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培训教材_第1页
煤矿培训教材_第2页
煤矿培训教材_第3页
煤矿培训教材_第4页
煤矿培训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岩煤矿防治水科培训教材红岩煤矿防治水科培训教材 红岩煤业矿井水文地质红岩煤业矿井水文地质 主讲人 和战国主讲人 和战国 20142014 年年 4 4 月月 2020 日日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水文地质区域水文地质 一 地表径流 区域地貌形态为中低山区 地表切割强烈 沟谷纵横 地形复 杂 区域地表水属黄河流域的汾河水系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 麓 穿越太原盆地 自北向南流经本区 从本县北部两渡镇桑平峪 入境 流经两渡 翠峰 厦门 南关四镇 由南关镇石桥村流向霍 州市 在河津市西南汇入黄河 全长 694km 流域面积 23945km2 汾河本县长约 38km 占总长 5 5 根据汾河义棠站 1962 1993 年 观测资料 汾河多年平均流量 2 79m3 s 年均最大流量 6 29m3 s 1990 年 最小流量 0 06m3 s 1987 年 本区主要汾河支 流有段纯河 小河 段纯河 上游称双池河 发源于孝义县西泉寨界牌岭 向东南 于段纯镇下峪村进入本县 到段纯汇深井沟水 于三湾口汇入汾河 全长 71 3km 县境内长度 20km 总流域面积 105 4km2 河床平均纵 坡降 13 4 由于河谷下游为奥陶系灰岩裸露区 平时无清水流量 只有汛期有洪水 为季节性河流 省水文站于 1959 年 1961 年在 官桑园设立汛期水文站 测得最大洪峰流量为 1270m3 s 小河 古名石门峪河 亦称西河 交口河 发源于中阳县棋盘 山 流经交口 孝义县尖山一带 自木瓜曲进入本县境内 向东南 到交口村汇孙义河 峪口汇卧牛神河 平遥庄汇十里沟水 穿越十 余里深谷 至厦门镇注入汾河 全长 57 5km 流经本县 31km 总流 域面积 301km2 境内面积 167 km2 河床平均纵坡降 20 平时水 量不大 旱季干枯断流 1995 年 5 月实测流量为 0 152m3 s 三 区域内主要含水岩组 区域含水层按介质可分为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碎屑 岩夹碳酸盐岩类灰岩及砂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碎屑岩类砂岩裂隙 含水岩组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四类 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1 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本区属郭庄泉域 按照水文地质单元 本井田位于郭庄泉域中 北部 为径流区 郭庄泉域西以紫荆山大断层和吕梁山前寒武系地表分水岭为界 东以汾介大断层和霍山大断层为界 北以汾西向斜翘起端 吕梁南 馒头山 将军山前寒武系古老变质岩和地表分水岭为界 南以下团 柏断层和万安断层为界 泉域面积 5600km2 其中碳酸盐岩裸露面积 1400km2 碎屑岩面积 2030km2 松散岩面积 2170km2 该泉域内主要含水地层为张夏组岩溶裂隙含水岩层 2z 亮 甲山组裂隙岩溶含水层 O1l 下马家沟组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O2x 上马家沟组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O2s 峰峰组裂隙岩溶含水层 O2f 等 吕梁山 霍山在矿区东西两侧沿 NNE 向展布 吕梁山 霍山出露有太古界 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和奥陶系 寒武 奥 陶系石灰岩大面积裸露 形成了广泛的奥陶系石灰岩岩溶水补给区 两山之间的汾河两岸及河谷地带则成为其径流 排泄区 其中对矿 井开采和供水有意义的为中奥陶统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钻孔中 水位标高 516 698m 单位涌水量 q 0 000436 0 14L s m 渗透系数 k 0 0021 0 3306m d 水质为 HCO3 SO42 Ca2 Mg2 型 微硬 PH 值为 7 9 霍州市南约 7km 处的郭庄至东湾村一带的泉群 为其排泄区 泉群分布面积 南北长 1 2km 东西宽约 400 500m 面积约 0 56km2 计有大小泉点 60 多个 以散泉的形式分布于汾河谷及冲 积层岩边 泉水出露标高为 518 20 521 88m 水温 16 总硬度 