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47013.1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1部分: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_第1页
NBT 47013.1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1部分: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_第2页
NBT 47013.1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1部分: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_第3页
NBT 47013.1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1部分: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_第4页
NBT 47013.11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1部分: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检测人员 3 5 检测系统 3 6 检测环境及辐射防护 4 7 检测方法 4 8 图像质量及评定 7 9 承压设备对接接头焊缝 X 射线检测质量分级 10 10 质量控制 10 11 检测报告及图像保存 10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典型透照方式 12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双线型像质计 15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双线型像质计的识别 17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系统分辨率校验方法 18 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检测报告格式 19 编制说明 21 I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前 言 本部分为 NB T 47013 JB T 4730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中的第 11 部分 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本部分附录 A 附录 E 为资料性附录 附录 B 附录 C 和附录 D 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 TC 262 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 广东盈泉钢 制品有限公司 中北大学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四川瑞迪射 线数字影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四川川锅锅炉有限责任公 司 北京嘉盛国安科技有限公司 本部分起草人 林树青 丁克勤 梁丽红 郑晖 陈光 修长征 曾祥照 韩焱 强天鹏 王 笑梅 傅健 向前 陈浩 颜春松 帅家盛 唐良明 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 TC 262 负责解释 II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11 部分 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1 范围 NB T 47013 JB T 4730 的本部分规定了承压设备金属材料受压元件的熔化焊对接接头的 X 射线数字成像技术和质量分级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承压设备受压元件的制造 安装 在用检测中的对接焊接接头的 X 射线数字成像 检测 用于制作焊接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 低合金钢 不锈钢 铜及铜合金 铝及铝合金 钛及钛合金 镍及镍合金 本部分规定的 X 射线检测技术分为二级 AB 级 中灵敏度技术 B 级 高灵敏度技术 承压设备的有关支承件和结构件的对接焊接接头的 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可参照使用 