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 中庸中庸 解读解读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 即公元 1190 年 博学多才的哲学家 教育家朱熹 把儒 学著述中的四篇经典之作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汇集成册 取名 四书 自那时起 四书 即成为历代钦定教材 延续近千年 对中华文明的传承 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庸 作为 四书 中的一篇 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朱熹对 中庸 推崇备致 称其为 孔门传授心法 的经典 朱熹的老师程颢 程颐认 为 中庸 阐述的道理 适用于万事 善学者 终身用之不能尽 这些评价是恰如 其分的 如果悉心品味 中庸 的内容 我们会发现它集成了儒家观察世界的基本观点 和方法 凝结着儒学的思想精华 是一部内涵丰富 思想深邃的百科全书 中庸 的 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 即子思 儒家称之为述圣 现在 我们来解读 中庸 为方便阅读和理解 我把 中庸 全文划分为二十五 个段落 每个段落分别列出原文 译文和解读三个部分 一 原文原文 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可离非道也 译文 凡大自然赋予人和世界万物的 称之为本性 遵循事物的本性 各自行走 大自然给定的道路 就是道 学习和认识这个道 就是教 道既然是反映事物本性的 就片刻不能离开 能离开的就不是道 解读 此处提出性 道 教的概念 阐述了守道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 人和世界 万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赋予的 也就是说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产物 人认识事物 要遵 循其本性 不能违反事物内在的规律 毫无疑问 作者是把物质和大自然作为认识本源 的 这是唯物论的观点 二 原文原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 子慎其独也 子慎其独也 译文 由于上述原因 品德高尚的人 非常谨慎和敬畏地对待他未能看到 听到 东西 不能因为处在隐蔽和微妙的环境里就失去理智 所以 品德高尚的人在独处的时 候也会谨慎处事 解读 这里提出 慎独 的思想 要求人们在无人知晓的环境里 谨慎处事 恪 守其道 不乱心志 作者认为 守道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 须臾不可离也 任何 时候都不能犹豫和动摇 这是守道的根本要求和真谛所在 今天的社会充满各种诱惑 坚持慎独 自善其身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 原文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译文 人的情感在未抒发的时候 称之为中 抒发而完全适中 合乎节制 称之 为和 中是天下人的本性 是客观存在 和是天下人对情感的适度抒发 是必须把握的 精品文档 2欢迎下载 原则 如果能达到尊循本性又抒发适度的境界 天地就会各归其位 万物就会正常繁衍 世界就会按照它本来的秩序运转 解读 此处提出中和的概念 认为人应当追求中和 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不可过度释放情感和意志 干预和破坏自然界的秩序 这个观点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 思想 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是非常深刻的 今天 我们强调保护自然环 境 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正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 中和的观点 是 中庸 的核心观点 是全文的灵魂 其要领是讲 行为的节制性和适度性 毛泽东有句名言 有理 有利 有节 其思想渊源就是中和 这六个字 既包含做事的原则和依据 也包含做事的方法和艺术 充满了思想智慧 是 门大学问 在许多情况下 人的聪明与愚昧 行为的成功与失败 就在于这六个字的把 握上 因此 我们学习 中庸 一定要很好地理解中和的思想 把握好中和的原则 四 原文原文 仲尼曰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仲尼曰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 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 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 子曰 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 子曰 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 子曰 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 鲜能知味也 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 鲜能知味也 子曰 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 道其不行矣夫 译文 孔子说 品德高尚的人恪守中庸之道 缺乏修养的人反其道而行之 品德 高尚的人之所以能做到恪守中庸 是因为他任何时候都能处事适中 缺乏修养的人之所 以违反中庸之道 是因为他做事无所顾忌 孔子说 中庸是至善至美的真理 普通人是很少能长久坚持的 孔子说 道所以不能通行起来 我知道原因 这是因为聪明和贤达的人往往做得过 头 愚钝和品行不良的人又做得不够 人没有不进饮食的 但很少有人能品出其中真正 的味道 孔子说 正因为如此 道就不能通行了 解读 这段话提出了中庸概念 按照程颢的解释 不偏谓之中 中就是居中 适中 适度 恰到好处 既不过分 也无不足 不易谓之庸 庸就是不可更改的道 理 就是定理 作者通过孔子的话 阐述了中庸的内涵 剖析了中庸难以实行的原因 作者认为 实行中庸的关键是避免极端的思维方式 把握好度 求中和 不偏执 这几 句话 讲出了中和的要义 是上文的拓展和延伸 用现代哲学思想理解 它实际上是在 讲观察世界的方法论 是讲辩证法 说明儒学的创始人在那时已摆脱形而上学的羁绊 初步认识和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五 原文原文 子曰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子曰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 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 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子曰 人皆曰予知 驱而纳诸罟擭 陷阱之中 而莫知之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陷阱之中 而莫知之辟也 人皆曰予知 择乎 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 回之为人也 择乎中庸 得一善 则拳拳服膺而弗次之矣 子曰 回之为人也 择乎中庸 得一善 则拳拳服膺而弗次之矣 