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节 影响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地质因素 第2节 洞室围岩的变形与破坏 第1节 地下洞室开挖前后的应力特征 第5节 水工隧洞围岩的承载力 第4节 围岩压力 第七章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第6节 地下洞室围岩工程地质分类 第7节 改善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措施 为各种目的修建在地层之内的通道或空洞 包括矿山坑道 铁路隧道 水工隧洞 地下发电站厂房 地下铁道及地下停车场 地下储油库 地下导弹发射井 以及地下飞机库等 地下洞室 大型古地下工程 圆形洞室围岩重分布应力计算简图 第1节 地下洞室开挖前后的应力特征 洞室周边围岩应力弹性重分布计算公式 为径向应力 为切向应力 为剪应力 r为质点至洞轴线的距离 r0为隧洞半径 当天然应力比 1时 洞室周边围岩应力弹性重分布计算公式 圆形洞室周边应力重分布 开挖后围岩中出现塑性圈时的重分布应力 围岩一旦松动 如不加支护 则会向深部发展 形成具有一定范围的应力松弛区 称为塑性松动圈 在松动圈形成过程中 原来周边集中的高应力逐渐向深处转移 形成新的应力增高区 该区岩体被挤压紧密 称为承载圈 此圈之外为初始应力区 洞室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性 取决于二次应力与围岩强度之间的关系 如果洞周边应力小于岩体的强度 围岩稳定 否则 周边岩石将产生破坏或较大的塑性变形 围岩这类变形破坏的发展进程 当围岩应力已经超过岩体的极限强度时 围岩发生破坏 当围岩应力的量级介于岩体的极限强度和长期强度之间时 围岩需经瞬时的弹性变形及较长时期蠕动变形的发展方能达到最终的破坏 通常可根据围岩变形历时曲线变化的特点而加以预报 当围岩应力的量级介于岩体的长时间强度及蠕变临界应力之间时 围岩除发生瞬时的弹性变形外 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蠕动变形才能达到最终的稳定 当围岩应力小于岩体的蠕变临界应力时 围岩将于瞬时的弹性变形后立即稳定下来 第2节 洞室围岩的变形与破坏 围岩变形破坏的常见形式 在坚硬完整的岩体中开挖地下洞室 围岩一般是稳定的 但是在高地应力地区 经常产生岩爆现象 岩爆是储存有很大弹性应变能的岩体 在开挖卸荷后 能量突然释放所形成的 它与岩石性质 地应力积聚水平及洞室断面形状等因素有关 坚硬完整岩体的脆性破裂 岩爆的产生需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高储能体的存在及其应力接近于岩体强度是产生岩爆的内在条件 而某些因素的触发效应则是岩爆产生的外因 岩爆产生的爆坑 爆坑附近边墙下部破坏情况 右侧拱顶位置塌方情况 第二次岩爆塌方左侧拱架破坏情况 锦屏二级水电站排水洞岩爆 块体滑移是块状结构围岩常见的破坏形式 这类破坏常以结构面交切组合成不同形状的块体滑移 塌落等形式出现 分离块体的稳定性取决于块体的形状有无临空条件 结构面的光滑程度及是否夹泥等 块体滑移 坚硬岩体中的块体滑移 岩层的弯曲折断 是层状围岩变形失稳的主要形式 平缓岩层 当岩层层次很薄或软硬相间时 顶板容易下沉弯曲折断 在倾斜层状围岩中 当层间结合不良时 顺倾向一侧拱脚以上部分岩层易弯曲折断 逆倾向一侧边墙或顶拱易滑落掉块 在陡倾或直立岩层中 因洞周的切向应力与边墙岩层近于平行 所以边墙容易凸邦弯曲 层状弯折和拱曲 层状结构围岩变形破坏特征 1 设计断面2 破坏区3 崩塌4 滑动5 弯曲 张裂及折断 碎裂岩体的松动解脱 碎裂结构岩体在张力和振动力作用下容易松动 解脱 在洞顶则产生崩落 在边墙上则表现为滑塌或碎块的坍塌 碎裂岩体松动解脱及顶拱破裂 碎裂结构围岩塌方示意图 松软岩体 一般强烈风化 强烈构造破碎或新近堆积的土体 在重力 围岩应力和地下水作用下常产生冒落及塑性变形 常见的塑性变形和破坏的形式有边墙挤入 底鼓及洞径收缩等 水电站引水隧洞的塑性变形与塌方 地下建筑位置的选择 除取决于工程目的要求外 需要考虑围岩的稳定 山体稳定及地形 岩性 地质构造 地下水及地应力等因素的影响 理想的建洞山体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建洞区地质构造简单 岩层厚 节理组数少 间距大 无影响整个山捧稳定的断裂带 2 岩体坚硬完整 3 地形完整 没有滑坡 塌方等早期埋藏和近期破坏的地形 无岩溶或岩溶很不发育 4 地下水影响小 5 