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水帘洞调塑艺术概览_第1页
武山水帘洞调塑艺术概览_第2页
武山水帘洞调塑艺术概览_第3页
武山水帘洞调塑艺术概览_第4页
武山水帘洞调塑艺术概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第三章武山水帘洞雕塑艺术研究武山水帘洞雕塑艺术研究 第一节第一节 武山水帘洞雕塑艺术概览武山水帘洞雕塑艺术概览 从目前关于佛教艺术特别是佛教美术的研究来看 佛教美术研究点主要集中在佛教造 像 石窟壁画以及佛教建筑此三个方面 而佛教雕塑更是研究的重点 从佛教的发展历程来看 佛教一开始也遵循的是 如来是身 不可造作 的原则 佛教 艺术只局限于象征物崇拜阶段 但视觉形象是佛教传播的最直接的工具 故从公元 1 世纪 古印度的贵霜王朝迦腻 迦 开始出现了佛造像 并形成受古希腊 古罗马造像风格影响的 体建陀罗艺术和古印度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秣菟罗艺术 其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在五胡十六周期在北方广为传播 由于在疯狂信仰的推动下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造像运动 沿古丝绸之路沿途 留下了许多规模大小不一的造像和石窟寺 为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增 添了重要的一页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便是丝绸古道上一处比较重要的石窟群 据造像与壁画风格推知 其 始建于十六周期的后秦 经北魏 北周及以后各朝代修建 现存的水帘洞 拉梢寺千佛洞 显圣 池四个单元中 共有雕塑 身 公布于四个单元的各窟龛中 下面就分单元水帘洞石窟 群的雕塑做一个介绍 显圣池为水帘洞最前面的一个单元位于火烧山西壁的天然崖面上 崖面北侧残从一组造 像痕迹 为一佛二菩萨的造像组合 只残存泥胎和木桩 外部塑痕全无很难得 认其艺术 特征 根据南侧崖面上的壁画可推测其为北周成隋代雕塑 水帘洞石窟位于莲花山南麓一个天然洞穴中 其建筑和塑像为民国初年进入水帘洞的道 教神袛 与佛教有关的内容仅为北侧崖面上的壁画和摩崖 浮塑 没有佛教有关的造像 水帘洞石窟群的雕塑艺术主要存在于莲苞峰崖面上的拉梢寺和桂青山西壁崖面上的千佛 洞拉梢寺由造像 33 身 窟龛 24 个 千佛洞由窟龛 51 个 造像 25 身 其雕塑以北周时期 为主 固北周在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在统一北方后 又加强对外的经济文化 的交流 故其造像艺术一改 北魏孝文帝改制以来流行的 秀窟清像 造像模式转换为人 造型圆润饱满质朴憨厚的造像特点 下面对拉梢寺和千佛洞雕塑做一说明 一 拉布楠开凿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 559 在现存的 