367 53 434 83mg l 属重碳酸盐硫酸盐钙镁型水 HCO3 SO42 Ca2 Mg2 1956 1975 年平均流量为 8 36m3 s 最大约为 10m3 s 1964 年 最小约为 6 8m3 s 1975 年 1978 1987 年 10 年最大流量 7 65m3 s 最小流量 6 92m3 s 多年平均流量 7 19m3 s 1972 年霍州电厂建成投产后 在泉口开发利用岩溶水和 泉域内开采井增多 人为活动及降水量减少等原因 1985 1995 年 泉水平均流量约 6 3m3 s 1999 年泉水流量降至 2 83m3 s 2001 2003 年泉水流量仅 2 12m3 s 2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灰岩 砂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本类型含水岩组由上石炭统太原组砂岩 泥岩 煤层及几层石 灰岩组成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含层间岩溶裂隙水 富水性的 强弱取决于岩溶与裂隙的发育程度 一般在接近地表露头处岩溶裂 隙发育 以岩溶含水为主 含水性较好 随石灰岩埋深的增加 岩 溶裂隙发育程度减弱 逐渐以裂隙含水为主 含水性减弱 K2 K3为煤层的直接顶板 K4与下部煤层也很近 是各层煤的 主要充水含水层 对矿井充水有重要意义 K2灰岩结构致密坚硬 裂隙及喀斯特现象在个别地段发育 单位涌水量 q 0 0074L s m 渗透系数 k 0 1455m d 水质为 HCO3 Cl Na Ca2 型淡水 弱硬 PH 值为 7 8 K3灰岩 q 0 000412 0 0788L s m K 0 00417 1 70m d K4灰岩顶底部质不纯 常为泥灰岩 裂隙不发育 q 0 00037 0 000412L s m K 0 00417 2 0046m d 与 K2 K3灰岩 混合试验 q 0 0657 1 734L s m K 0 1447 6 92m d 3 碎屑岩类砂岩裂隙含水岩组 本组主要包括二叠系山西组及石盒子组的一套以陆相沉积为主 的碎屑岩类 本类含水层以风化裂隙水为主 裂隙发育程度受岩性 深度和构造影响 裂隙水除少部分沿构造破碎带向深部运动外 其 余排泄于地表沟谷之中 涌水量 0 22 2 38L s 据试验 山西组砂 岩单位涌水量为 0 018L s m 渗透系数为 0 069m d 石盒子组砂岩 单位涌水量为 0 022 0 0675L s m 渗透系数为 0 0606 0 212m d 二者混合试验单位涌水量为 0 022 0 779L s m 渗透系数为 0 0052 1 138m d 山西组中主要为 K7砂岩和 2 号煤顶部的中粒砂 岩 含水量均不大 砂岩横向变化较大 而上部石盒子组的厚层稳 定砂岩有 5 层之多 总厚达 38m 左右 其中 K8为主要含水层 单位 涌水量为 0 0272L s m 渗透系数为 0 0465m d 石盒子组砂岩混合 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 0 249L s m 并常有涌水现象 山西组与石 盒子组砂岩水质皆属 HCO3 Cl Ca2 Mg2 型淡水 弱硬 PH 值为 7 6 7 9 虽然石盒子组砂岩多且厚 含水较丰富 但大部距煤层较 远 一般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 同时由于相对呈层状 不同层位的 含水层各具补给区 构造若干小的含水系统 其间水力连系较弱 4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 为区域主要含水层之一 其中较有 意义的含水层为 Q4 呈带状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 含水层为透水性 强的砾石层或砂层 其上下覆以粘土层 出露泉水较多 富水性因 地而异 为农田灌概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第四系含水层据抽水 试验 q 0 091 2 94 L s m K 0 398 29 1m d 冲积层水质大部属 HCO3 SO42 Ca2 Mg2 型淡水 硬或微硬 PH 值为 7 5 7 7 主要 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向地表水系排泄 有时也向基岩含水层排泄 二 区域主要隔水层 1 中石炭统泥岩 铝土质泥岩隔水层 主要指本溪组的一套泥 岩 铝土岩 分布于碳酸盐岩类含水岩与碎屑岩类含水岩之间 为 其天然隔水层 2 碎屑岩类层隔水层 以泥岩类塑性岩石组成 分布于各类含 水层砂岩 灰岩之间 在垂向上使含 隔水层组合成平行复合结构 含 隔水层处于分散间隔状态 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被其间的隔水 