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6.1-聚落与环境-同步检测_第1页
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6.1-聚落与环境-同步检测_第2页
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6.1-聚落与环境-同步检测_第3页
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6.1-聚落与环境-同步检测_第4页
晋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6.1-聚落与环境-同步检测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页 6 1 聚落与环境聚落与环境 一 选择题一 选择题 1 爱斯基摩人的衣服采用动物的毛皮为原料 他们的服饰主要用驯鹿皮 狐狸皮和野兔皮缝制而成 款 式别具一格 并且衣领上带有风帽 上下衣连为一体 根据以上材料判断爱斯基摩人生活的环境是 A 温暖湿润 B 高温多雨 C 寒冷多风 D 阴冷潮湿 2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着鞭儿向四方 百鸟齐歌唱 这首歌描述的聚落类型是 A 农村 B 牧村 C 林场 D 渔村 3 如图中 1 2 3 4 四个聚落中 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 1 B 2 C 3 D 4 4 如图中适应湿热气候的民居是 A B C D 5 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是 A 自然资源丰富 B 交通便利 C 气候温和湿润 D 地形崎岖 第 2 页 6 民居与当地气候关系密切 如图所示民居反映的气候特点是 A 高温多雨 B 终年严寒 C 温和湿润 D 炎热干燥 7 对不同地区聚落景观的叙述 下列正确的是 A 东南亚的高架屋楼上住人 楼下饲养牲畜 主要受炎热少雨气候的影响 B 西亚村庄的房屋具有墙厚 窗小的特点 主要是受极地寒冷大风天气的影响 C 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建筑时充分利用了当地黄土土质疏松 直立性很强的优点 D 因纽特人的冰屋主要分布在非洲高山地区 主要是受海拔高的影响 8 下列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搭配不相符的一组是 A 厚墙小窗 西亚热带沙漠 B 窑洞 黄土高原 C 冰屋 北极地区 D 高架屋 长江中下游平原 9 有关聚落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一般来说 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 B 欧洲经济发达 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 C 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 气候 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 D 聚落的建筑外貌 建筑材料不因环境而异 10 亚洲地域辽阔 各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很大 生活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 聚居在高脚的木质长屋里 有的长屋长达 200 米 下列说法与形成当地这种民居结构形式无关的是 A 气候湿热 B 人口稠密 C 抵御毒虫 猛兽 D 抵御酷寒 11 如图所示的传统民居中 最适合游牧民族居住的是 第 3 页 A B C D 12 有关聚落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一般来说 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 B 欧洲经济发达 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 C 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 气候 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 D 聚落的建筑外貌 建筑材料不因环境而异 13 江门市长堤风貌街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 下图 其主要目的是 A 体现本地的民族特色 B 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 体现建筑美 C 节省建筑材料 D 便于行人避雨 遮阳 14 我国有些地方居民住房多为竹木结构的 高脚楼 由此判断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A 炎热干燥 B 寒冷干燥 C 炎热多雨 D 日照强烈 二 综合题二 综合题 15 读如图 回答问题 1 图甲所示为 聚落 图乙所示为 聚落 2 据图丙中信息分析 A B C 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A 都是山地 B 都是河流的冲积平原 C 都是高原 D 都是盆地 第 4 页 3 A B C 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A A 地 B B 地 C C 地 D 都不能 4 促使其形成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宗教中心 自然资源丰富 地形平坦 河流交汇处 A B C D 16 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甲图所示的是 聚落 乙图所示的是 聚落 2 形成甲乙两种不同聚落的根本原因是 3 依据丙图中信息分析 A B C 三地聚落都沿着 分布 4 图中 A B C 三地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17 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甲表示 聚落 图中乙表示 聚落 2 下列哪些区域适合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A 热带雨林地区 B 温带河流沿岸的平原 C 沙漠地区 D 南极地区 3 下列聚落中需要保护的是 A 北京现代建筑群 B 意大利威尼斯水城 C 九台普通农村聚落 D 美国的别墅区 第 5 页 18 读图 1 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图所示为 聚落 乙图所示为 聚落 2 据丙图中信息分析 A B C 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3 A B C 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理由是 4 家住 A 地的丽丽说 从我家出发向东北再向南再向东北就到我的学校了 请你根据丽丽的描述 在图 2 中画出指向标 5 丽丽班上准备组织一次登山活动 为了安全 老师拿出一张等高线地图 图 3 老师强调 我们今 天所登的山比较高 而且还有一个陡崖 很危险 提醒大家上山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试判断 同学们所登的山的最高峰海拔应大于 米小于 米 中为山脊的是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 答案 C 解析 分析 爱斯基摩人主要居住在北冰洋沿岸 该区域纬度较高 气温较低 属于苔原气候 气 候严寒 爱斯基摩人习惯住冰屋 以肉为主食 点评 依据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来解答此题 本题主要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着鞭儿向四方 百鸟齐歌唱 这是典型的 牧村村落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乡村聚落中的牧民的生活特点 3 答案 A 解析 分析 城市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 气候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 生产 宗教 交通 科技等等 一般来说 地形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平原 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的地方 是形成城市的优 越区位 故选 A 第 6 页 4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读图可得 A 图所示的是干旱沙漠地区的平顶房 B 图所示的是高架屋 适应湿热的气 候特点 C 图所示的是蒙古包 适应游牧民族的生活 D 图所示的是因纽特人的冰屋 故选 B 点评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 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本题考查不同地区的民居及适应的气候环境 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5 答案 D 解析 分析 地形崎岖 交通不便不适宜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故选 D 点评 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 沿河流 公路分布 6 答案 A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民居是一种高脚建筑 这种民居的特点是下层多为立柱 上层住人 门窗较大 屋顶坡度大 有利于通风散热和雨水的排泄 适应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故选 A 点评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 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 