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禅宗文化.ppt_第1页
第七章--禅宗文化.ppt_第2页
第七章--禅宗文化.ppt_第3页
第七章--禅宗文化.ppt_第4页
第七章--禅宗文化.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 实际 真理 相对 绝对 单位 律师 刹那 方便 大无畏 开眼界 心心相印 导师 作业 大干世界 一尘不染 皆大欢喜 无事不登三宝殿 说法 三生有幸 佛教称前生 今生 来生为三生 这个成语形容幸运无比 多用在初次见面的客套话 大显神通 神通 佛教 道教指无所不能的力量 泛指高超的本领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充分显示自己高超的本领一尘不染 佛家称外界色 声 香 味 触 法为六尘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 排除了物欲 不被六尘所沾染 保持心地洁净 现用来比喻做官清廉 或人品纯洁高尚 丝毫没有沾染坏习气 也用来形容环境或物体非常洁净 花花世界 华严经 说 佛土生五色茎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后俗语 花花世界 源于此 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 尘世间 志愿 出于 华严经 入法界品 泛指志向意愿 抖擞 抖擞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 能断除对饮食 衣服 住处等贪著烦恼 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法苑珠林 中说 西云头陀 此云抖擞 能行此法 即能抖擞烦恼 去离贪著 如衣抖擞 能去灰尘 抖擞 后来的意思是振作 奋发等 江湖 江西 湖南古时禅风极盛 由此而泛指禅僧为江湖 传灯录 石头章 记载 当时 很多禅僧来往于江西马祖道一禅师和湖南石头希迁禅师门下参学 由此称这些禅僧为江湖 但现在 江湖 的意思与原意相距甚远 一刀两断 五灯会元 卷中有 一刀两段 未称宗师 意谓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 但未能圆融一体 和光同尘 也称不上 宗师 后 一刀两断 多比喻干脆利落 禅宗文化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大宗派 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 禅是梵语 禅那 的简称 意为思维 静虑 常与 定 正定 连用 称 禅定 意为定址一境 不生散乱思想 一 禅宗的起源 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 记载 世尊在灵山会上 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 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 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付嘱摩诃迦叶 佛祖传给摩诃迦叶尊者的这种伟大佛法 据说就是 以心传心 的禅宗宗旨 摩诃迦叶也就成了禅宗的开山祖师 被尊为 头陀第一 迦叶之后 禅宗在印度共传了二十七代 到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时 迦叶一脉在印度已不很吃香 所以达摩东渡重洋 宣传禅旨 传法给慧可 后经僧璨 道信 弘忍 到慧能时经历一次革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有尘埃 神秀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樵夫 六祖慧能 二 南禅宗教理南禅宗一反印度佛学人性与佛性截然分开的教理 使人性和佛性得到较好的统一 推出快捷成佛的顿悟功夫 慧能认为 人性本清静 人人皆有佛性 只要尊佛学法 除去妄念 认识本性 都有可能成佛 他的 教外别传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教外别传 不需外求 只靠人自身觉悟 唐灵云志勤禅师见桃花开悟 三十年来寻剑客 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景德传灯录 不立文字 不需用语言文字 强调突然来到刹那间体验 如滴水开悟 仪山禅师 直指人心 以心传心 迷在自心 悟在自心 南禅宗 主张单刀直入 顿悟成佛 不立文字 不坐禅 是谓教外别传 称为祖师禅 神秀继承菩提达摩以来的禅学 主张坐禅诵经 渐悟成佛 借教悟宗 称为如来禅 神秀的禅宗称为北宗 三 禅宗发展的几个时期1 成立时期 达摩 慧能 250年 2 发达时期 南岳 青原 唐末五代 250年 3 守成时期 两宋 320年 4 衰颓时期 元明 清乾隆 450年 菩提达摩 536 菩提达摩 天竺 印度 人 梁大通元年 527年 从广州登陆 到中国传播佛教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 先游历了洛阳 后到少林寺 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 时间长达九年 他依据大乘派教义 融汇中国精神 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 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 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 东魏天平三年 536年 达摩圆寂 葬于熊耳山 立塔于定林寺 传灯法本 四行观 血脉论 悟性论 破相论 安心法门 无心论 绝观论 禅观七门 二 二祖慧可大师慧可 487 593 慧可 一名僧可 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 俗姓姬 虎牢人 今河南荣阳县 他少为儒生时 博览群书 通达老庄易学 出家以后 精研三藏内典 年约四十岁时 