24 个石窟的 33 身造像中 造像手 法多为石胎浮塑为主 在现编的 24 个窟龛中 编号为 1 6 7 8 11 12 均为北周时期的作 品 3 4 5 号为 时期的彩绘像龛 9 10 为北周舍利塔 13 14 15 22 23 24 为元代舍利 塔 下面就分别向拉梢寺一号造像为本寺最重要的造像 为是胎浮塑的一佛二胁侍菩 萨像 为全国最高最大的摩崖大佛造像 高优 34 75 米 其造像面像方圆 低平内髻 衣纹简洁 其上彩绘方格纹 结跏跃剩余三层莲台之上 左脚踩法轮 双手作禅定印 头部有呈同心圆头光 其造型风格完全为北周时期的佛造像 丰状敦厚的特点 图片 主佛其佛座在国内石窟中绝无仅有 为多中样式的结合体 这个高为 17 米 宽为 17 5 米的方形佛座 由七层浮雕组成的佛座最下层仰莲 仰莲之上九头立像 中间一头为 正面 两边分别为四只侧身立像 大像之上又为仰莲 仰莲之上为卧鹿 两侧为侧身 向外的卧鹿 卧鹿之上为仰莲 其上位卧狮 造整个佛座的造型看 应为九头现存 55 头 以拉梢寺 2 号造像为界 左边三头 右边两头 关于佛座上的狮鹿象动物浮雕 美籍学者罗杰伟在其论文 北周拉梢寺艺术中的中亚主题 中认为是受中亚因素 我 认为该佛座是多种文化交流相融合的产物 象来的印度文化 狮来的中亚文化 鹿为 中国传统文化都为瑞兽 主佛两侧为胁侍菩萨 左侧菩萨 应为文殊菩萨 去司佛之智慧 胎形方圆 额中 白毫相 弯眉高鼻大嘴 大耳下垂 头戴三瓣莲式宝冠 短颈宽肩劲佩项圈 双臂带 金川 双手托一莲茎 下着外翻边长裙 腰束带干两腿向下垂 赤足立于坛上 双眼 双肘 劲部有部分残损 右侧菩萨与左侧菩萨莲平相同 拉梢寺 2 号思想为北宋时在破坏 1 号佛佛座的基础上摩崖悬塑的一佛二胁侍菩萨为 浅龛造像 主佛低平肉髻 上有卷发 今残存部分 而形丰圆 额间白毫相 双眼微 观 直鼻小眼 双耳下垂 头后彩绘有圆形头光 外穿双领袈裟 内着僧袛支 胸以 下部分已残损 仅存木骨架 主佛两侧为胁侍菩萨 左侧菩萨保存较为完整 头戴宝冠 束发文髻 顺形方圆 神态与佛相似 内着僧袛支 外穿斜披肩袈裟 右侧菩萨现就存头部 劲以下部分全 部损毁 2 号造像组合为拉梢寺宋代造像的代表作 菩萨塑像被 中国文化部 评价可 以与蒙娜丽莎相媲美 丝绸之路杂杂志称为 东方维纳斯 中国宋代以世俗化和精致 化而著称 拉木肖寺普菩萨像为麦积山 165 窟 宋代左壁菩萨造型极为体态婀娜动人 神情安详溢腕 从技法上看比例协调 萧条流畅 做工细致 一改唐以前佛的神秘性 而以纤弱 细腻 婀娜 亲切示人 充分说明宋代塑像世俗化 属实化的特点 拉木肖寺 3 4 5 号窟为小型的彩绘佛龛 3 号窟系破坏了 1 号佛佛座狮身而建 为 圆拱形小佛龛 龛内正中绘一结跏跌座 千仰莲台上的佛像 身后莲瓣式身光 原形 头光 左右各一弟子 左右壁角绘一胁侍菩萨和力士 由于风化极为严重 根据造像 特点推测 其为北周的作品 4 号窟位于 2 号下部 窟内造像全无难以辨别为何时 5 号龛在 4 号龛左侧 龛内着正中绘一坐佛 由圆形头光及身光 结迦跌生于莲台上 从残存痕迹看 左右两侧应有胁侍菩萨 从造像样式来推断应为 时期 拉梢寺 6 7 号龛为圆拱顶小浅龛 龛内正中塑有半身坐佛 低平肉髻 有螺纹卷 发 脸型方圆 双眼微视 鼻梁高直 身穿圆领通肩袈裟 