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超星现代自然地理答案_第1页
2017超星现代自然地理答案_第2页
2017超星现代自然地理答案_第3页
2017超星现代自然地理答案_第4页
2017超星现代自然地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题加复习题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题加复习题 第一章 1 判断题 二十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其中之一是从经验的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 证的地理学 2 单选题 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 说法错误的是 D A 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 现代地理学是 建设地理学 C 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 现代地理学是 人文地理学 3 单选题 20 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C A 从经验的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的地理学 B 从定性描述的地理学逐步走向定量分析的地理学 C 从区域性的地理学走向普遍性的地理学 D 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来看地表的地理学 4 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 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 得对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 X 5 判断题 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 到修饰改造自然 最后达到相 互协调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6 单选题 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B A 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 国家政策变化的趋 势对学科的导向 C 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 教育发展的趋势 7 判断题 多科学的紧密结合是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8 单选题 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C A 从实验 实测到经验 B 从分析到描述 C 从定性到定量 半定量 D 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9 单选题 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C A 大气圈 B 生物圈 C 气候圈 D 岩石圈 10 判断题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 而原有自然 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 11 判断题 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 地方间的相互依存 尺度间的相 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 12 判断题 阿努钦曾经提出统一地理学的思想 倡导自然地理学与科学地理学的结合 13 单选题 C 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 独立性 B 拓展性 C 系统性 D 关联性 14 单选题 自然地理学是 D 的核心学科 A 地球系统 B 地球内部系统 C 地球表层系统 D 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15 单选题 地理学的发展未来不太会成为 B A 系统的地理学 B 人文的地理学 C 统一的地理学 D 哲学的地理学 16 判断题 要研究区域分异 必须从整个地表环境着眼 才可能得出比较全 面和准确的认识 第二章 1 判断题 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产生影响 导致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相互 影响也愈发复杂 2 单选题 一般来说 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C A 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 地表系统科 学专业基础 C 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 人地关系系 统专业基础 3 单选题 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 三种技术 是 A A 信息获取的技术 信息分析的技术 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 信息筛选的技术 信息分析的技术 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C 信息获取的技术 信息筛选的技术 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 信息获取的技术 信息分析的技术 信息筛选的技术 4 判断题 地理学家应有的能力不包括多环境兼顾和多要素观察的能力 5 判断题 地理学的宏观性往往导致其容易因为缺乏操作性而被忽略 第三章 1 判断题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 区域分布及其发生 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 单选题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自然的 D A 空间的组成及分布 B 成因和变化规律 C 运行的机制 D 利用的价值 3 单选题 地理学的特征不包括 C A 综合性 B 区域性 C 阶段性 D 环境性 4 单选题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 B 为研究对象 的 A 区域特征和时间分布 稳定特质 B 区域特征和空间分布 变化规律 C 整体特征和时间分布 变化规律 D 整体特征和空间分布 稳定特质 5 判断题 自然地理学研究强调针对于不受人类影响或受人类影响较小的自 然区域 不涉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 判断题 地理学的系统性是强调地理学在科学系统中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关 联作用 7 判断题 自然地理学也属于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范畴 8 单选题 受多种作用力的影响 