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行业企业所得税预警税负率参考 各行业企业所得税预警税负率参考 1 1 餐饮业餐饮业 2 00 2 00 2 2 道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 2 00 2 00 3 3 电力 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 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 50 1 50 4 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 00 2 00 5 5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 4 00 4 00 6 6 纺织服装 鞋 帽制造业纺织服装 鞋 帽制造业 1 00 1 00 7 7 纺织业纺织业 1 00 1 00 8 8 纺织业纺织业 袜业袜业 1 00 1 00 9 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 00 1 00 1010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 50 1 50 1111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 50 1 50 1212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珍珠珍珠 4 00 4 00 131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 00 2 00 1414 计算机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 2 00 2 00 1515 家具制造业家具制造业 1 50 1 50 1616 建筑安装业建筑安装业 1 50 1 50 1717 建筑材料制造业建筑材料制造业 3 00 3 00 1818 建筑材料制造业建筑材料制造业 水泥水泥 2 00 2 00 1919 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2 00 2 00 2020 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弹簧弹簧 3 00 3 00 2121 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轴瓦轴瓦 6 00 6 00 2222 居民服务业居民服务业 1 20 1 20 2323 零售业零售业 1 50 1 50 2424 木材加工及木 竹 藤 棕 草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 竹 藤 棕 草制品业 1 00 1 00 2525 农 林 牧 渔服务业农 林 牧 渔服务业 1 10 1 10 2626 农副食品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 1 00 1 00 2727 批发业批发业 1 00 1 00 2828 皮革 毛皮 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皮革 毛皮 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 1 00 1 00 2929 其他采矿业其他采矿业 1 00 1 00 3030 其他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4 00 4 00 3131 其他建筑业其他建筑业 1 50 1 50 3232 其他制造业其他制造业 1 50 1 50 3333 其他制造业其他制造业 管业管业 3 00 3 00 3434 其他制造业其他制造业 水暧管件水暧管件 1 00 1 00 3535 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 2 50 2 50 3636 食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 1 00 1 00 3737 塑料制品业塑料制品业 3 00 3 00 3838 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 00 2 00 3939 通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 2 00 2 00 4040 畜牧业畜牧业 1 201 20 4141 医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2 50 2 50 4242 饮料制造业饮料制造业 2 00 2 00 4343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印刷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印刷 1 00 1 00 4444 娱乐业娱乐业 6 00 6 00 4545 造纸及纸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1 00 1 00 4646 专业机械制造业专业机械制造业 2 00 2 00 4747 专业技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 2 50 2 50 增值税税负率 