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 子曰 天下国家可均子曰 天下国家可均 也 爵禄可辞也 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 也 爵禄可辞也 白刃可蹈也 中庸不可能也 译文 孔子说 舜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他喜欢提出问题并善于辨别哪些说法更接 近实际 他主张正面引导 不喜欢公开揭露他人的缺点 而乐于表扬他人的长处 他能 准确地把握事物对立的两面 用中和的做法对待百姓 这就是他能成为圣人 成为舜的 原因 孔子说 人人都说自己有智慧 然而受某种外因驱动 人们落入捕兽的网笼和陷阱 之中还不知躲避 人人都说自己有智慧 然而选择了中庸却不能期待他恪守一个月时间 孔子说 颜回的为人是这样的 他选择中庸 得到了至善的道理 就恳切地铭记心 中而不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 孔子说 有的人或许可以平治国家 可以放弃爵位和奉禄不要 甚至敢于从锋利的 刀子上踏过 但却做不到中庸 解读 作者以舜和颜回为例 说明中庸并非高不可攀 无人可及 修养高深的人 是能做到中庸的 普通人所以做不到中庸 原因是修养不够 他讲了诱饵和陷阱的辩证 法 说缺乏修养的人 只看到诱饵 看不到诱饵之后必有陷阱 因而直致落入陷阱也不 会躲避 修养高深的人 懂得辩证法 既能看到诱饵 更能看到陷阱 因而不会落入诱 人的圈套 这个道理对今天的人 仍有其重要的警示意义 为什么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因 贪图小利而上当受骗 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为贪图更大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 其思想根源 是利己主义 是利欲熏心 从方法论上看 是形而上学 不懂得辩证地思考问题 他们 也是只看到诱饵 看不到陷阱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 积极向上的东西是主流 但也会无 可避免地遇到诱饵和陷阱 我们要从中庸思想中吸取智慧 学会透过现象看问题 使自 己不为各种非份之利所诱惑 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 立于不败之地 六 原文原文 子路问强 子曰 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 不报子路问强 子曰 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宽柔以教 不报 无道 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衽金革无道 南方之强也 君子居之 衽金革 死而不厌 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故君 死而不厌 北方之强也 而强者居之 故君 子和而不流 强哉矫子和而不流 强哉矫 中立而不依 强哉矫 国有道 不变塞 中立而不依 强哉矫 国有道 不变塞 焉 强哉矫 国无道 焉 强哉矫 国无道 至死不变 强哉矫 至死不变 强哉矫 译文 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强大 孔子反问 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大 北方的强 大 还是别的什么强大 孔子回答 用宽大柔和的办法教化人 不去报复那些不守道的 人 这是南方人的强大 品德高尚的人持这种看法 睡席上摆着兵器 盔甲 以战死为 快乐和荣耀 这是北方人的强大 强悍的人持这种看法 所以 品德高尚的人 坚持中 和而不随波逐流 这就是强而有力 坚持居中而不偏依 这就是强而有力 国家守道时 不去改变自己不顺畅的仕途 这就是强而有力 国家不守道时 致死也不改变自己的操 守 这就是强而有力 解读 作者在这里陈述了孔子对 强 的看法 强可理解为一人之强 也可理解 为国家和民族之强 按照孔子的观点 匹夫之勇不是强 中和待人 意志坚定才是强 这个观点 强调了精神层面 内在层面的作用 对物质的 外在的力量 没有给予足够 的重视 如果更科学 更全面地看问题 真正的强大 应包括物质和精神 外在和内在 硬实力和软势力两个方面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孔子所以特别强调精神因素 应 精品文档 4欢迎下载 当是有原因的 或许那时候 人们普遍偏重于思考直观的 外在的 物质的因素 甚至 于把这方面的强大作为唯一 从而忽视了精神的力量和软实力的作用 针对这样的背景 孔子的观点就显得极其深邃 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 类似的问题还不能 说已经完全解决 偏重经济发展 忽视思想文化建设的情况依然存在 我们应当以孔子 的观点为借鉴 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 切实把思想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思想文化 建设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高国民内在素质的作用 只有物质 精神两方面的建设都 搞好 才能形成强大的综合国力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强盛起来 七 原文原文 子曰 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 吾弗为之 君子尊道而行 半途而废 吾弗子曰 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 吾弗为之 君子尊道而行 半途而废 吾弗 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唯圣者能之 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 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唯圣者能之 译文 孔子说 求索隐蔽的东西 行为怪僻诡异 后世人会有传述记载 但我不 做这种欺世盗名的事 按照道的要求行事 又不坚持到底 这样的事我也不能做 品德 高尚的人以中庸之道为遵循 即使不受重用 隐居起来不为人知也不后悔 这只有圣人 能做到 解读 对这段话 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 认为不过是讲孔子的做事原则 如果我们作进一步思考 就会领悟到 孔子的话包含更深的思想 它告诉我们 中庸不 仅仅是一种处事的方法 更是一种应当坚守的信念 是人生的行为指南 如果说 作者 此前讲中庸更多是从方法论角度论述的 那么 这里已把中庸提升到世界观的位置 从 而实现了中庸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八 原文原文 君子之道 费而隐君子之道 费而隐 夫妇 夫妇 1111 之愚 可以与知 及其至也 虽圣人亦 之愚 可以与知 及其至也 虽圣人亦 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 可以能行焉 及其至也 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 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 可以能行焉 及其至也 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 人扰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 