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切应力分析_第1页
第四章切应力分析_第2页
第四章切应力分析_第3页
第四章切应力分析_第4页
第四章切应力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四章第四章 弹性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析弹性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析 教学方案 学 时 6 基 本 内 容 1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圆轴扭转变形特征 变形协调方程 物理关系 静力学关系 2 非圆截面杆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截面翘曲 切应力公式 教 学 目 的 1 了解外力偶矩与功率 转速间的关系 2 掌握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公式及其应用 3 了解矩形截面杆扭转时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 4 了解矩形截面梁 工字形截面梁的弯曲切应力的分布规律 掌握 最大弯曲切应力的计算 重 点 难 点 重点重点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切应力公式的建立及其分布规律 难点难点 矩形截面梁弯曲切应力公式的推导 教 学 方 法 用简单模型教具演示圆轴扭转变形的平面假定 课外作业4 5 9 11 第四章第四章 弹性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析弹性杆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析 对于实心截面杆件以及某些薄壁截面杆件 当其横截面上仅有扭矩 Mx 或剪力 FQy或 FQz 时 与这些内力分量相对应的分布内力 其作用面与横截面重合 这时分布内力在一点 处的集度 即为切应力 2 分析与扭矩和剪力对应的切应力的方法不完全相同 对于扭矩存在的情形 依然借助于 平衡 变形协调与物性关系 其过程与正应力分析相似 对于剪力存在的情形 在一定的前 提下 则仅借助于平衡方程 本章重点介绍圆截面杆在扭矩作用下其横截面切应力以及薄壁杆件的弯曲切应力分析 4 1 4 1 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工程上将传递功率的构件称为轴 且大多数情形下均为圆轴 当圆轴承受绕轴线转动的 外扭转力偶作用时 图 4 1 其横截面上将只有扭矩一个内力分量 轴受扭时 其上的外扭转 力偶矩 Me 单位为 Nm 与轴传递的功率 P 单位为 kW 和轴的转速 n 单位为 r min 有 如下关系 4 1 min 9549 r kW mNe n P M 不难看出 受扭后 轴将产生扭转变形 如图 4 2b 所示 圆轴上的每个微元 例如图 4 2a 中的 ABCD 的直角均发生变化 这种直角的改变量即为切应变 如图 4 2c 所示 这表明 圆轴横截面和纵截面上都将出现切应力 图中 AB 和 CD 边对应着横截面 AC 和 BD 边则对 应着纵截面 分别用 和表示 应用平衡关系不难证明 3 4 2 这一关系称为切应力互等定理或切应力成对定理 1 平面假平面假设设及及变变形几何关系形几何关系 变变形形协协调调方程方程 如图 4 3a 所示受扭圆轴 与薄圆筒相似 如用一系列平行的纵线与圆周线将圆轴表面分 成一个个小方格 可以观察到受扭后表面变形有以下规律 1 各圆周线绕轴线相对转动一微小转角 但大小 形状及相互间距不变 2 由于是小变形 各纵线平行地倾斜一个微小角度 认为仍为直线 因而各小方格 变形后成为菱形 平面假设 平面假设 变形前横截面为圆形平面 变形 后仍为圆形平面 只是各截面绕轴线相对 刚性 地 转了一个角度 从图 4 3a 取出图 4 3b 所示 微段 dx 其中两截面 pp qq 相对转动了扭转角 d 纵线 ab 倾斜小角度成为 ab 而在半径 处的纵线 cd 根据平面假设 转过 d后成为od cd 其相应倾角为 见图 4 3c 由于是小变 形 从图 4 3c 可知 于是 ddxrdd dx d 4 3 对于半径为 R 的圆轴表面 见图 4 3b 则为 4 4 dx d R 应用反对称性和反证法也可以从理论上证明 圆轴受扭后圆轴受扭后 其横截面依然保持平面其横截面依然保持平面 其上其上 的各点只能在同一平面内转动的各点只能在同一平面内转动 并且 受扭后圆轴横截面只发生刚性转动受扭后圆轴横截面只发生刚性转动 通过扭转变形分 析仍可以得到式 4 3 该式表明 圆轴扭转时 其横截面上任意点处的切应变与该点至截 圆轴扭转时 其横截面上任意点处的切应变与该点至截 面中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面中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 