无有害气体和异常地热 第3节 影响地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地质因素 对地下洞室选址影响地质因素 地形条件 geographicconditions 岩性条件 rockandsoilengineeringcharacters 地质构造条件 geologecalstructureconditions 褶皱 fold 断裂 fault 岩层产状 attitudeoflayer 地下水 水文地质hydrogeologicalconditions 地应力 naturalstress 隧洞进出口地段的边坡应下徒上缓 无滑坡 崩塌等现象存在 洞口岩石应直接出露或坡积层薄 岩层最好倾向山里以保证河 口坡的安全 在地形徒的高边坡开挖洞口时 应不削坡或少削坡即进洞 必要时可做人工洞口先行进洞 以保钲边坡的稳定性 隧洞进出口不应选在排水困难的低洼处 也不应选在冲沟 傍河山嘴及谷口等易受水流冲刷的地段 地形条件 在地形上要求山体完整 洞室周围包括洞顶及傍山侧应有足够的山体厚度 隧洞选线利用沟谷示意图 岩性是影响围岩稳定的基本因素之一 洞室位置应尽量选在坚硬完整岩石中 岩浆岩 厚层坚硬的沉积岩及变质岩 围岩的稳定性好 适于修建大型的地下工程 凝灰岩 粘土岩 页岩 胶结不好的砂砾岩 千枚岩及某些片岩 稳定性差 不宜建大型地下洞室 松散及破碎岩石稳定性极差 选址时应尽量避开 此外 岩层的组合特征对围岩稳定也有重要影响 一般软硬互层或含软弱夹层的岩体 稳定性差 层状岩体的层次愈多 单层厚度愈薄 稳定性愈差 均质厚层及块状岩体稳定性好 岩性条件 地质构造是控制岩体毙整性及渗透性的重要因素 1 褶皱 fold 的影响褶皱剧烈地区 一般断裂也很发育 特别是褶皱核部岩体完整性最差 1 背斜 anticline 核部 岩层呈上拱形 有利于洞顶的稳定 洞顶虽张裂隙发育 然岩块呈上宽下窄形 不易掉块 2 向斜 syncline 核部岩层呈倒拱形 顶部被张裂隙切割的岩块上窄下宽易于坍落 不宜修建地下洞室 2 断裂 fault 的影响断层破碎带及断层交汇区 稳定性极差 在选址时应尽量避开大断层 地质构造条件 1 洞室轴线与岩层走向垂直 这种情况 围岩的稳定性较好 特别是对边墙稳定有利 2 洞室轴线与岩层走向平行 1 当岩层近于水平 倾角 100 时 软弱岩层位于洞室两侧或底部也不利 它容易引起边墙或底板鼓胀变形或被挤出 2 在倾斜岩层中 一般说来是不利的 岩层产状 陡倾岩层中洞址 缓倾岩层中洞址 陡立岩层中洞址 陡立岩层岩性分界处洞址 水平岩层中洞址 倾斜岩层中洞址 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塌方或冒顶事故 常常和地下水的活动有关 地下工程与地下水位关系 1 在包气带中开挖地下工程 雨季可能沿裂隙滴水 旱季干燥 但是当地表有大面积稳定的地表水体时 也可能遇到集中的渗流 2 地下水位变幅带 涌水量及外水压力随季节而变化 由于岩体饱水脱水交替变化 可以加速软弱破碎岩石性质的恶化引起塌方 3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地下工程 一开始施工就可能有较大的涌水和渗透压力 因此要作好防水排水设计 地下水 水文地质 在洞室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必须了解工程所在部位初始应力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获得洞室开挖后围岩应力重分布的特征 以便选用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围岩的稳定 1 初始应力状态是决定围岩应力重分布的主要因素 2 当初始应力场的水平主应力值较大 洞室轴线最好平行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布置 否则边墙将产生严重的变形和破坏 地应力 根据山岩压力形成机理 可分为变形山压 松动山压和冲击山压几种类型 变形山压是由于围岩的弹性恢复或塑性变形所产生的围岩压力 具有随时间延长而增大的特点 松动山压是由于围岩拉裂塌落 块体滑移 碎裂松动等所引起的 是以重力的形式作用在衬砌上 其大小取决于脱落岩石的重量 冲击山压是由于岩体中积聚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所引起的 具有产生岩爆的条件时才能产生冲击山压 山岩压力也称围岩压力 是指围岩的强度适应不了围岩应力而产生塑性变形或破坏时 作用在支护或衬砌上的力 第4节 围岩压力 1 散粒体理论 1 普氏压力拱 pressurearch 