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员学习 第10章《施工测量的基本知识》.ppt_第1页
施工员学习 第10章《施工测量的基本知识》.ppt_第2页
施工员学习 第10章《施工测量的基本知识》.ppt_第3页
施工员学习 第10章《施工测量的基本知识》.ppt_第4页
施工员学习 第10章《施工测量的基本知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施工员通用与基础知识 胡兴福赵研主编 土建方向 2 下篇基础知识十 施工测量的基本知识 3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十 施工测量的基本知识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三 建筑形变观测的知识 4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Z10 1 1水准仪的分类 使用步骤和使用方法 P314 315 Z10 1 2经纬仪的分类 使用步骤和使用方法 P315 316 Z10 1 3全站仪的分类 使用步骤和使用方法 P316 317 Z10 1 4测距仪的使用特点和适用范围 P318 319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5 Z10 1 1水准仪的分类 使用步骤和使用方法1 水准仪的使用水准仪 图1O 1 分为水准气泡式和自动安平式 目前多为自动安平式 水准仪按其高程测量精度分为DS05 DS1 DS2 DS3 DS1O几种等级 图10 1DS3型微倾式水准仪1 物镜 2 物镜调焦螺旋 3 水平微动螺旋 4 水平制动螺旋 5 微倾螺旋 6 粗平螺旋 7 管水准器气泡观察窗 8 管水准器 9 圆水准器 10 圆水准器校正螺钉 11 目镜 12 准星 13 照门 14 基座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6 水准仪使用分为 仪器的安置 粗略整平 瞄准目标 精平 读数等几个步骤 1 安置仪器把三脚架应安置在距离两个测站点大致等距离的位置 保证架头大致水平 打开三脚架调整至高度适中 将架腿伸缩螺旋拧紧 并保证架脚与地面有稳固连接 从仪器箱中取出水准仪置于架头 用架头上的连接螺旋将仪器与三脚架连接牢固 2 粗略整平首先使物镜平行于任意两个脚螺旋 如 1和2 的连线 如图10 2 a 所示 然后 用两手同时向内或向外旋转脚螺旋l和2 使气泡移至l 2两个脚螺旋方向的中间位置 再用左手旋转脚螺旋3 使气泡居中 如图10 2 b 所示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7 图10 2水准器粗平 3 瞄准首先将物镜对着明亮的背景 转动目镜调焦螺旋 调节十字丝清晰 然后 松开制动螺旋 利用粗瞄准器瞄准水准尺 拧紧水平制动螺旋 再调节物镜调焦螺旋 使水准尺分划清晰 调节水平微动螺旋 使十字丝的竖丝照准水准尺边缘或中央 如图10 3所示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8 4 精平如图10 4 a 所示 目视水准管气泡观察窗 同时调整微倾螺旋 使水准管气泡两端的影像重合 图10 4 b 此时 水准仪达到精平 自动安平水准仪不需要此步操作 图10 3瞄准水准尺与读数 图10 4符合水准器精平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9 5 读数眼睛通过目镜读取十字丝中丝水准尺上读数 直接读米 分米 厘米 估读毫米共四位 图l0 3所示为正像望远镜中所看到的水准尺的像 水准尺读数为1 575m Z10 1 2经纬仪的分类 使用步骤和使用方法2 经纬仪的使用经纬仪 图10 5 可以用于测量水平角和竖直角 我国把光学经纬仪按精度不同划分为DJ7 DJ1 DJ2 DJ6 DJ30等几个等级 经纬仪的使用主要包括 安置仪器 照准目标 读数等工作 1 经纬仪的安置经纬仪的安置包括对中和整平两项工作 打开三脚架 调整好长度使高度适中 将其安置在测站上 使架头大致水平 架顶中心大致对准站点中心标记 取出经纬仪放置在三脚架头上 旋紧连接螺旋 然后开始对中和整平工作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10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图10 5DJ6级光学经纬仪1 望远镜制动螺旋 2 望远镜微动螺旋 3 物镜 4 物镜调焦螺旋 5 目镜 6 目镜调焦螺旋 7 光学粗瞄器 8 度盘读数显微镜 9 度盘读数显微镜调焦螺旋 10 照准部水准器 11 光学对中器 12 度盘照明反光镜 13 竖盘指标管水准器 14 竖盘指标管水准器观察反射镜 15 竖盘指标管水准器微动螺旋 16 水平制动螺旋 17 水平微动螺旋 18 水平度盘变换螺旋 19 水平度盘变换锁止螺旋 20 基座圆水准器 21 轴套固定螺栓 22 基座 23 脚螺旋 11 1 对中 分为垂球对中和光学对中 光学对中的精度高 目前主要采用光学对中 分为粗对中 精对中两个步骤 粗对中 目视光学对中器 调节光学对中器目镜使照准圈和测站点目标清晰 双手紧握并移动三脚架使照准圈对准测站点的中心并保持三脚架稳定 架头基本水平 精对中 旋转脚螺旋使照准圈准确对准测站点的中心 光学对中的误差应小于1mm 2 整平 分为粗平和精平两个步骤 粗平 伸长或缩短三脚架腿 使圆水准气泡居中 精平 旋转照准部使照准部管水准器至图10 6 a 的位置 旋转脚螺旋1 2使水准气泡居中 然后旋转照准部90 至图10 6 b 的位置 旋转脚螺旋3使水准气泡居中 如此反复 直至照准部转至任何位置 气泡均居中为止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12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图10 6精平 13 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 再次进行精对中 精平 目测光学对中器 如照准圈偏离测站点的中心偏移量较小 则旋松连接螺旋 在架顶上平移仪器 使照准圈准确对准测站点中心 旋紧连接螺旋 精平仪器 直至照准部转至任何位置 气泡均居中为止 如偏移量过大则需要重新对中 整平仪器 2 照准首先调节目镜 使十字缝清晰 通过瞄准器瞄准目标 