应交税金增值税税负率 应交税金 销售收入销售收入 即系即系 销项税销项税 进项税进项税 销售收入销售收入 100 100 序号序号 行业行业 平均税负率平均税负率 1 1 农副食品加工农副食品加工 3 503 50 2 2 食品饮料食品饮料 4 504 50 3 3 纺织品纺织品 化纤化纤 2 252 25 4 4 纺织服装 皮革羽毛 绒 及制品纺织服装 皮革羽毛 绒 及制品 2 912 91 5 5 造纸及纸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5 005 00 6 6 建材产品建材产品 4 984 98 7 7 化工产品化工产品 3 353 35 8 8 医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8 508 50 9 9 卷烟加工卷烟加工 12 5012 50 1010 塑料制品业塑料制品业 3 503 50 11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 505 50 1212 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2 202 20 1313 机械交通运输设备机械交通运输设备 3 703 70 1414 电子通信设备电子通信设备 2 652 65 1515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 503 50 1616 电气机械及器材电气机械及器材 3 703 70 1717 电力 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 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 954 95 1818 商业批发商业批发 0 900 90 1919 商业零售商业零售 2 502 50 2020 其他其他 3 503 50 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税负率是指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当期应纳增值税占当期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 企业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分析企业税收负担率的测算分析 税负率差异幅度 税负率差异幅度 企业税负率 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负率 或上年同期税负率 企业税负率 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负率 或上年同期税负率 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负率 或上年同期税负率 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负率 或上年同期税负率 100 100 将测算的企业税负率与上年同期 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相比 如税负率差异幅度低于将测算的企业税负率与上年同期 同行业平均税负率相比 如税负率差异幅度低于 3030 则该企业申报异常 则该企业申报异常 二 企业销售额变动率的测算分析 二 企业销售额变动率的测算分析 当月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当月应税销售额变动率 当月应税销售额 当月应税销售额 上月应税销售额 上月应税销售额 上月应税销售额上月应税销售额 100 100 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 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 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 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 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 上年同期应上年同期应 税销售额税销售额 100 100 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或当月应税销售额变动率超过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或当月应税销售额变动率超过 5050 或低于或低于 50 50 应将应税销售额 应将应税销售额 和应纳税额进行配比分析 以确定该企业申报是否异常 和应纳税额进行配比分析 以确定该企业申报是否异常 三 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配比分析 三 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配比分析 销售成本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 本期累计销售成本 本期累计销售成本 上年同期累计销售成本 上年同期累计销售成本 上年同期累计销售上年同期累计销售 成本成本 100 100 销售额变动率销售额变动率 本期累计销售额 本期累计销售额 上年同期累计销售额 上年同期累计销售额 上年同期累计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销售额 100 100 