理论 2 太沙基理论 3 围岩压力系数法 coefficientofcountryrock 2 弹塑性 elasticandplastic 平衡 equilibrium 理论适用于具有镶嵌结构和碎裂结构的岩体3 流变 flow 徐变理论4 块体极限半衡法 limitequilibrium 围岩压力的确定方法 第5节 水工隧洞围岩的承载力 1 外部水压力 是地下水在渗流过程中 作用在围岩和衬砌中的体积力 也是水工隧洞的基本荷载之一 2 弹性抗力 对于有压隧洞 由于常存在很高的内水压力作用 迫使衬砌向围岩方向变形 围岩被迫后退时 将产生一个反力来阻止衬砌的变形 把围岩对衬砌的反力称为弹性抗力或围岩抗力 围岩抗力愈大 愈有利于衬砌的稳定 等于围岩承担了一部分内水压力 因此 弹性抗力是有压隧洞设计时必须确定的重要参数之一 围岩弹性抗力的大小 通常是用弹性抗力系数表示的 内水压力作用下的洞径变形 弹性抗力系数的概念根据文克尔假定 抗力系数K为 式中 K为弹性抗力系数 MPa cm 为围岩所承受的压力 对于有压隧洞即为内水压 MPa 为洞壁的径向变形 cm 从上式看出 K的物理意义是迫使洞壁产生一个单位径向变形所需施加的力 K值愈大 说明围岩承受内水压力的能力愈大 假设岩体是理想的弹性体 对于圆形隧洞 K值与岩体弹性模量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式中 为岩体的弹性模量或变形模量 MPa 为泊松比 r为隧洞半径 cm 从上式可以看出 隧洞半径愈大 K值愈小 在工程上为了便于比较 常采用隧洞半径为1m 100cm 时的弹性抗力系数 作为单位抗力系数K0 即 影响弹性抗力系数大小的因素 1 压力的大小和岩土体的强度特征 2 受力方向和主要结构面的关系 3 围岩的初始应力状态 弹性抗力系数的确定方法确定围岩抗力系数的方法有试验法 计算法和工程类比法等 试验的方法常用的有橡皮囊法 径向千斤顶法和隧洞水压法等 具体内容可参看有关的试验规程 计算法是根据抗力系数与岩体弹性模量及泊松比之间的关系确定的 对于坚硬完整的岩体 对于软弱或破碎岩体 洞室开挖后洞壁周围会形成一个半径为只的环形开裂区 这时抗力系数K可用下式计算 工程 经验 类比法对于中小工程不能进行试验时 可采用工程类比的经验方法确定K值 表7 10是我国水工隧洞规范 1964年 所列举的各类岩体抗力系数经验值 表中关于无压隧洞K 值适用于开挖宽度为5 10m的隧洞 当开挖宽度大于10m时 K0应适当降低 一 山岩压力 第四节山岩压力与弹性抗力 1 岩体上抬理论P1为洞壁的径向水压力 上抬力为P1D 上部岩柱的重量为rHD 则 P1D rHD极限状态P1D rHD稳定状态P1D rHD不稳定状态当径向水压力P1等于内水压力P时 岩体的最小覆盖厚度应为 3 高压隧洞得围岩承载力 2 岩石拉力理论 洞室周边上的拉应力 洞顶底部拉应力 洞侧壁拉应力 破裂区的深度X 上覆岩体的最小厚度H 经验确定上覆岩体的最小厚度H 当岩体坚硬完整时 覆盖比取0 2 0 25 裂隙较发育的岩体 覆盖比取0 3 0 4 软弱和破碎的岩体 覆盖比取0 5 0 7 当岩体过分破碎时 一般不允许修高压隧洞 3 节理岩体中地下洞室超挖预测节理化岩体洞室超挖的定义1 具有明显的横剖面形状 2 超挖是非故意形成的不稳定体的体积 3 超挖主要原因有两类 人为和自然原因 超挖预测的方法超挖预测的技术及规划 第6节 地下洞室围岩工程地质分类 二 按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分类 一 按围岩强度或岩体力学属性的分类 三 按岩体质量等级的围岩分类 1 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经按岩石的极限抗压强度把岩石分为四类 特坚硬 坚硬 次坚硬 软岩 同时 按岩石坚固性系数值大小的普氏分类也被采用 2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长春地质学院提出了按岩体属性分类 不同类型的岩体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1 按围岩的强度或岩体力学属性的分类 2 按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分类 1 1972年以来 中国科学院 国家建委及铁道部门先后提出了按岩体结构的分类方法 2 1985年水利电力部颁布的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 84 中 建议按岩体结构 结构面及其组合状态 地下水的状态等地质因素评价围岩的稳定性 并且把围岩划分为稳定 