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doc_第1页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doc_第2页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doc_第3页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doc_第4页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 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 肾是先天之本,属水。“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有的人要问了,肾经上的穴位这么多取哪个呢?这个还是我们在以文章节中反复提到的两个穴位“太溪”与“复溜”。 肾经的“俞”穴和“原穴”都是“太溪”穴(在脚内踝骨后面,跟骨上面的凹陷处),属土。“太者,可大可小无限也;溪者,山涧之流水也”,此名就是统领山涧大小之流水的意思。水在人体之中是血液组成的一部分,把“太溪穴”用好了就等于是调动了静脉中的血液(小溪之水),新鲜的血液就会冲开体内的淤血,形成良性循环。 “复溜”穴(跟腱的前方,内踝骨上两横指多一点,或太溪穴直上2寸的地方),属金。“复者,重复也;溜,回流也”是指让停留和於堵在身体里的有害物质被血液冲洗后排出,新鲜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此穴能滋阴补肾、利水消肿,对治疗“水肿”之症有特效。它和膀胱经配合能使尿路通畅,排毒迅捷,如肾炎、肾囊肿、肠鸣,肠炎,水肿,腹胀,腿肿,盗汗,自汗,无汗,小腿酸胀,手足指端麻木,大小便无力等症状都是它的治疗范围。另外,在后背的两个“肾俞”穴再各拔一个罐也是补肾的好方法。 二、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 “温溜”穴(屈肘,掌心向内,在掌背面腕横纹上5寸贴近桡骨处。注:4横指为3寸.见图2)是大肠经的穴位,“温者,温热也;溜者,悄悄走失,或慢慢滞留也。”顾名思义,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较少,原来的余热会缓缓地散热蒸发,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不被察觉。大家都知道血是热的,但是当它运行到四肢时就会慢慢变温,如果您让它再悄悄的把温度散去,冷血便会滞留于此。你想想血流到手脚末端时是不是也是凉的了,所以,经常按摩刺激它并在大肠经寻经刮痧(自上而下)会调动体内的阳气,这时您会感到浑身发热,温热的血液便会迅速通过手臂,把停滞的寒气带走,手凉和手心爱出汗的现象自然就好了。 这个穴位是大肠经的“郄穴”。“郄穴” 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五脏)郄穴多治血证,如咯血时,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阳经(六腑)郄穴多治急性病痛,如脸上突然起痘痘可按温溜穴(大肠经郄穴);胃痛时多选梁丘穴(胃经郄穴)等,这个在前面我去年写的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中有详细介绍。 三、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心经是治疗盗汗、自汗的主要经络。 黄帝内经上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心情平和,一切才能趋于安定;否则在心思混乱的情况下,便会使五脏和外形受到损伤,精神就会萎靡不振。 心经不但可以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癫痫、错乱、抑郁等),还能治疗心脏原发性的病症。 “阴郄穴”(屈肘翻掌,面对掌心,腕横纹上0.5寸和小指延长线交会后,紧贴尺骨的凹陷处。见图3)中医上说:“阴郄多治血,阳郄多治疼”。指的是阴经(五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血分的疾病,而阳经(六腑)的郄穴则多用来治疗疼痛性疾病。所以阴郄穴有着补阴养血的作用。用“阴郄穴”与“太溪”、“肾俞”、“涌泉”、“关元” (脐下3寸)等穴配合,可以滋补“阴液”,清热除烦。 前面说过“郄穴”是专治急性病发作的,“阴郄穴”是心经的“郄穴”,专门治疗“盗汗”。中医上管“盗汗”叫“骨蒸”,就像骨头放在蒸笼里蒸过一样,里面总是很热的感觉。有的患者睡觉时出了很多汗,醒了汗就没了,这就是“阴液”被盗走了,每天在中午11:00到13:00之间在心经上刮刮痧;多揉揉“阴郄穴”,盗汗现象就会慢慢的改善了。 “后溪穴”(握拳,在小指末关节和手掌感情线交点的凹陷处。见图3),属木。这个穴位大家一定要重视,它也是人体八脉交会穴之一(督脉之会),是小肠经的“俞”穴“一穴顶百穴”;主治范围也很广泛,如腰扭伤、脊椎痛、坐骨神经痛、盗汗、自汗、落枕、癫痫、睡觉抽筋、肩膀疼痛、脖子疼痛等症状都是它的主治范围,而且对治疗“耳聋”和“耳鸣”还有特效。因此,对于此穴朋友们要好好运用,当你用上它时你才会发现它是如此的神奇。 大家可能又要问了,为什么又出现了小肠经的穴位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灵柩经经脉篇中说:“小肠经主液所生病。”这个液包括很多,如:唾液、尿液、精液、汗液、月经、白带、乳汁、胃液、胰腺、前列腺、骨膜分泌液等等,所以,凡是与液有关的疾病均可从小肠经下手解决,这个在上一篇文章中也介绍过了。 因此,大家一定要把“后溪穴”和“阴郄穴”做好,每星期在心经和小肠经上刮刮痧或拔拔罐,每天按摩这两条经络上的痛点,另外,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处)510分钟,别说盗汗和自汗,就是别的很多病也自然而解了。 手足汗症 手足汗症,即手足之多汗症,它是局部汗的一种,即指手足部出汗而其他部分无汗,其证见手足经常潮湿多汗。