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 隔潮 多建墙体单薄 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 热带沙漠地区 终年炎热干燥 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 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 寒冷地区为了抵御严寒 墙体厚实 窗户较小 屋内建有壁炉或火 炕 7 答案 C 解析 分析 不同地区聚落景观差异是由气候导致的 东南亚的高架屋楼主要受炎热多雨气候的影 响 所以选项 A 错误 西亚房屋墙厚 窗小 主要是受炎热少雨的沙漠气候的影响 B 错误 因纽特人的 冰屋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 受高纬度寒冷影响 D 有误 所以应选择 C 为正确答案 点评 本题考查聚落与人类生活 8 答案 D 解析 分析 高架屋主要分布于气候过于湿热的气候地区 如我国西双版纳地区 点评 本题还可以考查聚落的形式 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传统聚落的保护等知识 9 答案 C 解析 分析 A 一般来说 乡村聚落早于城市聚落 叙述错误 不符合题意 B 城市聚落的房屋密集 叙述错误 不符合题意 第 7 页 C 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 气候 资源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 叙述正确 符合题意 D 聚落的建筑外貌 建筑材料因环境而异 叙述错误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 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资源丰富 气候适宜 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 崎岖 交通不便 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聚落的主要形式 包括乡村和城市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 地 城市和乡村景观 有明显的差别 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 道路纵横 网线密集 人口密度大 商店学 校较多 10 答案 D 解析 分析 加里曼丹岛位于热带地区 在气候炎热多雨的地方 当地居民为适应气候特点 建造 了通风防潮的高脚屋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亚洲居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1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读图可知 A 是蒙古包 B 是爱斯基摩人的冰屋 C 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D 是湿热 地区的高脚屋 蒙古包呈圆形 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 适于牧业生产和 游牧生活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属于理解记忆类知识点 了解不同区域典型的聚落是答题的 基础 12 答案 C 解析 分析 A 一般来说 乡村聚落早于城市聚落 叙述错误 不符合题意 B 城市聚落的房屋密集 叙述错误 不符合题意 C 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 气候 资源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 叙述正确 符合题意 D 聚落的建筑外貌 建筑材料因环境而异 叙述错误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 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资源丰富 气候适宜 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 崎岖 交通不便 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 地 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 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 道路纵横 网线密集 人口密度大 商店学 校较多 本题考查聚落的相关知识点 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解答即可 13 答案 D 第 8 页 解析 分析 江门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 由于多雨而使人在屋外活动很不方便 修建骑楼便于行人 避雨 遮阳 就可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 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难度一般 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并结合自然环境分析对人文景观的影 响即可分析 14 答案 C 解析 分析 高脚楼 这种房屋一般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 降水量丰富的地区 因为竹木结构的 高 脚楼 可以起到防潮 通风 散热的作用 所以答案选择 C 项 该题难度一般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我国一 些房屋结构的了解 进而分析得出受哪些自然环境的影响 从而得出答案 二 综合题 15 答案 1 城市 乡村 2 B 3 B 4 D 解析 分析 1 图甲所示为城市聚落 图乙所示为乡村聚落 2 据图丙中信息分析 A B C 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都是河流的冲积平原 3 A B C 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 市的是 B 位于河流的交汇处 4 促使其形成城市的主要因素地形平坦 在河流交汇处等 故答案为 1 城市 乡村 2 B 3 B 4 D 点评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 分布大多依山傍水 沿河流 公路分布 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资源丰富 气候适宜 交 通便利 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崎岖 交通不便 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 主 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 形成等知识点 熟记课本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16 答案 1 城市 乡村 2 两地的生产方式不同 3 河流 4 B 位于河流交汇处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解析 分析 1 从图甲景观图看出 该区域高楼林立 属于城市聚落 从图乙景观图看出 该区 域房屋分散 应为乡村聚落 2 乡村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 从丙图看出 A B C 三处都位于河流沿岸 第 9 页 4 从丙图看出 B 处位于河流的交汇处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水源充足 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 故答案为 1 城市 乡村 2 两地的生产方式不同 3 河流 4 B 位于河流交汇处 地形 平坦 水源充足 点评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 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17 答案 1 乡村 城市 2 B 3 B 解析 分析 1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从甲图看出 房屋低矮 散落分布 属于乡村 聚落 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乙图高楼林立 聚落密集 属于城市聚落 2 热带雨林地区 气 候湿热 不适合人类居住 沙漠地区 气候干旱 土地贫瘠 水源缺乏 不适合人类居住 南极地区气 候严寒 不适合人类居住 3 传统聚落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 民俗等信息 因此对典型 聚落加以保护 传统聚落有意大利威尼斯水城 平遥古城等 故答案为 1 乡村 城市 2 B 3 B 点评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 就形成了聚落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18 答案 1 城市 乡村 2 地形平坦 海拔在 100 米以下 3 B B 处位于河流交汇处的平坦开阔地区 发展空间大 且有丰富的水源 水运便利 4 5 400 500 解析 分析 解 1 从图中看出 甲高楼林立 交通便利 为城市聚落 乙图房屋分散 为乡村 聚落 2 从丙图看出 A B C 三处聚落都位于河流沿岸 地形平坦开阔 3 从丙图看出 A B C 三处聚落中 B 聚落位于河流交汇处的平坦开阔地区 发展空间大 且有丰 富的水源 水运便利 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 4 根据丽丽的描述 在图 2 中画出指向标即可 5 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 该地形图的等高距是 100 米 图中最高峰的海拔应大于 400 米 小于 500 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