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8醉翁亭记教案和习题及答案莲山课件m 醉翁亭记预习提示1、本文选自_ ,作者_,_朝_家_家。2、下列加粗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琅琊(y)饮少辄醉(zh)、林霏开(fi)云归而岩穴暝(mng)、山肴野蔌(yo)晦明变化者(hu)、树林阴翳(y)水声潺潺(ch)3、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行者休于树。 (出家而未经剃度的佛教徒)、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4、按要求默写课文原句或原词:_,在乎山水之间也。文中描写山间的四时风光的句子是_。醉翁亭记的主旨句是_。2 / 28文中写朝暮之景的语句是_。贯穿文章主线的词是_。文中文眼的句子是_。5、指出加粗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管夷吾举于士。、多会于此。、行者休于树。、达于汉阴。6、指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似的,面对着泉水上边。、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面临着泉水上边。、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7、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表现琅琊山的胜景。、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表现作者山水之乐。3 / 288、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环滁皆山也。、箕畚运于渤海之尾。9、下面加粗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10、你认为“太守醉”的“醉”字有哪些丰富的内涵?_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积累文言词汇。4、学会翻译文言文。5、理解欧阳修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4 / 28情感。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教学安排:2 课时【教学构想:】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5 / 28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 21 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 25 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庆历四年”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6 / 28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 ,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知道一点常识:1、简介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 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主张文章应。明道” ,致用,是北来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7 / 28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了解写作背景: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欧阳修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翁亭记 。三、初步感知文章:1、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2、生试读课文。3、生互读课文。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8 / 284、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四、疏通全文大意1、通读全文: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2、解决疑难。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3、自疏通全文大意。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4、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9 / 28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5、再读课文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五、把握内容:1、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明确:乐。2、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4、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10 / 28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争取背过。2、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思考回答:(一) 、全文四段,各段写什么?(二) 、本文描写景物采用了哪些方法?文中的写景主要起什么作用?(三)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有什么是值得肯定的?(提示: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第一段: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2、理解词语、句子:“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11 / 28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也”:表陈述。 “壑”:山谷。 “蔚然” ;草木茂盛的样子。 “而”:并且。 “深秀”:幽深秀丽。 “者”:的,这里指地方,山。 “山”:名词活用作状语。意为沿着山路。“潺潺”:象声词,水声。 “而”表并列。 “于”:从。 “回”:回环。 “翼然”像鸟儿张开双翅的样子。 “临”:临居。“于”:在。 “者”:表示定语后置,此句之意即“有翼然临于泉上之亭” 。 “作”:建造。 “者”:的,的人。 “也”:表肯定。 “名”:定名。 “太守自谓也”: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它。 “于”:到。 “辄”:总是,就。 “曰”:称为。“意”:意思,意趣。 “乎”:于。 “也”:表感叹。 “而” ;表承接。3、理解内容:(1)第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明确: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12 / 28“醉翁” ,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明确: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第 2 段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2、理解词语、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若夫() ”:像那。 “而”:表承接。 “霏”:云气,云雾。 “开”:散开,消散。 “归” ”返回,归聚。 “穴”:洞穴。 “暝”:昏暗。 “晦明”:阴暗明亮。 “者”:的,这里指情形。 “芳”:花卉。 “发”:盛开。 “幽香”:清幽的香气。 “佳”:美好,好。 “秀”:茂盛。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而”:连接状语与谓语。 “而”:因而。 “亦”:也。 “穷”:尽。 “也”:表感叹。13 / 283、把握内容:(1)第二段包含几层意思?明确:这段包含两层意思:“若夫日出四时也。 ”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朝而往无穷也。 ”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赏获“山水之乐” ,其乐趣无穷无尽。(2)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明确: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总收,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由春到冬,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总收, “山间之四时也” 。第 3 段1、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朗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2、理解词语、句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14 / 28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两句是交互的,意即歌于途的有负者,也有行者,休于树的有行者,也有负者;“负者” ,背负着东西的人;“于” ,在;“行者” ,行走在道上的人;“休” ,休息。 “前者”:前面的人。 “伛偻提携” ,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年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带领着孩童。 “绝”:断。 “者”:的,这里指情形,情景,以下三个“者” ,意同此。 “临”:到。 “渔”:捕鱼,捉鱼。 “而”:因而。 “酿”:造酒。 “为”:成为。“洌”:酒清而醇。 “山肴”:野味;“肴” ,鱼肉之类的荤菜。 “野蔌”:野菜;“蔌” ,蔬菜。 “杂然”:交错的样子,这里有随便之意;“杂” ,错杂。 “陈”:陈列。 “宴”:宴会,设宴款待宾客。 “酣”:酣畅,饮酒尽兴。 “非丝非竹”:不是弹琴奏乐;“丝” ,弦乐器;“竹” ,管乐器。“中”:射中目标。 “弈”:围棋。 “觥筹交错”:欢快畅饮的场面;“觥” ,酒杯;“筹” ,酒筹,行酒令时用以记数的签子;“交错” ,相互往来。 “苍颜”:苍老的面容。“颓然”:这里指醉倒的样子;“颓” ,倒塌坠落。 “乎”:于,在。3、把握内容:(1)第三段包含几层意思?15 / 28明确:本段包含两层意思:“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临溪而渔太守醉也。 ”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洌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2)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明确: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 ,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第 4 段1、全班同学齐读第四段:齐读前提出要求:在明白句意的基础上思考回答“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2、理解词语:“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已而”:不久。 “而”:表并列。 “阴”:16 / 28通假“荫” ,覆盖。 “翳”:遮蔽。 “鸣声上下”:树上树下到处是鸟鸣声。 “去”:离去。 “而”:因而。 “然而”:但是。 “而”:却。 “而”:连接状语与谓语。 “其”:指自己。“其”:他们,指众宾客。 “以”:用。 “者”:的,指人。“谓”:通假“为” ,是。3、分析内容:提问: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明确:这两个重要内容是: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三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四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至此,读者可知本文并非泛写山水,虚拟故事,而实乃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四) 、总结提问: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明确: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二、学习写法:提问: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归纳:17 / 28(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l)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 “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 “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怕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3、词语小结:“而”字的用法:18 / 28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重读)“也”字的用法:表陈述环滁皆山也。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三、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下列加点字的拼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环滁皆山也(滁州)林壑尤美(山沟)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草木茂盛)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水流动的声音)c、饮少辄醉(就)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飘扬)D、云归而岩穴瞑(昏暗)觥筹交错(酒杯)3、下列句子中的“而”字应该重读的一句是()A、往来而不绝者B、而不知人之乐19 / 28c、起坐而喧哗者D、临溪而渔4、下列骄散结合的句子朗读节奏处理有误的一项是:()A、野芳发而幽香,佳水秀而繁阴。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D、射者中,奔者胜,觥筹交错。第三课时一、质疑问难:1、个人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困惑,请提出来,先小组内交流、解决。2、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咱们共同解决。3、老师把握文章深度,及时补充、纠正、最后作出肯定。二、拓展延伸:(作业):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0 / 28(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达以文者,太守也。1这两段文字选自课文_ ,作者,_(朝代)著名文学家。2上文第(一)段“山间之四时”的“四时”指_。3上文第(一)段“乐亦无穷”的“乐”指()A山林之乐 B山水之乐 c宴酣之乐 D从太守游而乐4上文第(二)段中体现作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的句子是哪句?三、积累佳句:1、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出来,并说明理由。2、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到摘抄本上,并背诵。3、每人再积累五句“忧国爱民”的佳句。四、课文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回顾全文,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21 / 28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最后,让我们再一次读课文,再一次体味文章的优美和作者的深情!附:板书设计:醉翁亭记欧阳修引入:滁州城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写景朝暮四时之景乐亦无穷醉翁亭记写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归来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22 / 28乐练习题一、 醉翁亭记选段,回答问题: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伛偻:_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_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负:_23 / 28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乎:_、翻译下面句子: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译:_、文段可以分为四层,每层的层意都可以用文中语句概括,如第一层写的是“滁人游” ;第二层写的是_;第三层写的是_;第四层写的是_。、本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 ,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关系?_、 “太守醉”中“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酒喝醉了”,另一层意思是_,表现了_。二、读醉翁亭记 ,回答问题: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24 / 28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应用-洞察及研究
- 员工离职手册范本定制
- 北京平原造林项目:生境调整下地面蜘蛛多样性的动态与启示
- 北京园林中竹类植物的应用探究:历史、现状与展望
- 宫颈上皮异型性分子影像标志物-洞察及研究
- 生物大分子偶联吡喹酮靶向递送-洞察及研究
- 微生物组调控-洞察及研究
- 智能仪表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消费者道德标准对奢华产品价值感知-洞察及研究
- 农民教育在农业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洞察及研究
- 2025湖北宜昌市不动产交易和登记中心招聘编外聘用人员17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疼痛介入治疗的护理
- DB44-T 2542-2024 自然教育基地建设规范
- 《拒绝努力羞耻症》学习动力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数字解密:药食同源生意下最香的成分与赛道研究报告
- GB/T 12643-2025机器人词汇
- 10kV架空线路设计PPT课件(PPT 69页)
- (完整PPT)宋词的发展史课件
- 《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资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Q∕GDW 12174-2021 智能量测开关技术规范
- T∕CBJ 2111-2022 调香白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