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第一班组余梦伦先进事迹_第1页
航天第一班组余梦伦先进事迹_第2页
航天第一班组余梦伦先进事迹_第3页
航天第一班组余梦伦先进事迹_第4页
航天第一班组余梦伦先进事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航天第一班组余梦伦先进事迹提起班组,人们自然想到工厂车间里的班组。其实,还有一种班组叫科研班组。被誉为“航天第一班组”的“余梦伦班组”正是这种科研型班组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全称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一部十一室一组,也叫弹道制导及精度分析工程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余梦伦班组”以浩瀚的宇宙为疆场,开辟了一条通天大道。在这条通天大道上,长征二号 F 火箭将杨利伟送入太空、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完美交汇对接、长征三号丙火箭将“嫦娥二号”送上月球轨道这条大道承载了中国运载火箭的无数次完美飞行。被誉为“航天第一班组”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隶属于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更因为弹道设计由于精度要求高,计算量大而被称为“总体中的总体” 。这个班组同时还是我国第一个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高科技创新型班组。 46 年前,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余梦伦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走进中国航天的大门,来到建院不足 3 年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他一边参加挖掘一部大楼地基的劳动,一边心里有些不安:搞数学和导弹有什么关系?如今,已经 76 岁的中科院院士余梦伦,在火箭弹道设计领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勾勒出一条条优雅的弹道曲线。2 / 6多年的设计生涯,让余梦伦成了“圈”内的权威,现在的他负责总体部弹道设计把关,仍常常到弹道组,和一群“70 后” 、 “80 后”一起埋头计算。 是什么使班组青年人能迅速适应岗位、承担重任?“人才是火箭的发动机,火箭是人才的助推器” ,现任组长常武权一语道破天机。 常武权介绍了班组的 “三段助推”育人法:如果将一个员工的成长历程比喻为火箭的发射过程,那么, “第一阶段是加添燃料、助推起飞,针对刚来班组的员工,班组为他们准备了设计指导体系和专业小贴士 。 ” 完成“起飞”的员工,便进入“导引领航、带领绕飞”阶段。这时候,新员工被指定“老师” ,通过“老带新” ,获得实际工作的指导。同时,班组还定期举办“专家论坛” ,学习老专家的经验。 当技术上能够独当一面时,员工就进入了最后一个阶段:“承担重任、鼓励领飞” ,就像火箭速度增加,最终绕太阳飞行一样。班组让他们参加发射任务接受磨练、参与国际交流追踪学术前沿、设计新型号弹道方案,通过实践摸索,逐步成为本专业的专家、技术带头人。 在“余梦伦班组”4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共有 45 人在该组工作过,培养了一批航天型号总设计师,为上级单位输3 / 6送了一大批人才。 XX 年,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当看到卫星在飞向月球前的那一系列繁琐的变轨时, “余梦伦班组”的副组长周天帅大胆地提出了这样一种思路:能不能设计一种火箭轨道,直接将卫星送向月球?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以往的发射任务,都是将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最终围绕地球旋转,或者在绕地旋转过程中再次变轨进入其它轨道,而周天帅提出的奔月轨道则让卫星在与火箭分离后“不回头,大胆地往前飞” ,直接奔向 38 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这意味着轨道的理论设计方法、优化手段全都需要重新演绎。这一想法在经过一系列的计算论证后,终于在发射“嫦娥二号”卫星时得到实施,成功实现了“嫦娥奔月” 。 当问到当初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不同以往的想法时,这位当时年仅 27 岁的年轻人腼腆地答道:“继承余院士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这个班组的必修课。 ”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余梦伦院士因为创新设计,解决了多项难题,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 正如周天帅所说, “余梦伦班组”让人体会到了浓浓的创新氛围。在创新上, “余梦伦班组”自有一套方法,即“三步跨越”创新法:第一步重基础,倡导数学模型、技术成果和设计经验的共享;第二步重效率,要求每位员工在设4 / 6计弹道时,第一次用一个月时间,第二次用一周,第三次就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通过这种方法,促使员工精通各种设计方法,并自主开发出适应多种任务的新设计工具;第三步重突破,推行新老结合、学研结合、中外结合、工程应用与理论研究结合、预研与技术应用结合,以此促使已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持续保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越前人的追求。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 “不突破不行”成为这里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 “余梦伦班组”小小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不同轨道、相同梦想,弹道有痕、进取无疆。16 个大字,展现了这个弹道设计班组的形象。 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说:“他们中的每一个人,虽然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但都怀揣着对弹道设计相同的热爱和追求,就像太阳系不同轨道的行星那样,围绕着同一个中心旋转,而每条轨道的交汇和融合处,便会闪现出班组的精彩亮点:创新、人才、合作这种运行模式形象地被称之为太阳系团队 。 ” “余梦伦班组”正是这种团队合作文化的典型体现。在这里,从来没有密不告人的闭门设计,也没有相互封锁的计算方法,一旦某个人钻研出了新的设计工具,就会上传到共享平台,和所有人分享,并相互优化、改进。对于这5 / 6一点,宋强有着很深的体会。 12 下一页两年前,因为英语能力最强,宋强被委派了一项重大任务:申报一项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获得国际话语权的基础,难度很大,要是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绝对完不成。 ”入职刚刚两年的宋强后来这样表示。 组里成立了一个工作团队,由老中青三代员工组成:宋强为组长,负责技术抓总、对外公关、参加国际交流会议,弹道专家余梦伦院士和茹家欣研究员,是团队的技术掌舵人,主要负责技术把关,而青年技术骨干周天帅等人,拥有大量的标准资料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宋强提供了快速学习的途径。 XX 年 3 月,当这项名为“星箭分离远场要素分析”的国际标准几经周折,终于得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支持,正式获得立项。 “余梦伦班组”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目标管理法:“搭建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建立一套管理制度体系、树立一个永保成功的理念、打造一个和谐小家” ,这四大“法宝”就是班组管理的“道” 。 共享平台的开发和量化考核办法的建立,是“余梦伦班组”管理上的亮点,也是被众多班组学习的对象。在几任班组成员的努力下,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已经搭建完成。在这个平台上,有包含国内外各类弹道、制导书籍的“书库” ,6 / 6有来自实践、富含实用价值的“题库” ,还有收录了组内所有员工自行开发的各类设计工具的“软件库” 此外, “余梦伦班组”还创新建立了 12 项规章制度。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