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冷设备维修工中级理论试题 含答案 制冷设备维修工中级理论试题 含答案 一 单项选择一 单项选择 1 与逻辑的逻辑表达式为与逻辑的逻辑表达式为 B A P A B B P A B C P A B D P A B 2 非逻辑的逻辑表达式为非逻辑的逻辑表达式为 A A P A B P A C P A A B D P A B 3 或逻辑的逻辑表达式为或逻辑的逻辑表达式为 C A P A B B P A B C P A B D P A B 4 4 一个含源二端网络 可以根据 一个含源二端网络 可以根据 B B 等效为一个理想电压源与一个电阻串联 等效为一个理想电压源与一个电阻串联 A 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 B 戴维南定律 戴维南定律 C 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 D 基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 5 5 与非门电路由 与非门电路由 D D 组合而成 组合而成 A 与门 与门 B 或门和非门 或门和非门 C 与门和或门 与门和或门 D 与门和非门 与门和非门 6 6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 B B A A E U E U B B I 0 I 0 C C E 0 E 0 D D U 0 U 0 7 7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 B B 进行等效变换 进行等效变换 A A 能够 能够 B B 不能够 不能够 C C 不确定 不确定 D D 一般情况下能够 一般情况下能够 8 8 纯电阻正弦交流电路中 电阻所消耗的平均功率纯电阻正弦交流电路中 电阻所消耗的平均功率 P P B B A A u iu i B B U IU I C C U iU i D D u Iu I 9 9 在纯电感正弦交流电路中 电感两端电压与流过电感的电流 在纯电感正弦交流电路中 电感两端电压与流过电感的电流 B B A A 同频率同相位 同频率同相位 B B 同频率电压超前电流 同频率电压超前电流 2 2 C C 同频率电压滞后电流 同频率电压滞后电流 2 2 D D 同频率相位相反 同频率相位相反 10 10 纯电容正弦交流电路中 电容两端电压与流过电容的电流 纯电容正弦交流电路中 电容两端电压与流过电容的电流 D D A A 同频率同相位 同频率同相位 B B 同频率相位相反 同频率相位相反 C C 同频率电压超前电流 同频率电压超前电流 2 2 D D 同频率电压滞后电流 同频率电压滞后电流 2 2 11 11 叠加原理适用于电路叠加原理适用于电路 C C A A 直流电路 直流电路 B B 非线性电路 非线性电路 C C 线性电路 线性电路 D D 交流电路 交流电路 12 利用戴维南定理分析理想电压与理想电流源是利用戴维南定理分析理想电压与理想电流源是 B 进行等效率变换的 进行等效率变换的 A 不可以 不可以 B 可以 可以 C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 D 在特定条件下可以 在特定条件下可以 13 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铁心装有三相绕组 这三个绕组在空间彼此相隔 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铁心装有三相绕组 这三个绕组在空间彼此相隔 B A A 30 30 B B 120 120 C C 90 90 D D 60 60 14 三相异步电动机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进行 Y 起动时 其起动转矩只有直接起动时的起动时 其起动转矩只有直接起动时的 D 倍 倍 A B 1 C D 5 1 3 1 3 1 15 1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旋转磁场转速与电源频率成正比 与磁极对数成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旋转磁场转速与电源频率成正比 与磁极对数成 B B A A 无关 无关 B B 反比 反比 C C 正比 正比 D D 相加关系 相加关系 16 16 单相交流电流通过定子单相绕组时产生单相交流电流通过定子单相绕组时产生 C C A A 顺时针旋转的旋转磁场 顺时针旋转的旋转磁场 B B 逆时针旋转的旋转磁场 逆时针旋转的旋转磁场 C C 交变的脉动磁场 交变的脉动磁场 D D 不变的磁场 不变的磁场 17 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为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为 D A 12V B 24V C 36V D 以上三种 视场所潮湿程度而定 以上三种 视场所潮湿程度而定 18 在电源中性点接地的低压系统中 应采用 在电源中性点接地的低压系统中 应采用 A A A 保护接零的方法防止触电 保护接零的方法防止触电 B B 保护接地的方法防止触电 保护接地的方法防止触电 C C 保护接零或保护接地的方法防止触电 保护接零或保护接地的方法防止触电 D D 保护接零与保护接地的方法防止触电 保护接零与保护接地的方法防止触电 19 三相负载的三角形接法中 相电压三相负载的三角形接法中 相电压 C A A 线电压线电压 B B 线电压线电压 C C 线电压 线电压 D D 线电压线电压 3 1 3 2 1 20 三相非对称负载的星形接法中 中线三相非对称负载的星形接法中 中线 B A 可以省略 可以省略 B 不可以省略 不可以省略 C 有没有均可 有没有均可 D 一般情况可以省略 一般情况可以省略 21 叠加原理简化电路的原则是叠加原理简化电路的原则是 D A 只保留一个电源 剩余电源的内阻仍保留在电路原位置 只保留一个电源 剩余电源的内阻仍保留在电路原位置 B 只保留一个电压源 其它电动势用短路代替 