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报告提交时间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前言 第一章 绪言 一 实习目的 二 实习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三 前人工作 四 本次工作概况 第二章 地层 第三章 构造 第四章 岩浆岩 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 第六章 矿产资源概况 第七章 本次工作方法及阶段 一 地质路线踏勘 二 实测地质剖面 三 地质填图方法 第八章 结语 第一章 绪言 第一章第一章 绪言绪言 一 实习目的一 实习目的 1 主要内容 地质填图是地质工作的基本手段 也是资源勘探的基础工作 它的目的与任务 是通过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地质观测 收集各种有关资料 研究 地表地质规律 通过地质实习主要锻炼我们的以下能力 通过野外现场的反复实践 培养我们描述 记录 分析和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 使我们掌握地质填图的规范 程序和基本方法 有关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以及地 质报告的编写方法 熟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 提高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 如用罗盘 识地形图 等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 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 提高学生 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培养我们吃苦耐劳 实事求是 热爱地质事业的工作热情 2 实习时间 2014 年 08 月 27 日至 2010 年 09 月 12 日 3 指导老师 王恩营 李猛 4 分组情况 参加此次实习的有地质工程 2012 级及单招班 实习以组为单位 每组有 6 个人 我所在的组为地质一班的第二组 组员为 我主要担任地质观察和记录的工作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 团结组员 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二 实习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二 实习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实习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李沟一带 行政区划隶属宜阳县城关镇管辖 北 侧与宜阳县城相邻 西至头道沟水库 东至宜阳采石场 南至葛家崖断层 面积约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36km2 区内有简易公路通往县城 县城距洛阳市 28km 有柏油路面相连 并有洛阳 宜阳铁 路相通 实习区东距焦枝铁路 26km 交通便利 图 1 1 图 1 1 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宜阳县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 地貌特征为 三山六陵一分川 南山北岭中为滩 洛河东西全境穿 地理区划大致可分为洛河川区 宜北丘陵区 宜南丘陵区 白 杨和赵保盆地 宜西南山区五大区域 宜北属秦岭余脉 宜南属熊耳山系 境内有 花果山 灵山 锦屏山等 22 座知名山峰 花果山主峰海拔 1831 8 米 为全县最高 峰 实习区属宜南低山丘陵区 总地势为西北高 东南低 最高点位于兰家门北侧 山头 海拔 555 2m 最低点为李沟河北端 相对高差为 321 5m 一般海拔高 380 450m 剥蚀夷平面约为海拔 400m 据宜阳县黄委会水文站 宜阳县城西 观测资料 该处洛河最高洪水位标高 202 75 米 最低水位标高 198 75m 最大流量 785m3 s 最小流量 10 7m3 s 南侧 第一章 绪言 为伊河 有支系源于高山矿区 支系上游有建设水库及洞子沟水库 据龙门水文站 资料 伊河最高洪水位标高 154 35m 最低水位标高 148 82m 最大流量 6850m3 s 最小流量 0 60m3 s 三 前人工作三 前人工作 1954 年中南煤田地质局勘探了宜洛煤矿 1956 年建矿 此后 六十年代以来河 南省地质局 地质研究所进行了地质填图及各方面的专题研究工作 1987 年西安地质 学院地勘系在本区建立了实习站 被该院师生誉为西北地区 地质工程师的摇篮 由 于在宜阳县锦屏山一带一个范围不大的地区内 集中了华北地台广大区域内的元古代 中新生代的地层 又荟萃了比较齐全 丰富多彩的古生物化石和有一定典型代表 意义的地质现象 不少地质工作者在宜洛煤田做过地质工作 河南省宜洛煤田区的逆冲推覆构造 尚玉忠庞继群陶目强 河南省地质研究所 指出 河南省东秦岭北部山麓 存在区域性的逆冲断层带 宜洛煤田正处于该山麓你 冲断层带内 且整个煤田位于外来逆冲岩席上 这里基岩出露较好 一些推覆现象颇 为典型 是研究东秦岭山脉北部前峰带构造理想的地方 宜洛煤田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沉积环境分析 刘彬堂 河南省义煤集团公司生产 技术部 通过对宜洛煤田主要含煤岩系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的沉积特征分析指出了该区 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和成煤机理对煤炭生产和寻找后续煤炭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含煤岩系是成煤古地理环境的综合反映 通过对宜洛煤田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煤岩系 