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原理复习题机械原理复习题 一 机构组成一 机构组成 1 机器中各运动单元称为 A 零件 B 构件 C 机件 D 部件 2 组成机器的制造单元称为 A 零件 B 构件 C 机件 D 部件 3 机构中的构件是由一个或多个零件所组成 这些零件间 产生相对运动 A 可以 B 不能 C 不一定能 4 机构中只有一个 A 闭式运动链B 机架C 从动件D 原动件 5 通过点 线接触构成的平面运动副称为 A 转动副 B 移动副 C 高副 6 通过面接触构成的平面运动副称为 A 低副 B 高副 C 移动副 7 用简单的线条和规定的符号代表构件和运动副严格按照比例所绘制的机构图形称为 A 机构运动简图 B 机构示意图 C 运动线图 8 在机构中 某些不影响机构运动传递的重复部分所带入的约束为 A 虚约束 B 局部自由度 C 复合铰链 9 基本杆组是自由度等于 的运动链 A 0B 1C 原动件数 10 机构运动简图完全能表达原机械具有的运动特性 11 虚约束在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应除去不计 所以虚约束在机构中没有什么作用 12 虚约束对机构的运动有限制作用 13 在平面内考虑 低副所受的约束数为 14 在平面内考虑 移动副所受的约束数为 15 在平面内考虑 凸轮运动副所受的约束数为 16 一平面机构由两个 级杆组和一个 级杆组组成 则此机构为 级机构 17 一平面机构由三个 级杆组和一个 级杆组组成 则此机构为 级机构 18 曲柄摇杆机构是 级机构 19 如图所示机构 若取杆 AB 为原动件 试求 1 计算此机构自由度 并说明该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 6 分 2 分析组成此机构的基本杆组 并判断此机构的级别 6 分 C A B F D E 1 2 3 4 5 6 C A B F D E 1 2 3 4 5 6 1 活动构件 n 5 1 分 低副数7 1 分 高副数0 1 分 L P H P 2 分 有确定运动 1 分 10725323 HL PPnF 2 基本杆组如图所示 2 级杆组各 2 分 原动件 1 分 共 5 分 此机构为 2 级机构 1 分 20 如图所示机构 若取杆 AB 为原动件 1 计算此机构自由度 并说明该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 6 分 2 分析组成此机构的基本杆组 并判断此机构的级别 6 分 C A B F D E 1 2 3 4 5 6 C A B F D E 1 2 3 4 5 6 1 活动构件 n 5 1 分 低副数7 1 分 高副数0 1 分 L P H P 2 分 有确定运动 1 分 10725323 HL PPnF 2 基本杆组如图所示 2 级杆组各 2 分 原动件 1 分 共 5 分 此机构为 2 级机构 1 分 21 如图所示的机构运动简图 1 计算其自由度 2 确定其是否有确定的运动 写出活动件 低副 高副的数目 有虚约束 局部自由度或复合铰链的地方需指出 H 或 I 虚约束 1 分 B 局部自由度 1 分 无复合铰链 1 分 活动构件 n 6 1 分 低副数8 1 分 高副数1 1 分 L P H P 3 分 11826323 HL PPnF 此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1 分 22 计算下图所示机构的自由度 若图中含有局部自由度 复合铰链和虚约束等情况时 应具体指出 10 分 无虚约束 1 分 B 局部自由度 1 分 E 复合铰链 1 分 活动构件 n 7 1 分 低副数9 1 分 高副数1 1 分 L P H P 3 分 21927323 HL PPnF 23 如图所示机构 1 指出是否含有复合铰链 局部自由度 虚约束 若有则明确指出所在位置 2 在去掉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后 指出机构的活动构件数 低副数 高副数 n L P H P 3 求机构的自由度 F 无虚约束 1 分 E 局部自由度 1 分 C 复合铰链 1 分 活动构件 n 7 1 分 低副数9 1 分 高副数1 1 分 L P H P 3 分 21927323 HL PPnF 24 如图所示齿轮 连杆机构 构件 1 2 为一对齿轮 1 指出是否含有复合铰链 局部自由度 虚约束 若有则明确指出所在位置 2 在去掉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后 指出机构的活动构件数 低副数 高副数 n L P H P 3 