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面的闰土看过来 故乡教学后记 案例背景终于得上故乡了!知道自己终究绕不过去,虽然内心畏惧。狠狠心给了自己半天时间,坐下来仔仔细细反反复复读故乡。越读,越感觉到情绪的低落和压抑。再读,有一行字仿佛主动似的跳入眼帘:“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悲凉”!就是这个词了!我迅速在心里组织了教学思路: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然后将文章划分成几个场景,分别从中探究“我”之所以“悲凉”而且愈益“悲凉”的原因,最后结合“故乡”这个题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多重内涵,思考“我”“悲凉”的根源以及作者借此所表达的情感。教学的重点便落在了对主题的把握上。主意一定,便仿佛“迅哥儿”终于可以看到社戏般似的,很重的心立刻轻松了。 案例描述故乡第三课时。现在我们正在研讨的是“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那个经典场景。师:“我”和中年闰土的见面可以说是一场经典,然而在这场经典中,“我”的心也始终“悲凉”着。大家想,二十多年不见的好朋友终于见面了,一般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生七嘴八舌:激动。拥抱。高兴得一拳打过去。饭店喝酒去。(皆大笑。)师:可是“我”和中年闰土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54到61自然段(即由“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揣摩语句的意思,然后我们来交流一下阅读心得。一二分钟后有同学举手。生1:那段关于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衣服也很薄,而且不停地发抖。手也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了。师:这体现了什么?生1:他很穷。师:是的,他很穷,很苦,来看老朋友,他该把最“高档”的衣服拿出来了吧?可是他依然全身衣不足以保暖,窥一斑而见全豹,由此亦可见什么生全体:农村生活日益穷困了。师:是啊,而这一切,又怎能不令我“悲凉”呢?生2:59节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特别是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描写得很细腻,感觉好像就是这样。(我心里一喜。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机会终于来了。)师:闰土动着嘴唇,想说什么?为什么他最后分明地叫出来的不是“迅哥儿”,而是“老爷”?让我们来揣摩一下此时闰土的心理活动。生3:闰土先是很激动,但他又马上想到:现在我是个普通的农民,而“迅哥儿”在外面工作,是“老爷”,不能再这样平等称呼了。师:“平等”这个词说得好。生3:我想在中年闰土的心中一定还会藏着对“迅哥儿”的那份真挚的感情,他的“欢喜”是两个好友之间久别重逢后最普通最珍贵的情感流露。而“凄凉的神情”可能是因为有些人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后,磨难就会成为习惯,而“凄凉的神情”,正是闰土的习惯。师:当“磨难”已成为习惯,唉“故乡”真的是日益萧索了。生4:我发现后面闰土说“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说明当时闰土在想按规矩“我”该叫什么。师:真机灵啊!前后联系阅读是很好的方法。那么,闰土口中的规矩又是指什么呢?生异口同声:封建等级观念!(我估计他们事先都看过参考书,不过我还是很高兴,这个难点就这样轻易解决了。)师:是啊,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堵住了闰土的嘴,他再也不能那样亲热地叫自己的昔日好友了,他只能恭敬地叫一声“老爷”,这又怎不令渴望淳朴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我”心生“悲凉”,乃至几乎有打了个“寒噤”的感觉呢?(我正为自己机智的小结得意,突然又有一个同学举手。正是被我昵称为“文学青年”的敏。我示意他发言。)敏:老师,我认为闰土之所以叫我“老爷”,不是因为“封建等级观念”什么的。(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看着我,期待我的鼓励。而我竟一时语塞:这个问题早就已成定论,难道还有别的说法?他要是挖空心思说出什么歪理论来我该怎么应付?要知道这可是个总是“浮想联翩”的“文学青年”啊。环顾课堂,竟发现同学们都一下子精神振奋了似的,满怀期待地等着敏的继续发言。我无奈,我不能违背“民意”啊。于是我只好受了逼迫似的接住这个“意外”,发狠地说:那你说是为什么?)敏(侃侃地,一步一个圈套):“我”和中年闰土二十多年没见了是吧?(是)闰土的衣服穿得很破旧是吧?(是)他们见面的时候彼此之间有一段距离的是吧?(是)这时候我看着闰土,闰土也看着我是吧?(是)课文第55节说我看闰土感觉“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是吧?(是回答这个“是”的时候同学们也随声附和着,而我早已郁闷得不得了了)当“我”仔细观察对面的闰土的时候,对面的闰土应该也正观察着“我”吧?(是)那么按常理推断,中年闰土看“我”的时候,感觉应该也是“不是我记忆中的迅哥儿”了是吧?“我”的穿着打扮至少应该像个体面的知识分子吧?(我恍然大悟他要说什么,他又得意地看着我。)敏:所以说,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用儿时的称呼去称呼对方的。他只能选择一个最合乎当时规矩的称呼。(他像总结陈词完毕般自己坐下了,然后在那里激动地涨红着脸。乍听之下,我觉得他说得太有道理了,是啊,怎么我们一直都被那个所谓的“封建等级观念”牵得团团转?但转念一想,难道他说的才是真相?才是唯一的原因?一下子我不知道怎么回应他的发言,而同学们也被他的话所吸引,教室里顿时议论开了。)师(愣了几秒,终于想出一个缓兵之计):同学们可有类似的生活体验?(一语既出,教室里议论声猛然响亮了不少。)