长江口在不断地向 D 方向迁移 A 东北 B 正北 C 正南 D 东南 9 单选题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 自然地理学采用 的观点和方法 A A 系统的 综合的 区域联系的 B 系统的 微观的 区域联系的 C 微观的 综合的 区域联系的 D 系统的 综合的 微观的 10 单选题 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围是 B A 地外系统 B 地球表层系统 C 地球内部系统 D 以 上都对 11 判断题 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包括陨石对地球的撞击 墨西哥湾就 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12 判断题 2009 年 联合国天文学科大会通过决议 将冥王星排除在了太 阳系行星之外 13 判断题 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只要有能量的来源 物质的交换以及 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 14 单选题 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C A 能量的来源 B 物质的交换 C 气候变化 D 环境效应 15 单选题 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三个界类不包括 D A 无机界 B 有机界 C 人文界 D 生物界 16 单选题 王建老师认为 台东地区出现的水向上流的情况是受到 B 的 影响 A 视觉差异 B 重力 C 地形 D 气候 17 判断题 受到地球重力的影响 海平面是绝对平整的 所以才会被用来作 为高度的基准 18 判断题 地表上固态 液态 气态相互转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能量转化和 传输的过程 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19 判断题 生物圈的出现离不开无机圈层的相互作用 20 判断题 三峡大坝建成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的循环 21 单选题 地表过程包括 D A 机械过程 B 物化过程 C 生化过程 D 人文过程 22 单选题 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特征不包括 D A 垂直分层 B 水平分异 C 立体交叉 D 多级并行 23 单选题 关于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与地球环境表层说法正确的 是 B A 地球表层环境是由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 B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层环境 C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组成了地球表层环境 D 地球表层环境包括包含了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 24 判断题 人类对地表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地表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影 响不大 25 判断题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生态系统 26 单选题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于 C 方面 A 人类的诞生 B 人种的形成 C 人群的文化 D 人口的分布 27 单选题 人类对于地表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C A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结构 B 改变了地表环境 能量平衡 C 改变了地表资源的分布 D 改变了地表物质 的循环 28 单选题 从地理学角度来说 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内容不包括 D A 资源的合理利用 B 自然灾害的防治 C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D 自然景观的设计 29 判断题 胡焕庸线是从大兴安岭到横断山脉的一条分界线 区分自然资源 的分布密集程度 30 判断题 受环境影响 为了保证自身的温度 白种人鼻子比较长 嘴唇比 较厚 第四章 1 判断题 暖流圈在岩石圈的上方 两者厚度相近 x 2 单选题 关于岩石圈 说法正确的是 A A 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B 岩石圈包 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 C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D 岩石圈包 括地壳 上地幔和过渡层 3 单选题 岩石圈中 D 的数量最多 A 火成岩 B 石英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4 单选题 岩石圈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成分是 D A 氢 B 硅 C 铝 D 氧 5 判断题 沉积岩可以分为酸性岩 中性岩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6 判断题 一般来说 自然界的沙子中最多的是石英和长石 7 判断题 岩石圈的结构特征是垂直变异 水平分层 x 8 单选题 大陆型的地壳平均厚度为 C 公里 A 7 3 B 23 7 C 43 6 D 20 9 单选题 相对来说 比较少有化石的是 C A 变质岩 B 沉积岩 C 火成岩 D 石英岩 10 单选题 沉积岩的层面构造一般没有 D A 水平层理 B 波状层理 C 压扁层理 D 膨胀层理 11 判断题 岩石圈的水平运动通常称为造陆运动 垂直运动一般成为造山运 动 12 判断题 灰岩变质后一般会形成大理岩 13 判断题 南北向的挤压会导致东西走向的张性断裂 X 14 单选题 青藏高原在形成之前是 C A 平原 B 盆地 C 海洋 D 山脉 15 单选题 板块运动过程中 新俯冲边界出现于第 C 个阶段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16 单选题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D A 南森 B 奥特柳斯 C 霍姆斯 D 魏格纳 17 判断题 火山喷发包括中心式喷发和裂隙式喷发 18 判断题 节理 又称断层 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地层的断裂 X 19 判断题 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比较公认的动力是地幔对流 20 单选题 现阶段公认的板块运动的动力是 B A 海洋洋流 B 地幔对流 C 火山运动 D 能量释放 21 单选题 下列半球中 是压缩型半球的是 A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C 东半球 D 西半球 22 单选题 北半球的岩石圈总体上是向 C 