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一地理 上 知识要点高一地理 上 知识要点 地理组地理组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注意 黑体表示为重点 注意 黑体表示为重点 一 1 1 节 宇宙中的地球 1 天体包括 星云 行星 流星体 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 如气体 尘埃 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 2 天体系统 各天体相互吸引 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地球地球 地月系地月系 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八大行星及其卫星 月球月球 其他行星 卫星其他行星 卫星 太阳系太阳系 中心天体 太阳中心天体 太阳 99 86 99 86 银河系银河系 层次 总星系层次 总星系 恒星世界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河外星系 3 八大行星的排列 水 金 地 火 木 土 天王 海王 水 金 地 火 木 土 天王 海王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 同向性 共面性 近圆性 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 1 类地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2 巨行星 木星 土星 3 远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4 小行星带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 钻木取火 5 地球的普通性 普通性 八大行星都是不透明的近似球形的星体 本身一般不发射可见光 围绕自身的轴自西向东 除金 星外 不停地自转 公转运动具有共面性 同向性 近圆性的特点 6 6 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的特殊性 生命的存在 重点 生命的存在 重点 地球上 宇宙环境 稳定的光照条件 生命物质 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存在的条件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适宜的温度 液态水 质量体积适中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原始海洋的形成 生命的摇篮 二 1 2 节 太阳队地球的影响 1 P8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2 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来源 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 对地球的影响 1 人类生产 生活的重要能源 太阳能 直接利用 煤 石油 间接利用 2 大气运动 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4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 日冕 最外层 色球 光球 太阳表面 最亮 5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黑子 周期 11 年 耀斑 周期 11 年 也是重要标志 太阳风在日冕层 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黑子 影响太阳黑子 影响气候气候 降水量与黑子 降水量与黑子 扰动地球磁场 产生扰动地球磁场 产生磁暴磁暴现象现象 6 6 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的影响 耀斑耀斑 影响大气影响大气电离层电离层 影响 影响短波短波通信通信 太阳风 在太阳风 在高纬高纬地区出现极光地区出现极光 三 1 3 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形状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 千米 赤道半径 6378 千米 极半径 6357 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 经线经线纬线纬线 定 义在地球仪上 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 直相交的线 也叫子午线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 圆圈 与赤道平行的线 形状 半个圆 且都不平行一个圆 且都平行 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特 点 长度都相等 约 2 万千米 都不等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见下图 表表 1 21 2 经度与纬度的比较表 经度与纬度的比较表 起点线起点线度数划分度数划分度数含义度数含义代号代号常用划分界线常用划分界线 纬度 赤道 00纬 线 向南 向 北各分作 900 当地纬线上 的点与地心 的连线与赤 道平面的夹 角 北纬 N 南纬 S 赤道把地球分为 南北半球 以 300 600把地球 划分为低 中 高纬度 经度 本初子 午线 00经 线 向东 向 西各分作 1800 当地经线所 在平面与本 初子午平面 的二面角 东经 E 西经 W 200W 1600E 经 线圈是东西半球 的分界线 注意 经度的判读规律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 度数增加的是东经 注意 经度的判读规律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 度数增加的是东经 E 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W 纬度的判读规律 以纬度的判读规律 以 00纬线为起始线 向北增大为北纬 纬线为起始线 向北增大为北纬 N 向南增大为南纬 向南增大为南纬 S 2 2 地球运动的特点 重点 地球运动的特点 重点 特特征征 运运动动自自转转公公转转 绕绕转转中中心心 方方向向 周周期期 速速 度度 角角速速度度 线线速速度度 地地轴轴太太阳阳 地地球球自自转转和和公公转转的的运运动动规规律律 自自 西西向向东东 自自 西西向向东东 从从北北极极上上空空看看 逆逆时时针针旋旋转转 从从北北极极上上空空看看 逆逆时时针针旋旋转转 从从南南极极上上空空看看 顺顺时时针针旋旋转转 从从南南极极上上空空看看 顺顺时时针针旋旋转转 1 1恒恒星星日日 1 1太太阳阳 日日是是昼昼夜夜交交替替周周期期 1 1恒恒星星年年 极极点点为为0 0 其其余余各各地地1 