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二_第1页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二_第2页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二_第3页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二_第4页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之二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 二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介绍 二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 亦有称危险穴 是指全身 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 这些穴位一般有以 下特点 其一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于多分布于头面颈项 胸背腰腹 特别以眼区 颈项 胸背最为集中 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 相关 也就是说 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 血管 神经 等组织结构 其二 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 不当 其三 易发生意外的穴位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 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 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 如前所述 有主 观的原因 也有客观的原因 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 也有针 灸工具 患者体质等等因素 从这一角度说 遍布全身的每一 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 须引起警惕 33 神封 Shenfeng KI23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 当第 4 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 2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胸大肌 肋间外韧带 肋间内肌 血管分布 第 4 肋间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4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胸大肌 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 0 5 0 8 寸 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5cm 0 5 寸 左右 不 可针刺太深或直刺 以免刺伤心脏 34 极泉 Jiquan HT1 手少阴心经 取穴 在腋窝顶点 腋动脉的后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腋筋膜 背阔肌腱 大圆肌 血管 分布 腋动脉 神经分布 腋腔内臂丛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背阔肌腱 大圆肌 针剌方法 以手扪住搏动的动脉 在指尖引导下 于动脉后缘直刺 0 5 1 2 寸 不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 若刺中臂丛神经或其分支 患者可产生向前臂乃至 手指放射的触电感 注意此时不可反复捣刺 宜于点刺三 四 下后出针 此手法多用于中风偏瘫患者 以免损伤神经 如深刺进入腋腔后 切忌大幅度插提 因其内组织疏松 并且腋静脉壁与深筋膜连系紧密 保持扩张状态 如不慎刺破 血管 可造成血肿 35 大包 Dabao SP21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侧胸部 腋中线上 当第 6 肋间隙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前锯肌 血管分布 胸背动 静脉 及第 6 肋间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6 肋间神经 胸长神经分 布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前锯肌 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 0 5 0 6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8cm 0 6 寸 左右 不 可深刺或直刺 以免伤心 肺 36 乳根 Rugen ST18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胸部 当乳头直下 乳房根部 第 5 肋间隙 距前正中 线 4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胸大肌下部 深部为肋间内 外肌 再深面为胸骨筋膜 肋筋膜 肺脏 血管分布 肋间动脉 胸壁浅静脉 神经分布 肋间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胸大肌 肋间内外肌 针剌方法 仰卧位 斜刺 0 5 0 8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2cm 0 4 寸 左右 穴区胸壁较薄 又因心脏前面膨隆 距皮肤表面较近 针刺左侧乳根穴过深可损伤心脏 须特别注意 针刺方向 本穴宜斜刺不宜直刺 以针与皮肤夹角小于 25 较为安全 否则易刺伤肺脏 造成气胸 图 37 步廊 Bulang KI22 足少阴肾经 取穴 在胸部 当第 5 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 2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胸大肌起始部 肋间外韧带及肋间 内肌 血管分布 第 5 肋间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5 肋间神 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胸大肌 针剌方法 斜刺或平刺 0 5 0 8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8cm 0 6 寸 左右 不 可直刺或深刺 以免伤及深部心 肺脏器 38 鸠尾 Jiuwei RN15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胸剑结合部下 1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白线上 腹直肌起始部 血管分 布 腹壁上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6 肋间神经 本穴深部为 肝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白线 腹直肌及腹直肌鞘 针剌方法 向下斜刺 0 5 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5cm 0 5 寸 左右 不宜进针过深 以免刺伤肝 心等脏器 另外 肺气肿 或者因肺过度膨胀 容积增加 横膈下降 故更须小心操作 以免刺伤肺脏 发生气胸 针刺方向 本穴一般不宜直刺或向上斜刺 可略向下斜刺 进针要慢 手法要轻 要避免往不同方向捣刺 大幅度提插 图 39 期门 Qimen LR14 足厥阴肝经 取穴 在胸部 当乳头直下 第 6 