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龙和贺凤龙摄影作品中的审“丑”创作表现_第1页
解海龙和贺凤龙摄影作品中的审“丑”创作表现_第2页
解海龙和贺凤龙摄影作品中的审“丑”创作表现_第3页
解海龙和贺凤龙摄影作品中的审“丑”创作表现_第4页
解海龙和贺凤龙摄影作品中的审“丑”创作表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解海龙和贺凤龙摄影作品中的审“丑”创作表现1 前言美国着名摄影家罗特思说过:“所有的纪实摄影都敢面对社会,产生互动并进行诠释,每一个时代的社会都传递着。 ”以社会学的角度理解,纪实摄影就是摄影家以纪实的技法主观地反映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生活和探索人文精神,诠释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相互的关系,有一定历史文献价值的摄影体裁,具有记录人类的活动,描绘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制度、习俗,揭示、影响人类行为的功能。因此,很多纪实摄影家特别关注社会、人性的复归及对社会认知的文化渗透。把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穿插于众多的作品中,并重新打散、构建。在自身的纪实作品中针对弱势人物在特定社会区域的活动中,通过深层次地探究社会现象的视觉描写,以摄影家独特的主观意念揭示弱势人物的生活本质。上世纪初,美国纪实摄影大师雅格布里斯在年拍摄的纽约的另一半如何生活 ,让纽约市政当局开展了一场改造贫民区的运动,让贫民区中很多弱势的人物得到了帮助。美国的另一位纪实摄影家刘易斯海因在年至年间对童工进行了摄影纪实报道,提醒公众注意这些弱势童工的工作环境及他们毫无生2 / 11活保障的困境,使得美国市民认为有必要制定一部关于保护童工的劳动法。雅格布里斯与刘易斯海因都是以纪实摄影为工具参与并改造了处于社会底层这些弱势人物的生存状况。在我国有一批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纪实摄影家,如因塑造我要上学影集中的“大眼睛” 、 “小光头” 、“大鼻涕”等弱势人物的瞬间形象,从而推动中国“希望工程”进程而成名的北京摄影家解海龙;岁参军、长期扎根于青藏高原,近百次地翻越唐古拉山,纪实拍摄弱势的藏区儿童,以西部情韵影集、 天域心缘影集闻名的青海摄影家贺凤龙。他们几乎与新中国同岁,见证和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年的巨变,是中国新纪实摄影的开拓人和中流砥柱。他们认为,新纪实摄影的创作,只有关注弱势人物在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中所呈现出的瞬间形象才真正具有艺术和社会价值,也只有这种世俗生活细节的瞬间表现才具有长久的美学魅力。2 瞬间形象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提出:“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所谓形象性是艺术区别于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艺术形式离不开形象的描绘,而这种形象既有长时间性的,也有短时间性的表现。与美术、音乐3 / 11有所区别的摄影艺术更重视这种短时间性的瞬间形象的表现。瞬间形象是从事物运动过程中抽取出来的一个瞬间图像,它是对时间的冻结,对事物形状的凝固,对事物表现的定格。常年生活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弱势人物为解海龙与贺凤龙提供了永恒的瞬间形象,这些形象或是弱势人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一个片段,或许是一个空间。虽然只是审美表现短促的一瞬间,但能唤起观众的联想,形成对瞬间形象的自然回顾与自然延伸,起到承上启下的提示与概括作用。所以,它是一种艺术审美的存在方式,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揭示事物的发展过程与人性灵魂。如作品童心中表现了两个满身污垢、稚嫩的胳膊使劲掀开帐篷门帘、满脸充满阳光、且好奇地察看陌生世界的藏家丫头,充分展示出了主题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处的地点环境。这一瞬间正是摄影家贺凤龙对青藏高原牧区生活片段的一个时空概括。年法国纪实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勒松精辟地提出了“决定性瞬间”的着名论断,即“在所有的表现方法中,摄影是惟一的能把精神和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一种手段” ,因此,瞬间形象是纪实摄影的生命, “如果快门是在决定性的瞬间按下的,你就会本能地4 / 11赋予画面以栩栩如生的生命。如果不能把握这个瞬间,你的照片既没有内容,也没有形象,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可见瞬间形象的塑造是新纪实摄影的灵魂,也是摄影艺术创造力的集中体现。解海龙与贺凤龙的创作极大地发挥了快门的瞬间作用。