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式、画图、简单说明_第1页
表达式、画图、简单说明_第2页
表达式、画图、简单说明_第3页
表达式、画图、简单说明_第4页
表达式、画图、简单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 并简单说明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 并简单说明 1 1 写出带结构和使用参数的汽车功率平衡方程式 注意符号及说明 写出带结构和使用参数的汽车功率平衡方程式 注意符号及说明 3600761403600 sin 3600 cos 1 1 3 dt dumuAuCGuGfu PPPPP aaDaa t jwif t e r uiiT uF aTogtq at 式中 t F 驱动力 f F 滚动阻力 w F 空气阻力 i F 坡道阻力 j F 加速阻力 tq T 发动机输出转矩 0 i 主减速器传动比 k i 变速器k档传动比 t 传动系机械效率 m 汽车总质量 g 重力加速度 f 滚动阻力系数 坡度角 D C 空气阻力系数 A 汽车迎风面积 a u 汽车车速 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dt du 加速度 2 2 写出 档变速器 档传动比表达式 注意符号及说明 写出 档变速器 档传动比表达式 注意符号及说明 1 5 4 3 2 4 2 3 4 14 4 1 4 1 3 2 2 345 1 1 g g iiiiii iqqiqiqiqiin gggg gggggg 则且若 3 3 画图并叙述地面制动力 制动器制动力 附着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画图并叙述地面制动力 制动器制动力 附着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当踏板力较小时 制动器间隙尚未消除 所以制动器制动力 0 F 若忽略其它阻 力 地面制动力 0 xb F 当 FFxb F 为地面附着力 时 FFxb 当 FFxb max 时 FFxb 且地面制动力 xb F 达到最大值 maxxb F 即 FFxb max 当 FF 时 FFxb 随着 F 的增加 xb F 不再增加 F FFxb max FFxb C N踏板力 fb FF 5 5 写出汽车的后备功率方程式 分析后备功率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的影响 写出汽车的后备功率方程式 分析后备功率对汽车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的影响 利用功率平衡图可求汽车良好平直路面上的最高车速 maxa u 在该平衡点 发动机输 出功率与常见阻力功率相等 发动机处于 100 负荷率状态 另外 通过功率平衡图也可容 易地分析在不同档位和不同车速条件下汽车发动机功率的利用情况 汽车在良好平直的路面上以等速 3a u 行驶 此时阻力功率为 t wf PP 发动机功率克服 常见阻力功率后的剩余功率 s P 该剩余功率 s P 被称为后备功率 如果 驾驶员仍将加速踏板踩到最大行程 则后备功率就被用于加速或者克服坡道阻力 为 了保持汽车以等速 3a u 行驶 必需减少加速踏板行程 使得功率曲线为图中虚线 即在部 分负荷下工作 另外 当汽车速度为 1a u 和 2a u 时 使用不同档位时 汽车后备功率也不同 汽车后备功率越大 汽车的动力性越好 利用后备功率也可确定汽车的爬坡度和加速度 功率平衡图也可用于分析汽车行驶时的发动机负荷率 有利于分析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后 备功率越小 汽车燃料经济性就越好 通常后备功率约 10 20 时 汽车燃料经济性最 好 但后备功率太小会造成发动机经常在全负荷工况下工作 反而不利于提高汽车燃料经 济性 6 6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绘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绘制 I I 曲线曲线 写出这些方法所涉及的力学方程或方程组 写出这些方法所涉及的力学方程或方程组 如已知汽车轴距L 质心高度 g h 总质量m 质心的位置 2 L 质心至后轴的距离 就可用前 后制动器制动力的理想分配关系式 1 2 1 2 22 2 4 2 1 F h mgL F mg Lh L h mg F g g g 绘制 I 曲线 根据方程组 g g z z hL hL F F F F mgFF 1 2 2 1 