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教案_第1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教案_第2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教案_第3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教案_第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1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教案首师大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三单元灿烂的历史文明教案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首师大版) 主题一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教学目标:1知道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以及地理位置,知道文明的出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知道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化特色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初步了解地球上的五带。2分析探究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研究历史文化遗产对历史的发展和今天社会的影响与作用。3感受世界古代文明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体会人类文明与地理环境的亲密关系,初步树立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在图中的位置;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教学难点:1探究文明古国都产生于大河流域的原因。2地球的五带。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2 / 31板书设计:1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地球仪地图纬线、经线地球上的五带七大洲四大文明古国亚洲、非洲四大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如果问你,中国在哪儿?你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告诉我?预设:地球仪、地图。 (板书:地球仪、地图)2导入:今天,我们就借助地球仪和地图来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进而来了解世界灿烂的历史文明。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第一部分:关于地球仪和地图1出示地球仪,学生观察,指名说发现。 (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出颜色的变化)(地球仪上蓝色的部分是海洋,其他部分是陆地;海洋的面积远远高于陆地)教师讲解:我们生存的地球是一个不太规则的扁球体,为了方便人们观察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我们出行、研究地理提供了方便。3 / 31出示一组数据:地球的表面积是 51000 万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积36100 万平方千米,有 38 个中国这么大,占地球表面积的。陆地的面积是 14900 万平方千米,只占地表总面积的。学生阅读。2教师依据地球仪讲解:为了方便研究和观察,科学家把地球仪上画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线,指示南北方向的是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的纬线。 (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比较,谈谈发现。(预设:所有的经线都是一样长度,从一点到另一点;所有的纬线长度不等,有长有短)教师讲解:所有的经线连接的是南极和北极,所以长度相等,并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相等。其中,最长的一条纬线叫赤道。长约 40,076 千米。赤道以北叫北半球,赤道以南在南半球。讲解地球仪上其它特殊的纬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3出示两半球图:(地球仪携带起来不方便,所以人们出门时更愿意携带地图) 。教师介绍:东经 160 度西经 20 度的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之所以这么划分是为了不让一个大陆或国家分到两4 / 31个半球。0 度 180 度经线圈表示新一天和旧一天的分界。东经 160 度到西经 20 度,中跨 0 度经线的是东半球;西经 20度到东经 160 的是西半球。4学生观察两半球图中的七大洲和四大洋,说出名字和位置。出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面积数据,学生观察,谈自己的发现。5教师简单讲授五带的知识。6上述知识的小结。第二部分: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1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示意图,学生观察,完成表格:四大文明古国位于大洲大河流域古代中国亚洲长江、黄河2汇报交流。四大文明古国位于大洲大河流域古代中国亚洲长江、黄河古代印度亚洲印度河古代巴比伦亚洲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5 / 31古代埃及非洲尼罗河观察表格,说一说你的发现?(预设: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亚洲和非洲,且都位于大河流域)教师强调:两河流域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代”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四大文明在地理温度带及其它方面的共同特征?(预设:位于北温带,濒临海洋)新课标第一网四大文明古国位于大洲大河流域其它共同特征古代中国亚洲长江、黄河位于北温带,濒临海洋古代印度亚洲印度河古代巴比伦亚洲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代埃及非洲尼罗河3学生观察上面的数据,提出自己的问题。(预设: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都起源于大河流域?)学生把这个问题写在表格的下面,课后思考。三、布置作业对照教材 P59 页的“世界海陆分布图”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写在空白处,并用没的颜色把图中的七大洲涂上颜色。第二课时板书设计:6 / 31文明古国农业成就文字成就数学成就建筑成就历法成就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学生回忆: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哪个四国家?