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原子核的放射性与衰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章原子核的放射性与衰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章原子核的放射性与衰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章原子核的放射性与衰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章原子核的放射性与衰变-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辐射物理 主讲教师 第二章原子核的放射性与衰变 2 1 衰变 2 2 衰变 2 3 衰变 2 4衰变纲图 2 5放射性核素衰变的基本规律 2 6放射性活度及其单位 2 7放射性核素的递次衰变规律 2 8放射性平衡 2 9核衰变规律和放射性平衡的应用 主要参考教材 核辐射物理基础樊明武等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原子核物理 修订版 卢希庭等编著原子能出版社 2000年 第2 6节放射性活度及其单位 一 放射性活度 Activity 放射源发出放射性粒子的多少 与放射源含有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有关 还与衰变常数 有关 放射源的强弱用放射性活度来度量 放射性活度的定义 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目 称为放射性活度A t 也称为衰变率J t 表征放射源的强弱 放射性活度的精确定义 在给定时刻 处于特定能态的一定量放射性核素在时间间隔dt内发生自发核衰变或跃迁的期望值 定义t 0时的放射性活度为A 0 则 放射性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目 而不是放射源发出的粒子数目 放射源发出放射性粒子的多少 不仅与核衰变数有关 而且和核衰变的具体情况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 核衰变率数不等于发出粒子数 物质中放射性核的多少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放射性的强弱 活度大必须满足N和 都大 人们更关心放射性活度的大小 对放射性活度的理解 放射性活度与射线强度的区别 射线强度 放射源在单位时间内放出某种射线的个数 放射性活度 指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目 如果某放射源一次衰变只放出一个粒子 则该源的射线强度与放射性活度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对大多数放射源 一次衰变往往会放出若干个粒子 因此其放射性活度与射线强度的数值是不相等的 例 32P的一次衰变只放出一个 粒子 则32P的射线强度与放射性活度在数值上相等 例 60Co源的一次衰变放出2个 光子 因此60Co源的 射线强度值是放射性活度值的2倍 例如137Cs 每发生100次衰变 发出的粒子数有 实例 说明 放射性活度与放射源发出的粒子数目 射线强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核衰变数不等于放出粒子数 要注意区分 核素具有多种分支衰变的活度 第i种分支衰变的部分放射性活度 式中 为第i种分支衰变的衰变常数 为该核素的总衰变常数 核素的总放射性活度 注意 部分放射性活度随时间是按衰减而不是按衰减的 原因 任何放射性活度随时间的衰减都是由于原子核数N的减少 而N减少是所有分支衰变的总结果 衰变的分支比Ri 第i种分支衰变的部分放射性活度与总放射性活度之比 可见 部分放射性活度在任何时候都是与总放射性活度成正比的 二 放射性活度单位 放射性物质的质量多少不能反映出放射性的大小 有些放射性强的物质 其质量不一定多 而放射性弱的物质 其质量不一定少 衡量放射性物质的多少通常不用质量单位 而是采用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活度 