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 9 章习题及详解 9 1 试分别写出图 9 41 中所列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数学描述式 xf 0 x M M xf 0 x M M k k dd xf 0 x M M a b c xf 0 x k xf 0 x M M dd d e 图 9 41 习题 9 1 图 解 解 a b 0 0 xM xM xf dxkdM dxkx dxkdM xf c d xM x xM xf 0 xxk x xxk xf 0 e dxM xdxdM xdxdM dxM xf 0 0 或者 e 当 当 0 x dxM dxM xf 0 x dxM dxM xf 9 2 试用解析法求下列系统相轨迹方程的解 1 12 2 x x 2 2 0sin xx x 解 解 1 相变量方程为 2 21xx xx 0 0 0 3 2 0 2 1 3 2 2 1 2 12 3322 00 3 0 2 00 2 00 2 0 xxxxxx dxxdxddxdxxxdxdxxxdx tttttttt 相轨迹方程的解为 0 6 0 4 0 3643 3232 xxxxxx 2 相变量方程为 xxx xx sin 0 0 2 1 0 cos cos 0 2 1 2 1 cos 2 1 sin 2222 0 2 00 2 00 xxxxxx xdxdxdxdxxxxdx ttttt 相轨迹方程的解为 0 0 cos2 0 cos2 2222 xxxxxx 9 3 考虑系统 其中 试用解析法求该系统的相平面图 0 2 xx 1 解 解 引入相变量和改写为相变量方程x x xx xx 2 利用相轨迹微分方程解的公式 9 6 在区间上求定积分得 0 t 0 0 2 0 2 1 2 2 1 22 2 22 0 2 2 0 2 0 2 0 xxxxxdxdxdxxdx tttt 整理得 2222 0 0 xxxx 即 1 0 0 0 0 2 22 2 2 22 2 xx x xx x 这是一个以原点为中心的椭圆相轨迹 所描述的运动是周期运动 相轨迹为一簇同心 0 0 椭圆 椭圆的大小与初始状态有关 因 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的长度分别为 0 x1 和 22 0 0 xx 22 0 0 xx 3 e e 9 4 试用解析法求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 02 x x 解 解 由题知相变量方程为 xx xx 2 0 0 0 2 1 2 1 2 2222 0 2 0 2 00 xxxxxdxdxdxxdx tttt 相轨迹方程的解为 1 2 0 2 0 0 2 0 0 2 0 2 22 2 22 2 2222 xx x xx x xxxx 可分下面三种情况 当 相轨迹方程解为0 0 2 0 22 x x 1 2 0 2 0 0 2 0 2 22 2 2 22 2 xx x xx x 此时相平面图为一组顶点在轴上的双曲线 渐近线为 顶点位置与初始状态 x xx2 相关 0 x x x 0 当 相轨迹方程为0 0 2 0 22 x x 1 0 0 2 2 0 0 2 2 22 2 2 22 2 xx x xx x 此时相平面图为一组顶点在轴上的双曲线 渐近线为 顶点位置与初始状态xxx2 相关 0 x 4 x x 0 当 相平面图为两条直线 即和0 0 2 0 22 x x xx2 xx2 x x 0 整个相平面图如下 x x 0 9 5 试用等倾斜线法绘出下列系统的相平面图 1 02 xxx 2 02 xxx 解 解 1 等倾斜线满足方程 x k x x xx k 1 22 等倾斜线法绘出的系统相平面图为 5 e e 2 当时 有 故等倾斜线满足方程0 x 02 xxx x k x x xx k 2 12 注意到是关于的偶函数 相轨迹为轴对称 所以可以在相平面的上半部xxxxf 2 x x 绘出对应线性系统的相轨迹 然后在相平面的下半部对称绘出相应的相轨迹即可 等倾斜线 法绘出的系统相平面图为 e e 9 6 试判断下列系统是否有奇点 确定奇点类型并画出奇点附近的相轨迹 1 04 2 xxx 2 0 1 2 xxxx 解 解 1 相变量方程为 4 1 2 xxx xx 故 即为该系统的奇点 在0 0 0 0 00 4 1 2 fxxxxxxfx 0 0 处对进行泰勒级数展开有 0 0 xx f xxxxx x xxf x x xxf fxxf x x x x x x 4 1 2 1 4 1 0 0 0 0 0 0 0 0 6 即 其特征方程为 故特征根为 所以奇点为中心点 0 4 1 x x 014 2 s 2 1 2 1 jp 奇点附近的相轨迹为 x x 2 相变量方程为 1 2 xxxx xx 故 即为该系统的奇点 0 0 0 0 00 1 2 fxxxxxxxfx 区区 0 0 在处对进行泰勒级数展开有 0 0 xx f xxx x xxf x x xxf fxxf x x x x 0 