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需要和材料特征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_第1页
认知需要和材料特征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_第2页
认知需要和材料特征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_第3页
认知需要和材料特征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_第4页
认知需要和材料特征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知需要和材料特征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认知需要和材料特征对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 AbstractThe effectof Need for cognition and materialcharacteristics onthe framing effect inrisk decision making Thedifferent describingways cancause thedeeision makersto havethe differentrisk Preferencesto thesame problem the Phenomenonwere calledframing effect Since the framing effects has beenpresented byKahneman andTversky in1979as animportant issuein risky decisionmaking many studieshave confirmedits existence But thereare alsosome studieswhich havenot foundit Thus someresearchers suggestthat thereare somefactors such asindividual traits task context affect framing effects In thisstudy we examinedwhether Need for cognitionand materialcharacteristics affects framing effectsin risky decision Two experimentswere conductedin thisstudy In experiment1 We usedtypical Stock Problem as theexperimental materialto examinedwhether inrisky decisionmaking self related taskand Need for cognitionaffects framing effects In experiment2 We usedtypical Tsunami Problem as theexperimental materialto examinedwhether inriskydecisionmaking time related taskand Needfor cognitionaffectsframing effects The experimentis2 2 2between groupsdesign The independentvariables wasframe positive frame negative frame the Needfor cognition high Needfor cognition low Needfor cognition and materialcharacteristics In experiment1 the materialwas characterizedby self related events self related task no self related task In experiment2 the materialwas characterizedby time correlated correlation closeto thetime much timecorrelation Dependent variablewas therisk preferencesdefined inthe6point scaletest onthe choiceof twodegree programsin favor The followingconclusions weredrawn fromthis research 1 Overall the frames negative frames positive frames have strong influence onrisk choicein typical Stock Problem and typical Tsunami Problem 2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and frame had stronginfluence on framing effects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I Participantsresponding tono self related optionsshowed the framing effects but participantsresponding toself related optionsdidn t showtheframing effects 3 Needfor cognitionandframehadstronginfluenceonframing effects The lowNeedforcognition participantsshowed theframingeffects but Thehigh