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课件.ppt_第1页
侵权责任法课件.ppt_第2页
侵权责任法课件.ppt_第3页
侵权责任法课件.ppt_第4页
侵权责任法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侵权责任法 TortsLaw 2012年2月 侵权责任法 立法概况 侵权责任法基本立法思想 补偿 预防 惩戒教科书一直都称 侵权行为法 英美法称 侵权法 日本称 不法行为法 我国台湾地区最初借鉴日本称 不法行为法 后来改称 侵权行为法 德国也称 侵权行为法 为什么法工委别出心裁称 侵权责任法 1 行为法强调任何行为人要为自己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后果负责 强调的是为自己行为负责 十九世纪侵权法重视责任自负 2 侵权法究竟是制裁法还是救济法 现代侵权法更重视对受害人的救济 侵权责任法的历史沿革 从复仇到赔偿从加害责任到过错责任现代侵权责任法的发展损害赔偿的社会化 风险分担 公平责任 保护范围扩大化 权益泛化 损害后果规模化 大规模侵权 如食品安全 环境污染 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多样化 直接 间接 推定 关联性 归责原则多元化 过错责任 过错推定 严格责任 过失的客观化 非心理状态而是客观标准 合理的注意 免责事由的限制越来越严格 意外事故 自助行为 侵权责任的形式多样化 侵权之债 精神性责任 惩罚性赔偿 对人格权的救济方式倍受关注 精神损害赔偿 本课程所涉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 通过时间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于 年 月 日通过实施日期 2010年7月1日一 法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通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 侵权责任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产品质量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 道路交通安全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境保护法 本课程所涉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 二 法规及司法解释 1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2 高法 关于贯彻执行 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3 高法 关于审理名誉权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4 高法 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5 高法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侵权责任法的结构 1 基本理论 侵权行为 责任构成 归责原则 构成要件 免责事由 责任形式2 一般侵权行为 过错侵害人身 财产权益3 特殊侵权行为 职务侵权 产品责任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环境污染责任 高度危险责任 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物件损害责任4 侵权损害赔偿 赔偿规则 人身损害赔偿 财产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 第一篇 侵权行为 第一章 侵权行为第二章 侵权责任法第三章 侵权责任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章 侵权行为 第一节 侵权行为的概念与特征第二节 侵权行为的分类第三节 侵权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 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 侵权行为的概念侵权行为 不法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我国 侵权责任法 第二条第1款规定 侵害民事权益 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参见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 第3款 何谓 民事权益 民事权益 侵权责任法 第二条第1款规定 民事权益 包括 人身权益 生命权 健康权 姓名权 名誉权 荣誉权 肖像权 隐私权 婚姻自主权 监护权 财产权益 所有权 用益物权 担保物权 著作权 专利权 商标专用权 发现权 股权 继承权 侵权行为 二 侵权行为的特征 1 是一种不法行为 法律事实 2 是给他人的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3 一般是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法律规定在特殊情况下不要求行为人主观有过错 4 行为的方式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5 是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第二节 侵权行为的种类 一 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1 区分依据 归责原则不同 责任构成要件不同 责任承担方式不同 一般侵权行为 指行为人基于自己的过错实施的 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不法行为 特殊侵权行为 非基于自己的过错而发生的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不法行为 一般与特殊侵权行为 2 二者的区别 1 一般侵权行为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满足一般构成要件 承担直接民事责任 2 特殊侵权行为 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或过错推定原则或公平原则 不要求具备侵权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 一般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承担间接责任 即替代责任 单独与共同侵权行为 二 单独侵权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1 区分依据 侵权行为人的主体数量不同 单独侵权行为 指单独一人实施的侵权行为 共同侵权行为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实施的侵权行为 2 二者的区别 承担责任的方式不同 共同侵权 3 共同侵权行为的分类 狭义的侵权行为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 造成他人损害 承担连带责任的行为 侵权法第8条 民法通则第130条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条1款 广义的侵权行为 狭义的侵权行为 教唆 帮助的侵权行为 共同危险行为 准共同侵权行为 侵权法第9 10条 民法通则意见第148条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4条 共同侵权行为 4 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可以再分为 1 共同故意行为 如甲 乙二人共谋殴打丙 2 共同过失行为 如甲 乙二人在推车时 没有注意将行人丙撞伤 3 故意与过失混合行为 如甲为诋毁丙 故意虚构事实投往乙报刊发表 乙报刊认为其具有市场价值决定予以发表 4 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行为 如甲 乙二人分别驾驶轿车将行人丙撞伤 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 