分析弄清成煤时的古地理环境找出煤层分布规律对指导煤炭生产和寻找后续煤炭资源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河南宜阳石千峰植物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张海清刘印环林德超 中国区域 地质 1987 年 04 期 河南省晚二叠系时期石千峰组 相当于孙家沟组 很少具有时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代意义化石的报导 近年来 笔者在编写 河南省区域地质志 过程中首次在宜阳县 南天门煤矿附近的石千峰组采到了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叶肢介 经地矿部天津地质研 究所王自强鉴定确认为是晚二叠纪晚期的重要植物 宜洛预测区推覆体下找煤分析 田慧娟李思华等分析总结了豫西宜洛煤田推覆 体下找煤的原则 方法及地质依据 四 本次工作概况四 本次工作概况 本次实习的前三天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三条地质路线的踏勘了解沿路的地层和构 造的分布概况重点观测一些特殊地质点 如地层分界点 具有特殊构造的点 地质 剖面的测量用了三天 第一天主要为老师教授测量方法 后两天由我们自己测量 测 量地层为 本溪组 C2b 上石盒子组 P2sh 上石盒子组 P2sh 二马营组 T2e 见附图 实测地层剖面工作后就进入地质填图 填图实习以组为填图单位地质填图主要在观 测线和观测点上进行 我们组一般会在前一天的晚上商量好下一天的观测路线主要运 用了穿越地层 在观测线上按每 100 200 米的距离布置观测点 对观测点重点深入 进行地质观察和研究 由点成线 通过点和线 了解全区地质情况 野外工作基本完成后 全面整理各野外实测资料 检查整理野外记录 发现问题 后一般要进行实地检查或复查 这次地质填图实习 在队员的共同努力下 完成实测 地层剖面图两张 两张综合柱状地层图 一张地质图 详细情况如下表 地质观测 路线 剖面测量 长度 填图面积地质点数采集标本 和样品数 量 素描图数 量 照片数量 3 条2200m76803295 2 表 1 1 第二章 地层 第二章地层第二章地层 表 2 1 区内地层一览表 地层单元 度 m 两极值平均 厚度 主要岩性 煤层划 分 第四系0 35 00含钙质结核粘土 亚粘土 砾石 中统二马营 组 302 73泥岩 砂质泥岩 钙质粉砂岩及细粒长石砂岩 和尚沟 组360 98 泥岩 粉砂岩 中细粒长石砂岩 三叠系 下统 刘家沟 组 113 40中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 砂质泥岩局部含砾 石千峰组 145 50 182 29 163 90 泥岩 钙质泥岩 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中粗粒石英砂岩 底部 含砾及泥质条带 八煤段 上统 上石盒 子组 111 29 196 15 142 38 泥岩 紫斑泥岩 砂质泥岩夹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薄煤层 七煤段 六煤段 五煤段 四煤段 下石盒 子组 236 59 257 09 246 85 泥岩 紫斑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及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含薄煤 层 三煤段 二叠系 下统 山西组 62 38 97 07 77 48 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及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炭质泥岩夹煤层 二煤段 太原组 10 32 19 38 泥岩 灰岩 中细长石石英砂岩 含薄煤层一煤段 石炭系上统 本溪组 0 19 18 6 69 铁铝质泥岩 铝土岩 泥岩 含黄铁矿结核 芙蓉 统 崮山组 30灰色 深灰色微 细晶白云岩 鲕状白云岩 张夏组70 150厚层鲕状灰岩 中厚层灰岩夹条带状泥质白云岩第三 统 馒头组 30紫色页岩为特征 夹有灰岩 白云岩及砂岩 寒武系 第二 统 朱砂洞 组 32 52 248灰岩 白云岩 洛峪口组52 7白云岩 页岩 粉砂质页岩 白云质灰岩 三教堂 组 77灰白 淡红色石英砂岩 新元古界汝阳群 崔庄组115紫红 灰绿等色页岩 海绿石砂岩 含铁砂岩 北大尖组323 9砂砾岩 砂岩 砂质砾岩 局部夹少量安山岩 马家河组 1000 安山岩 辉石安山岩 玄武安山岩 夹流纹岩 英安岩 火山碎屑岩 砂 页岩 和少量灰岩 中元古 界 雄耳群 鸡蛋坪组173 2478石英斑岩 底部有一层厚 3 10m 的紫红 绿色铁质硅质岩及凝灰岩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许山组2557安山岩 辉石安山岩 安山玄武岩夹少量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 大古石组40砂砾岩 砂岩 砂质页岩 局部夹少量安山岩 一 中元古界一 中元古界 1 雄耳群雄耳群 1 大古石组 大古石组 大古石组岩性主要为砂岩 砂砾岩 砂质页岩 局部夹少量安山岩 其下以砾岩 砂砾岩为标志与太古宇太华岩群成不整合接触 2 2 许山组 许山组 许山组岩性为安山岩 辉石安山岩 安山玄武岩夹少量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 下 以安山岩大量出现为标志与大古石组整合接触 上以安山岩结束 3 3 鸡蛋坪组 鸡蛋坪组 鸡蛋坪组岩性为石英斑岩 底部有一层厚 3 10m 的紫红 绿色铁质硅质岩及凝灰 岩 与下伏许山组整合接触 4 4 马家河组 马家河组 马家河组岩性为安山岩 辉石安山岩 玄武安山岩 夹流纹岩 英安岩 火山碎 屑岩 砂 页岩 和少量灰岩 下以安山岩大量出现为标志 上以安山岩结束为标志 与下伏鸡蛋坪组整合接触 5 5 北大尖组 北大尖组 北大尖组主要分布于潘家 里扒东北部 岩性为石英砂岩 石英岩 长石石英砂 岩夹页岩 海绿石砂岩 白云岩及铁矿层等 下以石英砂岩出现为标志 上以石英砂 岩结束为标志 本组地层与下伏马家沟不整合接触 2 2 汝阳群汝阳群 1 1 崔庄组 崔庄组 