只保留一个电压源 其它电动势用短路代替 C 只保留一个电流源 其它电流源用开路代替 只保留一个电流源 其它电流源用开路代替 D 只保留一个电源 剩余电源的电动势用短路代替 电流源去掉后用开路代替 它们的内阻仍须保留在原位置 只保留一个电源 剩余电源的电动势用短路代替 电流源去掉后用开路代替 它们的内阻仍须保留在原位置 22 在放大电路中与发射极电阻在放大电路中与发射极电阻 Re 并联的电容并联的电容 Ce 作用是作用是 C A 稳定静态工作点 稳定静态工作点 B 隔断直流 隔断直流 C 旁路交流 旁路交流 D 交流负反馈 交流负反馈 23 负反馈使放大器放大倍数负反馈使放大器放大倍数 D A 减小且放大倍数稳定性不变 减小且放大倍数稳定性不变 B 增大且放大倍数稳定性不变 增大且放大倍数稳定性不变 C 不变且放大倍数稳定性不变 不变且放大倍数稳定性不变 D 减小且放大倍数稳定性提高 减小且放大倍数稳定性提高 24 稳压电路的主要特性指标有稳压电路的主要特性指标有 B A 最大输出电流及调节电压范围 最大输出电流及调节电压范围 B 最大输出电流 最大输出电压及调节电压范围 最大输出电流 最大输出电压及调节电压范围 C 最大输出电流 最大输出电压 最大输出电流 最大输出电压 D 最大输出电压及调节电压范围 最大输出电压及调节电压范围 25 应用电容分相起动方式的单相电动机有两个绕组 应用电容分相起动方式的单相电动机有两个绕组 C A 这两个绕组在空间位置互差 这两个绕组在空间位置互差 90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并联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并联 B 这两个绕组在空间位置互差 这两个绕组在空间位置互差 180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并联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并联 C 两个绕组在空间位置互差 两个绕组在空间位置互差 180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串联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串联 D 这两个绕组在空间位置互差 这两个绕组在空间位置互差 90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串联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串联 26 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系统中 热继电器的保护特性是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系统中 热继电器的保护特性是 C A 等于整定两倍时 长期不动作 等于整定两倍时 长期不动作 B 等于整定六倍时 动作时间小于 等于整定六倍时 动作时间小于 5 秒秒 C 等于整定六倍时 动作时间小于 等于整定六倍时 动作时间小于 1 秒秒 D 等于整定六倍时 动作时间小于 等于整定六倍时 动作时间小于 10 秒秒 27 一台一对磁极的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同步转速为一台一对磁极的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同步转速为 3000 转转 分 当将磁极对数改为两对磁极时 其同步转速为 分 当将磁极对数改为两对磁极时 其同步转速为 B 转转 分 分 A A 750750 B B 15001500 C C 30003000 D D 10001000 28 对于鼠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顺序起动控制对于鼠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顺序起动控制 D A 必须是以直接起动的方法按规定的顺序起动 必须是以直接起动的方法按规定的顺序起动 B 必须是以直接起动的方法按规定的顺序起停 必须是以直接起动的方法按规定的顺序起停 C 必须是以减压起动的方法按规定随机顺序起动 必须是以减压起动的方法按规定随机顺序起动 D 是两台或多台电动机按规定的次序起停 是两台或多台电动机按规定的次序起停 29 29 若有两级阻容耦合放大器 第一级电压放大倍数为若有两级阻容耦合放大器 第一级电压放大倍数为 A1A1 第二级第二级 A2A2 则两级电压放大倍数 则两级电压放大倍数 A A 是是 B B A A A1A1 A2A2 B B A1 A2A1 A2 C C A1A1 A2A2 D D A1A1 A2A2 30 30 运算放大器工作在运算放大器工作在 A A A A 线性工作区 线性工作区 B B 正饱和区 正饱和区 C C 负饱和区 负饱和区 D D 状态不定 状态不定 31 运算放大器是 运算放大器是 D D 多级放大器 多级放大器 A A 阻容耦合 阻容耦合 B B 互感耦合 互感耦合 C C 变压器耦合 变压器耦合 D D 直接耦合 直接耦合 32 电动式仪表其固定线圈通过电流电动式仪表其固定线圈通过电流 I1 转动线圈通过电流 转动线圈通过电流 I2 时 作用在转轴上的转矩时 作用在转轴上的转矩 T D A K I1 I2 B K I1 I2 C K I1 I2 D K I1 I2 33 振荡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是振荡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是 C A 频率相同 振幅相等 频率相同 振幅相等 B 电压与电流或 电压与电流或 2 相位角相位角 C 相位相同 振幅相等 相位相同 振幅相等 D 相位不同 振幅相等 相位不同 振幅相等 34 34 三极管工作在三极管工作在 A A 可被等效为开关的闭合 断开状态 可被等效为开关的闭合 断开状态 A A 饱和区 截止区 饱和区 截止区 B B 饱和区 放大区 饱和区 放大区 C C 截止区 饱和区 截止区 饱和区 D D 截止区 