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篇第一篇 建筑热工学建筑热工学 第第 1 1 章章 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 1 1 室内热环境构成要素 室内热环境构成要素 室内空气温度 空气湿度 气流速度和环境辐射温度构成 2 2 人体的热舒适人体的热舒适 热舒适的必要条件 热舒适的必要条件 人体内产生的热量 向环境散发的热量 merc qqqqq 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 m q 人体蒸发散热量 e q 人体与环境辐射换热量 r q 人体与环境对流换热量 c q 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 所谓按正常比例散热 指的是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 25 30 辐射散热约为 45 50 呼 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约占 25 30 处于舒适状况的热平衡 可称之为 正常热平衡 注意与 负热 平衡区分 影响人体热舒适感觉的因素 影响人体热舒适感觉的因素 1 温度 2 湿度 3 速度 4 平均辐射温度 5 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 6 人体衣着状况 3 3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湿空气组成 湿空气组成 干空气 水蒸气 湿空气 水蒸气分压力水蒸气分压力 指一定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气部分所产生的压力 未饱和湿空气的总压力 wd PPP 湿空气的总压力 Pa w P 干空气的分压力 Pa d P P 水蒸气的分压力 Pa 饱和状态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 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s P 注 标准大气压下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见本篇附录 2 表明在一定的大气压下 湿空气温度 s P 越高 其一定容积中所能容纳的水蒸气越少 因而水蒸气呈现出的压力越大 空气湿度 空气湿度 表明空气的干湿程度 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绝对湿度 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蒸气的重量 用表示 g m3 f 饱和状态下的绝对湿度则用饱和水蒸气量 g m3 表示 max f 相对湿度 一定温度 一定大气压力下 湿空气的绝对湿度 与同温同压下饱和水蒸气量的百f max f 分比 max 100 f f 同一温度 T 下 建筑热工设计中近似认为与成正比例关系 因此 相对湿度又可表示为空气中Pf 水蒸气分压力与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分压力的百分比 表示为 100 s P P 空气的实际水蒸气分压力 Pa P 同温下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Pa s P 注 研究表明 对室内热湿环境而言 正常湿度范围大概在 30 60 2 露点温度露点温度 露点温度是在大气压力一定 空气含湿量不变的情况下 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状态 的温度 用 表示 d t 4 4 室外热湿环境室外热湿环境 是指作用在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湿物理量的总称 构成要素 空气温度 空气湿度 太阳辐射 风 降水等 5 5 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的基本知识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的基本知识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导热 对流和辐射 导热 导热 指物体中温差时 由于直接接触的物质质点作热运动而引起的热能传递过程 热流密度 单位时间内 通过等温面上单位面积的热量 设单位时间内通过等温面上微元面积的热dF 量为 则热流密度表示为 dQq W m2 d d Q q F 积分形式为 或者 W ddQq F d F Qq F 