主要分布于潘家以北 武岭以西 呈条带状分布 岩性为紫红 灰绿等色页岩 海绿石砂岩 含铁砂岩 夹少量石英砾岩 钙质砂岩 炭质页岩 及菱铁矿层 底部 有不稳定的赤铁矿层 下以石英岩为标志 本组地层与下伏北大尖组整合接触 2 三教堂组 三教堂组 第二章 地层 主要分布于潘家东北 五家岭以西 呈条带状分布 本组岩性单调 主要为灰白 淡红色石英砂岩 其下 上部均以石英砂岩为标志 本地层与下伏崔庄组整合接触 3 洛峪口组 洛峪口组 主要分布于潘家东北 武家岭以西 呈条带状分布 岩性为白云岩 页岩 粉砂 质页岩 白云质灰岩 叠层石白云岩等 下以页岩出现为标志与三教堂组整合接触 二 早古生界二 早古生界 1 寒武系寒武系 1 朱砂洞组 朱砂洞组 实习区本组主要位于武家岭西以 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 岩性为一套灰岩 白 云质灰岩 下部为浅红色含燧石薄层泥灰岩 中部为泥质灰岩 上部为深红灰色 含 云斑 灰岩 顶部为灰色 浅红色中厚层灰岩 下部以泥灰岩出现为该组底界 上以 灰色灰岩结束 褐黄色 暗紫色薄层泥灰岩出现为该组顶界 2 馒头组 馒头组 馒头组分布于武家岭附近 呈近南北向条带状分布 岩石组合以紫红色页岩为特 征 夹有灰岩 白云岩 白云质泥岩及砂岩 下以朱砂洞组灰色厚层微晶白云岩结束 黄色薄层泥灰岩出现为底界 上以黄绿色页岩夹灰岩结束 灰色薄板状灰岩出现为顶 界 与朱砂洞组 张夏组均为整合关系 3 张夏组 张夏组 张夏组位于潘家 栗扒北 呈北西 南东向条带状分布 在武家岭西呈近南北向 条带状分布 岩性为一套灰色厚层状鲕状灰岩 图 2 2 中厚层状灰岩 核形石灰岩 夹土黄色条带状泥质白云岩或泥质灰岩 岩石中溶洞 淋滤沟等岩溶发育 呈定向性 排列 出露地表呈明显的喀斯特地貌 图 2 3 遗迹化石 T 发育 下部以馒头组页 岩夹灰岩结束 厚层状鲕状灰岩出现为该组之底 上部以灰色厚层鲕状灰岩结束 灰 黄色薄层灰岩出现为该组顶界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图 2 1 张夏组鲕状灰岩 图 2 3 张夏组灰岩露头 4 崮山组 崮山组 实习区崮山组位于长岭 潘家附近 呈北西 南东向条带状分布 在武家岭以东 马村新生煤矿以西呈近南北向展布 以中厚层状灰质白云岩 灰岩夹薄层泥质条带灰 岩 鲕状灰岩为主 下部以张夏组厚层状鲕状灰岩结束 黄色薄层状灰岩出现为底界 上部以薄层状灰岩结束 中厚层状白云岩出现为顶界 由于白云岩性脆 所以野外露 头通常破碎严重 图 2 4 图 2 2 露头破碎严重的白云岩 图 2 3 白云岩中发育的刀砍纹 三 晚古生界三 晚古生界 1 石炭系石炭系 1 本溪组 本溪组 C2b 第二章 地层 下至寒武系上统崮山组灰岩之顶 上至太原组一1煤底板泥岩之底 平均厚 6 69m 由灰黑 深灰色铝质泥岩及铝质岩组成 具鲕状 豆状结构 偶夹薄煤一层 古占煤一0 底部夹透镜状黄铁矿 与下伏寒武系崮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 二叠系二叠系 1 太原组 太原组 C2t 下至一1煤底板泥岩之底 上至山西组二1煤底板砂岩之底 平均厚 19 38m 由 灰黑 深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 细中粒砂岩及石灰岩 硅质泥岩组成 含薄煤 5 8 层 一1 一8 与下伏本溪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2 2 山西组 山西组 P1sh 本组下自太原组顶界 上至砂锅窑砂岩 Ss 之底 厚 62 38 97 07m 平均 77 48m 与下伏太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根据岩性特征分为 二1煤层段 大占砂岩 段 香炭砂岩段 小紫泥岩段 二1煤层段 下自太原组顶界 上至大占砂岩 Sd 之底 平均厚 8 28m 由灰 深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 粉砂岩及煤层组成 含黄铁矿散晶及结核 产植物化石 其 上为二1煤层 大占砂岩段 下自大占砂岩 Sd 之底 上至香炭砂岩 Sx 之底 平均厚 23 98m 下部为灰 深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 细粒砂岩 Sd 含黄铁矿结核 可见 泥质包体及煤屑 层面富集白云母碎片 具波状及平行层理 该层砂岩厚 6 97 8 25m 平均 7 61m 上部为灰 深灰色砂质泥岩 粉砂岩及中粒砂岩 香炭砂岩段 下自香炭砂岩 Sx 之底 上至砂锅窑砂岩 Ss 之底 平均厚 35 34m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细 中粒砂岩 Sx 含泥质包体 硅质胶结 具交错 层理 该砂岩厚 8 18 18 59m 平均 13 39m 上部为浅灰 灰色砂质泥岩及粉砂岩 具紫斑及铝质 小紫泥岩段 为紫灰 浅紫色泥岩 砂质泥岩 俗称小紫泥岩 具紫斑及暗斑 含菱铁质结核及铝土质 局部夹砂岩及薄层细粒砂岩 偶含二5煤层 中部为灰 灰 绿色泥岩 砂质泥岩 夹薄层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厚 23m 左右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3 3 下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 P1x 下自砂锅窑砂岩 Ss 之底 上至田家沟砂岩 St 之底 厚 236 59 257 09m 平均 246 85m 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根据成煤分布特征划分为三 四 五 六计 4 个煤段 三煤段 自砂锅窑砂岩 Ss 之底至四煤底板砂岩 S4 之底 平均厚 75 11m 下部为砂 锅窑砂岩 为浅灰 灰色厚层状细 中粒砂岩 Ss 成分以石英为主 含大量暗色 岩屑 硅质胶结 具交错层理 上部由灰 灰绿色泥岩 粉砂岩及细 中粒砂岩组成 泥岩含紫斑 具滑面 砂岩含少量黄铁矿散晶及白云母碎片 具交错层理 硅质胶结 夹泥质条带 四煤段 自四煤底板砂岩 S4 之底至五煤底板砂岩 S5 之底 平均厚 53 49m 下部为 浅灰 灰绿色粉砂岩 细粒砂岩 S4 含暗色岩屑 具平行层理 上部由灰 深灰色 泥岩 粉砂岩及中粒砂岩组成 夹薄煤四层 