放大区 截止区 放大区 35 35 三极管集电极电流三极管集电极电流 IcIc D D A A 1 Ib1 Ib B B Ib Ic Ib Ic C C Ib Ib D D Ib IcIb Ic 36 36 用两瓦特计测量三相功率 三相功率用两瓦特计测量三相功率 三相功率 P P C C A A P1P1 P2P2 B B P1 P2P1 P2 C C P1P1 P2P2 D D P1P1 P2P2 37 37 纯电感正弦交流电路的无功功率纯电感正弦交流电路的无功功率 QcQc A A A A UL ILUL IL B B uL ILuL IL C C UL iLUL iL D D uL iLuL iL 38 38 稳压电路的主要特性指标有稳压电路的主要特性指标有 B B A A 最大输出电流及调节电压范围 最大输出电流及调节电压范围 B B 最大输出电流 最大输出电压及调节电压范围 最大输出电流 最大输出电压及调节电压范围 C C 最大输出电流 最大输出电压 最大输出电流 最大输出电压 D D 最大输出电压及调节电压范围 最大输出电压及调节电压范围 39 应用电容分相起动方式的单相电动机有两个绕组 应用电容分相起动方式的单相电动机有两个绕组 D A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并联后 再与工作绕组并联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并联后 再与工作绕组并联 B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并联后 再与工作绕组串联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并联后 再与工作绕组串联 C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串联后 再与工作绕组串联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串联后 再与工作绕组串联 D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串联后 再与工作绕组并联 起动绕组与外接电容器串联后 再与工作绕组并联 40 单相交流电流通过定子单相绕组时产生单相交流电流通过定子单相绕组时产生 C A 顺时针旋转的旋转磁场 顺时针旋转的旋转磁场 B 逆时针旋转的旋转磁场 逆时针旋转的旋转磁场 C 交变的脉动磁场 交变的脉动磁场 D 不变的磁场 不变的磁场 41 如图所示电路属于如图所示电路属于 C 反馈 反馈 A 电压串联 电压串联 B 电压并联 电压并联 C 电流串联 电流串联 D 电流并联 电流并联 42 房间空调用制冷压缩机所用的单电动机的起动方式有房间空调用制冷压缩机所用的单电动机的起动方式有 A A 电容起动运转式和电容运转式 电容起动运转式和电容运转式 B 电阻分相式 电阻分相式 C Y 起动式起动式 D 直接起动式 直接起动式 43 液体和气体的共性是 液体和气体的共性是 C A 可压缩 可压缩 B 不可压缩 不可压缩 C 可流动 可流动 D 不可流动 不可流动 44 实际流体由于有实际流体由于有 B 在流动时就会产生阻力 在流动时就会产生阻力 A 摩擦 摩擦 B 粘性 粘性 C 损失 损失 D 能量 能量 45 液体和气体同固体相比较 分子运动液体和气体同固体相比较 分子运动 C A 相近 相近 B 较弱 较弱 C 较强烈 较强烈 D 相远 相远 46 46 流体是流体是 D D 的总称 的总称 A A 液体 液体 B B 气体 气体 C C 固体 固体 D D 液体和气体 液体和气体 47 当流体经管道时 管道断面发生变化 引起的阻力是当流体经管道时 管道断面发生变化 引起的阻力是 A A 局部阻力损失 局部阻力损失 B 沿程阻力损失 沿程阻力损失 C 摩擦阻力损失 摩擦阻力损失 D 涡旋阻力损失 涡旋阻力损失 48 当流体流经 当流体流经 D 情况下 不会产生局部阻力损失 情况下 不会产生局部阻力损失 A A 弯管 弯管 B B 阀门 阀门 C C 变径管 变径管 D D 直管 直管 49 管道断面发生变化 其阻力损失是管道断面发生变化 其阻力损失是 A A 局部阻力损失 局部阻力损失 B 沿程阻力损失 沿程阻力损失 C 摩擦阻力损失 摩擦阻力损失 D 涡旋阻力损失 涡旋阻力损失 50 C 是可压缩体 是可压缩体 A 液体 液体 B 固体 固体 C 气体 气体 D 海绵体 海绵体 51 理想流体在同一水平流管内稳定流动时 在截面小的地方理想流体在同一水平流管内稳定流动时 在截面小的地方 D 增大 增大 A 温度 温度 B 压力 压力 C 比容 比容 D 速度 速度 52 理想流体在同一水平流管内稳定流动时 有截面大的地方理想流体在同一水平流管内稳定流动时 有截面大的地方 A A 流速小 压力大 流速小 压力大 B 流速大 压力小 流速大 压力小 C 流速小 压力小 流速小 压力小 D 流速大 压力大 流速大 压力大 53 当两种流体 入口温差和出口温差相差不大时 则平均温差可按当两种流体 入口温差和出口温差相差不大时 则平均温差可按 B A 对数平均温差计算 对数平均温差计算 B 算术平均温差计算 算术平均温差计算 C 指数平均温差计算 指数平均温差计算 D 函数平均温差计算 函数平均温差计算 54 实际流体由于有实际流体由于有 B 在流动时就会产生阻力 在流动时就会产生阻力 A 摩擦 摩擦 B 粘性 粘性 C 损失 损失 D 能量 能量 55 流体在作稳定流动时 有四种能量可能发生转化 它们是 流体在作稳定流动时 有四种能量可能发生转化 它们是 B A 势能 动能 动压能 内能 势能 动能 动压能 内能 B 位能 动能 静压能 内能 位能 动能 静压能 内能 C 压力能 全压能 动能 阻力损失 压力能 全压能 动能 阻力损失 D 动能 势能 静压能 机械能 动能 势能 静压能 机械能 56 减弱传热的基本方法是减弱传热的基本方法是 C A 加大传热面积 加大传热面积 B 加大隔热材料两边的温度差 加大隔热材料两边的温度差 C 加大隔热材料的厚度 加大隔热材料的厚度 D 减小隔热材料的厚度 减小隔热材料的厚度 57 隔热材料应具备的性能是 隔热材料应具备的性能是 C A 吸水性好 吸水性好 B 密度大 密度大 C 导热系数要小 导热系数要小 D 耐火性一般 耐火性一般 58 