如果热流密度在面积上均匀分布 单位时间内通过导热面积的热量 或称热流量 为 FFQ Qq F A 傅里叶定律 1822 年 法国物理学家 Fourier 发现 均质物体内各点的热流密度与温度梯度的大小成正 比 即 W m2 t q n 式中的成为导热系数 恒为正值 负号表示热量传递只能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而引起 沿 n 方向温度 增加 为正 则为负值 表示热流沿 n 的反方向 t n q 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 物质种类 结构成分 密度 湿度 压力 温度等 对流换热 对流换热 空气沿围护结构表面流动时 与壁面之间所产生的热交换过程 这种过程既包括由空气流动所 引起的对流传热过程 同时也包括空气分子间和空气分子与壁面分子间的导热过程 注意 对流传热只发生在流体之中 它是因温度不同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互相掺合而传递热 能的 表面的对流换热量可以利用牛顿公式 cc qt 其中 对流换热强度 W m2 c q 对流换热系数 W m2 K c 流体的温度 t 固体表面的温度 影响因素 对流换热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层流边界层热量交换情况 还与流体运动的原因及运动情况 流体与固体间温差 流体的物理性质 固体壁面的形状 大小及位置等因素有关 辐射传热 辐射传热指依靠物体表面向外发射热射线 能产生显著热效应的电磁波 来传递能量的现象 与导热和对流在机理上有本质区别 它是以电磁波传递热能的 特点 发射体热能变为电磁波辐射能 被辐射体将所接收的辐射能转换成热能 凡温度高于绝对零度 0K 的物体 都能发射辐射热 由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所以物体依靠辐射传热时 不需要与其他物体直接接触 也无 需任何中间媒介 辐射换热量计算 牛顿公式 12 rr q 其中 对流换热强度 W m2 r q 3 对流换热系数 W m2 K r 两辐射换热物体的表面温度 1 2 物体辐射分类 按物体辐射光谱特性 可分为黑体 灰体和选择辐射体 或称非灰体 三大类 6 6 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 围护结构的传热要经过三个过程 表面吸热 结构本身传热 表面放热 1 表面吸热 内表面从室内吸热 冬季 或外表从室外空间吸热 夏季 2 结构本身传热 热量由高温表面传向低温表面 3 表面放热 外表面向室外空间散发热量 冬季 或内表面向室内散热 夏季 4 第第 2 2 章章 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与应用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与应用 根据建筑保温与隔热设计中所考虑的室内外热作用的特点 可将室内外温度计算模型归纳为如下两种 恒定热作用 室内和室外温度在计算期间不随时间而变化 这种计算模型通常用于采暖房间冬季条件下的保温与节能 周期热作用 根据室内外温度波动的情况 又可分为单向周期热作用和双向周期热作用两类 前者通常用于空调房间的隔热与节能设计 后者则用于自然通风房间的夏季隔热设计 1 1 稳定传热过程稳定传热过程 定义 温度场不随时间变化的传热过程 一维稳定传热特征 一维稳定传热特征 1 通过平壁的热流强度处处相等 只有平壁内无蓄热现象 才能保证温度稳定 因此就平壁内任一截q 面而言 流进与流出的热量必须相等 2 同一材质的平壁内部各界面温度分布呈直线关系 由知 当 常数时 若视不随温度 x d q dx x q 而变 则有 常数 各点温度梯度相等 即温度随距离的变化规律为直线 d dx 2 2 平壁的热阻平壁的热阻 建筑热工中的 平壁 不仅是指平直的墙体 还包括地板 平屋顶及曲率半径较大的穹顶 拱顶等结构 热阻是表征围护结构本身或其中某层材料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 同样的温差条件下 热阻越大 通过材料 的热量越少 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越好 要想增加热阻 可增加平壁厚度 或采用导热系数较小材料 单层匀质平壁的导热和热阻 单层匀质平壁的导热和热阻 导热方程 热阻 ie q d d R 多层平壁的导热和热阻 多层平壁的导热和热阻 导热方程 1 12 12 112 ieiein n n n j jn q ddd RRR R 结论结论 多层平壁的总热阻等于各层热阻之和 即 12n RRRR 组合壁的导热和热阻 组合壁的导热和热阻 组合壁的平均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0 