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文学批评的读书笔记_第1页
开展文学批评的读书笔记_第2页
开展文学批评的读书笔记_第3页
开展文学批评的读书笔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开展文学批评的读书笔记文学批评从来都是寂寞的,选择文学批评作为自己的职业或事业,必须提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本科时读的是经济学,毕业之后还在商业领域做了几年打杂的活计,在旁人看来也算是小有成就。让人看不懂的是,随后我居然弃商从文,考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的是,我的硕士导师在入学面试时,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做这样的选择实在是“明珠暗投” 。记得我当时的回答也很干脆,我说之所以来读中文系的研究生,是因为我喜欢文学创作,但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我没有兴趣,而且以后也不打算从事与此有关的工作。在读了一年的研究生后,我有一段时间特别消沉,对自己不无草率的选择感到后悔,甚至还想过自动退学。让我自己也感到纳闷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对一度极为厌烦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兴趣。转眼之间,已经在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了 20 年。 这几年,时常会在报章上看到谈批评的文字,个别批评家在字里行间不无抱怨,叹息自己入错了行当,没赶上上世纪 80 年代的黄金时代。当然,有更多的声音在责怪现在的学术环境,最集中的莫过于学院的考核体制。确实,现在的文学批评家大都集中于学院,学院标准在某种意义上抑制了文学批评的灵气与才情。但是,对于从事文学批评2 / 4的人来说,外部环境的限制并非降低文体含金量的借口。当越来越多的学校出台科研考核的文件,规定 3000 字或5000 字以上篇幅的文章才能计算工作量,而随着一些引文索引的数据库把引文作为考察学术影响的核心指标,堆砌材料和注释的八股文风也在文学批评领域弥散开来。在这样的批评生态中,具有美文品格的文学批评成为稀缺品种。正因如此,呼唤批评的美文就有了迫切性和必要性。 我觉得作家对作品的研究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必须打牢了地基,批评的构造才能深接地气,高耸入云。我自己的批评实践也是从作家作品研究起步,硕士论文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出版后,有几位批评家撰文表示鼓励。遗憾的是,随着本人的学术兴趣转向文学媒介研究,那种“文字中的莽撞与不谙世故”以及“童言无忌的赤诚”都无处施展,写出来的文字学院气息日渐浓厚。为了保持对文学发展进程的敏感度,我在研究中一直非常关注文学现场与文学传播的深层互动,以问题意识来激活和强化自己的批评风格。遗憾的是,与批评的美文的距离,还是越来越远了。不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文学批评的灵气,必须以内在的审美激情和想象力作为支撑。批评主体以特殊的敏感,善于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学的可能性。在文体风格上,有灵气的批评以美文为目标,以自由创造的冲动来抵抗陈词滥调的围困。文学评论要借助抽象思维与逻3 / 4辑思维,甚至以此为文章的骨架,但文学评论必须具有文学性,能以独特的鉴赏力发现文学的美,将史识、哲思与诗性熔于一炉。 批评要确立独立的尊严,必须秉持尊重艺术的态度,在文字中与作家作品进行平等对话。正如李健吾在咀华集中所言:“批评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不在自己具有术语水准一类的零碎,而在具有一个富丽的人性的存在。一件真正的创作,不能因为批评者的另一个存在,勾销自己的存在。批评者不是硬生生的堤,活活拦住水的去向。堤是需要的,甚至是必要的。然而当着杰作面前,一个批评者与其说是指导的、裁判的,倒不如说是鉴赏的,不仅礼貌有加,也是理所当然。这只是另一股水:小,被大水吸没;大,吸没小水;浊,搅浑清水;清,被浊水掺上些渣滓。一个人性钻进另一个人性,不是挺身挡住另一个人性。头头是道,不误人我生机,未尝不是现代人一个聪明而又吃力的用心。 ”正是基于这样的批评理念,李健吾的批评摆脱了种种文学偏见和文体桎梏,有丰富的学术内涵,但没有故意卖弄的学究气。他还提到批评主体必须有自省意识:“把一个作者由较高的地方揪下来,揪到批评者自己的淤泥坑里。 ”最终的结果只是“一个批评者反而批评的是自己,指摘的是自己,暴露的是自己,一切不过是绊了自己的脚,丢了自己的丑,返本还原而已” 。此外,像傅雷4 / 4的论张爱玲的小说和龙应台的淘这盘金沙细评白先勇孽子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绝不空摆架势,批评的文字犹如庖丁手中的利刃一样,切中肯綮。 与文学批评相比,文学史研究更加客观、稳重和理性。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相辅相成。事实上,文学批评恰恰是文学史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恰如蒂博代在六说文学批评中所言:“无视文学史的批评家没有任何久存文学史的可能,而缺乏批评审美观的文学史家则会陷入到一种沉闷的学究气之中而无人理睬。 ”我个人很喜欢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的文字风格,譬如他对围城的评说就妙趣横生,他认为“钱锺书的文字做到纯白,又洗脱欧化语法,灵活多妙趣,如春风里的花草,清流里闪光的鱼,读起来最舒畅” 。同时他认为围城 “有枝蔓之感” ,在结构上“可以说过于呆重,读来要喘长气” 。这样的文字决然不同于那些高头讲章的刻板语言。由此可见,文学 12 下一页史也有多种多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