天下莫能载焉 语小 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 人扰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 天下莫能载焉 语小 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 鸢飞戾鸢飞戾 1212 天 鱼跃于渊 天 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 察乎天地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 察乎天地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所奉行的中庸之道 既浅显又高深 就其浅显的一面 不是 很聪明的男女 也可以让他们知晓 而高深的一面 就是圣人也有所不知 就其浅显的 一面 即便是不很贤达的男女 也可以实行 而高深的一面 就是圣人也有所不能 天 地之大 人们因有诸多困扰疑惑而感到遗憾 因此 品德高尚的人说到大 天下没有什 么能承载它 说到小 天下没有什么力量能分割它 诗经 说 鹰飞于高空 鱼游 于深渊 这是说从天上到水底都有眼睛在察看 品德高尚的人奉行的中庸之道 起始 于一般男女 当达到高深境界时 就和鹰在天 鱼在水一样 能看清天地的一切 解读 作者通过这段话 阐述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看法 中庸之道所包含的道理 是多层面的 由浅入深的 浅显的 一般人就可以理解 高深的 圣人也不能完全掌握 天地万物大到无边小到难分 难以样样看清 中庸之道可以洞察天地间的一切 只是连 圣人也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 如用现代哲学语言表述就是 中庸之道是相对真理和绝对 真理的统一 其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对宏 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 人们可以逐步接近绝对真 理 但永远不会穷尽对真理的认识 作者的这段论述 让人叹为观止 它令人信服地表 精品文档 5欢迎下载 明 两千多年前 儒家就既否定了不可知论也否定了静止不变的看法 形成真理具有相 对性和绝对性的认识 开创了科学认识真理的先河 九 原文原文 子曰 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 不可以为道 诗云 子曰 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 不可以为道 诗云 伐柯伐柯 其伐柯伐柯 其 则不远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 睨而视之 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 改而止 执柯以伐柯 睨而视之 犹以为远 故君子以人治人 改而止 译文 孔子说 道不会远离人的生活 如果人们实行道而又远离人的生活 就不 可以称其为道 诗经 说 手里拿着斧子伐木做斧柄 其方法就在你眼前 如果 你斜着眼不去看它 还以为是离得很远 所以 品德高尚的人主张以人作榜样来教化人 直到有缺点和过失的人改正为止 解读 作者认为 中庸之道是源于生活的 应当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 他主张 用合乎中庸要求的人和事为榜样去教化人 感染人 以此扩大道的影响 这与儒家一贯 倡导的 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自省 是同一个道理 应当看到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思想观念 不是虚无缥缈 凭空产生的 它是生活的 反映 实践的产物 要掌握中庸之道 就要善于感悟和学习 特别是善于向具备中庸品 格的人学习 中庸之道 离你不远 就在你身边 就在你周围 能否掌握它 全在你的 悟性 在你是否懂得发现和学习 十 原文原文 忠恕违 忠恕违 1313 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译文 如能做到待人真诚 推己及人 距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 不愿意施加在自 己身上的事 也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解读 忠恕是儒家著述里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 朱熹说 尽己之心为忠 推己及 人为恕 其意是以真诚 宽恕的态度待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作者认为 坚持忠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实行中庸之道的必然要求 这就是说 道的实行和道德修养 是紧密相连的 一个缺乏道德修养 缺乏忠恕之心的人 总是偏重于思考自身利益 往 往会失于公正中和 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和实施中庸之道的 要掌握中庸之道 就要从学 会忠恕开始 十一 原文原文 君子之道四 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 以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 以事君君子之道四 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 以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 以事君 未能也 所求乎弟 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 先施之未能也 庸 未能也 所求乎弟 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 先施之未能也 庸 1414 德之行 庸 德之行 庸 言之谨 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 有余不敢尽 言顺行 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尔 言之谨 有所不足 不敢不勉 有余不敢尽 言顺行 行顾言 君子胡不慥慥尔 1515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所奉行的道德有四项要求 我孔丘未能做到一项 要求儿子 做的事是伺候父亲 我未能做到 要求臣子做的事是侍奉君王 我未做到 要求弟弟做 的事是善待兄长 我未做到 要求朋友做的事 自己先做 我未做到 平常恪守道德 言语谨慎 即使心力不足也不敢不努力 即使做得很充分也不敢把话说满 语言和行动 一致 行动和语言对应 作为品德高尚的人为何不能说这就是忠厚老实呢 解读 作者在这里着重表述了对言与行的看法 他认为 实行中庸之道要从善待 父辈 君王 兄长 朋友做起 尽心尽力 不事张扬 要言行一致 老老实实做人 这 就是说 对中庸之道不仅要知之而且要行之 不仅要讲出来 更要诚心实意地做出来 精品文档 6欢迎下载 毫无疑义 作者强调的是付诸行动 是中庸之道的实践性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子贡说 你先将要说的话做到然后再说出来 强调的也是言行一致 行重于言 十二 原文原文 君子素 君子素 1616 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 行乎富贵 素贫贱 行乎 其位而行 