漂移的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23 判断题 大型岛群大多分布于大陆的东岸 24 判断题 受到板块运动影响 大陆的面积越大 其平均的海拔越低 X 25 判断题 氩在大气中是最稳定的 滞留时间最长 第五章 1 单选题 在下列季节中 臭氧含量较高的是 D A 冬季 B 秋季 C 夏季 D 春季 2 单选题 在平流层中 大气温度的变化趋势是 A A 逐渐升高 B 逐渐降低 C 保持不变 D 先降后升 3 单选题 下列气体中 在大气中滞留时间最长的是 D A 氮 B 氧 C 氪 D 氩 4 判断题 大气中主要的成分是氮 氧 氪 X 5 判断题 平均来说 在对流层里 每上升 1000 米 温度下降 0 65 度 X 6 判断题 从平流层顶以上到 55 55KM 高度为对流层 X 7 单选题 中间层的高度一般为平流层顶至 C 千米处 A 60 65 B 70 75 C 80 85 D 90 95 8 单选题 地球气流的循环是 C A 单圈环流 B 二圈环流 C 三圈环流 D 四圈 环流 9 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A A 海陆日历差异 B 地球自转 C 海洋洋流 D 自转偏向力 10 判断题 海陆风是指夏季的风由大海吹向陆地 冬季的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X 11 判断题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北半球近地面的气旋呈顺时针形状 X 12 判断题 青藏高原在夏季起到冷源的作用 气流由高原周围吹向高原 X 13 单选题 一般来说 蒸发大于降水的是 C A 赤道地区 B 中纬度地区 C 副热带地区 D 高纬度地区 14 单选题 关于山谷风 说法正确的是 D A 白天 山顶受热较多 风由山坡吹向山谷 B 白天 山谷受热较多 风由山谷吹向山坡 C 晚上 山顶散降温较慢 风由山谷吹向山坡 D 晚上 山谷降温较慢 风由山坡吹向山谷 15 单选题 焚风多发于 B A 迎风坡 B 背风坡 C 山顶 D 山谷 16 判断题 地球上的热量主要是从低纬度地区通过洋流和大气环流向高纬度 地区输送 17 判断题 受热岛效应影响 城市中容易出现中心区域降水多余周边区域降 水的情况 18 判断题 大气中 CO2 N2O CH4 和 CFCS 等微量气体浓度一直持续增加是 由于光合作用 X 19 单选题 下列关于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最热月说法正确的是 A A 大陆性气候比海洋性气候最热月早一个月 B 大陆性气候比海洋 性气候最热月晚一个月 C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最热月时间相同 D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 性气候最热月因东西岸而已 20 单选题 关于夏季赤道地区的多雨带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 更向北边偏移 B 更向南边偏移 C 最接近赤道 D 随年份变化 21 单选题 我国东南地区潮湿而西北内陆干燥的气候是收到了 A 的影响 A 季风气候 B 海洋洋流 C 地球自转 D 地形差异 22 判断题 受热容量的影响 海洋性气候的春季温度要高于秋季温度 X 23 判断题 与大陆性气候相比 海洋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较小 第六章 1 判断题 绝大多数淡水以冰川水的形式存在 2 单选题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C A 9 931 B 4 458 C 2 762 D 1 336 3 单选题 平均来说 海水的盐度为 D A 9 2 B 7 7 C 5 9 D 3 5 4 判断题 陆地水主要存在于 D A 河流 B 湖泊 C 地下水 D 冰川冰 盖 5 判断题 与副热带地区相比 赤道地区海水的盐度更高 X 6 判断题 热带地区受到阳光照射的影响 海水中可能出现一个冷的中间层 X 7 判断题 径流的变化主要分为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8 单选题 我国的径流带的变差系数最大的区域位于 C 地区 A 西南 B 东南 C 西北 D 东北 9 单选题 我国泥沼最多的区域是 A A 东北 B 华南 C 中部 D 东南 10 单选题 潟湖主要是 C 形成的 A 河水 B 冰山 C 海水 D 降水 11 判断题 地下水中的承压水是指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 12 判断题 内陆湖指的是位于大陆深处盆地里面的湖泊 13 判断题 地球上的水是开始就存在的 X 14 单选题 在海洋深度达到 3000 米的时候 海水所覆盖的地球面积在 C 之间 A 30 40 B 40 50 C 50 60 D 60 70 15 单选题 水圈演化的特征不包括 D A 从少到多 B 从酸性到碱性 C 从气态到液态 D 从集中到分散 16 单选题 洋流的类型不包括 D A 风海流 B 密度流 C 补偿流 D 季风流 17 判断题 暖洋流指的是流向温暖地区的洋流 一般是从高纬度地区流向低 纬度地区 X 18 判断题 水资源的小循环指的是只有液体和气体形态的水循环 X 19 判断题 水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20 单选题 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间的深层洋流流向是 A A 由大西洋流向印度洋 B 由印度洋流向大西洋 C 二者均流入太平洋 D 二者之间深层洋流可以相互流动 21 单选题 中国的旱灾主要集中在 C A 西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华北地区 D 东北地区 22 单选题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洋流方向是 B A 从北向南 B 从南向北 C 台湾海峡以北由南向北 台湾海峡以南由北向南 D 台湾海峡以南由南向北 台湾海峡以北由北向南 23 判断题 水量的平衡指的是降水量和蒸发量基本处于相同的量 X 24 判断题 海平面上升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冰山融化 另一方面也是 因为海水受热膨胀 第七章 生物圈的组成 结构与地域分异 1 单选题 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 D A 氢 氧 钙 B 钙 氧 碳 C 氢 钙 碳 D 氢 氧 碳 2 单选题 生物圈的分布结构为 C A 水平准正态分布式结构 B 水平正态分布式结构 C 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 D 垂直正态分布式结构 3 单选题 生物圈的四个特性不包括 C A 亲岩性 B 亲水性 C 亲养性 D 亲光性 4 判断题 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 所以生物圈具有亲氧性 X 5 判断题 澳大利亚的生物面貌与地球上其他地区差异较大主要是因为大洋 洲大陆过早与其他大陆失去联系 6 单选题 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一般来说属于 C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转化者 7 单选题 寒武纪代表性的生物种类是 D A 鼓藻 B 草履虫 C 硅藻 D 三叶虫 8 单选题 从区系性角度上看 除南非以外的非洲南部地区属于 B A 全北区 B 古热带区 C 