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药护理_第1页
中药用药护理_第2页
中药用药护理_第3页
中药用药护理_第4页
中药用药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用药护理,鞍山市中医院 姚丽,目 录,一、中药剂型与用法二、中药的配伍三、煎药方法四、中药给药原则五、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六、中药内服法与护理七、中药外用法与护理八、中药中毒的解救和护理九、中草药中毒的预防,一、中药剂型与用法,二 、 中药的配伍1 、中药的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2、中药和西药的配伍,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中药、西药同服的习惯,认为不会发生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认为可增强疗效,其实上述看法是片面的。下列不少的中成药与西药在一起服用会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应避免同服。如舒肝丸不宜与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合用;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西药复方降压片、帕吉林(优降宁)不能同服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吗啡、哌替定(杜冷丁)、可待因不能同服;中成药虎骨酒、人参酒、舒筋活络酒与苯巴比妥(鲁米那)等镇静药同服可加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而发生危险;复方氢氧化铝(胃舒平)与丹参片不宜同用;阿司匹林不宜与风湿酒、国公酒、壮骨酒、骨刺消痛液同服。乳酶生(表飞明)不宜与黄连上清丸联合应用,碳酸氢钠、氢氧化铝、复方氢氧化铝、氨茶碱等不宜与山楂丸、保和丸、乌梅丸、五味子丸同用;助消化药胰酶、胃蛋白酶、多酶片不宜与麻仁丸、解暑片、牛黄解毒片同服,三、煎药方法,汤剂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剂型,其煎药方法正确与否,是确保疗效的关键。为了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历代医家非常重视汤剂的煎煮方法,如明代医家李时珍指出:“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亦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一)煎煮容器,应选用陶器制品如砂锅,瓦罐或搪瓷器皿为好。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制品,因金属容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效或增加毒性。如:铁器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生成难溶性络合物,与有机酸生成盐类药物等均可影响疗效,加上长时间煎煮后,有些可给药液带入铁锈味,甚至引起恶心,呕吐。,(二)煎煮用水,一般饮用水即可,以澄清清洁为原则,如自来水,无污染的井水,泉水,河水等。煎药的水量应根据药量、药物的质地(吸水性)和煎煮时间的长短来决定。一般第一煎可加水至淹过药面34cm;第二煎加水至淹过药面2cm。水应一次性加足,不要中途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后重新加水,药煎糊就不能服用。,(三)泡药,煎药之前,宜先将药材泡透。因为中药大多数是干品,且含有淀粉、蛋白质,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质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可以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有效成分易于析出。一般复方汤剂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的方剂,需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的方剂需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变。另外,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因为某些中药含有糖和苷类等易溶于水的物质;还有些中药是经过炮制的,如添加蜜、醋和酒等,若用水洗,会丧失一部分有效成分,降低药效。,(四)煎药火候,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如本草纲目曰:“先武后文,如法服上,未有不效者。”武火是指大火急煎,文火是指小火慢煎。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即在煎药开始用武火,后用文火,并保持在微沸状态,既可减慢药物的蒸发,又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防药物挥发;滋补药宜先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五)煎药时间,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而定。煎药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算;一般药物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要10-20分钟;解表、芳香类药物,一煎需要15-20分钟,二煎需要10-15分钟;受热易变性的药物,如钩藤、大黄等,应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40-50分钟,二煎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狼毒等需要久煎,约60-90分钟。药物煎好后,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渣取汁,每剂取液量成人约300-400ml,小儿减半;每服量,成人150-200ml小儿减半;每日可1-2次服。,(六)特殊药物煎法,1、先煎 矿物、贝壳类药,如牡蛎、龟板、石膏、石决明等,质重而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均应先煎30分钟后在纳入其他药物,以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和解毒。某些质轻、量大或泥沙多的药物,如玉米须、灶心土等,应先煎,取汁澄清,再用此水煎其他药物,称为“煎汤代水”。,2、后下 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砂仁、钩藤等,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不宜久煎,应待其他药煎煮将成时再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3、包煎 对煎后可使药液浑浊,或易产生沉淀、焦糊,或有细小种子、茸毛、粉末,取汁时难以滤除的药物,应以纱布包裹后再入煎。