生5:两个人,从小青梅竹马的,但后来一个人做了大官,另一个人就不敢叫他小名了。生6:我这次回家去,碰到我小学时候的一个好朋友,我们从小学毕业就没有再见到过,原来我们很好的,可是这次见到好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随便说了几句就走开了。生7:我也是这样,我现在回家去,都不去找以前的同学们了,好像有很多地方都无法交流了。(注: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各地。)师(感觉同学们的生活体验毕竟和课文所述有点区别,只好再行个迂回之计):好久不见,缺少共同的话题,也很正常。二十多年未曾谋面所造成的沟通上的障碍也的确是不可能立即消除的,更何况,两个人走的也确实是不同的两条路。同学们还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到证据来证明他们之间的隔膜?生8:第70节,“我问问他的景况”这句,见面问问他最近怎么样了等等这只是客套话。生9:第72节,闰土“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闰土已经没什么话可对“我”说了,也说明了两人之间因为分开时间太长,所以无法很好沟通。生10:老师,第76节中说:“夜间,我们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我觉得朋友之间说话就是“谈闲天”,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无关紧要的话”呢?(我脑子里一激灵,怎么又是一个新问题?忽然又激动起来,这句子冷静写来,但真的有很多意思在里面呢!学生的发现真有眼光!)师:问得好!同学们看看第76节,“又谈些闲天”,“无关紧要的话”,这些还是因为“时间”造成的隔膜么?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生11:“我”渴望和闰土谈一些“要紧”的话,可是总是谈不到一块儿去。师(追问生12):你认为怎样的话是“要紧”的?“谈不到一块儿去”,话不投机,往往是什么方面出了问题?生11:嗯,我也说不上来,总觉得应该是有共同语言的,令人激动的。可以有美好的回忆,也可以讨论将来。至于话不投机那应该是两个人的思想不同吧。生12:我也感觉他们的思想观念不一样了。“我”是有新理念的知识分子,而闰土却满口“老爷”,还选了香炉和烛台,这也是“我”所不赞同的。生13(可能是受生12的启发):老师,我还发现下一句话说:“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我看前面写少年闰土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分别时都是大哭着不肯分开,可是现在却很平淡。师(又一次激动):你的阅读真是深入!对啊!少年时分手都是急得大哭,而这里却什么都没有了,连一声“再见”,鲁迅都吝啬。结合刚才的讨论,我们不妨再深入思考一下,两个人之间的隔膜,除了时间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呢?生14(这是班里的才女):我认为在这些平静的文字下,其实涌动着一股激情。两个好朋友,多年不见,现在终于相见,把酒言欢,那是嫌漫漫长夜都太短暂的。可是他们竟然“谈的都是无关紧要的话”。鲁迅在这一段中几乎是轻描淡写就把本该十分激动的一个夜晚一笔带过了。而在这些叙述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我”回到故乡,是多么渴望再见到一个活泼机灵,对生活对自然都依然充满了热爱之情的闰土啊,可是这一切都不见了!找不回来了。我们之间只能说些“无关紧要的闲话”。而这些所谈的都不是我心灵需要的,都不能给我精神的慰藉,都不足以抚慰我“悲凉”的心绪,“我”和闰土的心灵已经有了距离。所以我很失望,很失落。我相信,在闰土走的时候,“我”一定是在背后目送着他远去的,但心里是说不出的“悲凉”!(才女不愧是才女,说话也颇有鼓动性,大家情不自禁为她的长篇演说鼓掌。我也被感染了,觉得课堂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师:现在,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设身处地的想一下,“我”和闰土的前后相见,其类似情境,不也仍然发生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吗?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小说中的情况还是有点区别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越来越深。我们继续进一步来探讨“我”和闰土之间的“可悲的厚障壁”的形成原因。(学生一下子又有些茫然,可我这次已经有主意了,看来,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依靠文本。)师:请同学们再从文章中去找找,看看鲁迅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对闰土的描写是强调“时间”带来的隔阂还是生15:我看到第62节中“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闰土要是没有封建等级观念他是不会这样的。生16:闰土还说“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说明他认为叫“老爷”是规矩,这种等级是不能乱的。生17(带着慧眼独具的喜悦):老师,我发现第68节中“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好像电视里皇帝赐坐什么的,坐一下又怎么啦,“我”又不是什么高官,闰土竟然还要迟疑,这充分说明了他心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已经强到迂腐的地步了。师:你这个发现很有价值。这么多证据都说明了什么?结合刚才这一系列的讨论,我想我们可以做个总结了。敏,还是你来说说看。(敏又涨红着脸站起来,他刚才一直听着,没有参与发言。)敏:我现在还是认为一开始闰土看到我的时候,是我身上的知识分子的气质镇住了他。不过,闰土在文中口口声声叫“老爷”,的确是封建等级观念在作怪,我想是两者兼而有之吧?师:我很欣赏你的学习态度。