新热带区 D 开首区 9 判断题 如果使用一些难以分解的农药 例如 DDT 等 可能到最后积累到 人体的浓度比受污染的水的浓度高出接近一万倍 X 10 判断题 一般来说 食物链最多不超过五级 11 单选题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不包括 D A 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 B 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利用率也不 高 C 能量流动方向单一 D 流动中能量逐渐增加 12 单选题 生态平衡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 B A 正反馈 B 负反馈 C 正相关 D 负相关 13 单选题 生态系统中 存在流动的不包括 D A 物质 B 能量 C 信息 D 喜好 14 判断题 生态系统越复杂 生物之间的流动和循环越随意 所以抗外界干 扰的能力越弱 X 15 判断题 因为能量的利用率低 所以生态系统能量的生产和消费是不能平 衡的 X 16 判断题 生物圈是以垂直准正太分布式的结构存在的 17 判断题 生物圈的演化其中之一是生物分布的空间范围由小到大并由陆地 向海洋扩展 x 18 判断题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单一途径的 X 第八章 1 单选题 一下区域中风化强度最强的是 D A 温带草原 B 温带及亚热带荒漠 C 亚热带稀树草原 D 热带 雨林 2 单选题 岩石的物理风化过程中 影响最大的是 C A 降水 B 日照 C 温度 D 风速 3 单选题 风化过程中会吸收比较多的 A 从而起到影响气候的作用 A 二氧化碳 B 氮气 C 氧气 D 氢气 4 判断题 我国西部地区自新生代以来 是在不断向东运动的 X 5 判断题 从海陆分布角度讲 岩石圈的运动可能会因为纬度 大气环流或 洋流的变化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6 单选题 沙尘暴的能见度小于 C A 3000 米 B 2000 米 C 1000 米 D 500 米 7 单选题 关于湿润地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说法错误的是 D A 化学风化比较强 B 容易形成浑圆的山坡 C 容易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 D 泥流阶地比较常见 8 单选题 在干旱地区看不到的是 A A 高的地方逐渐降低 低的地方逐渐升高 B 风蚀蘑菇 C 岩壁成蜂窝状 D 山地风化后平行后退 9 判断题 春季的沙尘暴多于秋季是因为春季的风更大 X 10 判断题 治理沙尘暴的唯一办法就是多种植植物 保证地面的沙尘不容易 被风卷带走 X 11 判断题 大陆漂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世界或区域的气候 12 判断题 海陆分布和轮廓的不同对气候的影响都很大 第九章 1 判断题 岩石的风化需要风的参与 不需要水的参与 X 2 单选题 东北的乌裕尔内流区的形成的原因是 D A 降水稀少 B 地处内陆 C 地质结构 D 地形限制 3 单选题 岩石和水的关系不包括 D A 岩石的形成离不开水 B 岩石的风化 剥蚀离不 开水 C 岩石的性质决定了水的下渗 流动与循环 D 水对岩石的侵蚀改变了 岩石圈内部的形态 4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隔水层的是 A A 砂岩 B 粘土层 C 泥岩 D 页岩 5 判断题 放射状水系是指水流从各个方向汇集到一个比较低洼的地点而形 成的水系 X 6 判断题 岩石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流域的性质和水系的发育 7 判断题 岩石圈与水圈通过水负荷的均衡调整进行相互作用 8 单选题 根据戴维斯的理论 地面发育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是 B A 地面起伏最大 地面最为破碎 崎岖 B 地面由高峰深谷 变为低丘宽谷 C 水系尚未充分发育 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而平坦 D 侵蚀作用下海拔 降低 部分重新被海水淹没 9 单选题 根据戴维斯的理论 地面发育第一个阶段的特点是 C A 地面起伏最大 地面最为破碎 崎岖 B 地面由高峰深谷 变为低丘宽谷 C 水系尚未充分发育 河谷间分水地带宽广而平坦 D 侵蚀作用下海拔 降低 部分重新被海水淹没 10 单选题 戴维斯的理论不足之处不包括 C A 忽略了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B 忽略了均衡的调整 C 忽略了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D 忽略了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 性 11 判断题 流水对地貌的改变主要集中于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12 判断题 从岩石圈的运动角度来说 海洋的面积随着时间变化是逐渐增大 的 X 13 判断题 都江堰于公元 251 至 256 年兴修 X 14 单选题 有助于保证都江堰枯水期也有足够的灌溉水量的是 A A 深淘滩 B 低作堰 C 宝瓶口 D 弯道环流 15 单选题 受弯道环流的影响 一般来说会产生泥沙堆积的是 B A 凹岸 B 凸岸 C 河道中心 D 以上都对 16 单选题 洪积扇一般出现于 C 的出山口 A 热带地区 B 高原地区 C 干旱半干旱地区 D 高纬度地 区 17 判断题 沟谷也可以称为河谷 即河流的流水下蚀而形成的沟渠 X 18 判断题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洪积扇横坡面呈现高度由一侧向另一侧递减 的现象 X 19 判断题 海洋和海平面是终极的侵蚀基面 20 单选题 由于水量的多少而可能出现笔直或弯曲的河道形状的河床类型是 D A 弯曲型 B 游荡型 C 分汊河型 D 顺直微弯 型 21 单选题 关于平衡岸湖 说法错误的是 B A 形成主要是受到海水侵蚀的影响 B 港湾的地方海水的冲击力集 中于此 更容易被侵蚀 C 海岸线平直的地区受侵蚀的影响较为平均 D 海岸线最终会形成相对平直 但微微弯曲的岸湖 22 单选题 下部是岩石 上方是沉积物的阶地类型是 C A 内叠阶地 B 上叠阶地 C 基座阶地 D 堆积阶地 23 判断题 受海浪和重力的双重影响 海滩上半部向上淤积 下半部向下淤 积 最终在中部形成沟壑 X 24 判断题 海侵和海退与海平面的升降有关 也与海岸的侵蚀和堆积有关 25 判断题 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表现最突出的在河口 26 单选题 一般来说 与滑坡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D A 岩石圈的结构 B 岩石圈的性质 C 降水的多少 D 降水的成 分 27 单选题 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表现最突出的地方是 C A 海岸线 B 大陆架 C 河口 D 半岛 28 单选题 2004 年印度洋海啸中 马来西亚 泰国等国家损失比印度和斯 里兰卡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C A 距离较远 B 海拔较高 C 受苏门答腊岛的遮挡 D 大陆架较长 29 判断题 长江三角洲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向东南方向偏移 30 判断题 