但是手足汗出作为主症之一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述热病中的阳明腑证,肠中燥屎内结,而致手足橄然汗出,常于便解,热退后,汗出即能自止。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手足汗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进行了探讨,现论述如下。 病因病机 一、阳明热盛,手足汗出汉张仲景伤寒论208条“手足橄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220条“但发潮热,手足黎浆汗出,大便难谙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可见,手足出汗是燥屎内结的主要指征,是阳明腑证的主症之一。至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手足汗第九认为:“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明孙一奎赤水玄珠 手足汗亦曰:“肠胃中有实热者,仲景承气症,谓手足戳橄然汗出,乃肠胃热甚而旁达四肢。”可见,阳明热盛,津液受伤,未能遍身汗出,仅能从阳明所主的四肢旁达,故见手足汗出。 二、脾胃湿蒸,旁达四肢盖脾胃主肌肉四肢,其病理变化常在手足反应出有关症状,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蒸久化热,湿热旁达四末则为手足汗出,故历代大多数医家认为手足汗出多与脾胃有关,如明 孙一奎在赤水玄珠 手足汗曰:“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明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脚汗为脾经湿热内淫于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阳气内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湿热内淫也。”清 张璐在张氏医通 汗中曰:“手足汗,脾胃湿热,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医方类聚 手足汗认为:“手足汗者,热聚于胃,而津液之旁达也。”清,何梦瑶医偏也曰:“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所以,手足汗出缘于脾胃湿热蕴蒸,迫津为汗,旁达四肢所致。 三、心肾阴虚,迫津外泄心主血,肾藏精,劳神过度,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亏,阴液不足,虚火内生,心液被抗不能自藏,外泄作汗医宗必读“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肾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医偏 汗:“汗者,水也,肾之所主也。内藏则为液,上升则为津,下降则为尿,外泄则为汗。”可见,心肾阴虚,而阳偏亢,迫津外泄,达于四末,可致手足心汗。 四、脾胃虚寒,失于固摄手足汗,临床也有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而出汗者。如伤寒论191条:“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此时中阳不足,胃中虚冷,阳气不固,失于固摄,故手足汗出。吴中医集 汗曰:“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可见,脾胃虚弱,阴寒内盛,肠道寒凝冷结,而中气困滞,无力收摄,亦可形成冷汗外溢手足。 由此可见,汗乃心之液,出于皮肤之津液也。手足汗者,别处无汗,乃阳明热盛,或脾胃湿热,或心肾阴虚,或脾胃虚寒而出汗。所以手足汗症主要责之于脾胃,同时亦与其他脏腑有关。 诊治 临床上,手足汗出多而大便难者,属阳明热盛;手足汗出多而粘者,属脾胃湿热;手足汗出而手足心烦热者属心肾阴虚;手足汗而手足不温者,属脾胃虚寒。治疗 阳明热盛,燥结内结,宜苦寒攻下,如医方类聚 手足汗曰:“阳明病,手足汗出,谵语,大便难,此热证也,与承气汤下之。”又如东医宝鉴 手足汗认为:“手足者,津液自胃府傍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证也,宜大柴胡汤下之。”清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 诸汗源流亦曰:“而又有手足汗者,液自胃府旁达于外,则手足自汗。有热聚胃府,逼而出之者,此阳明病也,必当下,宜大柴胡汤。”清 林佩琴在类证治裁 汗症也指出:“胃腑热蒸,手足自汗,亦阳明病,当下,大柴胡汤。” 手足汗,脾胃湿热者,宜清利湿热,如明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清脾者,治手足出汗,白术,苍术,茯苓,半夏,黄连各一钱,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水二盏,加灯心煎八分,空心服。”祝建权认为脾主四肢,临床上手足汗属脾胃湿热者多见,治疗当以化湿清热,以蕾朴夏菩汤加减(蕾香,制半夏,茯苓等,光杏仁,生薏仁,川朴,泽泻,苍术,白蔻仁,通草)而获效。赵务俭认为手足汗出者于夏之际而发,因湿气主令,内外相搏,脾不运湿,故用三仁汤加味(杏仁,竹叶,葱仁,半夏,薏仁,川朴,通草,甘澜水,丹参,牛膝)口服治疗以清利湿热,理血通经,效果满意。手足汗,心肾阴虚者,宜滋阴清热,麦味地黄汤主之。夏建忠认为手足心汗多大多属阴虚阳亢之症,宜养阴清热,护液止汗,自拟护液止汗汤(生地黄,山萸肉,麦冬,知母,地骨皮,龙骨,牡蛎,五味子,酸枣仁,白芍,桑叶)治疗取效。张登部认为手足多汗症属心肾阴虚,心肾之阳偏亢,迫汗外出者,治宜滋心肾调营卫,固表止汗,针刺补复溜,阴郄,泻合谷,以复溜属肾,阴郄属心,能补心肾之阴而潜阳寓阴,故汗出得解也。 手足汗,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者,宜温补中阳,治宜理中汤加乌梅。