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大洲?起源于哪些大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位于大洲大河流域回忆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特点。 (位于北温带,濒临海洋,起源于大河流域)回忆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都起源于大河流域?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1出示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表格,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文明古国农业手工业建筑文字历法古代中国7 / 31教师小结:文明古国农业手工业建筑文字历法古代中国种植粟、水稻、小麦纺织、烧制陶器、青铜铸造长城甲骨文古四分历约 4000 年前约 3500 年前约 2200 年前约 3500 年前约2400 年前2学生自学教材 P60 至 62 页,按照教师出示的提示表格在书中进行批注。文明古国农业成就文字成就数学成就建筑成就历法成就手工业成就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3汇报交流。文明古国农业成就文字成就数学成就建筑成就历法成就手工业成就古代埃及 时间种植大麦、小麦、亚麻象形文字金字塔太阳历古代印度 时间种植棉花 0-9 十个数字古代巴比伦 时间修堤筑坝,引渠灌溉,发展农8 / 31业楔形文字空中花园太阴历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运用课件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图片。4讨论: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都起源于大河流域?5师生小结。三、课下作业课下查阅资料,完成表格当中的空白内容,并进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首师大版) 主题二世界奇迹探秘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古代建筑的特点,了解它们的故事,感受世界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初步体会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分享古代人们的聪明、智慧。2技能:培养学生自己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呈现信息、阐述信息的能力(学生自己搜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运用自己的方式和同学交流) 。3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知道埃及金字塔、秦兵马俑的特点及历史地位。简单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古代建筑“空中花园” 、古罗马斗兽场等。教学重点:认识埃及金字塔、秦兵马俑的特点及历史地9 / 31位。教学难点:呈现信息的方式指导。教学准备:师生搜集相关资料。教学时数:2 课时板书设计:第一课时2 世界奇迹探秘金字塔震惊世界的奇迹(空中花园、古罗马斗兽场)第二课时2 世界奇迹探秘秦陵兵马俑气势磅礴(长城、故宫)第一课时一、导入(5 分)1出示图片:世界奇迹图片(两组,一组为自然奇迹,另一组为建筑奇迹)教师谈话:自然奇迹,展示出了自然的魅力、自然的力量和自然的伟大。人工的建筑奇迹呢?建筑奇迹向我们展示的是什么呢?2揭示课题。(板书:2 世界奇迹探秘)10 / 31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35 分)1出示金字塔照片,教师介绍:金字塔一般指的是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其他著名的还有玛雅金字塔、阿兹特克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埃及的金字塔。板书:金字塔震惊世界的奇迹学生提问:关于金字塔你想了解什么?教师整理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分析:哪些问题是通过查阅现有资料能够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是需要经过思考、分析、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预设:金字塔的位置。金字塔的数量。金字塔的用途。金字塔名称的由来。金字塔的建筑特点。金字塔的故事。为什么说金字塔是震惊世界的建筑奇迹?教师帮助学生给上述问题分类:关于金字塔的位置、数量、用途、名称由来、建筑特点、故事等是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一下子就能了解知道的,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称它为11 / 31“基本问题” 。而“为什么说金字塔是震惊世界的建筑奇迹”这样的问题却不是我们只通过查阅资料就能一下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最后才能得到结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称它为“思考问题” 。基本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考问题”的解决,是思考问题解决的基础。2学生自学教材 63 页至 64 页的内容,尝试解决上面提出的基本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中批注的方法。例:金字塔是古代埃及的象征,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距今大约有 5000 年的历史。-建筑时间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补充。用途与名称由来:金字塔(Pyramids)一种类型的建筑物,一般用作陵墓或者祭祀之用。因为它的外形像中国的汉字“金” ,所以就叫它金字塔。其实与“金”并没有关系。数量:古埃及到底建了多少座金字塔说法各异,有的说有 70 多座,有的说有 80 多座。埃及考古文物局局长 1993 年 1 月 3 日宣布, “在吉萨地区又发现一座金字塔。这是世界上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使金字塔总数增至 96 个。”建筑特点:埃及共发现金字塔 96 座,最大的是开罗郊区吉萨的三座金字塔。大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个12 / 31国王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 2690 年左右。原高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 10 米,现高米;底座每边长 230 多米,三角面斜度 52 度,塔底面积万平方米;塔身由 230 万块石头砌成,每块石头平均重吨。据说,10 万人用了 30 年的时间才得以建成。该金字塔内部的通道对外开放,该通道设计精巧,计算精密,令世人赞叹。