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藤黄酸的研究进展_第1页
新藤黄酸的研究进展_第2页
新藤黄酸的研究进展_第3页
新藤黄酸的研究进展_第4页
新藤黄酸的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新藤黄酸的研究进展作者:刘卫海,赖小平,周兴挺【摘要】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文献资料,从新藤黄酸的提取分离、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开发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在以上几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新藤黄酸抗肿瘤作用机制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 新藤黄酸; 抗肿瘤藤黄系藤黄科植物藤黄所分泌出的干燥树脂,呈红黄色或橙红色,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物,质脆易碎,主要产于柬埔寨、泰国、越南,是我国传统进口南药。其性寒,味酸、辛、涩,有毒,具破血散结、解毒、止血、杀虫之功效,用于治疗瘰疬、痈疽、疖肿等顽疾、近年来,其抗肿瘤作用逐渐受到高度关注,研究证实,藤黄中的藤黄酸、新藤黄酸为藤黄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瘤谱广,毒性较低的特点。其中新藤黄酸的抗肿瘤活性约为藤黄酸的 2 倍,抗肿瘤作用尤为显著,有希望成为新结构类型的抗肿瘤药物1 ,迄今已有较多其提取、分离、药理研究报道,就新藤黄酸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1 新藤黄酸的提取分离2 / 13在藤黄中,新藤黄酸的含量可达到2,3 ,因此如何优化其提取分离工艺具有实际意义。冯传平4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新藤黄酸的提取工艺为:以 4 倍量丙酮提取 3 次,每次 2h。确定了 DM130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纯化新藤黄酸的最佳条件是:上样量与树脂之比为 16,径高比为 110,收集洗脱液量为柱体积倍数的 15 倍,洗脱流速控制在 2 BV/h。确定硅胶柱分离纯化新藤黄酸的工艺参数为:硅胶装柱,流动相采用丙酮-醋酸乙酯的不同比例进行梯度洗脱,并取样追踪 TLC 检测,收集丙酮-醋酸乙酯洗脱部分,减压回收溶剂至干,用%NaOH 溶液溶解,过滤,滤液用 2 mol/L 的盐酸酸化,析出亮黄色沉淀,过滤,纯化水洗至中性,沉淀低温减压干燥,得亮黄色粉末固体,即新藤黄酸。刘修树等5采用正交试验法进一步优选新藤黄酸的提取工艺。结果显示,溶剂的浓度对提取量有显著影响,其次的影响因素为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溶剂的量。确定提取新藤黄酸的最佳工艺为:12 倍量的甲醇,提取 3 次,3 h/次。王可等6的研究结果则显示新藤黄酸的最佳醇提条件为先以甲醇常温浸提,时间为 20 min,再回流提取 5 h,共 2 次。认为醇提的次数对新藤黄酸的提取影响最大。3 / 13王可等7通过 HPLC 定量分析新藤黄酸,比较了7 种不同大孔树脂对新藤黄酸的吸附性能,对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新藤黄酸的工艺进行筛选。结果显示,AB-8 树脂对分离新藤黄酸的吸附性能适中,可将其含量由浸膏中的%提高至%。据此认为 AB-8 树脂吸附新藤黄酸的纯化方法可取,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2 新藤黄酸作为质量控制的指标新藤黄酸是中药藤黄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因而常被作为中药藤黄质量控制的指标。刘幸平等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藤黄生品种及种炮制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品与炮制品检出组分一致,新藤黄酸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冯传平等6用高效液相法,以 ALLTIMA C18色谱柱为固定相,甲醇-磷酸为流动相,流速min, 进样容积 20 l ,360 nm 为检测波长,对藤黄中的新藤黄酸含量进行测定,方法简便、准确。周安等10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 Hypersil ODS C18 色谱柱为固定相,甲醇-冰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 mlmin,检测波长为 360 nm,外标法定量,得出新藤黄酸线性范围为 g,回归方程 Y=75 22 6301X,平均回收率4 / 13,RSD=。认为本法精密度高,重复性好,简便、可靠,可作为藤黄的质量控制方法。 朱金燕等11采用 C18-ODS 色谱柱,以甲醇- mol/L 磷酸 流动相,流速为 ml/min,检测波长为 360 nm,进样容积为 20 l,柱温为 25。对新藤黄酸纳米粒中新藤黄酸的含量和包封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新藤黄酸在 10120 g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9,新藤黄酸平均回收率为%,%。平均含量为%,包封率为%。