刘明武认为手足汗出属胃中虚冷,阳气不固者,非理中,真武不能取效。张登部认为手足多汗症属心肾阳虚,卫气失于固摄,手足汗出者,治宜补心肾,固卫止汗,针刺补复溜,气海,以补心肾之阳,助卫外之气,方有固卫止汗之功。刘金英等认为顽固性手足自汗症属阳虚,治宜补气固卫,佐敛阴调营,生脉散加味(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牡丹,附子,获神,白芍,熟地,桂枝,远志,柏子仁)治疗,效果良好。 清 王燕昌王氏医存 即汗处知其虚处曰:“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人弱而专出一处之汗,久而不愈,即此经虚也。”清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 诸汗源流曰:“有手足汗,用凉药补药俱不效者,此阴阳不和,经络不调也,宜八物汤加半夏,获等为君,川乌,白附子为佐使,即止。阴阳不和,经络不调,若病久不愈者,多有气血俱伤之表现,治宜十全大补汤去芍加五味子。”故清 张璐在张氏医通 汗中曰:“手足汗,热者,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者,理中汤加乌梅;弱者,十全大补去夸加五味子。“另外,现代文献中还记载杨金鸽用化湿利水法治疗顽固性手足自汗6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还有,古文献中还提到外治法治疗手足汗症,如明 王肯堂证治准绳 汗总论曰:“治脚汗,白矾,干葛各等分为末,每半两,水三碗,三五日自然无汗。”明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曰:“牡砺散,治脚汗,除秽气。牡蛎,白矾,密陀僧,黄丹,干掺脚指缝中,即收。”而洗手汗用黄蔑,葛根各一两,荆芥,防风各三钱,煎成先熏后洗,三次即效。 小结 手足汗症,临床并不少见,有手汗多,足汗多,或手足汗均多者。现代医学认为手足汗症是汗腺疾病中多汗症之掌心多汗,此病目前较为常见,按其发生机制分为神经性和非神经性的,掌心多汗可用浅层X线治疗,电离子透人疗法对掌心多汗尤其掌部效果很好。其中手汗症的病人普遍存在。大多数手汗症病人自幼儿时期即出现症状,到青春期逐渐加剧。手汗症的西医学治疗长期以来一直是一棘手的问题,虽有许多治疗方法,但是常常无效,而胸交感神经链切断(切除)疗效确切,然而,代偿性多汗是手汗症病人交感神经切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所以根据历代中医学家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医学在这方面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另外也存在一种手足汗出,为生理现象,暑天常见,不必治疗,等气候干燥,汗液也会自然减少。又如清 王燕昌王氏医存 即汗处知其虚处所曰:“幼壮之人,手足汗多者,因肝盛力强,木常疏达,脾土而然,非病也。”尽管存在手足汗出的生理现象,但对于手足汗症的病因病机及诊治仍不容忽视,避免迁延日久而变换他证,造成治疗上的麻烦。所以系统地整理有关手足汗症的中医文献,并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发掘整理手足汗症的相关理论,是十分值得的。 盗汗-药茶 盗汗 盗汗是指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汗止,汗收后感觉烦热的一种病症。盗汗与自汗都为汗出异常现象,属于中医学“汗证”的范围。 中医学认为,汗出异常与阳气蒸腾津液及卫阳司汗孔开合的功能失常有关。邪热入侵,阳气偏亢或阴虚内热,追津外泄;或卫阳不固,气虚不敛液,均可导致病理性的汗出过多。反之,邪气外袭,卫阳被阻遏,或卫阳虚弱,汗孔开合失司而闭合;或阳气虚弱,蒸津无力,均可使津液不得外泄而发生病理性的汗闭。 盗汗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故中医治疗本症以养阴清热为主。1. 白术叶茶 【配料组成】白术叶适量。 【用法用量】揉碎为粗末,每次克,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适用于气虚卫外不固。 【资料来源】普济方。2. 浮麦麻根茶 【配料组成】浮小麦克,麻黄根克。 【用法用量】制粗末,水煎代茶饮。 【功能主治】补虚养心,敛汗止汗。治盗汗。 【资料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3. 葡萄茶 【配料组成】葡萄适量。 【用法用量】水煎代茶饮。 【功能主治】强健筋骨,补益气血。治气血亏虚,心悸盗汗。 【资料来源】患者保健食谱。4. 桑叶茶 【配料组成】桑叶适量。 【用法用量】搓碎,每次克,沸水冲茶饮。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治盗汗。久服亦能令人聪明。 【资料来源】上海常用中草药。 5. 红枣茶(二) 【配料组成】红枣克,红糖适量。 【用法用量】水煎代茶饮。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治盗汗,治体虚。 【资料来源】患者保健食谱。6. 小麦红枣茶 【配料组成】浮小麦30克,红枣20枚。 【制法用法】将浮小麦捣碎,红枣去核,一同放入沙锅中,水煎,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益阴除烦,敛汗。,用治盗汗。7. 红枣乌梅茶 【配料组成】红枣15枚,乌梅10枚。 【制法用法】将上2味加水煎汤,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益气敛阴,止汗。用治盗汗。8. 茱萸小麦茶【配料组成】山莱萸15克,浮小麦(捣碎)30克,淮山药30克,丹皮6克。 【制法用法】将上4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除烦。用治盗汗。9. 小麦稻根茶 【配料组成】浮小麦(捣碎)20克,糯稻根15克,大枣10枚。 