其他设备的 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也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部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部 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部分 GBZ 117 工业 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 1887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T 23903 射线图像分辨力测试计 JB T 4730 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1 部分 通用要求 JB T 4730 2 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2 部分 射线检测 JB T 7902 无损检测 射线照相检测用线型像质计 3 术语和定义 JB T 4730 1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 1 像素 pixel X 射线数字图像的基本组成单元 X 射线数字图像都是由点组成的 组成图像的每一个点称为 像素 3 2 图像灵敏度 sensitivity 检测系统所能发现的被检工件图像中最小细节的能力 3 3 系统分辨率 system resolution 也称系统空间分辨率 指在无被检工件的情况下 当透照几何放大倍数接近于 1 时 检测系统 所能分辨的两个相邻细节间的最小距离 反映了检测系统本身的特性 1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3 4 图像分辨率 image resolution 也称图像空间分辨率 检测系统所能分辨的被检工件图像中两个相邻细节间的最小距离 用 lp mm 表示 3 5 数字探测器 digital detector 把 X 射线光子转换成数字信号的电子装置 以下简称为探测器 3 6 灰度等级 gray level 对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获得的黑白图像明暗程度的定量描述 它由系统的A D转换器 模 数转 换器 的位数决定 A D转换器的位数越高 灰度等级越高 例如 A D转换器为 12bit时 采集的 灰度级为 212 4096 3 7 暗场图像 dark image 在无 X 射线透照情况下 输出的图像 也称为暗电流图像 3 8 动态范围 dynamic range 在线性输出范围内 X 射线数字成像系统最大灰度值与暗场图像标准差的比值 3 9 响应不一致性 non uniform responsibity 探测器固有的特性 在均匀透照均质工件或空屏的条件下 由于探测器对 X 射线响应的不一 致 致使输出图像亮度呈非均匀性的条纹 3 10 坏像素 bad pixel 在图像中出现比相邻像素灰度值高或低的白点或黑点 亦指校正后的图像 其输出值远离图 像均值的异常点 坏像素的存在形式有 单点 两个相邻点和多个相邻点 几行或几列 3 11 信噪比 signal noise ratio 检测特征信号与噪声的比值 3 12 静态成像 static imaging 检测系统与被检工件无相对连续运动时的 X 射线数字成像 成像结果为单幅图像 3 13 动态成像 dynamic imaging 检测系统与被检工件在相对连续运动状态下的 X 射线数字成像 成像结果为序列图像 3 14 极限分辨率 limiting resolution 在无物理 几何 放大的条件下 检测系统的最大分辨率 3 15 数字图像处理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2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提高 X 射线数字图像的对比度 空间分辨率和细节识别能力的数字变换方法 4 检测人员 4 1 从事 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的人员 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培训 并取得 放射工作人员证 4 2 从事 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的人员 应取得特种设备无损检测 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专项资格 方可 进行相应项目的检测工作 4 3 检测人员应了解与 X 