12 0 10 20 ie n n F RRR FFF RRR 式中 平均热阻 R 与热流方向垂直的总传热面积 0 F 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积 12 n F FF 各个传热面部位的传热阻 0 10 20 n RRR 内表面换热阻 取 0 11 m2 K W i R 外表面换热阻 取 0 04 m2 K W e R 修正系数 见表 2 1 5 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 建筑设计中常用封闭空气层作为围护结构的保温层 空气层中的传热方式有 导热 对流和辐射 其中 主要是对流换热和辐射换 热 封闭空气层的热阻取决于间层两个界面上的边界层厚度和界面之间的辐射换热 强度 与间层厚度不成正比例增长关系 1 结论 普通空气间层的传热量中辐射换热占很大比例 要提高空气间层的 热阻须减少辐射传热量 2 减少辐射换热量的方法 将空气间层布置在围护结构的冷侧 降低间层的平均温度 在间层壁面涂贴辐射系数小的反射材料 铝箔等 实际设计计算中可查表 2 4 得空气间层的热阻 Rag 3 3 平壁内部温度的计算平壁内部温度的计算 平壁的稳定传热过程 平壁的稳定传热过程 内表面吸热 材料层导热 外表面放热 0 0 11 ieie ie ie tttt qK tt d R 平壁内部温度计算 平壁内部温度计算 根据稳定传热条件 得出 ie qqqq 1 内表面温度 0 i iiie R ttt R 2 多层平壁内任一层的内表面温度 m ei m j ji im tt R RR t 0 1 1 3 外表面层的温度可写成 e 或 0 e eeie R ttt R 0 0 e eiie RR ttt R 注 1 稳定传热条件下 当各层材料的导热系数为定值时 每一层材料内的温 度分布是一条直线 这样 多层平壁内温度的分布成一条连续的折线 2 材料的热阻越大 温度降落越大 4 4 建筑保温与节能计算 了解 建筑保温与节能计算 了解 建筑物耗热量计算 建筑采暖耗煤量 5 5 周期性不稳定传热周期性不稳定传热 谐波热作用下的传热特征 谐波热作用下的传热特征 1 室外温度 平壁表面温度 内部任一截面处的温度都是都是周期相同的谐波动 6 2 从室外到平壁的内部 温度波动的振幅逐渐减小 即 eefif AAA 建筑热工学中 把室外温度振幅与由外侧温度谐波热作用引起的平壁内表面温度振幅之比称为温度 e A 波的穿透衰减度 也称为平壁的衰减倍数 用表示 0 e 0 if A A 3 从室外空间到平壁内部 温度波动的相位逐渐向后推延 即 eefif 温度波穿过平壁的总延迟时间 0if maxe max 总的延迟相位 0ife 温度波的衰减和延迟是材料的热容量和热阻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壁体的热惰性 衰减和滞后的程度取 决于围护结构的蓄热能力 谐波热作用下材料和围护结构的热特性指标谐波热作用下材料和围护结构的热特性指标 1 材料的蓄热系数 q 0 2 A c S AZ 意义 意义 半无限厚物体在谐波热作用下 表面对热作用的敏感程度 材料蓄热系数越大 其表面温度波 动越小 密度大的重型材料或结构蓄热性能好 热稳定性好 当围护结构中某层是由几种材料组合时几种材料组合时 该层的平均蓄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1122 12 nn n S FS FS F S FFF 2 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 表征材料层受到波动热作用后 背波面上温度波动剧烈程度的一个指标 也是说明材料层抵抗温度波动材料层抵抗温度波动 能力的一个特性指标 用能力的一个特性指标 用表示表示 其大小取决于材料层迎波面的抗波能力和波动作用传至背波面时所D 受到阻力 112212nnn DR SR SR SDDD AA A 注 如围护结构中有空气间层 由于空气的蓄热力系数 S 为 0 该层热惰性指标 D 值为 0 如围护结构中某层是由几种材料组合时 DR S A 越大 说明温度波在其间的衰减越快 围护结构的热稳定越好 D 材料层表面的蓄热系数材料层表面的蓄热系数 它与材料蓄热系数的物理意义是相同的 一般两者在数值上也可视为相等 计算方法 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 依照围护结构的材料分层 逐层计算 如图 各层内表面蓄热系数计算式采用如下通式 2 1 1 1 nnn n nn R SY Y R Y 注 如某层厚度较大 则该层的 内表面的蓄热可从该层算起 后面各层就可不再计1 0D YS 算 6 6 建筑隔热设计控制指标计算建筑隔热设计控制指标计算 隔热设计标准 隔热设计标准 房间在自然通风情况下 建筑物的屋顶和东 西外墙的内表面最高温度 应满足下式要求 maxmaxie t 