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差异额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差异额 销售成本变动率销售成本变动率 销售额变动率销售额变动率 如果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差异幅度超过各地设定的正常峰值 该企如果企业销售成本变动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的差异幅度超过各地设定的正常峰值 该企 业申报异常 业申报异常 四 企业零负申报异常情况分析 考虑留抵税额增长比例 四 企业零负申报异常情况分析 考虑留抵税额增长比例 五 进项税额构成比例分析 五 进项税额构成比例分析 进项税额构成比例进项税额构成比例 当期非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凭证抵扣进项税额当期非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凭证抵扣进项税额 当期抵扣的全部进当期抵扣的全部进 项税额项税额 100 100 利用上述公式测算的结果如果连续两个月大于利用上述公式测算的结果如果连续两个月大于 6060 特殊行业除外 该企业申报异常 特殊行业除外 该企业申报异常 六 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金额变化分析 六 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金额变化分析 专用发票开具金额变动率专用发票开具金额变动率 当期申报的专用发票开具金额当期申报的专用发票开具金额 上期申报的专用发票开具金上期申报的专用发票开具金 额额 100 100 利用上述公式测算的结果如果大于利用上述公式测算的结果如果大于 1 51 5 或小于或小于 0 50 5 该企业申报异常 该企业申报异常 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对小规模纳税人来说 税负率就是征收率税负率就是征收率 商业商业 4 4 工业工业 6 6 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而对一般纳税人来说 由于可由于可 以抵扣进项税额以抵扣进项税额 税负率就不是税负率就不是 1717 或或 13 13 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而是远远低于该比例 具体计算具体计算 税负率税负率 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纳增值税 当期应税销售收入当期应税销售收入 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纳增值税 当期销项税额当期销项税额 实际抵扣进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 实际抵扣进项税额实际抵扣进项税额 期初留抵进项税额期初留抵进项税额 本期进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 进项转出进项转出 出口退税出口退税 期末留抵进期末留抵进 项税额项税额 注注 1 1 对实行对实行 免抵退免抵退 的生产企业而言的生产企业而言 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应纳增值税包括了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2 2 通常情况下通常情况下 当期应纳增值税当期应纳增值税 应纳增值税明细账应纳增值税明细账 转出未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累计数累计数 出口抵出口抵 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累计数累计数 如何评价企业增值税税负率的合理性如何评价企业增值税税负率的合理性 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 税负率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都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 税负率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都 需要分析企业的税负率是否合理 实行金税工程以后 税务机关获取行业平均数据比较容需要分析企业的税负率是否合理 实行金税工程以后 税务机关获取行业平均数据比较容 易 但如何把握不同企业之间的个体差异难度比较大 分析企业税负率的合理性必须从企易 但如何把握不同企业之间的个体差异难度比较大 分析企业税负率的合理性必须从企 业的经营特征入手 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 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不同 税负率会有比较大的业的经营特征入手 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 由于生产经营方式不同 税负率会有比较大的 差异 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差异 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1 分析企业的价值链 分析企业的价值链 