然后拧紧制动螺旋 调节物镜调焦螺旋使目标清晰并消除视差 利用微动螺旋精确照准目标的底部 如图10 7所示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图10 7照准目标 14 3 读数先打开度盘照明反光镜 调整反光镜 使读数窗亮度适中 旋转读数显徽镜的目镜使度盘影像清晰 然后读数 DJ2级光学经纬仪读数方式为首先转动测微轮 使读数窗中的主 副像分划线重合 然后在读数窗中读出数值 如图10 8 a 中读数151堵11 54 图10 8 b 中读数为83 46 16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图10 8DJ2级光学经纬仪读数 15 Z10 1 3全站仪的分类 使用步骤和使用方法3 全站仪的使用全站仪 图10 9 是一种多功能仪器 不仅能够测角 测距和测高差 还能完成测定坐标以及放样等操作 是目前在土建工程施工现场广泛使用的测量仪器 不同厂家的全站仪输入方式略有不同 其基本功能及操作步骤如下 1 测前的准备工作 2 安置仪器 全站仪安置步骤 方法与电子经纬仪安置相同 3 开机 4 角度测量 5 距离测量 6 放样 Z10 1 4测距仪的使用特点和适用范围4 测距仪的使用测距仪种类很多 手持测距仪是测距仪中的一种 它不需特别的反射物 有无目标板均可使用 测距仪具有体积小 携带方便之特点 可以完成距离 面积 体积等测量工作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16 一 测量的基本工作 图10 9全站仪 17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Z10 2 1建筑物的定位 放线方法 P319 321 Z10 2 2基础 墙体和构件安装的施工测量方法 P321 325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18 Z10 2 1建筑物的定位 放线方法1 建筑物的定位与放线 1 建筑物的定位建筑物的定位是根据设计图纸的规定 将建筑物的外轮廓墙的各轴线交点即角点测设到地面上 作为基础放线和细部放线的依据 由于条件不同 建筑物的定位方法也有所不同 常用的定位方法有 1 根据控制点定位 2 根据建筑基线或建筑方格网定位 3 根据与原有建 构 筑物或道路的关系定位 如图1O 1O所示 当新建建筑物与原有建筑物或道路的相互位置关系为已知时 则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将新建建筑物测设到地面上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19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图10 10根据与原有建筑物或道路的关系定位 a 延长直线法 b 直角坐标法 c 平行线法 20 2 建筑物的放线建筑物的放线是根据已定位的外墙轴线交点桩 详细测设其各轴线交点的位置 并引测至适宜位置做好标记 然后据此用白灰撒出基坑 槽 开挖边界线 1 测设细部轴线交点 如图1O 11所示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图10 11测设细部轴线交点 21 2 引测轴线 如图1O 12所示 龙门板法 在一般民用建筑中常采用此法 轴线控制桩法 龙门板法占地大 使用的材料较多 施工时易被破坏 因此目前工程中一般采用轴线控制桩法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图10 12龙门板 控制桩法引测轴线 22 Z10 2 2基础 墙体和构件安装的施工测量方法2 施工测量 1 基础施工测量1 开挖深度和垫层标高控制 如图10 13所示 2 垫层上基础中线的投测 如图10 14所示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图10 13水平桩测设 图10 14拉线挂锤球法投测基础中线 23 3 基础墙标高的控制 如图10 15所示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图10 15基础皮数杆 24 2 墙体施工测量1 首层楼层墙体轴线测设 如图10 16所示 2 首层楼层墙体标高测设 如图l0 17所示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图10 16墙体轴线及标高标志1 墙身中线 2 外墙基础 3 轴线 图10 17墙身皮数杆 25 3 二层以上楼层轴线测设 吊锤球法 经纬仪投测法 4 二层以上楼层标高传递 利用皮数杆传递 利用钢尺直接丈量 悬吊钢尺法 此外 也可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按水准测量方法沿楼梯间将高程传递到各层楼面 3 构件安装施工测量1 柱子安装测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投测柱列轴线 如图10 18所示 柱身弹线 如图10 19所示 杯底找平 柱子的安装测量 柱子安装测量的目的是保证柱子垂直度 平面位置和标高符合要求 如图l0 20所示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26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图10 18杯形基础弹线示意图1 柱中心 2 0 600标高线 3 杯底 图10 19柱身弹线示意图 27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图10 20柱子校正示意图 28 2 吊车梁安装测量 吊车梁安装测量主要是保证吊车梁平面位置和吊车梁的标高符合要求 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如图10 21所示 吊车梁的安装测量 3 屋架安装测量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屋架的安装测量 屋架的垂直度可用锤球或经纬仪进行检查 经纬仪校正方法如图10 22所示 二 施工控制测量的知识 图10 21吊车梁弹线示意图 图10 22屋架的安装测量1 卡尺 2 经纬仪 3 定位轴线 4 屋架 5 柱 6 吊车梁 7 柱基 29 三 建筑形变观测的知识 Z10 