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 行乎富贵 素贫贱 行乎 贫贱 素夷狄 行乎夷狄 素患难 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贫贱 素夷狄 行乎夷狄 素患难 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总是按照他现在所处的地位和环境行事 不愿意做越位的事 现在富贵 就做富贵人做的事 现在贫贱 就做贫贱人做的事 现在处于夷狄之地 就 做夷狄人做的事 现在处于危难的逆境 就做逆境中能做的事 品德高尚的人无论处于 何种角色 处于何种环境都不会不安然自得 解读 作者强调 做事要从自身所处的具体条件出发 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做超越 条件的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 矛盾的出现和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一切以时间 地点 条件为转移 两者的看法 并无不同 它说明 儒家在两千多年前就初步取得条 件论的认识 看到了条件对事物发展的限制性和重要性 重视具体条件的分析 不做超 越条件的事 体现了 发而皆中节 的要求 其实质也是中和 由此可以看出 中和思 想不仅带有辩证色彩 而且具备唯物论的特征 十三 原文原文 在上位 不陵 在上位 不陵 1717 下 在下位 不援 下 在下位 不援 1818 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 则无 上 正己而不求于人 则无 怨 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怨 上不怨天 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 故君子居易 1919 以俟 以俟 2020 命 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 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 命 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 射有似乎君子 失诸正 鵠 鵠 2121 反求诸其身 反求诸其身 译文 身居高位的人 不欺凌地位低的人 地位低的人 不攀附地位高的人 端 正自身品行靠自己而不求助于他人 就不会产生抱怨情绪 进一步说 就是对上不埋怨 苍天 对下怨恨别人 所以 品德高高尚的人处于变动时期会耐心等待必然出现的结果 缺乏修养的人会抱着侥幸心理做冒险的事 孔子说 射箭可用来类比品德高尚的人 射 不中靶心 不能责怪别人 只能反过来从自身寻找原因 解读 作着在这里着重阐述了对事物内因的看法 强调 失诸正鹄 反求诸其身 也就是说 做事要更多依靠自己 不能寄希望于外部力量 事情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原因 都在自身 这说明 儒家已懂得事物的发展是自身运动的结果 内因是主要的 对事物 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十四 原文原文 君子之道 辟如行远必自迩 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 辟如行远必自迩 辟如登高必自卑 2222 诗曰 诗曰 妻子好和 妻子好和 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 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 2323 和乐其耽 和乐其耽 2424 宜尔室家 乐而妻孥 宜尔室家 乐而妻孥 子曰 父母其子曰 父母其 顺矣乎 顺矣乎 译文 品德高尚的人所奉行的中庸之道 就象走远道必然从近处开始 登高山必 然从低处开始一样 诗经 说 母子和睦相处 如同弹琴一样和谐 兄弟关系和顺 融洽快乐就会长久 这有益于你的家庭 高兴的是你的妻儿老小 孔子说 能做到这 些 父母就会心情舒畅 解读 作者阐述了儒家对家庭伦理的看法 主张长幼之间 同辈之间应当以和相 待 和睦相处 这是中和思想在家庭关系上的运用 按照儒家的观点 中和是世界万物 精品文档 7欢迎下载 固有的内在秩序 家庭和睦是这一内在秩序的必然要求 作者借助 行远必自迩 登高 必字卑 的道理 强调维持家庭和睦 最重要的不在表白 而在行动 在于从小事做起 持之以恒 日积月累 应当说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和万事兴 一个成功 者的背后往往有一个美满的家庭 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从自我做起 自觉维护家庭和 睦 少一些争吵 摩擦 误解 多一些宽容 关爱 理解 我们的家庭就会充满亲情和 活力 十五 原文原文 子曰 鬼神 子曰 鬼神 2525 之为德 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 听之而弗闻 体物而 之为德 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 听之而弗闻 体物而 不可遗 使天下人 齐 不可遗 使天下人 齐 2626 明盛服 以承祭祀 洋羊乎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 诗云 明盛服 以承祭祀 洋羊乎如在其上 如在其左右 诗云 神之格 神之格 2727 思 思 2828 不可度思 矧 不可度思 矧 2929 可射 可射 3030 思 思 夫微之显 诚之不可 夫微之显 诚之不可 掩如此夫 掩如此夫 译文 孔子说 祖先和天神的德行 盛大无边 你看不到它的形状 听不到它的 声音 但它却能体察万物而无遗漏 致使普天下的人 斋戒饮食 穿着洁净的服装 虔 诚地进行祭祀活动 它盛大的样子就如同在你头顶 在你左右 诗经 说 天神对 事物的考究 是常人不可想象的 何况它还可以推算呢 所以 从细微之处到明显的 地方 在祖先和天神面前 确实是无可掩饰的 解读 作者在这里告诫人们 要以虔诚的态度敬重祖先和天神 这个观点表达了 对祖先的感激和对大自然的崇拜 反映了儒家尊祖敬天的一贯思想 儒家认为 这是中 和的要求 是人世间必须恪守的礼制和秩序 需要明确的是 对鬼神二字 不能作迷信色彩的理解 这里的鬼神同 惊天地泣鬼 神 中的鬼神是同义词 鬼是指故去的先人 神是天神 指大自然 尊重祖先 崇敬大 自然 是符合人性和天性的美德 不是唯心主义 这种美德 有助于维系人与人 人与 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应当世代相传 光大弘扬 十六 原文原文 子曰 舜其大孝也与 德为圣人 尊为天子 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子曰 舜其大孝也与 德为圣人 尊为天子 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 3131 之 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 必得其禄 必得其名 必得其寿 故天之生物 之 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 必得其禄 必得其名 必得其寿 故天之生物 必因其材而笃 必因其材而笃 3232 焉 故栽者培之 倾者覆之 诗曰 焉 故栽者培之 倾者覆之 诗曰 嘉乐君子 宪宪 嘉乐君子 宪宪 3333 令 令 3434 德 宜民宜人 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 自天申 德 宜民宜人 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 自天申 35 35 