第二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国王的陵墓,建于公元前 2650 年,比前者低 3米,现高为米。但建筑形式更加完美壮观,塔前建有庙宇等附属建筑和著名的的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的面部参照哈佛拉,身体为狮子,高 22 米,长 57 米,雕象的一个耳朵就有 2 米高。整个雕象除狮爪外,全部由一块天然岩石雕成。由于石质疏松,且经历了 4000多年的岁月,整个雕象风化严重。另外面部严重破损,有人说是马姆鲁克把它当作靶子练习射击所致,也有人说是18 世纪拿破仑入侵埃及时炮击留下的痕迹。第三座金字塔属胡夫的孙子门卡乌拉国王,建于公元前2600 年左右。当时正是第四王朝衰落时期,金字塔的建筑也开始被腐蚀。门卡乌拉金字塔的高度突然降低到 66 米,内部结构倒塌。三座金字塔石块,可在法国国境四周建造一道高三公尺,厚三十公分围墙。金字塔的斜度都是五十二度,每一石块密密相连,休想找到缝隙,连刀尖也都插不进,不得不佩服古埃及的度量及工程等一些技术。13 / 31胡夫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 2670 年) ,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古埃及,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即着手为自己修筑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大金字塔的 4 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误差不超过圆弧的 3 分,底边原长 230米,由于塔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为 227 米,倾角为 51 度 52 分。塔原高 14659 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 米,相当于一座 40 层摩天大楼,塔底面呈正方形。整个金字塔建筑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 52900平方米,体积约 260 万立方米。它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英国伦敦观察家报有一位编辑名叫约翰泰勒,是天文学和数学的业余爱好者。他曾根据文献资料中提供的数据对大金字塔进行了研究。经过计算,他发现胡夫大金字塔令人难以置地包含着许多数学上的原理。他首先注意到胡夫大金字塔底角不是 60。而是51。51,从而发现每壁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其高度的平方。另外,塔高与塔基周长的比就是地球半径与周长之比,因而,用塔高来除底边的 2 倍,即可求得圆周率。泰勒认为这个比例绝不是偶然的,它证明了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还知道地球半径与周长之比。建筑方式猜想:14 / 31猜测一:器械搬运说早在公元前 450 年,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已亲自前往埃及,研究金字塔的建筑方法。希罗多德认为,法老王出动数以万计的奴隶,运用一系列器械将巨石由低至高一块一块砌上去。不过,现代的机械工程学专家认为,以当时有限的技术,这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塔顶的巨石重达 60 吨。猜测二:斜坡搬运说首先在金字塔外面兴建一座大型的斜坡,把石头拉上去。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不过,这条斜坡的斜度不得超过 7 至 8 度。以金字塔的高度计算,这条斜坡足足要 1 英里(约公里)长,而且到达顶部时非常陡峭。单是兴建这样一条斜坡的材料便相当于建造一座金字塔,这也是极大的浪费,因此可能性也不大。猜测三:浇筑说2000 年,法国人约瑟大卫杜维斯提出了他惊人的见解,声称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方法分析巨石的构造,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上的石头是用石灰和贝壳经人工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土。由此推测,在古埃及,建造金字塔很可能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先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再抬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15 / 31这样,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成一块块巨石。猜测四:水运说有科学家认为古埃及人使用了“水运法” ,即利用水的浮力四两拨千斤,这种说法最早是由埃及文物保护委员会主席哈瓦斯提出的,1980 年哈瓦斯进行岩心取样时,发现了一个至少 50 米深的岩壁,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时开凿的港口。后来,又有人还发现了连通港口的水道。他们认为水运法有可能被用在搬运巨石上面。欣赏金字塔的相关视频资料。4全班讨论:金字塔为什么是震惊世界的奇迹?5学生发言:除了金字塔外,你还知道哪些世界建筑奇迹?6教师出示图片,学生欣赏。三、课后作业。搜集秦陵兵马俑的相关资料。第二课时(本课时以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为主)1学生提出基本问题及思考问题。2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的资料解决提出的问题。3教师运用课件介绍兵马俑。 课题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课型新授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 1 课时(共 2 课时)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敬仰古代科学家的勤劳和智慧,激16 / 31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知识与能力:能够说出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探究和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理解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地图,寻找图上信息的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分析、探究、体验过程中,认识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体会古代科学家的勤劳和智慧。教学重点能够说出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教学难点探究和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理解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主要教法讲授、探究、体验教具相关课件和录像学法指导通过课下搜集资料、阅读、观察、分析的学习过程,体验这样的学习方法。