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作业_第1页
现代教育技术作业_第2页
现代教育技术作业_第3页
现代教育技术作业_第4页
现代教育技术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教育技术作业现代教育技术作业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 姓 名 马 兰 学 号 41002152 班 级 汉语言文学 3 班 院 系 文学院 2010 级 目目 录录 前言前言 1 一 一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1 二 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2 1 学习风格分析 2 2 学习能力分析 2 三 三 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 2 1 知识目标 2 2 能力目标 2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 四 四 教学重 难点教学重 难点 3 五 教学方法设计五 教学方法设计 3 六 学习资源与环境六 学习资源与环境 4 七 教学准备七 教学准备 4 八 八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5 九 九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5 十 十 学习流程图学习流程图 12 0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陕西师范的大学文学院 马兰 前言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不仅为建立新型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 提供了新思维 新方式 而且也为学生课堂学习营造了发现探索的和谐环境 提供了便利条件 为教育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有助于促进教育 学的改革 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中 学生通过检索 构思 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密切整合 形成自己的观点 获得自己的 认知 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实现 学会学习 的目 标 因此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也为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途径 基于 上述原因 本人在学习中尝试将高中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 1 第二单元第四课 烛之武退秦师 这一内容运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教学 制定出信息化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 是先秦历史散文 左转 中的名篇 记述的是秦晋大军 兵临城下 郑国危如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 不费 一兵一卒 不动一刀一枪 离散秦晋盟约 劝退秦师 智走晋师 保卫郑国的 故事 文章内容生动有趣 情节波澜起伏 人物忠义智勇 辞令精妙绝伦 是 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烛之武退秦师 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1 第二单元 是一片讲读课文 该单元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学习本单元 要在 重视诵读和背诵上 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理解课文的思 想内容 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 引导学生学好这 1 篇文章 打好基础 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2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1 1 学习风格分析学习风格分析 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 在文言文的学习上面临着两个变化 一个是内 容上 阅读文本的长度和难度都在逐渐增加 一个是学习方法上 由初中的重 在记忆积累转变为高中的重点理解分析 要使学生顺利适应这两种变化 高中 文言文起始单元起始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 2 学习能力分析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 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了解 但初中所学 的篇目有限 学习本文的词类活用及句式有些困难 第一课时教学应让学生在 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 合作讨论 整理 分类式笔记 理解掌握文言实 虚词 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尤其是练习中涉及的词语 达到诵读中的 读 准 读通 目标 第二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人物言辞 了解 左传 的 语言特色 领悟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 达到 读好 读精 的目标 3 3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 标这三个方面 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 学生学会知识 与技能的过程也就是成为学习的主人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以此为指导我 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1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 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说理透辟 善于辞令 以及起伏跌宕 生动 活泼的情节 2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 2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 2 1 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 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3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 临危受命 不避险阻 只身说服秦君 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 善于利用矛盾 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 认 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四 教学重 难点四 教学重 难点 1 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 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 2 掌握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3 跌宕起伏 生动活泼的情节 2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 使学生对 左传 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五 教学方法设计五 教学方法设计 1 1 教学思想设计教学思想设计 本文是学生升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 初中三年 学生们虽然打下了 初步文言文基础 但像本单元这样古汉语知识繁多 叙事详备 人物形象鲜明 的文章 他们学习起来仍有一定困难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 情节虽然相对简 单 但涉及到郑 秦 晋三国历史上的恩怨与利益 涉及到人物称谓和外交辞 令 当然 更涉及到许多古汉语特殊词句 扫除了这些障碍 学生们才能领略 文章理性之美 辞令之美 为了上好这节课 需要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充分 预习 自主合作探究 2 2 教法与学法教法与学法 3 学生为学习的中心 教师起组织者 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 中 运用演示法 探究式教学法 图示法 分析归纳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 段 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探究性 引导学生体会历史散文的趣味 增强学生学 习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 1 多媒体演示法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声音 文字 图像给 学生以全新 的视听感觉 2 探究式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通过探究学习 分析归纳 这样符合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3 诵读法 学生通过诵读 体会文言文语言特点 4 分析归纳法 讨论法 学生充分合作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 6 6 学习资源与环境学习资源与环境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极大的丰富了教 与学的手段 使学习的观念 方法得到了更新 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 高 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 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 内容 激发学习的兴趣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 图片 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通过课前调查 略读 详读 课堂讨论 分组讨论 资料查询 课后交流 等活动方式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 教师利用 PowerPoint 制作课件 从网络上下载图片 音频 及资料 2 学生课前预习 课堂学习讨论 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 更加深 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七 教学准备七 教学准备 1 1 学生 学生 通过上网查找 阅读收集整理资料 网页 图片 书籍等 4 2 2 教师 教师 利用远教设备和网络资源 准备有关文字 图片 音像资料 并进行适当 的加工处理 制作成课件 8 8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又是文言文 所以安排两课时 9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 1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师 有这样一副对联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 百万之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 切实体会一下一言之辩如何重于 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怎么就能强于百万之师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本节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 学习方向 2 2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一 安排四次阅读 一 安排四次阅读 师 示范 1 播放配乐范读 课件展示要求 1 思想专注 2 在句中停顿处划 在重音下加点 3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调和感情 2 教师指导 示范 并要求学生掌握重点读音 汜 f n 南 佚 y 之狐 夜缒 zhui 而出 亡郑以陪 be 邻 共 g ng 其乏困 阙 ju 秦 秦伯说 yu 逢 p ng 孙 生 诵读法 3 学生集体朗诵 5 4 学生个人配乐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听读 练读 比赛 感受文言散文的韵味 训练学生古文阅读能 力 通过多媒体配乐朗读 实现助学 2 2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 介绍本文背景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 