即四1 四2 四3 下 四 3 上煤 五煤段 自五煤底板砂岩 S5 之底至六煤底板砂岩 S6 之底 平均厚 44 54m 下部为 浅灰 灰绿色厚层状粉砂岩 S5 含白云母碎片及黄铁矿散晶 上部由灰 深灰色泥 岩 粉砂岩 细粒砂岩组成 夹薄煤一层 即五3煤 六煤段 自六煤段底板砂岩 S6 之底至田家沟砂岩 St 之底 平均厚 73 71m 下部为 灰 浅灰色厚层状细 中粒砂岩 S6 含泥质包体及石英细砾 具波状及交错层理 上部主要为灰 灰绿色粉砂岩 细粒砂岩 含白云母碎片 具平行 缓波状层理 泥 硅质胶结 夹泥岩及砂质泥岩 4 4 上石盒子组 上石盒子组 P2s 本组下自田家沟砂岩 St 之底 上至平顶山砂岩 Sp 之底 根据其含煤特征 分为七 八 九三个煤段 区内仅沉积有七 八煤段 厚 145 50 182 29m 平均 163 90m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第二章 地层 七煤段 自田家沟砂岩 St 之底至八煤底板砂岩 S8 之底 平均厚 96 97m 下部田家 沟砂岩 St 为浅灰 灰白色厚层状细 粗粒砂岩 含灰绿色 灰黄色泥质包体及石 英细砾 硅质胶结 具交错层理 图 2 4 中部为灰 深灰色泥岩 砂质泥岩夹细砾 砂岩及薄煤三层 七1 七3煤 其中七2煤偶尔可采 上部灰 灰绿色粉砂岩 细 粒砂岩及中粒砂岩 含白云母碎片 泥硅质胶结 具波状 交错层理 局部夹泥岩 图 2 42 4 田家沟砂岩 1 1 具灰绿色 灰黄色泥砾 2 2 除泥砾外 还有石英细砾 八煤段 自八煤底板砂岩 S8 之底至平顶山砂岩 Sp 之底 平均厚 66 93m 下部为灰 白 绿灰色厚层状粉砂岩 细粒砂岩 S8 硅质胶结 具交错层理 上部主要为浅灰 灰色中厚层状砂质泥岩 含少量紫斑 局部夹粉砂岩及细粒砂岩 平顶山段 P2sh1 本段厚 72 82 83 54m 平均 78 18m 其岩性为浅灰 灰白色厚层状中 粗粒石 英砂岩 局部含砾石 粒度自下而上渐细 呈正粒序 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 硅质胶 结 质地坚硬 节理发育 局部夹灰绿色粉砂岩 本段砂岩层位稳定 全区发育 是 确定煤系地层的良好标志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图 2 5 平顶山砂岩 5 孙家沟 石千峰 组 孙家沟 石千峰 组 P2s 下自平顶山砂岩 Sp 之底 上至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金斗山砂岩 Sj 之底 厚 246 55 275 38m 平均 260 97m 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分为土门段 P2s1 和圈门 段 P2s2 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一段 土门段 P2s1 岩性为浅灰色 黄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粉砂岩与灰绿色 紫红色泥岩互层 图 2 5 孙家沟组二段 圈门段 P2s2 第二章 地层 紫红色泥岩夹数层黄绿色薄层细砂岩及瓣鳃泥灰岩 石膏钙核层 层位稳定 为 划分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标志层 四 中生界四 中生界 1 三叠纪三叠纪 1 刘家沟组 刘家沟组 岩性以紫红色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 金斗山砂岩 夹粉砂岩和泥岩 底部含数 层细砾岩 图 7 24 砾石以内生的紫红色砂砾为主 亦见有少量泥砾 岩性单调 色调以紫红为主要特征 图 7 25 砂岩中平行层理及交错层理 楔状 槽状 发育 图 7 26 层面可见波痕 图 7 27 泥裂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 MISS 等 岩石 易加工 可做条石 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该组在地貌上多形成单面山 图 2 6 刘家沟组底部细砾岩 图 2 7 刘家沟组厚层砂岩 金斗山砂岩 和尚沟组 以暗红色 紫红色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 泥岩为主 夹紫红色薄层中 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图 7 28 泥岩中含有钙质结核 成分 结构与姜状结核略有 差异 下部岩层形成轻微的褶皱 中部砂岩中发现准同生沉积构造及少量遗迹化石 二马营组 本组岩性为黄绿色中 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 长石石英砂岩与紫红色 暗红色泥岩互层 底部以灰黄色厚层细粒长石砂岩为界与和尚沟组整合接触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图 2 8 和尚沟组紫红色泥岩夹灰紫色薄层细砂岩 图 2 9 二马营组黄色细粒长石砂岩 第二章 地层 五 新生界五 新生界 1 第四系 第四系 Q 厚 0 54 30m 平均 24 02m 上部为浅黄 黄褐色耕植土夹砾石 下部为黏土及 砂质黏土 含钙质结核 与下伏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第三章构造 实习区位于华北板块南部的近边缘地带 隶属华熊构造区的西北部 构造运动集 中发育于燕山期 构造格架以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层为主 并发育了受北西向断层制 约 轴向近北西的背 向斜 矿区划分以葛家崖断层为界 分为北部的宜洛矿区 宜 洛区 和南部的高山矿区 高山区 宜洛矿区由于李沟向斜和沙坡背斜的发育 使近东西向的地层褶皱成反 S 型 总体南倾 倾角 20 45 高山矿区地层总走向近东西 南倾 倾角 22 35 实习区构造特征实习区构造形态基本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 李沟向斜 地层总 体走向 81 179 倾向 171 89 倾角 25 45 区内发育褶曲和断裂构造 总体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现将区内主要构 