Needforcognitionparticipants didn t showout theframingeffects Key words riskydecisionmaking framingeffects self related tasktime relate Needforcognition Categorynumber B849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文献综述判断与 决策是人类 及动物或机器 根据自己的愿望 效用 个人价值 目标 结果等 和信念 预期 知识 手段等 选择行动的过程 人们每天都会面临着大量的决策 我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个而不是 那一个 为什么我们选择承担风险而不是确定的结果 又或者相反 我们做出的决定会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吗 人们在作出判断和 决策的过程中理性是否有限 是否存在主观偏差 这些都是决策研 究者们想要探讨的问题 其中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1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研究概述1 1框架效应的定义风险决策中的框 架效应 framingeffect 最初是由Tversky与Kahneman所发现 它是 指在同一背景下由于语义描述的不同 受益描述与受损描述 决策 者对同一问题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 其中Tverksy和Kahneman 1981 借助 亚洲疾病问题 的研究是框架效应领域的经典研究 亚洲疾病问题 研究中 同样的基本信息被用正面框架或负面框 架来表示 如下所示假设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 预 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 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 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科学估算如下所示正面框架如果采用A方 案 200人将生还 如果采用B方案 有1 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 而 有2 3的机会无人生还 负面框架如果采用C方案 400人将死去 如果采用D方案 有1 3的 机会无人死去 而有2 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 你喜欢两个方案中的哪一个 当备择方案的结果被正面地描述成拯救 生命时 大部分人 72 喜欢保守备择方案A 当备择方案的结果被 负面地描述成丧失生命时 大部分人 78 则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欢风险备择方案D 以上受益时偏爱保守而受损时偏爱冒险的抉择行为恰与期望效用理 论的恒定性原则 框架效应的提出说明了人们在决策中的理性是有限的 也会存在主 观偏差 同时也对传统的决策理论提出了质疑 这一选择结果的差异明显违背了期望效用理论的恒定性原则 期望效用理论的一个核心前提是恒定性 invariance 原则 即各个 方案的优先顺序不依赖于它们的描述方式 或者说同一决策问题的 不同表征将产生同一偏好 换言之 对方案的偏好不受方案描述的影响 恒定性原则被人们普遍认同 以至于人们将它默认为公理而不需要 验证 比如 将选择物作为随机变量的决策模型都假设同一时刻的随机变 量的不同表征应该视为相同 1 2框架效应的种类框架效应一经提出 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追捧 通过亚洲疾病研究程序衍生出的验证框架效应的研究层出不穷 众多研究者在 亚洲疾病问题 的基础上 更换问题背景 验证不 同领域的框架效应 如医疗方面 McGettigan xx 采用不同的框架向内科医生呈现治疗方案 个人金钱领域 W ang等采用不同框架描述股票盈亏问题 以及公共安全如核泄漏 化 学武器等领域 公共财产如图书馆 油画的损坏问题等等 研究情境中不仅包含假想的或非经济的情境 更多的研究者开始从 现实中的真实情境验证框架效应 如Wang 1996 在生命救助 公共财产 个人金钱这3个领域中发现存在不 同程度的框架效应当面对生命救助问题的时候 被试表现出比其他 两个任务领域更多的冒险偏好 Fagley和Miller 1990 采用学校预防退学作为风险决策情境 但是在被试的决策 结果中未能观察到明显的框架效应 虽然也有研究结果显示框架效应并不明显 但是大量的研究还是表 明框架效应是一个比较可靠的现象 在最近的十余年中 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框架进一步对框架效应进行 探讨 1 2 1Levin等人指出了3种不同的框架效应 1 风险选择框架 即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框架效应 它能 说明价值函数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即当某一冒险行动的潜在结果用 积极或消极的框架呈现时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偏好 例如 亚洲疾病 问题 2 特性框架 它会影响对于目标或事件特征的评价 当某一事物 或事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的关键特质被置于积极框架下时 就会产生特性框架效应 例如对某个医疗方案 描述其成功率要好于描述其失败率 3 目的框架 它会影响交流信息的说服力 当劝说信息着重表现 某一行动所能产生的积极后果或着重说明消极后果时 其产生的吸 引力不同 从而产生了目的框架效应 例如妇女在强调不做乳房自我检查的消极结果的情况下要比在强调 积极结果的情况下 