介绍本文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 在此之前 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 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 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的晋 楚城濮之战中 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 感到形势不妙 马上派人出使晋国 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 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向外扩 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 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 晋文公率晋 宋 齐 秦四国联军 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 陈 蔡 郑四 国联军 两年后 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 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 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 更重要的是 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 于是秦晋联合也 就必然了 3 3 理清课文层次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段 秦 晋围郑 教师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 写出了形势 晋侯 秦伯围郑 两大国围一小国 兵临城下 形势严峻 写出围郑原因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 两事与晋利害相关 和秦利害关系不大 秦 可以争取 写出驻军位置 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 分兵驻扎 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参照 春秋时期形势图 和 秦晋围郑形势图 读过下文 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 行 文的缜密 第二段 临危受命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 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课件展示 师必退 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 使读者未见其人 先知 其才 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6 2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课件展示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 却遭到拒绝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今 老矣 无能为也已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而 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 也 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先屈尊自责 动之以情 后以国家大义警之 晓 之以理 于是 烛之武只得 许之 第三段 说退秦师 学生自主探究讲本段分为四层 1 秦晋围郑 郑既知之矣 坦言知亡 避其锐气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至 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因为秦 晋目前尚是盟国 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 他没有立即指出秦 晋联盟 的虚伪性 却巧妙地点明秦 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 这样既符合实际 又从 根本上动摇了秦 晋联盟的基础 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至 君亦无所害 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如果 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 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 假如烛之武继续挑 拨秦 晋关系 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 他换了一个角度 阐明郑国存 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攻郑还是友郑 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4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至 唯君图之 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 烛之武不失 时机地从秦 晋两国的历史关系 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 忘恩负义 赤 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 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 得无厌 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最终退兵 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 迫晋退兵 师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 晋侯没有感情用事 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 智的判断 这种隐忍不发 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 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 本原因 以上内容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加以引导和补充 7 设计意图 由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等完成任务 能够提高学生积极性 活跃课 堂气氛 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 调动学生视觉感官 4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利用课本注释或通过网络查询归纳文中的实词 虚词 词类活 用 通假字及特殊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 抢答环节 课件展示 抢答大赛四个字一 抢答环节 课件展示 抢答大赛四个字 教师通过抢答环节 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抢答内容为以下内容 教师通过 课间先展示问题 学生举手抢答 后展示答案 重要实词 重要实词 1 贰 二 的大写 例 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 左传 隐公元年 副职 例 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不专一 例 贰则疑惑 荀子 解蔽 离心 背叛 例 夫诸侯之贿 聚于公室 则诸侯贰 左传 再 重复 例 不迁怒 不贰过 论语 雍也 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2 鄙 边远的地方 例 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 庸俗 鄙陋 例 左传 庄公十年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看不起 轻视 例 左传 昭公十六年 我皆有礼 夫犹鄙我 3 许 准许 同现代汉语 答应 听从 例 许之 许君焦 暇 8 赞同 例 愚公移山 杂然相许 约数 例 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处所 例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先生 不知何许人也 4 阙 qu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qu 城楼 qu 皇宫 引申为朝廷 qu 通 缺 ju 挖掘 引申为侵损 削减 5 微 细小 轻微 同现义 衰败 国势衰微 卑贱 例 史记 曹相国世家 参如微时 与萧何善 幽微 精妙 微言大义 成语 隐蔽 不显露 见微知著 成语 如果没有 例 岳阳楼记 微斯人 吾谁与归 6 敝 坏 破旧 例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使史更敝衣草屦 谦词 敝人 疲惫 例 资治通鉴 曹操之众 远来疲敝 损害 衰败 因人之力以敝之 本文 7 若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似乎 好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 余悲之 且曰 若毒之乎 你 8 说 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陈述 9 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 一种文体 秦伯说 与郑人盟 喜欢 高兴 9 辞 辞曰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推辞 停数日 辞去 告别 不辞劳苦 推托 重要虚词 重要虚词 1 以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 用 介词 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 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 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 介词 2 而 今急而求子 才 连词 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修饰 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 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 连词 3 焉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 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 为什么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 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 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 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 于此 4 之 1 唯君图之 代词 指阙秦以利晋 2 子犯请击之 代词 代秦军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 的 4 烛之烛 介于姓 名之间的助词 10 5 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其 1 君知其难也 他的 代词 2 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 以其无礼 郑国 代同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 动词使动用法 邻之厚 君之薄也 厚 薄 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 鄙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 为鄙 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 远地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 夕 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东 西 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 封 名词活 用作动词 作疆界 通假字 通假字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 通 倍 共其乏困 共 通 供 何厌之有 厌 通 餍 满足 秦伯说 说 通 悦 失其所与 不知 知 通 智 五 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 行李 古义 出行的人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 古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