15 5 h h 由由赤赤道道向向两两极极递递减减 极极点点为为0 0 近近日日点点快快 远远日日点点慢慢 近近日日点点快快 远远日日点点慢慢 补充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 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 另一周期是 太阳日 24 小时 公转轨道 近日点 公转轨道 近日点 1 1 月初 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 远日点 月初 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 远日点 7 7 月初 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月初 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3 3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产生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黄赤交角 现在现在 23 26 23 26 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 90 90 黄赤交角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大小 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黄赤交角的大小 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意义 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周期 1 回归年约为 365 日 56 时 48 分 46 秒 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 若黄赤交角变大 则热带 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极昼极夜范围扩大 若 黄赤交角变小 则反之 4 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包括 包括 1 1 昼夜交替昼夜交替 2 2 时差时差 3 3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一 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 昼夜现象产生原因 地球自身不发光 不透明 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 有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限 分界线分界线 晨昏线晨昏线 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 有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限 太阳高度 昼半球上太阳高度大于 0 夜半球上太阳高度小于 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 0 晨昏线的晨昏线的 5 5 个特征 个特征 晨昏线平分地球 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晨昏线只有在春 秋分时才跟经线圈重合 晨昏线在二至时跟极圈相切 俯视图中晨昏线的运动过程 二 时差 1 地方时 1 概念 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 称为地方时 2 经度每相差 15 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经度每相差 1 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3 3 地方时的判读 地方时的判读 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 其地方时为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 其地方时为 1212 点 点 将夜半球等分的经线 地方时为将夜半球等分的经线 地方时为 2424 或或 0 0 点 点 赤道上 与晨线相交的经线 其地方时为赤道上 与晨线相交的经线 其地方时为 6 6 点 点 赤道上 与昏线相交的经线 其地方时为赤道上 与昏线相交的经线 其地方时为 1818 点 点 赤道上日出时刻是赤道上日出时刻是 6 6 点 日落时刻是点 日落时刻是 1818 点点 4 地方时的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 两地经度差 4 分钟 注意 所求地方时比已知地方时早 取 若晚 则取 即东加西减 两地经度差 两地同是东 西 经 则相减 两地分别在东 西 经 则相加 即同减异加 12 时 0 时6 时 太阳直射经线 4 注意 全球时间从晚到早的顺序 按照经度 人为规定人为规定 180 179 w 178 W 1 W 0 1 E 178 E 179 E 180 东经度数越大 时间越早 西经度数越大 时间越晚东经度数越大 时间越早 西经度数越大 时间越晚 2 时区和区时 1 为了统一时间 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 15 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 全球共分为 24 个时区 2 每个时区 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 1 小时 3 3 北京 东 北京 东 8 8 区区 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 纽约 西 纽约 西 5 5 区区 伦敦 伦敦 0 0 时区 世界时时区 世界时 国际标准时间 国际标准时间 4 4 日界线 两条日界线 两条 国际日界线 与国际日界线 与 180 180 经线不完全重合 自然日界线经线不完全重合 自然日界线 地球上地方时为地球上地方时为 0 0 时所在的经线 时所在的经线 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今日和昨日范围 在地球上分割日期的经线有两条 一是国际日界线 它是地球上新 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二是地方时为 0 时 24 时 的那条经线 从 0 时经线向东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即 为今日 而 0 时经线向西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即为昨日 注意 全球时间从晚到早的顺序 按照时区 注意 全球时间从晚到早的顺序 按照时区 人为规定人为规定 西西 12 区区 西西 11 