造叙述如下 第三章 构造 第三章第三章 构造构造 一 李沟向斜一 李沟向斜 属于实习区主体构造 轴向 133 轴面微向南西倾斜 整个向斜轴向北西方向 翘起 向南东方向倾没 倾伏角 6 14 北西端及南西翼受断裂构造破坏 北东翼地 层完整 翼部为石炭 二叠系含煤地层 核部为三叠系地层 南西翼地层走向 163 179 倾向 73 89 倾角 25 48 北东翼地层走向 81 110 倾向 171 200 倾角 25 45 李沟向斜剖面图见 2 5 图 3 1 李沟向斜构造剖面图 二 葛家崖正断层 二 葛家崖正断层 F2 位于实习区南部边界 属宜洛煤田宜洛矿区与高山矿区的分界断层 在区内延展 长度约 16km 走向近 EW 倾向 NNW 倾角 40 60 落差 1750 3000m 主要证据 郭庄东北山脊断层面南侧见灰白色鲕粒白云岩 形成断层面 产状 355 46 断层面 北侧为二叠系碎屑岩系 风化严重 山脊东侧谷地发现上升泉 位于断层带边缘 流 量 0 5L s 断层面向东间断出露 一直延伸至木兰沟 第三章 构造 三 陈宅三 陈宅 吕沟逆断层 吕沟逆断层 F40 位于实习区西南部边界 走向 130 137 倾向 220 227 倾角 45 50 上盘 为熊耳群的火山岩 下盘为寒武系 四 兰家门逆断层 四 兰家门逆断层 F3 位于实习区中部 走向 115 135 倾向 205 225 倾角约 50 主要证据 两盘地层沿走向错位 逆冲断层面以下裸露有 80m 厚的构造破 碎带 带中的基质主要是本溪组的铝质岩 少为太原组的铝质泥岩 山西组的泥岩和 煤层 泥岩揉皱及片理化 劈理化强烈 局部的鸡窝状煤已被前人开采 破碎带中的 岩块为太原组及山西组中的灰岩 砂岩 燧石层 铁质铝质矿层 还有不少寒武系灰 岩 白云岩块 最大的岩块长达 20 30m 且多呈棱角状 破碎带中铝质岩基质的 厚度大大超过本区本溪组正常地层中的铝质岩层厚度 表明有非原地的外来物 逆 冲断层下盘为上寒武统白云岩及中寒武统张夏组灰岩 近断层处有明显的构造牵引现 象 指示上盘向北逆冲 上盘的白云岩中发现有底辟穿剌现象 脉体为黏土岩和煤 层 以致一些民采老窑沿 煤脉 开采 而下盘见不到底辟穿剌构造 兰家门断层的 南侧有一小分支断层 为向南西缓倾斜的逆掩断层 上寒武统灰岩呈低角度覆于山西 组之上 灰岩底部破碎 且具底辟穿剌构造 下盘布有开采二 1 煤层的老窑 五 水河沟正断层 五 水河沟正断层 F4 位于水河沟 王家门之间 在水河沟水库坝基北侧见断层面 断层面倾面向 NE34 倾角 66 落差大于 1500m 上盘为灰黄色 灰绿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砂 质泥岩互层 属三叠系中统油坊庄组 下盘为北大尖组变质石英砂岩 六 次要断层六 次要断层 区内可见规模较小的次要见表 3 1 表 3 1 次要断层一览表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产状 编 号 位置 长度 km 倾向倾 角 断 层性质 落差 m 控制依据 控 制程度 F1 小雨伦 焦家洼 3 60 270 280 60 80 12 110 二维地震 L1 L2 测线控制 地表地层 错断迹象明显 初 步查明 F2 许家门 王家洼 1 032888512地表迹象明显 大 致查明 F3 庙上 杏 树坪 3 33280 78 82 60 130 二维地震 L2 测线控制 地表迹象明显 ZK401 孔穿过 初 步查明 F4 白家门 小石门 1 69287 72 85 55二维地震 L2 测线控制 地表迹象明显 初 步查明 F5灯盏窝1 0077 断 层 20 50 二维地震 L2 测线控制 区内覆盖 区外 地表可见 初 步查明 F6冯家沟1 0060 平 移断层 15区内覆盖 区外地表迹象明显 大 致查明 七 沿路的构造现象七 沿路的构造现象 在第二条实习路线上见到的阶步 反阶步 擦痕 第三章 构造 图 3 2 阶步 图 3 3 反阶步 图 3 6 擦痕 第四章 岩浆岩 图 3 5 羽饰构造 第四章岩浆岩第四章岩浆岩 宜阳地区岩浆活动较弱 实习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中元古界熊耳群 Pt2x 熊耳群主要分布于陈宅沟断层以西 在头道沟水库周边出露较好 它构成实习区内出 露的 老地层 一 熊耳群的地层划分及岩性组合一 熊耳群的地层划分及岩性组合 按照河南省区域地质志的地层划分方案 1989 熊耳群自下而上划分为太古石 组 许山组 鸡蛋坪组和马家河组 太古石组与下伏古元古界嵩山群为不整合接触 太古石组下部为黄 黄绿色含砾 长石石英砂岩 上部为紫红色砂岩 页岩 砂岩中常含砾石 砂岩和页岩多为红色 且岩性及厚度变化大 分选性差 反映该套沉积物搬运距离较短 形成于气候炎热干 燥及不稳定的环境中 为一套陆源碎屑建造 许山组岩性主要为灰绿 紫红色安山玢岩 辉石安山玢岩 角闪安山玢岩 夹少 第三章 构造 量安山玄武玢岩 角闪安山玄武玢岩 流纹斑岩 英安斑岩 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沉积 碎屑岩等 安山玢岩类多具杏仁状构造及斑状结构 杏仁成分复杂 主要有石英 长 石 玛瑙 方解石及绿泥石等 杏仁直径大小不一 一般为 1 5 mm 大者可达 10 cm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 其次为黑云母 角闪石和辉石等 许山组与下伏大古石组为 整合接触 鸡蛋坪组岩性主要为紫红色 灰黑色流纹斑岩 英安斑岩及石英斑岩 常夹火山 碎屑岩 杏仁状安山玢岩 辉石安山玢岩等 此外 偶见珍珠岩 黑曜岩及含玛瑙杏 仁的流纹斑岩等 为一套酸性火山岩系 鸡蛋坪组与下伏许山组为整合接触 马家河组岩性主要为灰紫色 紫灰色安山玢岩夹少量流纹斑岩 英安岩 辉石安 山玢岩 安山玄武岩 玄武玢岩 火山碎屑岩及沉积岩 熔岩具杏仁状及枕状构造 斑状结构不及许山组发育 杏仁构造较发育 杏仁多呈复质 成分分带明显 常见有 钾长石及石英等组成的不规则大杏仁体 有时可见杏仁体内含少量金属硫化物 沉积 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夹层较许山组明显增多 马家河组与下伏鸡蛋坪组为整合接触 熊耳群的时代归属及同位素年代学 地层学及古生物学的证据表明 熊耳群与下伏古元古界嵩山群及上覆中元古界汝 阳群或官道口群均为不整合接触 上下界限清楚 据关保德等 1988 资料 在熊耳 群中发现有少量微体古植物化石 主要以个体较小 