概念 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事先并无共同的意思联络 但其行为的偶然结合致人损害 此种侵权行为又区分为直接结合 侵权责任法 第11条 和间接结合 侵权责任法 第12条 间接结合即 多因一果 徒有 数人 的外衣 本质仍为单独侵权行为 故加害人承担与各自的过错程度相适应的按份责任 即各自承担各自责任 而非连带责任 案例分析 甲 乙两人分别开车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向闯红灯 将在路中央过斑马线的且躲闪不及的丙夹击撞成重伤 则甲乙二人构成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直接结合 二人对丙的重伤结果承担连带责任 甲市政工程公司在路中央维修下水管道且未设置任何警示标志 乙开车欲闯红灯超速经过该路段 丙在此时按交通指示信号横穿马路 见乙车开来急忙往旁躲闪 不慎掉入甲公司维修之下水道中 则甲乙对丙的损害结果构成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间接结合 共同侵权行为 5 教唆 帮助的共同侵权行为 关于教唆 帮助的共同侵权行为 民通意见第148条与侵权责任法第9条的规定有细微差别 民通意见第148条 教唆 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 为共同侵权人 应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教唆 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 为侵权人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教唆 帮助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 为共同侵权人 应当承担主要民事责任 共同侵权行为 侵权责任法第9条 教唆 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 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教唆 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的 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共同危险行为 6 共同危险行为 准共同侵权 法条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4条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 不能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 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共同危险行为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 不承担赔偿责任 侵权法第10条 二人以上实施危及他人人身 财产安全的行为 其中一人或者数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 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的 由侵权人承担责任 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 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可见 侵权法对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作了较大修改 积极和消极侵权行为 三 积极侵权行为和消极侵权行为1 积极侵权行为 以作为的方式实施的侵权行为 2 消极侵权行为 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侵权行为 划分标准 其行为方式是作为还是不作为 第二章 侵权责任法 第一节 侵权责任法的概念和特征一 概念 侵权责任法 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明确侵权责任 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条 为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明确侵权责任 预防并制裁侵权行为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制定本法 该条阐明制定侵权责任法的目的 同时也能看出侵权责任法的含义 第二节 侵权责任法的一般条款 一 法条 民法通则第106条公民 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公民 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 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财产 人身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 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2条 侵害民事权益 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第5条 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 第三章 侵权责任法的历史发展 本章属于自学 第二篇 侵权责任 第一章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第一节 归责原则概述一 法条 1 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 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七条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 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 依照其规定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2 民法通则 第106条 公民 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公民 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 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财产 人身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 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归责原则 二 归责原则的含义 1 归责的含义 归责 责任的归属 是指侵权行为发生致他人民事权益损害后 侵权责任归谁承担的问题 2 归责原则的含义 归责原则 是指确定侵权行为人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一般准则 即在损害事实发生的情况下 确定侵权行为人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 归责原则 三 我国民法中的归责原则 教材观点 1 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推定原则 第6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 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无过错责任原则第7条 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 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 依照其规定 第二节 过错责任原则 一 过错责任原则的含义 以过错作为价值判断标准 判断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即在损害发生的情况下 