之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 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 无忧者 其惟文王乎 以王季为父 以武王为子 父作之 子述之 武王缵子曰 无忧者 其惟文王乎 以王季为父 以武王为子 父作之 子述之 武王缵 3636 大王 王季 文王之绪 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为天子 富有 大王 王季 文王之绪 壹戎衣而有天下 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为天子 富有 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 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 3737 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大王 王 周公成文武之德 追王大王 王 季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斯礼也 达乎诸侯大夫 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 子为士 葬季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 斯礼也 达乎诸侯大夫 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 子为士 葬 以大夫 祭以士 父为士 子为大夫 葬以士 祭以大夫 期 以大夫 祭以士 父为士 子为大夫 葬以士 祭以大夫 期 3838 之丧 达乎大夫 之丧 达乎大夫 三年之丧 达乎天子 父母之丧 无贵贱一也 三年之丧 达乎天子 父母之丧 无贵贱一也 子曰 子曰 武王 周公 其达孝矣乎 大孝者 善继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武王 周公 其达孝矣乎 大孝者 善继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 修其祖庙 陈其宗器 设其裳衣 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 所以序昭穆 修其祖庙 陈其宗器 设其裳衣 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 所以序昭穆 3939 也 序爵 也 序爵 所以辩贵贱也 序事所以辩贤也 旅酬 所以辩贵贱也 序事所以辩贤也 旅酬 4040 不为上 所以逮 不为上 所以逮 4141 贱也 燕毛 贱也 燕毛 4242 所以序齿 所以序齿 4343 也 践其位 行其礼 奏其乐 敬其所尊 爱其所亲 事死如事生 事 也 践其位 行其礼 奏其乐 敬其所尊 爱其所亲 事死如事生 事 精品文档 8欢迎下载 亡如事存 孝之至也 亡如事存 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 所以事上帝也 宗庙之礼 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郊社之礼 所以事上帝也 宗庙之礼 所以祀乎其先也 明乎 郊社之礼 禘尝郊社之礼 禘尝 44 44 之义 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之义 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译文 孔子说 舜是大孝之人 他的德行达到圣人的境界 地位尊贵为天子 拥 有四海之内的财富 祖庙里摆着供品祭祀他 子孙后代延续着敬拜他的活动 因此 可 以说 有大德的人 必然会得到应有的地位 应有的俸禄 应有的名份 应有的寿数 因此 上天造就的万物 必然因品质不同而使用专一的方法对待 所以 该栽培的就栽 培 该淘汰的就淘汰 诗经 说 美好而欢乐的君子 总是展现出他的高尚美德 他做对人民有好处的事 上天给他俸禄 保佑他平安 这一切都是由上天表达的 所 以 有大德的人 必然得到上天的美好旨意 孔子说 没有忧虑的人 就属周文王了 王季是他的父亲 周武王是他儿子 父亲 创立业绩 文王作为儿子完成传述 武王继承几位先王的功业 一穿上战袍就取得天下 自身没有失去显赫的名望 依然贵为天子 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 祖庙里摆着供品祭祀 他 子孙后代延续着敬奉他的活动 周公受命于武王晚年 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大德 追奉大王 王季为王 以天子之礼制祭祀先祖 周公制定的这种礼仪 也涉及到诸侯 大夫以及士和平民百姓 如果父亲是大夫 儿子是士 就用大夫的礼仪安葬父亲 用士 的礼仪祭祀父亲 如果父亲是士 儿子是大夫 就用士的礼仪安葬父亲 用大夫的礼仪 祭祀父亲 一年的守孝期 适用于大夫 三年的守孝期适用于天子 对父母的守孝期 没有地位身份区别 是一样的 孔子说 武王 周公都是大孝之人 所谓大孝 就是善于继承先人遗志 善于记述 先人的思想业绩 春秋季节要整修祖庙 摆设祭祀用的器具 准备祭祀穿的衣服 选用 应时的食品 宗庙的礼仪 是用来排列辈份顺序的 制定爵位次序 是用来区分身份地 位的贵贱 记叙和排列事迹的次序 是为了辩明贤与不贤的 在共同敬酒的时候不能站 在前边 是因为你地位卑贱 宴会上按照头发的黑白排列座次 是用来区分长幼次序 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举行祭祀礼仪 演奏祭祀乐曲 向先祖表达敬意 表达深切的 怀念 对待死去的先祖如同他在世时一样 对待亡故之人如同他活着一样 这就是大孝 郊社之礼是用于祭天地的 祖庙之礼是用于祭先祖的 如果明白祭天地之礼 知道夏祭 秋祭的意义 治理国家就像写在手掌上一样 解读 这几段话集中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孝道 作者以舜和周文王 周武王 周公 旦为例 阐明孝的概念和意义 主张敬重父母先人 对死去的先人如同他在世一样充满 敬意 强调孝的要义是忠实地继承先人的思想业绩 儒家认为 孝道体现中和 是世间 应有的秩序 这一思想 贯通古今 成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 成为东方人特有的观念 对保持和传承我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 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应当特别强调的是 孝道是家庭美德的核心 是全部道德的基础 讲不讲孝道 对 一个人的品德是一个直观无误的检验 一个不讲孝道的人 缺乏亲情情感 不知感恩 是没有道德可言的 这种人的心理往往是自私的 阴暗的 不讲情义的 因而不可与之 为友 更不宜委以重用 这是应当是观察人 识别人的一个重要方法 十七 精品文档 9欢迎下载 原文原文 哀公问政 子曰 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 其人存 则其政举 其人亡 则哀公问政 子曰 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 其人存 则其政举 其人亡 则 其政息 人道敏 其政息 人道敏 4545 政 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 蒲卢 政 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 蒲卢 4646 也 故为政在人 取人以 也 故为政在人 取人以 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 义者 宜也 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 