即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来表征 历史上 采用Ci 居里 作为放射性活度的单位 Ci的定义 1Ci的氡等于和1g镭处于平衡的氡的每秒衰变数 达到放射性平衡时两核素的活度相等 即1g镭的每秒衰变数 早期测得1g226Ra在1秒内衰变的次数为3 7 1010次 即 较小的单位还有毫居 mCi 和微居 Ci Ci作为单位的缺点 会随测量的精度而改变 使用不方便 1975年国际计量大会规定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为Bq 贝可勒尔 Becquerel Bq的定义 每秒发生1次核衰变 Ci和Bq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利用衰变纲图来计算一定量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 例 求解1mg的 粒子强度 解 根据衰变纲图可知 64Cu通过 衰变到64Ni的基态 概率为64Cu总衰变率的19 因此 粒子的强度为1mg64Cu活度A的19 则有 三 活度单位与其它几个单位的比较 四 放射性核素的质量与放射性活度的关系 放射性物质的质量m与活度A之间的关系 设该放射性物质的原子质量为M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 质量为m的该物质对应的原子个数为N 则有 则对应的活度A为 例1 求解1g226Ra的活度值 查表知 Ra 1 37 10 11s 1 解 1g226Ra对应的原子个数为 通过计算说明 1g226Ra的放射性活度约为1Ci 则对应的活度ARa为 可见 一般放射源的质量很小 但却包含有大量的原子核 足以保证衰变规律良好的统计性 五 比活度 定义 比活度是指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与其质量之比 即单位质量放射源的放射性活度 即 比活度的意义 比活度反映了放射源中放射性物质的纯度 某一核素的放射源 不大可能全部由该种核素组成 一般都含有其它物质 其它物质相对含量大的放射源 该核素的比活度低 反之则高 实际生产的60Co源的比活度一般只有 1011 1012 Bq g 例如 3 7 104Bq的60Co放射源 已知T1 2 5 27a 对应的60Co质量为8 86 10 10g 假设该源全部由60Co源组成 不含任何其它物质 则其比活度为 理想情况 第2 7节放射性核素的递次衰变规律 许多放射性核素并非一次衰变就达到稳定 而是它们的子核仍有放射性 会接着衰变 直到衰变的子核为稳定核素为止 这样就产生了多代连续放射性衰变 称之为递次衰变或级联衰变 递次衰变的表示 例如 铀系的母核238U经过一系列衰变后 得到 第1种情况 在递次衰变中 任何一种放射性物质被分离出来单独存放时 它的衰变都满足放射性核素的指数衰减规律 第2种情况 若不将递次衰变链中的的各子体分离 母体和子体共存 那么 它们混在一起的衰变规律不再满足简单的指数衰减律 递次衰变的特征 对于衰变链中的任何一种放射性子体核素 在它衰变过程中 一方面因自身衰变而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母体的衰变而不断得到补充 需要进一步研究两个以及多个核素相继衰变的规律 一 两次连续衰变规律 考虑母体衰变成子体 子体衰变成稳定核的情况 如 设两次连续衰变的一般表达式 其中 A B C的衰变常数为 1 2 3 0 稳定核素 t时刻A B C的原子核数分别为N1 N2 N3 t 0时A B C的原子核数为N1 0 N2 0 N3 0 0 t 0时刻只有母体A存在 研究A B C的原子核数和放射性活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母体A的衰变不受子体影响 N1随时间的变化仍服从指数衰减规律 其原子核数N1为 母体A的放射性活度为 母体A的衰变规律 子体B的衰变规律 子体B的原子核数目同时受到母体衰变速度和子体衰变速度的影响 即 即 母体A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目为 1N1 t 这些衰变的原子核A都生成子体B 因此 对于子体B 单位时间核数目的变化满足 代入N1 t 等条件 解此微分方程 