制造企业的价值链通过包括了研发设计 采购 生产制造 销售 运输 售后服务 制造企业的价值链通过包括了研发设计 采购 生产制造 销售 运输 售后服务 行政人力资源等部分 对于一个独立的企业 往往内部囊括了以上价值链的全部 各个部行政人力资源等部分 对于一个独立的企业 往往内部囊括了以上价值链的全部 各个部 分产生的增加值在同一家公司汇集 企业税负比较高 对于集团公司 内部价值链各个部分产生的增加值在同一家公司汇集 企业税负比较高 对于集团公司 内部价值链各个部 分可能是分开的 因此 每家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比较低 分可能是分开的 因此 每家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比较低 我们看一个例子 我们看一个例子 如果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 最终销售价为如果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 最终销售价为 10001000 元 产品可抵扣的成本是元 产品可抵扣的成本是 600600 元 现在元 现在 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 一种是生产和销售在同一家公司 一种是生产和销售分立 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 一种是生产和销售在同一家公司 一种是生产和销售分立 如果选择方式一 交纳增值税 如果选择方式一 交纳增值税 10001000 600600 17 17 6868 元 税负为元 税负为 6 86 8 如果选择方式二如果选择方式二 假设销售给销售公司假设销售给销售公司 850850 元 交纳增值税元 交纳增值税 850 600 17 850 600 17 42 5 42 5 对对 应的税负为应的税负为 5 5 企业虽然税负下降 但并没有异常 因为一部分税负转移到了销售公司 企业虽然税负下降 但并没有异常 因为一部分税负转移到了销售公司 除了把销售分离出来 企业还可以把研发设计 采购 人力资源等部分分离出来 一除了把销售分离出来 企业还可以把研发设计 采购 人力资源等部分分离出来 一 家企业的价值链越短 相应的税负越低 家企业的价值链越短 相应的税负越低 可以看出 价值链分割将会导致各个部分的税负下降 但整个价值链的税负是相同的 可以看出 价值链分割将会导致各个部分的税负下降 但整个价值链的税负是相同的 因此 在比较不同企业的税负时 需要对两家公司的价值链进行比较 价值链不同税负不因此 在比较不同企业的税负时 需要对两家公司的价值链进行比较 价值链不同税负不 同属于正常现象 同属于正常现象 2 2 分析企业的生产方式 分析企业的生产方式 企业的加工费用包括了折旧 人工 辅助生产的费用 这些费用都没有对应的进项可企业的加工费用包括了折旧 人工 辅助生产的费用 这些费用都没有对应的进项可 以抵扣 但如果企业将部分产品发外加工 对方开具专用发票 这些加工费就产生了进项 以抵扣 但如果企业将部分产品发外加工 对方开具专用发票 这些加工费就产生了进项 企业销售额相同的情况下 交纳的增值税减少 税负下降 企业高速成长过程中 选择发企业销售额相同的情况下 交纳的增值税减少 税负下降 企业高速成长过程中 选择发 外加工模式的情况很普遍 所以分析税负率时 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发外加工的情况 外加工模式的情况很普遍 所以分析税负率时 要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发外加工的情况 看一个假设的例子 看一个假设的例子 某公司年销售额某公司年销售额 10001000 万元 其中加工费用占万元 其中加工费用占 3030 全部自己生产的税负为 全部自己生产的税负为 5 5 现在 现在 一半产品发外加工 新增进项一半产品发外加工 新增进项 1000 301000 30 50 50 17 17 25 525 5 万元 应交纳的增值税为万元 应交纳的增值税为 1000 51000 5 25 5 25 5 24 524 5 万元 计算出的税负为万元 计算出的税负为 24 5 1000 2 4524 5 1000 2 45 税负下降的原因在于接受委托加工一方承担了增值税 税负下降的原因在于接受委托加工一方承担了增值税 3 3 分析企业的运输方式 分析企业的运输方式 现在企业销售产品往往是送货到对方的仓库 运输成本比较高 运输费用的处理有不现在企业销售产品往往是送货到对方的仓库 运输成本比较高 运输费用的处理有不 同的方式 我们比较两种常见方式的税负差异 同的方式 我们比较两种常见方式的税负差异 一是买方承担 运输公司直接开具发票给买方 一是买方承担 运输公司直接开具发票给买方 一是卖方承担 运输公司直接开具发票给卖方 一是卖方承担 运输公司直接开具发票给卖方 假设第一种方式产品售价假设第一种方式产品售价 10001000 元 第二种方式的售价就会加上运费 假设运费为元 第二种方式的售价就会加上运费 假设运费为 100100 元 如果第一种情况交纳增值税元 如果第一种情况交纳增值税 5 5 即 即 5050 元 第二种情况需要多缴元 第二种情况需要多缴 100 17100 17 100 7100 7 即 即 1010 元 第二种情况的税负是 元 第二种情况的税负是 5050 1010 10001000 100100 5 55 5 可以看出 对运输费用的处理方式不同 企业税负也就会不一样 可以看出 对运输费用的处理方式不同 企业税负也就会不一样 4 4 分析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 分析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位 