2 1 21 也可直接绘制 I 曲线 假设一组 值 0 1 0 2 0 3 1 0 每个 值代入方程组 4 30 就具 有一个交点的两条直线 变化 值 取得一组交点 连接这些交点就制成 I 曲线 利用 f 线组 g xb g g xb h mgL F h hL F 2 12 和r线组 1 21 g xbxb gg h mgL FF LhLh 对 于同一 值 f 线和r线的交点既符合 11Zxb FF 也符合 22Zxb FF 取不同的 值 就可得到一组 f 线和r线的交点 这些交点的连线就形成了 I 曲线 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并简单说明 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并简单说明 2 2 用结构使用参数写出汽车行驶方程式 用结构使用参数写出汽车行驶方程式 注意符号定义 注意符号定义 汽车行驶方程式的普遍形式为 jiwft FFFFF 即 dt du mgm uAC fgm r iiT aD d tktq sin 15 21 cos 2 0 式中 t F 驱动力 f F 滚动阻力 w F 空气阻力 i F 坡道阻力 j F 加速阻 力 tq T 发动机输出转矩 0 i 主减速器传动比 k i 变速器k档传动比 t 传动系 机械效率 m 汽车总质量 g 重力加速度 f 滚动阻力系数 坡度角 D C 空气阻力系数 A 汽车迎风面积 a u 汽车车速 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dt du 加速 度 3 3 画出附着率 制动力系数 与滑动率关系曲线 并做必要说明画出附着率 制动力系数 与滑动率关系曲线 并做必要说明 当车轮滑动率 S 较小时 制动力系数 b 随 S 近似成线形关系增加 当制动力系 数 b 在 S 20 附近时达到峰值附着系数 P 然后随着 S 的增加 b 逐渐下降 当 S 100 即汽车车轮完全抱死拖滑时 b 达到滑动附着系数 s 即 sb 对于良好的沥青或水泥混凝土道路 s 相对 b 下 降不多 而小附着系数路面如潮湿或冰雪路面 下降较大 而车轮侧向力系数 侧向附着系数 l 则随 S 增加而逐渐下降 当 s 100 时 0 l 即汽车完全丧失抵抗侧向力的能力 汽车只要受到很小的侧向力 就将发生侧滑 只有当 S 约为 20 12 22 时 汽车才不但具有最大的切向附着能力 而 且也具有较大的侧向附着能力 20 100 p s b S滑动率 b l 4 4 用隔离方法分析汽车加速行驶时整车的受力分析图 并列出平衡方程用隔离方法分析汽车加速行驶时整车的受力分析图 并列出平衡方程 图中和式中 rFii dt d ITTFFF dt du m tTg e ftqtwpp 0 123 分别是车身质量 加速度 后轴对车身的推力 前轴对车身的阻力 空气阻力 经传动系传至车轮轮缘的转 矩 发动机曲轴输出转矩 飞轮转动惯量 飞轮角加速度 主传动器速比 变速器速比 传动系机械效率 轮缘对地面的作用力 车轮滚动半径 6 6 写出汽车的燃料消耗方程式 并解释主要参数 注意符号定义 写出汽车的燃料消耗方程式 并解释主要参数 注意符号定义 a ee S u gP Q 02 1 式中 或 aeeeS ubgPQ 分别是百公里油耗 L 100km 发动机功率 kW 发动机燃料消耗率 或比油耗 h kWg 车速 km h 和燃油重 度 N L 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 并要求简单说明 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 并要求简单说明 3 3 2 2 简述图解法计算燃料消耗量的步骤简述图解法计算燃料消耗量的步骤 已知 ei n i P ei g i 1 2 n 以及汽车的有关结构参数和道路条件 r f 和i 求作出 aS ufQ 等速油耗曲线 根据给定的各个转速 e n 和不同功率下的比油耗 e g 值 采 用拟合的方法求得拟合公式 2ee nPfg 1 由公式 0 377 0 ii rn u k e a 计算找出 a u 和 e n 对应的点 1 n 1a u 2 n 2a u m n am u 2 分别求出汽车在水平道路上克服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消耗功率 r P 和 w P 360015 213600 3 aDaw w AuCuF P cos 36003600 r aar r Gf uuF P 3 求出发动机为克服此阻力消耗功率 e P 4 由 e n 和对应的 e P 从 2ee nPfg 计算 e g 5 计算出对应的百公里油耗 S Q 为 a ee S u gP Q 02 1 6 选取一系列转速 