区区 西西 1 区区 零时区零时区 东东 1 区区 东东 12 区区 1 经度换算为 时区 某地经度数 15 余数 7 5 整数为时区数 余数 7 5 时区数为整数 1 2 区时的计算公式区时的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某地区时 已知区时已知区时 时区差 时区差 1 小时小时 注意 所求区时比已知区时时区早 取 若晚 则取 即东加西减 时区差求法 两地同在东 西 时区 时区号相减 大减小 两地分别在东 西时区 则相加 三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1 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 促使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其主要体 现在洋流 河流 大气运动 风 洋流 河流 大气运动 风 等方面 2 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 右右 偏 南半球向偏 南半球向 左左 偏 在赤道上偏 在赤道上不偏移不偏移 物体的偏向越向两极越明显 物体的偏向越向两极越明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包括 包括 1 1 昼夜长短昼夜长短 2 2 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 3 3 四节更替和五带四节更替和五带 一 昼夜长短 北半球北半球 节气节气 春分春分3 3月月 2121日日 夏至夏至6 6月月 2222日日 秋分秋分9 9月月 2323日日 冬至冬至1212 月月2222日日 春分春分3 3月月 2121日日 北回归 线 赤道 南回归 线 太阳直太阳直 射点的射点的 南北移南北移 动规律动规律 正午太正午太 阳高度阳高度 的纬度的纬度 分布分布 赤道90 度 向 南北递 减到0度 直射点 北移 北回归 线90度 向两极 递减 直射点 南移 赤道90 度 向 南北递 减到0度 直射点 南移 北回归 线90度 向两极 递减 直射点 北移 赤道90 度 向 南北递 减到0度 北半球北半球 昼夜长昼夜长 短的变短的变 化规律化规律 全球全球 昼昼 夜夜 昼 夜昼 夜 昼渐长昼渐长 夜渐短夜渐短 昼最长昼最长 夜最短夜最短 昼 夜昼 夜 昼渐短昼渐短 夜渐长夜渐长 全球全球 昼昼 夜夜 昼 夜昼 夜 昼渐短昼渐短 夜渐长夜渐长 昼最短昼最短 夜最长夜最长 昼 夜昼 夜 昼渐长昼渐长 夜渐短夜渐短 全球全球 昼昼 夜夜 5 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 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 如图 如图 实践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太阳高度角 900 纬度差纬度差 指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地之间所跨的纬度范围 指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地之间所跨的纬度范围 北半球某地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确定地方时 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 此时日影最短 当地的地方时是 12 时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日影越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日影越长 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计算楼距 一般说来 纬度较低的地区 楼距较近 纬度较高的地区 楼距较远 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H 正午太阳高度 a 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 90 补充 昼长的计算 昼长 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 2 12 日出时间 2 日落时间 12 2 昼弧的度数 4 分钟 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 昼弧度数 15 小时 24 小时 x 昼弧长占整个纬线圈长的比例 夜长 日出时间 2 昼长 夜长 24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经度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经度 地方时为 地方时为 1212 点点 三 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 春季 2 3 4 月 夏季 5 6 7 月 年内白昼最长 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秋季 8 9 10 月 冬季 11 12 1 月 年内白昼最短 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五带的划分 重点 五带的划分 重点 补充 南 北寒带 极圈与极点之间 有极昼 极夜现象 1 41 4 节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纵波能在固体 液体 气体中传播 速度快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速度划分依据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纵波能在固体 液体 气体中传播 速度快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速度 慢 慢 地震波又分为 纵波 地震波又分为 纵波 P 和横波 和横波 S 注意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 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 然后才是 左右震动 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6 地壳地壳 厚度不均 海拔越高 地壳越厚 上层硅铝层 不连续 大洋底部非常罕见 下层硅镁层 连续的 分界 莫霍面 33KM 大陆部分 上地幔 软流层上地幔 软流层 岩浆的发源地岩浆的发源地 结构结构 地幔地幔 下地幔 下地幔 分界 古登堡面 2900KM 外核 横波不能传播 呈液态 地核地核 内核 呈固态 注意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 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 处在上地幔的上部 但不是顶部 软流层 