内表面最高温度直接反映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 关系着人体辐射散热 maxi 室外综合温度 室外综合温度 围护结构隔热主要隔的是室外综合温度 围护结构外表面受到 3 种不 同方式热作用 1 太阳短波辐射 2 室外空气换热 3 围护结构外表面有效长波辐射的自然散热 可将三者对外围护的共同作用综合成一个单一的室外气象参数 室外综合温度 sa t maxe t maxe maxi 内内表表面面最最 高高温温度度 夏夏季季室室外外 计计算算温温度度 最最高高值值 maxe t maxe maxi 内内表表面面最最 高高温温度度 夏夏季季室室外外 计计算算温温度度 最最高高值值 maxe t maxe maxi maxe t maxe maxi 内内表表面面最最 高高温温度度 夏夏季季室室外外 计计算算温温度度 最最高高值值 7 s sae1 e r I ttt s 围护结构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系数 表 2 8 I 太阳辐射强度 1r t 外表面有效长波辐射温度 粗略计算可取 屋面 3 5 外墙 1 80 注 一般围护结构隔热设计中仅考虑前两项 式中值又叫做太阳辐射的 等效高温 或 当量温度 表示围护结构外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辐 s e I 射热对室外热作用提高的程度 它对室外综合温度影响很大 8 第三章第三章 建筑保温与节能建筑保温与节能 1 1 围护结构的保温构造类型围护结构的保温构造类型 保温构造分类 单设保温层 封闭空气间层 保温与承重合二为一 混合型构造 单设保温层 用导热系数很小的材料做保温层而起保温作用 由于不要求保温承重 选择的灵活性较大 封闭空气间层 围护结构中的空气层厚度 一般以 4 5 厘米为宜 间层表面最好采用强反射材料 如铝箔 为了提高反射材料的耐久性 还应采取涂塑处理等保护措施 保温与承重相结合 材料的导热系数小 机械强度满足承重要求 保温与承重相结合 空心板 空心砌块 轻质实心砌块等 既能载重又能保温 混合型构造 当单独用某一种方式不能满足保温要求 或为达到保温要求而造成技术经济上不合理时 采用复合构造 例如 既有实体保温层 又有空气层和承重层的外墙或屋顶结构 9 第四章第四章 建筑围护结构的传湿与防潮建筑围护结构的传湿与防潮 1 1 建筑围护结构的传湿建筑围护结构的传湿 等温吸湿曲线 等温吸湿曲线 呈 S 型 显示材料的吸湿机理分三种状态 低湿度时为单分子吸湿 中湿度时为多分子吸湿 高湿度时为毛细吸湿 可见 材料中的水分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 材料的吸湿湿度在相对湿度相同的条件下 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围护结构中的水分转移 围护结构中的水分转移 1 水分转移的动力 当材料内部存在压力差 分压力或总压力 湿度 材料含湿量 差和温度差时 均能引发材料内部所 含水分的迁移 2 材料中包含的水分可以三种状态存在 气态 水蒸气 液态 液态水 和固态 冰 3 材料内部可迁移的水的两种状态 1 以气态的扩散方式迁移 2 以液态水分的毛细渗透方式迁移 4 稳态下水蒸气渗透过程的计算 与稳定传热的计算方法完全相似 如图 在稳态条件下通过围护结构的水蒸气渗透量 渗透强度渗透强度 与 室内外的水蒸气分压力差成正比 与渗透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成反比 1 0 1 ie PP H 水蒸气渗透强度 g m2 h 围护结构的总水蒸气渗透阻 m2 h Pa g 0 H 室内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 Pa i P 室外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 Pa e P 围护结构的总水蒸气渗透阻按下式确定 2 312 0123 123 m m dddd HHHH 式中 任一分层的厚度 m d 任一分层材料的水蒸气渗透系数 g m h Pa 水蒸气的渗透系数是 1m 厚的物体 两侧 m 水蒸气分压力差为 1Pa 1h 内通过 1m2面积渗透的水蒸气量 意义 意义 水蒸气的渗透系数表明了材料的透气能力 与材料的密实程度有关 材料的孔隙率越大 透 气性就越强 水蒸气的渗透阻是围护结构或某一材料层 两侧水蒸气分压力差为 1Pa 通过 1m2 面积渗透 1g 水蒸H 气所需要的时间 注 由于围护结构内 外 表面的湿转移阻 与结构材料层的蒸汽渗透阻本身相比是很微小 i H e H 的 所以在计算总的蒸汽渗透阻时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围护结构内外表面的水蒸气分压力可以近似 取为和 围护结构内任一层内界面的水蒸气分压力可由下式计算 i P e