1 n 2 n 3 n 4 n m n 找出对应车速 1a u 2a u 3a u 4a u am u 据此计算出 SmSSSS QQQQQ 4321 把这些 S Q a u 的点连成线 即为汽车在一定档位下的等速油耗曲线 为计算方便 计 算过程列于表 3 7 等速油耗计算方法 e n r min 计算公 式 1 n 2 n 3 n 4 n m n a u km h 0 377 0 ii rn k e 1a u 2a u 3a u 4a u am u r P kW 3600 aru mgf 1r P 2r P 3r P 4r P rm P w P kw 76140 3 aDAu C 1w P 2w P 3w P 4w P wm P e P T rw PP 1 P 2 P 3 P 4 P m P e g g kWh a e u Pg 02 1 1e g 2e g 3e g 4e g em g S Q L 100km 1S Q 2S Q 3S Q 4S Q Sm Q 6 6 说明驱动力说明驱动力 t F 与切向反作用力与切向反作用力 x F 之间的关系之间的关系 在什么条件下 可以认为 在什么条件下 可以认为 xt FF 当车轮纯滚动前进运动 xft FFF 或者当车轮未抱死滚动时 xfb FFF 式中 x F 切向力 t F 驱动力 b F 制动力 f F 滚动阻力 通常 ft FF 或 fb FF 所以 xt FF 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说明 计算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说明 计算 4 4 3 3 简述图解计算等速燃料消耗量的步骤简述图解计算等速燃料消耗量的步骤 已知 ei n i P ei g i 1 2 n 以及汽车的有关结构参数和道路条件 r f 和i 求作出 aS ufQ 等速油耗曲线 根据给定的各个转速 e n 和不同功率下的比油耗 e g 值 采 用拟合的方法求得拟合公式 2ee nPfg 1 由公式 0 377 0 ii rn u k e a 计算找出 a u 和 e n 对应的点 1 n 1a u 2 n 2a u m n am u 2 分别求出汽车在水平道路上克服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消耗功率 r P 和 w P 360015 213600 3 aDaw w AuCuF P cos 36003600 r aar r Gf uuF P 3 求出发动机为克服此阻力消耗功率 e P 4 由 e n 和对应的 e P 从 2ee nPfg 计算 e g 5 计算出对应的百公里油耗 S Q 为 6 选取一系列转速 1 n 2 n 3 n 4 n m n 找出对应车速 1a u 2a u 3a u 4a u am u 据此计算出 SmSSSS QQQQQ 4321 把这些 S Q a u 的点连成线 即为汽车在一定档位下的等速油耗曲线 为计算方便 计 算过程列于 下表 等速油耗计算方法 e n r min 计算公 式 1 n 2 n 3 n 4 n m n a u km h 0 377 0 ii rn k e1a u 2a u 3a u 4a u am u r P kW3600 aru mgf 1r P 2r P 3r P 4r P rm P w P kw 76140 3 aDAu C 1w P 2w P 3w P 4w P wm P a ee S u gP Q 02 1 e P T rw PP 1 P 2 P 3 P 4 P m P e g g kWh 1e g 2e g 3e g 4e g em g S Q L 100km a e u Pg 02 1 1S Q 2S Q 3S Q 4S Q Sm Q 4 4 有几种确定汽车最高车速的方法 并有哪几种作图法可确定最高车速 有几种确定汽车最高车速的方法 并有哪几种作图法可确定最高车速 通常有三种方法可求的汽车的最高车速 它们分别是驱动力 行驶阻力平衡图法 动 力因数 滚动阻力平衡图法 功率平衡图法 驱动力 行驶阻力平衡图法 即使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平衡时的车速 0 wft FFF 功率平衡图法 即使发动机功率与行驶阻力功率平衡时的车速 0 Twfe PPP 动力特性图法 即动力因数D与道路阻力系数平衡 0 0Dfi 5 5画图并说明最小传动比的选取原则 画图并说明最小传动比的选取原则 假设 0 5i 时 max22maxapaa uuuu 0 5i 时 max33max3max2 apaa uuuu 其中 3p u 不可能达到 但后备功率小 动力性变差 燃油经济性变好 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并简单说明 