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 义者 宜也 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 4747 尊贤之等 礼 尊贤之等 礼 所生也 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 不可以不事亲 在下位不获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 不可以不事亲 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 不可以不知天 思事亲 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 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曰 君臣也 父子也 夫妻也 昆弟也 朋友之交天下之达道五 所以行之者三 曰 君臣也 父子也 夫妻也 昆弟也 朋友之交 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智 仁 勇三者 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智 仁 勇三者 天下之达德也 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 也 或学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 一也 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也 或学而知之 或困而知之 及其知之 一也 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 行之 及其成功 一也 行之 及其成功 一也 子曰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子曰 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 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曰 修身也 尊贤也 亲亲也 敬大臣也 体群臣也 子庶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曰 修身也 尊贤也 亲亲也 敬大臣也 体群臣也 子庶 民也 来百工也 柔远人也 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 尊贤则不惑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民也 来百工也 柔远人也 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 尊贤则不惑 亲亲则诸父昆弟不 怨 敬大臣则不眩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权 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怨 敬大臣则不眩 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权 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 则四方归之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则四方归之 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 非礼不动 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 贱货而贵德 所以劝 齐明盛服 非礼不动 所以修身也 去谗远色 贱货而贵德 所以劝 4848 贤也 贤也 尊其位 重其禄 同其好恶 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 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 所尊其位 重其禄 同其好恶 所以劝亲亲也 官盛任使 所以劝大臣也 忠信重禄 所 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 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 既禀 以劝士也 时使薄敛 所以劝百姓也 日省月试 既禀 4949 称事 所以劝百工也 送 称事 所以劝百工也 送 往迎来 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 举废国 治乱持危 朝聘以时 厚往往迎来 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 举废国 治乱持危 朝聘以时 厚往 而薄来 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所以行之者 一也 而薄来 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所以行之者 一也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政务的道理 孔子说 周文王 周武王的政令 是公布在木板和竹简上的 他们人在世的时候 政令就能执行 人去世以后 政令就不 能贯彻了 人的准则是勤勉于治理政务 地的准则是勤勉于树木生长 这政务 就好象 是蒲柳和芦苇 需要勤勉地对待它 所以 治理政务的成败在人 人的素质又取决于自 身修养 自身修养靠道 道的核心是仁 仁就是爱人 以亲近自己的亲属为大仁 义是用恰当的方式待人 以尊重贤人为大 义 亲近亲属有强弱 尊重贤人分等级 礼制也就由此产生了 地位低的官员不被上级信任 百姓就得不到很好治理 所以君子不可不修养自身 想修养自身不可不亲近亲属 想亲近亲属不可不知人 想知人不可不了解天 天下的通行规则有五项 实施的品德要求有三条 就是君臣 父子 夫妻 兄弟 朋友 这五项是普遍适用的最高准则 智 仁 勇三者 是普遍适用的最高品德 所以 实行的准则是一样的 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这个准则 有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这个准则 有的人经过磨难才懂得这个准则 等到全都明白的时候 所掌握的是同一准则 有的人 会在没有外力推动的情况下自觉实行这个准则 有的人为了利益实行这个准则 有的人 要花费很大气力才能掌握和实行 无论怎样 凡做事取得成功的 都源于同一准则 精品文档 10欢迎下载 孔子说 好学就会接近智 身体力行就会接近仁 知道羞耻就会接近勇 这三者都 知道了 就知道如何修身了 知道如何修身 就懂得如何治理人事 懂得如何治理人事 也就明白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 总之 治理天下国家共九条经典性的原则 就是自身修养 尊重贤德 亲近亲属 敬重大臣 体恤群臣 爱民如子 招徕百工 安抚偏远民族 关怀诸侯国家 修身就能 掌握道 尊贤就不会有不明白的道理 亲近亲属 父辈 兄弟就不会有怨气 敬重大臣 君王就不会看不清事理 体恤群臣 士大夫们就会给予更大回报 爱民如子 百姓就会 权衡利弊 安居乐业 招徕百工 就会财力和供给丰足 安抚偏远的小国和民族 四方 就会归顺 关怀诸侯 君王就会得到天下敬畏 斋戒饮食 穿着洁净的服装 不合礼仪的事不做 这就是修养自身 不听信馋言 不接近美色 不看重钱财看重贤德 这样就可以勉励贤者 尊重他们的地位 增加他们 的俸禄 和他们有着同样的好恶 这就是对亲属的勉励 信任众官 放手使用 这就是 对大臣的勉励 给予信任和优厚的俸禄 这是对士人的勉励 不滥用民力 削减赋税 这就是对百姓的勉励 