更愿意去做检查 1 2 2 外部框架效应和自我框架效应我们发现框架效应的研究材料 大部分是用语言组织的外部信息 但是实际生活中 人们面临的选择大多表述模糊 很少会有清晰的 框架 前景理论认为 人们在作出选择之前存在一个阶段 那么人们有可能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进行 自发形成一种选择 框架 因此 框架可以是决策者对决策信息进行主动编码和加工的结果 也可能是别人提供和包装信息的结果 庄锦英 xx 根据Tversky与Kahneman对框架效应的定义将外部信息呈现形 式称为外部框架 将对信息的内部表征称为心理框架 框架包括外 部框架和心理框架 框架效应就是由框架 外部框架 心理框架 导致的决策偏差 Levin 1998 和Wang xx 等学者把这种心理框架称为自我框架 self framing 1 外部框架效应外部框架效应 external framingeffect 指的就是由外部框架导致的决策偏差 实际上 无论是Wang提出来的单向框架效应和双向框架效应 还是L evin等人提出的风险选择框架效应 属性框架效应和目标框架效应 都是属于外部框架效应 2 自我框架效应自我框架效应 self framingeffect 指的是由决策者对信息进行内部表征而导致的决策 偏差 有研究发现自我框架对风险决策的影响与传统框架一致 Wang xx 采用图示法研究自我框架效应 开启了研究自我框架效应的 新范式 研究发现决策者面对模糊信息时 会采用正性或负性的框架描述信 息 形成自我框架 并且这些自我框架具有以下特性 自我框架含有情绪反应的成分 决策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选项并不一定采用同一种框架表述 自我框架效应还反映了一种风险信息时的积极偏爱 影响了决策 者的风险偏好 例如在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亚洲病问题中 人们有明显的积 极偏好 比金钱领域形成的框架更积极 Wang认为这说明了自我框架的情绪语气具有心理准备的功能 但是这种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 在McElory和Seta xx 的研究中发现 在亚洲病问题上有67 的人形成消极框架 这与 Wang的研究结果是截然相反的 张文慧和王晓田 xx 对自我框架效应的深入研究中发现自我框架对风险选择只是 部分显著 而且对风险选择的影响方向因情境的不同而不同 自我 框架在不同决策情境中可能起着不同作用 因此 自我框架效应可能具有不同方向 呈现出与外部框架效应不 同的决策偏差特点 目前对自我框架效应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背景因素 任务特征 个体变量是否会影响自我框架的形成还有待研究 1 2 3 双向框架效应和单向框架效应Wang 1996 研究框架效应的动力学机制时发现 人们在决策时除了存 在传统的框架效应 即双向框架 还存在另外一种框架效应 即单 向框架效应 并进一步验证了两种框架效应的存在 1 双向框架效应 bidirectional framingeffect 由于选项结果框架的不同而从风险规避占主导转为 风险寻求占主导 这是双向框架效应 双向框架效应即传统意义上的框架效应 涉及到偏好反转 它主要 在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模糊或者微弱的时候出现 2 单向框架效应 unidirectional framingeffect 单向框架效应 没有偏好反转 但是转变为一种更 加极端的风险偏好 如果占主导的偏好在两种框架条件下都是单向的风险规避 那么在 积极框架下比在消极框架下更加规避风险 如果占主导的偏好在两种框架条件下都是单向的风险寻求 那么在 消极框架下比在积极框架下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寻求 因此 有两种单向框架效应 一个是增大了风险规避的偏好 另一 个是增大了寻求风险的偏好 1 2 4 延迟框架效应和加速框架效应该分类起源于Samuelson在1937 年提出的折扣效用模型 discounting utilitymodel 研究中采用的决策选项在金额和时间上都不相同 如当天获得50美元的礼券或一年后获得100美元的礼券 后来很多研究者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延迟和及时选择的影响进行了 论证 在框架效应研究中也从传统的风险选择范式扩展到跨时间选择领域 人们可以立即作出决策 也可以延迟自己的选择 延山东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5迟框架下 人们获得的金额较大 而加速框架下 获得较少的金额 他们最终获得的附加补偿额和获得补偿的时间受其选择的影响 Milch等人 xx 利用延迟框架和加速框架探讨了框架效应对个体 群体决策的 影响 延迟框架下 被试被告知除了每个组成员获得5美元报酬外 其所在 群体在当天的研究结束后 可能会获得额外的65美元 或他们可以 选择三个月后获得较大的金额 加速框架下 被试被告知其所在群 体在三个月后可能获得75美元的额外收入 或者他们可以选择当天 的研究结束后 立即获取较小的金额 结果发现群体更加倾向于延迟的较大金额选项 而个体则偏好立即 获得较小的金额 Loewenstein 1988 和Weber xx 等人的研究结果也发现相对于较大的 延迟的收益 个体更偏 好较小的 立即的收益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延迟框架和加速框架与框架效应的定义并不一 致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框架效应的概念 这是因为延迟框架和加速框架不是对相同情境的不同描述 而是同 一选择的两个描述版本 Frisch 1993 认为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 这两个版本可以看作是等价的 1 3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在决策中为什么会出现框架效应 