0 0 0 0 0 系统在奇点附近线性化后得 其特征方程为 故特征根为0 xxx 01 2 ss 2 3 2 1 2 41 2 1 2 1 jp 所以奇点为不稳定焦点 奇点附近的相轨迹为 x x 9 7 描述某运动的微分方程为 试根据奇点的性质绘出系统的相平面图 0sin2 x x 解 解 由于必有 而意味着对于所有0sin2 xxxfx 0sin x0sin x 有 因此 意味着在轴上点均为该系统的奇 2 1 0 i ix 00 xxif x 0 i 点 下面对于 分别考虑轴上奇点和两种情况 2 1 0 lx 0 2 l 0 12 l 情况情况 1 1 对于所有 考虑奇点 用变换将方程在轴 2 1 0 l 0 2 l lxz2 x 上奇点坐标平移到原点 即 0 2 l 2sin 2 lzzzfz 在处附近展开泰勒级数 0 0 7 zz z zzf z z zzf f z z z z 2 0 0 0 0 0 0 故在处附近有 其特征方程的根为 0 0 02 z z 2 2 1 jp 因此 对于所有 系统的奇点均为中心点 2 1 0 l 0 2 l 情况情况 2 2 对于所有 考虑奇点 用变换将方 2 1 0 l 0 12 l 12 lxz 程在轴上奇点坐标平移到原点 即x 0 12 l 12 sin 2 lzzzfz 在处附近展开泰勒级数 0 0 zz z zzf z z zzf f z z z z 2 0 0 0 0 0 0 故在处附近有 其特征方程的根为 0 0 02 z z 2 2 1 p 因此 对于所有 系统的奇点均是鞍点 MATLAB 仿真后绘制的 2 1 0 l 0 12 l 相平面图为 e e 0 2 2 9 8 考虑具有继电器非线性的控制系统如图 9 42 所示 试用分段线性化法求系统在输 入信号 作用下的相轨迹 13 ttr 1 1 Tss reu M M y 图 9 42 习题 9 8 图 解 解 系统非线性特性的数学描述为 区 区 II 0 I 0 eM eM u 可分成两个区段 相平面上的转换线为 设斜坡输入为 当时 有0 e 1 tRtr 0t 8 由线性环节的微分方程为和 可得0 rr uyyT yre 0 ueeT 区 当时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定性分析可知 I0 eMu e Me Tde ed 1 1 时 相轨迹斜率为零 是一条直线 2 时 相轨迹垂直通过 轴 Me 0 e e 3 上半平面 意味着相轨迹斜率为负 4 下半平面 时相轨迹斜率0 e 0 e Me 为正 时相轨迹斜率为负 5 相轨迹斜率与 无关 所有相轨迹都是某一相轨迹Me e 水平移动的结果 因此各相轨迹的形状是一样的 6 令 等倾斜线方程为平行于k de ed 轴的水平直线 显然 系统在区无奇点 e 1 kT M e I 区 当时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由II0 eMu e Me Tde ed 1 可知 区相轨迹与区相轨迹关于原点对称 系统在区无奇点 e Me e Me IIIII 区的相平面图可按与区原点对称办法绘出 等倾线方程为平行于 轴的水平线IIIe 1 kT M e 系统在输入信号 作用下的相轨迹为 13 ttr e e 0 3 I II 9 9 考虑具有饱和非线性的控制系统如图 9 43 所示 试用分段线性化法求系统在输入 信号 作用下的相轨迹 13 ttr 4 4 y 2 1 ss reu 11 图 9 43 习题 9 9 图 解 解 由图可知饱和非线性特性的数学描述为 1 区III 1 4 区II 1 4 区I 1 4 e ee e u 9 可分三个线性化区段 相平面上的转换线为 而线性环节的微分方程为1 e 2 uyy 2 不失一般地 设阶跃输入为 其中为常数 当时 有 从而 1 tRtr 0 R 0t3 tr 由式 2 和 此时可得0 rr yre 3 022 rruee I 区 因 由式 3 得4 u 4 042 ee 相变量方程为 5 42 ee ee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6 e e de ed 42 定性分析可知 1 时 相轨迹斜率为零 是一条直线 2 时 相轨2 e 0 e 迹垂直通过 轴 3 上半平面 式 6 意味着相轨迹斜率为负 4 下半平面e0 e 时相轨迹斜率为正 时相轨迹斜率为负 5 相轨迹斜率与 无关 0 e e 22 e e 所有相轨迹都是某一相轨迹水平移动的结果 因此各相轨迹的形状是一样的 6 等倾斜 线方程为平行于 轴的水平直线e 7 2 4 k e 显然 系统在 I 区无奇点 II 区 由线性关系和式 3 得eu4 8 042 eee 相变量方程为 9 42 eee ee 系统在 II 区是标准的线性系统相图 并且满足原点对称条件 奇点 eefeef 在处 等倾斜线方程为过原点的直线 0 0 e e 10 e k e 2 4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11 042 2 ss 其特征根为 12 jp31 2 1642 