按日检查按月考核 对优秀者赐给粮食 予以表扬 这就是对百 工的勉励 热情迎送来访使者 赞许善者怜悯弱者 这就是对偏远小国和民族的安抚 对已废除的诸侯国 恢复其后人的爵位继承权 帮助他们平息内乱 消除险情 让他们 按时带着贡品朝见天子 回赠的礼品多一些 索要的贡品少一些 这就是对诸侯的关怀 治理天下国家就这九条经典原则 对哪个国家都一样 有普遍适用性 解读 这几段话是讲儒家的治国之道 作者认为 治国的根本是实行仁道 选用 贤德 主张用 九经 治理国家 作者对周代初年那种繁荣统一 礼制完备的社会极为 崇敬和怀念 许多看法都带着浓重的怀旧色彩和封建等级观念 具有无可避免的历史局 限性 尽管如此 其中不少观点 仍有借鉴意义 诸如实行仁政德政的观点 选贤任能 的观点 维系亲族和睦的观点 亲民爱民的观点 重视工商业发展的观点 友好睦邻的 观点等等 都可以赋予时代新义 用于丰富今天的执政理念 作者还提出仁 义 礼 智 勇几个重要概念 指出仁是道的核心 仁就是爱人 以亲近亲族为大仁 义就是中和待人 以尊重贤人为大义 礼就是对亲族 对贤人亲近 和尊重的等级划分 是必须遵守的秩序 懂得学习就接近智 知道羞耻就接近勇 这五 个字概括了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是自我修身的准则 是知人用人 治理国家的前提 十八 原文原文 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 5050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 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则 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 无论做什么事情 事先有准备就能做成 没准备就会失败 说话事先确定 讲什么 就不会说得不流利 办事事先确定怎样做 就不会陷入困境 走路事先确定怎 样走 就不会因走错路而内疚 解读 这几句话是讲思想与行为的关系 强调的重点是事先谋划和思考的重要性 人的行为受思想支配 预先进行思考 充分调动头脑中积累的有用信息 谋划一个成熟 的行为方案 对事情的成败有重要影响 毛泽东说 不打无准备的仗 讲得也是这个道 理 我们看到 有不少人不用讲稿 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一两个小时 思维不乱 条理清 晰 这是因为事先打了腹稿 头脑中标记着一个条理分明的提纲 我们也看到 有些人 精品文档 11欢迎下载 做事 有条不紊 很有章法 并且总能取得圆满的结果 这是因为他事先进行了周密思 考 有了足以成事的办事方案 有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 讲话做事不假思索 胸无成竹 盲目行事 这样就很难避免挫折和失误 十九 原文原文 在下位不擭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也矣 擭乎上有道 不信乎朋友 不擭乎在下位不擭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也矣 擭乎上有道 不信乎朋友 不擭乎 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 不顺乎亲 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 不反诸身不诚 不顺乎上矣 信乎朋友有道 不顺乎亲 不信乎朋友矣 顺乎亲有道 不反诸身不诚 不顺乎 亲矣 诚身有道 不明乎善 不诚乎身矣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诚者 亲矣 诚身有道 不明乎善 不诚乎身矣 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 诚者 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 圣人也 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 审问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 圣人也 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 审问 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有弗学 学之弗能弗措 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有弗学 学之弗能弗措 5151 也 有弗问 问之弗知弗 也 有弗问 问之弗知弗 措也 有弗思 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辩 辩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 行之弗笃弗措也 措也 有弗思 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辩 辩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 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 己百之 人十能之 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人一能之 己百之 人十能之 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译文 地位低的官员不被上级信任 百姓就得不到很好治理 要得到上级信任是 有路可循的 不能取信于朋友 就得不到上级信任 取信于朋友是有路可循的 不顺从 亲族 就不能取信于朋友 顺从亲族是有路可循的 不检查自身是否真诚 就不能顺从 亲族 要做到自身真诚是有路可循的 不明白什么是和善 就不能做到自身真诚 什么 是诚 诚是大自然运行的法则 诚是人们做事必须遵循的准则 对圣人而言 诚是不需 要费很大气力就能达到的 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明白的 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中和境界 对常人而言 诚就是择善而行并坚持到底 要虚心学习 多方请教 深入思考 弄清其 中的道理 忠实地贯彻实行 要么不学习 学了但没掌握就不能中止 要么不去请教 请教了但没明白就不能中止 要么不去思考 思考了但无所得就不能中止 要么不去辩 识 辩识了但没弄清不能中止 要么不去实行 实行了但不忠实 坚定就不能中止 他 人做出一分努力 自己要做出百分努力 他人做出十分努力 自己要作出千分努力 如 果真的能坚持这个原则 愚笨的人也能变得聪明 柔弱的人也能变得刚强起来 解读 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概念 诚 所谓诚是指对客观规律的探究 对世间真 理的追求 作者认为 中庸之道是反映客观规律的 是世间真理 诚也就是对中庸之道 的探究和追求 当然 这里使用的诚字 含有真诚之意 是说这种探究和追求是诚心实 意 孜孜不倦的 作者还明确指出 普通人要达到诚的境界 必须 择善而固执之 也就是择善而从 坚持到底 具体要求讲了五条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强调加倍努力 以一贯之 决不能浅尝辄止 半途而废 古人的治学思想是严 谨而丰富的 作者提出的这种求知的方法和精神 普遍适用今天 我们要认真总结 从 中悟出道理 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古人留下的这笔财富 二十 原文原文 自诚明 谓之性 自明诚 谓之教 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 自诚明 谓之性 自明诚 