增大传热面积的途径是增大传热面积的途径是 A A 增加管道长度 增加管道长度 B 减小管道长度 减小管道长度 C 提高蒸发温度 提高蒸发温度 D 减少管道上的翅片数量 减少管道上的翅片数量 59 辐射是通过辐射是通过 B 传递热量的过程 传递热量的过程 A 导热 导热 B 电磁波 电磁波 C 对流 对流 D 红外线 红外线 60 增大传热面积的途径是增大传热面积的途径是 A A 增加管道长度 增加管道长度 B 减小管道长度 减小管道长度 C 提高蒸发温度 提高蒸发温度 D 减少管道上的翅片数量 减少管道上的翅片数量 61 强迫对流的传热系数 强迫对流的传热系数 A 自然对流传热系数 自然对流传热系数 A 大于 大于 B 等于 等于 C 小于 小于 D 约等于 约等于 62 隔热性能最好的材料是隔热性能最好的材料是 C A 玻璃棉 玻璃棉 B 硬质聚氨酯 硬质聚氨酯 C 聚乙烯泡沫 聚乙烯泡沫 D 聚乙烯板 聚乙烯板 63 在在 lgp hlgp h 图上 有许多状态参数 其中基本状态参数有三个 分别是图上 有许多状态参数 其中基本状态参数有三个 分别是 A A A A 温度 压力 比容 温度 压力 比容 B B 温度 压力 焓 温度 压力 焓 C C 温度 比容 焓 温度 比容 焓 D D 温度 压力 熵 温度 压力 熵 64 在焓 湿图上 空气状态点沿等含湿量线降温交在焓 湿图上 空气状态点沿等含湿量线降温交 90 点的空气处理过程为 点的空气处理过程为 C 过程 过程 A 等焓降温过程 等焓降温过程 B 干式加热过程 干式加热过程 C 干式冷却过程 干式冷却过程 D 加湿过程 加湿过程 65 在焓在焓 湿图上 等 湿图上 等 C 线平行于纵坐标轴 线平行于纵坐标轴 A 温度 温度 B 压力 压力 C 含湿量 含湿量 D 焓 焓 66 在焓在焓 湿图上 等焓线与等含湿量线相交湿图上 等焓线与等含湿量线相交 C 的平行斜线 的平行斜线 A 90 度角度角 B 100 度角度角 C 135 度角度角 D 150 度角度角 67 在焓 湿图上 等温度线与在焓 湿图上 等温度线与 100 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的 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的 B 空气 空气 A 过饱和 过饱和 B 饱和 饱和 C 未饱和 未饱和 D 过热 过热 68 在在 lgp h 图中 等焓线在过热区与图中 等焓线在过热区与 A 垂直 垂直 A 等压线 等压线 B 等温线 等温线 C 等比容线 等比容线 D 等熵线 等熵线 69 在在 lgp h 图中 等温线在湿蒸气区与图中 等温线在湿蒸气区与 C 重叠 重叠 A 等焓线 等焓线 B 等熵线 等熵线 C 等压线 等压线 D 等比容线 等比容线 70 lgp h 图是以图是以 B kg 工质为基准绘制的线图 工质为基准绘制的线图 A 0 5 B 1 C 5 D 2 71 在在 lgp h 图中 冷凝放出的热量图中 冷凝放出的热量 C 蒸发吸收的热量 蒸发吸收的热量 A 等于 等于 B 小于 小于 C 大于 大于 D 约等于 约等于 72 在在 lgp h 图上 单位质量制冷量图上 单位质量制冷量 q0 是以是以 C 来计算 来计算 A 温差 温差 B 压差 压差 C 焓差 焓差 D 干度差 干度差 73 在在 lgp h 图中 制冷循环的蒸发过程是 图中 制冷循环的蒸发过程是 D 液体的汽化过程 液体的汽化过程 A 高温低压 高温低压 B 高温高压 高温高压 C 低温高压 低温高压 D 低温低压 低温低压 74 在在 lgp h 图上 单位冷凝热负荷图上 单位冷凝热负荷 qk 是是 A 公斤制冷剂在冷凝器中放出的热量 公斤制冷剂在冷凝器中放出的热量 A 1 B 0 5 C 5 D 10 75 在焓在焓 湿图上 空气状态点沿等含湿量线与湿图上 空气状态点沿等含湿量线与 95 相交点的温度是 相交点的温度是 D A 露点温度 露点温度 B 湿球温度 湿球温度 C 干球温度 干球温度 D 机器露点温度 机器露点温度 76 在在 lgp h 图中 制冷剂在制冷压缩机吸气口处状态由图中 制冷剂在制冷压缩机吸气口处状态由 B 确定 确定 A 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 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 B 蒸发压力和吸气温度 蒸发压力和吸气温度 C 蒸发温度和熵 蒸发温度和熵 D 焓和比容 焓和比容 77 77 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取决于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取决于 C A A 冷源的温度和压力 冷源的温度和压力 B B 热源的温度和压力 热源的温度和压力 C C 冷源和热源的温度 冷源和热源的温度 D D 冷源和热源的压力 冷源和热源的压力 78 逆卡诺循环广泛地应用于逆卡诺循环广泛地应用于 A A 人工制冷 人工制冷 B 天然制冷 天然制冷 C 人工制热 人工制热 D 天然制热 天然制热 79 单位容积制冷量的计算公式中有单位容积制冷量的计算公式中有 D A 吸气温度 吸气温度 B 吸气压力 吸气压力 C 吸气干度 吸气干度 D 吸气比容 吸气比容 80 80 当冷凝温度一定时 蒸发温度越高 当冷凝温度一定时 蒸发温度越高 D D 越小 越小 A A 单位质量制冷量 单位质量制冷量 B B 单位冷凝热负荷 单位冷凝热负荷 C C 单位容积制冷量 单位容积制冷量 D D 单位功耗 单位功耗 81 81 当冷凝温度一定时 蒸发温度越低 则当冷凝温度一定时 蒸发温度越低 则 D D 越小 越小 A A 单位功耗 单位功耗 B B 单位冷凝热负荷 单位冷凝热负荷 C C 制冷剂循环量 制冷剂循环量 D D 制冷系数 制冷系数 82 当冷凝温度一定时 当冷凝温度一定时 A 越高 单位质量制冷量越大 越高 单位质量制冷量越大 A 蒸发温度 蒸发温度 B 吸气温度 吸气温度 C 排气温度 排气温度 D 过热温度 过热温度 83 在制冷循环中制冷剂过热是指在制冷循环中制冷剂过热是指 C A 制冷剂温度高于同压力下的冷凝温度 制冷剂温度高于同压力下的冷凝温度 B 制冷剂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蒸发温度 