与此相关的行为人谁有过错谁就应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的行为人不应承担民事责任 有过错有责任 无过错无责任 侵权法第6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通则第106条 公民 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 集体的财产 侵害他人财产 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节 过错推定原则 一 过错推定原则的含义 行为人致人损害时 根据法律的特别规定 推定其有过错并据此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只有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才不承担责任 如果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就要承担责任 可见 过错推定适用的是举证倒置规则 因而 有人认为过错推定只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一种独立的归责原则 二 法律条文 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2款 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 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通则126条 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 悬挂物发生倒塌 脱落 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 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十六条 略 第四节 无过错责任原则 一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含义 无过错责任原则 指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场合 以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 与该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的行为人 不问有无过错 都要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即 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来判断其是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 民法通则第106条3款 没有过错 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7条 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 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 依照其规定 三 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区别 1 归责依据不同 2 构成条件不同 3 举证责任不同 4 适用范围不同 四 无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原则的区别 1 归责依据不同 2 构成条件不同 3 举证责任不同 4 适用范围不同 第五节 公平责任原则 一 公平责任原则的含义 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 法律也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 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公平合理分担损失的一种归责原则 教材观点认为公平责任原则不是一项独立的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但多数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 二 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解 以公平观念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确定责任 适用于当事人均无过错而法律又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情况 只有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而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来处理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才能适用 三 法律规定 1 民法通则第132条 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 2 民通意见 第157条 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 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 可以责令对方或者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3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5条 为维护国家 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 因没有侵害人 不能确定侵害人或者侵害人没有赔偿能力 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法律规定 4 侵权责任法 第24条 受害人和行为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的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由双方分担损失 第31条 第三十一条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 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 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 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 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 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 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第一节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 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含义 确定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的必备要件 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 给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后 需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侵权责任以及承担什么样的侵权责任时 必须参考一定的条件和标准来确定 这些条件和标准就是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根据通说 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 一 违法行为二 损害事实三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四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二 