形态 纹饰 种属均较简单的分 子为特征 组合面貌与长城系微古植物基本相似 近年来 对熊耳群进行了精细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提高了年代学的研究精度 He et al 2009 对熊耳群的形成年代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对采自许山组 鸡蛋 坪组和马家河组火山岩中岩浆结晶锆石的研究表明 许山组的形成时代在 1780 Ma 左 右 鸡蛋坪组的形成时代在 1751 1778 Ma 之间 马家河组的形成时代在 1778 Ma 左右 综合上述数据 熊耳群形成时代约在 1780 Ma 左右 崔敏利等 2010 对侵入 熊耳群的石英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 侵入岩的成岩时代约在 1770 1780 Ma 之间 此年龄为熊耳群形成时代的上限 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 熊耳 群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 熊耳群火山岩系的作用时限很短 是短期内巨量岩浆喷发的 产物 头道沟水库熊耳群 熊耳群火山岩未见底 顶部与寒武系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厚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度未知 头道沟水库附近出露的熊耳群岩石新鲜面呈灰绿色 红褐色 风化面呈灰褐色 杏 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 仁构造 气孔构造发育 杏仁体呈黑色 灰白色等 大小约 2 10 mm 呈圆状 杏 仁体成分以石英为主 岩石呈斑状结构 斑晶主要为成分偏中性的斜长石和少量辉石 斜长石斑晶大小约 0 5 2 mm 辉石斑晶较少见 大小约 0 2 0 5 mm 辉石斑晶多 发生绿泥石化蚀变 基质为隐晶质 命名为灰绿色杏仁状安山岩 根据区域资料 推测该处火山岩属于熊耳群许山组 还有待于进一步查证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综合宜阳地区地层划分 沉积作用和构造特征等资料 根据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 规律变化特点 该地区地质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中元古代 早古生代 晚中 生代 中生代和新生代 一 中元古代一 中元古代 宜阳地区元古代以出露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为主 由于华北南部的栾川 确山 固始深断裂和中条山东南侧的北东向深断裂的联合作用 于中朝准地台的西南边缘 的豫西地区 形成了向东开口的喇叭形断陷槽盆 即熊耳山断陷槽盆 沿深断裂带上 涌的大量中 酸性岩浆在槽盆中喷溢堆积 形成了巨厚的以海相喷发为主的熊耳群 属于安山岩 流纹岩组合 中元古代早期末的王屋山运动 1400 Ma 左右 使得该地区表现为次造山运动性 质 熊耳群发生中等褶皱 与上覆寒武系呈不整合接触 二 早古生代二 早古生代 晚震旦世末期发生少林运动以后 早古生代早期地壳又整体缓慢沉降 开始了大 规模的海侵 整个华北地台全部被海水侵没 古地理面貌为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 形 成陆棚边缘盆地相 开阔台地相的碳酸盐岩 陆屑组合 以蒸发台地相或潟湖相的白 云岩 白云质灰岩为主 见多层红色页岩 中寒武世 海域面积同早寒武世大体相同 但海底地形较为平坦 地壳振荡加频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水动力条件加强 陆屑供应较充足 沉积了台地边缘浅海相 开阔台地相的砂屑灰岩 鲕粒灰岩组合 晚寒武世 因受秦岭抬升影响 中朝准地台南缘缓慢隆起 致使海 水由南向北逐渐退却 崮山期在宜阳地区为局限台地相白云岩组合 之后海水北退 缺失地层沉积 与上覆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晚古生代 中生代 加里东运动使得华北地区整体抬升成陆 并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夷平 至晚石炭世 早期缓慢沉降 开始了古生代以来的第二次海侵 结束了大陆长期剥蚀的局面 由于 地壳振荡较为活跃 海陆变迁较快 形成了早二叠世海陆交替沉积 晚石炭世 宜阳 地区在起伏不平的古风化壳上沉积了本溪组铁铝岩系 早二叠世太原期海水变浅 为 滨海漫滩沼泽相沉积 属含煤砂泥岩 灰岩建造 二叠纪华北区气候湿热 陆生植物 大量繁盛 森林密布 大量高等植物发育 是二叠纪成煤的主要物质基础 二叠纪早 中期 地壳振荡频繁 季节性气候变化大 反映在沉积物中 粗细物质及其各种色调 交替产出 并有大量斑块状泥岩出现 形成了一套含煤碎屑建造 二叠纪晚期气候转 为炎热干旱 盆地大大缩小 形成一些闭塞湖盆 沉积了红色陆源碎屑岩系 二叠纪 晚期已完全转为陆相沉积 宜阳地区二叠纪和三叠纪之间没有发生构造运动 两者为连续沉积 早三叠世时 期 湖盆面积进一步缩小 该地区形成以洛阳为沉积中心的半封闭内陆盆地 气候更 加炎热 沉积了一套河流冲积 滨浅湖相红色砂泥岩建造 中三叠世 洛阳盆地的东 南部隆起 宜阳地区处于内陆湖盆中 中三叠世气候逐渐由干旱变为温湿 仍为河流 滨浅湖相砂泥岩沉积建造 但沉积物色调变为以红绿色为主 夹杂少量红色 晚三 叠世气候变为温湿气候 生物茂盛 形成湖泊沼泽相含煤及油页岩的砂泥岩建造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使得宜阳地区抬升 造成了地层缺失 与上覆地层形成不整 合接触 三 新生代三 新生代 至第四纪 宜阳地区为丘陵 平原过渡地貌 主要发育河流冲积 洪积相沉积 第六章 矿产资源概况 第六章矿产资源概况第六章矿产资源概况 一 一 煤炭资源煤炭资源 1 含煤地层含煤地层 本区含煤地层由老至新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及 上统的上石盒子组 含煤地层总厚 511 23m 自下而上共划分为八个煤段 参见 地层综合柱状图 