制冷剂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蒸发温度 C 制冷剂温度高于同压力下的蒸发温度 制冷剂温度高于同压力下的蒸发温度 D 制冷剂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制冷剂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84 在制冷循环中制冷剂过冷是指在制冷循环中制冷剂过冷是指 A A 制冷剂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冷凝温度 制冷剂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冷凝温度 B 制冷剂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蒸发温度 制冷剂温度低于同压力下的蒸发温度 C 制冷剂温度高于同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制冷剂温度高于同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D 制冷剂温度高于同压力下的饱和液体温度 制冷剂温度高于同压力下的饱和液体温度 85 在制冷系统中采用过冷循环 可提高 在制冷系统中采用过冷循环 可提高 B A 单位功耗 单位功耗 B 单位质量制冷量 单位质量制冷量 C 单位冷凝热负荷 单位冷凝热负荷 D 单位容积制冷量 单位容积制冷量 86 单位容积制冷量的计算公式是单位容积制冷量的计算公式是 A A 单位质量制冷量 吸气比容 单位质量制冷量 吸气比容 B 单位功耗 吸气比容 单位功耗 吸气比容 C 单位冷凝热负荷 吸气比容 单位冷凝热负荷 吸气比容 D 单位质量制冷量 单位功耗 单位质量制冷量 单位功耗 87 制冷剂在压缩机中的压缩过程认为是制冷剂在压缩机中的压缩过程认为是 D A 等温过程 等温过程 B 等焓过程 等焓过程 C 等比容过程 等比容过程 D 等熵过程 等熵过程 88 实际制冷循环的节流过程是实际制冷循环的节流过程是 B A 等焓过程 等焓过程 B 不可逆过程 不可逆过程 C 升压过程 升压过程 D 等干度过程 等干度过程 89 实际制冷循环的压缩过程是实际制冷循环的压缩过程是 C A 等熵过程 等熵过程 B 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 C 多变过程 多变过程 D 绝热过程 绝热过程 90 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吸热过程是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吸热过程是 B A 高温高压过程 高温高压过程 B 低温低压过程 低温低压过程 C 等温等压过程 等温等压过程 D 等温降压过程 等温降压过程 91 蒸发器内绝大部分是 蒸发器内绝大部分是 C A 过冷区 过冷区 B 过热区 过热区 C 湿蒸汽区 湿蒸汽区 D 饱和区 饱和区 92 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放热过程是 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放热过程是 B A 等温放热 等温放热 B 等压放热 等压放热 C 升温放热 升温放热 D 升压放热 升压放热 93 单位冷凝热负荷是依靠单位冷凝热负荷是依靠 B 放热 放热 A 蒸发器 蒸发器 B 冷凝器 冷凝器 C 压缩机 压缩机 D 汽化器 汽化器 94 单位冷凝热负荷的放热是 单位冷凝热负荷的放热是 C A 显热 显热 B 潜热 潜热 C 显热与潜热和 显热与潜热和 D 显热与潜热差 显热与潜热差 95 单位冷凝热负荷 在无过冷 无过热的前提下等于 单位冷凝热负荷 在无过冷 无过热的前提下等于 D A 单位质量制冷量和单位容积制冷量之和 单位质量制冷量和单位容积制冷量之和 B 单位质量制冷量和单位容积制冷量之差 单位质量制冷量和单位容积制冷量之差 C 单位质量制冷量和单位功耗之差 单位质量制冷量和单位功耗之差 D 单位质量制冷量和单位功耗之和 单位质量制冷量和单位功耗之和 96 蒸发温度的获得是通过调整 蒸发温度的获得是通过调整 C 来实现的 来实现的 A 蒸发器 蒸发器 B 冷凝器 冷凝器 C 节流机构 节流机构 D 制冷压缩机 制冷压缩机 97 在节流装置中 由于节流时流速很快 可看作与外界无热交换 其前后的焓值在节流装置中 由于节流时流速很快 可看作与外界无热交换 其前后的焓值 A A 相等 相等 B 增加 增加 C 减少 减少 D 先增加后减少 先增加后减少 98 热力膨胀阀的工作 使 热力膨胀阀的工作 使 A A 制冷剂的流量随蒸发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制冷剂的流量随蒸发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B 制冷剂的流量随蒸发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制冷剂的流量随蒸发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C 制冷剂的流量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制冷剂的流量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 制冷剂的流量随蒸发压力的降低而增大 制冷剂的流量随蒸发压力的降低而增大 99 当蒸发温度一定时 冷凝温度越低 则当蒸发温度一定时 冷凝温度越低 则 B 越大 越大 A 单位功耗 单位功耗 B 制冷系数 制冷系数 C 制冷剂循环量 制冷剂循环量 D 闪发蒸气量 闪发蒸气量 100 采用过冷循环所放出的热量是采用过冷循环所放出的热量是 A A 显热 显热 B 潜热 潜热 C 潜热大于显热 潜热大于显热 D 潜热小于显热 潜热小于显热 101 制冷系统采用回热循环的过热是制冷系统采用回热循环的过热是 C A 自然过热 