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种牵引跑的训练技巧_第1页
谈一种牵引跑的训练技巧_第2页
谈一种牵引跑的训练技巧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课余训练研究体育课余训练研究 体育课余训练研究体育课余训练研究体育课余训练研究体育课余训练研究 第第第 1 1 1 页页页 共共共 3 3 3 页页页 作者 杨杰东作者 杨杰东作者 杨杰东 陆俊杰陆俊杰陆俊杰 用摩托车做牵引跑的训练操作技术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本文实证性地阐述了用摩托车作为牵引动力 训练运动员的速度持续跑 提高放松 协调能力的一些具体操作技术细节及其把握 从而展现此训练手段可在操作上的安全可 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关键词 牵引跑 持续速度 橡胶带 摩托车 放松 正文正文 一 设想的提出一 设想的提出 众所周知 放松跑训练 在田径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人在意识 情绪上出现过度紧张会引起焦虑 恐惧 导致肌肉发疆变紧 影响运动的相关肌肉 群之间协调 出现速度障碍 这里的 放松 的概念不同于松弛 失去警备 斗志的准睡眠状态 那是运动后放松整理所要做的 而放松跑训练之 放松 是指适度的紧张情况下 使作功肌肉群 之间张弛有序 在收缩发力与放松拉长之间快速转换 协调配合 以发挥最佳速率和力量 换言之 放松 等同于 协调 克服速度障碍的我们要从这肌肉协调上加强训练 日本专家有针对少年儿童百米跑研究证明 小运动员在加速后 持续保持速度的能力是有波段 性的 即加速 高速 持续一段 降速 加速 较高速 稍持续 降速 这么一 个波动式的变化 而且短跑训练经验 练习水平越低的测试者 波动越明显越频繁 我们平时所做 的利用惯性 牵引手段训练奔跑的放松能力 使受训练者工作的肌肉是利用 部分的被动的 一张 一弛下 在此轻快地发力中 体会到用力与不用力之间快速转换的体觉和速度感 从而提高神经系 统的对肌肉的协调控制能力 电离反应 常用的放松跑训练手段有 下斜坡跑 加速后的惯性放松跑 顺风跑 让速度快的同伴牵引较 慢者跑 目的是使训练者增强持续加速后获得的速度的能力 但下斜坡跑要有坡地可用 顺风跑要有天气照应 同伴牵引跑需要两人之间速度相对较明显差 距的 往往在没有条件下 我们就对训练计划不能圆满实施 在没有条件时我们是否可以创造条件 呢 这里我们用摩托车做牵引跑 就是一种条件创设 看到此想法 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安全问题 甚至很多人受限于此顾虑而不能打开思路 而我们在实践中把握好几项用摩托车做牵引的技术环节 既达到高速和放松的体验 又可以消除安全隐患 二 实验范围 对象和操作方法二 实验范围 对象和操作方法 本训练实验方案只用于短跑放松训练 训练对象为中小学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课余运动员 实践研究前计划和准备 1 器材 场地准备上的保障器材 场地准备上的保障 每次训练至少要准备多根橡胶带 其中做牵引的一根弹性 值 10CM 3CM KG 类似医用橡胶止血带的那种空心管状胶带 长度在 4 米左右 其它橡胶 带系在训练者腰间 只在前腹处露出打结的两个绳头 场地须要平整的草坪或塑胶地上 距离 100 米 跑道上无任何障碍物 2 摩托车与驾驶员的保障 摩托车与驾驶员的保障 我们所用的摩托车是 五羊本田 125CC 型及以下五级换档 民用摩托 车辆必须具备后视镜和速度显示表 刹车制动系统良好 驾驶员 教练员 三年以 上驾龄 非常熟悉车况者 后座上须配一名教练者作控制 3 运动员必须在有了良好的跑步姿态 运动员必须在有了良好的跑步姿态 受训练的运动员已经适应了一般的训练 在速度 能力上为教练所熟悉 以便把握好牵引达到的最快持续速度 运动员途中跑的动作必须是正身 眼看前方 高抬腿 后扒划 前后摆臂正确 操作要点 体育课余训练研究体育课余训练研究 体育课余训练研究体育课余训练研究体育课余训练研究体育课余训练研究 第第第 2 2 2 页页页 共共共 3 3 3 页页页 作者 杨杰东作者 杨杰东作者 杨杰东 陆俊杰陆俊杰陆俊杰 1 做好保守的安全扣做好保守的安全扣 训练者腰间的橡胶带头与牵引用的橡胶管状带头打成扁扣 