求机构的自由度 F 无虚约束 1 分 无局部自由度 1 分 A 为复合铰链 1 分 活动构件 n 4 1 分 低副数5 1 分 高副数1 1 分 L P H P 3 分 11524323 HL PPnF 二 机构运动分析 力分析二 机构运动分析 力分析 25 速度瞬心法既可作机构的速度分析 又可作机构的加速度分析 26 两构件构成高副时 其瞬心一定在接触点上 27 当两构件不直接组成运动副时 其瞬心位置用三心定理确定 28 单一驱动力作用下的转动副自锁的原因是驱动力 摩擦圆 A 切于 B 交于 C 分离 29 速度瞬心是两个作平面相对运动的两刚体上瞬时 为零的重合点 A 绝对速度 B 牵连速度 C 相对速度 30 作平面相对运动的三个构件的三个瞬心必 A 重合于一点 B 在同一平面上 C 在同一直线上 D 不能确定 31 转动副的自锁条件是 32 移动副的自锁条件是 33 已知移动副间的摩擦系数为 则摩擦面间的摩擦角的大小为 f 34 图示平面滑块机构中 摩擦角大小如图所示 F 为驱动力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Q 为工作 阻力 忽略构件的重力和惯性力 试求 1 在图中作出机架 2 对滑块 1 的总约束反力 2 分 21 R 2 写出驱动力 F 的表达式 2 分 3 该瞬时的机械效率 2 分 F Q 1 2 1 如图所示 2 分 21 R 2 得到 2 分 90sin 90sin QF cos cos QF 3 2 分 cos 0 QF cos cos cos F Q 1 2 R21 Q R21 F 35 图示平面单杆机构中 杆长已知 铰链 B 处的虚线小圆为摩擦圆 半径为 M 为驱动力矩 AB l 阻力 F 与杆 AB 的夹角为 忽略构件的重力和惯性力 试求 1 在图中作出转动副 B 的总约束反力 2 分 21 R 2 写出驱动力矩 M 的表达式 2 分 3 该瞬时的机械效率 2 分 F A M 1 2 B F A B M 1 2 R21 1 如图所示 2 分 21 R 2 2 分 FlM AB sin 3 2 分 sin 0AB lFM sin sin 0 AB AB l l M M 36 如图所示的曲柄滑块机构中 细线小圆表示转动副处的摩擦圆 若不考虑构件的质量 当构件 1 主动时 试在图上画出图示瞬时作用在连杆 2 上两运动副 B C 处的总反力方向 如图 每力 3 分 37 一平面机构如图所示 已知构件的角速度为 1 试求 1 此机构在图示位置时全部速度瞬心 用符号 Pij直接标注在图上 4 分 2 构件 3 的速度 V3 写出表达式即可 2 分 A 1 4 C 3 2 B 1 4 3 2 P P P P P P 12 13 14 23 24 34 1 作 2 分 作 2 分 34231412 PPPP 3413 PP 2 2 分 l PPV 141313 38 一平面机构如图所示 已知构件的角速度为 1 试求 1 此机构在图示位置时全部速度瞬心 用符号 Pij直接标注在图上 4 分 2 写出构件 3 角速度 3的表达式 2 分 B C 4 A 3 12 43 1 2 P P P P P P 12 14 34 23 13 24 1 作 2 分 作 2 分 34231412 PPPP 3413 PP 2 2 分 1 3413 1413 3 PP PP 三 连杆机构三 连杆机构 39 一曲柄摇杆机构 若取其曲柄为机架 此机构演化为 机构 A 曲柄摇杆 B 双摇杆 C 双曲柄 D 曲柄滑块 40 铰链四杆机构中 若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和小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则为了获得双曲柄机构 其 机架应取 A 最短杆 B 最短杆的相邻杆 C 最短杆的相对杆 D 任何一杆 41 铰链四杆机构中 若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当以 为机架时 有两个曲柄 A 最短杆相邻边 B 最短杆 C 最短杆对边 42 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必要条件是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他两杆之和 而充分 条件是取 为机架 A 最短杆或最短杆相邻边 B 最长杆 C 最短杆的对边 43 一曲柄摇杆机构 若曲柄与连杆处于共线位置 则当 为原动件时 称为机构的极限位置 A 曲柄 B 连杆 C 摇杆 44 判断一个平面连杆机构是否具有良好的传力性能 可以 的大小为依据 A 传动角 B 摆角 C 极位夹角 45 曲柄摇杆机构中 曲柄为主动件 