板书设计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四大发明的贡献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教学过程(含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1.师问:你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是什么吗?2.师放一段 29 届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说出四大发明的名称,并分析:为什么要将四大发明作为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重要部分?3.教师揭示课题:中华民族是聪明智慧、富有创造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取得了四大发明及各方面的巨大成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四17 / 31大发明的贡献。 【板书课题:四大发明的贡献】二新授:(一)了解四大发明 1.教师问:同学们,对于我国的四大发明,你最想了解些什么?2.教师出示学习要求:1)全班分成四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了解四大发明,完成刚才提出的问题 2)采用不同的方式展现四大发明:如:指南针定向演示、讲火药发明的故事、制作(简单造纸)等。3.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进行总结。*造纸术:师引导:原来的书写材料是什么?纸张比起原来的书写材料,有什么长处呢?1.学生大概说一说。2.学生进行分析:认识到我国四大发明在世界历史发展长河中的重要性。1.学生说:了解发明时间、发明人、发明过程、发明过程的故事、对于世界的贡献。2.汇报交流:学生分组介绍自己了解的四大发明 1)介绍造纸术 *印刷术:师问:活字印刷术是怎样产生的?讨论:古代印刷术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指南针:师:人们说指南针使海船有了“眼睛” ,这是为什么呢?*火药:师问:火药都有什么用呢?4.播放四大发明的录像,学生进行总结。 (二)动手实践 1.教师说要求:1)学生说说活字印刷的制作过程。2)小组合作实践活字印刷的过程。3)步骤要求:准备铅字的活字。排版。 (根据铅字组合一句话)拓印,感受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4)集体交流, (小组代表演示过程)师生评价。三活动总结:1.师:正如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18 / 31培根赞誉:“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变化。 ”2.总结全课。2)印刷术 3)指南针 4)火药学生活动: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的制作过程。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题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课型新授第 2 课时(共 2 课时)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敬仰古代科学家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知识与能力:知道张衡和地动仪,祖冲之和圆周率;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探究和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理解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培养学生能够分析地图,寻找图上信息的能力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分析、探究、体验过程中,认识我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体会古代科学家的勤劳和智慧。教学重点知道张衡和地动仪,祖冲之和圆周率;了解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教学难点分析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体会古代科学家的勤劳和智慧。主要教法讲解、自主探究教具课件学法指导采用学生分析资料、研讨地动仪原理、计算圆周率等活动形式。板书设计三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张衡地动仪祖冲之圆周率教学过程(含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1.教师出示张衡和祖冲之的照片,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名字。 【教师板书:张衡祖冲之】2.师问:19 / 31你们知道吗?在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其中有两座山是以他们来命名的,他们到底对世界做了什么巨大贡献呢?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张衡和祖冲之的故事和贡献。二新授:(一)初步交流、感知:师:课前搜集关于张衡、祖冲之的人物介绍、发明故事的资料。 (二)了解张衡和地动仪及祖冲之和圆周率*张衡和地动仪 1.师:出示地震的一些资料。2.师:谈谈在现代社会中,快速获得地震信息的重要性。3.通过看录像,进一步了解古代时张衡发明地动仪,以及工作原理。4.师:地动仪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1.学生尝试说出他们的名字 2.学生谈谈对张衡和祖冲之的了解。让学生初步介绍这两个人物的故事。1.学生谈谈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危害。2.对比古今测量地震的方式不同,对于人们带来的灾害的不同。3.学生了解地动仪给世界人们带来的意义。教学过程(含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祖冲之和圆周率 1.师:说一说值在数学中的作用。2.看录像,了解在祖冲之和圆周率。3.体验活动:测量车轮周长和直径,进行值计算,感受古人在创作过程不易。4.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三.拓展延伸:1.师:你能谈谈两位科学家对世界的贡献。2.师:除了我们刚才了解的中国两位著名的古代科学家,你还对哪些科学家有了解?3.教师总结全课 1.学生根据数学知识,说一说。2.学生可以两个人为一组,一位同学测20 / 31量远的周长和直径,另一位同学负责记录,然后两位同学共同计算圆周率。3.学生谈谈。1.学生做总结 2.学生谈谈对其他科学家的了解。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首师大版) 课题 古老的丝绸之路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 第 1 课时(共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情感与态度:认识丝绸之路开通与交往的艰辛,感受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体会平等、友好往来的重要。