受海水和河流的双重冲击作用 水的流动性较大 河口地区的沉 积速率要比其他地方小得多 X 第十章 1 水汽的含量和分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天气的形式和变化 2 单选题 水汽的分布集中于 D A 平流层上部 B 平流层下部 C 对流层上部 D 对流层下部 3 单选题 下列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错误的是 B A 海洋多于陆地 B 高纬过于低纬 C 上升气流区高于下沉气流 D 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 4 单选题 云雾的形成对地面温度的影响是 B A 云雾可能增大地球日夜温差 B 云雾可能减少地球日夜温差 C 云雾整体上提高了地球的温度 D 云雾整体上降低了地球的温度 5 判断题 水汽在空中达到饱和时 如果温度下降就会形成雨水 X 6 判断题 夏季温度特别高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对流雨 7 判断题 海陆热力差异导致了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别 X 8 单选题 一般来说 气候变暖 蒸发作用加强 对温度产生的影响是 D A 先升后降 B 现降后升 C 升高 D 降低 9 单选题 每天从海洋输入大气的总的热量中 通过水的变相输送的热量约 为直接辐射所输送热量的 B 倍 A 9 B 8 C 7 D 6 10 单选题 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在南美的西海岸形成的一种 A 的现象 A 海平面温度异常增暖 B 海平面温度异常降低 C 海平面温度异常波动 D 海平面温度异常升高或降低 11 判断题 随着冰雪覆盖的范围阔大 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逐渐增加 地面 的温度就会降低 12 判断题 冷洋流温度较低 有利于空气中水汽凝结 所以具有降温增湿的 作用 X 13 判断题 洋流的变化会引起海水温度的变化 14 单选题 于拉尼娜现象 说法错误的是 C A 出现拉尼娜现象后 印度洋东部气温明显下降 B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 赤道南部主要吹东风 C 拉尼娜现象出现主要得益于自西向东而来的暖流 D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 降水会减少 15 单选题 在正常的年份 太平洋南赤道附近表层的洋流方向是 A A 从东向西 B 从南向北 C 从北向南 D 从西向东 16 单选题 冬季不容易形成风暴潮的原因不包括 D A 风向 B 气压 C 海平面高度 D 降水 17 判断题 海水温度升高会影响海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而二氧化碳的增多 会进一步引起地球温度升高 导致海水温度升高 18 判断题 气候通过影响冰川体积和热胀冷缩的作用而对海平面产生影响 第十一章 1 判断题 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会导致气候变化 2 单选题 冰川面积扩大改变了地面的反射率 从而可能对气候产生的影响 是 B A 温度升高 B 温度降低 C 降水增多 D 降水减少 3 单选题 地球上的水集中于 A 地区时 地球的自转速度最快 A 高纬度地区 B 低纬度地区 C 北半球 D 南半球 4 单选题 在无机圈层中 只能单方面产生影响 不能直接相互产生作用的 是 D A 气候冷暖变化与海平面升降 B 气候冷暖变化与冰川进退 C 岩石圈均衡调整与海平面升降 D 岩石圈均衡调整与冰川进退 5 判断题 水圈通过对地球自转速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岩石圈 6 判断题 离心率增大 可能导致地表物质向高纬度地区运动 X 7 单选题 黄土地貌多位于 B A 干旱地区 B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C 温带地区 D 亚热带 地区 8 单选题 地球自转对厄尔尼诺的影响是由 C 提出来的 A 耿庆国 B 何祚庥 C 任振球 D 汪成民 9 单选题 黄土的形成除了风的作用之外 另外一个因素是 C A 日照 B 植被 C 流水 D 地形 10 判断题 构造运动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海陆的分布和地形 的起伏 11 判断题 越靠近沙漠地区的黄土受风化作用越严重 粒度就越细 X 12 单选题 通常认为 黄土地区的沟壑等地貌形成的原因是 C A 黄土覆盖下的基础形状 B 风力的侵蚀 C 流水的切割 D 温 差的变化 13 单选题 结冰后 岩石与冰川冻在一起 于是岩石随着冰川一起开始运动 的形式被称为 C A 搬移作用 B 叠加作用 C 掘蚀作用 D 磨 蚀作用 14 单选题 黄土多形成于 C 时期 A 温暖干燥 B 温暖湿润 C 寒冷干燥 D 寒 冷湿润 15 判断题 冰川对岩石的搬运的效率不仅与坡度有关 也和降水有关 X 16 判断题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 主要形成 U 型谷 17 单选题 冰缘环境中 对石头破坏较为严重的是 B A 风化作用 B 冻融作用 C 冻土 D 低温 18 单选题 关于羊背石 说法错误的是 D A 受到磨蚀和掘蚀作用的影响形成 B 迎冰坡较为光滑 C 背冰坡较为破碎 D 背冰坡较为平缓 19 单选题 冰缘环境通常处于 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情况 D A 10 B 4 C 4 D 0 20 判断题 冻融风化而产生的土体和碎石在冻融作用下向下不断地蠕动称为 融冻扰动 X 21 判断题 冰斗与冰川移动不同 冰斗容易形成 V 型 22 判断题 一些山地的形成会导致迎风坡或背风坡的气流发生变化 23 判断题 黄土地貌可以根据地貌部位划分为沟谷地貌和沟间地貌 24 判断题 冻土是永久性的 X 第十二章 1 判断题 生物风化包括生物机械风化作用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2 单选题 芒萁多分布于 A A 酸性土壤 B 碱性土壤 C 中性土壤 D 弱酸性 或弱碱性土壤 3 单选题 岩石和生物之间联系的纽带 同时又是作用的桥梁的是 C A 降水 B 日照 C 土壤 D 地形 4 单选题 青藏高原隆起后 其北部的植被变化是 B A 山地常绿针叶林变为高山荒漠 B 灌丛草原变为高山荒漠 C 山地常绿针叶林变为高山草原 D 灌丛草原变为高山草原 5 判断题 我国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老第三纪分布的植被是副热带落叶林 X 6 判断题 醉树的形成主要是受到附近铜矿的影响 所以可以作为探矿的依 据 X 7 判断题 大气的改变对生物的进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单选题 自 出现以后 地球的原始大气逐渐发生变化 产生了氧气 C A 真核生物 B 蕨类植物 C 蓝藻 D 水藻 9 单选题 下列地区中细菌数量最多的是 D A 林地 B 绿化公园 C 街道 D 百货商 店 10 单选题 从生物圈 岩石圈和水圈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来看 气候变冷后 一般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 A 气温回升 B 海洋中铁粒子增加 C 海洋生物光合作用加强 D 二氧化碳减少 11 判断题 沙漠中条带状或岛状分布的植被主要分布于低洼地区 