其最小传动角位置发生在 A 摇杆与连杆共线位置 B 摇杆与机架共线位置 C 曲柄与连杆共线位置 D 曲柄与机架共线位置 46 一曲柄滑块机构 若其行程速比系数 K 2 则此机构的极位夹角为 A 30 B 45 C 60 D 90 47 在下列平面四杆机构中 一定无急回性质的机构是 A 曲柄摇杆机构 B 摆动导杆机构 C 对心曲柄滑块机构 D 偏心曲柄滑块机构 48 在死点位置时 机构的压力角 A 0 B 45 C 90 49 一曲柄摇杆机构 若曲柄与连杆处于共线位置 则当 为原动件时 称为机构的死点位置 A 曲柄 B 连杆 C 摇杆 50 铰链四杆机构的死点位置发生在 A 从动件与机架共线位置 B 主动件与机架共线位置 C 主动件与连杆共线位置 D 从动件与连杆共线位置 51 平面连杆机构中 极位夹角 越大 K 值越大 急回运动的性质也越显著 52 双曲柄机构中 曲柄一定是最短杆 53 一曲柄摇杆机构 若取其曲柄为机架 此机构演化为 机构 若取其摇杆为机架 则演化为 机构 54 在曲柄摇杆机构中 当以摇杆为主动件 与 构件两次共线时 则机构出现 死点位置 55 图示 ABCD 为一已知的曲柄摇杆机构 其中 C1D C3D 为摇杆 CD 的两个极限位置 AB 为主动 件 回答下列各题 1 画出该曲柄摇杆机构的极位夹角 2 分 2 画出在图示位置 2 位置 时该曲柄摇杆机构的压力角 2 分 3 该曲柄摇杆机构有无急回特性 若有写出行程速度变化系数的表达式 3 分 4 若杆 AB BC CD 的长度分别为 240mm 600mm 400mm 要使该机构始终为曲柄摇杆机 构 则机架 AD 的取值范围应为何值 4 分 5 如果要求用一连杆将摇杆 CD 和滑块 F 连接起来 使摇杆的三个已知位置 C1D C2D C3D 和 滑块的三个位置 F1 F2 F3相对应 图中尺寸系按比例绘出 试用作图法确定此连杆的长 度及其与摇杆 CD 铰链点的三个相应位置 在题图中直接作图 要求保留作图图线 并简要 说明作图过程 7 分 1 如图所示 角即为极位夹角 2 分 2 如图 C2点的线速度方向和 B2C2延长线的交角即为图示位置的压力角 2 分 3 有 1 分 2 分 180 180 00 K 4 4 分 760440 AD l 5 如图 DF1顺时针旋转角得 DF3逆时针旋转角得 分别作线段 的 1 F 3 F 12F F 32F F 垂直平分线 则交点即为所求的一个铰链点位置 以 D 为圆心为半径做圆 D 分别 2 C 2 DC 以 为圆心 以为半径做圆 分别与圆 D 交于 两点 则 为另外 1 F 3 F 22C F 1 C 3 C 1 C 3 C 两个铰链点的位置 7 分 56 图示 ABCD 为一已知的曲柄摇杆机构 回答下列各题 1 用作图法在图中标出 CD 杆的摆角 3 分 2 若 AB 为主动件 画出在图示位置时该曲柄摇杆机构的传动角 2 分 3 若杆 AB BC CD AD 的长度分别为 240mm 600mm 400mm 500mm 以哪个杆作为机 架可获得双曲柄机构 为什么 3 分 4 当以 CD 为主动件时 是否会出现死点位置 为什么 3 分 5 试设计一铰链四杆机构 要求满足 AB1 AB2与 DE1 DE2两组对应位置 并要求满足摇杆 CD 的第 2 位置为极限位置 已知杆 AB AD 的长度 在图中已按比例画出 试用作图法确 定铰链 C 的位置 在题图中直接作图 简要说明作图过程 并标明四杆机构 ABCD 7 分 1 如图 以 D 为圆心 已 CD 为半径做圆 D 以 A 为圆心以 AB BC 为半径做圆 交圆 D 于 C2 以 A 为圆心 以 BC AB 为半径做圆 交圆 D 于 C1 则角 C1D C2 即为所求摆角 3 分 2 如图角即为传动角 2 分 3 以杆 AB 作为机架可获得双曲柄机构 3 分 4 当以 CD 为主动件时会出现死点位置 因为当连杆和从动曲柄共线时传动角为零 CD 通过连 杆作用于 AB 的力恰好通过其回转中心 3 分 5 如图 将 AB2E2D 作为刚体逆时针旋转角 使 E2D 与 E1D 重合 此时 AB2转到的位 2 B A 置 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延长与该垂直平分线交于 C1点 则 C1点即为铰链点 21B B 2 B A C1的位置 因为摇杆 CD 的第二位置为极限位置 曲柄 AB2与连杆 B2 C2共线 以 D 为圆心 C1D 为半径做圆 延长 AB2交该圆于 C2点 则 C2点即为铰链点 C2的位置 7 分 57 下图所示为一已知的曲柄摇杆机构 现要求用一连杆将摇杆 CD 和滑块 F 连接起来 使摇杆的三 个已知位置 C1D C2D C3D 和滑块的三个位置 F1 F2 F3相对应 试作图确定此连杆的长度及其 与摇杆 C2D 铰接点的位置 要求保留作图线 