得子体B的原子核数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 可见 子体B的变化规律不仅与它本身的衰变常数 2有关 而且还与母体A的衰变常数 1有关 它的衰变规律不再是简单的指数规律 从而 易得子体B的放射性活度为 稳定子体C的原子核数目 子体C的原子核数N3 t 只受到子体B衰变速度的影响 即它的变化仅由B的衰变决定 因此 由于子体C不发生衰变 是稳定核素 因此 3 0 即 子体B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目为 2N2 t 这些衰变的原子核B都生成稳定子体C 因此 对于稳定子体C 单位时间核数目的变化满足 将N2 t 代入 并求解微分方程 得子体C的原子核数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 可见 子体C的变化规律也由母体A和子体B的衰变常数共同决定 当t N3 t N1 0 母体A全部衰变成子体C 子体C是稳定的 不再发生衰变 显然 子体C的放射性活度A3 t 3N3 t 0 因为它是稳定的 3 0 思考 大家课后计算一下 二 多次连续衰变规律 母体衰变成若干代子体 最终子体衰变成稳定核 多次连续衰变的一般表达式 与两次连续衰变情况不同 这里的子体C并不是稳定核素 也会发生衰变 其原子核数N3 t 受到子体B衰变速度和子体C衰变 自身的衰变 速度的影响 即 衰变规律推导 因此 对于子体C 单位时间核数目的变化满足 求解微分方程 并利用初始条件t 0 N3 0 0得 其中 c1 c2 c3是常数 易得子体C的放射性活度为 n代连续放射性衰变规律 对于n代连续放射性衰变过程 共有n 1种核素 其中 前面n种都是不稳定核素 具有放射性 都有衰变过程 第n 1种是稳定核素 即 n 1 0 设前面n种核素的衰变常数分别为 1 2 3 n 初始条件 N1 0 N2 0 N3 0 Nn 0 Nn 1 0 0 即t 0时刻只有母体A1存在 其中 c1 c2 cn是常数 同理 可得第n种放射性核素An的原子核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 从而 易得第n种放射性核素An的放射性活度为 其中 n为An的衰变常数 结论 在连续放射性衰变中 母体衰变是单一放射性衰变 服从指数衰减规律 其余各代子体的衰变规律不再是简单指数规律 而与前面各代衰变常数都有关 第2 8节放射性平衡 在连续放射性衰变中 母核及各代子核的衰变常数有大有小 衰变有快有慢 如果时间足够长 各代核素的衰变规律会出现什么情况 问题 显然 在连续放射性衰变中 母体的衰变情况总是服从单一指数衰减规律的 因此 对子体B的变化情况感兴趣 子体B的变化情况只取决于 1和 2 下面分三种情况讨论 一 暂时平衡 放射性动平衡 母体A的半衰期不是很长 但比子体B的半衰期长 即 T1 T2 一 暂时平衡的条件及建立 暂时平衡的条件 暂时平衡的建立 则在观察时间内可看出母体A放射性的变化 例如 经过足够长时间后 子体的原子核数目将与母体的核数目建立起固定的比例关系 即此时子体的变化将按照母体的半衰期衰减 这时建立的平衡叫暂时平衡 二 暂时平衡关系的推导 以两代连续衰变为例 根据子体B的原子核数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有 由于 1 2 当t足够大时 有 即 当t足够大时 有 当t足够大时 子体与母体的放射性活度关系为 当时间足够长时 子体与母体之间出现暂时平衡 即它们的核数目 或放射性活度 之比为一固定值 推导结论 由于N1和A1是按半衰期T1衰减 则当达到暂时平衡时 N2和A2也按半衰期T1衰减 三 暂时平衡时母体和子体的变化规律曲线 以实例具体来说明暂时平衡 1 2 情况 暂时平衡 1 2 时子体的生长和衰变情况如下图所示 母体按自己的衰变常数指数衰减 b 母体衰变 T1 12 6h 时的放射性活度A1指数规律 a 子体的放射性活度A2随时间的变化 c 母子体的总放射性活度 A1 A2 随时间的变化 d 子体单独存在时的衰变规律 T2 0 81h e a的直线部分外推 图中 tm 子体活度达到最大值的时刻 lnAi ln iNi 子体的原子核数目 t 0 从零开始增长 t很大后按母体半衰期衰减 核数减少 存在一个极大值 子体活度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tm的求解 注 因A2 t 