基本稳定 稳定性差 不稳定和极不稳定五个围岩类别 3 按岩体质量等级的围岩分类 工程应用分类是以岩体稳定性或岩体质量评价为基础的分类 为综合性分类 目前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的指标 即与岩石工程性质有关的指标 力学性质 岩体后期改造有关的指标 岩体结构 岩体赋存条件方面的指标 地下水或地应力 RMR 宾尼亚斯基分类 Bieniawski RSR 威克霍姆 分类巴顿的Q分类 谷德振的岩体质量指标Z系统分类 1979 围岩工程地质分类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基本指标BQ 分类方案 岩体质量指标计算公式及方法 参数 RMR系统 RMR A B C D E F和差综合法 并联系统 T Bieniawski 1973 A 岩石强度 点荷载 单轴压 分数15 0 B RQD 岩石质量指标 分数20 3 D 不连续面性状 粗糙 夹泥 分数30 0 C 不连续面间距 2m 3m 分数20 5 E 地下水 干燥 流动 分数15 0 F 不连续面产状条件 很好 很差 分数0 12 等级划分 I很好RMR100 81II好RMR80 61III中等RMR60 41IV差RMR40 21V很差RMR 20 R S R 系统 RSR A B C和差综合法 并联系统 G Wickham 1974 A 地质 岩石类型 按三大岩类由硬质至破碎划分四个等级 构造由整体 强烈断裂褶皱分为四等 分数30 6 B 节理裂隙特征 按整体至极密集分为6个等级 按走向倾角与掘进方向关系折减 分数45 7 C 地下水 无至大量 分数25 6 RSR的变化范围25 100 Q系统 Q RQD Jn Jr Ja Jw SRF 乘积法串联系统 Baton 1974 RQD 岩石质量指标0 100 Jn 裂隙组数 无裂 破裂 0 5 20Jr 裂隙粗糙度 粗糙 镜面 4 0 5Ja 裂隙蚀变程度 新鲜 蚀变夹泥 0 75 20Jw 裂隙水折减系数 干燥 特大水流 1 0 05 SRF 应力折减系数 表示洞室开挖中岩性和地应力对围岩抗变形能力的折减 高者可达20 高应力状态岩石趋于流动 低者2 5 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 很好Q400 1000极好Q100 400很好Q40 100好Q10 40一般Q4 10坏Q1 4很坏Q0 1 1坏Q0 01 0 1特坏Q0 001 0 01 Z系统 Z I f R乘积法 串联系统 谷德振 1979 I 完整性系数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未来社区零售:2025年业态创新与数字化运营模式创新前景分析报告
- 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测试习题及答案
- 2025年能源与资源行业能源行业新能源产业政策影响分析报告
- 2025年广东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地市级
-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中学2025年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
- 2025年三基三严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威高安全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5新能源行业品牌影响力提升与市场推广策略报告
- 2025年安全生产管理师模拟题集
- 2025年兽医执业资格考试
- 部编新课标培训课件
- 非工作时间行为协议
- 老年病人麻醉管理
- 2025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一)答案
-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
- CJ 41-1999工业企业水量平衡测试方法
- 地下矿山地压管理制度
- 藏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 施工水电费合同协议书
- 车辆动力学分析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毫米波雷达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