自然过热 B 有害过热 有害过热 C 有益过热 有益过热 D 强迫过热 强迫过热 102 在制冷系统中 有过热循环的产生 就会使 在制冷系统中 有过热循环的产生 就会使 A A 吸气比体积增加 吸气比体积增加 B 吸气比体积减小 吸气比体积减小 C 吸气压力降低 吸气压力降低 D 吸气压力升高 吸气压力升高 103 采用回热循环的制冷系统是采用回热循环的制冷系统是 B 系统 系统 A R717 B R12 C R22 D R718 104 104 单级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压缩比增大 使 单级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压缩比增大 使 A A 升高 升高 A A 排气温度 排气温度 B B 蒸发温度 蒸发温度 C C 冷凝温度 冷凝温度 D D 过冷温度 过冷温度 105 105 选择双级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原因是选择双级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原因是 C C A A 高压过高 高压过高 B B 低压过低 低压过低 C C 压缩比过大 压缩比过大 D D 压缩比过小 压缩比过小 106 吸入制冷压缩机的制冷剂蒸气温度越低 则吸入制冷压缩机的制冷剂蒸气温度越低 则 C 越大 越大 A 单位质量制冷量 单位质量制冷量 B 单位容积制冷量 单位容积制冷量 C 单位功耗 单位功耗 D 单位冷凝热负荷 单位冷凝热负荷 107 制冷压缩机工作时 当排气压力因故障超过规定数值时 安全阀被打开 高压气体将制冷压缩机工作时 当排气压力因故障超过规定数值时 安全阀被打开 高压气体将 A 避免事故的产生 避免事故的产生 A 流回吸气腔 流回吸气腔 B 排向大自然 排向大自然 C 流回储液器 流回储液器 D 排向蒸发器 排向蒸发器 108 压缩机的实际排气量总要压缩机的实际排气量总要 A 理论排气量 理论排气量 A 小于 小于 B 大于 大于 C 等于 等于 D 约等于 约等于 109 同一台制冷压缩机在不同的工况下工作 其理论输气量 同一台制冷压缩机在不同的工况下工作 其理论输气量 D A 不定 不定 B 变大 变大 C 变小 变小 D 不变 不变 110 影响制冷压缩机输气系数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影响制冷压缩机输气系数的最主要因素就是 C A 蒸发温度 蒸发温度 B 冷凝温度 冷凝温度 C 压缩比 压缩比 D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 111 输气系数等于容积系数 压力系数 温度系数 泄漏系数输气系数等于容积系数 压力系数 温度系数 泄漏系数 A A 四项乘积 四项乘积 B 四项之和 四项之和 C 四项相除 四项相除 D 乘指数关系 乘指数关系 112 输气系数的大小与输气系数的大小与 C 无关 无关 A 制冷剂 制冷剂 B 蒸发压力 蒸发压力 C 载冷剂 载冷剂 D 压缩比 压缩比 113 制冷压缩机输气系数在 制冷压缩机输气系数在 A 之间 之间 A 0 0 1 1 B 1 2 C 2 3 3 D 0 2 2 114 泄漏系数的影响是指泄漏系数的影响是指 A 综合影响 综合影响 A 活塞间隙与阀片不严密 活塞间隙与阀片不严密 B 活塞间隙 活塞间隙 C 阀片关闭不严 阀片关闭不严 D 制冷剂外泄漏 制冷剂外泄漏 115 实际制冷量的确定 可以借助于制冷压缩机实际制冷量的确定 可以借助于制冷压缩机 A 查出 查出 A 性能曲线图 性能曲线图 B 压 焓图 压 焓图 C 压 容图 压 容图 D 温 熵图 温 熵图 116 一般情况下 通过可变工作容积来完成气体的压缩和输送过程的压缩机是一般情况下 通过可变工作容积来完成气体的压缩和输送过程的压缩机是 B 压缩机 压缩机 A 压力型 压力型 B 容积型 容积型 C 速度型 速度型 D 温度型 温度型 117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制冷量的调节方法是离心式制冷压缩机制冷量的调节方法是 A A 改变叶轮进口导叶的开启度 改变叶轮进口导叶的开启度 B 改变吸气截止阀的开启度 改变吸气截止阀的开启度 C 改变排气截止阀的开启度 改变排气截止阀的开启度 D 改变供液截止阀的开启度 改变供液截止阀的开启度 118 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实现能量调节方法是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实现能量调节方法是 A A 顶开吸气阀片 顶开吸气阀片 B 顶开高压阀片 顶开高压阀片 C 停止油泵运转 停止油泵运转 D 关小排气截止阀 关小排气截止阀 119 B 是依靠偏心装置的圆筒形转子在气缸内的转动实现气体压缩 是依靠偏心装置的圆筒形转子在气缸内的转动实现气体压缩 A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 B 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 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 C 涡旋式制冷压缩机 涡旋式制冷压缩机 D 斜盘式制冷压缩机 斜盘式制冷压缩机 120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属于螺杆式制冷压缩机属于 C 制冷压缩机 制冷压缩机 A 压力型 压力型 B 速度型 速度型 C 容积型 容积型 D 温度型 温度型 121 D 是速度型压缩机 是速度型压缩机 A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 B 滑片式制冷压缩机 滑片式制冷压缩机 C 涡旋式制冷压缩机 涡旋式制冷压缩机 D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 122 往复活塞式制冷压缩机中 设计有轴封装置的机型是往复活塞式制冷压缩机中 设计有轴封装置的机型是 C A 