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数字图像处理知识 掌握相应的计算 机基本操作方法 5 检测系统 5 1 X 射线机 5 1 1 应根据被检工件的厚度 材质和焦距大小 选择 X 射线机的能量范围 5 1 2 X 射线机的选用应考虑在动态成像时 运动速度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不宜采用便携式工频 X 射 线机 5 1 3 焦点的选择应与所采用的探测器匹配 5 2 探测器系统 5 2 1 包含面阵列探测器 线阵列探测器及其配件等 5 2 2 动态范围应不小于 2000 1 5 2 3 A D 转换位数不小于 12bit 5 2 4 按照具体的探测器系统规定的校正时机和方法 对探测器进行校正 5 3 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依据采用的 X 射线数字成像部件对性能和速度的要求而确定 宜配备较 大容量的内存 硬盘 高亮度高分辨率显示器以及刻录机 网卡等 显示器应满足如下最低要求 a 亮度不低于 250cd m2 b 灰度等级不小于 256 c 在 1mm2的单位面积上至少显示 40 40 个像素点 5 4 系统软件要求 5 4 1 系统软件是 X 射线数字成像系统的核心单元 完成工件运动控制 图像采集 图像处理 缺陷 几何尺寸测量 缺陷标注 图像存储 辅助评定和检测报告打印等功能 是保证检测准确性和安全性的 重要因素 5 4 2 应包含叠加降噪 灰度变换和对比度增强等基本数字图像处理功能 5 4 3 应包括缺陷标记 尺寸测量 尺寸标定功能 5 4 4 应具有最大 4 倍的放大功能 5 4 5 应具备采集图像的相关信息的浏览和查找功能 5 4 6 应能根据评定结果生成检测报告 5 4 7 应存储原始图像 观察 评定时允许相关处理 5 4 8 对原始图像采用滤波等图像处理 应经合同双方协商同意 并有相关文档记录 5 4 9 其他特殊要求应由合同双方协商确定 3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5 5 检测工装 5 5 1 应根据被检工件设计 满足检测要求 5 5 2 应根据被检测工件的重量 选择检测工装的承载能力 5 5 3 应有平移 旋转 速度连续可调等功能 并保证较高运转精度和稳定性 5 5 4 检测工装的运动应与探测器的数据采集同步 6 检测环境及辐射防护 6 1 检测环境应满足系统运行对环境 温度 湿度 接地 电磁辐射 振动等 的要求 6 2 X 射线辐射防护条件应符合 GB 18871 和 GBZ 117 的有关规定 6 3 现场进行 X 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时 应按照 GBZ 117 的规定划定控制区和管理区 设置警告标志 监测作业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 并携带剂量报警仪 7 检测方法 7 1 透照方式 7 1 1 应根据被检工件结构特点和技术条件的要求选择适宜的透照方式 首先应选择单壁透照方式 在单壁透照不能实施时才允许采用双壁透照方式 典型的透照方式参见附录 7 1 2 采用动态成像方式采集图像时 应保证工件运动速度与图像采集时间相匹配 同时应保证 X 射 线主射束垂直 或对准 透照工件并到达探测器的有效成像区域 7 1 3 采用静态成像方式采集图像时 图像采集的重复区域长度应不小于 20mm 7 1 4 小管径环向对接接头的透照 小径管采用双壁双影透照布置 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应采用倾斜透照方式椭圆成像 a T 壁厚 8mm b g 焊缝宽度 Do 4 c Do 管子外径 椭圆成像时 应控制图像的开口宽度 上下焊缝投影最大间距 在 1 倍焊缝宽度左右 不满足 上述条件或椭圆成像有困难时可采用垂直透照方式重叠成像 7 2 成像几何参数的选择 7 2 1 所选用的 X 射线机至工件表面的距离 f 应满足下述要求 a AB 级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 f 10d b2 3 b B 级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技术 f 15d b2 3 图 1 为成像几何透照示意图 有效焦点尺寸 d 按照 JB T 4730 2 2005 附录 E 计算 b 为被检工 件表面到探测器的距离 1 探测器 2 被检工件 4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图 1成像几何透照示意图 7 2 2 最佳几何放大比的确定 理论上 可通过双线型像质计的成像来确定最佳几何放大比Mopt 按式 1 计算 3 3 c 3 g r opt 1 UU U M 1 式中 Ug 几何不清晰度 由式 2 计算 Uc 探测器极限分辨率 等于探测器像素大小的 2 倍 Ur 