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兰亭集序》教学案例_第1页
高一《兰亭集序》教学案例_第2页
高一《兰亭集序》教学案例_第3页
高一《兰亭集序》教学案例_第4页
高一《兰亭集序》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高一兰亭集序教学案例高一兰亭集序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特殊句式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背诵全文。2、过程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即朗诵-翻译-理解-积累;提醒同学们要循序渐进,不要好高骛远。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正确地看待生死,积极地对待生命和生活。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和重要实词虚词以及几个特殊句式;2、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2 / 8本文中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情感变化大,不易把握;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至于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就更难以理解了;因此,作者的情感变化、生死哲理和积极情绪等应看作本文的教学难点。教学设想:1、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朗读翻译为主,第二课时以理解积累为主。2、必须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不仅要读准字音,断准句读,而且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3、培养学生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4、引导学生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如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课前准备:1、制作预习练习题投影(条件有限的可以用小黑板) ;2、我喜爱书法,尝试着临摹一幅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第一课时一、导入3 / 8展示兰亭集序临摹书法作品。看了这幅作品,我想问同学们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这幅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谁的吗?是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现在一般的书法爱好者甚至是书法家,他们大都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文章;你们知道王羲之这幅书法作品中的内容是谁写的吗?对了,这也是他本人写的。第三个问题:我们写一篇像样的文章通常需要构思几天,而王羲之这篇文章,你们猜构思了多长时间?现场即兴而作。这是一篇多么难得的文章啊!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写得怎么样?二、检查预习情况。投影或出示小黑板。三、朗读1、指明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正音。2、教师示范背诵。3、学生集体朗读。四、翻译1、学生分组比赛,结合注释,讨论翻译。4 / 82、各组明确问题,提交课堂,一起解决。3、师生归纳整理,积累要点,共同提高。五、练习1、归纳重点实虚词及重要句式的用法和特点;2、熟读背诵。第二课时一、导入通过熟读背诵,同学们已经初步感知了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不仅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而且情感真挚复杂,思想富于哲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讨一下这些特点。二、课文研讨、研读第一部分师(教师提问或引导):若将本文分为两部分,如何分?生(师生探究答案):前两段为第一部分,后两段为第二部分。师:为什么如此分?生根据表达方式,前两段以记叙、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抒情为主。师: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记叙、描写的?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前两段。5 / 8师:我们一般是从哪些角度来研究叙事的?生记叙四要素(或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那么本文四要素是什么?生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兰亭。人物:群贤、少长。事件:修禊事。师:什么是“修禊事”呢?生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师:同学们能描绘一下当时的情景吗?生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些文人墨客、儒雅志士来到会稽山阴兰亭,这里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小,飞花溅玉。大家自由坐在溪水旁流觞为戏,饮酒赋诗,即使没有盛大的管弦合奏,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大家定会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天地是如此的广阔,宇宙是如此的浩淼;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得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作者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于是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6 / 8师:我们能把作者这种“信可乐也”的情感原因整理一下吗?生春光明媚、环境优美、朋友欢聚、诗酒高雅。师: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四美具” (“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 “二难并” (“二难”是指“贤主、嘉宾” )之说,大家认为王羲之拥有吗?生有。以上的四个原因可以为例。师:在这种氛围中,你想不快乐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但作者的快乐却在后两段中发生的变化,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研读第二部分。学生朗读后两段。师:同学们能各用一个字概括前后两段作者的情感吗?生:分别为“乐”和“悲” 。师:玩得好好的,为什么会生出悲情来呢?(此处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如生日宴会,朋友聚会等,思考人的情感的变化。 )生:作者在快乐之后,突然感到人生的快乐是有限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就是说,等到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7 / 8觉兴味索然,快乐也好,往事也罢,都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成为历史;他也同样意识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都是要死的。由此可见,作者由快乐而想到快乐的有限,想到人生的短暂,从而油然而生悲凉之情,不禁发古人之叹:“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师:此时作者所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生抒情和议论。抒发的是悲情,议论的是哲理。师:作者议论的哲理是什么呢?生细读第四段明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如何理解这句话?(可让学生从翻译开始,结合语境理解)生字面的意思是“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 ,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是短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生命就是宝贵的,是不能重复的,是需要我们去珍惜的。 (可与学生简单介绍老子的生死观)师:同学们由此受到了什么启发呢?生生命有限,当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有生之年应有所作为,面不是空谈什么理想,什么玄理。三、课堂小结本文通过美景和乐事的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