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语文论文:用“矛盾”激活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于有效解密文本密码,深入领会作者意图。如果流于表面,就人所共见的一些内容反复地讲授,不仅达不到培育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更可能使学生的阅读体验肤浅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善于发现作者的匠心,在平庸与非凡的比对中找到“矛盾”文本的亮点和突破点。一旦找到“矛盾” ,教师便可以作为引导者,启发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促使学生投身到人所不清,甚至是人所未知的阅读领域中去,在求索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案例一】郁达夫为什么反复写“散步”呢?以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为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会极尽细致地分析五幅冬景图,即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和旱冬闲步图。进而得出江南冬天可爱、生机、悠闲、宁静等特点。更有老师以此收束全文,称全文表达了郁达夫对于江南冬天的热爱之情。课堂教学活动如果就此结束,总觉得对文本的阅读是浅尝辄止;而学生的听课反应则是睡意昏沉。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是教师忽视了作者郁达夫独具的匠心,把江南的冬景降格为一般的写景散文,使得教学失去了新鲜度,学生失去了学习2 / 7的热情。其实教师细读文本,便可以发现郁达夫对“散步”似乎情有独钟,文中多次提到“散步” 。据此可以提出问题:既然本文以描写江南冬景为主,为什么作者又反复写“散步”呢?如此一问,文本的亮点矛盾被凸现出来,学生一下有了阅读兴奋点。细细察之,文章第 5 自然段作者说“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 ,第 6 小节联想到德国作家喜爱“散步” ,与江南的寒郊散步比较,再次强调江南的冬天很适合散步;第 9 小节作者又说即使在旱冬,也要去郊外闲步逍遥,还联想到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结尾处更是急切地说“上湖上散散步罢” 。这些都是明写,还有暗写。如对比北方冬天躲在“屋里”而南方冬天营“屋外的生涯”不就是到屋外活动吗?再如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试想如果没有“散步” ,怎能让如此动人的景象尽收眼底呢?由此可见,以“散步”串联全文正是郁达夫构思本文的匠心所在。再来探究“散步”的内涵。第六自然段写道“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 。简而言之,作者认为在江南的冬天散步是异惠。此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文中相似的表述。另外两处表述分别为:北方冬天“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闽粤冬天是“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 。通过对“异惠” 、 “异境”和“异状”辨3 / 7析,引导学生体会作为“清福”的“散步”是指一种轻松、安闲、满足的生命状态。郁达夫对“散步”的情有独钟,就是对于这一生命状态追求。通过对“散步”的分析解读,不论在结构层面还是主题层面,学生对江南的冬景这个文本有了更为新颖透彻的认识,也获得了求新求异的阅读体验,而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弥散着审美的生机和诗意。毋庸置疑,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我们实际上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认识。换句话说,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于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他们看待问题的立场、观点、角度必然会存在差异。这种个体认识上的差异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就产生了“矛盾” 。这些“矛盾”存在于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 “矛盾”产生后,教师切忌草草下以定论,应当引导学生就“矛盾”展开辨析、争论,在激辩中加深理解。【案例】张岱见到湖心亭的两位金陵人高兴吗?湖心亭看雪记述了张岱冬日前往西湖湖心亭看雪的一段经历。当张岱来“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对此有学生提问作者见湖心亭有金陵人是喜还是不喜。不同的学生就此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个体认识的“矛盾”产生了,教师可以因“矛盾”而利导,引导学4 / 7生立足文本展开争辩。学生一陈述:我认为是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惊喜。因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强饮三大白”的“强饮” ,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临别问起对方姓氏,知是金陵人客居于此,原来和作者一样,同为异乡人,也是有着相同性情志趣的清雅脱俗之人。学生二反驳:“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恰恰体现张岱不愿意在此时此地碰上这三个人。不想喝,勉强喝下而已。张岱与金陵客在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方面虽可谓志同道合,但在性格气质方面却有一些差异。金陵客赏雪,是二人结伴同行,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他们是“大喜” 、强邀,足见此二人胸襟开阔、热情爽朗。相形之下,张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比较清高自傲、我行我素。再说喝酒,你看“见余大喜” ,主语是金陵人,可没说“我”高兴;别人盛情相邀,作者却“强饮三大白而别” ,这个“而”字,表前后两个动作的承接,酒一喝完,马上作别,似有些敷衍之意。由此,课堂因为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而热闹起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充分激发,大家都在为自己的5 / 7观点摇旗呐喊。作为教师的笔者见此情景心想,其实争辩的结果并不重要,争辩本身就是意义因为它是高质量的语言活动。有些篇目的内容、主题似乎是一望而知的。教师、学生也不作深入的分析,仅仅是想当然地贴上一些概念标签,导致这些文本在师生看来如同鸡肋,颇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感。此时阅读的“矛盾”突出表现为文本的深刻内涵和我们的肤浅认识之间的矛盾。【案例】河伯真正摆脱了“殆”吗?教授秋水(节选) 时,学生觉得故事简单,寓意显而易见。其逻辑推理如下: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而欣然自喜;“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河伯就望洋兴叹,自惭形秽。河伯感叹道:“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故事的寓意是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真的是这样吗?照此逻辑不禁让人想起许多名句:满招损,谦受益。语出尚书大禹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语出左传宣公二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6 / 7人皆仰之。语出论语子张但是这些句子分明都来自儒家的经典著作。庄子会为儒家站队吗?他可是道家的巨擘。此时教师可以乘势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河伯真正摆脱了“殆”吗?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瞬间被打破,阅读向深处漫溯。在道家思想的观照下,河伯的“殆”是什么呢?让我们回到文本,再看看河伯的话“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现在相信仲尼之闻少,伯夷之义轻。仲尼之闻究竟是多还是少,伯夷之义是轻还是重呢?此时教师可以展示秋水中海神若的回答: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数仪表检测调整标准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叉车司机证考试题库及叉车司机理论考试试题(含答案)
- 生物油热解脱蜡催化精制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香精稳定化工艺稳定性分析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铅锌干法脱碳回收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中级经济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 光缆护套材料性能故障预防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投资银行学考试题及答案
- 雕塑工艺环境控制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嵊州银行面试题目及答案
- 《数学(第8版 上册)》 课件 第1章 运算与方程
-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程》
- 幼小衔接-认识人体-课件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示范课教学课件
- 上海开放大学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作业答案
- 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说课稿
- 幼教培训课件:《幼儿园如何有效组织幼儿户外自主游戏》
- 立足单元视角 提升核心素养
-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及尾矿库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解读
- 股权投资撤资通知书
- 应征公民政治考核表(含各种附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