现在分析税负时比较强调同行业比较 其实 同一行业的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往往不现在分析税负时比较强调同行业比较 其实 同一行业的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往往不 同 有些企业树立品牌形象 走高端路线 产品品质好 销售价格贵 有些产品重视低成同 有些企业树立品牌形象 走高端路线 产品品质好 销售价格贵 有些产品重视低成 本运作 重视大众市场 市场容量大 赢在薄利多销 由于市场地位不同 产品的毛利不本运作 重视大众市场 市场容量大 赢在薄利多销 由于市场地位不同 产品的毛利不 一样 利润是增值额的一部分 利润越高 税负越高 因此同一行业中 做高端产品的企一样 利润是增值额的一部分 利润越高 税负越高 因此同一行业中 做高端产品的企 业税负比较高 做低端产品的企业税负比较低 业税负比较高 做低端产品的企业税负比较低 5 5 分析企业的销售策略 分析企业的销售策略 影响增值税税负的因素还包括企业的销售策略 基本的营销策略有两种 一种是推动影响增值税税负的因素还包括企业的销售策略 基本的营销策略有两种 一种是推动 式 方式的特点是给予经销商大的折扣 优惠 返点 奖励 靠经销商来推动市场 另一式 方式的特点是给予经销商大的折扣 优惠 返点 奖励 靠经销商来推动市场 另一 种是拉动式 方式特点是通过品牌运作 广告投入 营销活动使最终消费者对产品认同 种是拉动式 方式特点是通过品牌运作 广告投入 营销活动使最终消费者对产品认同 产生好感 拉动市场 对经销商没有特别的奖励和优惠 产生好感 拉动市场 对经销商没有特别的奖励和优惠 假设一家企业生产某种产品 市场零售价是假设一家企业生产某种产品 市场零售价是 10001000 元 可以抵扣进项的原材料和其他成元 可以抵扣进项的原材料和其他成 本是本是 500500 元 我们可以比较不同销售模式的税负 元 我们可以比较不同销售模式的税负 第一种推动式 产品按市场价的第一种推动式 产品按市场价的 7 57 5 折批发给经销商 企业应交纳的增值税为折批发给经销商 企业应交纳的增值税为 1000 751000 75 500500 17 17 42 542 5 元 对应的税负为元 对应的税负为 42 5 750 5 6742 5 750 5 67 第二种拉动式 产品按市场价的第二种拉动式 产品按市场价的 8 58 5 折批发给经销商 另行投入折批发给经销商 另行投入 100100 元的广告宣传费 元的广告宣传费 企业应交纳的增值税为 企业应交纳的增值税为 1000 851000 85 500500 17 17 59 5 59 5 元 对应的税负为元 对应的税负为 59 5 850 759 5 850 7 6 6 分析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 分析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 企业与产品都有生命周期 一个理想 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引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企业与产品都有生命周期 一个理想 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引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根据成本的经验曲线 产品刚开始生产的时候 产品的成本比较高 随着生产管衰退期 根据成本的经验曲线 产品刚开始生产的时候 产品的成本比较高 随着生产管 理 设备运行 员工操作的熟练 产品的成本开始下降 因此 新产品投入市场时增值额理 设备运行 员工操作的熟练 产品的成本开始下降 因此 新产品投入市场时增值额 比较低 增值税税负比较低 产品生产成熟以后 增值额上升 税负也会上升 所以 判比较低 增值税税负比较低 产品生产成熟以后 增值额上升 税负也会上升 所以 判 断税负的合理性要考虑企业目前生产的产品属于哪一阶段 断税负的合理性要考虑企业目前生产的产品属于哪一阶段 应纳税额 销项税额 进项税额应纳税额 销项税额 进项税额 公式中的销项税额 它等于货物的销售额与税率之乘积 进项税额 一般来讲 其主公式中的销项税额 它等于货物的销售额与税率之乘积 进项税额 一般来讲 其主 要的部分是货物的购进额与税率之乘积 至于支付运费扣税问题 因其数量小 权且不作要的部分是货物的购进额与税率之乘积 至于支付运费扣税问题 因其数量小 权且不作 考虑 于是 在该商品进销两个环节税率相同的情况下 应纳税额 销售额 购进额 考虑 于是 在该商品进销两个环节税率相同的情况下 应纳税额 销售额 购进额 税率 税率 货物的购进额又怎么确定呢 由于是纯理论分析 所以我们就假设所有购进的货物全货物的购进额又怎么确定呢 由于是纯理论分析 所以我们就假设所有购进的货物全 部都销售出去了 这时 购进额应当同销售成本相一致 其他费用权且不作考虑 公式部都销售出去了 这时 购进额应当同销售成本相一致 其他费用权且不作考虑 公式 为 商业应纳税额 销售额 商品销售成本 为 商业应纳税额 销售额 商品销售成本 税率 商品销售毛利税率 商品销售毛利 税率 税率 用公式两边同时除以销售额 就可得到商业一般纳税人的理论税负率 商业税负率 用公式两边同时除以销售额 就可得到商业一般纳税人的理论税负率 商业税负率 毛利率毛利率 税率 税率 例例 1 1 A A 商业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购进商业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购进 100100 元货物 同时支付进项税元货物 同时支付进项税 1717 元 如元 如 不作特别说明 税率都取不作特别说明 