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 处在上地幔的上部 但不是顶部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第 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 1 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大气削弱大气削弱 地面吸收地面吸收 地面辐射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补充 海拔每升高 100 米 温度下降 0 6 波长由短到长顺序 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 大气逆辐射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地面面地地面面增增温温 射射向向宇宇宙宙空空 间间 大大 气气 吸吸 收收 太太阳阳暖暖大大地地 大大气气还还大大地地 大大地地暖暖大大气气 太太 阳阳 辐辐 射射 大大气气吸吸收收 太太 阳阳 辐辐 射射 大大气气上上界界 大大 气气 辐辐 射射 大大 气气 逆逆 辐辐 射射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在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 辐射能量 大气辐射中向下 的部分 与地面 辐射方向相反 大大气气反反射射 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 大气圈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从地面开始 随着高度的增加 大气的大气的 密度迅速下降 密度迅速下降 20002000 30003000 千米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千米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水圈由液态水 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 密切 密切 外部圈层 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 水圈和大气圈中 是是地球上最 活跃的圈层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在横向上 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 陆地壳薄 地幔地幔中有一软流层 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内部圈层 地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呈固态 7 二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气压 单位面积垂直气柱的重量 等压面 垂直方向上 气压数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表示气压的垂直变化 补补充 充 1 1 气温气温越高的地方 地面越高的地方 地面气压气压越低越低 冷高冷高压压 热热低低压压 2 2 海拔越高 空海拔越高 空气气的密度越小 的密度越小 气压气压越低 越低 3 3 高高压压或低或低压压只能在同一高度 海拔 相比只能在同一高度 海拔 相比较较 4 4 同一同一条条等等压线压线上 上 气压气压相等 相等 5 5 同一幅同一幅图图中 等中 等压线压线越密集 越密集 风风越大 越稀疏 越大 越稀疏 风风越小越小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 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如右图 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如右图 3 P31 海陆热力环流 下图 活动 白天吹海风 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 陆地形成低压 海洋是高压 晚上陆地降温比 海洋快 陆地形成高压 海洋是低压 8 大气的水平运动 4 总总结结 影影响响风风的的力力 水水平平气气压压 梯梯度度力力 地地转转偏偏向向力力摩摩擦擦力力 特特 点点 大大小小 方方向向 影影 响响 风风速速 风风向向 与与气气压压梯梯度度 成成正正比比 垂垂直直于于等等压压 线线 由由高高压压 指指向向低低压压 风风速速与与其其成成 正正比比 影影响响风风向向 若若 无无其其他他力力作作用用 风风向向与与其其一一致致 纬纬度度越越高高 地地 转转偏偏向向力力越越大大 垂垂直直于于风风向向 北北 半半球球右右偏偏 南南半半 球球左左偏偏 不不影影响响风风速速 北北半半球球右右偏偏 南南半半球球左左偏偏 与与地地面面状状 况况有有关关 与与风风向向相相反反 使使风风速速减减小小 使使风风向向与与等等 压压线线成成一一定定 夹夹角角 P31 不考虑其他力 不考虑其他力 水平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 北半球高空 北半球高空 水平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北半球近地面 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北半球近地面 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2 22 2 节 气压带和风带节 气压带和风带 1 P34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记住名称 位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记住名称 位 置以及风带的风向 重点 置以及风带的风向 重点 2 三圈环流 低纬 中纬 高纬环流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的时候 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注意 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 南半球是冬季 4 P36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大陆降温快 形成高压 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夏季大陆升温 快 形成低压 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5 5 气压中心 重点 气压中心 重点 亚洲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冬季 亚洲高压 蒙古亚洲高压 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冰岛低压 