全封闭式压缩机 全封闭式压缩机 B 半封闭式压缩机 半封闭式压缩机 C 开启式压缩机 开启式压缩机 D 涡旋式压缩机 涡旋式压缩机 123 往复活塞式压缩机 电动机和压缩机连接封装在一个焊接密封的机壳内称之为 往复活塞式压缩机 电动机和压缩机连接封装在一个焊接密封的机壳内称之为 A A 全封闭式压缩机 全封闭式压缩机 B 半封闭式压缩机 半封闭式压缩机 C 开启式压缩机 开启式压缩机 D 涡旋式压缩机 涡旋式压缩机 124 制冷压缩机实际制冷量的计算公式制冷压缩机实际制冷量的计算公式 A A Q0 Vnqv B Q0 Vnq0 C Q0 Vnqv D Q0 Vnq0 125 125 当制冷压缩机效率降低时 其当制冷压缩机效率降低时 其 C C A A 高压过高低压过低 高压过高低压过低 B B 高压过高低压过高 高压过高低压过高 C C 高压过低低压过高 高压过低低压过高 D D 高压过低低压过低 高压过低低压过低 126 使用开启式制冷压缩机的制冷系统 制冷压缩机轴封的密封是在 使用开启式制冷压缩机的制冷系统 制冷压缩机轴封的密封是在 D 的协助下建立起来的 的协助下建立起来的 A 制冷剂 制冷剂 B 空气层 空气层 C 水 水 D 冷冻油 冷冻油 127 回转活塞式的滚动转子式全封闭制冷压缩机机壳为回转活塞式的滚动转子式全封闭制冷压缩机机壳为 A 腔 腔 A 高压 高压 B 低压 低压 C 中压 中压 D 常压 常压 128 D 没有余隙容积 没有余隙容积 A 斜盘式制冷压缩机 斜盘式制冷压缩机 B 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 滚动转子式制冷压缩机 C 曲柄导管式制冷压缩机 曲柄导管式制冷压缩机 D 涡旋式制冷压缩机 涡旋式制冷压缩机 129 现代中小型多缸单级压缩机的汽缸数多达 现代中小型多缸单级压缩机的汽缸数多达 D A 8 缸缸 B 10 缸缸 C 12 缸缸 D 16 缸缸 130 氟利昂制冷压缩机曲轴箱油温在任何情况下 最高温度不超过氟利昂制冷压缩机曲轴箱油温在任何情况下 最高温度不超过 B A 120 B 70 C 90 D 45 131 制冷压缩机的四个实际过程先后顺序是制冷压缩机的四个实际过程先后顺序是 A A 压缩 排气 膨胀 吸气 压缩 排气 膨胀 吸气 B 压缩 膨胀 吸气 排气 压缩 膨胀 吸气 排气 C 压缩 吸气 排气 膨胀 压缩 吸气 排气 膨胀 D 膨胀 压缩 排气 吸气 膨胀 压缩 排气 吸气 132 C 机壳内为高压腔 机壳内为高压腔 A 曲柄连杆式全封闭制冷压缩机 曲柄连杆式全封闭制冷压缩机 B 曲柄导管式全封闭制冷压缩机 曲柄导管式全封闭制冷压缩机 C 滚动转子式全封闭制冷压缩机 滚动转子式全封闭制冷压缩机 D 电磁振荡式全封闭制冷压缩机 电磁振荡式全封闭制冷压缩机 133 133 制冷压缩机的润滑和冷却 使用月牙型内啮合齿轮油泵的特点是制冷压缩机的润滑和冷却 使用月牙型内啮合齿轮油泵的特点是 C C A A 只能顺时针旋转定向供油 只能顺时针旋转定向供油 B B 只能逆时针旋转定向供油 只能逆时针旋转定向供油 C C 不论顺转 反转都能按原定流向供油 不论顺转 反转都能按原定流向供油 D D 与外啮合轮油泵相同 与外啮合轮油泵相同 134 制冷压缩机在一个活塞组件上有 制冷压缩机在一个活塞组件上有 C A 1 个气环 个气环 1 个油环个油环 B 1 个气环 个气环 2 个油环个油环 C 2 个气环 个气环 1 个油环个油环 D 2 个气环 个气环 2 个油环个油环 135 全封闭制冷压缩机的干燥温度不超过 全封闭制冷压缩机的干燥温度不超过 A A 105 B 200 C 300 D 150 136 分体式空调器使用的压缩机是 分体式空调器使用的压缩机是 A A 滚动转子式 滚动转子式 B 斜盘式 斜盘式 C 曲柄导管式 曲柄导管式 D 电磁振荡式 电磁振荡式 137 制冷压缩机利用制冷压缩机利用 B 作为控制卸载机构的动力 作为控制卸载机构的动力 A 制冷剂液体 制冷剂液体 B 制冷剂气体 制冷剂气体 C 润滑油压力 润滑油压力 D 外来其它溶剂 外来其它溶剂 138 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冷却水的进出水温差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冷却水的进出水温差 C A 一般控制在 一般控制在 1 2 范围内范围内 B 一般控制在 一般控制在 2 3 范围内范围内 C 一般控制在 一般控制在 4 6 范围内范围内 D 一般控制在 一般控制在 7 10 范围内范围内 139 大型制冷设备经常使用的冷凝器是大型制冷设备经常使用的冷凝器是 B A 蒸发式冷凝器 蒸发式冷凝器 B 卧式壳管式冷凝器 卧式壳管式冷凝器 C 翅片式冷凝器 翅片式冷凝器 D 套管式冷凝器 套管式冷凝器 140 对于水冷式冷凝器冷却水系统流量保护装置要采用 对于水冷式冷凝器冷却水系统流量保护装置要采用 D A 压力控制器 压力控制器 B 涡轮流量计 涡轮流量计 C 电接点压力表 电接点压力表 D 靶式流量开关 靶式流量开关 141 壳管干式蒸发器适用于 壳管干式蒸发器适用于 C 制冷剂 制冷剂 A R502 B R717 C R22 D R13 142 壳管干式蒸发器的形状与满液式壳管式蒸发器相似 所不同的是壳管干式蒸发器的形状与满液式壳管式蒸发器相似 所不同的是 A A 液态氟利昂在管内沸腾 液态氟利昂在管内沸腾 B 液态氟利昂在管外沸腾 液态氟利昂在管外沸腾 C 冷却水在管外流动 冷却水在管外流动 D 载冷剂在管内流动 载冷剂在管内流动 143 空气冷却冷凝器表面的最好换热流态是 空气冷却冷凝器表面的最好换热流态是 D A 顺流 顺流 B 逆流 逆流 C 叉流 叉流 D 紊流 紊流 144 水冷式冷凝器的结垢问题 需采用水冷式冷凝器的结垢问题 需采用 C 方法清除 方法清除 A 沸腾水冲刷 沸腾水冲刷 B 喷灯加热 喷灯加热 C 盐酸溶解 盐酸溶解 D 高压氮气冲刷 高压氮气冲刷 145 在制冷系统中 油分离器安装在 在制冷系统中 油分离器安装在 B 之间 之间 A 蒸发器和压缩机 蒸发器和压缩机 B 压缩机和冷凝器 压缩机和冷凝器 C 冷凝器和膨胀阀 冷凝器和膨胀阀 D 膨胀阀和蒸发器 膨胀阀和蒸发器 146 制冷系统运行中 蒸发器表面结霜过厚 将会导致低压 制冷系统运行中 蒸发器表面结霜过厚 将会导致低压 C A 压力升高 压力升高 B 压力不变 