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1页
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2页
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3页
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4页
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高二历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高二历史第 3 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复习目标】知道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史实,掌握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影响【复习讲义】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一)兴起原因1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政策。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教师点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二)兴盛时段: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 70 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教师点评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是一致的。(三)名称由来: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的中两派。 “黄”是指黄帝的学说, “老”是指老子的学说。(四)思想内容2 / 131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2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同时又兼采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它强调“无为而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教师点评注意对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与汉初黄老之学的异同。认识汉初黄老之学是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融合其它各家学派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五)作用影响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六)地位丧失1原因:(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黄老之学统治地位的丧失,还在于其自身不能随形势的发展而发展。2标志: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所取代。我来动手:阅读课本 15 页解析与探究两短材料:通过3 / 13上述两段材料可以看出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与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变化你能得出的最基本的认识是?参考答案:社会经济的变化:汉初,经济残破,民不聊生,社会极端贫困。经过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西汉已经恢复了元气,国库充实,人民富足,一片繁荣景象。关系:汉初的贫困,决定了黄老之学盛行;武帝时的强盛,决定了统治者不再休养生息,而是进行“有为”的统治,黄老之学衰落,新儒学随之取得统治地位。社会经济的变化,决定着统治思想的变化。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我来动手: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不正确。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4 / 13初经济的恢复决定不再需要汉初的黄老思想。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二)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1新儒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 ,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教师点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皇权至高无上找到了依据。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本原因就在于新儒学有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5 / 13教师点评: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 ,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孔孟学说。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3儒学新发展的作用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典例体会】例 1(XX 上海历史,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6 / 13参考答案:D解析:此时的“孔子之术”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它强调“大一统”观念,强调君权神授。这些思想非常适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例 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 2: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据材料 1、2,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7 / 13参考答案: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正面影响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解析:材料一阐述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要求禁绝其它学说,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主张。前者,不能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后者,为当时统治者所急需。分析历史事物的影响,一般都要注意到两个方面。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回答问题时两个方面都不要忽视。【思维拓展】8 / 13【优化演练】一、选择题:1、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 B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 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2、 (XX 文综全国第 3 卷,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3、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的施政特点。 “萧规”制定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的思想 B发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黄老之学思想4、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最主要的是()A天人感应,君权神授;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9 / 135、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目的是A确立儒家的思想统治地位 B限制君主权力的膨胀c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D打击其他学派的力量6、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这次他向汉武帝提出()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D崇尚法制主张7、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BcD8、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是主张()A人定胜天 B贵贱有序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9、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10、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10 / 13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11、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 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c董促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12、 “夫仁义礼制者,制之本也;法令刑法者,制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家、法家思想的基本态度是()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外儒内法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他非常强调“大一统” ,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受命之君,天意之11 / 13所予也。 ”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孟子请回答: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指出董仲舒观点的实质和影响。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迁远而阔于事情” ,你怎样理解?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 ,但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参考答案:.核心:“天人感应” , “君权神授” 。实质:神化君主权力,维护封建专制君主统治,是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在当时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安定起了积极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靠仁政学说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因此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迁远而阔于事情” 。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12 / 13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者爱人” , “为政以德”孔子材料二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材料四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13 / 13百家,独尊儒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