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并简单说明 5 5 3 3 画出制动力系数和侧向力系数与滑动率关系曲线 并做必要说明 含特征点 画出制动力系数和侧向力系数与滑动率关系曲线 并做必要说明 含特征点 当车轮滑动率 S 较小时 制动力系数 b 随 S 近似成线形关系增加 当制动力系数 b 在 S 20 附近时达到峰值附着系数 P 然后随着 S 的增加 b 逐渐下降 当 S 100 即汽车车轮完全抱死拖滑时 b 达到滑动附着系数 s 即 sb 对于 良好的沥青或水泥混凝土道路 s 相对 b 下 降不多 而小附着系数路面如潮湿或冰雪路 面 下降较大 而车轮侧向力系数 侧向附着系数 l 则随 S 增加而逐渐下降 当 s 100 时 0 l 即汽车完全丧失抵抗侧向力的能力 汽车只要受到很小的侧向力 就将发生侧滑 只有当 S 约为 20 12 22 时 汽车才不但具有最大的切向附着能力 而且也具 有较大的侧向附着能力 4 4 用隔离法分析汽车加速行驶时主动轮的受力分析图 并列出平衡方程组用隔离法分析汽车加速行驶时主动轮的受力分析图 并列出平衡方程组 图中和式中 rFii dt d ITTFFF dt du m tTg e ftqtwpp 0 123 分别是车身质量 加速度 后轴对车身的推力 前轴对车身的阻力 空气阻力 经传 动系传至车轮轮缘的转矩 发动机曲轴输出转矩 飞轮转动惯量 飞轮角加速度 主传动 器速比 变速器速比 传动系机械效率 轮缘对地面的作用力 车轮滚动半径 5 5 作图描述汽车稳定性因数作图描述汽车稳定性因数K与汽车前后轮侧偏角之差与汽车前后轮侧偏角之差 21 的对应关系 并说明 的对应关系 并说明 汽车稳定性因数K为 1 2 2 1 2 k L k L L m K 右边分子和分母同乘以侧向加速度 y a 有 1 1 2 2 1 1 2 2 1 2 Lk Lma Lk Lma aLk L k L aL ma K yy yy y 整理 得 1 1 1 2 2 k F k F La K YY y 20 100 p s b S滑动率 b l 因 2 2 2 k FY 1 1 1 k FY 且侧向加速度 y a 与前 后轮的侧偏角 1 2 符号相 反 所以 当 1 2 y a 取绝对值时 21 y a 的关系为 1 21 y La K 上式表明 21 与K成线性关系 其斜率为 y La 1 若 0 21 则 0 K 为不足转向 当 0 21 时 则 0 K 为中性转向 当 0 21 时 0 K 时 为过度转向 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并简单说明 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并简单说明 6 6 4 4 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列出计算汽车多工况燃料消耗量的过程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列出计算汽车多工况燃料消耗量的过程 等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 367 1 Pb Q 加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 101 212 323 1 1 1 2 1 2 1 2 1 2 tt tt tt nt ntn n ai i QQQt QQQt QQQt QQQt QQ 等减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 23 3 6 aa di d uu QQ du dt 怠速停车时的燃油消耗量 idi s QQt 整个循环工况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 100 s Q Q s 5 5画出全轮驱动汽车加速上坡时的整车受力分析图 注意符号说明 画出全轮驱动汽车加速上坡时的整车受力分析图 注意符号说明 x F 切向力 f T 滚动阻力偶 w F 空气阻力 sinmgFi 坡道阻力 dt du mFj 加速阻力 j T 转动惯性力矩 坡度角 z F 地面法向反力 m 汽车 总质量 g 重力加速度 g h 汽车质心高度 L 轴距 1 L 质心到前轴距离 2 L 汽车质心到后轴距 a u 汽车车速 dt du 加速度 二 写出表达式或画图或计算 并简单予以说明二 写出表达式或画图或计算 并简单予以说明 8 8 1 1 写出带结构 使用参数的汽车功率平衡方程式 注意符号及说明 写出带结构 使用参数的汽车功率平衡方程式 注意符号及说明 3600761403600 