构成要件 一 违法行为1 违法行为的概念违法行为 违反法律的行为 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违反法定义务 法律规定的义务 1 不作为的义务 即不得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义务 2 作为的义务 即法律要求行为人去积极实施的义务 实践中常见的作为义务 1 从事住宿 餐饮 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 法人 其他组织的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 2 学校 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 管理 保护义务 法条 侵权责任法第37条 宾馆 商场 银行 车站 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 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参见人身损害解释第6条 侵权责任法第37条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 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 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 管理职责的 应当承担责任 参见人身损害解释第7条 关于他人的行为致害与物件致害的法条 侵权责任法 第32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 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第34条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第85条 建筑物 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 悬挂物发生脱落 坠落造成他人损害 所有人 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所有人 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赔偿后 有其他责任人的 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二 损害事实 1 损害事实的含义损害事实 是指不法行为致使他人民事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的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减少或或损害的客观事实 损害包括 1 权利受到侵害 2 权利被侵害造成了利益受损的客观事实 2 特点 客观确定性 不利益性 发生损害 可救济性 3 损害的种类 1 人身损害 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 2 直接 实际 损失和间接 可得利益 损失 可得利益应获得救济 如何认定可得利益 以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时是否可以预见为标准 为限制 行为人不能预见的 不承担责任 三 因果关系 1 因果关系的含义哲学意义上 因果关系 是指客观事物 现象的前因后果的关联性 侵权责任法上 因果关系 是指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前因后果的客观联系 1 客观性 不受人的意志影响 2 社会性 与人的活动有关 3 相对性 特定行为与特定损害 4 顺序性 原因在前 结果在后 5 逆推性 已知结果 顺藤摸瓜找原因 2 因果关系的确定 参见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1 直接因果关系规则 2 相当因果关系规则 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因果关系难以直接确认时 运用间接证明的方法推定具有因果关系 实践中 运用间接证明的方法中 经验法则 排除法则是重要的方法 虽非绝对确定 但依众所周知的现实经验 某事实的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均以另一事实为原因 而这两项事实同时存在 即推定两事实间存在因果关系 4 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 受害人对证明因果关系负有一般举证责任 对于加害人的积极加害行为造成的损害 原告应当依法承担举证责任 对于他人的积极加害行为造成的损害以及物的危险之实现造成损害之情形 受害人对因果关系也负有举证责任 法律设定特别规则 规定由加害人或者对损害负有赔偿义务的人证明因果关系不存在的 如果其不能证明不存在因果关系 则推定因果关系存在 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 四 主观过错 参考刑法中的故意与过失 1 过错的含义过错 是指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 1 故意 直接故意 预见到了 希望发生 间接故意 预见到了 放任发生 2 过失 疏忽大意 疏忽 应预见或能够预见 没有预见 过于自信 懈怠 预见到了 但轻信能避免 2 过失的认定与等级划分 过失以及过失程度的认定 往往较为困难 而在一个和平 稳定 和谐的社会中 过失乃过错的主要形态 故意侵权 则较为少见 1 过失的判断标准有主观说 主观判断标准 和客观说 客观判断标准 两种不同认识 而所谓兼顾说或折中说实际上仍属客观说 现代各国民法理论和实务上都倾向于对过失的判断采取客观标准 即所谓的 过失的客观化 这种过失推定的做法显然是从违法结果的发生来推定过失的存在 从而不再追究行为人之注意能力能否预见该损害 亦即不考虑行为人之主观个别特性 专以一般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为判断标准 这被称为过失的客观化 2 过失的等级划分 现代民法理论上一般将注意义务根据行为人的注意程度 分为三个层级 A 善良管理人的注意 即 高度的注意 违反之 构成抽象的过失 即轻过失 B 与管理自己事务为同一程度的注意 即 应有的注意 违反之 构成具体过失 即一般过失 C 普通人或一般人的注意 即 起码的注意 违反之 构成重大过失 当然 上述标准仅是一个判断过失的理论参照 但过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判断过失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应根据案件的各方面具体情况 考虑相关的因素等 进行综合判断 3 客观标准中合理人的注意义务有两种特殊情况 其一 具有某种特殊知识和技能人的注意标准 其二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注意标准问题 对此类人员的行为标准和注意程度以及违反相应的注意义务构成何种程度的过失 理论和实务中有不同的主张 一般认为 应依据前述三种情况 分别 提高 或 降低 其注意程度的标准即可 如对于医师 建筑师 会计师等 违反 善良管理人 的高度注意义务 构成轻过失 违反与其身份和应具备的技能的应有的注意义务 则为一般过失 违反最起码的注意的 则为重过失 限制行为能力人也可分出高度的注意 应有的注意和起码的注意之不同等级 值得注意的问题 对过失的判断问题 与民法上的 善意 恶意 的判断问题 在主观 客观及类别程度的划分方面 类同 3 过错的形态 1 致害人过错 单独过错 共同过错 2 受害人过错 3 第三人过错 4 均有过错 受害人与致害人均有过错 5 均无过错 4 过错形态及程度的认定对责任承担的影响 在以下情形下 行为人或称致害人过错的形态和程度 则可能对责任的承担有重要影响 1 共同侵权或数人侵权情形下的责任分担问题 如第12条 第14条的规定 2 与有过失或过失相抵情形下 致害人的过失与受害人的过失之比较 决定着其责任减轻的程度 第26条 3 在致害人为过失 而受害人为故意的情形下 致害人依法不承担责任 第27条 4 在无过错责任情况下 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影响致害人责任的承担或份额 如第72条后句 第75条后句 第76条等 第二节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 一 