式 4 3 即为圆轴扭转时的变形协调方程 2 物性关系物性关系 剪切虎克定律剪切虎克定律 若在弹性范围内加载 即切应力小于某一极限值时 对于大多数各向同性材料 切应力与切应变之间存在线 性关系 如图 4 4 所示 于是 有 4 5 G 上式即为剪切虎克定律剪切虎克定律 图 4 3 图 4 4 4 3 静力学方程静力学方程 将式 4 3 代入式 4 4 到 4 6 dx d G 这表明 横截面上各点的切应力与点到截面中心的距离成正比 即切应力沿截面的半径呈线 性分布 如图 4 5 6 方向如图 4 6a 所示 作用在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形成一分布力系 这一力系向截面中心简化的结果为一力偶 其力偶矩即为该截面上的扭矩 于是有 4 7 x A MdA 此即静力学方程 将式 4 6 代入 4 7 后 得到 4 8 P x GI M dx d 其中 4 9 A P dAI 2 为圆截面对其中心的极惯性矩极惯性矩 式 4 8 中的称 P GI 为圆轴的扭转刚度扭转刚度 4 切切应应力表达式力表达式 将式 4 8 代人式 4 6 得到 4 10 P x I M 此即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任意点的切应力表达式 其中 Mx由平衡条件确定 IP由式 4 9 积分求得 参见图 4 6b 中微元面积的取法 对于直径为 d 的实心圆轴 32 4 d Ip 4 11 图 4 5 5 对于内 外直径分别为 d D 的空心圆轴 4 12 Dd d Ip 1 32 4 4 从图 4 5 6a 中不难看出 最大切应力发生在横截面边缘上各点 其值由下式确定 4 13 p x W M max 其中 4 14 max P p I W 称为圆截面的扭转截面系数扭转截面系数 对于实心圆截面和空心圆截面 分别有 4 15 16 3 d Wp 4 16 1 16 4 3 d Wp 5 端部加端部加载载方式的影响方式的影响 以上讨论中忽略了轴端外扭转力偶矩的施加方式 是集中力偶还是位于端截面内的分布 力偶 是均匀分布的分布力偶 还是与横截面上切应力分布相似的分布力系 为了使轴两 端之间所有横截面都保持平面并只产生刚性转动 外扭转力偶的施加方式应使两端面保持平 面并只产生刚性转动 这种加载方式可以通过将外扭转力偶矩施加在与轴端固结的刚性板上 而实现 如图 4 一 7 所示 在这样的加载方式下 前面所导出的公式可应用于轴全长的所有 截面 否则 根据圣维南原理只适用于离端部稍远处的截面 6 应应用用举举例例 例题例题 4 1 实心圆轴与空心圆轴通过牙嵌式离合器相联 并传递功率 如图 4 8 所示 已 知轴的转速 n 100r min 传递的功率 P 7kW 若要求二者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均等于 40Mpa 且已知空心圆轴的内 外径之比 0 5 试确定实心轴的直径和空心轴的外径 解解 由于二者的转速和所传递的功率均相等 故二者承受相同的外扭转力偶矩 横截面 上的扭矩也因而相等 根据 图 4 7 圆轴端部施加力偶的刚性板 a b 图 4 8 6 min 9549 r kW mNe n P M 求得 mNMM ex 2 716100 5 79549 设实心轴的直径为 d1 空心轴的内 外径分别为 d2和 D2 对于实心轴 根据 MPa d M W M x P x 4 16 3 11 max 求得 mmmd45045 0 1040 2 71616 3 6 1 对于空心轴 根据 MPa D M W M x P x 40 1 16 43 22 max 算得 mmmD46046 0 1040 5 01 2 71616 3 64 2 mmDd235 0 22 二者的横截面面积之比为 28 1 5 01 1 1046 1045 1 2 2 3 3 22 2 2 1 2 1 D d A A 可见 如果轴的长度相同 在最大切应力相同的情形下 实心轴所用材料要比空心轴多 如果轴的长度相同 在最大切应力相同的情形下 实心轴所用材料要比空心轴多 例题例题 4 2 图 4 9 所示传动机构中 功率从轮 B 输入 通过锥形齿轮将其一半传递给铅 垂 C 轴 另一半传递给 H 水平轴 已知输入功率 P1 14kw 水平轴 E 和 H 转速 n1 n2 120r min 锥齿轮 A 和 D 的齿数分别为 Z1 36 Z3 12 各轴的直径分别为 d1 70mm d2 50mm d3 35mm 试确定各轴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解解 1 各轴所承受的扭矩 各轴所传递的功率分别为 kWPPPkWP72 14 1321 转速分别为 min120 21 rnn 3 图 4 9 7 据此 算得各轴承受的扭矩 min 360 12 36 120 3 1 13 r z z nn mNMM ex 1114 120 14 9549 11 mNMM ex 557 120 7 9549 22 mNMM ex 7 185 360 7 9549 33 2 计算最大切应力 E H C 