结跏趺坐 手做禅定印 应为北周时期的造像作品 拉梢寺 8 号龛为摩崖浅龛 龛内残存桩眼及右侧一残像 根据现存桩眼判断 应为 一佛二菩萨像 现存造像的头光和身光残迹 根据残存的菩萨 身光及双瓣莲台来看 应为北周时期作品 拉梢寺 9 号龛为圆拱形小龛 内塑一佛二菩萨像 该龛塑像保存较为完好 属于北 周时期佛教造像的典型风格 主佛低平肉髻 脸型方圆 双眼微视 直鼻小口 双手 做说法状 上身着圆领通肩袈裟 下着裙 赤足立于莲台之上 二菩萨中右侧菩萨残 损 仅存双臂及头光 左侧菩萨束发带冠 细劲端肩 双手自然下垂 袒露上身 下 着长裙 披帛垂于腹前 作两道弧形上绕搭肘两侧下垂 赤足立于莲子上 这为北周 隋代的菩萨的典型样式 麦积山敦煌等地的北周菩萨多有披帛模于腹 膝 一二 道的特征 拉梢寺 10 号龛为浮塑的覆钵塔尖拱形小龛 拉梢寺现在覆钵塔 7 座 除 10 号为北 周拱口外 其余 13 15 19 22 23 24 均为元代摩崖泥塑佛塔 10 号龛覆钵塔 下为四层叠涩式方形塔座中为覆钵 上为十三重式相轮 上绘有宝 珠火焰纹 13 号龛为覆钵塔亦为三部分组成 塔基为方形台基 中为覆钵 下有仰莲支持 塔 身上为十三层 上部塔尖有三部分组成 由上到下依次为摩尼宝珠 圆形承露台 入 棱锤状饰物 15 19 22 23 24 等龛内泥塑的覆钵形塔均为元代所塑 拉梢寺现编号为 11 12 号的摩崖悬塑佛像亦为拉梢寺的重要遗存 据考证者两座塑 像为北周原作 故宋代时 大约公元 995 997 年 固水帘洞壁画中有 至道 进行了重修 故断定该 2 组塑像为北周原作 宋代重塑 11 号塑像为一佛二菩萨 正中佛像已毁只剩木质骨架 二菩萨中左侧菩萨 面形方 圆 弧形眉 细长目 双鼻阔口 双下颌 p49 右侧菩萨束发之髻 方圆腹 细弯眉 双眼微视 直鼻小口 爽身下垂 颌已下部 分残损 12 号塑像亦为摩崖悬塑 为十身立佛 残损比较严重 从左到右第四身塑像保存较 为完整 第二 六 七 八 九仅存佛头 其他已毁 从现存佛像来究 佛低平内髻 脸略胖 双下颌 劲粗短 身材健壮 穿钩钮式袈 裟 跣足立于仰莲台上 为北周之作 宋代重塑 拉梢寺第 14 号龛为圆拱形小浅龛 仅龛内顶部左上角上壁画残片 拉梢寺第 16 号龛亦为圆拱形小浅龛 龛内为石胎泥塑的一佛两弟子 正壁 二菩 萨 左右两壁 像 主佛已毁 仅存石胎 右侧弟子已毁 左侧弟子上身部分尚存 胎形方圆 弯眉直鼻 双眼微视 短颈端肩 彩绘有头光 左侧菩萨头戴花冠 胎形方圆 双眼微视 直鼻 短肩端肩 脖戴项圈 宝缯垂肩 上着僧袛支 下着裙 披帛下垂于腹前上绕 搭肘下垂 右手上举 置于胸前 掌心 向内持花茎 左侧菩萨已毁 仅存石胎 拉梢寺第 18 号窟为摩崖大佛对面山崖上的天书洞窟内正壁坛台上并列塑三身坐佛 左右各塑一弟子 正中佛头戴花冠 长方形胎 额间白毫相 弯眉 直鼻小口 双耳 垂肩 短颈 双手抱握于胸前 着垂颈式袈裟 下着高腰裙 结跏跌生于莲台上 左 侧佛与中间佛造像略同 只是双手左上右下叠放于腿上 右侧佛左手掌心向上 平放于腿上 右手作故说法印 残损较为严重 两侧弟子头 部分严重已不可辨 均内着小袖衫 外披袈裟 足穿云头屐 双手合十立于方形台上 为明代造像 第 19 20 号龛造像 既无栈道可通 又残毁严重 