压力不变 C 压力降低 压力降低 D 压力先低后高 压力先低后高 147 蒸发式冷凝器的冷凝温度约等于蒸发式冷凝器的冷凝温度约等于 B A 40 45 B 35 37 C 25 30 D 47 50 148 强迫风冷式冷凝器的迎面风速约强迫风冷式冷凝器的迎面风速约 B m s A 1 2 B 2 5 3 5 C 4 6 D 0 5 0 7 149 风冷式冷凝器表面换热空气的流态是 风冷式冷凝器表面换热空气的流态是 A A 紊流 紊流 B 层流 层流 C 缓流 缓流 D 快流 快流 150 水冷式冷凝器中的水是水冷式冷凝器中的水是 B A 制冷剂 制冷剂 B 冷却水 冷却水 C 载冷剂 载冷剂 D 吸收剂 吸收剂 151 翅片管式蒸发器用于空气调节肋片的片距在 翅片管式蒸发器用于空气调节肋片的片距在 B 之间 之间 A 6 0 0 15 0mm15 0mm B 2 0 4 5mm4 5mm C 1 2mm2mm D 4 6mm6mm 152 贮液器应安装在贮液器应安装在 C 上 上 A 排气管 排气管 B 吸气管 吸气管 C 高压输液管 高压输液管 D 低压输液管 低压输液管 153 氟利昂制冷系统中具有自动回油功能的分离器在正常工作时 回油管表面 氟利昂制冷系统中具有自动回油功能的分离器在正常工作时 回油管表面 D A 一直发冷 一直发冷 B 一直发热 一直发热 C 一直恒温 一直恒温 D 时冷时热 时冷时热 154 热力膨胀阀的能量应大于制冷压缩机产冷量热力膨胀阀的能量应大于制冷压缩机产冷量 A A 120 B 180 C 200 D 300 155 热力膨胀阀的选配 应考虑 热力膨胀阀的选配 应考虑 B A 蒸发器吸热能力 蒸发器吸热能力 B 压缩机制冷能力 压缩机制冷能力 C 冷凝放热能力 冷凝放热能力 D 管道的输液能力 管道的输液能力 156 制冷系统选用的膨胀阀容量过大 将造成膨胀阀供液制冷系统选用的膨胀阀容量过大 将造成膨胀阀供液 D A 过多 过多 B 过少 过少 C 不变 不变 D 一会多 一会少 一会多 一会少 157 制冷压缩机开车时 膨胀阀进口管上结霜 说明 制冷压缩机开车时 膨胀阀进口管上结霜 说明 B A 膨胀阀开启过大 膨胀阀开启过大 B 膨胀阀前过滤网堵塞 膨胀阀前过滤网堵塞 C 制冷剂不足 制冷剂不足 D 制冷剂充注过量 制冷剂充注过量 158 在单机多库的制冷装置中 温度控制器和在单机多库的制冷装置中 温度控制器和 A 配合使用对各个库温单独进行控制 配合使用对各个库温单独进行控制 A 膨胀阀 膨胀阀 B 冷凝器 冷凝器 C 制冷压缩机吸气阀 制冷压缩机吸气阀 D 电磁阀 电磁阀 159 热力膨胀阀的能量大小与热力膨胀阀的能量大小与 D 有关系 有关系 A 蒸发器面积 蒸发器面积 B 冷凝器面积 冷凝器面积 C 压缩机结构 压缩机结构 D 膨胀阀两端的压力差 膨胀阀两端的压力差 160 外平衡式热力膨胀阀适用于 外平衡式热力膨胀阀适用于 B 的系统 的系统 A 冷凝器压力损失较大 冷凝器压力损失较大 B 蒸发器压力损失较大 蒸发器压力损失较大 C 冷凝器压力损失较小 冷凝器压力损失较小 D 蒸发器压力损失较小 蒸发器压力损失较小 161 当毛细管的直径与长度确定后 要严格地限制制冷系统当毛细管的直径与长度确定后 要严格地限制制冷系统 D 进入量 进入量 A 空气 空气 B 冷冻油 冷冻油 C 水分 水分 D 制冷剂 制冷剂 162 毛细管毛细管 A 调整流通截面 调整流通截面 A 不能按工况变化需要 不能按工况变化需要 B 能够按工况变化需要 能够按工况变化需要 C 高温时可以按工况需要 高温时可以按工况需要 D 低温时可以按工况需要 低温时可以按工况需要 163 在检修膨胀阀时 没有将传动杆装上 将导致制冷系统在检修膨胀阀时 没有将传动杆装上 将导致制冷系统 D A 流量加大 流量加大 B 流量不变 流量不变 C 流量减小 流量减小 D 流量为零 流量为零 164 制冷系统容易产生冰堵的部位是制冷系统容易产生冰堵的部位是 C A 蒸发器进口 蒸发器进口 B 蒸发器出口 蒸发器出口 C 膨胀阀进口 膨胀阀进口 D 过滤器进口 过滤器进口 165 在制冷系统中 电磁阀的作用是 在制冷系统中 电磁阀的作用是 C A 控制制冷剂流量 控制制冷剂流量 B 控制油进入压缩机 控制油进入压缩机 C 防止液击 防止液击 D 控制空气数量 控制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程电梯安装施工方案
- 2025秋季学期国开电大法律事务专科《刑法学(2)》期末纸质考试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 各类建筑施工安全防护方案
- 研学基地团队协作与合作能力培养方案
- 幕墙施工现场安全与环境管理方案
- 水电站防汛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正常人体解剖学躯干骨的骨性标志88课件
-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86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承包合同范本
- 2025版能源行业设备采购代理合同
- GB/T 43137-2023土方机械液压破碎锤术语和商业规格
- 京东集团员工手册-京东
- 2023年苏州市星海实验中学小升初分班考试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 GB/T 37915-2019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
- GB/T 31298-2014TC4钛合金厚板
- GB/T 27746-2011低压电器用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器(MOV)技术规范
- GB/T 22237-2008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的测定
- GB/T 13667.3-2003手动密集书架技术条件
- 导轨及线槽项目投资方案报告模板
- 复旦大学<比较财政学>课程教学大纲
- 书法的章法布局(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