2N2 t 2为常数 因此子体的原子核数目达到最大值时 子体活度也达到最大值 此时求出的t值即为tm值 精确计算值 10 且仅与 1 2有关 在t tm时 N2 t 取极大值 得到 上式表明 t tm时 母体和子体的放射性活度相等 如右图所示 此时曲线b和曲线a相交 ttm时 A2 A1 在实际应用中 知道tm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时分离出子体 可以获得最大的活度 对于多代连续放射性衰变过程 只要母体A1的衰变常数 1比 2 3 n都小 当时间足够长以后 整个衰变系列会达到暂时平衡 即 各代子体的放射性活度 各放射体的数量 之比不随时间变化 各代子体都按母体的半衰期衰减 因为 1最小 经过足够长时间 A2和A1建立起暂时平衡 A2按照 1衰变 然后 A3和A2建立起暂时平衡 A3又按照 1衰变 以后各代也都会到达平衡 四 多代连续放射性衰变的暂时平衡 二 长期平衡 放射性平衡 一 长期平衡的条件及建立 母体的半衰期比子体的长得多 即 长期平衡的条件 并且在观察时间内看不出母体放射性的变化 T1 T2 例如 T1 1600年 T2 3 824天 T1 T2 而且T1很长 在观察时间内 例如几天或几十天不会看出226Ra放射性的变化 长期平衡的建立 在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 子体的原子核数目和放射性活度达到饱和 并且子体和母体的放射性活度相等 这时建立的平衡称为长期平衡 二 长期平衡关系的推导 以两代连续衰变为例 根据子体B的原子核数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有 因 1 2 所以 当t 时 上式成为 或 此时 单位时间内子体B衰变掉的原子核个数与母体A衰变掉的原子核个数相等 我们称核素A B达到 放射性平衡 实际情况下 粗略计算 t 可认为母体和子体达到放射性平衡 问题 若取0 001误差 可以认为是 1 经过10T2时间 A B两核素达到放射性平衡 上式表明 2 10T2时间也是核素B积累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 时对应的t值 对于两代连续衰变 下图给出了子体B的衰变曲线 红线 及子体B的积累曲线 绿线 子体核素的衰变与积累曲线 子体B的积累曲线 给出了当子体与母体共存时 从t 0 10T2过程子体B原子核数目的积累变化规律 即包含了B从A的衰变中获得累积以及B从自身衰变中减少共同作用得到的变化规律 子体B的衰变曲线 给出了当子体与母体分离 即子体单独存放 时 从t 0 10T2过程子体B原子核数目的衰变规律 即B的衰变满足单一放射性核素的指数衰减规律 当积累时间等于核素B的半衰期时 核素B原子核数目已达到平衡时的一半 从图中可看出 当经过10T2时 核素B的原子核数已积累达到最大值 衰变曲线与积累曲线恰好成镜像关系 当时间足够长 t 10T2 时 子体与母体之间出现长期平衡 子体的放射性活度与母体相同 达到饱和 推导结论 A B两个核素满足 1 2条件时 A核素的子体核素B的原子核数积累到极大值一半所需的时间 即是该衰变子体的半衰期 经过10倍B核素的半衰期后 A核素与其子体核素B达到长期平衡 放射性平衡 此时二者的衰变率 N 即活度相等 1N1 2N2 三 长期平衡时母体和子体的变化规律曲线 以实例具体来说明长期平衡 1 2 情况 1 母体在观测时间内数目 N1 几乎不变 2 子体开始时从无到有增加 但会达到饱和 a 母体原子核数目 N1 几乎不变 其衰变率 活度 1N1 不变 即子体生成率不变 b 子体原子核数目 N2 增加 衰变率 活度 2N2 增加 直到等于母体衰变率 1N1 2N2即A1 tm A2 tm 时 子体数目达到饱和 分析如下 粗略计算值 t 10T2 10 6 12h 61 2h时可认为达到长期平衡 a 子体的放射性活度A2随时间的变化 b 母体衰变 T1 时的放射性活度A1 c 母子体的总放射性活度 A1 A2 随时间的变化 d 子体单独存在时的衰变规律 长期平衡 1 2 lnAi ln iNi 四 多代连续放射性衰变的长期平衡 对于多代连续放射性衰变过程 只要满足 母体A1的半衰期T1很大 在观察期间看不出母体的变化 而且各代子体的半衰期都比母体半衰期小得多 而不管各代子体的半衰期的差异如何 则 当时间t足够长以后 t 系列中半衰期最长的子体核素的10T1 2max 整个衰变系列达到长期平衡 