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常识与古籍管理ppt课件.ppt_第1页
古籍常识与古籍管理ppt课件.ppt_第2页
古籍常识与古籍管理ppt课件.ppt_第3页
古籍常识与古籍管理ppt课件.ppt_第4页
古籍常识与古籍管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籍常识与古籍管理 第一部分古籍的定义与形式 一 古籍的定义1912年前以刻板 缮写等形式产生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古籍与线装书不是同一概念古籍与文物都具有不可重新创造的特征 二 现存古籍总量全国古籍总量约15万种 2717万册 其中善本5 75万种 229 5万册 2012年张志清讲话 3000多家 5000多万册 湖南省古籍概况 后汉书 卷七十八 宦者传 载 蔡伦字敬仲 桂阳 案 今湖南耒阳 人也 永元九年 97 监作秘剑及诸器械 莫不精工坚密 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其用缣帛者谓之 纸 缣贵而简重 并不便于人 蔡伦乃造意用树肤 麻头及敝布 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 105 奏上之 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从用焉 故天下咸称 蔡侯纸 也有当代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 认为中国在西汉时即已有纸 故蔡伦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术发明前文献的载体形式 国外 莎草 泥板 羊皮 贝叶等中国 甲骨青铜器石头 一切石刻文字的总称就是碑刻 碑的主要形式有碣 ji 碑 帖 摩崖 石经 墓志 造像等 简牍 单片为 简 连缀称 册 策 牍 又称 版 尚书 惟殷先人 有册有典 庄子 天下 惠施多方 其书五车 东晋元兴三年 404 桓玄 古无纸 故用简 非主于敬也 今诸用简者 皆以黄纸代之 缣帛 三 古籍的装帧形式 造纸术发明后古籍的装帧形式 卷子旋风装 鱼鳞装 经折装 折子装 梵夹装 蝴蝶装 宋元 包背装 元末明中 线装 明代后期 四 书籍的外部形式 书口 书背 书脑 书首 书根 书衣 书签附件 书套 夹板五 书叶的内部形式 版框 上栏 下栏 左右栏 栏线 朱丝栏 乌丝栏 版心 鱼尾 象鼻 黑口 粗黑口 细黑口 白口 天头 地脚 行款 第二部分版本类型与鉴定 一 版本定义 一部书经过多次刻版或缮写形成许多不同的本子 这些本子即称为该书的版本 二 版本的类型稿本 手稿本 誊稿本 抄本 影抄本 写本刻本 初刻本 重刻本 重修本 递修本 影刻本 覆刻本 写刻本 巾箱本 初印本 节印本 汇印本 增刻本 补配本 批校本 过录本 丛书零散本 单印本 双截本 上图下文本 朱印本 蓝印本 套印本 一板多色 多板多色 饾版 拱花 钤印本 官刻本 宋公使库本 郡斋本 郡庠本 元儒学 明藩府本 司礼监本 国子监本 清武英殿本 官书局本 家刻本 坊刻本 善堂刻本活字本 泥活字本 木活字本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铜活字本 明无锡华氏 安氏印本 古今图书集成 磁活字本拓印本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 雕板的起源各朝代版本特征北宋刻本极少见 蜀宗颜 浙宗欧 闽宗柳 前期多白口 四周单边 后期多细口 麻纸 皮纸 多讳 元刻本承宋风格 粗黑口 赵字 无讳 多简字 明初期 洪建永洪 黑口 赵字 继元 明中期 宣正景天成弘正嘉隆 白口 方字 仿宋 明晚期 万泰天崇 白口 长字 有讳 清早期 康雍乾 白口 软字 手写楷书 精刻 清中晚期宋字 硬体方字 横平竖直 横细竖粗 如何区分刻本与活字本 1 刻本边框衔接 活字本每页同部位边框都露白 2 排字是否平直 有无横置 倒置 刻本横竖平直 无横置 倒置现象 3 活字本墨色常不均匀 4 活字本无断板现象 5 活字本一般无栏线 字体较大 或有栏线 但与上下边框不连接 鱼尾与左右栏线不连接 雕版 椠版 锓版 镂版 镌版 刊版 刻版 剞劂 绣梓多指刻本 梓行 印行 刊行则不一定 摆印 排印 聚珍则指活字印刷或铅印 三 目前几种常见的造伪方式 1 撤去新序 保留旧序 以新刻充旧刻 2 撤去部分或全部目录 以残充全 3 以影印本 影刻本充原刻本 4 以抄本充稿本 5 伪造名人批校 题跋 签名 印记 以劣本充善本 6 一册分装多册 7 伪造 移植 撤去书牌 8 篡改书名 9 伪造著者 10 染色 四 区分版本的意义不同的版本内容有着优劣之分不同的版本价格有高低之分 五 如何鉴定版本字体 纸张 版式 序跋 题记 书牌 刻工 避讳 印章 书名及作者题署 书中地理沿革 机构职官名称 各种书目题跋等 鉴定版本的程序 书牌 序跋 字体 写体 匠体 版式 避讳 参考相关工具书 六 何谓珍善本所谓 三性 一是因其书年代久远而具有的 历史文物性 二是因其书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具有的 学术资料性 三是因其书雕版印制考究 插图等精美而具有的 艺术代表性 以此 三性 为原则 延伸出下列具体可操作的 九条 第一 元代或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第二 明代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版本模糊 流传较多的除外 第三 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 抄本 第四 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第五 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 