据此认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新藤黄酸纳米粒含量及其包封率的测定。3 新藤黄酸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据报道,新藤黄酸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其抗瘤谱广,且毒性较低,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而对正常动物造血系统和免疫功能没有影响,对肺癌、胰腺癌、胃癌等具有较好的疗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研究表明:通过将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人肝癌细胞、人白血病细胞、人乳腺癌细胞和人结肠癌细胞与不同药物浓度温育 72 5 / 13h,采用硫基碱性蕊香红 B 法评价新藤黄酸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程度,比较了新藤黄酸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对以上 5 种癌细胞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 IC50 依次分别为, , , , mol/L。体内抗肿瘤研究表明,新藤黄酸 416 mg/kg 静脉给药对人肝癌 BEL-7402 的疗效不明显;但832 mg/kg 新藤黄酸静脉给药对人非小细胞肺癌 A549 有较好的疗效4 ,因此,新藤黄酸在体抗肿瘤作用可能与肿瘤细胞种类有关,也有可能与不同类型肿瘤细胞的独特型靶点或者与其体内分布特点相关。曲宝玺等12通过实验发现新藤黄酸对小鼠白血病的抑制作用优于藤黄酸,最高生存期延长率可达 292%,而藤黄酸最高只达到 119%。对艾氏腹水癌疗效的研究也表明了新藤黄酸有较强的剂量依赖性,剂量在 mg/kg 范围内其生存期随剂量的增大而延长。给药方式以隔日、隔 4日或一次大剂量给药对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疗效,且比每日给药为优。新藤黄酸抗瘤谱较广,对 S180、ARS 腹水癌、Lewis 肺癌、白血病 P388、肺腺癌 La795 等实体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选择性抗转移作用。新藤黄酸与马蔺子甲素及放射合用,可明显增强对小鼠宫颈癌 U14的疗效。腹腔注射及口服新藤黄酸,对 La795 肺腺癌的肺6 / 13转移亦有明显抑制作用13 。程卉等14采用 MTT 方法观察新藤黄酸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 4,8,16,32 mgkg 剂量新藤黄酸作用于人肿瘤裸小鼠模型,观察新藤黄酸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显示新藤黄酸对培养的人肿瘤细胞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 72h 的 IC50 在3 molL;8,16,32 mgkg 新藤黄酸静脉注射给药,对人非小细胞肺癌 A549 细胞肿瘤移植的模型小鼠有一定的抑制肿瘤增长作用。但 416 mgkg 剂量的新藤黄酸静脉注射给药,对人肝癌 BEL-7402 肿瘤模型的抑制生长作用不明显。认为新藤黄酸能够抑制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的生长;静脉注射给药时对 A549 细胞肿瘤移植的模型小鼠肿瘤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方面,曲宝玺等12应用显微分光光度术和扫描测量的方法研究新藤黄酸对 L1210 白血病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新藤黄酸作用后 6 h,S期细胞由对照组的 31%下降到 17%,G2 期下降为零,G1 期细胞明显增加,并出现 DNA 含量很低的细胞,且在较低通7 / 13道处出现新的细胞峰。这些低 DNA 含量细胞的出现说明了新藤黄酸可抑制和减缓细胞周期时相的进行,其主要作用点是使 G1S 期的运转减慢;也有可能是药物直接或通过酶系而间接破坏 DNA 分子,使其含量下降。同时,新藤黄酸可使 RNA 含量明显下降,G2M 期的运转减慢,药物作用后,RNA 恢复较 DNA 慢,出现 DNA/RNA 比值升高,说明新藤黄酸对 RNA 抑制作用长,且能持续较长时间,提示 RNA 可能是该药作用敏感位点。 迄今,新藤黄酸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已得到多数实验研究的证实,但对新藤黄酸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为数不多,尚未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形成较为系统的阐述。4 开发现状由于研究显示新藤黄酸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在原药材中含量较高,提取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具有明显的开发研究价值,因此,新藤黄酸制剂研究已经受到重视。目前,已有新藤黄酸冻干粉针剂、脂质体冻干粉、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等剂型得到不同程度的研究。8 / 13XX 年,冯传平4在新藤黄酸冻干粉针的制剂工艺研究中,通过比较不同支架剂对新藤黄酸冻干粉针剂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以甘露醇 100 mg/ml 为支架剂比较理想;通过对制剂处方设计进行研究,观察成品的溶解性、冻干效果、pH 值以及新藤黄酸的含量变化,确定新藤黄酸 g,胱氨酸 g,甘露醇 g,水加至 30 ml 为最佳处方。