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 今河南嵩山 洛阳 游化 即礼他为师 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 精究一乘的宗旨 达摩寂后 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 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 许多道俗前访问道 请为师范 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 因而道誉甚广 传灯法本 略说修道明心法要 示向居士偈 三 三祖僧璨大师禅宗三祖僧璨 606 亦作僧粲 僧璨等 隋代禅僧三祖僧璨大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 初以白衣谒二祖 既受度传法 隐于舒州之皖公山 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 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 居无常处 积十余载 时人无能知者 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 传法道信 后适罗浮山 优游二载 却还旧址 逾月士民奔趋 大设檀供 祖为四众广宣心要讫 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 即隋炀帝大业二年丙寅十月十五日也 唐玄宗谥鉴智禅师 觉寂之塔 出家前曾得风疾 后虽治愈 然头发脱落殆尽 未能复元 故舒州人称其为赤头璨 传灯法本 信心铭 四 四祖道信大师四祖道信 580 651 俗姓司马 河内 治所在河南沁阳 人 少年出家 以僧璨为师 隋大业十三年 617 领徒众抵吉州 治所在今江西吉安 后至蕲州黄梅 今湖北黄梅西北 破头山 后改名双峰山 大弘达摩禅法 并创立自家门风 曾多次力辞唐王朝的召请 安居山中传法三十余年 门徒达五百余人 付法于弘忍 开东山法门 另有金陵牛头禅法融一系旁出于道信门下 达摩一系的禅法传至道信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禅法的思想也有相当的发展 达摩所籍之教为 楞伽 的心性说 同时融入了 般若 的离言扫相 但达摩未对此作理论上的论证 道信则进一步从理论上对般若与楞伽的结合作了论述和发挥 他提出的随心自在 无碍纵横 成为中国禅宗修行生活的基本态度 传灯法本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开示牛头法融禅师法语 五 五祖弘忍大师弘忍 601 674 弘忍 俗姓周 湖北黄梅人 生于隋仁寿元年 601 七岁时 从四祖道信 580 651 出家 年十三 正式剃度为僧 他在道信门下 日间从事劳动 夜间静坐习禅 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 他触事解悟 尽得道信的禅法 永徽三年 651 道信付法传衣给他 同年九月道信圆寂 由他继承法席 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 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 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 名东山寺 时称他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传灯法本 最上乘论 六 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惠能 638 713 唐代僧人 中国佛教禅宗六祖 一作慧能 俗姓卢 范阳 今北京大兴 人 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 今广东新兴 父亡随母移居南海 艰辛贫困 以卖柴为生 24岁时 得人资助 北上参学 唐龙朔元年 661 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 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 劈柴踏碓八个多月 其时弘忍年事已高 急于传付衣法 命弟子作偈以呈 时神秀呈偈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弘忍以为未见本性 未传衣法 惠能口诵一偈 题于壁上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此 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 金刚经 并传以顿教衣钵 命即南归 惠能南归广东后 于仪凤元年 676 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 据 瘗发塔记 载 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 涅盘经 之际 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 风动 一僧曰 幡动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印宗闻之竦然 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落发 二月初八受具足戒 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 惠能说法 以定慧为本 又曰 先立无念为宗 所谓无念 就是虽有见闻觉知 而常空寂之意 关于 顿悟 他的解释是 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 是顿悟 即心无所住是顿悟 今于顿中立其渐者 即如登几层之台 要藉阶渐 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 又说 又有迷人 空心静坐 百无所思 自称为大 此一辈人 不可共说 为邪见故 