夏季 亚洲低压 印度亚洲低压 印度 低压 低压 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亚速尔高压 6 P38 季风 重点 重点 南亚是西南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南亚是西南季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 副副热热带带高高压压带带 副副热热带带高高压压带带 副副极极地地低低压压带带 副副极极地地低低压压带带 极极地地高高压压带带 极极地地高高压压带带 东东北北信信风风 中中纬纬西西风风 极极地地东东风风 东东南南信信风风 中中纬纬西西风风 极极地地东东风风 回回顾顾 六六风风七七带带 受受热热膨膨 胀胀上上升升 冷冷却却收收缩缩下下沉沉 聚聚积积下下沉沉 冷冷暖暖气气流流 辐辐合合上上升升 热热力力成成因因 动动力力 成成因因 热热力力成成因因 热热力力 动动力力 成成因因 干冷 温湿 干热 湿热 9 东东亚亚季季风风和和南南亚亚季季风风的的比比较较 东东 亚亚 季季 风风南南 亚亚 季季 风风 冬冬季季风风夏夏季季风风冬冬季季风风夏夏季季风风 成成因因 风风向向 性性质质 势势力力 分分布布 气气候候 类类型型 海海陆陆热热力力性性质质差差异异 1 1 海海陆陆热热力力性性质质差差异异 2 2 气气压压带带风风带带的的季季节节移移动动 西西北北风风 东东南南风风 东东北北风风 西西南南风风 寒寒冷冷干干燥燥温温暖暖湿湿润润凉凉爽爽干干燥燥 高高温温潮潮湿湿 冬冬季季风风强强夏夏季季风风强强 我我国国东东部部 朝朝鲜鲜半半岛岛 日日本本等等地地 中中南南半半岛岛 印印度度半半岛岛 我我国国西西南南地地区区 温温带带季季风风 亚亚热热带带季季风风热热带带季季风风 7 7 气候分布规律图 重点 气候分布规律图 重点 8 8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黑体是重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黑体是重点 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成因成因气候特征 根气候特征 根 据气温和降水 据气温和降水 典型地区植被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控制 盛行上 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 雨 刚果河流域 亚马 孙河流域 印度尼 西亚 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和信风带交替和信风带交替 控制控制 终年高温 终年高温 干 湿季明干 湿季明 显交替显交替 非洲中部 南美巴 西高原 澳大利亚 大陆北部和南部 热带草原热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带 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 雨 撒哈拉沙漠 阿拉 伯半岛 澳大利亚 中西部 热带沙漠热带沙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冬 夏季风交冬 夏季风交 替控制替控制 全年高温 全年高温 分旱 雨两分旱 雨两 季季 亚洲中南半岛 印 度半岛 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雨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亚热带季风气 候候 冬夏季风交替冬夏季风交替 控制控制 冬季温和少冬季温和少 雨 夏季高雨 夏季高 温多雨温多雨 我国秦岭 淮河以 南地区 亚热带季常 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常绿 阔叶林带 10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 和西风带交替和西风带交替 控制控制 冬季温和多冬季温和多 雨 夏季炎雨 夏季炎 热干燥热干燥 地中海沿岸亚热带季常 绿硬叶林 亚热带季常绿 硬叶林带 温带海洋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西风控全年受西风控 制制 全年温和多全年温和多 雨雨 西欧 新西兰温带落叶阔 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冬夏季风交替 控制控制 冬季寒冷干冬季寒冷干 燥 夏季高燥 夏季高 温多雨温多雨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 区 日本和朝鲜半 岛北部 温带落叶阔 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 温带大陆气候温带大陆气候 包括温带草 原 温带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 气候 终年受大陆气 团控制 冬季严寒 夏季高温 常年干旱少 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 陆的内陆地区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亚寒带针叶 林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 带 2 3 节 常见天气系统 表格中是重点 节 常见天气系统 表格中是重点 1 P41 锋面 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汇面 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 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 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1 暖锋 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 降水在锋前 2 冷锋 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 降水在锋后 3 准静止锋 暖 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 初夏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冷冷锋锋暖暖锋锋 示示意意图图 天天 气气 特特 征征 过过境境前前 过过境境时时 过过境境后后 图图上上表表示示的的符符号号 我我国国天天气气实实例例 单单一一暧暧气气团团控控制制 温温暖暖晴晴朗朗 常常有有阴阴天天 下下雨雨 刮刮 风风 降降温温等等阴阴雨雨天天气气 气气温温下下降降 气气压压上上升升 天天气气转转晴晴 单单一一冷冷气气团团控控制制 低低温温晴晴朗朗 连连续续性性降降水水或或雾雾 气气温温上上升升 气气压压下下降降 天天气气转转晴晴 北北方方夏夏季季的的暴暴雨雨 冬冬季季的的寒寒潮潮天天气气 