10 分 A B B B C C C FF F 1 1 2 2 3 3 12 3 D A B B B C C C FF F 1 1 2 2 3 3 12 3 D E2 F1 3F 58 在图示的铰链四杆中 各杆的长度为 a 28mm b 52mm c 50mm d 72mm 试问此为何种机构 请 用作图法求出此机构的极位夹角 杆 CD 的最大摆角 机构的最小传动角 min和行程速比系数 K 因为 28 72 100 50 52 102 并且最短杆为连架杆 所以此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min min 行程速比系数 180 180 K 59 设计一翻料四杆机构 其连杆长 BC 60mm 连杆的两个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要求机架 AD 与 B1C1 平行 且在其下相距 50mm 要求标出四杆机构 ABCD 按 1 1 另外作图设计 保留作图线 不必写 出作图过程 B C 11 2 2 BC B C 11 2 2A D B1B2的垂直平分线 3 分 C1C2的垂直平分线 3 分 AD 水平线 3 分 标 A 点 1 分 标 D 点 1 分 连 ABCD 2 分 60 试用作图法设计一曲柄滑块机构 已知滑块的行程 H 为 80mm 偏心距 e 40mm 行程速比系数 K 1 5 求曲柄和连杆的长度 l1 l2 要求用 1 1 作图 2 分 36180 15 1 15 1 180 1 1 K K 作 OC1 2 分 作 OC2 2 分 作圆 2 分 作 e 2 分 连 AC1 AC2 2 分 2 分 或者直接作图求出 81 33 1142 481 2 1 l l AC AC 81 33 2 1 l l A C1C2 B1 B2 O 61 已知一铰链四杆机构的连杆满足如图三个位置 试用图解法设计此四杆机构 11C B 22C B 33C B ABCD 直接在原图上作图设计 保留作图线 不必写出作图过程 B C 1 1 2 3 3 B C C 2B B C 1 1 2 3 3 B C C 2B A D B1B2的垂直平分线 3 分 B2 B3的垂直平分线 3 分 C1C2的垂直平分线 3 分 C2 C3的垂直平分线 3 分 标 A 点 1 分 标 D 点 1 分 连 ABCD 2 分 四 凸轮机构四 凸轮机构 62 等速运动规律的凸轮机构 从动件在运动开始和终止时 加速度值为 A 无穷大 B 零 C 常量 63 等速运动规律的凸轮机构 从动件在运动开始和终止时 将引起 冲击 A 刚性 B 柔性 C 无 64 凸轮机构中 从动件的运动采用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时 会产生 A 刚性冲击 B 柔性冲击 C 无冲击 65 凸轮机构中 基圆半径减小 会使机构压力角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66 凸轮机构中 采用导路偏置法 可使推程压力角减小 同时回程压力角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67 为防止滚子从动件运动失真 滚子半径必须 凸轮理论廓线的最小曲率半径 A C 68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凸轮机构的基圆越大 其压力角越大 69 凸轮机构的优点是只需设计适当的凸轮轮廓 便可使从动件得到所需的运动规律 70 在设计滚子直动推杆盘形凸轮机构的凸轮廓线时 发现凸轮廓线有失真现象 则在几何尺寸上可 以采取的措施为减小滚子半径或增大基圆半径 71 当设计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时 基圆半径取值过小 则可能产生变尖和 现象 72 一偏置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 已知凸轮为一半径 R 30mm 的圆 凸轮回转中心位于圆心铅垂 向下 10mm 处 凸轮逆时针转动 滚子半径 5mm 偏距 e 5mm 求 r r 1 要求推杆压力角较小 画出凸轮机构运动简图 自己选择适当的比例尺 2 在机构运动简图上画出凸轮转动 90 时 从动件的位移和压力角 在图上标出即s 可 不必求出具体数值 机构简图 2 分 偏心圆 1 分 基圆 1 分 理论轮廓 1 分 反转 90 度 1 分 位移 2 分 压力角 2 分 73 如图所示凸轮机构 试在图中画出凸轮的理论轮廓 偏距圆 基圆 图示位置压力角 推杆 2 的行程 h 偏心圆 2 分 基圆 2 分 理论轮廓 2 分 压力角 2 分 升程 2 