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 4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直肌 肋间肌 血管分布 肋间 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6 7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 肋间内肌 针剌方法 斜刺 0 5 0 8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2 5cm 0 4 寸 左右 不可深刺 左侧期门深部为胃或横结肠 右侧期门 深部为肝脏 如果针刺过深 针尖可穿过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膈肌 腹膜腔 而刺伤内部器官 特别是针刺左侧期门 可造 成肝脏损伤 引起肝脏出血 后果较为严重同时 针刺左侧期 门还较容易刺伤胆囊 尤其是在结石 炎症 肿瘤等病理情况 下 由于胆汁充盈 胆囊体积增大 表面粗糙 缺乏应有的弹 性 张力 更易导致刺伤胆囊壁 针刺方向 直刺过深或由于方向不正确 还可能刺伤肺脏 导致气胸发生 甚至可刺伤主动脉而导导致死亡 故本穴以斜 刺至触及肋骨为宜 并应谨慎操作 切忌大幅度提插 捻转 图 40 不容 Burong ST19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上腹部 当脐中上 6 寸 距前正中线 2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直肌鞘处 深层为腹横肌 血管 分布 腹壁上动 静脉及第 7 肋间动 静脉分支 神经分布 第 7 肋间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鞘 腹横肌 针剌方法 直刺 0 5 0 8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6cm 0 5 寸 左右 不可进针太深 以免刺伤肺脏发生气胸 正常人进针直 刺不超过 1 寸 肺气肿病人更须小心谨慎 针刺右侧不容 还 有刺伤胆囊的可能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 41 巨阙 Juque RN14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上 6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白线中 血管分布 腹壁上动静 脉分支 神经分布 第 7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剌 0 5 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2cm 0 4 寸 左右 本穴深部为肝脏 不可深剌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 注意不可向右斜刺 以免剌伤肝 脏 42 日月 Riyue GB24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上腹部 当乳头直下 第七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 4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肋间内 外肌 肋下缘有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血管分布 肋间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七或第八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肋间内外肌 针刺方法 向外斜剌 0 5 0 8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6cm 0 5 寸 左右 穴区胸壁较薄 深面有重要脏器 左侧日月深层正对胃 大弯近胃底处 右侧则正对肝之前缘 故不宜深刺 针刺方向 本穴不宜直刺 斜刺以与皮肤夹角小于 25 较为安全 否则可刺穿胸壁进入胸腔 注意当毫针进入胸腔时 针下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 有空松感 另外 在操作时 切忌 大幅度提插捻转 43 承满 Chang man ST20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上腹部 当脐中上 5 寸 距前正中线 2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直肌及其鞘处 深层为腹横肌 血管分布 腹壁上动 静脉 第 7 肋间动 静脉分支 神经分 布 第 7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 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刺 0 5 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4cm 0 5 寸 左右 注意不可深刺 毫针进入腹腔 可伤及胃腑 发生胃穿 孔等意外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 向上斜刺时 特别是肺气肿患者 易刺伤胸膜 肺脏发生气胸 44 上脘 Shangwan RN13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上 5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白线中 血管分布 腹壁上动 静脉分支 神经分布 第 4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剌 0 5 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2cm 0 4 寸 左右 供参考 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 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 影响 本穴区深面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 不可针剌过深 以 免刺伤胃及肝脏 针刺方向 以直刺为宜 向右斜刺易损及肝脏 特别是病 理情况下 如肝脏肿大 由于肝组织脆弱 肝细胞变性 表面 粗糙 易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而当肝硬化时更易破裂 后果相 当严重 45 梁门 Liangmen ST21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上腹部 当脐中上 4 寸 距前正中线 2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直肌及其鞘处 深面为腹横肌 血管分布 第 7 肋间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8 肋间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 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刺 0 5 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3cm 0 4 寸 左右 供参考 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 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 影响 但不可针刺过深 以免损伤内部重要器官 如导致胃 穿孔等意外 针刺方向 直刺为主 不宜斜刺 针刺左侧斜刺梁门穴过 深 可刺伤脾脏 针右侧梁门穴斜刺 可刺伤胆囊 特别是在 病理情况下 更易伤及 46 中脘 Zhong wan RN12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上 