税率都取 1717 下同 不含税售价 下同 不含税售价 150150 元 全部出售 同时收取销项税元 全部出售 同时收取销项税 2525 5050 元 应纳税额为元 应纳税额为 8 8 5050 元 税负率为元 税负率为 5 5 6767 若直接用毛利率计算 毛利率为 若直接用毛利率计算 毛利率为 3333 3333 税负率也为 税负率也为 5 5 6767 现在 由于小规模商业企业的税负率为 现在 由于小规模商业企业的税负率为 4 4 可求出其毛 可求出其毛 利率 利率 4 4 17 17 2323 5353 这就是说 当商业经营中的毛利率达到 这就是说 当商业经营中的毛利率达到 2323 5353 时 商业 时 商业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率跟小规模商业企业征收率相等 因此 两类商业增值税纳税人之间的一般纳税人的税负率跟小规模商业企业征收率相等 因此 两类商业增值税纳税人之间的 税负平衡点就是毛利率为税负平衡点就是毛利率为 2323 5353 实际运用时 还需将其换算成含税税负平衡点 即 实际运用时 还需将其换算成含税税负平衡点 即 2323 5353 1 1 4 4 2222 6363 而工业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商品销售成本如果换上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 即使加而工业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商品销售成本如果换上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 即使加 工出来的产品全部都卖出去了 销售成本也只能等于全部制造成本 而并不等于制造产品工出来的产品全部都卖出去了 销售成本也只能等于全部制造成本 而并不等于制造产品 中的货物购进额 因为 工业产品的制造成本中 除了包含有外购原材料等货物的购进额中的货物购进额 因为 工业产品的制造成本中 除了包含有外购原材料等货物的购进额 外 还包括有工人的工资和车间经费 含折旧费等 这些不发生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加工增外 还包括有工人的工资和车间经费 含折旧费等 这些不发生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加工增 值部分 现在 我们不妨把这些加工增值部分占产品制造成本的百分比叫做加工增值率 值部分 现在 我们不妨把这些加工增值部分占产品制造成本的百分比叫做加工增值率 并假设所有外购的原材料等外购货物全部都制造出了产成品 而制造出来的产成品又全部并假设所有外购的原材料等外购货物全部都制造出了产成品 而制造出来的产成品又全部 都销售掉了 这样 工业生产中发生的货物购进额与制造产品所耗用的货物购进额就完全都销售掉了 这样 工业生产中发生的货物购进额与制造产品所耗用的货物购进额就完全 相等了 它可以通过加工增值率从产品销售成本中折算出来 相等了 它可以通过加工增值率从产品销售成本中折算出来 即 即 购进额 产品销售成本购进额 产品销售成本 1 1 加工增值率 加工增值率 购进额 销售额 销售毛利 购进额 销售额 销售毛利 1 1 加工增值率 加工增值率 工业应纳税额 销售额 销售额 销售毛利 工业应纳税额 销售额 销售额 销售毛利 1 1 加工增值率 加工增值率 税率 税率 工业税负率 工业税负率 1 1 1 1 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 1 1 加工增值率 加工增值率 税率 税率 例例 2 2 B B 工业企业为一般纳税人 购进工业企业为一般纳税人 购进 100100 元材料 同时支付进项税元材料 同时支付进项税 1717 元 此材料全元 此材料全 部投入加工后生产成本为部投入加工后生产成本为 120120 元 所产产品又全部卖出 不含税售价元 所产产品又全部卖出 不含税售价 150150 元 同时收取销元 同时收取销 项税项税 25 5025 50 元 则其税负率应与前述的元 则其税负率应与前述的 A A 商业一般纳税人计算的一样 即商业一般纳税人计算的一样 即 5 675 67 再直接 再直接 代入工业税负率公式 销售毛利率 代入工业税负率公式 销售毛利率 150150 120120 150 100 150 100 2020 加工增值率 加工增值率 120120 100100 120 100 120 100 16 6716 67 税负率 税负率 1 1 1 1 2020 1 1 16 6716 67 17 17 5 675 67 因为小规模工业企业的征收率为 因为小规模工业企业的征收率为 6 6 并将其换算成含税税负率 即 并将其换算成含税税负率 即 6 6 1 1 6 6 5 665 66 则可利用数学中的等式变形方法而求出两类工业增值税纳税人 则可利用数学中的等式变形方法而求出两类工业增值税纳税人 之间的税负平衡点公式为 之间的税负平衡点公式为 1 1 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 1 1 加工增值率 加工增值率 66 7166 71 实务上 实务上 在具体运用公式时 各地可由专业机构 如会计师事务所 或使用者个人的职业经验对各在具体运用公式时 各地可由专业机构 如会计师事务所 或使用者个人的职业经验对各 类产品加工增值率搞一些参数标准 例如湖北省十堰市的分类产品加工增值率参数为 机类产品加工增值率搞一些参数标准 例如湖北省十堰市的分类产品加工增值率参数为 机 械工业械工业 2525 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 2020 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 