侵权责任方式的涵义及其地位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 简称为侵权责任方式或者侵权责任形式 是指侵权责任人依法对侵权损害不利后果的形式和类别 侵权责任法 第15条承继 民法通则 第134条第1款民事责任方式多元化的立法传统 实现了由侵权责任整合传统民法侵权损害赔偿之债与物权请求权等绝对权请求权两大救济手段 为受害人提供全面的 可选择的多元救济方式 侵权责任法第15条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 停止侵害 二 排除妨碍 三 消除危险 四 返还财产 五 恢复原状 六 赔偿损失 七 赔礼道歉 八 消除影响 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 可以单独适用 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三章 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不承担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 第一节 抗辩事由概述第二节 一般抗辩事由第三节 特别抗辩事由 第一节 抗辩事由概述 一 抗辩事由的概念抗辩事由 是指行为人针对受害人要求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其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 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称为 不承担责任或减轻责任的情形 第三章 二 抗辩事由的分类 抗辩事由可分为 一般抗辩事由与特殊抗辩事由 一般抗辩事由 行为人的行为合法 正当 即 损害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合法行为引起时 这种合法正当的行为就是一般抗辩事由 特殊抗辩事由 损害的发生不是由行为人的行为引起的事由 第二节 一般抗辩事由 一 职务授权行为 必须有合法的授权 程序和方式合法 执行职务的行为是必要的 二 正当防卫 1 正当防卫的含义 参考刑法中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 为了使公共利益 他人或本人利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行为人所采取的以排除或制止不法侵害的防卫还击措施 2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以不法侵害的存在为前提 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利益免受不法侵害 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法条 侵权责任法第30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 不承担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 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 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民法通则第128条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 不承担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 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 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3 正当防卫引起的损害的责任承担 正当防卫的 防卫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不法侵害人自食其果 防卫过当的 承担适当责任 防卫过当 指防卫时采取的措施超过排除或制止侵害的必要 三 紧急避险 1 紧急避险的定义 紧急避险 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 他人或本人利益免受更大的损害 不得已采取的致使他人较小损害的行为 2 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必须有合法权益面临损害的紧急状况 即危险正在发生 必须是在迫不得已 别无选择的情况下 措施得当 不超过必要限度 舍小保大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正当防卫的实质是 正当对不正当的反击 而紧急避险的实质是 两权相害取其轻 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1 起因条件不同即二者的危险来源不同 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仅限于人为的不法侵害 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多种多样 即包括人为的不法侵害更包括自然力的影响 如自然灾害 2 限制条件不同紧急避险要求是不得已而为之 舍此无它法 而正当防卫一般无此请求 即使防卫人面对不法侵害 可以采取逃跑等回避措施 但也完全可以采取正面与之相斗争 以 正 对 不正 3 对象条件不同这是二者区别的最显著之处 正当防卫损害的对象是不法侵害人 而紧急避险损害的对象为无辜的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4 限度条件不同正当防卫造成的损害可以等于或大于不法侵害可能造成的损害 只要不过于悬殊即可 紧急避险则要求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避免的损害 4 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责任承担 险情由人引起的 引起人承担 险情由自然原因引起的 由收益人适当补偿 紧急避险措施不当或超过必要限度的 避险人承担适当责任 法条 侵权责任法第31条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 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责任 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 紧急避险人不承担责任或者给予适当补偿 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 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 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民法通则第129条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 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 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 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 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5 紧急避险与见义勇为行为 1 见义勇为的含义 见义勇为 是指为维护国家 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的行为 民通意见第142条 为维护国家 集体或者他人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 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或者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 如果受害人提出请求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经济状况 责令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 人身损害赔偿第15条 为维护国家 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 