【制法用法】将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l剂。 【功能主治】益气养心,除烦止汗。用治盗汗。10. 小麦茯苓麦冬茶 【配料组成】浮小麦(捣碎)30克,茯苓15克,麦冬12克。 【制法用法】将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敛阴除烦。用治盗汗。11. 加昧乌梅茶 【配料组成】乌梅10枚,糯稻根30克,浮小麦(捣碎)20克。 【制法用法】将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l剂。 【功能主治】益气敛阴,清热除烦。用治盗汗。12. 三地茶 【配料组成】生地30克,熟地30克,地骨皮9克。 【制法用法】将上3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l剂。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用治盗汗。13. 麦冬地黄茶 【配料组成】生地黄、麦冬各30克。 【制法用法】将上2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用治盗汗。14. 西洋参茶 【配料组成】西洋参6克。 【制法用法】将西洋参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清肺养阴,益胃生津。用治盗汗。15. 柏子仁茶 【配料组成】柏子仁10一15克。 【制法用法】将柏子仁捣烂,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l剂。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用治心血不足之盗汗、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16. 糯稻根茶 【配料组成】糯稻根、红枣各克。 【用法用量】煎水代茶饮,连服天。 【功能主治】敛阴止汗。产后自汗盗汗。 【资料来源】民间验方。 自汗-药茶 自汗是指白天不因劳动、日晒、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病症,还可伴见出汗后怕冷,精神疲乏等症状。本症也可伴见于其他疾病(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及风湿热等)的过程中,因此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中医学认为,自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致,并根据发病机理,分为三种类型。 1。营卫不和:自汗出,微恶风寒,头痛身微热,时伴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缓。治宜调和营卫。 2邪热内郁:身热汗出,面赤烘热,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或伴肢节烦痛,大便干结,小便色赤,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宜泻热解郁。 3肺气不足:虚喘于咳,动则加重,汗出畏寒,面色白光白,舌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治宜补脾益肺。 由于自汗多为阳虚卫气不固所致,故本篇着重介绍益气固表的治疗方法。 1. 五味枸杞茶 【配料组成】五味子、枸杞子各克。 【用法用量】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能主治】敛肺滋肾、收汗涩精。用于自汗症。 【资料来源】本草纲目。2. 黄芪白术茶 【配料组成】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五味子10克。 【制法用法】将上4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健脾补肺,固表敛汗。用治自汗。3. 党参茶 【配料组成】党参5克。 【制法用法】将党参制为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2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用治自汗。4. 党参北芪茶 【配料组成】党参、北芪各15克,白术、浮小麦(捣碎)各10克,五味子6克。 【制法用法】将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止汗。用治自汗。5. 人参止汗茶 【配料组成】人参610克,黄芪20克,浮小麦30克,煅牡蛎20克(先煎),五味子9克。 【制法用法】将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l剂,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止汗。用治自汗。6. 白芍桂枝茶 【配料组成】白芍15克,桂枝6克,灸甘草6克,生黄芪18克,生牡蛎20克(先煎)。 【制法用法】将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敛阴止汗。用治自汗。7. 太子参茶 【配料组成】太子参3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黄芪15克。 【制法用法】将上4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l剂。 【功能主治】补气敛阴,止汗。用治自汗。8. 白芍乌梅茶 【配料组成】白芍15克,乌梅12克,炒酸枣仁12克。 【制法用法】将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l剂,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收敛止汗。用治自汗。 9. 止汗茶 【配料组成】浮小麦30克,麻黄根9克。 【制法用法】将上2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固表止汗。