层所隔 形成独立的含水体系 地表沟谷切割处常沿隔水层顶板出 露泉水 第二节第二节 矿井水文地质矿井水文地质 一 地表径流 井田地势总体为中部高而西周低 最高点位于井田北中部山梁 上 海拔 1065 1m 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南部 海拔 806m 最大相对 高差为 259 1m 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 仅有季节性河谷 雨季在沟谷中有短暂 山洪流过 分别向北东汇入小河 南西汇入段纯河 二 含水层 井田含水层自下而上有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石 炭系上统太原组碎屑岩类夹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二叠系下统山 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及风化裂隙含 水层 第四系孔隙含水层 1 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主要为奥陶系上马家沟组 峰峰组灰岩 是含煤地层之基底 埋于井田深部 岩性为海相厚层状石灰岩 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因 其易被水所侵蚀溶解而形成溶洞 上马家沟组中 上部岩溶发育 可见岩溶灰岩 本次补充勘探施工了 ZK7 号水文孔 孔口标高为 1063 46m 终孔层位为 O2s 据 ZK7 孔测量结果 奥灰水水位埋深 521 56m 静止水位标高为 541 90m 据此按 2 水力坡度推算 井 田内奥灰水水位标高在 539 544m 之间 奥灰水自西北流向东南 2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碎屑岩类夹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为岩溶裂隙含水层 该组地层井田内厚度约 93 29m 除砂岩 砂质泥岩 泥岩外 有 3 层发育良好且易被水溶解的海相石灰岩 K2 K3 K4 总厚度约 15 78m 为本组的主要含水层 据本次勘 探施工的 ZK7 号水文孔抽水试验 单位涌水量为 0 000189L s m 渗透系数 0 00028m d 属弱富水含水层 静止水位标高 874 86m 水质类型为 HCO3 SO42 Ca2 型 3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 为碎屑岩裂隙含水层组 含水层主要由中 细粒砂岩组成 含 水空间以构造裂隙为主 厚度变化较大 钻进过程中钻孔未发现有 明显的漏失现象 区内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地层赋存不全 大多位于 侵蚀基准面以上 由于部分山西组出露在山梁 山坡及沟谷两侧 成为相互独立的含水体 据 ZK7 水文孔抽水试验 单位涌水量为 0 000507L s m 渗透系数 0 0052m d 属弱富水含水层 静止水位 标高 873 06m 水质类型为 HCO3 SO42 Ca2 型 4 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及风化裂隙含水层 在井田内埋藏浅 以中粗粒砂岩为主 风化裂隙较发育 含水 空间以砂岩裂隙为主 其次地表基岩风化裂隙含水 容易接受大气 降水的补给 局形成强富水区 但受季节控制 雨季补给充分时 富水性强 旱季补给受限时富水性弱 5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 井田内广泛分布 是本区浅层水的主要水源地 水面埋藏深度 为 0 5 3 0m 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支流的地表水 受季节影 响较大 属弱富水含水层 为当地村民重要的生活和农用水源 三 隔水层 井田内的隔水层主要为本溪组粘土岩隔水层及各含水层间的泥 岩 砂质泥岩隔水层 井田内各含水层之间的泥岩 砂质泥岩 粘土岩等成为各含水 层间的主要隔水层 但由于采空塌陷的影响而产生垂直裂隙 成为 各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通道 含煤地层底部的本溪组厚约 16 24m 岩性由铝土质泥岩 砂质 泥岩 粘土岩组成 岩性致密 细腻 隔水性能好 为井田内含煤 地层与奥灰水间良好的隔水层 四 地下水的补 径 排条件 1 岩溶地下水 井田属岩溶水径流区 奥陶系岩溶水自西北向东南从井田流过 向郭庄泉排泄 2 碎屑岩类裂隙水 裂隙水的补给主要是基岩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与地表 水接触地带 