分 0 74 图示偏心直动尖端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 1 在图上作出基圆 偏距圆 2 利用反转法原理 求凸轮从图示位置转过 450后 从动件的位移 机构的压力角 在图上标注 出来 s 45 75 图示凸轮机构 在图上 1 绘出理论廓线 基圆 偏距园 2 标出图示位置从动杆的位移 S 和压力角 3 标出从动杆由最低位置到图示位置 凸轮已转过的角度 s 76 图示偏心直动尖端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 凸轮的轮廓为圆形 圆心为 O 1 在图上作出凸轮的基圆 偏距圆 2 利用反转法原理 求凸轮从图示位置转过 90 后 从动件的位移 S 和压力角 3 在图上求出从动杆的行程 h 即最大位移 说明 1 不必作文字说明 但必须保留作图线 2 位移 S 压力角和行程 h 只需在图上标出 不必度量出数值 O O1 S h 基圆 2 分 偏距圆 2 分 反转 90 度 2 分 位移 S 2 分 压力角 2 分 行程 h 2 分 77 如图所示为一凸轮机构 凸轮的实际廓线为一个圆 圆心为 O 凸轮的转动中心为 O 求 1 画出理论廓线 偏距圆 基圆 标出基圆半径 r0 2 利用反转法原理 在图中作出凸轮转过时推杆的位移和压力角 30s 说明 1 不必作文字说明 但必须保留作图线 2 S 只需在图上标出 不必度量出数值 o o1 o o1 S 理论廓线 2 分 基圆 2 分 偏距圆 2 分 反转 30 度 2 分 位移 S 2 分 压力角 2 分 78 如图所示为一凸轮机构 凸轮的转动中心为 O 试用作图法在图上标出 1 凸轮的理论廓线 偏距圆 基圆 2 当凸轮从图示位置转过 45 时 从动件的位移 S 和压力角 说明 1 不必作文字说明 但必须保留作图线 2 S 只需在图上标出 不必度量出数值 oo S 基圆 2 分 偏距圆 2 分 理论廓线 2 分 反转 45 度 2 分 位移 S 2 分 压力角 2 分 79 图示为一偏置式直动尖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 已知从动件尖底与凸轮廓线在 B0点接触时为初始 位置 试用作图法在图上标出 1 在图上作出凸轮的基圆 偏距圆 2 利用反转法原理 求凸轮从图示位置转过 90 后 从动件的位移 S 和压力角 3 当从动件尖底与凸轮廓线在 B2点接触时 凸轮转过的相应角度 2 说明 1 不必作文字说明 但必须保留作图线 2 位移 S 压力角和只需在图上标出 不必度量出数值 2 作基圆 2 分 作偏距圆 2 分 反转 90 度 2 分 位移 2 分 压力角 2 分 B2点接触位置 2 分 转角 2 分 五 齿轮机构五 齿轮机构 80 为了实现两根交错轴之间的传动 可以采用 A 蜗轮蜗杆传动 B 斜齿锥齿轮传动 C 直齿锥齿轮传动 D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81 齿轮连续传动的条件为 A B C 0 1 1 82 标准渐开线直齿圆锥齿轮的标准模数和标准压力角定义在轮齿的 A 大端 B 小端 C 中间位置 D 啮合位置 83 单个渐开线齿轮 A 分度圆等于节圆 B 分度圆小于节圆 C 分度圆大于节圆 D 没有节圆 84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可分性是指 不受中心距变化的影响 A 节圆半径 B 啮合角 C 传动比 85 渐开线齿轮的齿廓曲线形状取决于 A 分度圆 B 齿顶圆 C 齿根圆 D 基圆 86 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线相切于 A 两分度圆 B 两基圆 C 两齿根圆 D 两齿顶圆 87 一对标准渐开线圆柱齿轮按标准中心距安装传动 其节圆压力角 A 大于啮合角 B 等于啮合角 C 小于啮合角 88 一对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在啮合传动过程中 一对齿廓上的接触线长度 变化的 A 由小到大 B 由大到小 C 由小到大再到小 D 保持定值 89 渐开线在 上的压力角 曲率半径最小 A 根圆 B 基圆 C 分度圆 D 齿顶圆 90 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的当量齿数 zv A z cos B z cos2 C z cos3 D z cos4 91 一对渐开线齿廓啮合时 啮合点处两者的压力角 A 一定相等 B 一定不相等 C 一般不相等 D 无法判断 92 一个采取正变位修正的直齿圆柱齿轮与同样基本参数的标准齿轮相比较 其 没有变化 