sin 3600 cos 1 1 3 dt dumuAuCGuGfu PPPPP aaDaa t jwif t e 式中 t F 驱动力 f F 滚动阻力 w F 空气阻力 i F 坡道阻力 j F 加速阻 力 tq T 发动机输出转矩 0 i 主传动器传动比 k i 变速器k档传动比 t 传动系 机械效率 m 汽车总质量 g 重力加速度 f 滚动阻力系数 坡度角 D C 空气阻力系数 A 汽车迎风面积 a u 汽车车速 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dt du 加速 度 2 2 写出带结构 使用参数的汽车燃料消耗方程式 注意符号及说明 写出带结构 使用参数的汽车燃料消耗方程式 注意符号及说明 3600761403600 1 1 367 3 dt dumuAuCGfu P bP Q aaDa T e e t 其中 式中 t 传动系机械效率 m 汽车总质量 g 重力加速度 f 滚动阻力系数 坡度角 D C 空气阻力系数 A 汽车迎风面 积 a u 汽车车速 旋转质量换 算系数 dt du 加速度 e P 发动机功 率 b 发动机燃料消耗率 比油耗 燃油重度 3 3 画出制动减速度与制动时间关系曲线 画出制动减速度与制动时间关系曲线 并说明制动过程四阶段 并说明制动过程四阶段 汽车反应时间 1 包括驾驶员发现 识别障碍并做出决定的反应时间 1 把脚从加速 踏板换到制动踏板上的时间 1 以及消除制动踏板的间隙等所需要的时间 2 制动力增长时间 2 从出现制动力 减速度 到上升至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 在汽车处于空挡状态下 如果忽略传动系和地面滚动摩擦阻力的制动作用 在 21 时间内 车速将等于初速度 0 u m s 不变 在持续制动时间 3 内 假定制动踏板力及制动力为常数 则减速度 j 也不变 制动力的消除也需要一段时间 4 4 4 画出前轮驱动汽车加速上坡时的整车受力分析图 画出前轮驱动汽车加速上坡时的整车受力分析图 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并简单说明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并简单说明 9 9 写出带结构 使用参数的汽车行驶方程式 注意符号 写出带结构 使用参数的汽车行驶方程式 注意符号 汽车行驶方程式的普遍形式为 jiwft FFFFF 即 dt du mmg AuC mgf r iiT aD d tktq sin 15 21 cos 2 0 式中 t F 驱动力 f F 滚动阻力 w F 空气阻力 i F 坡道阻力 j F 加速阻 力 tq T 发动机输出转矩 0 i 主传动器传动比 k i 变速器k档传动比 t 传动系 机械效率 m 汽车总质量 g 重力加速度 f 滚动阻力系数 坡度角 D C 空气阻力系数 A 汽车迎风面积 a u 汽车车速 旋转质量换算系数 dt du 加速 度 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并简单说明二 写出表达式 画图 计算并简单说明 10 10 7 7 峰值附着系数及其实际应用意义 峰值附着系数及其实际应用意义 一般将地面制动力与地面法向 反作用力 z F 平直道路为垂直载荷 之比成为制动力系数 b 它是滑动 率s的函数 由图可知 当s较小 时 b 近似为s的线性函数 随着 s的增加b 急剧增加 当 b 趋近 于 p 时 随着s的增加 b 增加 缓慢 直到达到最大值 p 通常 p 被称为峰值附着系数 很多试验 表明 2515 p 然后 随 着s继续增加 b 开始下降 直至 100 s sb 二 写出表达式 或画图 计算 并简单说明二 写出表达式 或画图 计算 并简单说明 11 11 1 1 写出稳定性因数写出稳定性因数 K 0K 0 时汽车的转向灵敏度表达式 并绘图说明 时汽车的转向灵敏度表达式 并绘图说明 2 2 1 2 2 1 2 1 1 Ku Lu u k L k L L m Lu S r 若 0 K 则 Lu S r 即转向灵敏度不随车速变化 3 3 画图并说明汽车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时汽车转向响应的过渡过程 画图并说明汽车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时汽车转向响应的过渡过程 一辆等速行驶汽车在 0 t 时 驾驶员急速转动转向盘至角度 sw 并维持此转角不变 即转向盘角阶跃输入 时的汽车瞬态响应曲线 给汽车以转向盘角阶跃输入后 汽车横摆角速度经过一段过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