早期的研究中人们主要从经济学的前景理论对此加以解释 但由 于此理论的一些局限 目前更多地从认知加工的理论来解释 1 3 1前景理论由于期望效用理论 Expected UtilityTheory 的局限性和各种悖论的频繁出现 采用新的角度和 方法来分析人们的决策行为成为决策研究领域的新趋势 19世纪70年代以后 陆续有许多学者尝试从不同方向对不确定条件 下的判断与决策进行研究 研究者们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而Kahneman和Tversky创立的前景理论是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他们认为 人们在对事件进行判断的过程中 通常并不能够科学的 运用经济学和概率论的知识 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 常常存在系统性的误差 其中 最主要的两个误差于经常性的使用小数定律和信息可得性的 影响 所谓小数定律 是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指人们常常将小样本 均值的统计分布等同于大样本均值的分布 而这一现象违反了概率 论的大数定律 例如 Kahneman与Tversky xx 在一项实验中发现 请被试对两家医院在某一天中新生婴儿 的60 为男婴的可能性进行判断 结果显示 被试普遍认为规模小的 医院与规模大的医院在此事件上的可能性相同 这表明人们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 存在着从少量的独立观测中做出 判断的 过度推断 over inference 现象 另外 他们发现 人们在对事件概率进行判断的过程中 常常会受 到得到信息的难易程度的影响 也就是说 对于一些容易记忆 提 取的信息 人们常常会对其给予更高的决策权重 进而影响人们的 决策 在他们的一项实验中 曾在生活中听说过某个具体犯罪事件的被试 即使所面对的该城市犯罪率的统计数据更加权威 仍然会高估该 城市的犯罪率 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 人们的判断往往与基本的概率法则和经济学 原理发生系统性的偏离 于是这些法则和原理在实际中的有效性也 进一步受到了质疑 在此基础上 Kahneman和Tversky 1979 提出了前景理论 对主观期望效用的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 更现实地描述了决策者的实际决策行为 前景理论主要由权重函数 两阶段模型 支持理论 价值函数构成 而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在风险态度的研究中 应用尤为广泛 价值函数图像如图1所示 纵轴表示价值 value 横轴表示风险 前景带来的盈利 gains 或损失 losses 原点表示决策者当前 的现实状态 称为参照点 reference point 价值函数的主要结论包括损失厌恶 参照点效应以及边际效用递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Tversky和Kahneman 1992 在研究中发现 等值的损失和收益对决策者的心理影响是 不对称的 人们通常需要两倍于损失的收益才能弥补损失所带来的 痛苦 这种现象被称为 损失厌恶 在价值函数中 则表现为价 值曲线在损失情境的斜率较获利情境更为陡峭 同时 参照点也是价值函数的重要决定因素 研究者发现人们在获 利与损失情境下具有不同的风险态度 在获利的情境下 人们倾向 于选择确定结果 此时价值函数为凹函数 表现出风险规避的倾向 但在面临损失的情況下 人们倾向于选择风险事件 此时价值函 数为凸函数 表现出风险寻求的倾向 并且 无论在损失或获利的情况下 效用函数呈现边际递减的趋势 即相对于结果的绝对数值而言 人们通常对结果相对于一个参照 水平的偏离程度更为敏感 此外 Tversky和Wakker 1995 发现 传统决策理论无法解释下列三种现象 1 风险寻求人们在大部分的情境中为风险规避者 但在某些情况 下却为风险寻求者 例如参加赌局 2 非线性偏好众多研究结果表明 人们的偏好为非线性关系 其 中最为著名的例子即为阿莱斯悖论 阿莱斯发现当概率从0 99转为1 时对偏好的影响大于概率从0 1转为0 11 3 相依决策者偏好受不确定性的影响 对此 Tversky 1992 在前景理论中用决策权重来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认为最 终决策的形成是基于决策者确定的决策权重 而并不是事件的概率 水平 所谓决策权重是指决策者以结果出现的概率为基础 并对此加以调 整而对事件结损失收益价值图1价值函数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果做出的判断 该权重并不服从概率公理 具有主观性 在对前景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每一个结果的值都要与一个决策权重 相乘以确定最终价值 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Fox和Tversky 1998 提出了一个两阶段模型来解释决策权重的确定过程首先 决 策者对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判断 然后应用风险框架下的概率权重 函数将该概率转换为决策权重 同时 决策权重在最终确定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诸如 决策框架 不确定性等 比如 对两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 其中一个是自己的家乡城 市 另外一个是其它洲的城市 当对这两种不确定进行决策时 决 策者对与自己的家乡城市有关的预测会有明显的偏好 最后的决策 权重也会因为对这种不确定的偏好而受到影响 Keppe Webber 199 5 Fox Tversky 1995 