按表 和表 选取的图像分辨率 1 g f F U 2 式中 F 射线源到探测器的距离 7 3 透照方向 透照时 X 射线束中心应垂直指向透照区中心 需要时可选用有利于发现缺陷的方向透照 7 4 透照次数的确定 小径管环向对接焊接接头 100 静态成像的透照次数 采用倾斜透照椭圆成像时 当T Do 0 12 相隔 90 透照 2 次 当T Do 0 12 相隔 120 或 60 透照 3 次 垂直透照重叠成像时 一般应相隔 120 或 60 透照 3 次 由于结构原因不能进行多次透照时 可采用椭圆成像或重叠成像方式透照一次 鉴于透照一次 不能实现焊缝全长的 100 检测 此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缺陷可检出范围 并保证图像评定范围 内灰度 灵敏度和分辨率满足要求 7 5 透照参数的选择 实际检测时应根据采用的 X 射线数字成像系统和被检工件的特点 选择适当的 X 射线能量 曝光量等参数 以满足检测要求 7 5 1 X 射线能量 X 射线数字成像应尽量选用较低的管电压 在采用较高管电压时 应保证适当的曝光量 图 2 规定了不同材料 不同透照厚度允许采用的最高 X 射线管电压 5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允许的最高管电压 kV 透照厚度 W mm 注 1 铜及铜合金 镍及镍合金 2 钢 3 钛及钛合金 4 铝及铝合金 图 2 不同透照厚度允许的 X 射线最高透照管电压 7 5 2 曝光量 7 5 2 1 曝光量等于曝光时间和管电流的乘积 用 mA s 表示 7 5 2 2 可通过增加曝光量达到降低噪声 提高像质的目的 7 5 2 3 在满足图像质量 检测速度和检测效率要求前提下 可选择较低的曝光量 7 5 2 4 在实际检测时 应按照检测速度 检测设备和检测质量的要求 通过协调影响曝光量的参数 来选择合适的曝光量 a 面阵列探测器可通过合理选择采集帧频 图像叠加幅数和管电流来控制曝光量 b 线阵列探测器可通过合理选择曝光时间和管电流来控制曝光量 7 6 标记 7 6 1 透照部位的标记由识别和定位标记组成 标记一般由适当尺寸的铅制或其他适宜的重金属制数 字 拼音字母和符号等构成 7 6 2 识别标记一般包括 产品编号 对接焊接接头编号 部位编号和透照日期 返修后的透照还应 有返修标记 扩大检测比例的透照应有扩大检测标记 7 6 3 定位标记一般包括中心标记 和搭接标记 中心标记指示透照部位区段的中心位置和 分段编号的方向 搭接标记是透照分段标记 当铅制搭接标记用数字或字母表示时 可省去中心标记 7 6 4 对于连续动态成像检测 在检测的起始位置做定位标记 其中 指向检测方向 7 6 5 对于步进式静态成像可利用数字或字母表示分段标记 对环焊缝检测可按顺时针方向用记号笔 进行标识 对直焊缝可按左到右方式进行标识 并应与图像标记匹配 7 6 6 标记一般应放置在距焊缝边缘至少5mm以外的部位 搭接标记放置的部位还应符合JB T 4730 2 6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2005 附录 G 的规定 所有标记的影像不应重叠 且不应干扰有效评定范围内的影像 7 7 无用 X 射线和散射线屏蔽 应采用滤波板 准直器 光栅 金属增感屏 铅板等适当措施 减少散射线和无用 X 射线 8 图像质量及评定 8 1 图像质量 8 1 1 应同时保证图像灵敏度和图像分辨率的要求 8 1 2 图像灵敏度采用线型像质计进行测定 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 JB T 7902 的规定 8 1 3 图像分辨率采用双线型像质计进行测定 8 1 4 图像质量的验证 图像质量验证应在每一种焊接接头的第一次透照时进行或在此之前专门通过进行工艺试验 验 证图像质量的透照布置应摆放线型和双线型两种像质计 在验证结果表明图像灵敏度和图像分辨率 均符合要求后 使用该射线数字成像检测系统和工艺参数对该种焊接接头进行检测时 可只放置线 型像质计 8 1 5 线型像质计 8 1 5 1 线型像质计的使用 8 1 5 1 1 线型像质计的金属丝材料应与被检工件的材料相同或相近 8 1 5 1 2 线型像质计的材料 材料代码和不同材料的线型像质计适用的工件范围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 1 不同材料的线型像质计适用的材料范围 线型像质计材料代号 Fe 钢 Ni 镍 Ti 钛 Al 铝 Cu 铜 线型像质计材料 碳钢和奥氏体不锈钢 镍 铬合金工业纯钛 工业纯铝 3 号纯铜 适用的材料范围 碳钢 低合金钢 不锈钢镍 镍合金钛 钛合金铝 铝合金 铜 铜合金 8 1 5 1 3 线型像质计的放置原则 线型像质计一般应放置在工件射线机侧表面焊接接头的一端 在被检测区长度的 1 4 左右位置 金属丝应横跨焊缝 细丝置于外侧 当一张图像上同时透照多条焊接接头时 线型像质计应放置在 透照区最边缘的焊缝处 8 1 5 1 4 