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andscape Culture of “Mountain View and Tour”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on Qinling Mountain Foot Greenway从望山到游山:秦岭北麓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文 / 李莉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博士董芦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副教授摘要:本文概括了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平原地区城市,自古以来形成的“望山”与“游山”景观感知文化的内 涵,及其地景理论研究背景对今天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西安秦岭沿山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为案例,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手法总结,对“平原望山”到“山岳游憩”景观感知历程的设计组织,引导这 种历史地景的感知方式,并在今天的城市,对地域景象空间特征和地域文化延续的现实意义。关键词:景观文化;景观感知;望山;绿道;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北大中城市绿地-生境营造模式及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1278410)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秦岭北麓环山公路生态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JK1428)。1 引言 景观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事物,更是一种看 的方式,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一种只有在更 广大的经济和社会历史下才能理解的历史;它 具有自身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的起源和 含义超越了对土地的利用和感知,同时具有独 特的和其他文化共享的表现技巧。3 人们在与 景观长期互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 与该景观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具 体地体现在景观环境中。 “望”是通过视觉感受周围自然空间的方式之 一,是视距最大,视阈最辽阔的一种感知方式。 关中平原地区,北背渭河河川,南面巍峨的秦 岭脊线。自周、秦、汉、唐至如今,城市的不 断演进中,都受到对这种自然地理的地景空间 格局感知方式的影响。人们在城市、乡村,都 需要不断感知这种地理格局,形成了“背临河 川,遥望秦岭”的“望山”文化。韩愈说“邑 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也。夫气 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憩之物, 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 达而享成。” 辽阔的视阈,将城镇与周围环 境结合,对空间生活的影响被提高到了“为政” 策略的程度。图 1 秦岭北麓沿山绿道选线布局图2 秦岭“望山”文化 在不同历史时间段,人们对城市周边区域的景、 象的认知,通过诗词文字、绘画等表达和记录。 在今天距离千年历史的时间风尘,能够真实、 科学、完整的对待城市营建的山水格局关系, 同时,对掩藏在这关系之下的,是包括了中国 人的自然观,隐性的,文化的本质内容。“云横秦岭家何 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唐诗中约有 一百四十多首描述“望秦岭”的诗句。