2 1 和为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根 II 区存在奇点 相轨迹以振荡方式趋近于稳 1 p 2 p 0 0 定焦点 0 0 III 区 有 则4 u 13 042 ee 相变量方程为 10 14 42 ee ee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15 e e de ed 42 由于 对比式 6 可知 III 区相轨迹与 I 区相轨迹关于原点对称 系统 e e e e 42 4 2 在 III 区无奇点 III 区相平面图可按与 I 区原点对称办法绘出 等倾线方程为平行于 轴e 的水平线 16 2 4 k e 系统在输入信号 作用下的相轨迹为 13 ttr e e 1 0 3 I II 9 10 具有死区特性的非线性系统如图 9 44 所示 其中 若 试用1 k 1 tRtr 分段线性化法求系统的相平面图 1 2 ss reu 1 1 ky 图 9 44 习题 9 10 图 解 解 已知死区非线性特性的数学描述为 1 区III 11 e 区II 1 1 区I 1 0 e ee e u 可分三个线性化区段 相平面上的转换线为 而线性环节的微分方程为1 e 2 uyy2 当时 有 从而 由式 2 和 此时可得 0tRtr 0 rr yre 3 02 rruee 开关线和将平面分成三个区 1 e1 e I 区 因 由式 3 得0 u 4 0 ee 相变量方程为 11 5 ee ee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6 1 e e de ed 因此 I 区的相轨迹是斜率为 1 的直线 II 区 由线性关系和式 3 得1 eu 8 0 1 2 eee 相变量方程为 9 1 2 eee ee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e ee de ed 1 2 等倾斜线方程为 10 1 2 1 2 1 1 2 k e kk e e II 区存在奇点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0 1 11 02 2 ss 而特征根为 12 jp 2 7 2 1 2 811 2 1 和为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根 相轨迹以振荡方式趋近于稳定焦点 1 p 2 p 0 1 III 区 有 则1 eu 13 0 1 2 eee 相变量方程为 14 1 2 eee ee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15 e ee de ed 1 2 等倾斜线方程为 16 1 1 2 k e e III 区存在奇点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0 1 17 02 2 ss 其特征根为 18 jp 2 7 2 1 2 811 2 1 和为一对具有负实部的共轭根 相轨迹以振荡方式趋近于稳定焦点 因此系 1 p 2 p 0 1 统相平面图如图所示 12 e e 11 IIIIII 9 11 考虑带滞环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如图 9 45 所示 输入为单位斜坡函数 试绘制系 统的相平面图 1 1 1 re 1 u 2 1 s y 图 9 45 习题 9 11 图 解 解 带滞环的非线性特性为 1 区 区 区 区 II I II I 0 1 1 0 1 1 0 1 1 0 1 1 ee ee ee ee u 根据和将相平面分成两个区段 相平面上半平面 转换线为 而下半1 u1 u0 e 1 e 平面 转换线为 转换线为一条折线 线性环节的微分方程为 因为 0 e 1 euy 所以 ttr ytyre ye 1ye 0 0 e1 0 e I 区 因得相变量方程为1 u 2 1e ee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3 ede ed 1 即 解析法得deede 4 1 2 2Cee 其中 为常数 因此 I 区的相平面图是一簇对称 e 轴 开口向左的抛物线 1 C II 区 由得相变量方程为1 u 5 1e ee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13 6 ede ed 1 即 解得deede 7 2 2 2Cee 其中 为常数 II 区的相平面图是一簇对称 e 轴 开口向右的抛物线 系统的相平面图 2 C 如图所示 e e I II 9 12 已知非线性控制系统如图 9 46 所示 其中 设输出为零初始条件 输入1 T 为 试求 1 绘出相平面图 2 判断该系统是否稳定 最大稳态误差是 1 tRtr 多少 3 绘制及的时间响应的大致波形 te ty 1 1 1 1 re 1 1 Tss 4 u y 图 9 46 习题 9 12 图 