4、另煎 某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不被其他药渣吸附而造成浪费,应单独煎服,也称为“另炖”。,5、烊化 胶质、粘性大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蜂蜜、鹿角胶等,因煎煮时易于粘附于锅和其他药物上,应另行单独溶化,再于其他药物兑服。6、冲服 某些贵重药、细料药、量少的药和汁液性药物,如三七、牛黄、琥珀、沉香、竹沥等,不需煎煮,冲服即可。7、泡服 某些挥发性强、易出味后的药,不宜煎煮,泡服即可。一般是将药物放入杯中,加开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将可药物放入刚煎煮好的中药汁液中泡服。,四、中药给药原则,(一)给药时间 一般药宜在进餐前后2小时服;急性病可及时多次给药;滋补药开胃药宜饭前服;消食导滞药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安神润肠通便药宜睡前服;驱虫攻下逐水药宜清晨空腹;调经药宜在行经前数日开始服,来月经后停服;解表发汗药可随时服用;某些药物的服用要根据医嘱服用。,(二)给药方法 一般病证每日服1剂,急症、高热、危重病人每日可酌情服药2-3剂,或遵医嘱服用;汤剂一般每日一剂,分2次服;丸、片、散、膏、酒等中成药按说明定时服用,一般每日2-3次。一般中成药宜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胖大海、番泻叶等容易出味的药物可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呕吐病人在服药前,可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姜片或橘皮,以预防呕吐;病在口腔、咽喉者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神昏病人可给予鼻饲。,(三)服药温度,服药温度是指中药汤剂的温度或服药时开水的温度。分为温服、热服和冷服。,(1)温服,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水、酒、药汁等液体送服的方法称为温服。 一般中药多采用温服。中医认为凉(冷)者属阴,阴盛损阳,脾胃之气属阳,患者脾胃之气虚弱时再进凉汤,势必更伤阳气,对病情不利。温服又可减轻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瓜蒌、乳香、没药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温服后能缓解上述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汤剂放凉后,要温服时,应先加热煮沸,使汤剂中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溶解后,再放温服用。不应只加热到温热不凉就服用,因为汤剂放冷后许多有效成分因溶解度小而析出沉淀,如果只服用上面的清液,舍去沉淀部分必然影响疗效。如加热至沸,则已沉淀的有效成分又可溶解,放温后服用,基本上与刚煎时效果相近。,(2)热服,将煎好的汤剂趁热服下或将中成药用热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热服。解表药必须热服以助药力发汗。寒证用热药,应热服,属“寒者热之”之法;真热假寒用寒药,应热服,属“寒药热服”,“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法,以减少患者服药格拒。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凡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均应热服。,(3)凉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凉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凉开水送服的方法称为凉服。热证用寒药应凉服,属“热者寒之”之理;真寒假热用热药,应凉服,属“热药凉服”,“治寒以热药,凉而行之”之法。不论是汤剂还是中成药,一般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服药呕吐者,应先口服少许姜汁或嚼少许陈皮后再凉服,以减轻症状。,五、 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服药后患者宜休息一段时间,以利于药物更好的吸收;同时要严密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尤其是服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和药性峻烈的药物,更应严密观察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1)观察服药后的必然反应,患者服用药物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药理作用,否则,药物就未达到预期的作用,如服解表药后,患者会汗出、服利水渗湿药后,患者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这说明药物在体内发挥正常疗效了。,(2)观察服药后的综合反应,药物进入人体之后,必然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全面观察服药后的各种反应,如服用泻下药后除了要观察大便的次数以外,还要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形状、气味,以及是否伴有腹痛,腹痛的性质、发作的时间、程度等。,(3)观察服药后的毒副反应,中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中药具有性能平和,治疗范围广泛、效果好等优点。但也有部分药物,由于加工炮制和使用不当也能引起中毒反应,因此,对中草药的性能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要有清楚的认识,用药前,应将用药的注意事项向患者交待清楚。严格掌握常用药物的性能和应用剂量,避免滥用,纠正中草药不会中毒的错误观念。 中药中毒时常见的症状是:咽干、舌麻、面色及全身发红、皮肤干燥,伴有皮肤丘疹、头晕、烦躁、呕吐、腹泻、腹痛,中毒严重者可出现语言及肢体运动障碍、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随即转为意识模糊、呼吸暂停。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音低、脉细弱、心律不齐、血压下降等。如临床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并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救治抢救。,正确地服用中药,正确地施以服药前后的护理,不仅对疾病及时地发挥作用,也可以提高其远期疗效,使药物能较长时间地发挥作用,逐渐或迅速地发挥药效,使慢性疾病得到渐渐恢复,使急性疾病得到及时控制,再施以渐治之法,可以根治疾病,战胜顽疾。