这些或 美好、壮阔,或微妙和玄妙的景象,在诗词和 古书中描述与记录,但也恰恰是当代社会正在 逐渐失去的,而我们正在努力追溯的理想场景; 在保护的前提下,让其合理、有序、可持续地 反映并且引导地域景观文化的发展。对诗意景 象的还原与重塑,通过景象空间的场域分析,游赏与游线的组织;设计空间的组织;景象空 间与感知尺度,要素设计等。3 秦岭北麓环山绿道规划与设计 秦岭山脉北麓横亘于关中平原的南边界,全长 1600 余千米,是古城西安的绿色生态屏障、 水源涵养区和宗教源脉之地。秦岭北麓西安段, 西至周至,东到蓝田,现状分布着村庄、乡镇、图 2“平原望山”到“山麓游赏”的游憩过渡图2-1 城郊望山的视线和行为引导图2-2 郊野平原望山的视线引导设计图2-3 绿道建设后环山路植被分布特征-开敞望山图2-4 绿道林地植被分布特征-开敞望山大片农田、果园、苗圃,以及历史景点、文物 遗址,还包括近二十年来发展建设的旅游地产、 大型农业基地、设施等。秦岭北麓西安段绿道 的选线与布局,包括了三个尺度范围:西安市 域范围的秦岭北麓区域 166km, 与西安市区 主要衔接段 80 km,与西安主城区道路直接衔 接的 20km。三个尺度连接了北麓的子午峪、 沣峪、祥峪等主要峪道和秦岭野生动物园、秦 岭国家植物园、太平森林公园等。(见图 1 秦 岭北麓沿山绿道选线布局图) 秦岭环山绿道,将衔接城市绿道的功能与作用, 形成城市与郊野的边界过度。在关中平原的地 景空间认知中,秦岭环山绿道将完成从“望山” 到“游山”的视觉感知与游憩行为过程,即从“城 市街谷望山”,到“郊野平原望山”,再到“山 麓游赏”的游憩空间序列和视觉感知。(图 2) 山麓型绿道设计强调野趣,以体验山麓乡土环 境为主。“望山”,望秦岭,是沿城市绿道进 入山麓绿道的主要视线引导,是大地尺度的标 志和游憩心理的引导。秦岭北麓的地方特色即 秦岭气质的体现。在规划设计中,主要通过游 赏序列和游憩空间的梳理来实现。创造绿道沿 线的站点、视点、观景点序列,并组织视线中图 3.1 绿道建设后植被分布图覆盖图 3.2 秦岭沿山路绿道人工林地林冠线与山脊线的画面构图模式图 4:林冠线设计中常绿与落叶植物种类的空间分布模式设计画面感的要素构成。由于秦岭北山麓平原的地 形平坦少有起伏,因而在视觉体验中的景深层 次,除浅山山体轮廓为远景外,在近景中主要 的构景要素是植被,尤其是林地尺度的植被, 是视线、空间序列的组织以及生态表达的主要 要素。山麓绿道林地植被设计成为秦岭绿道在 设计层面的关键要素。设计的关键点,在林地 布局、规模、尺度、种植方式,林冠线设计, 林缘设计等两个层次四个方面的设计内容。4 望山之美:林冠线设计构成视景画面4.1 城郊望山与山麓望山:画面感构成 在山麓绿道的游憩过程中,视线所获得的场景 和画面,主要构成要素是远处山脊天际线与近 处林冠线的构图。这是山麓区域的大地尺度的 画面构成。因此,以秦岭浅山山脊线为背景的 优美林冠线的设计成为植物景观的视觉美设计 的主要目标。4.2 林冠线设计 绿道主要的构图设计落在林冠线与山脊线的画 面构图方式。山脊线是林冠线的背景,林冠线 与山脊线的构图关系可以基本概括为:相辅势 和相错势两种。相辅,即在慢行系统的主要视 点上,林冠线波动随山脊线起伏;而相错势, 是山脊线与林冠线两线的谷峰相叠。(图 3) 林冠线设计的四种方式:不同树形的树种搭 配。以圆形、卵形、阔圆形、圆锥形、伞形等 不同树种进行单配种植来形成林冠线;疏密、 错落、高低结合;林地以不同树龄的植物配 置;与地形结合种植同种树种。(图 4)4.3 季相、色彩设计与植物种类选择 植物的季相更能让人看到并感受到季节更替与 时间流逝,传达自然的变化和美好的场景设想。 与传统园林,城市绿地中一棵,一丛,一小片 体量的植物季相场景不同,秦岭山麓区,山体、 农田、果林、苗圃林成为土地的覆盖方式,也 同时是视觉感知中的参照物。因此秦岭沿山路 绿道的植物景观的季相规划,也应参照大地尺 度和生产的尺度,结合农业、林业产业及分布 情况,布局林地的季相色彩。植物季相景观的 尺度也应符合林地尺度规模。在北麓 80 公里图 5:秦岭北麓(80 公里)植物景观策划,主要以植物季相景观形成);来源:作者自绘内规划 18 项植物季相特点的景观,通过沿山根据相关研究,至少需要 5 s 的注视时间才能获边界。林缘线设计的方式:不同冠幅的树种路和绿道的游憩过程,在不同季节为人们所感得景物的清晰印象 , 也就是从开始注视到看清楚搭配;树林的疏密;用灌木强调林缘线;知到。(图 5)必须有一定时间。从步行速度(5km/h)、骑行与道路线形的契合关系。季相植物的种类可以比照秦岭北麓浅山自然植速度(15km/h)、车行速度(80km/h)这三个方结语:被形成的季相特征,以同科属同类型季相特征面来确定林地的尺度。