当以不确定事件的概率作为效用权数时 权重曲线 真实概率为横 轴 主观权数为纵轴 是一条斜率大于0 小于1的曲线 具有以下 的属性 l 权重函数是概率p的增函数 随事件发生概率的增大而 增大 且 0 0 l 1 2 亚确定性除极低概率事件外 权重函数数值通常比相应的概率 低 表现为超可加性 即 p 而在低概率区域中 权数函数表现出次可加性 即 p p 前景理论对决策中存在的普遍规律性现象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系统 研究了人们关于回答问题 形成判断 以及做出决策的心理过程 使人们对于如何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决策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拓展了经济学 者们的视野 激发了研究者们对行为经济学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大量 研究 1 3 2模糊痕迹理论模糊痕迹理论 fuzzy trace theory 认为人们有模糊加工偏好 其选择是在简化信息后作出推 理的结果 Reyna和Brainerd 1991 它源自于记忆和推理之间的 关系研究 模糊痕迹理论的四种原则可以用来解释框架效应 分别是模式抽取 pattern extraction 模糊到逐字逐句的连续体表达 fuzzy to verbatim continuaof representations 模糊加工偏好 the fuzzy processing preference 要义层次 hierarchy ofgist 这些原则相互关联 模式抽取指的是人们对信息抽取模式的一种编码方式 模式抽取与对信息逐字逐句编码是平行的 因此在心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理上 一个问题或是决策的具 体性是不同的 多重表征或者模糊到逐字逐句的连续体提供了多种加工方式 但是 个体显示了一种模糊加工偏好 倾向于对任务尽可能的抽取 要义 不过 任务支配着个体所采用的具体性 例如 如果估计而不是计算就足够解决一个数值问题时 个体就会 进行基于要义的加工 并且选择两个选项之间的不同 一种最低水 平的要义 进行加工 在框架问题上 对选项间最简单的区分就可以满足任务要求 如在亚洲疾病问题中 正性框架下A选项被表征为有些人获救 B选 项被表征为有些人被获救或有些人没有获救 很显然 A选项要优于B选项 所以个体在正性框架下风险规避 负性框架下C选项被表征为有些人死亡 D选项被表征为无人死亡或有些人死亡 D选项优于C选项 所以个体在负性框架下倾向风险寻求 因此 根据模糊痕迹理论 数值价值间质的关系支配着个体的选择 而不是价值本身 1 3 3齐差求辨抉择模型齐差求辨 equate to differentiate 抉择模型认为 人类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 无法进行复杂期望值的计算 因此 退而采纳较直觉 简化的齐差 求辨策略以达成抉择 该模型将人类的抉择行为描述为搜寻一个备择方案优于另一备择方 案的过程 将不同框架下的抉择行为简单地看成是 最好结果之间 的取舍 或者 最坏结果之间的取舍 即人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 总是通过把决策方案划分为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 然后忽略其中 差别比较小的一方面 而根据差别大的一方面来做出决策 为验证框架效应确实是受齐差求辨策略的支配 研究者采用 登山 队问题 为材料进行实验 李纾 2000 并在实验中采用了 匹配 判断任务 登山队问题中 需要救助的人数是5人 备择方案A的结果是 肯定 救活1人 正面框架 或者 肯定有4人遇难死亡 负面框架 备 择方案B的结果是 15 的机会救活4人 40 的机会救活1人 但是45 的机会救活不了任何人 正面框架 或者 15 的机会1人遇难死亡 40 的机会4人遇难 死亡 45 的机会5人遇难死亡 负面框架 所谓 匹配 判断任务 就是将各备择方案的最好结果相互配对 又将各备择方案的最坏结果相互配对 然后要求被试判断哪一种结 果之间的差异最大 齐差求辨 模型推测 被试若判断最好结果之间的差异最大 他 们应选择最好配对中拥有较好结果的方案 反之 被试若判断最坏结果之间的差异最大 他们应避免最坏配对 中拥有较坏结果的方案 研究者发现 实验结果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0再符合前景 理论的预测 而是在正负框架中大部分被试都 分别为67 76 选 择了风险方案 并且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匹配任务发现 匹配任务与他们的假设 能够很好的符合 即人们的决策是按照齐差求辨策略来进行的 李纾 2000 认为 Khaneman和Tversky本质上仍然是理性预期理论者 齐差求辨 抉择模型对人类风险决策行为是某种期望值的最大化的 说法提出了质疑 摆脱了以往西方学者一直在追求人类理性当中存 在某种利益最大化的研究取向 除了前景理论和模糊痕迹理论 齐差求辨抉择模型之外 学者们也 提出了另外的一些观点 如Feng yang Guo等 xx 用积极 消极不对称理论 the positive negative AsymmetryTheory 来解释 这种理论认为 人们使用一种不对称的途径来处理积极和消极的刺 激物 一个消极的刺激物唤醒个体强烈的赢的意愿以避免不好的结果 这种意愿一般会导致对消极刺激物更多的注意和认知 因此框架效应之所以存在 就是因为这种积极框架和消极框架下认 知努力的差异 并且这种差异越大 框架效应就越明显 1 4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影响因素框架效应一提出就受到广大学者 的关注 并产生了对框架效应的几种理论解释 但是理论并不能解 释每一种现实中出现的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 框架效应并没有出现 因此学者们开始广泛关注一些影响框架效应产生的因素 