3 1建筑变形观测的基本概念 P325 Z10 3 2沉降观测水准点的设置要求 观测点布设的位置要求 观测方法 周期与时间 以及观测应记录的相关资料 P325 327 Z10 3 3建筑物和建筑物基础的倾斜观测方法 P327 Z10 3 4裂缝观测的标志方法 P327 Z10 3 5水平位移的基本观测方法 P328 三 建筑形变观测的知识 30 Z10 3 1建筑变形观测的基本概念1 建筑变形观测的概念利用观测设备对建筑物在荷载和各种影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结构位置和总体形状的变化 所进行的长期测量工作称为建筑变形观测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任务是周期性地对设置在建筑物上的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 求得观测点位置的变化量 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沉降观测 倾斜观测 位移观测 裂缝观测和挠度观测等 在建筑物变形观测中 进行最多的是沉降观测 三 建筑形变观测的知识 31 2 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Z10 3 2沉降观测水准点的设置要求 观测点布设的位置要求 观测方法 周期与时间 以及观测应记录的相关资料 1 沉降观测1 水准点的设置 水准点的设置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水准点的数目应不少于3个 以便检核 水准点应设置在沉降变形区以外 距沉降观测点不应大于1OOm 观测方便 且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为防止冰冻影响 水准点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冰冻线以下0 5m 2 观测点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及地基变形特征 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三 建筑形变观测的知识 32 建筑物的四角 核心筒四角 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 20m处或每隔2 3根柱基上 新旧建筑物 高低层建筑物 纵横墙交接处的两侧 裂缝 沉降缝 伸缩缝或后浇带两侧 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 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 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 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邻近堆置重物处 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 沟 处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上设点 筏片基础 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的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三 建筑形变观测的知识 33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处 基础形式改变处 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电视塔 烟囱 水塔 油罐 炼油塔 高炉等高耸构筑物 沿周边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 不得少于4个点 3 观测周期与时间 观测周期和观测时间 应根据工程的性质 施工进度 地基地质情况及基础荷载的变化情况而定 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普通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 大型 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 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 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 5层观测一次 工业建筑可按回填基坑 安装柱子和屋架 砌筑墙体 设备安装等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 若建筑施工均匀增高 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 50 75 和100 时各测一次 三 建筑形变观测的知识 34 施工过程中若暂停工 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 停工期间可每隔2 3个月观测一次 在观测过程中 若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 基础四周大量积水 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 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当建筑突然发生大量沉降 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 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 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建筑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 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