共计含煤 13 层 煤层平均总厚度 9 70m 含煤系数 1 90 山西组下部的二 1煤层为 全区可采煤层 五 1煤层局部可采 其他煤层不可采或偶尔可采 可采煤层总厚 6 58m 可采含煤系数为 1 29 各煤段含煤性及煤层发育情况见表 6 1 表 6 6 1 1 含煤地层含煤性一览表 煤 段 煤 层 可采煤层 含煤地层 名称 厚度 m 总 层数 名称 编 号 厚度 m 八煤段 63 42 0 上石盒子组 七煤段 78 96 3 七 2 七 3 七 4 六煤段 59 59 0 五煤段 66 46 1 五 1 五 1 0 1 80 0 67 四 4 0 1 15 0 36 四煤段 74 80 5 四 1 四 2 四 3 四 4 四 5 四 3 0 0 77 0 39 下石盒子组 三煤段 71 23 0 山西组 二煤段 70 57 1 二 1 二 1 0 46 16 68 5 80 太原组 一煤段 26 20 3 一 1 一 7 一 8 合 计 511 23 13 2 可采煤层 可采煤层 二 1 煤层 二 1 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 位于大占砂岩和二 1 煤底板砂岩之间 上距大占砂 岩 12 68m 上距砂锅窑砂岩 59 32m 下距二 1 煤底板砂岩 3 79m 下距 C2t 顶界面 4 97m 煤层厚度 0 46 16 68m 平均 5 80m 自西向东煤层厚度渐薄 全区可采 属较稳定煤层 煤层埋深 110 2160m 赋存标高 280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1800m 二 1 煤层结构简单 局部夹 1 3 层夹矸 矸厚 0 07 0 16m 岩性为 炭质泥岩 本区二 1 煤层直接顶板为灰黑色泥岩 砂质泥岩 局部为炭质泥岩 含黄铁矿结 核及大量植物化石碎片 平均厚度为 6 10m 间接顶板为灰白 灰 灰黄色中细粒长 石石英砂岩 Sd 平均厚度 22 69m 直接底板为灰黑色泥岩 砂质泥岩 局部为细粒砂岩 含黄铁矿结核和条带及植 物根部化石 五 1 煤层 赋存于下石盒子组五煤段下部 普查阶段有 3 个钻孔见到该煤层 厚度变化较 大 厚 0 55 1 80m 其中两个孔煤层可采 纯煤厚度分别为 0 98m 和 0 97m 全区 平均厚度 0 67m 属不稳定煤层 埋深 450 1150m 五 1 煤层直接顶板为灰黑色泥岩 砂质泥岩 局部为炭质泥岩 含植物化石碎片 一般厚度为 1 10m 间接顶板为灰 灰白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一般厚度 2 69m 直接底板为灰黑色泥岩 砂质泥岩 含植物根部化石碎片 煤层结构简单 局部含 1 2 层夹矸 厚度 0 28 0 32m 二 铝土矿二 铝土矿 铝土矿主要发育于石炭系上统本溪组下部 地质储量 780 5 万吨 主要分布在锦 屏镇的李沟 焦家凹 黄沟 城关镇的锦屏山 樊村乡的马道 赵保乡的长岭 估计 远景储量 2000 万吨 目前拥有恒基铝业等工业企业 以往勘查对几个采样点本溪组 铝土岩化验结果均达不到工业品位 三 三 水泥 石材等建筑材料水泥 石材等建筑材料 寒武系石灰岩 白云岩是当地主要水泥原料和建筑用石材 主要分布在锦屏镇灵 山 八里堂 庙沟 黄沟 周村 庙村 白杨镇上石板沟 樊村乡金家疙瘩 鹿角岭 马道 老庄 城关镇锦屏山 丰李镇石门 石灰岩探明储量 6 5 亿吨 估计远景储量 在 28 4 亿吨 年开采量 100 万吨左右 现有黄河同力水泥有限公司 洛阳第二水泥 第六章 矿产资源概况 厂 高桥水泥有限公司 宜铁水泥厂等生产企业 区内规模较大的采石场为城关镇高 桥村庙沟采石场 位于宜阳县化肥厂之南 四 四 铁矿铁矿 区内铁矿发育于本溪组底部 为沉积型铁矿 多为中品位 现已有数家铁选矿企 业进行开发 估算远景储量 3013 42 万吨 表 1 4 本溪组铝土质泥岩化验结果 化 验 结 果 采样地点 Al2O3 SiO2 Fe2O3 TiO2 备 注 李沟北坡 32 32 35 38 3 39 2 02 李沟北坡 22 54 38 04 22 88 0 71 李沟北坡 35 69 43 74 2 68 1 28 三里庙 西山 36 54 46 38 1 25 0 98 三里庙 32 25 38 12 10 91 1 25 三里庙 36 85 43 93 1 78 1 07 样品采取 及化验为 20 世纪 50 年代 完成 其化验 项目不全 五 五 其他矿产资源其他矿产资源 实习区石炭 二叠纪地层中除赋存煤层外 还赋存有煤矸石及微量元素等 现分 叙如下 煤矸石 为了解煤矸石的质量情况 经对二 1 煤层顶 底板及夹矸进行采样化验测试 试 验结果表明 煤层顶 底板灰分平均为 87 87 89 32 一般仅可用于土地复垦用 料 煤层夹矸灰分 54 84 可用于低热值燃料 煤中微量元素 为了解微量元素赋存情况 经对二 1 煤层微量元素测试分析 原煤铀 U 为 1 1 10 6 1 8 10 6 锗 Ge 为 1 0 10 6 1 4 10 6 镓 Ga 为 10 10 6 20 10 6 钍 Th 为 12 10 6 第七章 本次工作的主要方法及阶段 19 10 6 钒 V2O5 为 0 001 0 008 均未达到工业回收品位 第七章本次工作的主要方法及阶段第七章本次工作的主要方法及阶段 一 地质路线踏勘一 地质路线踏勘 在野外工作开始阶段 为了了解区内的地层发育情况 如地层时代 岩性特征 岩层层序 地层的接触关系等 认识实习区的整体构造格局和主要地质构造 确定野 外地质制图的地层划分单位 研究工作区内地质构造发展历史 由带队老师带领我们 对全区进行详细踏勘 用了三天的时间走过三条地质观察路线 武家岭线路 熊耳群 Pt2x 本溪组 C2b 王家门线路 本溪组 C2b 孙家沟组 石千峰组 P2s 李沟煤矿 1205 钻孔 孙家沟组 石千峰组 P2s 二马营组 T2e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了解 和掌握区内主要地层单位的特征和填图单位的划分标志 各类地质体的主要特征 分 布范围与接触关系 区内构造特征等 初步建立起对实习区区域地质特征的认识 选 择实测剖面的位置 找出工作应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发现有待解决的疑难问题 为 后面实测剖面和地质填图打下基础 二 实测地质剖面二 实测地质剖面 实测地层剖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查明地层的岩石组合 