本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 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如下包 括个体因素 如年龄 认知能力 人格 认知风格 认知加工过程 等 材料特征 如数量 概率 材料与被试的互动等 等 1 4 1影响架效应的个体因素目前已研究的个体因素主要有年龄 认 知能力 人格 认知风格 认知加工过程等 1 年龄与框架效应目前框架效应与年龄变量的研究极少 该类研究 主要关注不同年龄间是否存在框架效应的差异 Lauriola和Levin xx 使用实验法对三个年龄组 21 40岁 41 60岁 61 80岁 的风险决策进行了比较 发现受益条件下年龄小的组比年龄 大的组更愿意冒险 但在损失条件下青年组 21 40 的冒险性低于另外两组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Reyna和Ellis 1991 使用 亚洲疾病问题 对儿童在风险决策中的框架效应进 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年龄较大儿童在决策中显示出框架效应 而 相反 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框架效应不明显 2 人格变量与框架效应人格是最主要的个体差异之一 Levin 1998 等使用实验法和被试内设计 探索性的考察了大五人格特 质与不同损益条件 不同框架效应型风险决策的关系 他们发现受益条件下开放性特质对冒险行为的预测最佳 高开放性 与高风险有关 高神经质与低冒险有关 在损失条件下 神经质特质对冒险行为的预测最佳 高神经质与高 风险有关 此外责任心和宜人性可较好的预测不同类型的框架效应 张银玲等人 xx 的研究发现 在正面框架下 外向性维度得分高的被试更倾 向于选择冒险的方案 愉悦性维度得分高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保守 方案 也有研究发现人格可与情境交互作用影响决策 如Le Pine Colquitt和Erez 2000 发现 任务情境发生无法预测的变化后 高开放性低责任 心被试作出的决策比变化前更好 3 认知能力与框架效应决策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因此认知能力 必然对框架效应产生影响 但目前的研究为数不多 在数学能力与框架效应的研究方面 Wurm Schar xx 发现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评价比较高的人较少地受到框架效应 的影响 而对于确实具有较高数学能力的群体 如医生 金融顾问 虽然有 时也受框架效应的影响 但受影响程度明显要比一般被试群体小 在Simon等人 xx 的研究中 也发现了只有具有较高的NC和较高的数学能力 用自我评定的得到的 时 才能较好地避免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4 认知风格与框架效应认知风格一直就是决策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 目前关于认知风格与框架效应的研究较多 如Shiloh Salton和Sharabi xx 发现框架效应中的标准性反应与CEST的理性风格正相关 与 经验 直觉风格负相关 且不同风格组合的被试受框架效应的山东师范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12影响不同 高理性高直觉和低理性低直觉的被试 最倾向于表现出框架效应 Levin xx 等认为框架效应可分为三种类型 认知风格则与不同框架类 型相关 他们的研究发现 REI中的忠于直觉 Faith inIntuition 与归因框架呈负相关 与目标框架 风险选择框架呈 正相关 McElroy和Seta xx 则发现启发式加工风格的个体更易受框架的影响 而分析风 格被试受框架影响相对减弱 殷晓莉 xx 曾探讨了决策者的认知风格 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 与决策不一 致的关系 试图从这一角度探讨影响决策反应的内部因素 其中包 括对框架效应的经典实验问题 亚洲疾病问题 的探讨 结果显示 出场依存性一场独立性这一认知风格与框架效应没有显著相关 5 认知加工过程与框架效应决策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个过程实际 上就是对已知的信息进行加工 然后再经过推理 形成决策行为的 过程 它包括发现问题 确定目标 制定方案和决策选择等环节 决策者通过对这些已知的现有信息进行分析和逻辑推理 发现不合 理的方面 这些方面需要进行改进才能合理化 于是决策者根据发 现的问题 结合现有的条件 整合已知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 进 行进一步的加工 推理 制定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适的方案 并付 诸于行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在决策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都贯穿着对 信息的加工 可以说 决策的过程 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决策结 果对己知信息的加工 但是 由于个体间存在差异 每个人的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 所以 就产生了不同的决策行为 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决策偏差 在决策与推理的诸多研究中 很多研究者对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加工 