4 寸 胸骨体下缘与脐 中线连线中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白线 腹直肌 深部为胃幽门 上方为肝前缘 血管分布 腹上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7 8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剌 0 5 0 8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剌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25cm 0 4 寸 左右 供参考 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 对进针深度有较大 的影响 不可针刺过深 否则可剌破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壁腹膜 进入腹膜而刺中胃 引起腹膜炎 特别是饱餐 饭后 针剌尤其须注意 因为胃扩张时 胃 十二指肠体积增大 胃 壁变薄 内压增高 针刺不当易导致胃穿孔 破裂 在慢性胃 炎 胃溃疡 肿瘤等情况下 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 也易发 生针灸意外事故 针剌方向 不可向上方深剌 否则可剌伤肝前缘 引起出 血 肝 脾肿大患者尤须慎重 47 腹哀 Fuai SP12 足太阴脾经 取穴 在上腹部 当脐中上 3 寸 距前正中线 4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内 外斜肌 腹横肌 血管分布 第 8 肋间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8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内外斜肌 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剌 0 5 0 8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针刺太深 以免损伤内部脏器 针刺方向 本穴应直刺 特别是针剌左腹哀穴时不可向背 部方向斜刺 以免剌伤脾脏 48 建里 Jianli RN11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上 3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白线中 血管分布 腹壁上动脉 静脉交界处分支 神经分布 第 8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 0 5 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25cm 0 4 寸 左右 供参考 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 对进针深度有较大 的影响 本穴深部为横结肠 针刺过深 针尖可刺破腹横筋 膜 腹膜外脂肪 腹膜壁层而进入腹腔 损伤深部脏器如横结 肠 胃等 所以不可深剌 针刺方向 本穴直刺为宜 无论向左或向右刺均易刺中 脏器 49 京门 Jingmen GB25 足少阳胆经 取穴 在侧腰部 章门后 1 8 寸 当第十二肋间骨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内 外斜肌及腹横肌 血管分布 第 11 肋间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11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内外斜肌 腹横肌 针刺方法 向肋骨游离端 斜刺 0 8 1 2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6cm 0 5 寸 左右 供参考 不可深刺 否则易刺伤内部脏器 针刺左侧京 门过深 可刺伤脾脏 特别是在病理情况下 如疟疾 黑热病 血吸虫等使脾脏体积增大 游离度低于 正常脆性增加 更易 发生针灸意外事故 不慎刺入腹腔 针尖触及脾脏被膜 医者 手下可有阻力感 应立即退针 不可再进针 提插 针刺方向 本穴宜斜刺 直刺易伤及脏器 50 章门 Zhang men LR13 足厥阴肝经 取穴 在侧腹部 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内 外斜肌及腹横肌 血管分布 肋间动脉末支 神经分布 第 10 11 肋间神经 左侧章门穴 下当脾脏下缘 右章门当肝右叶前缘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内外斜肌 腹横肌 针刺方法 侧卧位 斜刺 0 8 1 2 寸 可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6cm 0 5 寸 左右 不可深剌 否则针尖可在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 腹 膜外脂肪 腹膜壁层到腹膜腔 剌伤内部脏器 左侧章门可刺 伤脾脏 右侧章门可刺伤肝脏 如果针刺不慎 还可引起肋间 动脉破裂 针刺方向 本穴直刺易进入腹腔 故宜斜刺 51 下脘 Xiawan RN10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上 2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白线中 血管分布 腹壁上下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8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 0 5 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1 2cm 0 4 寸 左右 供参考 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 对进针深度有较大 的影响 本穴深面为横结肠 如过深直刺 针尖可刺破腹膜 进入腹膜腔 若深刺超过 1 寸 可能损及胃下缘或横结肠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 以直刺为宜 52 水分 Shui fen RH9 任脉 取穴 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上 1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白线中 血管分布 腹壁下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8 9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 0 5 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面为小肠 不可深刺 以免损伤深部小 肠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 以直刺为宜 53 天枢 Tian shu ST25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腹中部 距脐中 2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直肌及其鞘膜处 血管分布 第 10 肋间动 静脉 腹壁下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10 肋间神 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 直剌 0 8 1 2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 否则可穿过腹直肌鞘后层 腹横筋 膜 腹膜外脂肪 壁腹膜 进入腹膜腔而刺中小肠 造成损伤 针刺方向 本穴斜刺过深易伤及内脏 以直刺为宜 54 神阙 Shenque RN8 任脉 取穴 在腹中部 脐中央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直肌 