1818 等 而有了这些标准参数 工业税负平衡点 等 而有了这些标准参数 工业税负平衡点 销售毛利率 就可计算出来了 销售毛利率 就可计算出来了 其次 要用好税负平衡点其次 要用好税负平衡点 当你所办的是商业企业时 你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 或根据本企业以往年度的经当你所办的是商业企业时 你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 或根据本企业以往年度的经 营实际情况 或参照同类商业企业销售状况 测算出本企业当年商品销售毛利率 该率如营实际情况 或参照同类商业企业销售状况 测算出本企业当年商品销售毛利率 该率如 果高于果高于 22 6322 63 那么做一般纳税人 其税负率会高于 那么做一般纳税人 其税负率会高于 4 4 而做小规模纳税人 其税负率 而做小规模纳税人 其税负率 会低于会低于 4 4 换句话说 如果你测算出的本企业商品销售毛利率低于 换句话说 如果你测算出的本企业商品销售毛利率低于 22 6322 63 时 能够争取 时 能够争取 加入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行列是可以节税的 加入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行列是可以节税的 例例 3 3 C C 商业企业商业企业 20012001 年商品销售收入年商品销售收入 170170 万元 毛利率万元 毛利率 1818 若按一般纳税人计税 若按一般纳税人计税 其税负率为 其税负率为 1818 17 17 3 063 06 这比小规模商业企业的含税税负率 这比小规模商业企业的含税税负率 3 853 85 即 即 4 4 104 104 降了 降了 0 790 79 可节约税款支出为 可节约税款支出为 170 0170 0 7979 1 3431 343 万元 万元 C C 企业明企业明 白这笔节税账后 就应当对照商业企业一般纳税人的两个标准去努力 即一要把销售额搞白这笔节税账后 就应当对照商业企业一般纳税人的两个标准去努力 即一要把销售额搞 上去 以达到上去 以达到 180180 万元关口 二要正确进行会计核算 创造这两个条件后 就可以向税务万元关口 二要正确进行会计核算 创造这两个条件后 就可以向税务 机关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合理合法地降低自己的税负 机关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合理合法地降低自己的税负 当你所办的是工业企业时 可先根据自身的产品类别 确定出该产品的加工增值率 当你所办的是工业企业时 可先根据自身的产品类别 确定出该产品的加工增值率 求出该产品的税负平衡点 接着再测算你这个企业实际的销售毛利率 它如果大于税负平求出该产品的税负平衡点 接着再测算你这个企业实际的销售毛利率 它如果大于税负平 衡点时 要想降低税负 就不要去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当然 按规定必须认定为一般纳税衡点时 要想降低税负 就不要去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当然 按规定必须认定为一般纳税 人的除外 反之 就应当争取加入一般纳税人行列以降低税负 人的除外 反之 就应当争取加入一般纳税人行列以降低税负 例例 4 4 D D 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某化工产品 根据本企业以往年度的成本核算资料 并考虑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某化工产品 根据本企业以往年度的成本核算资料 并考虑 未来生产情况 估计该化工产品加工增值率为未来生产情况 估计该化工产品加工增值率为 2121 则计算出税负平衡点为 则计算出税负平衡点为 15 5715 57 若 若 该企业该企业 20012001 年度的实际产品销售毛利率为年度的实际产品销售毛利率为 2828 则计算出的税负率为 则计算出的税负率为 7 337 33 这比小规 这比小规 模工业企业模工业企业 5 665 66 的含税税负率高出 的含税税负率高出 1 671 67 假设 假设 D D 企业该年度产品销售收入为企业该年度产品销售收入为 9090 万元 万元 此时 企业如不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就可节约税款支出为 此时 企业如不认定为一般纳税人 就可节约税款支出为 90 1 6790 1 67 1 5031 503 万元 万元 最后 不要顾此失彼 最后 不要顾此失彼 在上述在上述 C C D D 两企业的筹划示例中 没有考虑企业销货中需要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问题 两企业的筹划示例中 没有考虑企业销货中需要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问题 如果片面要求降低税负而不愿当一般纳税人 很可能产生因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影如果片面要求降低税负而不愿当一般纳税人 很可能产生因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影 响企业销售额的负作用 因此 在纳税人类别选择的筹划中 决策者应当尽可能地把降低响企业销售额的负作用 因此 在纳税人类别选择的筹划中 决策者应当尽可能地把降低 税负同不影响销售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 