当线型像质计放置在探测器侧时 应在线型像质计上适当位置放置铅字 F 作为标记 F 标记的影像应与线型像质计的标记同时出现在图像上 且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8 1 5 1 5 原则上每张图像上都应有线型像质计的影像 当采用动态成像时 至少在一次检测的焊缝 长度上等间隔地放置 3 个线型像质计 8 1 5 1 6 小径管可选用通用线型像质计或专用线型像质计 等径金属丝 金属丝应横跨焊缝放置 8 1 5 2 线型像质计的识别 在图像灰度均匀部位 一般是邻近焊缝的母材金属区 能够清晰地看到长度不小于 10mm 的连 续的金属丝影像时 则该丝认为是可识别的 专用线型像质计至少应能识别两根金属丝 8 1 6 双线型像质计 8 1 6 1 双线型像质计的使用 8 1 6 1 1 双线型像质计的型号和规格应符合国际标准的相关规定或符合附录 的要求 8 1 6 1 2 若 2 倍探测器像素大于焦点尺寸 2p d 双线型像质计应置于被检工件的探测器侧 反 7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之 应置于被检工件的源侧 且应尽可能靠近 X 射线束轴线 并与探测器的行或列大约成 2 5 8 1 6 1 3 当双线型像质计放置在探测器侧时 应在线型像质计上适当位置放置铅字 F 作为标记 F 标记的影像应与双线型像质计的标记同时出现在图像上 且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 8 1 6 1 4 若双线型像质计无法放置在规定的位置 应采用表 和表 中的最小厚度的对比试件代替 被检工件 但其分辨率不得低于表中的值 8 1 6 2 双线型像质计的识别 双线型像质计的识别方法见附录 8 1 7 图像质量的要求 8 1 7 1 图像灵敏度 按照检测技术等级的要求及采用的透照方式 图像灵敏度应分别符合 JB T 4730 2 2005 中表 5 表 7 的规定 8 1 7 2 图像分辨率 按照检测技术等级的要求 图像分辨率分别满足表 2 和表 3 的规定 表 2 AB 级像质应达到的最小空间分辨率 检测技术等级为 AB 级 最小空间分辨率的规定 公称厚度 T 或透照厚度 W 范围 mm 应识别丝号 mm 探测器极限分辨率 mm 1 0 D13 0 10 0 05 1 0 1 5 D12 0 125 0 063 1 5 2 D11 0 16 0 08 2 5 D10 0 20 0 10 5 10 D9 0 26 0 13 10 25 D8 0 32 0 16 25 55 D7 0 40 0 20 55 150 D6 0 50 0 26 150 250 D5 0 64 0 32 250 D4 0 80 0 4 表 3 B 级像质应达到的最小空间分辨率 检测技术等级为 B 级 最小空间分辨率的规定 公称厚度 T 或透照厚度 W 范围 mm 应识别丝号 mm 探测器极限分辨率 mm 1 5 D13 0 08 0 04 1 5 4 D13 0 10 0 05 4 8 D12 0 125 0 063 8 12 D11 0 16 0 08 12 40 D10 0 20 0 10 40 120 D9 0 26 0 13 120 200 D8 0 32 0 16 200 D7 0 40 0 20 8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8 1 7 3 补偿原则 如果图像质量 图像灵敏度和图像分辨率 达不到表 2 或表 3 的规定 可通过增加图像灵敏度 补偿图像分辨率 例如 对于某一检测系统 检测厚度为 10mm 的试件 达到 AB 级像质 如果图 像质量不能同时达到 W12 和 D9 那么认为达到 W13 和 D10 就满足相同的检测图像质量 补偿的单 丝最大不超过 1 个丝号 双丝也不能低于 1 个丝号 对于某一检测系统 若给定几何条件和管电压 可通过增加曝光量提高图像灵敏度 8 2 图像评定 8 2 1 一般要求 8 2 1 1 图像质量满足规定的要求后 方可进行被检工件质量的等级评定 8 2 1 2 可通过正像或负像的方式显示 8 2 1 3 应在光线柔和的环境下观察图像 显示器屏幕应清洁 无明显的光线反射 8 2 1 4 图像有效评定区域内不应存在干扰缺陷图像识别的伪像 8 2 2 系统软件要求 系统软件应满足 5 4 的要求 8 2 3 图像灰度范围 8 2 3 1 图像有效评定区域内的灰度值宜控制在 AB 级 20 80 B 级 40 80 8 2 3 2 可通过测量图像灰度直方图等方法确定图像灰度分布范围 8 2 4 图像存储 8 2 4 1 存储格式应按照承压设备的相应规范执行 8 2 4 2 工件编号 焊缝编号 透照厚度 透照工艺参数和几何尺寸标定结果 缺陷判读标记等信息 应写入图像文件的描述字段中 这些信息应具备不可更改性 8 2 4 3 焊缝编号应与图像编号相对应 8 2 5 缺陷的评定 8 2 5 1 缺陷的识别可采用人工评定或计算机自动评定方法 8 2 5 2 人工评定可通过系统软件工具对图像进行线性拉伸来改变图像显示的灰度范围 