最终确定的制剂工艺为:在无菌的操作室中称取胱氨酸、甘露醇30 g 置于已灭菌的容器中,再加灭菌注射用水 300 ml 使溶解,搅拌均匀。在 70加热及搅拌条件下加%活性炭,并保温搅拌 10 min,砂芯滤器粗滤脱炭。精密称取新藤黄酸原料 3 g,加入 NaHCO3-Na2CO3 缓冲液调 pH=78 后加配制量的的 767 型针用活性炭,搅拌 30 min 后,经 m 微孔滤膜过滤,滤液检查澄明度、pH 值,合格后再经 m 微孔滤器终端过滤后分装于 7 ml 的西林瓶中,每瓶 3 ml,低温下冷冻干燥 36 h 后,在无菌的条件下加盖胶塞、铝盖、封口,包装即得。XX 年,赵煤矿等15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崩解时间、缓释效果和 pH 值为指标综合评价筛选处方,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的含量, 确定新藤黄酸亲水凝胶骨架缓9 / 13释片最佳处方为羟丙甲基纤维素 K15M、乙基纤维素、乳糖的用量分别占片重的 30%、6%、15%, 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藤黄酸含量,结果显示在 g/ml,线性良好。XX 年,周晶等16以羟丙甲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考察羟丙甲基纤维素用量、乙基纤维素用量、乳糖用量、压片压力和桨转速对药物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HPMC 和 EC 用量显著影响新藤黄酸的释药速率,乳糖用量、压片压力和桨转速的影响较小。认为可通过调节 HPMC 和 EC用量获得具有理想释药行为的新藤黄酸亲水凝胶缓释片。2016 年,方玲等17采用薄膜-超声法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备新藤黄酸脂质体冻干粉,以冷冻超速离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包封率。电镜下观察到所制备的脂质体形态规整, 结果显示,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 nm,包封率为%。认为此法可制备包封率较高的新藤黄酸冻干脂质体。5 结语目前,新藤黄酸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但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尚未得到较为系统的阐述,有关毒理学试验、药物代谢动力学、不良反应及构效关系10 / 13等方面的研究也未见正式报道,虽有部分有关提取工艺方面的研究报道,但仍主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关制剂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这些均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新藤黄酸的临床运用和产品的开发。因此,要将新藤黄酸开发成新结构类型抗肿瘤新药,亟须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毒理学试验、药物代谢动力学、不良反应及构效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优选出适合工业化大生产要求的提取分离纯化工艺,研制方便于临床应用、疗效确切的新藤黄酸制剂。2刘幸平,程康华.薄层扫描法测定不同地区藤黄炮制品中藤黄酸及新藤黄酸的含量J.中成药,1995,17(10):20.3刘幸平,程康华.薄层扫描法测定不同温度藤黄炮制品中藤黄酸及新藤黄酸的含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6):33.11 / 134冯传平.新藤黄酸冻干粉针剂的制备工艺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学院,XX:10.5刘修树,周 娟,黄 鹏,等.新藤黄酸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XX,26(1):54.6王 可,周 娟,周 安,等.正交试验法优选新藤黄酸的醇提工艺J.安徽医药,2016,13(1):15.7王 可,俞 娟,周 安,等.七种大孔树脂对新藤黄酸吸附分离的初步研究J.安徽化工,2016,35(2):39.8刘幸平,郭 戎.炮制对藤黄中新藤黄酸含量的影响J.中成药,1996,18(3):17.9冯传平,周 娟,黄 鹏,等.HPLC 测定新藤黄酸的含量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XX,25(5):48.12 / 1310周 安,李庆林,彭代银, 等.HPLC 法测定藤黄中藤黄酸和新藤黄酸的含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XX,15(8):53.11朱金燕,胡容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藤黄酸纳米粒中新藤黄酸的含量和包封率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6,28(1):49.12曲宝玺,纪远中,章萍,等.藤黄号对白血病L1210 细胞杀伤动力学研究 I-显微分光光度计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1991,18(1):53.13曲宝玺,郝晓阁,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