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切莫因小失大 税负同不影响销售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 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切莫因小失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企业增值税税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密切相关 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企业增值税税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密切相关 分析 企业税负 除了参考行业统计的结果 还必须了解 分析企业的经营特征 抛开企业的经企业税负 除了参考行业统计的结果 还必须了解 分析企业的经营特征 抛开企业的经 营特征分析 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纳税评估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营特征分析 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纳税评估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税负率即企业当期税款占当期收入的百分比 由于营业税与收入直接成等比关系 所税负率即企业当期税款占当期收入的百分比 由于营业税与收入直接成等比关系 所 得税是根据调整后的所得计算的与企业的收入或者利润没有直接的关系 一般重点掌握的得税是根据调整后的所得计算的与企业的收入或者利润没有直接的关系 一般重点掌握的 是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率 通过税负率的评价 可以从整体判断税负情况 通过对比同行业是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率 通过税负率的评价 可以从整体判断税负情况 通过对比同行业 的税负 可以从市场角度整体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税负情况 的税负 可以从市场角度整体判断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税负情况 目前税负率的计算公式为税负率目前税负率的计算公式为税负率 当期实际入库增值税税款当期实际入库增值税税款 当期应纳增值税收入当期应纳增值税收入 100 100 为了便于理解 必须将税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下转化 主要针对当期实际入库增值为了便于理解 必须将税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下转化 主要针对当期实际入库增值 税税款的变化 税税款的变化 销售成本销售成本 本期存货增加本期存货增加 期初库存期初库存 期末库存期末库存 本期存货增加本期存货增加 销售成本销售成本 期初库存 期初库存 期末库存 期末库存 本期实际纳税本期实际纳税 销项销项 进项进项 本期销项本期销项 本期进项本期进项 上期留抵上期留抵 本期销售收入本期销售收入 17 17 本期存货增加本期存货增加 17 17 杂项抵扣杂项抵扣 上期留抵上期留抵 本期销售收入本期销售收入 17 17 销售成本销售成本 期初库存 期初库存 期末库存 期末库存 17 17 杂项抵扣杂项抵扣 上期留抵上期留抵 本期销售毛利本期销售毛利 17 17 期初库存 期初库存 期末库存 期末库存 17 17 项抵扣项抵扣 上期留抵上期留抵 其中杂项抵扣主要指运费抵扣 低值易耗品抵扣 劳保用品抵扣等其中杂项抵扣主要指运费抵扣 低值易耗品抵扣 劳保用品抵扣等 评估过程中 企业面对的问题一般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果增高辅助食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应用合作推广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精神心理学常见心理疾病评估技能检测答案及解析
- 2025商铺买卖合同范本
- 智能图像识别创业基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工程结算工作协议书合同范本
- 教育数据可视化工具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影像科核磁共振影像评估方法答案及解析
- 内科护理三基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司法考试 证券从业及答案解析
- 出入境化妆品抽、采样作业指导书
- DBJ51-T 040-2021 四川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操作规程
- 中秋国庆双节活动主题
- 中考英语高频词汇大纲表(人教版)
- 血透患者跌倒的预防及管理
- 砼回弹强度自动计算表
- 医防融合知识讲座
- 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说课稿、教案和教学设计
- 黑布林英语阅读初一年级16《柳林风声》译文和答案
- 广东省监理从业人员网络继续教育平台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