概概念念 冷冷气气团团主主动动向向 暖暖气气团团方方向向移移动动 暖暖气气团团主主动动向向 冷冷气气团团方方向向移移动动 华华南南地地区区 春春暖暖多多晴晴 春春寒寒雨雨起起 气气流流 气气压压 气气旋旋反反气气旋旋 气气压压状状况况 水水平平 气气流流 北北半半球球 南南半半球球 垂垂直直气气流流 天天气气状状况况 我我国国典典型型 的的天天气气 中中心心气气压压低低 四四周周气气压压高 高中 中心心气气压压高高 四四周周气气压压低低 低低空空逆逆时时针针辐辐合合 低低空空顺顺时时针针辐辐散散 低低空空顺顺时时针针辐辐合合 低低空空逆逆时时针针辐辐散散 上上升升下下降降 多多阴阴雨雨天天气气多多晴晴朗朗 干干燥燥天天气气 夏夏秋秋季季节节影影响响我我国国东东 南南沿沿海海地地区区的的台台风风 长长江江流流域域的的伏伏旱旱 北北方方 秋秋高高气气爽爽 的的天天 气气 11 2 P43 高压脊 从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低压槽 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3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 南半球是左手定则 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 南半球是左手定则 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 P24 大聚焦 注 1 台风是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 2 我国受气旋影响主要是 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常年受温 带气旋影响 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 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 3 反气旋 反气旋 夏季是来自热带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 如长江中下 游的伏旱天气 冬季受来自温带大陆的蒙古冷性反气旋影响 2 4 节 全球的气候变化 1 P46 近百年 全球气候特点 气温升高 自 1860 年以来 气温升高 0 6oC 2 气温升高的三个影响 气温升高的三个影响 1 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 2 影响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 3 影响水循环 影响水循环 3 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植树造林等等 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植树造林等等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注意 黑体和划线的外重点 注意 黑体和划线的外重点 3 1 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 1 P54 水体 1 海水是主体 2 冰川冰川是最丰富的淡水资源 但利用不多 2 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 冬季 湖泊补给河流 夏季 河流补给湖泊 湖泊补给河流 夏季 河流补给湖泊 河流补给河流补给 类型类型 影响因 素 补给时间径流时间变化特点我国的分布地区 其他特点 雨水雨水降水量 雨季随降水量而变化 东部季风区河流 的主要补给形式 最主要的初给形式 河流多以 雨水补给为主 积雪融水积雪融水气温和 积雪量 主要在春 季 随气温和积雪量而 变化 东北地区 典型 东北地区 典型 常形成春汛春汛 冰川融水冰川融水气温 主要在夏 季 随气温而变化 西北地区 典型 夏季为汛期 多数冬季封冻 可 能有断流现象 湖泊水湖泊水水位差 全年较稳定普遍与河流相互补给 削峰补枯 地下水地下水水位差 常年较稳定普遍与河流相互补给 地上河 地区 为河流单向补给地下水 3 三大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的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的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过程图如下 4 水循环的意义 1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 使地球上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 塑造地表形态 3 2 海水的运动 1 P57 洋流分为 暖流和寒流 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一般也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相反相反 2 洋流的动力 盛行风 主要 盛行风 主要 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 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 3 重点重点 冬季洋流的分布 北半球中低纬度 顺顺时针的大洋环流 中高纬度 逆逆时针的大洋环流 12 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逆逆时针 4 重点重点 北印度洋的洋流 夏季盛行西南风 顺顺时针 冬季盛行东北风 逆逆时针 5 北大西洋暖流 使北极圈内出现不冻 港 6 四大渔场的形成 重点重点 1 寒暖流交汇形成寒暖流交汇形成 纽芬兰 北海道以及北海渔场纽芬兰 北海道以及北海渔场 2 受离岸风 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影响 深层海水上涌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受离岸风 陆地吹向海洋的风 影响 深层海水上涌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 秘鲁渔场秘鲁渔场 世世界界四四大大渔渔场场 秘秘鲁鲁寒寒流流 上上升升补补偿偿流流 日日本本暖暖流流 千千岛岛寒寒流流 东东格格陵陵兰兰寒寒流流 北北大大西西洋洋暖暖流流 拉拉布布拉拉多多寒寒流流 墨墨西西哥哥湾湾暖暖流流 秘秘鲁鲁渔渔场场 北北海海道道渔渔场场 北北 海海 渔渔 场场 纽纽 芬芬 兰兰 渔渔 场场 按按照照与与洋洋流流的的关关系系 四四大大渔渔场场可可以以分分为为几几类类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重点 3 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 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 浅层地下水 潜水 河流水 淡水湖泊水 浅层地下水 潜水 