进行了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决策的双系统加工模型 即基于直觉的 启发式系统和基于理性的分析系统 信息的双加工模型在很多研究中被认为是有效的 尤其是在社会认 知心理学中 信息的双加工理论认为 人们拥有两个信息加工系统 一般认为这 两个加工系统为一是较深层次的信息加工 二是较浅层次的信息加 工 其中分析 整体加工模型已被广泛认可 该理论模型认为 整体加工 是快速的 启发式的 基于基模的信息加工 分析加工是系统的 从细枝末节进行构造的判断过程 两个加工系统是独立运行的 且事件相关性 人格倾向等因素会对 采用的加工方式有重要影响 分析加工系统关注于把信息进行分解 然后重构 而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整体加工系统则依赖于 环境信息 更加关注于问题的背景 关于双加工模型对框架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 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 框架效应会有所不同 由于个体的加工方式不同 其对框架任务的加工过程也不同 自然 也就影响着对任务的决策 eg Bartel xx Igou Bless xx等 根据该模型 McElroy和Seta xx 推测 决策情境与决策者本人的 关联程度 影响了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加工类型 从而影响了框架 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和强度 他们认为 其原因可能是当面临与个人相关的任务时 被试可能采 用分析性 analytic 或者系统性 sysetmatic 的加工类型为主 而 面对无关任务时 采用整体性 hoslitic 或直觉启发式 huesriti 的加工类型为主 采用这种分析加工的个体更不容易被这种框架所 影响 而是根据自己对每个成分的个人主观价值进行决策 而采用 整体加工的个体更容易被这种背景所暗示 因此容易表现出框架效 应 同样 Todd Mcelroyand DominicMascari xx 的研究发现 在近的时间关联情境下被试容易对问题进行深 度加工 即采用分析性 analytic 或者系统性 sysetmati 的加工类 型为主 从而没有出现框架效应 而远时间关联情境下 被试可能 采用整体性 hoslitic 或直觉启发式 huesriti 的加工类型为主 以致表现出了框架效应 1 4 2影响风险决策中框架效应的材料特征在框架效应的研究中 决 策情境一直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 有一些研究表明 人们面临人类生命的问题时要比面临同样概率结 构的金钱问题 表现得更为冒险 研究发现 材料的各个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框 架效应 研究框架效应的材料的结构为 以亚洲疾病问题为例 任务领域 生命救助 涉及数量 被感染疾病的600人 概率 1 3风险获 益或2 3风险损失 两个选项 一个确定选项 一个期望值相等的 风险选项 那么这些要素是否影响着框架效应 又如何影响着框架效应 在任 务领域上 研究者们不再局限于生命问题 开始从金钱 消费决策 公共财产等方面展开研究 Wang 1996 在生命救助 公共财产 个人金钱这3个领域中发现存有不 同程度的框架效应当面对生命救助问题的时候 被试表现出比其它 两个任务领域更多的冒险偏好 当改变材料中涉及的数量时 也引起了框架效应的变化 在生命救助中 群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体规模 即涉及数 量 小于100时 框架效应消失 而在公共财产中 涉及数量高于100时 框架效应消失 在个人金钱中 只有涉及数额较大时 千元以上 才显示出框架 效应 且是增大了风险规避的单向框架效应 Wang认为 这是因为在作社会决策时 框架效应是线索使用的一个 行为结果 它的产生取决于决策问题的种类和决策者特定的任务目 的 那么概率又是怎样影响着框架效应的呢 Tversky和Kahneman 1992 在积累前景理论中 通过对风险决策的深入研究总结了4种类 型的风险偏好高概率获益时风险规避 高概率损失时风险寻求 低 概率获益时风险寻求 低概率损失时风险规避 这四种类型说明了概率可能会对框架效应的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K hberger等 1999 发现 概率是通过框架来影响风险决策的 概率越高时的风险规避倾向性和损失时的风险寻求倾向性越大 并且损益值 payoff 越大 决策者的风险规避倾向越明显 另外 决策过程中 材料与被试之间是有互动的 材料与被试之间 的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应被忽视 背景材料与被试之间的互动可能会影响到被试的认知加工过程 于是 有学者研究被试在作出决策时的卷入程度 目前卷入对框架效应的影响研究多集中在考察卷入对目标框架效应 的影响上 并且没有得出较为一致的结果 有些研究发现高卷入者 较易受到负性框架影响 有些研究则发现高卷入者较易受到正性框 架效应的影响 如Maheswaran和Meyers Levy 1990 采用有关胆固醇对心脏病的影响做材料 研究不同卷入程 度对不同框架的影响 研究发现高卷入者在负性框架下比在正性框架下 更愿意进行血液 检验 而低卷入者在正性框架下比在负性框架下 更愿意进行血液 检验 但是Millar 2000 研究框架和卷入对提高安全驾车行为的影响时 发现在同意 度上 高卷入组出现框架效应 正性框架下比负性框架下的同意度 高 低卷入组没有出现框架效应 在意图上的结果与同意度上的结果一致 导致这种矛盾的结果 可能是由于其它变量的调节作用 对于框架效应中决策情境的影响 Wang xx 等人做过一系列的研究 其研究结果可以概括为1 群体规模 效应在处理关系人类生命的问题时 如果人们面对的群体较小或者 有亲属关系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要比大群体的情境下表 现出更强烈的冒险偏好 