他还说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觅兔角 定偈语 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 而且为禅宗的开展 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 影响极大 开元二年 713 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 韶 广二州门人 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 传灯法本 六祖坛经 金刚经口诀 禅宗与武术 禅宗 始于菩提达摩 盛于六祖慧能 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 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 但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其中一个佛教宗派 佛教自传入中国 在汉代与魏属于初传时期 人们一时尚不容易理解它的思想 它要在中国得到发展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中国文化的传统 因此 佛教必须进行一次革新运动 这次革新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 禅宗 历史证明 一些习武者出家 后世武僧与外界的武术交流 在修行的过程中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而对原有武术形式进行有意无意的改造 应该是武术出现于寺院并日渐形成少林武术之风格特色的主要原因 少林武术的发展与成熟是少林寺僧人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吸取僧俗两界的武术精华 在寺内外民问习武活动的基础上完善起来的 这为少林武术的发展壮大与技术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禅武合一 少林武僧在习武过程中不仅反复练习各个技术动作 更要在所习练的动作中感悟出少林武学的真谛和精髓 进而上升到修禅的境界 再通过修禅得出的禅理来指导武术练习 使少林武术在技术层面上更上一层 禅宗首先是作为一种修养的方式而存在 少林武术则内外兼修 二者的最高境界都要经过 悟 这一重要的阶段才能达到 悟 既是它们修炼的共同手段 也是它们走上更高层次的共同途径 由此更进一步 禅 与少林武学在共同的练与悟的过程中相辅相成 达到了一个你中有我 人中有你的极高境界 禅拳合一 体所现出的主要特点是 1 禅拳归于一寺 少林寺既是禅宗祖庭 又是少林武术之圣地 文武在寺院这一特定环境中实现了难得的和谐与统一 2 修禅与习武归于一身 少林僧人既要打坐参禅 更要习练武艺 这也是少林僧人不同于其他寺院僧人的地方 3 少林武学中禅中有拳 拳中有禅 禅拳互融 通过少林僧人这一媒介将佛家经义与武学精要糅合在一起 心意方面的禅武合一 通过禅宗对少林武僧心意的修养 让武僧人们修炼少林武术 不求争强好胜 只为完善和超越自我 力求通过修炼少林武术 对禅的领悟达到无胜败心的境界 这样才能纯正 专一地将练武作为修禅的一种法门 再加上禅宗养生思想强调自证于心 不外求佛 所以在与少林武术结合的过程中也逐渐将此思想带入习武之中 把心提升到了终极地位 提出清静心就是修行的目标 把自心的体验当作实现路径 就消解了逻辑与理论的束缚 使修行的形式变成了简截的感悟 把自心的澄明当作佛陀境界 就消解了戒律与道德的桎梏 使人生超越自我 这就使得禅宗那种完全心灵化的自觉思想 彻底无功利 无争强好胜 淡泊的精神融入了少林武术的技术风格之中 少林拳谱中又说 耳与心合多益精 目与心合多益明 口与心合多益勇 鼻与心合多益力 手与心合更疾快 少林拳谱中指出 手到不如身到 身到不如心到 先到以心 后到以身 五行相合一气 心一动而内劲生 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心的作用 事实上 这也是习练武术的基本原则 所以 在少林武术训练中 要求做到心中有佛 从而抛开所有的七情六欲 私心杂念 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禅修与练武的境界当中 四 南禅宗对唐宋文人的影响1 禅宗的空灵雅致影响士大夫们的审美情趣禅僧的机锋警语 禅理的深奥玄妙 禅林的清净闲适 禅家自我心理平衡的 悟 对唐以后文人充满极大的诱惑力 石头希迁禅师的一段公案 僧问 如何是解脱 师曰 谁缚汝 又问 如何是净土 师曰 谁垢汝 问 如何是涅槃 师曰 谁将生死与汝 景德传灯录 卷十四 清 幽 寒 静的审美情趣 释德诚和尚 船居寓意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王维热衷于对寂静境界的追求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反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鹿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 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他的 辋川绝句 字字入禅 鸟鸣涧 鹿柴 竹里馆 辛夷坞 栾家濑 施补华 峴傭说诗 曰 辋川诸五绝 清幽绝俗 清诗话 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9月版 柳宗元也偏爱静寂荒冷 色彩幽暗的景物 他在 永州龙兴寺东丘记 中曾把让人感到畅适之景概括为两种 游之适 大率有二 奥如也 旷如也 如斯而已 其地之凌阻峭 出幽郁 寥廓悠长 则于旷宜 抵丘垤di 伏灌莽 迫遽回合 则于奥宜 他的诗中多次出现 幽 寒 等充满凄冷意味的景色 例如 高岩瞰清江 幽窟潜神蛟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月寒空阶曙 幽梦彩云生 新植海石榴 危桥属幽径 缭绕穿疏林 巽公院五咏 苦竹桥 风窗疏竹响 露井寒松滴 赠江华长老 木落寒山静 