P 其中 m 2 3 4 n 3 11 11 00 mm jj jj miii i eie HH PPPPPP H P HH 10 式中 从室内一侧算起 由第一层至第 m 1 层的水蒸气渗透阻之和 1 1 m j j H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检验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检验 冷凝危害 当水蒸气接触结构表面时 若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 水汽会在表面冷凝成水 表面冷凝水将有碍室 内卫生 某些情况下还将直接影响生产和房间的使用 水蒸气通过围护结构时 在结构内部材料的孔隙中冷凝成水珠或冻结成冰 这种内部冷凝现象危害更 大 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患 内部出现冷凝水 会使保温材料受潮 材料受潮后 导热系数增大 保温能力降低 此外 由于内部 冷凝水的冻融交替作用 抗冻性差的保温材料便遭到破坏 从而降低结构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 辨别围护结构内部是否会出现冷凝现象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辨别围护结构内部是否会出现冷凝现象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 根据室内外空气的温湿度 t 和 确定水蒸气分压力和 然后按照上节 3 式计算围护结构 i P e P 各层的水蒸气分压力 并作出 分布线 对于采暖房屋 设计中取当地采暖期的室外空气平均温P 度和平均相对湿度作为室外计算参数 2 根据室内外空气温度和 确定各层温度 并按照附录 2 作出相应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的分 i t e t s P 布线 3 根据 和 线是否相交来判断围护结构内部是否出现冷凝现象 如图 P s P 注 实践和理论表明 在水蒸气渗透的途径中 如材料的水蒸气渗透系数出现由大变小的界面 因水 蒸气至此遇到较大的阻力 最易发生冷凝现象 习惯上把这个最易出现冷凝 而且凝结最严重的界面 称为围护结构内部的 冷凝界面 冷凝强度 冷凝强度 当出现内部冷凝时 冷凝界面处的水蒸气分压力已经达到该界面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设由水蒸气分压力较高一侧空气进到冷凝界面的水蒸气渗透强度为 从界面渗透分压 s c P 1 力较低一侧空气的水蒸气渗透强度为 两者之差即是界面处的冷凝强度 如图 2 c As cs cB 12 0 0 c ie PPPP HH 2 2 建筑围护结构的防潮建筑围护结构的防潮 防止和控制表面冷凝防止和控制表面冷凝 一 正常湿度的采暖房间 尽可能使围护结构内表面附近的气流畅通 家具 壁柜等不宜紧靠外墙 供热设备放热不均 引起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波动 出现周期性冷凝时 应该在围护结构内表面采用 蓄热特性系数较大材料 二 高湿房间 一般指冬季相对湿度高于 75 的房间 间歇性高湿条件的房屋 内表面设防水层 SWA 高吸水树脂 连续性高湿条件房屋 设置吊顶将水引走 加强屋顶内表面附近通风 三 防止地面泛潮 防止和控制内部冷凝防止和控制内部冷凝 11 一 合理布置材料层的相对位置 原则 原则 材料层次的布局应尽量在水蒸气渗透的通路上做到 进难出易进难出易 如中图 前面提到的 USD 屋面 也是进难出易的原则设计的 如图 二 设置隔汽层 针对具体构造方案中 材料层的布置往往很难完全符合 进难出易 原则的要求 可在保温层蒸汽流进 入一侧设置隔汽层 如图 三 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气沟道 针对设置隔汽层虽然能改善围护结构内部的湿状况 但其质量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不易保证 且会影响 房屋建成后结构的干燥程度 对高湿度房间可采用设置通风间层和泄气沟道的方法 如图 四 冷侧设置密封空气层 在冷侧设一空气层 可使处于较高温度侧的保温层经常干燥 此空气层也叫做引湿空气层 其作用称为 收汗效应 12 第五章第五章 建筑防热与节能建筑防热与节能 在防热设计中 隔热和通风是主要的 同时也必须将窗口遮阳 环境绿化一起加以综合考虑 1 1 屋顶与外墙的隔热设计屋顶与外墙的隔热设计 一 屋顶隔热一 屋顶隔热 南方炎热地区 日晒时数和太阳辐射强度以水平面为最大 基本上分为实体材料层和带有实体材料层和带有 封闭空气层的隔热屋顶封闭空气层的隔热屋顶 通风间层隔热屋顶通风间层隔热屋顶 阁楼屋顶三类阁楼屋顶三类 