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型研究进展_第1页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型研究进展_第2页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型研究进展_第3页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型研究进展_第4页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型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型研究进展【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证候分型;综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如不及时治疗,病变可逐步由骶椎向腰、胸、颈椎发展以至脊柱关节弯曲、变形、强直,甚至出现柱状腰、驼背等,导致脊柱融合,并波及外周关节及眼、肺、肾等脏器,致残率较高。根据临床表现,AS 可归属于中医学“骨痹” 、 “腰痛” 、“肾痹” 、 “尪痹”等范畴。近年来,中医对 AS证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对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现选择资料相对完整、全面的文章 29篇,对其证候分型综述如下。1 国家相关部门及学会制定 AS中医证候分型标准1988年 4月,在昆明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上,学术界对 AS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价标准作了修订,中医诊断均为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依据焦树德教授创建尪痹的辨证分型,分为风重、湿重、寒重、化热 4个证型1。199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2 / 6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将该病分为风寒湿痹、气滞血瘀、肝肾不足 3个证型。2002 年,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分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肾阳亏虚、肝肾不足 5个证型。2 老中医临床经验分型 陈纪蕃4认为,该病肾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风寒湿邪等因素起着诱发的作用,分为湿热壅滞督脉、寒湿留着督脉,肝肾阴亏、邪留督脉,脾肾阳虚、寒留督脉,肝肾精亏、督脉失养 5个证型。路志正5认为,本病病位多在筋骨,而筋骨有赖于气血之温煦和肝肾之濡养,若气血不足或肝肾亏虚,内生寒湿或寒湿乘虚而入,痹阻筋脉,则易发本病,故将本病分为气血不足和肝肾亏虚 2个证型。焦氏6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肾督两虚,阳气开阖失常,寒邪乘虚入侵,督肾相联,肾主骨,寒邪与肾同期相感,致督肾同时发病,将本病分为肾虚督寒、邪郁化热、痹阻肢节、邪及肝肺 4个证型。胡荫奇认为7,本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素体虚弱,禀赋不足,肝肾精血亏虚,风寒湿深侵肾督,寒湿或可郁而化热,深入骨骱、脊柱。肝肾精血不足,使筋挛骨弱而邪留不去,渐致痰浊瘀血阻于体内,终致疾病缠绵难愈,临证分为肾督3 / 6亏虚、风寒湿痹阻,肝肾阴虚、湿热痹阻,肝肾亏虚、痰瘀痹阻 3型论治。张氏8根据病因病机亦分为阳虚督寒、肝肾阴虚、血瘀、寒湿、湿热、痰瘀痹阻 6型。张氏9将该病总结为寒湿痹阻、湿热内蕴、肝肾亏虚、气血两虚及痰瘀痹阻 5型。袁氏10将本病分为虚寒、阴虚、血瘀、湿热 4型。陈氏11依据病因病机分为气虚血瘀、脾虚湿阻、肝肾阴虚、下焦瘀阻 4型。郑显才12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气血虚痹、肝肾虚痹 4型。陆氏13以本病主要病机为肾虚、外感风寒湿邪、痰瘀痹阻等为辨证论治基础,将本病分为阳虚、肝肾阴虚、寒湿、风盛、痰瘀痹阻、寒热错杂等 6型。关氏14运用金匮方辨证治疗 AS,将其分为风湿痹阻、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肝肾不足、气虚以及血虚 7型。包氏等15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 23例,中医辨证分为寒湿阻络及湿热阻络 2型。王氏16根据 3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影像学结果,将本病分为寒湿痹阻、痰瘀阻滞、肝肾亏虚 3型。3 根据临床分期进行分型AS的病变具有过程性,病情缠绵,反复发作,经久难愈。临床按病势分为急性活动期、缓解稳定期;按病变程度分为早、中、晚期。根据各期 AS中医临床表现特点结合其病情、病程不同进行研究,反映出本病在证候上的时相性及动态演变规律。冯兴华17将本病分为活动期和稳定期,认为4 / 6活动期多为湿热瘀阻证,稳定期多为肾虚血瘀证。潘氏18则认为,活动期多为寒郁化热之湿热瘀毒互结的寒热错杂证,稳定期多为肾亏寒凝、痰湿聚集之虚实夹杂证。陶氏19将病症分期与中医病势结合,认为活动期为标证,属湿热痰瘀痹阻型,稳定期为本证,属肾虚寒湿、痰瘀痹阻型,而行标本论治。尹玉茹20将隐匿期归为风寒湿热型,活动期归为湿热毒瘀互结型,稳定期归为肾精亏虚、肝失濡养型。胡荫奇21则把 AS分为早期、活动期和缓解期,并分别辨证为肾督亏虚,寒湿痹阻;肝肾阴虚,湿热痹阻;肝肾亏虚,痰瘀痹阻 3型。黄仰模22依据病变规律将 AS分为早期、活动期、稳定期。早期分为寒湿和湿热 2型;活动期为湿毒痰瘀互结,筋骨经络痹阻型;稳定期属疾病的后期,以虚为主,可分属肾虚督寒、肝肾阴虚、气虚血瘀 3型。吴氏等23研究认为,AS 最多见的辨证分型为湿热瘀阻型,此型临床常见于早期、中期的急性活动期;其次是寒热错杂型,多见于中期,病情呈慢性活动性;肝肾气血亏虚型则中晚期多见。沈氏24用证候对应 AS的早、中、晚期变化进行分析,认为 AS早期为筋痹,病位在肝;中期为骨痹,病位在肾;晚期为骨痿,病位亦在肾。阎氏等25将其分为发作期、缓解期,并将发作期分为肾虚督寒、邪郁化热、湿热伤肾、邪闭肢节、邪及肝肺 5型进行分证论治。赵氏等26将 AS分为早、中、后三期,并认为早期为湿热蕴结型,中期为肝肾阴虚型,后期为阳5 / 6虚瘀阻型。姜氏27根据急性活动期和慢性活动期,分别辨证为湿热痹阻、肝肾不足和瘀血阻络、肝肾不足 2型。马氏28认为,本病早期属寒湿阻络型,中期属肾虚寒侵型,晚期属肝肾两虚型。邓氏等29认为,活动期多为湿热瘀阻型,中期则为肝肾亏虚型,晚期则多见痰瘀交阻型。 4 小结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之一。证候作为中医治疗理论的关键词和基本单位,随着疾病理论的进展而演化,因此,证候研究一直是相关研究的重点和难点。AS 的发病机理、症状比较复杂,同时由于体质差异,临床可出现各种兼杂证候,如寒热错杂、痰瘀互结等,故临床辨证治疗不能拘泥于现有的标准证型。目前临床上有多种分型标准,其中很多分型名异而实同,或不同分型间存在交叉,这使 AS的中医科研诊治标准复杂化,难以得出可信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应尽快制定统一的、适应中医科研的辨证分型标准,用严谨的科研设计和统一的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