这种情况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低洼地区光照较弱风力小 X 12 判断题 植物不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同时也能吸 附和吸收一部分污染物 13 判断题 植被对水分循环表现在加快了水分大循环的速度和减慢了局部水 分循环的速度 X 14 单选题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指水中 A 含量的升高 A 氮和磷 B 钠和磷 C 氮和硫 D 钠和硫 15 单选题 关于植被对水分循环的影响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B A 减慢了水分大循环的速度 B 减慢了局部水分循环的速度 C 调节了洪水和枯水的径流量 D 调节了洪峰的径流 提高水的利 用率 16 单选题 植物的林冠截留作用可以截留 B 的降水 A 10 35 B 15 40 C 20 45 D 25 50 17 判断题 下暴雨的时候 植物能够增加雨水的下渗 从而减少径流水量的 增加 18 判断题 绿洲效应包括大气湿度较大 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土壤湿度较大 等特点 X 第十三章 1 地表环境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2 单选题 地表环境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A A 太阳辐射 地热能和地球自转的动能 B 太阳辐射 地热能和 大气逆辐射 C 太阳辐射 地球自转的动能和大气逆辐射 D 太阳辐射 地球自传 的动能和生物能 3 单选题 在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是向 B 偏 A 左 B 右 C 南 D 北 4 单选题 地球表层系统包括 B A 能量流 物质流和逆向流 B 能量流 物质流和信息流 C 质量流 物质流和信息流 D 质量流 物质流和逆向流 5 判断题 地球表层系统对太阳输入的短波辐射利用率很低 大约 2 3 的短 波辐射都被反射到了地外空间 X 6 判断题 高纬地区冰盖形成时 会在空气的下层形成低压 X 地表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能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进行极向热输送 1 单选题 水分在生物圈 水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循环包括 C 个环节 A 4 B 5 C 6 D 7 2 单选题 能把碳从岩石圈释放出来的途径是 A A 火山喷发 B 植物侵蚀 C 风力风化 D 地壳运动 3 单选题 由于高纬度地区能量的亏欠和低纬度地区能量的盈余而产生了热输 送 这个输送主要是由 A 完成的 A 大气环流和洋流 B 地壳运动和洋流 C 大气环流和植被 D 地壳运动和植被 4 判断题 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带性呈同心环状分布 5 判断题 沉积岩当中细菌的反硝化作用释放出来的氮会被绿色植物重新吸收 X 圈层相互作用与土壤的形成 分布 土壤中的毛管水是有效水 1 单选题 高原的地域分异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C A 高原的自然地带从边缘向内部辐合 具有明显的多向辐合的特征 B 较之同纬度的低海拔自然地带 高原地带具有偏向极地的特征 C 高原地带具有与同纬度低海拔自然地带完全相同的热量背景 D 山地垂直带谱是水平带谱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 而高原水平带谱却是山地垂 直带谱在巨大高程上的水平变异 2 单选题 土壤的组成中 矿物质占 D 左右 A 7 B 11 C 23 D 38 3 单选题 土壤的层次不包括 D A 腐殖质层 B 淋溶层 C 积淀层 D 灰质层 4 判断题 岩石风化后就成了土壤 X 5 判断题 土壤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低于于外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 含量 X 土壤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要高于外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圈层相互作用与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以及水的溶蚀力和流动性 1 单选题 基性岩通常形成较厚的 A A 黏质土 B 酸性土 C 碱性土 D 棕钙土 2 单选题 针叶林地区一般的土壤是 C A 黑钙土 B 栗钙土 C 灰化土 D 淋溶土 3 单选题 土壤控制因素中 影响母质 生物 气候和地形因素的作用强度和 深度 产生内部层次分类的是 D A 生物 B 气候 C 地形 D 时间 4 判断题 只要有符合条件的岩石 就能形成喀斯特地貌 但是有些地区会形 成在地上 有些地区会形成在地下 X 5 判断题 我国西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岩石是碳酸盐岩 喀斯特地貌分析 喀斯特地貌分为地面和地下两种 1 单选题 喀斯特地貌中的天生桥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D A 水流的侵蚀作用 B 风力的侵蚀作用 C 砭石体的生长 D 地下洞穴的崩塌 2 单选题 九寨沟及黄龙水系河床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 A 钙 B C 镁 D 铜 3 单选题 路南石林主要是 C A 石英岩 B 玄武岩 C 石灰岩 D 花岗岩 4 判断题 峰丛和峰林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基座连接的多少 峰丛和 峰林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基座是否是连在一起的 5 判断题 钟乳石与石钟乳的区别在于前者包括的范围更大 第十四章 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温湿度是 60 65 之间时大部分人感觉不舒适 X 1 单选题 以下区域中 地球上净初级生产率最高的区域是 C A 北非 B 澳大利亚西南部 C 东南亚 D 北美洲 北部 2 单选题 德国气候学家柯本把整个地表气候划分成 C 个带 A 4 B 5 C 6 D 7 3 单选题 柯本气候分类法中 C 指的是 C A B 干旱带 C 温暖带 D 冷温带 4 判断题 一般来说 地中海型气候区的净初级生产率可以达到 600 800 X 5 判断题 地中海湿热气候的明显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 X 地貌地质 水资源的评价 中国地势是东高西低 从青藏高原成螺旋状分布 X 1 单选题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一般不考虑 D A 海拔高度 B 地面起伏 C 地貌部位 D 板块区域 2 单选题 某一地区的地面起伏超过 B 后 就不适宜人类生活 A 100 米 B 500 米 3 单选题 下列地区中 硒元素缺乏较为严重的地区是 B A 台湾 B 东北 4 判断题 中国的火山主要分布于西北 西南 海南和台湾 X 5 判断题 大洋洲地表径流占全球的 5 而人口只有全球的 0 4 水资源较 为充沛 土地分类 分级与评估 土地是自然综合体也是历史自然体 1 单选题 