在大眼睛的小姑娘作品中解海龙应用瞬间的抓拍技术,定格了一位虽然面对简陋的教室环境,却能聚精会神地学习的小姑娘,那双瞬间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深深地凝固在千万人的心中。在草原骄子中贺凤龙深入青海果洛大草原,用纪实的抓拍技法瞬间概括了一群活泼上进、热情四溢的高原孩童形象。从年到年,解海龙曾深入我国南北贫困地区,足迹遍及中国个省、多个县,行程万公里,采访了所农村学校,上万名农村学生和乡村教师,发现许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孩子因生活困难,不能正常地入学接受教育。毕业于鲁迅美院摄影系的贺凤龙,入伍三十年一直在青藏高原忘我地耕耘。许多牧区的孩子因交通的阻碍和学校的缺失而辍学的状况使他受到了极大震撼。解海龙说:“他们渴望读书的心情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心用照相机把他们记录下来,告诉富裕地区的人们,只要你能伸出双手帮帮他们,这些孩子就不会成为文盲” 。正是解海龙与贺凤龙心怀摄影家的使命感,去发现、观察、提炼生活,才塑造出了大眼睛的小姑娘5 / 11苏明娟、 小光头张天义、 大鼻涕胡善辉,以及惑 、 藏家女 、 童心 、 草原骄子 、 沐等众多性格迥异、天真烂漫而又不畏艰苦、满怀求知欲望,代表着广大弱势群体的瞬间形象。解海龙与贺凤龙镜头中瞬间形象的审美表现,是经过他们长期对弱势人物的观察体验、艺术构思、主题提炼、形象塑造等一系列的复杂创作过程中概括而完成的,具有凝固、再现形象瞬间状态的艺术特征。3 审美表现虽说解海龙与贺凤龙作品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着一个个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但它们却都承载着一幕幕弱势人物生活的酸甜苦辣,透过这些让我们感动、感叹、感慨的画面,可以进一步了解弱势人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态,进一步认知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存在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他们的作品是以反映弱势人物的“丑”为本质,摈弃了那种艺术类教科书中人工唯美的倾向,为自己创造出了新的美学领域,那就是淡化了艺术,却加强了朴素的美和社会意义。因为作品中并没有反映更多美的形象,所谓“丑”的形象用朴拙的纪实技法就能阐释一切。在此, “丑”的形象在观众、读者眼中呈现为四面漏风甚至漏雨、年久失修的教室危房;泥泞不堪的地面上放着摇摇晃晃的破旧桌凳;凳子上坐着衣衫褴褛且长年未6 / 11洗梳、面黄肌瘦、营养不良但又孜孜求学的众多山里娃;不离不弃他们的仅靠微薄收入又拖家带口,却长年坚守园丁岗位的最美乡村教师;紧随家中成人四处游牧、冬迁夏挪,终年不出草原的懵懵而永远阳光灿烂的尕娃丫头。这种“丑”不入目正是解海龙与贺凤龙手中卤化银胶片上感光的潜影,不同口径、焦距镜头中弱势人物的表象。审美表现的真实性“艺术审美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或再现的真实,一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或表现的真实。艺术审美的真实性,应该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融合和相互统一。 ”新纪实摄影审“丑”的真实性,是指作品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程度,不是简单地照搬、记录生活。是摄影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客观的选择、提炼、加工,通过瞬间形象真实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某些内在本质。客观认识生活,是真实反映生活的先决条件。认识得越客观,才有可能反映得越真实。作为摄影家,解海龙与贺凤龙为真实感知及客观认识社会所表现出的勇气、良知与毅力让人心生敬意,他们的影像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真实的、珍贵的视觉文献,推动了全社会都来关注特定的弱势人物“失学孩子”这个严重的现实问题,以摄影家的真实实践,为所有严肃的7 / 11中国摄影群体提示了一个创作努力的方向。为了能真实表现“失学孩子”生活的辛酸苦辣,用自己的照片去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解海龙曾经走过全国很多地方去拍摄他们的生活状态。他的代表作之一全校师生就是远赴交通闭塞的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城南华里处的神峪沟乡拍摄的。作品中只有四个主体人物,他们分别是:带路的农村汉子及老师段计存和三个求学的孩子。在描述学校的真实环境时,解海龙说:“从村口到学校其实有八里地,要翻两道梁” 。段计存老师告诉解海龙, “这个村子巴掌大,只有三个该上小学的孩子,因为村子偏,离别的学校远,所以就在这里盖了一所简陋的小学校,不久前教室塌了,没钱盖新的,只好在磨盘上上课。 ”希望工程的代表作大眼睛中的主体人物苏明娟出生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人物及对社会生活客观的认知,使摄影家解海龙与贺凤龙关注“丑”的特定形象有了更沉重的分量,丰富了观众、读者的审美范围,所以“丑”的真实生活也是艺术审美表现的源泉。审美表现的典型性审美对象的典型性是指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特定的艺术形象,这种特定的形象既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要体8 / 11现出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艺术形象。一般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情感等。别林斯基认为:“在有才能的艺术家的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是典型,对于观众、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 ”这种熟识的陌生人就是艺术作品中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的形象,在生活中似曾相识的具体的又带有普遍性的审美表现。纪实摄影审“丑”的典型性是衡量其作品艺术形象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我们在欣赏解海龙与贺凤龙的纪实摄影作品时,总能获得一种言说不尽的心灵感受,关键在于他们作品中“丑”的典型形象所表现出的人性灵魂。作为纪实摄影家解海龙与贺凤龙都有一双发现生活中存在“丑”的典型形象的慧眼,他们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重新构建了这些充满个性的典型形象,那就是众多因贫困失学的孩子和关爱他们的乡村教师及破败不堪的求学环境。与城镇中那些不愁吃穿、校服整洁、脸上充满幸福笑脸,在公交发达、窗明几净的校舍中求学的少儿相比较,这些弱势人物生活的环境,虽然表现出交通闭塞、人迹罕至等老少边穷地区的典型环境,但他们依然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努力学习。解海龙在自传中说:“很多孩子哭着要上学,家里没有条件,他们就上山砍柴,或捉些蝎子卖掉,或剪掉指甲、头发换钱” 。9 / 11审美表现的社会性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形式之一,艺术作品的审美是通过对人的观念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实现的,先影响人们的观念意识而后影响实际社会生活。因而,审美活动的表现应具有社会性。人类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广泛参与、认知并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和教育,就能影响并改变着自身的观念意识,进一步可以间接地改造社会现实。新纪实摄影家既是社会生活的见证者,更是直接参与者。他们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和人性的回归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发展并扩大了大众媒介,提高了社会透明度。匈牙利摄影家拉斯洛莫豪利纳吉说:“一张照片的价值不能仅用所谓的美学观点去衡量,还必须从对人类和社会在视觉上的表现强度去判断” 。解海龙说:“年月,我的以希望工程摄影纪实为题的图片展同时在北京、台北两地展出,这也是海峡两岸史无前例的。北京的展览是中国摄影艺术节中的一部分,当时有十三四个大型影展同时展出,名家劳苹以及许多国外着名摄影家也来参加。国内影展的作者,有吴印咸、简庆福大师。而我是无名之辈,因此影展放到过道上举行,没想到照片却引发了强烈反响,天之间,数万人蜂拥而来,挤在展板前,流连忘返。许多老人边参观,边擦着眼泪,感慨万分。许多大中小学生排着队来参10 / 11观。他们把钱放在地上,一万人为影展签名助威,对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希望工程真诚的道义支持。我第一次感受到摄影的巨大力量,也第一次认识到我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 。正是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大眼睛的小姑娘中那双充满明亮、带有求知欲望眼神的人物苏明娟,在照片拍摄十五年后大学毕业被安徽一家银行录取。 大鼻涕中因天气寒冷流着止不住的鼻涕为“中华奋起而读书”的胡善辉,从小学到初中得到了几十个人的捐助,毅然知恩图报地走进了军营。据中国摄影在线报道,解海龙拍摄的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失学孩子,全部都复了学;涉及到危困教室的,全都建成了希望小学。截止年希望工程共收到捐款亿元,援建希望小学余所,救助失学儿童万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负责人说:“海龙的一张照片经常会引来一所学校,甚至不止一所” 。新纪实摄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