当群体规模 指处于危险中的总人数 小于100时 即两位数以下 框架效应就消失了 Wang xx 的解释是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很少有超过100人的情境 而在亲 属关系的情境中 群体成员之间高度相互依赖 更多的是作为一个 整体起作用 而不失作为分散的个人 这种亲属成员之间功能上的 关系将会使得部分挽救群体成员的结果难以被接受而出现 要么同 生 要么共死 的选择 2 社会群体效应Wang等人 xx 认为框架效应是否出现取决于在决策中框架线索是否被优先 使用 在面对整个人类生存问题时 并不是因为人数过多 而是因 为被试对这种社会群体情境不熟悉 无法做出直觉的判断 只好求 助于框架线索 因此他们认为在作社会决策时 框架效应是线索使用的一个行为结 果 它的产生取决于决策问题的种类和决策者特定的任务目的 这 是前景理论所无法予以解释的 另外目前还有对框架与情绪的研究 自我框架以及动态框架的研究 框架效应也广泛的应用于医学领域和消费领域的研究 从框架效应的研究现状我们不难看出 对于框架效应的心理机制我 们还不完全了解 还没有找到一种在各种情境下都能对框架效应作 出解释的理论 但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 认知需要2 1认知需要的定义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 过程 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 即对作用 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 使人们对信息的需要角度不一样 他们的认 知动机度也不一样 认知动机强烈时 人们会进行细致的信息搜索 信息处理 慎重的判断决策 认知动机弱时 人们则会依赖于以往的认知资源 疏于对信息的搜 索与 认知动机的强弱也反映出了个体认知需要的高低 即认知需要不同 普林斯顿大学科恩 Cohen 等人在1955年首次提出认知需要 need forcognition简称NC 的概念 用以表示人们用有意义和整合的方 式理解情境需要 他认为个体在思考问题和信息加工中具有不同的倾向 例如在面对 选择时 有的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人愿意广泛搜集和深入 思考信息 去发现现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另外一些人则不愿意 投入更多的认知努力 仅仅是根据外在的一些情境线索或是以往的 实验 研究者们用认知需要来描述上述认知倾向上的差别 概括地讲 认 知需要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是否愿意从事周密的思考 以及 能否从深入的思考中获得享受 它反映人们愿意思考和探索真实世 界的倾向 社会认知心理学家就用认知需要来描述人们认知倾向上的上述差别 1982年Cacioppo和Petty为了验证他们提出的态度与说服理论 把认 知需求与 对环境进行组织加工的倾向性 这种格式塔模型相区别 使认知需求得到进一步发展 Cacioppo和Petty等认为 认知需求是指 个体从事与享受费心的认 知活动时 在个人倾向上一种稳定的个体差异 它强调过程取向 而不是结果取向 也就是说 当这种需求不获满足时 个体的紧张和被剥夺感促使个 体用积极的努力去组织情境 提高理解 他们发现人们在这个倾向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认知需要高的人 会主动的寻找信息分析备选项 占用很多的认知资源 他们一般比 较喜欢复杂的认知任务 愿意尽可能的运用已知经验和信息 倾向 于全面搜索和详细分析有关的材料 而低认知需要的个体则是依赖 于直觉或是周围环境提供的线索来进行决策选择 不占用或占用很 少的认知资源 他们比较倾向于回避努力的思考 比高认知需要者 更有可能扭曲或者忽略相关的信息 2 2认知需要的研究现状Cacioppo和petty 1982 为验证其提出的态度与说服理论设计了45个题目 以测量个 体认知需求的差异 采用Likert九点量表 经过统计分析之后 得 到了包含34个题目的认知需求量表 Cacioppo等人 1984 又进一步将题目精简 发展出18个题目的短题本 以便能更 经济有效地测量认知需求 高泉丰 1990 针对18个题目的短题本修订后 发展出中文认知需求初期版 本 邝怡 施俊琦 蔡雅琪和王垒等人 xx 也以Cacioppo等人 1984 的短题本为基础进行修订 发展出大学生认知需求量表 高泉丰 1995 曾对围绕认知需求高 低者的比较研究进行总结 认为研究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责任 信息 搜寻信息的方式 说服情境 印象 形成 对他人的行为归因以及对他人的印象与背景信息的关系等七 个方面 Sadowski和Guloz 1992 的研究发现 认知需要可以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山东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7征 它是人们信息加工和作出行为的一个很重 要的因素 蔡启通等的研究 1990 表明 高认知需求者的创造倾向优于低认知需求者 并且参 与阶段式脑力激荡活动的高 低认知需求者 在语文和图形创造思 考变通力上表现有显著的不同 吴文丽 郑希付等人 xx 认知需要对网络成瘾有显著而直接的负向作用 消极情绪和 积极情绪均可通过认知需要间接地影响网络成瘾 男女生的情绪 认知需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存在差异 梁贺红 xx 的研究发现 决策目标类型和认知需要对决策结果都有显著 的影响 并且两者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水平 表明人们的投资决策 结果是受决策目标类型和个体差异因素共同影响的 周广亚 xx 的研究发现 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