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 抄本 第六 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 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 抄本 第七 辛亥革命前有名人 学者批校 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刻本 抄本 第八 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 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 套印本 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第九 明代印谱 清代集古印谱 名家篆刻的钤印本 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凡是符合上述九条细则之一者 可称为善本书 七 古籍著录与分类1 著录例片1 卡片式 分段符号式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四卷 清 黄丕烈撰 清光绪十年 1884 苏州潘氏滂喜斋刻朱印本1册十一行二十三字 左右双边 周銮诒题识 钤有 周銮诒印 著录例片2 书本式 一段符号式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四卷 清 黄丕烈撰 清光绪十年 1884 苏州潘氏滂喜斋刻朱印本 1册 十一行二十三字 左右双边 周銮诒题识 钤有 周銮诒印 著录例片3 项目分行式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四卷 清 黄丕烈撰清光绪十年 1884 苏州潘氏滂喜斋刻朱印本1册十一行二十三字 左右双边 周銮诒题识 钤有 周銮诒印 著录例片4 项目分栏式 账簿式 2 分类简表七分系列 汉 刘向 刘歆 七略 6大类 38小类 南朝宋 王俭 七志 增加 图谱类 又附道 佛二类 梁 阮孝绪 七录 四分系列 晋荀勖 中经簿 李充 晋元帝四部书目 隋书经籍志 四库全书总目 4部44类 经部 易 书 诗 礼 周礼 仪礼 礼记 春秋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孝经 四书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小学 史部 纪传体 编年体 纪事本末体 专史 杂史 史表 传记 史抄 政书 时令 地理 金石 目录等 子部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农家 医家 天文算法 艺术 谱录 杂家 术数 宗教 类书等 集部 总集 楚辞 别集 词 曲 小说 诗文评等 丛部 汇编类 地方类 家集类 自著类 第三部分古籍保护 我国古籍保护现状古籍保护工作的原则 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基本方针 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 一 库房管理应设专职管库人员 其职责 协助读者工作 负责库房管理 防火 防盗 防虫 防高温高湿 防光 防尘 防鼠等 适宜图书保护温度 16 22 湿度 45 60 二 阅览室管理管理员职责 环境卫生 读者接待 图书保护 积极流播其内容 切实保护其形制 三 古籍修复古籍破损情形 絮化 鼠啮 虫蛀 烬毁 老化 霉蚀 缺损 粘连 酸化 断线 断口 缺封面等古籍修复的原则 安全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 最少干预原则 可逆性原则 可识别原则等 第四部分古籍工作常用工具书 简明古籍辞典 胡道静主编 中国古籍版刻辞典 瞿冕良编 康熙字典 清 张玉书等奉敕纂 辞源 陆尔奎等编 辞海 陆费逵等编 四角号码新词典 商务印书馆编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谢寿昌等编 中国人名大辞典 臧励和等编 湖南历代人名辞典 杨慎之主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 纪昀等撰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清 纪昀等撰 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清 邵懿辰撰 邵章续录 贩书偶记 孙殿起编 贩书偶记续编 雷梦水编 湘人著述表 寻霖 龚笃清编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丛书综录 上海图书馆编 中国版刻图录 北京图书馆编 二十五史人名索价 二十五史 编委会编 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王重民编 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 引得编纂处编 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 引得编纂处编 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 引得编纂处编 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 引得编纂处编 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 引得编纂处编 清人室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