齿顶圆和齿根圆 分度圆和齿顶圆 齿根圆和基圆 分度圆和基圆 93 一个采取正变位修正的直齿圆柱齿轮与同样基本参数的标准齿轮相比较 其 变大了 A 齿顶圆和齿根圆 B 分度圆和齿顶圆 C 齿根圆和基圆 D 分度圆和基圆 94 设蜗杆的导程角为 头数为 模数为 分度圆直径为 则 1 zm 1 d A B C 1 1 d z tg 1 1 d z tg 1 1 d mz tg 95 蜗杆蜗轮机构中 该蜗轮是右旋蜗轮 则蜗杆是左旋蜗杆 96 标准斜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小齿数小于标准直齿轮不发生根切的最小齿数 97 一对直齿圆柱齿轮啮合传动 模数越大 重合度也越大 98 一对能够相互啮合的直齿圆柱齿轮的安装中心距加大时 其分度圆压力角也随之加大 99 齿轮变位后 其齿距 模数和压力角均发生了改变 100 用范成法切削渐开线齿轮时 理论上 一把模数为 m 压力角为 的刀具可以切削相同模数和压 力角的任何齿数的齿轮 101 对于单个齿轮来说 节圆半径就等于分度圆半径 102 斜齿轮传动的重合度可以分为端面重合度和附加重合度 103 用标准齿条刀具加工正变位渐开线直齿圆柱外齿轮时 刀具的中线与齿轮的分度圆相切 104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为 105 齿轮连续传动的条件是 106 一对正常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外啮合传动 已知其模数 m 2mm 压力角 20 齿数 z1 20 z2 48 试计算 1 该对齿轮作无侧隙啮合时的中心距 啮合角 节圆半径 6 分 a 1 r 2 欲使其实际中心距为 68 5 mm 今用一对标准斜齿轮 平行轴 凑中心距 在 mn 2mm z1 z2不变时 两斜齿轮的螺旋角应为多少 2 分 3 计算 2 问 中斜齿轮 1 的当量齿数 zv1 2 分 1 a m z1 z2 2 68mm 2 分 200 2 分 mz1 2 20mm 2 分 1 r 2 a m z1 z2 2Cos 6 930 2 分 3 zv1 z1 Cos3 20 44 2 分 107 一对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外啮合传动 已知其模数 压力角 齿顶高系数mmm2 20 顶隙系数 齿数 试计算 1 a h25 0 c30 1 z58 2 z 1 齿轮 1 的分度圆直径 齿顶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 基圆直径 1 d 1a d 1f d 1b d 2 该对齿轮标准啮合时的中心距 啮合角 节圆直径a 1 d 3 欲使其实际中心距mm 今用一对标准斜齿轮凑中心距 在 mn 2mm z1 z2不变时两70 a 斜齿轮的螺旋角应为多少 2 分 mmmzd60302 11 2 分 mmmhdd aa 64212602 11 2 分 mmmchdd af 552 25 0 1 260 2 11 2 分 mmdbb382 5620cos60cos 11 2 分 mmzzma882 5830 22 21 2 分 20 2 分 mmdd60 11 cos2 21 zzma n 2 分 73 13 702 5830 2arccos 2 arccos 21 azzmn 108 一对标准渐开线圆柱直齿轮外啮合传动 正常齿 正确安装 齿侧间隙为零 后 中心距为 144mm 其齿数为 z1 24 z2 120 分度圆上压力角 20 1 求齿轮 2 的模数 m2及其在分度圆上的齿厚 S2 4 分 2 求齿轮 1 的齿顶圆处的压力角 a1 2 分 3 如已求得它们的实际啮合线长度 B1B2 10 3mm 试计算该对齿轮传动的重合度 2 分 4 该对齿轮能否实现连续传动 为什么 2 分 1 a m z1 z2 2 68mm m 2mm 2 分 S2 m2 2 mm 2 分 2 a1 arcos r1cos r a1 29 80 2 分 3 B1B2 pb 1 74 2 分 4 能 2 分 1 109 试设计一对外啮合圆柱齿轮 已知 z1 23 z2 34 mn 2 实际中心距为 59mm 问 1 该对齿轮能否采用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为什么 2 若采用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来满足中心距要求 其分度圆螺旋角 分度圆直径 1 d 2 d 和节圆直径 各为多少 12 分 1 d 2 d 1 直齿轮标准中心距 mm mm572 3423 22 21 zzma59 