关于土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D A 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B 土地是历史自然体 C 土地具有一定的人文属性 D 土地在发生学上不具有继承性 2 单选题 土地分等与土地评估的依据不包括 B A 土地适宜性 B 土地资源性 C 土地经济效益 D 土地生态效益 3 单选题 土地分级中最小的单位是 A A 相 B 限区 C 地方 D 片区 4 判断题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应该遵循发生一致性原则 形态类似性原则 区域共轭性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以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 合原则 5 判断题 土地生产潜力为 级时 更适宜发展畜牧业 X 第十五章 地表环境的预测规划与管理 地表环境预测需要考虑到各种要素的相互关联 1 单选题 根据板块运动的理论 可以做出预测的是 D A 世界大陆的位置向东偏移 B 东非大裂谷逐渐缩小 C 欧亚与北美洲板块背向运动 D 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北方 向漂移 2 单选题 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不包括 D A 时空尺度原则 B 人地相互作用原则 C 关联性原则 D 线性原则 3 单选题 根据 IPPC 的推测 21 世纪末可能出现的降水变化是 D A 赤道地区降水减少 B 高纬度地区降水减少 C 原来干燥的地区降水增多 D 原来湿润的地方更加湿润 4 判断题 在百年内 可以预测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甲烷的含 量不断减少 X 5 判断题 从周期上看 如果仅考虑自然的因素 从 2000 年到 2050 年前后 地球气候是处在一个相对较为寒冷的时期 现代自然地理学网络课程习题及答案 2015年尔雅通识课 现代自然地理学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 1 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 说法错误的是 A 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 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 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 理学 D 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正确答案 D 220 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A 从经验的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的地理学 B 从定性描述的地理学逐步走向定量 分析的地理学 C 从区域性的地理学走向普遍性的地理学 D 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 走向从地表以外来看地表的地理学 正确答案 C 3 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 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 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 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 教育发展的趋势 正确答案 B 4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 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 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 正确答案 5 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 到修饰改造自然 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 这 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正确答案 科学的 技术的 哲学的地理学 1 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 宏观 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 微观的有机结合 B 分析 综合的分离到分析 综合的统一 C 人文 自然 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 理 工的紧密结合 D 独立 整体的 割裂到独立 政体的融合 正确答案 D 2 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 大气圈 B 生物圈 C 气候圈 D 岩石圈 正确答案 C 3 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 从实验 实测到经验 B 从分析到描述 C 从定性到定量 半定量 D 从机制 探索到过程研究 正确答案 C 4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 而原有自然面 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 正确答案 5 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 地方间的相互依存 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 存等四个视角 正确答案 系统的 统一的 全球的 发展的 生活的地理学 1 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 独立性 B 拓展性 C 系统性 D 关联性 正确答案 C 2 地理学的发展未来不太会成为 A 系统的地理学 B 人文的地理学 C 统一的地理学 D 哲学的地理学 正确答案 B 3 自然地理学是 的核心学科 A 地球系统 B 地球内部系统 C 地球表层系统 D 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正确答案 D 4 人文地理学家对于自然因素对人文过程作用考虑得比较全面 而自然地理 学家对人文因素考虑较为欠缺 正确答案 5 要研究区域分异 必须从整个地表 尔雅 2015 年现代自然地理学 王建 网络课程习题及 答案 文档下载 环境着眼 才可能得出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正确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 1 一般来说 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 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 地表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C 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 