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心得体会_第1页
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心得体会_第2页
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心得体会_第3页
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心得体会_第4页
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心得体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心得体会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心得体会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我意识到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媒介的主流。特别是推荐的微课设计,更是切合实际重难点的多次讲授。在我看来,优秀文学作品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期待学生在阅读中能理解作品,能与作者在情感上能产生共鸣,弘扬并传承其中的思想内涵。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之重。但是,这又是一个无法统一检测标准的教学盲点、难点,如何让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一直都是教师们执著探寻的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夯实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能较好地诠释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质,可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领悟作品中所表达的精神、意志、灵魂、民族、尊严、信念、荣誉等抽象的概念,仅凭单一的讲授方式很难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的特点。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广阔而遥远,思想内涵深沉而含蓄,纵横经纬,以战争的血腥,国土的沦陷,饥荒的绝望,灾难的无情为创作主题的文学作品,在单薄的纸质材料上选择孤独的讲解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缺乏撼动人心的震慑力。因此,2 / 6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引进及推广迫在眉睫,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崛起,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等表现形式融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福音书。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 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 94%。相对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优势。庞大的信息量、兼容量,生动灵活的表现形式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追捧。就语文学科而言,多媒体可以将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片段,通过图片、影视、幻灯、动漫、音响等形式展现出来,撼动学生内心世界,引发情感共鸣,生成认知准绳,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苏教版入选的课文篇目共 156 篇,不乏弘扬人文精神的作品。其中包括英雄主义、爱国情结,舍己为人精神、爱憎分明的是非观念,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等人文思想。下面,笔者就从动植物介绍、游记景点、人物传记等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结合教材,进行粗浅的剖析,探究如何借助多媒体教学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目的。首先,多媒体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珍惜生命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但是这种大爱的精神又不能局限于人类,广义上包含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关爱。因此教材提倡将动物植物视为人类的朋友,自然赋予3 / 6它们生命,人类也要关爱它们。先看介绍动物类选文,课文松鼠 国宝大熊猫向学生介绍了乖巧伶俐的松鼠和憨态可掬的熊猫,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后,可以借助多媒体的色彩、声音、影像等手段向学生展开直观教学,将动物们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环境跃然在屏幕上。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可以了解动物的生存现状,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与动物们零距离接触。松鼠机智无害,熊猫笨拙平和,触动了学生柔软的内心,甚至有学生问责松鼠文末的表述:“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这是多么残忍的行为啊!此时,学生已经达成共识:血淋淋地残害动物是一种多么暴虐的行为。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再品明天不封阳台时,体会到人类渴望拥抱大自然的原始愿望,在这种情感的召唤下,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比之下,再看介绍植物类选文,读幽径悲剧 囚绿记等文章时,当学生品读到被砍成吊死鬼的古老紫藤,被囚禁的绿叶这些文段时,即便不再借助幻灯片还原植物被伤害的形态,学生也能通过文字想象出来破坏自然,夺树生命的残忍,并发出强烈谴责。通过动植物与人无害却惨遭杀戮的命运,学生自然而然迸发出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形成健康正确的人生观。由此可见文学与多媒4 / 6体结合,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它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爱憎分明的是非观念,达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目的。其次,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保护自然的人文情怀。很多教育家都认同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仍然应该是中学文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自然界的景物是美不胜收的,文人墨客以饱满的笔锋真挚地演绎了美轮美奂的大自然。教材选取了多篇景点游记, 巍巍中山陵 阿里山纪行 美丽的西双版纳 蓝蓝的威尼斯 苏州园林 红滴翠记黄山凡尔赛宫等,所选的景物描写涉及的区域非常广泛,涉及国内外各地景区。但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现实问题:因为学生的有限的人生阅历和拮据的经济能力,导致他们无法通过游学的形式,到各地景区去了解各地的人文风情和民俗,那么字面上的景物对于他们而言显得遥远和生疏,凭空想象与现实相左,而且无法体会到其中细节的精妙之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画面,辅之生动语言,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例如凡尔赛宫的镜廊,精雕细琢的工艺,金黄精致的装潢,皇家奢华的气派,倘若不是亲眼所见,那么文字就无法在脑海里呈现真实的画面。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信息拉近了现实与文字的距离。5 / 6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悠扬的古寺宗庙的钟磬音,呼吸到阿里山清新如洗的空气,触摸到威尼斯的贡多拉。学生在如诗如画的景点中畅游遐想,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尽管学生不能实地游历,多媒体也能使学生在阅读旅游日记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情商,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强化了保护优美环境的意识。再次,多媒体引导学生秉承优良,传承民族精华。爱因斯坦所言:“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 ”这种东西我们可以理解为责任感、正义感、荣誉感、道德感、价值观等思想。教材有篇耳熟能详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 ,开展诗歌教学,朗读是关键。多媒体技术既能将总理忙碌的身影投映在屏幕上,又能借助背景音乐播放情景交融的朗诵。送行的哀乐忧伤地流淌,他大公无私、鞠躬尽瘁的精神影响了好几代人,以致陈力导演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依然能唤醒人们对总理的无限怀念与眷恋;“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船长的举动深入人心,形象高大伟岸,他的选择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始终眷恋着祖国一文中,钱学森不慕名利;历经艰辛万难执意回国的举措感动了海外学子这些爱国爱民的精神都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精华,民族精髓。无可厚非,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教师们要引导6 / 6学生领悟文中人物所散发出来的人文精神,秉承祖辈们传统美德,从而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延续生命的辉煌。总也言之,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具有不可估量的辅助性作用。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