你的发现给我们的讨论带来了新的境界。“我”和闰土的隔膜,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隔膜。这种隔膜,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可悲的厚障壁”的产生,固然有时间的因素,但更令人悲凉的则是由于生活的日益穷困以及封建礼法秩序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的伤害。由时间造成的生疏感还可以慢慢弥补,感情还可以继续培养。但如果我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那么这种关系就可能会扭曲了我们纯洁的心灵。就像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那样,同学中有谁做了大官,便都不敢叫他小名了,都要称呼他什么局长主任的,否则便不合规矩,否则便可能使局长主任之类的不满,这其实不也正是封建礼法制度的余威吗?同学们,经典就是经典,我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又发现了它的现实意义。我希望我们同学毕业以后再次见面,依然是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永远和谐美好。好吗?生(全体):好! 案例反思这个案例,促使我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的产生、意义等方面有了一些思考。启示一:“意外”来自于积极读者。那些窗外突然下雪,学生突然呕吐,有同学趁机借题作不着边际的发挥等等,当然也都是意外,但这些意外都不是在对文本进行积极主动地阅读的基础上做出的。它们有的是外在于文本的突发事件,任何一堂课都可能发生,教师完全不必硬生生将之与文本阅读结合起来,否则就可能会有做秀之感(除非上咏雪的时候突然真的下雪之类);而借题发挥等则貌似与文本有关,但其实该生的兴趣完全在文本之外,教师也完全可以凭借教学机智四两拨千斤。或者说,这些意外如果要真正与当下进行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还需要教师本人对此作更多的再创造。而对阅读教学具有直接推进作用的真正的意外应该来自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这时候的学生,就是文本的积极读者。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是消极读者,他们一方面习惯性地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并且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另一方面,他们则以旁观者的姿态来阅读文本,其精神和个人情感始终游离于文本之外。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怎么会有“意外”呢?而一旦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积极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进行个性化阅读思考,他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就将同权威的、或教师预设的诠释相碰撞,意外就由此产生。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一开始大多数学生就依赖于现成的解读结果,所以人云亦云。而敏就是通过想象“我”和闰土相见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思考,因而感觉闰土称呼“我”为“老爷”应该来自于长期分离带来的陌生感,这就和教师的权威解释发生了冲突,“意外”也就自然产生。杨聪老师在今年的“语文报杯”云南的歌会一课教学中,也就遭遇了这样的“美丽的意外”。而这样的意外,也因此往往具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启示二:“意外”使学生享受书写文本的快乐。目前的文本教学多数还是属于“陷阱式”的教学,区别往往只在于“陷阱”的伪装程度而已。这种阅读教学实际上将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排斥在外,学生基本没有对文本的自由阐释、自主评价的机会,他们只是被动接受“语文知识”,又怎么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其实,教师也并不是存心想如此,原因自然各有不同, 但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引导学生进行独特体验的契机。而“意外”就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契机。上文说过,意外来自于积极读者。积极读者的阅读结合了其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储备等,通过直观想象和主观判断等思维方式,产生了和教师、权威等成人式的(可能还是落后于时代的)理解不一致的解读,这种“解读”常常有点“偏”。而这种“偏见”往往能在众多学生中引起共鸣,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等等都是相同或相似的。这样的“偏见”因为是学生自己作出的,更能吸引学生,促使更多的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世界和文本的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观照他人生活世界的同时,对自己的生活、所信奉与实践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乃至信仰等方面进行新的认识和反思。如此,才能与文本作者产生另一个层面上的共鸣,撞击出更多的思想和情感的火花,也才能从文本中有更深的收获,从而充分感受书写文本的阅读快乐。在这个案例中,由一个学生的“偏见”开始,教与学就都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