因没有侵权人 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 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见义勇为 侵权责任法第23条 因防止 制止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 由侵权人承担责任 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责任 被侵权人请求补偿的 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注意 1 见义勇为中受益人作出适当的补偿不是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 2 受益人是指获得收益的人 未有收益 不能称为受益人 3 在受益范围内补偿 4 国家补偿的问题 见义勇为基金 四 受害人同意 受害人容许他人侵害其权利 自己自愿承担损害结果 且不违背法律和公共道德的一方意思表示 如医疗手续 器官捐献 竞技比赛等 构成 受害人有行为能力 明确表示接受损害后果 事前同意 如果损害发生后受害人统一免除加害人的责任 是一种责任的事后免除方式 与受害人同意的行为不相同 同意不得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 五 自助行为 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 在情况紧迫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 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 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 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 行为人实施自助行为之后 必须立即向有关机关申请援助 请求处理 构成 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情况紧迫 来不及请求有关机关的救助 自助方法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许可 不超过必要的限度 第三节 特别抗辩事由 一 过失相抵二 受害人故意三 第三人过错四 不可抗力 一 过失相抵 过失相抵 是指就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 受害人也有过失 法院可依其职权 按照一定的标准减轻或免除加害人赔偿责任 从而公平 合理地分配损害的一种制度 侵权责任法第26条 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 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 民法通则第131条 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 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 过失相抵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2条 受害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故意 过失的 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一条的规定 可以减轻或者免除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 但侵权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 受害人只有一般过失的 不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 适用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确定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时 受害人有重大过失的 可以减轻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责任 二 过失相抵的特征及构成 1 过失相抵的特征 1 过失相抵是与有过失的法律后果只要成立与有过失 便发生过失相抵的法律后果 2 过失相抵的内容是减轻加害人的赔偿责任注 过失相抵只产生减轻责任的法律后果 我国立法并不采用免除责任的办法 免除加害人的责任 适用于受害人过错的场合 3 过失相抵是一种侵权责任形态即损害赔偿责任由双方当事人根据过失程度分担 4 过失相抵实行依职权主义在实务中 只要成立与有过失 并符合过失相抵的构成要件 法院可以不待当事人的主张 而依职权减轻加害人的赔偿责任 2 过失相抵的构成 1 对加害人的责任 按照侵权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的要求来确定 2 对受害人应负的责任 其构成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A 受害人的行为系损害发生或扩大的共同原因B 受害人的行为须为不当C 受害人须有过错 三 侵权责任法对过失相抵的具体规定 侵权责任法 除第26条规定了过失相抵的一般规则之外 还对适用过失相抵规则作了如下具体规定 1 第35条规定 2 第72条规定 3 第73条规定 四 过失相抵的适用范围 1 实行过错责任的一般侵权责任以及在特别规定的特殊侵权责任中实行过错责任原则的侵权责任 一律实行过失相抵规则 2 实行过错推定原则的特殊侵权责任 亦应当按照 侵权责任法 关于过失相抵的一般规则实行过失相抵 3 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侵权行为 原则上应当依照法律的特别规定适用过失相抵规则 五 适用过失相抵的方法 过失相抵的适用 包括两个步骤 首先比较双方过失程度 难以或不能确定双方过失程度的 再比较双方行为的原因力 1 比较过失比较过失 是指在与有过失中 通过确定并比较加害人和受害人的过失程度 决定责任的承担和责任的范围的方法 比较过失程度的方法 根据注意义务的内容和注意标准来决定 2 比较原因力 1 含义 原因力 是指在构成损害结果的共同原因中 每一个原因对于损害结果发生或扩大所发挥的作用力 与有过失中的损害结果 是由加害人和受害人双方的行为造成的 这两种行为对于同一个损害结果来说是共同原因 每一个作为共同原因的行为 都对损害事实的发生或扩大构成原因力 2 原因力的作用 A 在当事人双方的过错程度无法确定时 应以各自行为的原因力大小 确定各自责任的比例 如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时 可依受害人行为的原因力大小 确定减轻加害人的赔偿责任 B 第二 在当事人双方的过错程度相等时 各自行为的原因力大小对赔偿责任起 微调 作用 C 第三 当加害人依其过错应承担主要责任或次要责任时 双方当事人行为的原因力起 微调 作用 二 受害人故意 一 受害人故意的含义 受害人的故意 是指受害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自己的后果 而希望或放任此种结果发生的心里状态 二 受害人故意的后果 侵权责任法 第27条规定 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行为人不承担责任 在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范围内 如果受害人具有故意 而加害人只有轻微过失 则加害人也可以免责 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内只要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 加害人即可免责 三 第三人过错 一 第三人过错的概念和特点1 概念 第三人过错 是指除受害人和加害人之外的第三人 对受害人损害的发生或扩大所具有的主观过错 侵权责任法 第28条规定 损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 第三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是一般规则 同时 侵权责任法 在第37条 笋40条 第68条和第83条分别规定了第三人过错的特殊规则 2 第三人过错的特点 1 过错主体是第三人 第三人是过错的主体 造成损害的过错不属于加害人或受害人的任何一方 