轴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分别为 MPaPa W M E P x 54 161054 16 1070 111416 6 93 1 1 max MPaPa W M H P x 69 221069 22 1050 55716 6 93 2 2 max MPaPa W M C P x 98 211098 21 1035 7 18516 6 93 3 3 max 4 2 4 2 非圆截面杆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非圆截面杆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1 截面截面翘翘曲曲 非非圆圆截面杆扭截面杆扭转时转时的的变变形特征形特征 由于非圆截面杆不具有轴对称性质 故当杆的横截面转过一角度时 位于固定位置的观 察者所看到的截面形状是不同的 因此 上一节关于横截面保持平面的结论将不再成立 试验结果表明 非圆 正方形 矩形 三角形 椭圆形等 截面杆扭转时 横截面外周线 将改变原来的形状 并且不再位于同一平面内 由此推定 杆横截面将不再保持平面 而 发生翘曲翘曲 图 4 10a 中所示为一矩形截面杆受扭后发生翘曲的情形 由于翘曲 非圆截面杆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将与圆截面杆有很大差异 2 根据平衡得到重要根据平衡得到重要结论结论 考察图 4 10a 中所示的受扭矩形截面杆上位于角点的微元 图 4 10b 假定微元各面 上的切应力如图 4 10c 中所示 由于垂直于 y z 坐标轴的杆表面均为自由表面 无外力作用 故微元上与之对应的面上的切应力均为零 即 图 4 10 a b c 8 0 zxzyyxyz 根据切应力成对定理 角点微元垂直于 x 轴的面 对应于杆横截面 上 与上述切应力互等的 切应力也必然为零 即 0 xzxy 采用类似方法 读者不难证明 杆件横截面上沿周边各点的切应力必与周边相切 于是 根 据平衡分析 得到下列重要结论 非圆截面杆扭转时 横截面上周边各点的切应力沿着周边切线方向 有凸角的多边形截面杆 横截面上凸角点处的切应力等于零 3 矩形截矩形截面杆的扭面杆的扭转问题转问题 对于受扭转的矩形截面杆件 如图 4 11a 所示 杆件受扭转力偶作用发生变形 变形后 其横截面将不再保持平面 而发生 翘曲 图 4 11b 扭转时 若各横截面翘曲是自由的 不受约束 此时相邻横截面的翘曲处处相同 杆件 轴向纤维的长度无变化 因而横截面上 只有切应力切应力没有正应力正应力 这种扭转称为自由扭转 此时横截面上剪应力规律如下 图 14 11c 1 边缘各点的切应力与周边相切 沿周边方向形成剪流 2 发生在矩形长边中点处 大小为 max 4 17 P x W M max 2 1hb CW P 次大切应力发生在短边中点 大小为 4 18 max 11 C 四个角点处剪应力 0 c 图 4 11 9 3 杆件横截面单位长度扭转角由下式计算 4 19 12 1 21 0 3 1 4 4 3 h b h b Ghb M x 式中 G 为材料的切变模量 其中系数与有关 可查表 4 1 11 C C b h 注意到 对非圆截面扭转 平面假设不再成立 上面计算公式是将弹性力学的分析结果 写成圆轴公式形式 当时 截面成为狭长矩形 此时 若以表示狭长矩形的短边长度 则10 b h 3 1 1 C 式 4 17 和式 4 19 化为 4 28 P x P x GI M W M max 其中 此时长边上应力趋于均匀 如图 4 12 所示 实例如图 4 13 2 3 1 hW P 3 3 1 hI P 所示的曲拐 在工程实际结构中受扭构件某些横截面的翘曲要受到约束 如支承处 加载面处等 此扭转称为约束扭转 其特点是轴向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 导致横截面上除扭转切应力外还 出现正应力 对非圆截面杆件约束扭转提示 1 对薄壁截面 如型钢 将引起较大的正应力 有关内容可参 开口薄壁杆件约束 扭转 专题 2 对实心截面杆件 如矩形 椭圆形 正应力一般很小可以略去 仍按自由扭转处 理 图 4 12 图 4 13 10 思考题思考题 如图 4 14a b 所示 开口和闭口薄壁圆 管横截面的平均直径均为 D 壁厚均为 横截面上 的扭矩均为 Mx 讨论开口圆环截面与闭环圆截面受扭 转时横截面上最大切应力情况 并画出两种情况下 切 应力沿厚度方向的分布 4 3 4 3 梁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梁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 梁受横弯曲时 虽然横截面上既有正应力 又有切应力 但一般情况下 切应 力对梁的强度和变形的影响属于次要因素 因此对由剪力引起的切应力 不再用变形 物理 和静力关系进行推导 而是在承认正应力公式 6 2 仍然适用的基础上 假定剪应力在横 截面上的分布规律 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导出剪应力的计算公式 