知识与能力:知道丝绸之路的起点及所到达的范围;知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代表人物;知道丝绸之路是一条联系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认识、理解不同文化的交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1 / 31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知道丝绸之路及重要历史代表人物在东西方交往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教学重点 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通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和推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社会历史的发展。 主要教法 讲授、探究、体验 教具 相关课件和录像 学法指导 通过课下搜集资料、阅读、观察、分析的学习过程,体验这样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4 古老的丝绸之路 西汉(汉武帝)张骞2000 多年的历史 中国(长安)欧洲、非洲 7000 多千米 22 / 31友好交往 政治经济文化 教 学 过 程 (含 时 间 分 配)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石榴树照片,询问学生:图中是什么?(石榴)追问:你知道石榴的原产地在哪里吗? 2教师出示地图,指出伊朗和阿富汗的位置。距离如此遥远,石榴是通过怎样的渠道传入到我们这个地区的? 3.板书:古老的丝绸之路。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古老的丝绸之路) 。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 1.师:关于丝绸之路你都知道什么?(副板书:基本情23 / 31况) 起点:长安(今天我国的陕西省西安市,是个六朝古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在长安建都) 。 (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用课件演示起点长安的位置) (板书:中国(长安) ) 最远到达的地方:(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用课件演示最远到达的地方) (板书:欧洲、非洲、西亚、中亚) 全长:7000 多千米。 (板书:7000 多千米) 途中经过的地方:(塔克拉马干沙漠、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河西走廊) 名称由来:预设:由来 A:教材 P77 页 传递的最大宗的商品(教师补充:当时西方人以穿“丝绸”为荣)补充:周穆王的故事。 通过丝绸之路传递的物产:传入我国: 植物: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又称为波斯菜) 、黄瓜(汉时称胡瓜) 、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美洲的棉花、烟草、蕃蓍等(课件:植物) 饮品: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 (课件:葡萄酒) 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课件:汗血马) (手)工业品: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文化与科技: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24 / 31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学、数学(课件:佛教,数学) 我国传出: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茶叶、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课件演示典型的物产) 2.学生看课件图想像:这曾经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用词来形容一下(繁荣、繁忙) 1.学生: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小亚细亚国家。 2.指名质疑: 3.学生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1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内容。 2.指名交流。 教 学 过 程 (含 时 间 分 配) 25 / 31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教师谈话:这样一条繁荣、繁忙、承载了文化、艺术、科学的路还有哪些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呢?4.出示学习提示: 结合教材 P76-78 页内容和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把你已经解决的问题在教材或资料中进行简单的标注,如“开辟的意义” 。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和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两人一组交流讨论,形成结论。 5视频:丝绸之路介绍。 三结束语: 张骞两次出使均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却开通了伟大的丝绸之路。所有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会永远留在民族的记忆之中。 在我国,仅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有如张骞一般心胸、伟绩的又何止一人?在接下去的学习中,我们将要认识另外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航海家郑和及他的七下西洋壮举。问题一: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副板书:开辟) 26 / 31问题二: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副板书:意义) 讨论:张骞出使西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为什么? (一是各国之间此前几乎没有往来,甚至几乎不知道汉朝这个国家人的方面存在危险;二是自然环境的危险,教师出示图片介绍) 问题二: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5设想:如果古代的时候没有这条丝绸之路会怎么样? 课题 古老的丝绸之路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月日(星期) 第 2 课时(共 2 课时) 教 学 目 标 情感与态度:认识丝绸之路开通与交往的艰辛,感受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特点与魅力,体会平等、友好往来的重要。知识与能力:知道丝绸之路的起点及所到达的范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