此外还有植被隔热屋顶 蓄水屋顶 加气 混凝土蒸发屋面 淋水玻璃屋顶 成品隔热板屋顶等 1 实体材料层和带有封闭空气层的隔热屋顶 如图 实体材料层屋顶 a c 空气间层隔热屋顶 d f 为提高材料的隔热能力 最好选用和和的值的值都比较小的材料 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层次排列注意材料的层次排列 排列 次序不同也影响结构衰减的大小 实体材料层屋顶 a c 为了减轻屋顶自重 可采用空心大板屋面 利用封闭空气间层隔热 为减少屋顶外表面太阳辐射热的吸收 还应选择浅色屋顶外饰面 f 涂了层无水石膏 2 通风屋顶 优点 有利于隔热和散热 下图为其几种构造方式 3 阁楼屋顶 这种屋顶通常在檐口 屋脊或山墙等处开通气孔 有助于透气 排湿和散热 提高阁楼屋顶隔热能力措施 加强阁楼空间的通风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如加大通风口面积加大通风口面积 合理合理 布置通风口位置布置通风口位置等 通风阁楼的通风形式常有 如图 a 山墙上开口通风 b 檐口下进气屋脊排气 c 屋顶设 13 置老虎窗户通风等 4 植被隔热屋顶 特别适合于夏热冬冷地区的城镇建筑 原因 植物的光合作用将热能转化为生化能 蒸腾作用增加蒸发散热 培植基质材料的热阻与热惰性 无土种植 有土种植 无土种植是采用膨胀蛭石作培植基质 它是一种密度小 保水性强 不腐烂 无异味的矿物材料 宜于选用浅根植物 种植草被要简单得多 无土种植草被屋顶的内表面最高温度低 内表面温度波幅 小 热稳定性较好 内表面大部分时间低于人体表面温度 是良好的散热面 屋顶外表面辐射吸收率 低 外表面温度低 对环境的长波辐射热少 5 蓄水屋顶 在南方地区使用较多 有蓄水屋顶 淋水屋顶和喷水屋顶等不同形式 原理 利用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时需要大量的汽化热 从而大量消耗到达屋面的太阳辐射热 有 效地减弱了经屋顶传入室内的热量 相应地降低了屋顶内表面的温度 隔热性能与蓄水深度密切相关 蓄水屋顶的水层深度 从白天隔热和夜间散热的作用综合考虑 宜 3 5cm 水面上敷设铝箔或浅色漂 浮物 或种植漂浮植物水浮莲 水葫芦等 优点 a 屋顶外表面温度 内表面温度 传热量大幅度下降 b 随蓄水深度增加 内表面温度最大值愈低 15cm 水深为宜水深为宜 c 在夏热冬暖地区 不增加环境辐射反射 缺点 a 夜间不能利用屋顶散热 b 增大了屋顶静荷载 c 一年四季都不能没有水 6 加气混凝土蒸发屋面 原理 在建筑屋面上铺设一层多孔材料 运用自然降温原理 通过积蓄雨水并使雨水逐渐蒸发 达到 降低建筑物面环境温度 缓解环境热岛效应的目的 7 淋水玻璃屋顶 8 成品隔热板屋顶 二 外墙隔热二 外墙隔热 1 空心砌块墙 可做成单排孔和双排孔 如图 a 2 钢筋混凝土空心大板墙 如图 b 3 轻骨料混凝土砌块墙 如图 加气和陶粒混凝土砌块墙 4 复合墙体 如图 14 2 2 窗口遮阳窗口遮阳 遮阳的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xx教师社会实践报告3篇
- 辞职后的安全培训课件
- 基于工业物联网的冲洗机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安全与合规存储方案
- 基于区块链的刨切木方全生命周期溯源系统与供应链金融创新
- 城市立体绿化政策驱动下空调外机隐蔽式安装的工程实践探索
- 国际药典新增大黄质量控制标准对国内生产端的冲击与应对
- 后疫情时代定制刺绣旗袍的碳足迹核算与可持续时尚实践路径
- 可降解纤维在制服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瓶颈与成本效益平衡策略
- 反诈中心与运营商协同响应的实时数据接口标准
- 医疗影像分析设备算法偏见对临床决策的隐性影响
- 公共机构建筑能源审计和能耗基准值技术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标)
- 2025-2026学年人教PEP版(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广西公需科目考试题库和答案(覆盖99%考题)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
- 脓毒症护理查房记录
- 360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产品白皮书
- 自行缴纳社保协议书模板
- 企业燃气充值管理办法
- 食材库房防霉防潮卫生管理措施
- 语法填空(话题+体裁)(原卷版+解析)-2025年高考英语冲刺复习(新高考)
- 腹透患者的饮食管理
- 人工智能辅助药物服务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