解 解 1 由系统结构图知系统描述函数的微分方程为 其中uyyyyT 1 III区 14 1 II区 14 1 I区 14 0 e e e u 可分三个线性化区段 相平面上的转换线为 而线性环节的微分方程为41 e 2 uyy 当时 有 由式 2 和 此时可得 0t0 rr yre 3 0 rruee 开关线和将平面分成三个区 25 0 e25 0 e I 区 因 由式 3 得0 u 4 0 ee 相变量方程为 5 ee ee 14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6 1 e e de ed 因此 I 区的相轨迹是斜率为 1 的直线 II 区 由线性关系和式 3 得1 u 8 01 ee 相变量方程为 9 1 ee ee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10 e e de ed 1 等倾斜线方程为 11 1 1 k e III 区 有 则1 u 12 01 ee 相变量方程为 13 1 ee ee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14 e e de ed 1 等倾斜线方程为 15 1 1 k e 相平面图在每个区域均为线性系统的标准相图 整体相平面图如图所示 e e 4 1 4 1 I II III 2 由相轨迹可知 无论初始状态如何 该系统均稳定 系统输出最大稳态误差是 4 1 3 若输出为零初始条件而输入 II 区相轨迹方程 计算可1 R75 0 1ln ee 15 得其进入 I 区时 准确值为 0 7844 故必然穿过 I 区而进入 III 区 并最终返5 0 e 回至 II 区 故对应误差先有 1 降至 0 25 则回升至稳态误差满足 025 0 ss e 时间响应的大致波形为 te 时间响应的大致波形为 ty 9 13 图 9 47 为一带有库仑摩擦的二阶系统 试用相平面法讨论库仑摩擦对系统单位 阶跃响应的影响 e u s5 0 1 s 1 2 2 r 4 y 图 9 47 习题 9 13 图 解 解 假设开始时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即 由系统结构图有0 0 y00 y 其中为库仑摩擦非线性环节输出uey 45 0 u 16 0 2 0 2 y y u 则 0 245 0 0 245 0 yey yey 因为 yre 1 ttr 所以 ye 1ye ye 1 0 e0 0 e 整理得 0 048 0 048 eee eee 当时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0 e 48 e de ed e 令得等倾斜线方程为 1 k de ed 11 48 k e k e 当时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0 e 48 e de ed e 令得等倾斜线方程为 2 k de ed 22 48 k e k e 未引入库仑摩擦非线性环节时 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等倾线方程为 08 e e e k e 1 8 所以引入库仑摩擦非线性环节后 系统对单位阶跃响应收敛速度加快 超调量减小 从而改 善了系统动态性能 系统的相平面图如下 e e 由相平面图可知 引入库仑摩擦非线性环节后 系统响应不再为无阻尼振荡 而是经y 17 有限次振荡 初始状态远离原点时 或者单调 初始状态为远离原点时 收 e e e e 0 1 敛并最终静止于输入值附近 最大稳态误差为 因此 摩擦环节的作用为加速阶跃R21 响应收敛 减小超调量 从而改善系统动态性能 01e e 9 14 为了获得满意的系统过渡过程 可在系统中添加如图 9 48 所示的变增益特性 若 试确定和的取值范围 1 ttr 1 k 2 k 1 Tss K reu 0 e 0 e 1 k 2 k y 图 9 48 习题 9 14 图 解 解 系统微分方程为 KuyyT 由变增益特性的数学表达式 00102 01 00102 eeekeek eeek eeekeek tu 并且有 由此得到 当时 系统微分方程为yre 0 rr 0 ete 0212 ekkKeKkeeT 0 1 0 2 1 2 e k k eKkeeT 即此处处于大偏差阶段 应重点保证响应速度 此时 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0 2 2 KksTs 可知和 应使 即使处于欠阻尼状态 TKk n2 2 T n 12 141 2 TKk TK k 4 1 2 此时特征根为 奇点 为稳定焦点 T TKkj s 2 141 2 2 1 0 1 0 2 1 e k k 0 1 0 2 1 e k k 同理 当时 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0 ete 18 0 1 eKkeeT 考虑到此时系统处于小偏差阶段 重点是保证响应平稳 