层序 厚度 沉积特征 或喷出岩 变质岩等的有关特点 含矿性 接触关系及时代 在此基础上划分地 层和对比地层 一般应选择层序完整 构造简单 接触关系清楚 化石丰富 岩性组 合和厚度具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布置 尽量避开侵入体和受其破坏影响的地段 实测剖 面线的方向 要求尽量取值 减少平移 应基本垂直地层走向和主要构造线方向连续 测制 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在本次测量过程中遇到无法攀 登的悬崖 无法穿过的峡谷等 这时要采用平移法 剖面线局部与走向线斜交 但一 般剖面线与走向线的夹角不小于 60 度 第七章 本次工作的主要方法及阶段 本次实测剖面的比例尺为 1 2000 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工作有 地形及导线测量 岩性层 观察描述 填写记录表格 绘制野外草图 采集标本及取样等 1 人员分工人员分工 1 前后测手 主要任务是拉皮尺 测量导线的方位角 坡角和长度 导线方位 角以后测手向前测手看的方位角为准 规定坡角向上为正 向下记为值 由前后测手 同时测量 两人相差不大时 取两人平均值 测手把所测数据及时报给记录员 作好 记录 2 地质观察员 主要任务是分层 口头描述各层岩性特征 地层接触关系等 报告测量岩层产状 丈量各分层的导线斜距并负责全组的调度协调工作 3 标本采集员 负责采集各种典型的岩矿和化石标本 并进行编录 4 记录员 负责按照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格逐项听取口头报告准确记录 并按 规格要求绘制特殊地质现象的地质素描图 绘制实测剖面草图 也可同时绘制实测导 线平面图 2 实测地层剖面具体过程实测地层剖面具体过程 每段导线首先是拉皮尺 定方位 量坡角和丈量斜距 然后分层 逐层定名 描述各分层岩性 测量有代表性的岩层产状 采集标本 记录员负责按表格内容和 上述步骤逐项记录前后测手 地质观察员和标本采集员报出的各项数据和地质描述 内容 绘制地质素描图 勾绘野外实测剖面草图 等各项工作全部完成后 在进行 第二段导线测量工作直至全部测完 在测量过程中经常调换组内人员的分工 旨在 使每个组员都学会实测剖面在测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在队员的积极参与下 胜利 完成野外资料采集工作 晚上在住宿地整理计算数据 利用空闲时间开始画剖面图 本次实习共用两天测制两条地质剖面 本溪组 C2b 孙家沟组 石千峰组 P2s 孙 家沟组 石千峰组 P2s 二马营组 T2e 见附图 4 3 野外地质填图 4 3 1 布置观 测路线在经过了两天的实测地层剖面工作后 即转入地质填图 本次填图实习以组 为填图单位地质填图主要在观测线和观测点上进行 在观测线上按每 100 200 米 的距离布置观测点 对观测点重点深入进行地质观察和研究 在点与点之间也应作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连续观察 这样通过点和线在全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上的地质观测网 以便了 解全区地质情况 通常布置观测路线有三种主要方法 1 横穿岩层走向或构造线 方向的路线穿越法 2 沿走向的顺层追索法 3 上述两者结合的全面踏法 局部 地方采用顺层追索法 图 7 1 穿越法填图 图 7 2 追索法填图本次实习过程中主要采用路线穿越 三 地质填图方法三 地质填图方法 1 标定地质观测点标定地质观测点 选定观测点以后 紧接着便是标定观测点 即把地质观测点精确地填绘在地形图 上 地质观测点的标定方法有 概略标定 目估法 这种方法不用任何仪器 根据地形图上的地形地物与实际 地形地物用肉眼进行对照 直接在地形图上概略确定观测点的位置 后方交会法 先在地面选择两个或三个地物点 用罗盘仪测出由观测点到地物点 之间的方位角 然后 在地形图上通过地物点按所测的方位角画出直线 这两条或三 条直线所交的点 即是所要的标定的观测点 测量坐标 所有地质点都应用手持 GPS 结合地形图定位 将点位标注在手图上 用直径 2mm 的实心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RFID安全研究生入学考试考核试卷
- 2025初级商业人像摄影师硬光塑造人像立体感考核试卷
- 授权使用平台 协议书
- 产品退股协议书范本
- 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楼盖结构设计与计算考核试卷
-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筑设计中的碳足迹计算方法考核试卷
- 2025年农机行业农业机械智能化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零售行业环保纺织染料应用合规考核试卷
- 2025年区块链行业创新应用案例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委托合同报酬支付期限确定规则考核试卷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智能物流技术》专业生涯发展展示【高职(专科)】
- 【MOOC】《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章节期末慕课答案
- 2023年南通市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历年真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北沧州银行招聘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河道治理钢板桩支护施工方案
- (2025年)食品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 语文试卷
- 2025版痛风性关节炎症状分析及护理方案
- 魅力赣州课件
- GB/T 18590-2025金属和合金的腐蚀点蚀评价指南
- 叉车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