狭义上的第三人过错 是指第三人的过错是损害发生或者扩大的唯一原因 广义上的第三人过错 则是指第三人与被告共同引起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 2 第三人与当事人没有过错联系 广义的第三人过错中 虽然第三人可能与加害人或者受害人都有过错 但是第三人和加害人之间不存在共同故意和共同过失 即不能构成共同侵权行为 因此 第三人过错只能是第三人自己的过错 3 是免除或者减轻加害人责任的依据 第三人过错是免除或者减轻加害人责任的依据 第三人过错作为免责事由 其后果并非都是免责 还包括减轻责任 二 第三人过错的规则 1 第三人过错的一般规则 1 第三人过错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时 损害纯粹由第三人的过错所致 被告对此没有过错 由第三人承担责任 侵权责任法 第28条规定所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2 当第三人过错不是损害发生的唯一原因时 其结果只能是减轻被告的责任 在此情况下 加害人的行为中介入了第三人过错 加害人的行为和第三人的过错都是损害发生的原因 要根据第三人过错程度和原因力比例 减轻加害人的责任 2 第三人过错的特殊规则 侵权责任法 在第37条 第40条 第68条和第83条分别规定了第三人过错的特殊规则 这些第三人过错的特殊规则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1 第三人过错实行不真正连带责任 2 第三人过错实行补充责任在第三人过错的情形下 侵权责任法 还规定了以下两种补充责任的规则 而不适用直接由有过错的第三人承担责任的一般性规则 四 不可抗力 一 不可抗力的概念和确定1 概念 不可抗力是指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力量 包括自然原因 如地震 台风 洪水 海啸等 和社会原因 如战争等 不可抗力 是独立于人的行为之外 并且不受当事人的意志所支配的现象 它是各国立法通行的免责事由 侵权责任法 第29条规定 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 不承担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 2 确定 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 即 凡属基于外来因素而发生的 当事人以最大谨慎和最大努力仍不能防止的事件为不可抗力 民法通则 第153条规定 不可抗力是指 不能预见 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它要求从主客观方面的因素考虑何种现象为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 1 不可预见 这是从人的主观认识能力上来考虑不可抗力的因素 它是指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 一般人对某种事件的发生无法预料 不可预见的标准 不能依某个人的标准 必须以一般人的预见能力而不是当事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 来判断对某种现象是否可以预见 2 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 指当事人已经尽到最大努力和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 仍然不能避免某种事情的发生并克服事件造成的损害后果 不可避免和不能克服 表明事件的发生和事件造成损害具有必然性 3 属于客观情况 指事件外在于人的行为的自然性 不可抗力作为独立于人的行为之外的事件 不包括单个人的行为 侵权责任方式 一 我国侵权责任方式的体系 侵权责任法 第15条 填补损害类型 返还财产 恢复原状 赔偿损失 赔礼道歉 消除影响 恢复名誉预防损害类型 停止侵害 排除妨碍 消除危险 赔偿损失 赔偿损失适用范围 1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2 对人身损害案件中各种相关财产损失的赔偿3 对死亡与残疾损害后果的赔偿4 法律 司法解释规定的各种精神损害赔偿 赔偿损失 财产损失 直接损失 已有财产的减少间接损失 被侵权人可得利益的丧失1 损失是未来的可得利益2 具有可预期性3 直接来自被侵害的财产 其损失范围比较明确 财产损失 直接损失 赔偿额 时价 残存价值或 维修费用 减损市场价值间接损失 所失利益 单位时间增值效益 影响效益发挥的时间人身损害 精神损害 不区分直接和间接损失 人身损害赔偿 一 人身损害赔偿的概念侵害他人的生命 身体和健康权 造成被侵权人死亡 伤残等多种直接后果 同时也可能导致被侵权人 被侵权人近亲属的精神损害 造成被侵权人或其近亲属的财产损失 人身损害赔偿 1 死亡赔偿 死亡赔偿金 继承丧失说 不是精神损害抚慰金 丧葬费 确定一个具体的计算标准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平均工资标准 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2 残疾赔偿 残疾赔偿金 被侵权人精神损害赔偿 残疾辅助用具补助费 医疗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精神损害赔偿 一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1 自然人的人格权或隐私利益受到侵害2 监护或其他亲属关系受到侵害3 死者的名誉 隐私 姓名 肖像 遗体 遗骨等受到侵害4 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永久性灭失或损毁 注意事项 1 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主张精神损害赔偿2 轻微的和一般程度的精神损害不适用赔偿的侵权责任方式 第四章 侵权责任主体的特别规定 第一节 监护人责任第二节 用人者责任第三节 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第四节 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第五节 学生伤害事故责任 第一节 监护人责任 一 监护人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一 监护人责任的概念 监护人责任 是指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因自己的行为致人损害 由行为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的特殊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 第32条规定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 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 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 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 不足部分 由监护人赔偿 这是对监护人责任的规定 监护人责任的另外一种称谓 是法定代理人责任 在多数侵权法的著作中 都对这种侵权行为采用这样的称谓 二 监护人责任的特征 监护人责任是替代责任 2 监护人责任是无过错责任 3 监护人责任的确定受行为人财产状况的制约 4 监护人责任以公平责任为补充 二 监护人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 不法行为1 监护人责任是替代责任 其违法行为的要件必然是行为人与责任人相脱离 是责任人为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 2 不法行为人必须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包括精神病患者和未成年人 3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加害行为应当具有违法性 否则不足以认定构成监护人责任 4 监护人在监护人责任构成中的行为 是未尽监护职责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不作为的行为方式 二 主观过错 1 监护人责任构成中的主观过错是主观过错与行为人相分离 