所以不能采用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2 cos2 21 zzm a n 96 14 592 3423 2 arccos 2 arccos 21 a zzmn 441 4496 14cos 232cos 11 zmd n 695 6596 14cos 342cos 22 zmd n 441 44 11 dd695 65 22 dd 110 已知一对渐开线直齿标准外啮合直齿圆柱齿轮机构 20 ha 1 c 0 25 m 5mm Z1 20 Z2 80 试求 1 齿轮 1 的分度圆直径 齿顶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 基圆直径 1 d 1a d 1f d 1b d 2 该对齿轮标准安装时的中心距 a 3 若实际安装的中心距为 260 mm 求此时啮合角 齿轮 1 的节圆直径 1 d 4 欲使其无侧隙中心距为 260mm 今改用一对平行轴标准斜齿轮凑中心距 在 mn 5mm z1 z2不变时 两斜齿轮的螺旋角应为多少 1 分 mmmzd100205 11 1 分 mmmhdd aa 1105121002 11 1 分 mmmchdd af 5 875 25 0 1 2100 2 11 1 分 mmdbb97 9320cos100cos 11 2 分 mmzzma2502 8020 52 21 2 分 371 25 260 20cos250arccos cosarccos coscos aaaa 2 分 mmiadiddda104 41 2602 1 22 1 2 1121 cos2 21 zzma n 3 分 94 15 2602 8020 5arccos 2 arccos 21 azzmn 111 已知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比 标准模数为 标准压力角为 标准齿顶高系数4 imm3 20 为 标准顶隙系数 1 a h25 0 c 1 用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若标准中心距为 求小齿轮的齿数 分度圆直径 mma150 1 z 1 d 基圆直径 齿顶圆直径 在此基础上 若重新安装实际中心距为 求此时 1b d 1a dmma155 啮合角和小齿轮节圆半径 1 d 2 采用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且无侧系安装中心距为 若基本参数不变 求斜齿轮螺mm155 旋角 2 分 20 41 3 150 2 1 2 1 im a z 2 分 mmmzd60203 11 2 分 mmmhdd aa 66312602 11 2 分 mmdbb381 5620cos60cos 11 2 分 58 24 155 20cos150arccos cosarccos coscos aaaa 2 分 mmiadiddda62 41 1552 1 22 1 2 1121 cos2 21 zzma n 2 分 592 14 155 150arccos 2 arccos 21 azzmn 六 轮系六 轮系 112 差动轮系的自由度为 1 113 行星轮系的自由度为 2 114 基本周转轮系是由行星轮 惰轮和中心轮构成 115 对基本轮系 根据其运动时各轮轴线位置是否固定可分为 轮系 和周转轮系两大类 116 图示轮系 已知 试求传动比 并说明行星架 H 80 30 20 40 20 43221 zzzzz H i1 和齿轮 1 的转向关系 1 1 2 组成定轴轮系 3 分 2 1 2 20 40 12 1 2 2 1 12 nn z z n n i 2 2 3 4 H 组成周转轮系 4 分 2 1 4 20 80 0 12 1 22 42 nn z z n nn i H H H 2 分 10 1 1 H H n n i 齿轮 1 与行星架转向相反 1 分 117 图示轮系中 各轮齿数为 Z1 20 Z2 60 Z2 22 Z4 88 n1 300r min 试求行星架 H 的转速 nH的大小和转向 1 2 组成定轴轮系 有 4 分 3 30 60 1 2 2 1 12 z z n n i 代入 n1 300r min 求得 2 分 min 100 2 rn 2 3 4 H 组成基本周转轮系 有 4 分 4 22 88 2 4 4 2 42 z z nn nn i H HH 暗含已知条件 2 分 0 4 n 22 nn 解得 2 分 min 20rnH 方向与相反 1 分 1 n 118 如图所示的轮系中 轮 的转速为 齿轮的齿数为 min 400 1 rn 求 行星架 H 的转速及转向 60 40 20 52431 zzzzz H