1 矩形截面梁 矩形截面梁 对于图 4 15 所示的矩形截面梁 横截面上作用剪力 FQ 现分析距中性轴 z 为 y 的横线 上的剪应力分布情况 根据剪应力成对定理 横线两端的剪应力必与截面两侧边相 1 aa 1 aa 切 即与剪力 FQ的方向一致 由于对称的关系 横线中点处的剪应力也必与 FQ的方向 1 aa 相同 根据这三点剪应力的方向 可以设想线上各点切应力的方向皆平行于剪力 FQ 又 1 aa 因截面高度 h 大于宽度 b 切应力的数值沿横线不可能有太大变化 可以认为是均匀分 1 aa 布的 基于上述分析 可作如下假设 1 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切应力方向均平行于剪力 FQ 图 4 14 11 2 切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 基于上述假定得到的解 与精确解相比有足够的精确度 从图 4 16a 的横弯梁中截出 dx 微段 其左右截面上的内力如图 4 16b 所示 梁的横截面尺寸如图 4 16c 所示 现欲求距中 性轴 z 为 y 的横线处的切应力 过用平行于中性层的纵截面自 dx 微段中 1 aa 1 aa 11cc aa 截出一微块 图 4 16d 根据切应力成对定理 微块的纵截面上存在均匀分布的剪应力 微块左右侧面上正应力的合力分别为和 其中 1 N 2 N 4 29 1 I1 z z A z A S I M dA I My dAN 4 30 1 II2 z z A z A S I dMM dA I ydMM dAN 式中 为微块的侧面面积 为面积中距中性轴为 处的正应力 A III A 1 y 1 A z dAyS 由微块沿 x 方向的平衡条件 得 0 x 4 31 0 21 dxbNN 将式 4 29 和式 4 30 代入式 4 31 得 0 bdxS I dM z z 故 z z bI S dx dM 图 4 16 图 4 15 12 因 故求得横截面上距中性轴为 y 处横线上各点的剪应力为 Q F dx dM 4 32 z zQ bI SF 式 4 32 也适用于其它截面形式的梁 式中 为截面上的剪力 为整个截 Q F z I 面对中性轴 z 的惯性矩 b 为横截面在所求应力点处的宽度 为面积对中性轴的 y S A 静矩 对于矩形截面梁 图 4 17 可取 于是 1 bdydA 4 2 2 2 2 111 y hb dybydAyS h y A z 这样 式 4 32 可写成 4 2 2 2 y h I F z Q 上式表明 沿截面高度剪应力 按抛物线规律变化 图 4 17 在截面上 下边缘处 y 0 在中性轴上 2 h y 0 切应力值最大 其值为 4 33 A FQ 2 3 max 式中 A bh 即矩形截面梁的最大切应力是其平均剪应力的 倍 2 3 2 圆圆形截面梁形截面梁 在圆形截面上 图 4 18 任一平行于中性轴的横线 aa 两 1 端处 剪应力的方向必切于圆周 并相交于 y 轴上的 c 点 因 此 横线上各点剪应力方向是变化的 但在中性轴上各点剪应 力的方向皆平行于剪力 FQ 设为均匀分布 其值为最大 由式 4 32 求得 4 34 A Q 3 4 max 式中 即圆截面的最大切应力为其平均切应力的倍 2 4 dA 3 4 图 4 18 图 4 17 13 3 工字形截面梁 工字形截面梁 工字形截面梁由腹板和翼缘组成 式 4 32 的计算结果表明 在翼缘上切应力很小 在腹板上切应力沿腹板高度按抛物线规律变化 如图 4 19 所示 最大剪应力在中性轴上 其值为 Z zQ dI SF max max 式中 S 为中性轴一侧截面面积对中性 zmax 轴的静矩 对于轧制的工字钢 式中的 可以从型钢表中查得 max z z S I 计算结果表明 腹板承担的剪力约为 0 95 0 97 FQ 因此也可用下式计算 的近似值 max dh FQ 1 max 式中 h 为腹板的高度 d 为腹板的宽度 1 4 3 4 3 弯曲中心弯曲中心 1 切切应应力流力流 对于薄壁截面 与剪力相对应的切应力具有下列显著特征 根据切应力成对定理 若杆件表面无切向力作用 则薄壁截面上的切应力作用线必平 行于截面周边的切线方向 并形成切应力流 由于壁很薄 故切应力沿壁厚方向可视为均匀分布 由此可见 在薄壁截面上与剪力相对应的切应力可能与剪力方向一致 也可能不一致 如图 4 20a 所示 假定平面弯曲正应力公式成立所需的条件都得以满足 则采用考察局部平衡的方法 可 以确定相关纵截面上切应力的方向 从而确定薄壁横截面在截开处切应力的方向 如图 4 20b 所示 据此 由切应力互等定理即可确定横截面上切应力流的方向 图 4 19 14 2 弯曲中心弯曲中心 对于薄壁截面 由于切应力方向必须平行于截面周边的切线方向 所以与切应力相对 应的分布力系向横截面所在平面内不同点简化 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如果向某一点简化结 果所得的主矢不为零而主矩为零 则这一点称为弯曲中心弯曲中心或剪力中心剪力中心 以图 4 21a 所示的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