因此选择使系统处于过阻尼状态 1 k 即 得 此时系统的特征方程的根为141 1 TKk TK k 4 1 1 0 1 2 KksTs 奇点类型为稳定节点 因此选择和的取值使得其满足0 2 411 1 2 1 T TKk s 0 0 1 k 2 k 系统相平面图如下 21 4 1 k TK k e e 9 15 图 9 49 所示为一个带非线性反馈的二阶系统 试用 MATLAB 绘制系统的相平面图 并分析系统的运动 e 3 2 1 s r y s 1 1 1 1 y u x 图 9 49 习题 9 15 图 解 解 直线和将相平面划分为三个线性区域 1 e 1 e yre 0 rr ye ye 饱和非线性特性和数学描述为 11 11 1 11 11 1 e e ee y y yy u 将代入上式得线性环节的微分方程为 xy3 uex uey33 即 033 eu e I 区 当时 1 y 1 033 eeee 相变量方程为 19 33 eee ee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e ee de ed 33 区域 I 有一个奇点为稳定焦点 0 0 II 区 当 即 可得1 y 1 e 1 033 eee 相变量方程为 33 ee ee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e e de ed 33 等倾斜线方程为 k e e 33 区域 II 相应的相轨迹方程为 1 3 1 1 22 A e A e 上式也为椭圆方程 中心点在处 0 1 III 区 当 即时 得1 y 1 e 1 033 eee 相变量方程为 33 ee ee 相轨迹微分方程为 e e de ed 33 等倾斜线方程为 k e e 33 区域 III 相应的相轨迹方程为 1 3 1 1 22 A e A e 式中 A 由初始条件决定 上式是椭圆方程 中心点在处 0 1 20 e e 由相轨迹可知 无论初始状态如何 该系统均稳定 9 16 根据本章表 9 1 中已知的非线性特性描述函数 求图 9 50 所示非线性特性的描 述函数 x y k a a M M2 ab0 x y a b k M d x 1 xy c 图 9 50 习题 9 16 图 解 解 图 9 50 a 中非线性环节相当于死区非线性和死区继电非线性环节的并联 图 1 由描述函数定义 并联等效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为各非线性特性描述函数的代数和 因此 M a x y a k x y 图 1 21 aX X a X ka X ak k X a X a X ak X a X ka XNXNXN 1 2 arcsin 2 1arcsin 2 2 1 4 2 22 21 图 9 50 b 中的非线性环节相当于两个死区继电非线性环节的并联 图 2 M a x y M bx y 图 2 bX X b X a X M aXb X a X M XNXNXN 11 4 1 4 22 2 21 图 9 50 c 中由于非线性特性对称 故只需要考虑的情况 当时 0 x0 1 x 当 否则 令 则有 故 1 xkxdx 1 My 0 ydx 1 xkd 即当时 有 因此 图 9 50 c 中两个非线性环kdx kdx dx 1 My 节可以等效为死区继电非线性环节 图 3 M d x y 图 3 其描述函数为 dX X d X M XN 1 4 2 其中 kdd 9 17 判断图 9 51 所示各系统是否稳定 与的交点是稳定工作点还 1XN jG 是不稳定工作点 22 Im Re 1 XN X G Im Re 1 XN X G 1 XN Im Re a b X X G a b c Im Re 1 XN X G Im Re 1 XN X G Im Re 1 XN X X G d e f 图 9 51 习题 9 17 图 解 解 图 a b c 的曲线与曲线相交 可出现稳定的极限环也可出现 1XN sG 不稳定的极限环 根据极限环稳定性判据 图 a 的交点处出现稳定的极限环 是稳定工 作点 图 b 的交点处出现不稳定极限环 是不稳定工作点 图 c 中的交点 a 处出现不 稳定极限环 是不稳定工作点 交点 b 处出现稳定极限环 是稳定工作点 图 d 和 e 中 的曲线完全被曲线包围 系统不稳定 图 f 的曲线不被曲线 1XN sG 1XN sG 包围 系统稳定 9 18 某单位反馈系统 其前向通道中有一描述函数的非线性元件 线 4 1 j e X XN 性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试用描述函数法确定系统是否存在自振 若有 参 15 0 15 ss sG 数是多少 解 解 由题意知非线性部分的描述函数为 其负倒描述函数为 X e XN j 4 作和的曲线可知系统存在稳定的自振点 由描述函数分析 4 1 j Xe XN 1XN sG 法 有 1 XNjG 即 1 XNjG XN jG 42 arctan 2 25 0 1 15 2 X 解之得 所以系统产生自持振荡 2 3 5 