人 地关系系统专业基础 正确答案 C 2 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 三种技术 是 A 信息获取的技术 信息分析的技术 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 信息筛选的技术 信 息分析的技术 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 信息获取的技术 信息分析的技术 信息筛选的技术 正确答案 A 3 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不包括 A 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 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 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 研究对象 的扩大化 正确答案 D 4 地理学的宏观性往往导致其容易因为缺乏操作性而被忽略 正确答案 5 地理学家应有的能力不包括多环境兼顾和多要素观察的能力 正确答案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1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自然的 A 空间的组成及分布 B 成因和变化规律 C 运行的机制 D 利用的价值 正确答案 D 2 地理学的特征不包括 A 综合性 B 区域性 C 阶段性 D 环境性 正确答案 C 3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 为研究对象的 A 区域特征和时间分布 稳定特质 C 整体特征和时间分布 变化规律 D 整体特征和空间分布 稳定特质 正确答案 B 4 自然地理学研究强调针对于不受人类影响或受人类影响较小的自然区 域 不涉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正确答案 5 地理学的系统性是强调地理学在科学系统中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作用 正确答案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1 受多种作用力的影响 长江口在不断地向 方向迁移 A 东北 B 正北 C 正南 D 东南 正确答案 D 2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 自然地理学采用 的观点和方法 A 系统的 综合的 区域联系的 B 系统的 微观的 区域联系的 C 微观的 综 合的 区域联系的 D 系统的 综合的 微观的 正确答案 A 3 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围是 A 地外系统 B 地球表层系统 C 地球内部系统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B 4 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包括陨石对地球的撞击 墨西哥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正确答案 52009 年 联合国天文学科大会通过决议 将冥王星排除在了太阳系行星之外 正确答案 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1 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A 能量的来源 B 物质的交换 C 气候变化 D 环境效应 正确答案 C 2 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三个界类不包括 A 无机界 B 有机界 C 人文界 D 生物界 正确答案 D 3 王建老师认为 台东地区出现的水向上流的情况是受到 的影响 A 视觉差异 B 重力 C 地形 D 气候 正确答案 B 4 受到地球重力的影响 海平面是绝对平整的 所以才会被用来作为高度的基准 正确答案 5 地表上固态 液态 气态相互转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能量转化和传输的过程 会对 环境产生影响 正确答案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特征 功能 1 地表过程包括 A 机械过程 B 物化过程 C 生化过程 D 人文过程 正确答案 D 2 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特征不包括 A 垂直分层 B 水平分异 C 立体交叉 D 多级并行 正确答案 D 3 关于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与地球环境表层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表层环境是由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 B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层环境 C 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组成了地 球表层环境 D 地球表层环境包括包含了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 正确答案 B 4 人类对地表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地表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不 大 正确答案 5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人类与地表环境 1 人类对于地表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A 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结构 B 改变了地表环境能量平衡 C 改变了地表资源的分布 D 改变了地表物质的循环 正确答案 C 2 从地理学角度来说 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内容不包括 A 资源的合理利用 B 自然灾害的防治 C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D 自然景观的 设计 正确答案 D 3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于 方面 A 人类的诞生 B 人种的形成 C 人群的文化 D 人口的分布 正确答案 C 4 受环境影响 为了保证自身的温度 白种人鼻子比较长 嘴唇比较 厚 正确答案 5 胡焕庸线是从大兴安岭到横断山脉的一条分界线 区分自然资源的分布密集程度 正确答案 岩石圈的组成 1 岩石圈中 的数量最多 A 火成岩 B 石英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正确答案 D 2 关于岩石圈 说法正确的是 A 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B 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 D 岩石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