,六 、 中药内服法与护理,(一)解表类药的服法和护理1、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应卧床覆被并进热饮,以达发汗驱邪的目的,发汗以微汗为宜,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伤耗阴液。2、患者应避风寒,禁冷敷。3、应慎用解热镇痛类西药,以防汗出过多。4、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食品。,(二)泻下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泻下类药一般应空腹服用,因其易伤脾胃,应得泻即止,不宜再服。2、单纯通便而服用润下药,应于睡前服用。3、服泻下类药后,大便次数增多,并可有轻微腹痛,一般便后即消失。要注意排泄物的质、量、次数等变化,对服药后腹泻较重者,应随时观察病情,以免虚脱。4、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硬固、油腻、辛辣之品。可多食水果和蔬菜。,(三)温里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服药期间宜保暖,防止风寒侵袭。2、宜进温热饮食以加强药效,忌食生冷寒凉之品。3、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四)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清热类多属苦寒,易伤阳气,应中病即止,以免损伤脾胃。2、清热类药宜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之品。3、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用或慎用。,(五)理气活血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理气活血类药多辛香燥烈,入药以丸散剂多见。2、理气活血类药性多走串通行,易于耗血、动血,虚证患者和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应慎用或禁用。3、服药期间忌生冷寒凉,脾胃虚弱应注意饮食调护。,(六)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吸收。2、补益类药易使胃气雍滞,而造成消化不良,故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或应同时配用消导药。3、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药。4、补益类药需长期服方能见效,应鼓励病人坚持服药。5、服药期间应忌油腻、辛辣、生冷及纤维素多而不易消化食品。,(七)安神类药的服法与护理,1、安神类药应于睡前半小时服用,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2、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作好精神护理,特别应使患者在睡前消除紧张激动情绪,保持平常心态。3、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忌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性食品,晚饭不宜过量,七、中药外用法与护理,(一)膏药的用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膏药具有消肿止痛、 活血通络、 软坚散结、拔毒透脓、蚀腐生新等作用。用于外科痈疡疖肿等病症。,2、操作及护理方法 使用前先将膏药四角剪去,清洁局部皮肤,将膏药放在热源上烘烤加温,使药膏软化后再敷贴患处。加温时应注意不宜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膏药敷贴后,应加以适当固定。使用后,应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局部出现丘疹、水泡、红肿或瘙痒感较重,应随即取下膏药。除去膏药后,局部可用松节油擦拭干净。,(二)药膏的用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具有消瘀止痛、舒筋活血、接骨续筋、温通经络、清热解毒、生肌拔毒的功效。用于痈肿疮疡和跌打损伤各期的瘀血、肿胀、疼痛、骨折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 先清洁局部皮肤,将药膏涂在大小适宜折叠为4-6层的纱布上,敷于患处后包扎,关节部位采用“8”字形或螺旋形包扎。一般2-3天换药一次。,(三)熏洗疗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熏洗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等作用。可用于跌打损伤,肢体关节疼痛和活动不利,以各类皮肤疾患等,坐浴可用于妇科和肛肠科疾患。,2、操作及护理方法 按医嘱正确配置好药液,药液温度一般以40-50为宜,洗浴时防止烫伤。洗浴时间每次30-40分钟,如有必要可先熏后洗。病人坐浴和全身洗浴时,应注意观察病情,如发现异常,应随时停止洗浴。妇女月经期间,不宜坐浴。除此之外,还可以用熏法进行室内外空气消毒、灭蚊虫和某些皮肤病疾患的治疗。,2、操作及护理方法 按医嘱正确配置好药液,药液温度一般以40-50为宜,洗浴时防止烫伤。洗浴时间每次30-40分钟,如有必要可先熏后洗。病人坐浴和全身洗浴时,应注意观察病情,如发现异常,应随时停止洗浴。妇女月经期间,不宜坐浴。除此之外,还可以用熏法进行室内外空气消毒、灭蚊虫和某些皮肤病疾患的治疗。,(四)熨敷疗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具有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活血祛瘀等功用。可用于虚寒性脘腹痛、跌打损伤、寒湿痹痛、癃闭、泻泄、腹水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 按医嘱备好熨敷所需用品,如准备好的热水袋、热熨袋或将药物加热装入袋中等。温度要适宜,一般不可超过70。将热熨袋放置于需热熨部位时间为30-60分钟,温度不足时可加温复用。熨敷期间注意随时听取病人对热感的反应,观察局部情况,以免烫伤皮肤,必要时可随时停止热敷。阳热实证患者不宜使用熨敷法。,(五)掺药疗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疮疡创面、皮肤溃烂或湿疹、口腔粘膜炎症或溃疡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将药粉均匀撒布于创面上,用消毒纱布或油膏纱布覆盖,一般1-2天换药一次。去腐拔毒药末,有时会刺激创面,引起疼痛,应告知患者,以便取得合作。,(六)吹药疗法与护理,1、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掺药法难于达到的部位,如咽喉、口腔、耳、鼻等处的炎症、溃疡等。,2、操作及护理方法 先准备好药末和喷药管。吹口腔、咽喉时,嘱患者洗漱口腔后,端坐靠背椅上,头向后仰,张口屏气,查清部位,用压舌板压住舌根,手持吹药器,将适量药物均匀吹入患处。吹药完毕后,让患者闭口,半小时内不要饮水进食,一般每日可吹2-4次。向咽喉部吹药时,气流压力不能过大过猛,以防药末直接吹入气管引起呛咳。小儿禁用玻璃管作为吹药工具,以防咬碎损伤口腔。吹耳、鼻时,先拭净鼻腔和耳道,观察好病变部位,用吹药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