仅存石胎 故不作详细说明 二 千佛洞石窟雕塑概况 千佛洞位于水帘石窟群西北约一公里的桂青山的南壁上 周僧壁有七佛 故又名 千佛洞石窟 原因为塑像九十多身 现残存塑像 25 身 分六层分布于崖面上 主要为 北周前后时期的作品 残损十分严重 现编为第一号的塑像为南壁最上层的菩萨像为摩崖悬塑 从造像特征来看为北周 时期作品 塑像面型圆润 脖颈细长 戴有项圈 左臂披帛 右舒相人生 头部 右 臂 腿部残损 下部有彩绘佛座 佛座彩绘的莲石有彩绘的思维 菩萨的裙裾下摆 千佛洞现编为二号的佛像 应为一摩崖悬塑像 从现残存的痕迹来看 仅有宝僧 披帛残迹 应为一菩萨像 前佛洞现编为三号的塑像 从残存的桩眼来看为一组塑像 应为一佛二菩萨三弟 子组合像 现中间王佛及两侧菩萨只留有桩眼 仅存左右两侧弟子 左侧弟子头顶残 损面型圆润 身着赤红色袒右肩袈裟 赤足立于莲台之上 右侧弟子头亦残破 面型 方圆 五官精巧 身着赤红色袒右肩袈裟 右手下垂提净瓶 左手置于胸前 赤足立 于莲台之上 在三号塑像的左侧 为像编号为四号的塑像 从残存的痕迹来看 应为摩崖悬塑的 菩萨 现中轴线残存桩眼 下部为双瓣覆莲台上 莲台上有残存的双足 右侧残存的 披帛及下部的尖角 周围为残存的莲瓣形身光 千佛洞现编为 5 号的塑像位于 4 号左侧为摩崖悬塑的一组塑像组合 塑有一佛二 菩萨三弟子像 主佛头部圆雕 身躯半圆雕而成 低平内髻 略残 面型圆润 直鼻细颈 内着 僧袛支 施绿色 外着低领通肩袈裟 赤红色 衣领呈 U 字形 双腿略分开 立于 双瓣形莲台上 佛四周有莲瓣形彩绘身光 头部有彩绘头光 左侧菩萨已毁 仅存桩眼 双足及覆莲台 右侧菩萨头顶残缺 面形方圆 涂白 粉宝僧垂肩 颈戴项圈 饰铃肩披披帛 绕臂下垂 上着僧袛支 下着长袖 左手提 净瓶 手腕有镯 右手上举止胸部 左侧弟子头顶残破 面形圆润 脖颈系长 身着朱红色敷搭右肩袈裟 衣纹为阳 刻线 左手于胸前提净瓶 右手抚胸立于原形莲台之上 右侧弟子身材修长 面形圆润 颈稍粗短 肩部较平 身着朱红色双领下垂袈裟 双手合十于胸前 立于圆形莲台上 该组造像组合应为北周初年的作品 5 号摩崖塑像左侧为 6 号 圆拱形浅龛塑像已毁 仅存宝僧残段 似为菩萨像 千 佛洞第 7 号塑像为一组一佛二弟子立像 但主佛及右侧弟子已毁 仅存桩眼 左侧弟 子头部为圆雕 身躯为高浮雕 头顶已残 脸形长圆 大耳高鼻 细眼房唇 身着朱 红色双领袈裟 足残右腿已露出木胎 从造像特点来看 似为北周初塑像 千佛洞现编为 8 号的为北周的所绘壁画千佛像 本章主要对塑像做论述 壁画不 多做说明 千佛洞第 9 号塑像为一组以两身菩萨为主尊附以二弟子 四胁侍菩萨造像组合 从现存痕迹来看 中间两主尊像已毁 两身菩萨均存浮塑成的莲瓣形身光及光 从残 存的桩眼来看 两主尊菩萨应为坐像 左右两弟子均有残损 左侧弟子头已残失 身着朱红色双领袈裟 里着僧袛支 双手抱于胸前 右侧弟子面形较圆 身着袒 右肩袈裟 里着僧袛支 左手抚腹右手 似提物 四胁侍菩萨中 左侧两身残损十分重要 右侧第一身保留较好 第二身则全 毁 右侧第一身胁侍菩萨面形圆润 额际白毫相 高鼻方唇 发髻束瓣垂肩 颈饰项 圈 宝僧垂肩 肩披披帛绕肘下垂于腿两侧 于腹前交穿环后环形下垂 此为西魏末 至北周初的写实菩萨的过渡样式 该菩萨上身袒露 