通过 5s 时长的计算,步将景观文化的内涵凝练转化到规划设计内涵,相似的植物共同构成绿道人工林地的季相,而行、骑行与车行经过的距离分别大于 7 米、21 米是实现设计目标的方式,最终付诸要素设计;不是单一的一、两种植物构成季相,即季相相和 110 米,取三者的的交集 100 米,因此可以确山麓绿道中植被覆盖方式的确定,以望山为似类型的植物,如壳斗科栎属的乔木,适应秦定绿道的林地规模至少是 100 米长度,才能在被目标,可以依据自然科学关于地带性植被的已岭北麓气候特点的有近十种,槭树科槭属的乔车行、骑行、步行游憩过程中被感知到。有研究的概括性总结性和应用,确定群落结构木有十多种。这些相似植物种类都可以构成相以环山路车行速度 80km/h 计算,应至少在 7 米和基本的植物类型,如林地、草地、林草地、近时间段的季相变化和相似的季相色彩。范围内不种植大乔木,而采用地被植物种植,7灌草地、林灌草地,确定基本的种类结构,林米以外再种植林木;以自行车骑行速度 15km/h地的半自然演替式培育方式的规划;为望山5 游憩设计:长卷式游观中的空间序列塑造计算,在自行车道的两侧 1.5 米的范围内不应种的视线和方式的林地设计体量在长度、厚度(宽5.1 游憩感知特征植大的乔木,使人在一定的速度下获得良好的景度)等规模与游憩需求尺度的重合区域确定;秦岭山脉沿东西向呈带状绵延,这一自然特征使观感知。不同速度下路边景物的最小距离取三种绿道游憩体验方式中的画面感构成方式成为得山麓区域视线所见的浅山山体和脊线也连绵不游憩方式的交集,即 110 米。植物景观的林冠线设计方法和林缘线的设计方绝,画面感本身就是一幅横幅长轴画卷。而沿山5.3 游憩节奏与林缘空间式之一。路绿道中的游憩过程正是以“游观”的方式,欣绿道中骑行游憩的空间主要由林地形成的边界赏这一长轴画卷。人的游观体验,是在游憩的不所构成。空间的开敞、封闭、半开敞、半封闭断移动中获得不同空间和画面感。的封闭程度是由林地边界对骑行道区域的不同游观横幅长轴画卷的特征,其游憩体验都有类似围合程度所形成。同时也间接影响人的骑行速的特性,是与山脊线有关联的绿道游憩空间最重度:开敞空间中快行少观景,半开敞空间慢行要的场景特征。游观过程中人们不断移动和变化观中景,封闭空间于林下和林中穿行观近景。的视点所在的空间,是由植物形成的连续的游憩因此林地边界的封闭程度和方式影响游憩速参考文献:空间序列。组织这一连续的游憩空间序列包括 4度。林缘线即林缘空间,是山麓绿道植物景观1 章俊华 . 从园林景观地景环境艺术所想到的J.中国园林,2002(02):53点:林地规模、空间边界、开合节奏及封闭方式。设计要点。2 邬东璠 . 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 J. 中国园5.2 主要游憩感知方式需求下的林地规模 秦岭沿山路绿道有步行、骑行和车行 3 种速度的 感知方式,对植物景观的需求尺度不同;依据不 同速度确定林地规模和距离观者视点的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组织架构调整与人员配置优化方案
- 建筑五金产品国际化标准认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全民健身体育中心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超高功率圆柱电池生产线项目招商引资报告
- 2025年数据库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全文)
- 雷达天线项目投资分析报告(范文参考)
- 【2025年】教师能力的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住培院级普通师资班考核试题附答案
- 金属制液体贮藏罐项目实施方案(范文模板)
- 锂电项目可行性报告(参考模板)
- 酒店接待服务流程
- 康熙字典汉字大全及字义解释(按笔画分类)
- 巡检记录表巡检记录表
- 蚁群算法课件完整版
- 音乐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打散重构法优质课件
- 大气课设案例
- GB/T 893-2017孔用弹性挡圈
- GB/T 32727-2016肉豆蔻
- GB/T 2481.2-2020固结磨具用磨料粒度组成的检测和标记第2部分:微粉
- 安全员之A证(企业负责人)【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