即 即 i 2 3 4 总核数为N1 0 平衡后总活度为n A1 各代放射体的数量 核数目 之比不随时间变化 各代子体的放射性活度都等于母体的放射性活度 且均按 1衰变 解 三个天然放射系就属于长期平衡的情况 利用上式可求解寿命很长的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 只要已知其中一个放射体的半衰期及其与所求放射体的原子数之比 应用 三 不成平衡的情况 逐代衰变 一 不成平衡的条件及建立 例如 母体的半衰期小于子体的半衰期 母体衰变比子体快 即 不成平衡的条件 T1 T2 不成平衡的建立 母体按指数规律较快衰减 而子体的原子数目开始为零 随时间逐步增长 越过极大值后较慢衰减 当时间足够长时 子体则按自己的衰变常数 2衰变 这种情况 不可能出现子体与母体的任何平衡 这种情况也称为逐代衰变 二 不成平衡关系的推导 以两代连续衰变为例 根据子体B的原子核数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有 由于 1 2 当t 时 有 则上式变为 此时子体的放射性活度为 可见 当时间t足够长时 母体将几乎全部转变 衰变 为子体 子体则按自身的指数规律衰减 因此子体与母体之间根本不会出现任何平衡 而母体的放射性活度为 三 不成平衡时母体和子体的变化规律曲线 以实例具体来说明不成平衡 1 2 情况 分析如下 1 母体以衰变常数 1按指数规律衰减 2 子体开始时从无到有增加 长时间后以 2按指数规律衰减 当时 子体数目最大 下图给出了该实例对应的不成平衡 1 2 情况时的母体和子体的变化规律曲线 a 子体的放射性活度A2随时间的变化 b 母体的活度A1衰减 c 母子体的总放射性活度 A1 A2 随时间的变化 d 子体单独存在时的衰变规律 不成平衡 1 2 对于不成平衡的递次衰变 为了得到单纯的子体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放射体搁置足够长的时间 让母体几乎都衰变完 剩下就是单纯的较长寿命的子体 lnAi ln iNi 四 多代连续放射性衰变的不成平衡情况 对于多代连续放射性衰变 如果上代的核素都比下代的核素衰变的快 即有 那么 在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 不会形成平衡 而是形成逐代衰变的情况 首先是第一代衰变完 接着第二代 第三代 逐代衰变完 而且各自按自己的衰变常数衰变 放射性平衡小结 两代连续放射性衰变过程出现各种放射性平衡现象 暂时平衡 长期平衡或逐代衰变 时 对应的条件及特征如下 暂时平衡 T1 T2 N2 N1 N2 1 A2 A1 长期平衡 T1 T2 N2 N1 N2 1 A2 A1 不成平衡 T1 T2 N1 0 N2 2 经过足够长时间之后 多代连续放射性衰变过程将出现暂时平衡 长期平衡或逐代衰变的混合情况 母核衰变比子核衰变快的 母核就按逐代衰变先衰变掉了 如果这个子核比下一代子核衰变慢 则形成暂时平衡 暂时平衡体系总要衰变掉 这样下去 总会出现半衰期最长的核素形成长期平衡 地球上目前存在的放射系就是衰变留下的处于长期平衡的多代连续衰变体系 对于任何递次衰变系列 不管各放射体的衰变常数之间相互关系如何 其中必有一最小者 即半衰期最长者 则在时间足够长以后 整个衰变系列只剩下半衰期最长的及其后面的放射体 它们均按最长半衰期的简单指数规律衰减 处于长期平衡 思考题 1 3 7 104Bq的60Co放射源 已知T1 2 5 27a 求所含60Co的原子核数及60Co的质量 2 请说明在放射性核素的递次衰变过程中 母体和各代子体核素所满足的衰变规律 3 请分别说明在多代连续放射性衰变中 出现暂时平衡 长期平衡及逐代衰变三种情况应满足的条件及对应特征 4 在密封条件下 求222Rn T1 2 3 825d 与1mg226Ra T1 2 1600a 达到长期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粗略估算 以及在长期平衡条件下的222Rn原子核数 本节结束谢谢 1 3 7 104Bq的60Co放射源 已知T1 2 5 27a 求所含60Co的原子核数及60Co的质量 解 3 7 104Bq的60Co放射源对应的原子核数为 60Co的质量m 可见 一般放射源的质量很小 但却包含有大量的原子核 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