谓之教 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 则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 则 可以赞 可以赞 5252 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 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 5353 矣 矣 其次致曲 其次致曲 5454 曲能有诚 诚则形 形则著 著则明 明则动 动则变 变则化 曲能有诚 诚则形 形则著 著则明 明则动 动则变 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 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 必有祯祥 国家将亡 必有妖孽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 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 必有祯祥 国家将亡 必有妖孽 见乎蓍龟 见乎蓍龟 5555 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 善 必先知之 不善 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 动乎四体 祸福将至 善 必先知之 不善 必先知之 故至诚如神 精品文档 12欢迎下载 诚者 自成也 而道 自道也 诚者 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 自成也 而道 自道也 诚者 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 非自成己而己 所以成物也 成己 仁也 成物 知也 性之德也 合外内之道诚者 非自成己而己 所以成物也 成己 仁也 成物 知也 性之德也 合外内之道 也 故时措之宜也 也 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 久则征 征则悠远 悠远则博厚 博厚所以栽物也 高明 故至诚无息 不息则久 久则征 征则悠远 悠远则博厚 博厚所以栽物也 高明 所以覆物也 悠久 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 悠久无疆 如此者 不见而章 所以覆物也 悠久 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 悠久无疆 如此者 不见而章 不动而变 无为而成 不动而变 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 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 博也 厚也 天地之道 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 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 博也 厚也 高也 明也 悠也 久也 今夫天 斯昭昭之多 及其无穷也 日月星辰系焉 万物覆高也 明也 悠也 久也 今夫天 斯昭昭之多 及其无穷也 日月星辰系焉 万物覆 焉 今夫地 一撮土之多 及其广厚 载华岳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泄 万物栽焉 今夫焉 今夫地 一撮土之多 及其广厚 载华岳而不重 振河海而不泄 万物栽焉 今夫 山 一卷石之多 及其广大 草木生之 禽兽居之 宝藏兴焉 今夫水 一勺之多 及山 一卷石之多 及其广大 草木生之 禽兽居之 宝藏兴焉 今夫水 一勺之多 及 其不测 鼋 鼍 蛟 龙 鱼 鳖生焉 货财殖也 其不测 鼋 鼍 蛟 龙 鱼 鳖生焉 货财殖也 诗云 诗云 维天之命 于穆不已 维天之命 于穆不已 盖曰天所以为天也 於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 纯亦不已 盖曰天所以为天也 於乎不显 文王之德之纯 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 纯亦不已 译文 由内在真诚而明白事理 称之为本性 由明白事理而达到真诚 称之为教 化 达到真诚就能明白事理 明白事理就能达到真诚 只有达到极其真诚境界的人 才 能尽其天性 尽其天性 才能尽其人性 尽其人性 才能尽其物性 能尽其物性 就促 进天地万物生息繁衍 能促进天地万物生息繁衍 就能和天地相比 其次 是从认识具体细微的事开始 细小的事里包含着真诚 做到真诚 就能使细 小的事显现出形状 有形状就会渐渐变得显著 显著就会明朗 明朗就会思动 思动就 会变革 变革就会演化 只有达到极其真诚的境界才能实现演化 达到极其真诚的境界 就可以预知未来 国家即将兴旺的时候 必有吉祥的征兆 国家即将衰亡 必有怪异之 事出现 它们会显现在用于占卜的蓍龟上 像人的意念会反映在四肢动作上一样 祸福 即将来到的时候 是福必能预知 是祸也能预见 所以 一旦达到极其真诚的境界 就 如同神灵一样 真诚是自发形成的 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是其自身固有的规律 真诚存在于事物运动 的全过程 没有真诚就没有世界万物 所以道德高尚的人以真诚为贵 真诚并不是实现 自我完善就罢了 还要认识世界万物 实现自我完善是仁 认识万物才是睿智 体现事 物本性的品德 符合内在和外在的规律 所以何时实施都是适宜的 正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税法的考试题库及答案
- 华西护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机械员》考试题库含答案(轻巧夺冠)
- 安全环保职业卫生消防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数据分析师招聘考试模拟题及答案集
- 2025年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实操考试题库及解析
- 2025年【G1工业锅炉司炉】作业考试题库及G1工业锅炉司炉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材及模拟题集
- 2026届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化学高二上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基础气象观测知识点详解及模拟题解析初级版
- 人教PEP版(2024)新四年级上册 教材解读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2025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招聘聘用制审判辅助人员30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加气块砌筑知识培训课件
- 智慧养老服务与管理课件
- 2025年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配电带电作业工考试试卷与答案
- 保密教育培训课件内容
- 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25公需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与高质量发展》20学时题库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 清欠工作管理制度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