用治自汗。 眩晕-药茶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合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站立不稳。目眩与头晕常同时并存,故合称眩晕。美尼尔氏病、高血压、严重贫血者、脑震荡、神经衰弱、动脉硬化、药物中毒、心律失常等,均可引发眩晕。本症患者轻者眩晕转眼即消失,重症者自觉眼前景物旋转不定,以致站立不稳,伴见耳鸣、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出冷汗、手抖面白等症状。眩晕为常见症状,体胖、体弱及老年人较易发作。中医学将眩晕分为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病因加以辨证施治。 1肝火上炎:头痛眩晕,面赤目红,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治宜清肝泻热,养阴平逆。 2阴虚阳亢:眩晕耳鸣,烦躁失眠,腰酸腿软,四肢麻木,舌质暗红,脉象弦细。治宜滋补肝。肾,潜阳息风。 3痰湿中阻:头胀痛沉重,目眩,恶心呕吐,胸膈满闷,舌苔白腻,脉滑。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升清。 4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语气低微,面白食少,唇甲色淡,失血乏力,舌淡,脉虚涩无力。治宜健脾养心,补益气血。1. 双决明茶 【配料组成】石决明25克,草决明10克,白菊花15克,冰糖20克。 【制法用法】将石决明用文火炒出香味,然后将3味药一同放入沙锅内,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清热祛风,平肝潜阳。用治肝火上炎型眩晕。2. 二子茶 【配料组成】枸杞子15克,茺蔚予10克。 【制法用法】将上2味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清肝泻热,养阴平逆。用治肝火上炎型眩晕。3. 桑杞茶 【配料组成】桑葚子50克,枸杞子20克。 【制法用法】将上2味放入杯内,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肝益肾。用治阴虚阳亢型眩晕。4. 甘菊归杞茶 【配料组成】甘菊花、构杞子各20克,生地黄10克,当归5克。 【制法用法】将上药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潜阳息风。用治阴虚阳亢型眩晕。5. 半夏天麻茶 【配料组成】半夏、天麻各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陈皮3克。甘草4克。 【制法用法】将上药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健脾化湿,宣肺化痰。用治痰湿中阻型眩晕。6. 芝麻首乌杞菊茶 【配料组成】黑芝麻、首乌、枸杞各25克,杭菊花15克。 【制法用法】将黑芝麻用文火炒熟,然后将另3味共制粗末,一同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潜阳息风。用治阴虚阳亢型眩晕。7. 归芪茶 【配料组成】当归6克,黄芪30克。 【制法用法】将上2味共制粗末,放入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152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补气益血。用治气血亏虚型眩晕。8. 党参大枣茶 【配料组成】党参20克,大枣10枚,陈皮3克。 【制法用法】将大枣洗净,去核,与党参、陈皮一同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用治气血亏虚型眩晕。9. 归地白芍茶 【配料组成】当归12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鸡血藤15克。 【制法用法】将上药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养心安神。用治血虚所致的头晕眼花、心慌心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10. 首乌枸杞杜仲茶 【配料组成】何首乌、枸杞子各12克,杜仲10克。 【制法用法】将上3味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用治阴虚阳亢型眩晕。11. 桑菊枸杞茶 【配料组成】桑叶、菊花、枸杞子各10克,决明子6克。 【制法用法】将上药放入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平肝定眩。用治眩晕。12. 山楂梅菊茶 【配料组成】山楂、乌梅、白菊花各15克,白糖30克。 【制法用法】将前3味水煎取汁,调入白糖,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生津止渴。用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 中医望闻问切之“辨汗”识病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 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二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三为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按气味辨别: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 总之,一旦异常出汗的情况严重或伴随其他严重表现,应及时就诊。出汗预示着什么疾病 出汗是健康的标志。然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