即主观过错不是行为人的过错 而是对行为人负有监督之责的监护人的过错 2 监护人的主观过错只能是过失 不能是故意 是监护人应当注意而未能注意的过失心理状态 监护人主观过错的内容是未能善尽监督责任 具体表现为疏于教养 疏于监护或者疏于管理 三 因果关系 加害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须具有因果关系 即损害事实须因行为人的行为所引起 两者之间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客观联系 无此联系 不构成侵权责任 判断的标准 应以相当因果关系理论衡量 这与一般侵权责任的因果关系的要求是一致的 四 要有损害事实的发生 损害是赔偿责任的前提条件 没有损害 不考虑损害赔偿责任 监护人自然不承担责任 三 法律适用的基本规则 1 无过错规则 监护人承担责任不以监护人具有过错为前提 被侵权人不需要证明监护人的过错 只要被监护人的不法致害 行为 满足了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即应当由监护人承担责任 2 公平责任规则 监护人证明自己没有过失 也就是能够证明自己已经尽到监护责任的 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由双方当事人分担损失 基本规则 3 财产支付规则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 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 不管是未成年人还是精神病人 以及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 植物人等 自己有财产的 不必由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在行为人的财产中直接支付赔偿金即可 4 补充规则 如果行为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全部赔偿责任 则由监护人承担补充责任 这一规定 是完全的补充责任 只要行为人不能承担的部分 全部由监护人补充承担 二 监护人的赔偿责任及承担 1 基本赔偿责任方式 即由监护人单独承担替代责任 被监护的行为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也没有对行为人的追偿关系 2 特别赔偿责任方式 即按照 侵权责任法 第32条第2款的规定 承担补充责任 当被监护的行为人本人有财产时 应由本人的财产支付赔偿费用 对赔偿不足的部分 由监护人负补充责任 这种责任不是连带责任 监护人不是就全部赔偿责任负责 而只对有财产的行为人赔偿不足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如果行为人的财产足以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 就不用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上述两种赔偿责任适用的标准 就是看行为人是否有财产 有财产的 可以采用第二种责任方式 没有财产的 则一律由监护人单独负责 被监护人在精神病院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 侵权责任法 没有规定 根据 民通意见 第160条的规定 依照下列规则分担责任 监护人应当承担无过错的替代责任 精神病院没有过错的 不承担责任 精神病院具有过错的 承担适当的责任 所谓 适当的责任 意味着在精神病院与监护人的按份责任中 精神病院承担 次要责任 监护人与精神病院之间是按份责任 而不是连带责任 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具有过错的 不承担连带责任 但精神病院承担责任后 有权向其追偿 案例一 小甲6岁 父母离异 由其母抚养并与之共同生活 某日 小甲在幼儿园午餐时与小朋友小乙发生打斗 在场的带班老师丙未及时制止 小甲将小乙推倒在地 造成骨折 花去医药费3000元 小乙的父母欲以小甲的父母 幼儿园及丙为被告 要求赔偿 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 小甲之母应承担赔偿责任B 小甲之父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C 幼儿园应给予适当赔偿D 丙应承担连带责任 案例二 小牛在从甲小学放学回家的路上 将石块扔向路上正常行驶的出租车 致使乘客张某受伤 张某经治疗后脸上仍留下一块大伤疤 出租车为乙公司所有 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 张某有权要求乙公司赔偿医药费及精神损害B 甲小学和乙公司应向张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C 张某有权要求甲小学赔偿医疗费及精神损害D 张某有权要求小牛的监护人赔偿医疗费及精神损害 第三节 用人者责任 一 用人者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一 用人者责任的概念用人者责任 是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或者劳务派遣人员以及个人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一方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在提供劳务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 由用人单位或者劳务派遣单位以及接受劳务一方承担赔偿责任的侵权责任 用人者责任 是一种特殊侵权责任类型 根据用人者的身份不同 用人者的侵权责任区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用人单位的侵权责任 第34条 其用人者为单位 另一种是个人劳务关系中的侵权责任 第35条 其用人者为个人 二 用人者责任的基本特征 1 用人者责任的三种侵权责任都是发生在工作过程中致人损害的侵权责任 2 行为人与责任人相脱离 这种侵权责任类型是典型的替代责任 在造成损害的过程中 直接行为人是用人单位工作人员 或叫做劳动者 而承担侵权责任的不是这些行为人 而是对他们有支配关系的用人者 3 行为人造成损害的行为与责任人监督 管理不力的行为相区别 在用人者责任中 实际上存在两个行为 一个是造成损害的工作人员的行为 这是造成损害的具体行为 而另一个行为则是用人单位 劳务派遣单位或者雇主的监督不力 管理不当 4 责任人的过错与行为人的过错作用不同 在用人者责任中 对过错的直接要求 是用人者的过错 但是 在确定追偿关系时 也要考察工作人员 雇员的过错 三 用人者责任的类型及意义 1 类型 我国 侵权责任法 将用人者责任规定为三种类型 1 用人单位责任 2 劳务派遣责任 3 个人劳务责任 2 区别意义 1 三种用人者责任的基础 都是劳动合同关系 但三种劳务关系的性质不同 A 用人单位责任的劳务合同 是工作单位和工作人员形成的单一的劳务关系 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造成了他人损害 用人单位必须负责 B 劳务派遣责任 实际上形成了两种合同关系 既有劳务派遣单位和劳动者的合同关系 又有接受劳务派遣的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的合同关系 并且接受派遣单位在实际上支配工作人员的劳动 C 个人劳务尽管也是劳务关系 但内容较为简单 关系明确 2 三种用人者责任的规则并不相同 对此 侵权责任法 第34条和第35条作出了不同的规定 二 用人单位责任 一 用人单位责任的概念1 概念 用人单位责任 是指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 由用人单位作为赔偿责任主体 为其工作人员致害的行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特殊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 第34条第1款规定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用人单位的范围 包括企业 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 合伙企业 个体工商户等一切用人单位 工作人员的范围 包括用人单位的正式员工 临时在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