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人生感悟教案_第1页
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人生感悟教案_第2页
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人生感悟教案_第3页
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人生感悟教案_第4页
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人生感悟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8鲁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人生感悟教案第三单元人生感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二、教材解读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元选编的 5 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三、教学措施2 / 18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活的人生启示。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增强语感。四、课时分配文言文两则 匆匆 桃花心木 顶碗少年各 2 课时手指1 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各3 课时测评矫正 2 课时学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二、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把理解“之”字作为教学的难点。三、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出示文言警句:3 / 1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请同学们自渎这些警句,再把你的理解讲一讲。)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有些字的音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古文,题目叫学弈 ,什么叫“学弈”?这篇古文全文“之”字出现六次,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多多留意。现在,老师带你们到一棵古树下去看学下围棋。(出示画面)看图感知1、整体感知插图师:观察这幅图,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图的内容说出来吗?2、部份观察插图师:从人物的外貌、神态来说初读课文师:学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诵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各自读读课文。1、学生各自读(请大胆地读,大声地读)4 / 182、老师范读,学生比较:读古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一、速度比较慢,二、句中停顿比较多。 )再读课文1、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如痴如醉、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老师试读一遍给你们看(听) ,待会你们也试一试。2、继续练读,摇头晃脑地读、试读。(谁想试读的请站起来,读的像古人的给予充分的肯定。 )自学课文1、导学:师:学古文重在理解。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你们是怎样学古诗的,怎样理解的?2、标记注释,理解内容。师:学古文,可以对照注释课文里的注释很多,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注在课文中相应字的旁边。注好了连起来读一读,看看该怎么说,句子通顺不通顺(学生注释)3、同桌对说,合作学习。(1)把刚才解释过来的连起来说,同桌交流。5 / 18(2)接着一起研读“之”字的不同解释。出示带有“之”字的句子:通国之善弈者也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4、汇报交流:说说“之”的意思。5、还有哪些字不理解,需要帮助解决的吗?(其、以)6、解决问题,理解文意。 (出示问题)师:现在老师想提出几个问题来检验你们的自学效果:弈秋这两个学生怎样学下围棋?这两个学生的表现不一样,他们的学习结果怎样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或有这样的经历)学讲故事1、看谁能把故事讲给大家听,用自己的话来讲。2、学生试讲,大家赏识评价。6 / 183、作业:把故事讲给家人听。板书:学弈一人专心致志另一人三心二意课后反思: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而现代的教育家也在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老师先范读课文两遍,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领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贯通全文。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两小儿辨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盂、孰、汝”3 个字,会写“盂、孰”2 个字。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7 / 18质疑。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生字新词卡片。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 ,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8 / 18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学生自学。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小组内交流讨论: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3教师点拨。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辩论,争辩。其:他们(指两小儿) 。故:缘故,原因。句意: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日中:正午,中午。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一9 / 18些,而中午时离人远一些。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句意: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及:到。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为:是。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句意: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热水。句意: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暖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不能决也。决:裁决,判断。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正确或错误。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10 / 18孰:谁。汝:你。知:同“智” ,智慧。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1文章的主要内容。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2文章层次。第一段(第 1 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第二段(第 25 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第一层(第 2、3 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第二层(第 4、5 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第三段(第 6、7 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3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1)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谁也不让准,最后请孔子裁决,可博学的孔子却也无法作出判断。看来,这是一场势力相当的辩斗,让我们用朗读再现当时两小儿11 / 18辩日时的精彩。(2)分角色指名朗读课文。(3)学生分组分角色再读课文。师:两小儿都找理由来证明自已的观点是正确的。(生读)师:两小儿毫不相让,据理力争。(生读)师:两小儿越争越激动,坚持己见。(生读)(4)师:两小儿你争我辩,双方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的孔子来裁决,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孔子这么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却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当孔子不能决也时,两小儿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齐读最后两小儿说的话)。四、明理启智,引导探究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1)学生畅所欲言。(2)教师归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2引导探究: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小儿的说法做一个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从科学角度来说,文中两小儿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实际上,早晨与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具体理由略)12 / 18六、课堂小结大自然充满奥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获,你会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直与科学为伴。七、作业设计l比一比,再组词。辩()盂()孰()辨()孟()熟()2背诵课文内容。课后反思:在学生展开辩论之前,总结出多读几遍,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这些方法大大降低了学生疏通文章,理解内容的难度,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不正是温故而知新吗?深刻理解重点字词也为后面的辩论赛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其次,激发朗读古文兴趣。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13 / 18而又有点畏惧,怎样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培养他们乐于主动学习、积累古诗文的兴趣呢?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维持他们的注意。 ”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就从文章的内容切入,抓住课题中的“辩”字引起学生注意。以“辩论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展开一场跨越两千年时空的辩论赛,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把原本很难理解的有很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简单而又有情趣了。教学中,激烈的辩论氛围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学生纷纷从开始的慢条斯理到后来的唇枪舌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从个人辩论到男女生集体辩论,最后熟读成诵。最后,真正感悟人文内涵。我注意引导学生领悟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从两小儿辩斗的情境中,学生体味到了古人善于思考、大胆置疑的学习态度。古人的榜样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而文本中的“孔子不能决也”让学生联想到了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等学生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最后,我告诉学生不管你是学富五车的孔圣人,还是乳臭未干的小娃娃,面对知识的海洋,都要牢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最后,送一句名句与大家共勉,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路,不仅指求学之14 / 18路,更指人生之路。10 匆匆(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 6 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学习重难点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2、积累语言。教学方法读思结合,深入理解教学准备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15 / 18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授课)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学生大胆猜想)我们估算一下,按 80 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没有了。80 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 。 (板书课题)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学生自由朗读)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是啊,告诉我们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呢?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16 / 18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练习。)对了,以后碰到问号的时候就要读出“问”的感觉。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要到文章中看能不能找到答案。三、默读课文,交流感受。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 (学生默读课文)同学们都读完了,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你想象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受)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边读边想象就有了这么真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