达到人眼识 别的最佳效果 8 2 5 3 计算机自动评定是通过系统软件包含的专用缺陷识别和评定工具 计算机缺陷自动评定工具 应经权威机构认证 8 2 6 缺陷几何尺寸的测量 可用系统软件辅助测量缺陷的几何尺寸 见式 3 S NS 3 式中 S 几何尺寸 几何尺寸因子 NS 由计算机测量缺陷尺寸得到的像素个数 在实际检测条件下 应采集带有阶梯试块的数字 X 射线图像对几何尺寸进行标定 几何尺寸的 因子的计算见式 4 X Ni 4 式中 9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几何尺寸因子 mm pixel X 阶梯试块的厚度差 mm 5mm X 50mm X X 成像边缘下降到 10 90 的距离 mm Ni 边缘下降到 10 90 的像素点个数 几何尺寸标定图如图 3 所示 图 3 几何尺寸标定图 9 承压设备对接接头焊缝 X 射线检测质量分级 按照 JB T 4730 2 的规定执行 10 质量控制 10 1 应编制工艺文件 通过工艺试验与评定 确定能满足图像质量要求的工艺参数 10 2 工艺条件改变后 应重新进行工艺评定 10 3 系统应定期进行校验 10 3 1 系统的校验主要指校验系统分辨率 校验方法按附录 D 执行 10 3 2 系统确定或改变后应校验系统性能 10 3 3 在系统正常使用条件下 每 3 个月应至少校验一次系统性能 在系统停止使用一个月后重新使 用时 应重新校验系统性能 11 检测报告及图像保存 11 1 检测报告 11 1 1 检测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 b 产品类别 c 工件编号 d 材质 e 规格 f 焊接方式 g 检测装置型号 10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h 检测部位 i 检测时机 j 透照方式 k 透照参数 l 图像质量 m 缺陷类型 n 执行标准 o 评定依据 p 返修情况和检测日期 11 1 2 检测报告应有操作人员和评定人员的签名并注明其资格级别 11 1 3 检测报告的推荐格式见附录 E 必要时可附纸质图像 11 2 图像保存 11 2 1 图像应存储在硬盘等数字存储介质中 并在只读光盘中存档 11 2 2 检测图像宜备份两份 相应的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也应同期保存 11 2 3 在有效保存期 10 年内 图像数据不得丢失和更改 11 3 存储环境 保存检测图像的光盘或硬盘等数字存储介质应防磁 防潮 防尘 防积压 防划伤 11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典型透照方式 A 1 典型透照方式 图 A 1 图 A 6 给出了常用的典型透照方式示意图 可供透照布置时参考 图中 d 表示 X 射线 源 F 表示焦距 S 表示探测器 b 表示工件至探测器距离 表示 X 射线源至工件距离 T 表示 公称厚度 D 表示管子外径 f 1 探测器 2 被检工件 图 A 1 环焊缝源在外双壁单影透照方式 1 图 A 2 环焊缝源在外双壁单影透照方式 2 12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图 A 3 小径管环焊缝倾斜透照方式 椭圆成像 图 A 4 小径管环焊缝垂直透照方式 图 A 5 纵 环缝源在外单壁透照方式 13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图 A 6 纵 环缝源在内单壁透照方式 14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双线型像质计 B 1 用途 双线型像质计用于 X 射线数字成像系统空间分辨率的测试 B 2 制作规范 B 2 1 设计 材料 双线型像质计由放置于刚性透明塑料盒中的 13 个线对组成 每个线对包含两条圆形截面的线 使用的材料 1D 3D 是钨 其他为铂 像质计尺寸应符合图 B 1 要求 B 2 2 制造 丝的直径和间距如表 B 1 所示 B 2 3 标记 双线型像质计 见图 B 1 应有 NB T 47013 11 标记 B 2 4 合格声明 对每个双线型像质计 制造商都应提供其合格证明书 图 B 1 双线型像质计 15 NB T 47013 11 201X JB T 4730 11 表 B 1 线对编号对应的空间分辨率和线径 单位为 mm 线对编号 D 代表双线 对应的空间分辨率 lp mm 线径和间距 p 线径和间距的误差 13D 10 0 050 12D 7 7 0 063 11D 6 25 0 080 10D 5 0 100 9D 3 85 0 130 0 005 8D 3 125 0 160 7D 2 5 0 200 6D 2 0 250 5D 1 56 0 320 4D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