下着长裙左手抚胸 右手提物 千佛洞第十号为圆拱形浅龛 造像俱无 第十一号为壁画 不做详细说明 第十 二摩崖泥塑应为两胁侍菩萨像 但主尊已毁 第十三号摩崖泥塑仅留披帛及桩眼 从 残迹看应为一身菩萨像 年代难以辩别 千佛洞编第十四号造像组合为该处保存较好的塑像 从现存佛像看 应为一佛二 菩萨二弟子像 一铺上身立于才长方形圆拱尖楣浅龛内 主佛头部为圆雕 身子为高 浮雕 磨光内髻 长圆面形 溜肩 外着褒衣博带衣式袈裟 内着橧袛支 结迦跌坐 于方形台上 左手作降摩印 右手座鱼愿印 附图 两胁侍菩萨躬身立于两侧 左侧胁侍菩萨 头戴宝冠 面型圆润 高鼻长眼 小 嘴 脖颈较细且饰有项圈 披帛宽大 覆肩遮胸 披帛从左胸下垂横于膝前一道搭于 臂外扬形体侧一端于左臂外侧下垂右手提至胸前提一物 赤足立于覆莲台上 右侧胁 侍菩萨略有所残 面部圆润 宝缯垂肩 颈饰项圈 腕带手镯 披帛像左侧菩萨相似 下着长袖 左手抚胸 右手提净瓶 两弟子中 右侧弟子已毁 左侧弟子尚存面部圆润 五官清秀 内着红色僧袛 支 外穿红色敷搭右肩袈裟 双掌合十立于莲台之上 此组造像应为北周初年所建 主佛有西魏造风 菩萨为典型的北周样式 千佛洞第 15 号佛龛亦为长方形圆拱尖楣型佛龛 位于 14 号龛左侧 从现存残 迹看 初为一佛二菩萨组合 现仅存主佛及右胁侍菩萨 主佛头部已失 仅存躯体 外着袒右肩袈裟 内着僧袛支 结迦跌生于长方形佛座上 手作禅定印 右侧菩萨立 于龛内右壁 面部模糊不清 袒长身 下着长裙 宝僧垂肩 肩披披帛 于耳系前横 一道左手抚胸 右手已残 跣足立于台上 从菩萨造像来看 为北周典型样式 胡推 测其为北周初年所建 千佛洞第 16 号佛龛 位于 15 号龛左侧 为长方形尖拱浅龛 可惜龛内塑像全 毁 仅存残迹 从残存的头光 宝缯披帛残迹来看 16 号龛似由以倚坐菩萨为主尊 二胁侍菩萨双足尚存 以菩萨为主尊的造像形式在当时南朝较多 该龛因像已毁 无 法判定准确时期 千佛洞第 17 号龛位于 16 号龛左侧 为一尖拱浅型佛龛 龛内已无塑像 位于 17 号龛左侧为第 1 号龛 是一长方形圆拱尖楣浅龛 现残存二身塑像 初 应为一佛二菩萨组合 现右侧菩萨已毁 主佛低平肉髻 面向半圆 高鼻厚唇 短颈 体型粗壮 内着僧袛支 外穿双领 袈裟 衣领乃祁 衣纹呈阴刻阶梯状 双手举手至胸腔 左手抚胸 右手向外 结迦 跌坐于方形台上 这种双手手心均向内抚胸的形象在麦积山北周石窟中多见 现主佛 造像特点为北周时期的典型样式 右侧菩萨发髻高耸 面部长圆 颈系且饰项圈 披 帛覆遮胸 双手相叠抱于向胸前 下着长裙 赤足立于台座之上 千佛洞第 19 佛龛为长方形尖楣圆拱浅龛 从残存的遗迹看应为一佛二菩萨组合 三身像 现仅残残主佛像 主佛像头部已失 左臂亦残 佛内着僧袛支 外罩红色圆 领通肩袈裟 衣纹以阴刻线为主 呈阶梯状 结迦跌坐于方形台上 双手作禅定印 应为北周时期造像 千佛洞第 20 号龛洞造像为摩崖悬塑 残稿 3 2 米 北周时期 天水地区七佛信 仰时期 故千佛洞亦称 七佛洞 其厚壁有大型七佛立像 现仅存一佛头 从佛头造 像来看地平肉髻 面相方圆 高鼻方唇 为北周时期典型的造像样式 千佛洞第 21 号造像位于 9 号下方的摩崖泥塑圆拱型浅龛内 从残存看 应为一 佛二菩萨立像现残存佛躯干部分 头部已失 主佛内着僧袛支 