江空秋江高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据李育仁 论柳宗元的诗歌审美情趣 一文统计 在柳宗元一百六十多首诗中 竟有七十三首使用了 幽独 清寒 的意象 足见其审美情趣的独特性 宋代文人中也不乏有如此喜好的人 如王安石的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其一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 q 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 t 送青来 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 叶绍翁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 禅宗的智慧和理趣为文人学习 借鉴 并引入诗歌创作中 偈 又叫偈颂 是禅师们借以表达禅悟意境的诗体 有四言 五言 七言等形式 诗与禅 禅与诗的结合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不久后就开始了 东晋慧远有表达静虑之意的 游庐山诗 支遁有赞佛咏怀的 四月八日赞佛诗 五月长斋诗 鸠摩罗什有类似偈颂的 十喻诗 到唐代 诗禅结合的情况已相当广泛 六祖慧能 坛经 里面已经存有许多诗偈 神会语录里也记有一首五言律诗 虽有诗的形式 却无诗的韵味 而慧能的弟子玄觉 665 713 的 永嘉证道歌 入深山 住兰若r 岑崟y n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 闃q 寂安居实潇洒 大正藏 卷48 江月照 松风吹 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性戒珠心地印 雾露云霞体上衣 大正藏 卷48 景德传灯录 五灯会元 中记载的唐代禅师作诗明禅的诗句非常普遍 但最为精彩的当属临济义玄与凤林的一段问答 林问 有事相借问 得么 师云 何得剜肉作疮 林云 海月澄无影 游鱼独自迷 师云 海月既无影 游鱼何得迷 凤林云 观风知浪起 玩水野帆飘 师云 孤轮独照江山静 自笑一声天地惊 林云 任将三寸辉天地 一句临机试道看 师云 路逢剑客须呈剑 不是诗人莫献诗 凤林便休 师乃有颂 大道绝同 任向西东 石火莫及 电光罔通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卷1 大正藏 卷47 这种禅与诗互涉的新奇非常迎合文人士大夫的们的情趣和身心需要 不少的文人自觉不自觉地将诗思与禅心融合一体 由心性而生诗性 诗性因禅开悟 诗境也由禅大开 所谓 诗无僧字格还卑 郑谷 自贻 强调的就是诗禅分不开的因缘 宋文人不仅从学理上爱把作诗与参禅联系起来 如韩驹 赠赵伯鱼 说 学诗当如学参禅 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 信手拈出皆成章 吴可 学诗诗 云 学诗浑似学参禅 语可安排意莫传 会意即超声律界 不须炼石补青天 戴复古 论诗十绝 欲参诗律似参禅 妙趣不由文字传 个里稍关有心悟 发为言句自超然 严羽的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沧浪诗话 等等 而且从实践和身心需要上常常以禅自释 即通过参禅悟道写悟道诗词来消解人生的忧苦 追求超然的生命境界 以求人生的自在安适 坦然快乐 3 禅诗赏析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1 2句表明自己中年以后厌弃尘俗 信奉佛教的心理 3 4句是说兴致来时惟有独游 賞景怡情 自得其乐 不求人知 但求自己心会其趣 5 6句写随意而行 走到哪里算哪里 竟来到流水的尽头 坐下看 云无心而出岫 的妙境 7 8句写遇林叟 无心的遇合 更显自然 全诗写出诗人天性淡逸 超然物外的风采 那种随缘任性 笑傲浮生的禅者风姿跃然纸上 唐灵云志勤禅师见桃花开悟 三十年来寻剑客 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景德传灯录 罗大经 鶴林玉露 卷六载某尼 悟道诗 近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叶绍翁的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叩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百路不通 猛然间机缘契合 4 以禅喻诗宋韩驹 学诗当如学参禅 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 信手拈出皆成章 赠赵伯鱼 吴可 学诗浑似学参禅 语可安排意莫传 学诗 戴复古的 论诗十绝 欲参诗律似参禅 妙趣不由文字传 个里稍关有心悟 发为言句自超然 苏轼的名句 暂借好诗消永夜 每逢佳处辄参禅 程俱的 谈禅如谈涛 练性如练墨 严羽的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 沧浪诗话 禅宗追求洒脱放旷 独立 自由 个性 其精神境界影响人的审美情趣 处世方式 人生追求 对文人士大夫有强烈的吸引力 对中国文学主题 题材 构思 表现手法和语言 都有深远的影响 五 禅的思维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1 禅是生活 崇信问禅法的故事 师父说 我不知道除了洗碗扫地以外 还有什么禅法 世人妄以为佛法是超人的天外之物 殊不知以自然心处平常事 其中就有佛在 刻在沙滩上和刻在石头上的故事 多一份宽容 少一份仇恨 珍惜每一点福报 生活中禅无处不在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游园不值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 青玉案 茅塞顿开 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心有灵犀一点通 落叶归根等等 王安石的大女儿吴氏女子 因想念父亲 寄诗言怀 西风不入小窗纱 秋气应怜我忆家 极目江南千里恨 依前和泪看黄花 王安石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