深部为小肠 血管分布 腹壁上 下动静 神经分布 第 10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 针刺方法 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 直剌 0 5 0 8 寸 多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为古代禁针穴区 目前大量临床实践表明 针刺该穴 只要消毒严密 手法得当 并不禁忌 针刺深度 针刺不宜过深 一般不超过 1 寸 否则易刺伤 内脏小肠 必须严格消毒 以免感染 针前先用碘酊消毒穴位 75 脱碘 并擦净皱褶中污垢 进针时宜慢 可行捻转手法 幅度不宜大 针后不宜拔火罐 针后再涂以碘酊消毒针眼 针刺方向 不宜斜刺 图 55 气海 Qihai RN6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下 1 5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白线 血管分布 腹壁浅动 静 脉分支 腹壁下动 静脉分支 腹壁下动 静脉分支 神经分 布 第 11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 0 5 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小肠 女性为子宫底部 不可深刺 如直刺超过 1 寸时 针尖可刺入腹膜腔 刺中空 回肠 女性 深刺则可刺中子宫底部 妇女经期针刺应慎重 孕期不可针刺 如深度超过 2 5 寸 则可刺破腹部主动脉 针刺方向 宜直刺 向下斜刺易刺破膀胱 56 石门 Shimen RN5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下 2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白线中 血管分布 腹壁浅动 静脉分支 腹壁下动 静脉分支 神经分布 第 11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 直刺 0 5 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古代为妇女禁穴 现代虽有文章探讨其的避孕作用 但未能证实并获得公认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小肠 不可深刺 以免刺伤空肠造 成肠穿孔 针刺方向 宜直刺 不宜斜刺 57 水道 Shui dao ST28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下腹部 当脐中下 3 寸 距前正中线 2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直肌及鞘处 血管分布 第 12 肋间动静脉分支 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 神经分布 第 12 肋 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及其鞘 针刺方法 直刺 0 8 1 2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本穴深部膀胱 不可深刺 以免刺伤膀胱 58 关元 Guan yuan RN4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下 3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直肌 血管分布 腹壁浅动 静 脉分布 腹壁下动动 静脉 神经分布 第 12 肋间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 0 5 1 寸 或向下透刺 1 5 2 寸 先排尿后针刺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面为小肠 直刺深度不宜超过 1 2 寸 针刺方向 本穴在膀胱充盈时 毗邻膀胱 所以一般应直 刺 只可向下透刺而不宜斜刺 59 归来 Guilai ST29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下腹部 当脐中下 4 寸 距前正中线 2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直肌外缘 腹内斜肌 腹横腱膜 血管分布 腹壁下动 静脉 神经分布 髂腹下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及其鞘 腹内斜肌 针刺方法 直刺 0 8 1 2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不可深刺 尤其是在膀胱充盈时 以免刺伤膀 胱 针刺方向 不宜向腹中线方向斜刺 以免伤及膀胱 60 中极 Zhongji RN3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 前正中线上 当脐中下 4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直肌 血管分布 腹壁浅动 静 脉 腹壁下动 静脉 神经分布 胳腹下神经分支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 0 5 1 寸 针前排尿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为乙状结肠 不可深刺 以免刺入腹 膜腔 刺中小肠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 不可向下斜刺 以防膀胱充盈时 被刺伤 另外 孕妇不宜针灸 61 曲骨 Qugu RN2 任脉 取穴 在下腹部 当前正中线上 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直肌 血管分布 腹壁浅动 静 脉 神经分布 髂腹下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直肌及其鞘或腹白线 针刺方法 直刺 0 5 1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 2 5cm 0 8 寸 左右 供参考 活体脂肪层的厚薄不同 对进针深度有较大的 影响 此穴深部为膀胱 针前宜先排小便 并不宜深刺 否 则针尖可刺入腹膜腔 刺中膀胱或回肠壁 因小儿膀胱平时即 高出于骨盆上方 贴腹前壁 故较成人更易发生意外 针刺方向 本穴宜直刺 另外 此穴孕妇不宜针 62 气冲 Qichong ST30 足阳明胃经 取穴 在腹股沟稍上方 当脐中下 5 寸 距前正中线 2 寸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腹外肌腱膜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血管分布 腹壁浅动 静脉分支 外侧有腹壁下动 静脉 神 经分布 髂腹股沟神经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腹内斜肌 腹横肌 针刺方法 直刺 0 8 12 寸 或由外向下外阴部斜刺 1 1 5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进针过深 可刺入腹股管中 在此男性有精索 通过 女性有子宫圆韧带 故不宜深刺 以免刺伤上述结构 针刺方向 宜直刺 针尖应避开腹壁下动脉 不可向腹股 管方向刺入 63 大椎 Dazhui DU14 督脉 取穴 在后正中线上 第 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局部解剖 组织结构 肌肉分布 斜方肌腱 棘上 棘间韧带 血管 分布 颈横动脉分支 棘间皮下静脉丛 神经分布 第 8 颈神 经后支 层次结构 皮肤 皮下组织 斜方肌 棘上韧带 棘间韧 带 针刺方法 头向前倾 微斜向上直刺 0 5 1 寸 或沿皮下向下斜刺 1 1 5 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 针刺深度 本穴深部相当胸 节段水平 不可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