Xtty2sin3 5 23 Im Re 1 XN X jG 9 19 已知非线性系统的结构图如图 9 52 所示 图中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 试用描述函数法确定 2 6 X X XN0 X 1 使该非线性系统稳定 不稳定以及产生周期运动时 线性部分的值范围 K 2 判断周期运动的稳定性 并计算稳定周期运动的振幅和频率 c 2 1 ss K r XN 图 9 52 习题 9 19 图 解 解 1 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的负倒描述函数为 由 6 2 1 X X XN 3 1 0 1 N 1 1 N 0 2 4 2 X dX XdN 得为单调减函数 作和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1XN 1XN jG Im Re 1 XN X jG 其穿越频率 曲线与负实轴的交点为 1 11 1 x jG 2 1 22 KK jG x 当 时 的曲线不包围曲线 系统稳定 3 20 K jG 1XN 当 时 的曲线和曲线存在交点 曲23 2 K jG 1XN 0 2 K 1XN 线由不稳定区域进入稳定区域 系统存在稳定的自振 24 当 时 的曲线完全包围 系统不稳定 K 2 jG 1XN 由上述知 随着的增大 系统由稳定变成自振 最终不稳定 K 2 系统周期运动是稳定的 由自振条件 1 2 2 6 22 6 1 X KXK X X jGXN 解得 2 3 2 1 2 46 KK K X 9 20 饱和非线性系统如图 9 53 所示 试求 1 确定系统稳定时的最大值 K 2 当时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若产生自持振荡 求振荡频率和幅值 15 K c 12 1 sss K r 2 2 1 1 图 9 53 习题 9 20 图 解解 1 饱和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为 2 1 arcsin 2 X a X a X aK XN 其负倒描述函数为 2 1 1 1 1 arcsin 4 1 XXX XN 当时 aX 2 1 1 XN 因此 曲线负实轴上段 欲使系统稳定 则线性部分曲线必不包 1XN 2 1 jG 围段 由线性部分传递函数可得 5 0 451 21 451 3 12 1 42 2 42 K j K jjj K jG 令上式虚部为零 即 0 451 21 Im 42 2 K jG 解得 曲线与负实轴相交点的频率 jG 2 1srad 25 代入 可得负实轴交点处的坐标值 即 Re jG 5 4 3 451 3 Re 2 1422 1 KK jG 令 可得 K 的临界值 即 2 1 5 4 3 K cr K75 0 cr K Im Re 1 XN X jG 2 当时 15 K 10 5 4 3 Re K jG 令 即10 Re 1 2 1 jGXN 10 1 1 1 1 arcsin 4 2 XXX 按近似求解 可估计 X 值很大 故由得 带入1 1 1 11 arcsin 2 XXX 46 25 80 X 上式验证得 10 002 解得 因此 当时 系统不稳定 振荡频率为 振幅为25 46 X15 Krad s22 25 46 X 9 21 已知非线性系统的结构图如图 9 54 所示 其中继电特性的描述函数为 线性 X 4 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试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并求出当自振幅值 13 12 sss K sG 时 自振频率和放大系数的数值 1 X K c sG 1 1 r 图 9 54 习题 9 21 图 26 解解 该系统的非线性部分可以看成由放大系数为 1 的放大环节与继电特性相并联而成 因此可得其描述函数为则负倒描述函数为 X XN 4 1 4 1 X X XN 当由变化时 曲线是在复平面上由原点到点的一段直线 0 1XN 0 1 j 系统稳定性分析 当 K 比较大时 曲线将包围曲线 这时 控制系统不稳定 当 较小时 jG 1XN K 曲线将于曲线相交 这时 控制系统产生相应于交点处的自持振荡 jG 1XN 已知自振的振幅为 则有 1 X 5 1 4 1 X X XN 因此 曲线与相交于点 因为 jG 1 XN 0 5 1 j 2322 3 2322 2 6 5 6 6 5 5 13 12 K j K jjj K jG 令的虚部等于 0 即有 jG0 6 3 K 所以 408 0 令的实部等于 即 jG 5 1 5 1 6 5 5 2322 2 K 解得17 0 K Im Re 1 XN X jG 9 22 非线性系统如图 9 55 所示 其中 试用描述函数分析法分析系1 K2 M 统是否存在自振 若有自振 确定振幅和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