我调整了教学策略,带领学生透过文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设计了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朗读和想象的练习,带领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学生也就对人物的特点以及文章的语言特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由此可以看出,文本细读,抓住文本的一些重点词句来进行,将收获很多。运用到课堂中,学生也将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等特点。(二)从把握结构入手。同样拿半截蜡烛这篇文章来说,它的内容很明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 1、2 节简要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为故事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作了铺垫。第 3-7 节写伯诺德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女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和德国军官机智斗争。很多老师把目光放在了 37 小节,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老师的板书上也是母子三人为保护半截蜡烛所作的努力。可是经过文本细读,我问自己,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两个部分的关系是什么?仔细思考就不难发现,第一部分其实是概括叙述了母子三人利用半截蜡烛传递情报,第二部分是选取的10 / 11一个具体事例,叙述母子三人在危急的情况下是怎样保护情报的。这样,第一部分就不是孤立的了,它告诉我们其实母子三人每一天都是在这样危急的情况随时面临危险,一直要保护半截蜡烛中的情报的。课文为我们选取的,不过是其中一个例子而已。我们这样解读出来的内容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运用的教学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建立“篇”的意识,从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当我们读懂了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之后,才算对文章有了深入的理解。当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需要把文本细读的结果一股脑儿给学生,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依据,我们还要根据年段的目标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