外着红色双领袈裟 衣纹为阴刻阶梯状 21 号佛龛左侧为 22 号 佛龛已毁 塑像全无 仅存佛头光及菩萨披帛 现编为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5 51 佛龛造像全毁 残 迹稀少 不能做详细说明 第二节武山水帘洞石窟建筑及其他艺术概览 石窟建筑是佛教美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有塔 寺庙 石窟三大类 中国 的石窟建筑是随着佛教的传播 外来的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相结合 的产物 即是对外来建筑的融合 又是对民族建筑的改造 中国早期佛教早期布局和印度相同 塔位于寺的中央 为寺的主题 塔内 藏舍利 为佛教徒的圣物 后随大垂佛教兴起 对佛陀崇拜进一步加强 开始 建造佛殿 内塑佛像出现了塔殿并垂 再往后发展 沿山崖壁凿窟 造像便风 靡一时 并且同寺院相结合 称石窟寺 石窟一般建在依山临水 并且和尘世 相对隔绝的环境中 其最大的特征是封闭性 以求证封闭的静平彩的环境中修 行 有利于进入 明心见归 的境界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便溶藏于武山是洛门镇正北 10 公里处的榆盘乡钟楼湾 村鲁班峡中 这里群峰高耸 险峻雄奇 是一天然的理想的开窟建寺之地 并且在古 代的历史演变中 魏晋时笃信佛教的少数民族 政权的部分控制过该地区 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以后的随朝代中 武山水帘洞石窟成为渭水地区仅次于 麦积山的又一个开窟造像中心在明清时期 水帘洞石窟群已经形成五台 莲花 台 说法台 清净台 钟楼台 鸣鼓台 七寺 千佛洞 拉梢寺 显圣池 粉团 寺 砖瓦寺 金瓦寺 观石寺 的巨大规模 但在漫长的历史 随着不断的天灾和 人祸 远古时建的所剩无几 水帘洞石窟群的石窟建筑中 由于山石 结构疏松粗糙 不易开凿深窟 故水帘洞石窟群只要开凿小浅龛 或和同天然洞穴直接彩塑的方法来造像 塔 多为凿或塑的覆钵塔 寺庙建筑均与 20 世纪 30 90 年代以来重建 下面分 别做一说明 水帘洞石窟群中龛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为圆拱垂龛 一为尖拱 形龛 圆拱型龛 加圆拱形小浅龛 这类龛在水帘洞石窟群中数量最多 拉 梢寺 4 7 14 16 20 21 24 千佛洞 6 21 24 26 30 32 33 41 48 49 号均为此类型 亦有平面横长方形圆拱浅龛 为千佛洞 10 27 号为此类型 二为尖拱龛 有摩崖浮塑圆拱形尖楣浅龛 入水帘洞 6 号 亦有片面横长方形圆拱尖楣浅 龛 如千佛洞 14 18 19 23 28 平面长方形尖楣浅龛 千佛洞 16 尖拱浅 龛 千佛洞 17 39 号 三为其它形龛 主要有梯形摩崖浅龛 拉梢寺 13 15 方形浅龛 拉梢寺 17 千佛洞 31 49 号 塔形龛 拉梢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