2 P61 水量的丰歉 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衡量 径流量径流量 降水量降水量 蒸发量蒸发量 3 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南极洲 其次是亚洲南极洲 其次是亚洲 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巴西 我国位于第六位 巴西 我国位于第六位 4 合理利用水资源 开源 节流 P65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 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 P69 地质作用包括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其中内力作用是主导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其中内力作用是主导 内力作用的能力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2 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其中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 地壳运动 以水平运动为主以水平运动为主 1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 挤压形成褶皱山脉 拉伸形成断裂带 2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 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势和海陆变迁 1 1 1 1 2 2 1 1 中低纬海区 以以副副热热带带海海区区为为中中心心的的 大大洋洋环环流流 北北南南 1 1 北北半半球球中中 高高纬纬度度海海区区 2 2 南南极极大大陆陆外外围围 西西风风漂漂流流 二二 表表层层洋洋流流的的分分布布规规律律 3 3 2 2 中高纬海区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季季风风洋洋流流 3 北印度洋海区 夏夏季季 方方向向 冬冬季季 方方向向 顺顺时时针针 逆逆时时针针 副副热热带带 副副极极地地 副副极极地地 副副热热带带 顺顺逆逆 逆逆时时针针方方向向环环流流 1 1 对对沿沿岸岸气气候候 的的影影响响 二二 洋洋流流对对地地理理环环境境的的影影响响 2 2 对对海海洋洋生生物物 的的影影响响 3 3 对对海海洋洋航航行行 的的影影响响 4 4 对对海海洋洋污污染染 的的影影响响 世世界界著著名名渔渔场场多多位位于于寒寒 暖暖 流流交交汇汇处处以以及及上上升升流流海海域域 暖暖流流有有增增温温增增湿湿作作用用 寒寒流流有有降降温温减减湿湿作作用用 顺顺流流节节省省燃燃料料 加加快快速速度度 寒寒暖暖流流相相遇遇易易形形成成海海雾雾 高高纬纬寒寒流流常常携携带带冰冰山山 加加快快净净化化速速度度 有有利利 扩扩大大污污染染范范围围 不不利利 13 地地壳壳运运动动运运动动方方向向对对地地表表形形态态 的的影影响响 关关系系 水水平平运运动动 褶褶皱皱山山脉脉水水平平运运 动动和和垂垂 直直运运动动 相相伴伴发发 生生 以以 前前者者为为 主主 后后 者者为为辅辅 垂垂直直运运动动 地地势势的的起起伏伏 变变化化和和海海陆陆 变变迁迁 断断裂裂带带 4 P70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是太阳能 其次是重力能能量来源 主要是太阳能 其次是重力能 1 风化作用 风化产物留在原地 2 侵蚀作用 产物离开原地 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如冰斗 角峰 风蚀柱 3 搬运作用 4 堆积作用 5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重点重点 石油天然气 化石 喀斯特石油天然气 化石 喀斯特 地貌都在沉积岩里面地貌都在沉积岩里面 4 2 山地的形成 内力作用的结果 1 山地按成因成因的分类 褶皱山 断块山 火山褶皱山 断块山 火山等 2 P73 褶皱山 1 背斜背斜 岩层向上 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 可修隧道隧道 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地 2 向斜向斜 岩层向下 中心岩层较新两翼较老 可修水库 注意 注意 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向斜山岭 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向斜山岭 3 断块山 1 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 如华山 庐山 泰山华山 庐山 泰山 2 岩体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资入股写合同范本
- 广东连州市人民法院事业单位招考2名人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兼职文案策划协议书
- 广东中烟工业限责任公司2025年下半年度招聘员工6名(第一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养生店员工合同范本
- 服装破损赔偿协议书
- 服装采购协议书模板
- 格力电器离职协议书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限公司2025年下半年校园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桉树出售合同协议书
-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2025-2026学年 九年级数学上学期 11月期中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房地产经纪行业互联网房产交易模式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小学英语趣味阅读故事100篇
- 儿童趣味化学知识
- 2025四川甘孜州色达县考聘公安警务辅助人员31人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电线电缆安全风险评估操作方法
-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新版教材)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过程分析技术(PAT)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判定标准
- 失禁护理指南
- 食源性疾病爆发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