胶带头互相 挽住 5CM 左右 用医用纸质粘扎带绑一下 用接力计测试绑法 若使力大于 2 5KG 则自动脱离断 开 2 安排一名能把控的牵带手安排一名能把控的牵带手 让摩托车后座上的教练牵住牵引橡胶管状带另一头 只用几个手 指捏住即可 视情况便于放绳头 在牵引跑中 后座上的教练或队员在牵引时要时刻注意运动员跟 进情况 运用手臂前拉 后放 作调整 以保持胶带的适当拉力 太紧情况下 扁扣会自动脱落 使牵引无法继续 太松 则起不到牵引作用 如果发现运动员节奏有些乱 就放手 驾驶员则要边 看后视镜边看速度显示表 以控制稳定所需的速度 3 采用行进间加速跑后牵引采用行进间加速跑后牵引 启动摩托车之前让被牵引的训练者后退 使橡胶管状带拉离地面 但又保持松驰 摩托车从一档启动后 训练者在摩托车的一侧跟随车子作慢跑 使橡胶带由保持 较松状态逐渐拉直 约跑上 20 米左右 当驾驶员换 2 档开始提速时 发出指令 加速 运动员 加速跑 随着橡胶管状带逐渐被吃上力而弹性变形拉长 运动员就此体会高速状态下的加速与放松 的感觉 一般保持快速跑上 30 至 60 米左右的距离 水平不同而持续路程不同 摩托车就逐渐减速 并停止 让运动员随着拉长的胶带上势能 继续作放松跑一段路 约 20 米 逐渐减速停止 4 动作上做好心理准备动作上做好心理准备 告诉运动员要顺势而跑 不要由于怕前跌而髋 臀做后坐 这样反而 会产生较大的牵力 致使牵引带脱开 加速跑时也不要过分低头前倾身体 使重心前移 基本上保 持身体正直 积极送髋蹬摆 5 一拉一追组合练习一拉一追组合练习 每组牵引放松跑至跑道一端 再牵引另一名队员返回时 要求刚受牵引 跑者 跟随其它被牵引动员进行追逐跑一次 以体会速度持续的感觉 同时也是一种对训练兴趣 拼搏状态的激发 以达到较高强度 一般水平的课余运动员作牵引跑的几项参考数据 有关运动员数据来源于对课余运动员平时训练 体质评价记载 11 至 12 岁13 至 14 岁15 岁技术 指标 项目 年 龄 性别 男女男女男女 运动员体 重质量取较轻 值 取 35KG 取 33KG 取 42KG 取 40KG 取 47KG 取 46KG 最高档位 选择 2 档档2 档档2 至至 3 档档2 档档3 档档2 档档 最高速度 选择 31 码码 8 6M S 29 码码 8 1M S 34 码码 9 4M S 32 码码 8 9M S 39 码码 10 8M S 34 码码 9 4M S 运动员 30 米加速取平常 能力 5 秒5 秒 34 秒 54 秒 84 秒 34 秒 5 运动员最 高速度取平常 水平 7 1M S 取 100M 14 8 7 0M S 取 100M 15 3 7 6M S 取 100M 13 7 7 1M S 取 100M 14 6 8 75M S 取 100M 12 3 7 6M S 取 100M 13 7 车人相对 1 5 1 1 1 8 1 8M S 2M S1 8 M 体育课余训练研究体育课余训练研究 体育课余训练研究体育课余训练研究体育课余训练研究体育课余训练研究 第第第 3 3 3 页页页 共共共 3 3 3 页页页 作者 杨杰东作者 杨杰东作者 杨杰东 陆俊杰陆俊杰陆俊杰 速度差M SM SM S S 三 论证操作可行性和有效性三 论证操作可行性和有效性 由于运动员与摩托车之间相对速度不足 2 米 每秒 相当于较慢步行速度 经测试 从静止拉动 一个 32KG 体重的单足站立的女孩子达到 1 米 秒 需要约 13N 左右弹簧计 合 1 33KG 力 牵引力 相对加速度与体重跟地面的摩擦产生而言 运动员顺势而跑会取到牵引提速作用 不会失去控制 由于教练员手控与橡胶带弹性伸张作用 缓冲了运动员所受到的力 而选择的摩托车档位在低档 加速度较慢 不突然 保证了运动员加速顺利进入途中放松跑的转换过程 事实胜于雄辩 实践证明此训练技术 安全实用 虽然小运动员们的第一反应是紧张 恐慌 类似于比赛时的情绪 但试过一次后队员们反映说是紧张 刺激 飞的感觉 从而增强了强度训练 的兴趣 激发了运动员的速度感 使得做跟随跑时具备很高的强度 从中队员们体会到了快频 经 济高效的蹬扒摆动协调动作 已前实验的五年中 每一批运动员仅在近比赛的二个月内采用这项训 练手段 且每周计划中 以速度训练为主要目标的 1 到 2 次课中 运用此项训练内容 每课时每位 运动员训练 2 到 3 组 综合其它训练内容 力量 技术等 运动员百米训练速度提升明显 平均约 提高 10 分之 9 秒 若读者有兴趣 必须在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