n 1 1 2 组成定轴轮系 3 分 rpmnnn z z n n i200 2 1 2 20 40 212 1 2 2 1 12 2 3 4 5 H 组成周转轮系 4 分 3 2020 6020 43 54 5 3 35 zz zz nn nn i H H H 4 0 3 5 H n n n 2 分 mprnnnH 50200 4 1 4 1 4 1 23 1 分 相反 转向与 1 nH 119 在图示传动装置中 已知各轮的齿数为 z1 20 z2 40 z3 20 z4 30 z5 80 运动从 I 轴 输入 II 轴输出 nI 1000 r min 转向如图所示 试求输出轴 II 的转速 n II及转动方向 1 1 2 组成定轴轮系 3 分 min 500 2 1 2 20 40 12 1 2 2 1 12 rnn z z n n i 2 3 4 5 H 组成周转轮系 3 分 4 20 80 3 5 5 3 35 z z nn nn i H HH 带入 2 分 min 500 2 rnnH 0 5 n 1 分 min 2500 3 rnnII 齿轮 3 与齿轮 1 转向相反 1 分 120 在图示轮系中 已知 z1 22 z3 88 z3 z5试求传动比 i15 1 2 3 H 组成基本周转轮系 有 3 分 4 22 88 1 3 3 1 13 z z nn nn i H HH 4 5 组成定轴轮系 有 3 分 3 1 3 5 5 3 53 z z n n i 联系方程 1 分 1 分 H nn 533 nn 联立解得 2 分 9 5 1 15 n n i 121 如图所示电动三爪卡盘传动轮系中 已知各齿轮的齿数为 6 1 z25 22 zz57 3 z 试求传动比 56 4 z 14 i 1 2 3 H 组成基本周转轮系 有 4 分 2 19 6 57 1 3 3 1 13 z z nn nn i H HH 暗含已知条件 1 分 0 3 n 解得 2 分 21 2 1 nnH 1 2 4 H 组成基本周转轮系 有 4 分 3 28 256 5625 21 42 43 1 14 zz zz nn nn i H HH 带入 21 2 1 nnH 解得 2 分 588 4 1 14 n n i 七 其他机构七 其他机构 122 槽轮机构所实现的运动变换是 A 变等速连续转动为间歇转动 B 变转动为移动 C 变等速连续转动为不等速连续转动 D 变转动为摆动 123 棘轮机构所实现的运动变换是 A 变等速连续转动为不等速连续转动 B 变转动为移动 C 变往复摆动为间歇转动 D 变转动为摆动 124 棘轮机构中棘轮的运动形式是 A 连续转动 B 间歇转动 C 间歇移动 D 往复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摄影工作室市场潜力分析-洞察及研究
- 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标准全集
- 高校实验创新基地建设规划与实施
- 高三生物知识复习-提高生物知识掌握
- 企业财务年度预算编制及分析报告
- 2025年广元市贵商村镇银行科技人才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客户合同风险防控及管理方案
- 建筑外墙清洗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 安全标准化培训流程课件
- 室内定位隐私保护法律法规-洞察及研究
- GB/T 46239.1-2025物流企业数字化第1部分:通用要求
- 2025年核电池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语文园地三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统编版
- 2025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150人(第二次)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风险管理案例分析报告
- 社区精神障碍工作总结
- 2025北京房山区区直部门和乡镇(街道)全日制临聘人员招聘37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技术方案评审与验收标准模板
- 镀膜车间安全培训课件
- 中水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政府采购管理 课件 第十三章 政府采购绩效评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