可接受其侧向补给 另外还可接受上覆松散层含水层 的下渗补给 该地下水接受补给后一般沿岩层倾斜方向运动 在地 层切割深处往往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 另外人工开采和矿坑排水也 是其排泄方式 3 松散岩类孔隙水 其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 接受补给后 一般沿沟谷向下游 运动 流向与地表水基本一致 其排泄方式除蒸发排泄外 主要是 人工开采或补给下伏基岩裂隙含水层 局部以泉的形式排泄出地表 第三节第三节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 一 地表水对开采煤矿的影响 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 仅有季节性河谷 雨季在沟谷中有短暂 山洪流过 对煤矿开采影响较小 二 煤系含水层 井田内可采煤层为 7 10 11 号煤层 7 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 层为 K4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10 11 号煤层充水含水层为砂岩裂隙 含水层及 K2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根据补勘资料 太原组岩溶裂隙 含水层富水性较弱 三 本矿及周边矿井采空区分布范围及积水 积气情况 整合后的井田范围包括原山西灵石红岩煤业有限公司及部分新 增区 新增区包括关闭的原寨头村办煤矿 永红煤矿的一部分及部 分空白区 井田北部存在原红岩一坑开采 2 号煤层形成的采空区 1 处 采 空面积 27974 m2 据调查 井田中部存在 2 号煤层小窑破坏区 破 坏区面积约 641510m2 井田北部存在 7 号煤层小窑破坏区 1 处 破坏区面积约 77090m2 井田内 10 号煤层存在采空区 7 处 分别为位于井田中部原红岩 煤矿破坏区 1 处 面积约 47118m2 位于井田北东部原寨头村办煤矿 采空区 2 处 采空面积约 37993m2 位于井田南部原永红煤矿采空区 2 处 采空面积约 111820m2 井田南部界外存在原永红煤矿采空区 1 处 采空面积 14438m2 详见 10 号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 井田南部存在永红煤矿开采 11 号煤层形成的采空破坏区 1 处 位于 ZK2 号钻孔周围 采空破坏区面积约 65765m2 原红岩煤矿 2 号煤层井筒 原寨头村办煤矿 永红煤矿都已关 闭 2 7 号煤层小窑都已封堵 故本次利用理论公式对上述采空区 积水量进行了估算 积水量估算理论公式为 W静 K M F F COS 式中 W静 采 古 空区积水的静储量 m3 M 采厚 m F 积水采 古 空区面积 m2 煤层倾角 K 采 古 空区充水系数 本次取 0 3 由上式求得 2 号煤层采空区积水量为 181678m3 7 号煤层小窑 破坏区积水量为 16483m3 10 号煤层存在 8 处采空积水区 积水量 为 172113m3 11 号煤层采空区积水量为 13262m3 详见本井田采空 区积水情况统计表及 2 10 号煤层矿井充水性图 7 11 号煤层资 源 储量估算图 采空区积水情况统计表 表 4 1 煤层 号 积水区 编号 积水区 面积 m2 采厚 m 煤层倾角 积水量 m3 备注 积 1 279741 0048413 积 2 3739120 904101202 积 3 2396241 00472063 2 小计 641510181678 7 积 1 296401 85416483 积 1 11901 784637 积 2 26550 754599 积 3 353380 7547967 积 4 728691 83440103 积 5 211091 78411300 积 6 1424481 48563489 积 7 972211 48543331 积 8 144381 0844687 10 小计 387268172113 11 积 1 209992 10413262 合 计 1079417383536 开采煤层时一定要沿采空影响区留足防隔水煤柱 穿越古空或 采空区时一定要先做探放水 气 工作 严防事故的发生 严格遵 守 预测预报 有掘必探 先探后掘 先治后采 方针 以免造成 透水及瓦斯积聚 酿成事故危险 井田西北部相邻矿井为原碾则焉煤矿 该矿现开采 10 号煤层 与本矿相邻处存在采空区 其采空区存在一定量积水 煤矿今后开 采时要沿矿界留足边界保安煤柱 7 号煤层顶板为泥岩 石灰岩 10 号煤层顶板为泥岩 砂质泥 岩 粉砂岩 11 号煤层顶板为砂质泥岩 细砂岩 上述可采煤层顶 板均属中硬岩层 根据 三下采煤规程 开采 7 10 11 号煤层导 水裂隙带高度由以下经验公式求得 导水断裂带高度 10M20Hk 中硬岩层 式中 M 累计采厚 m 7 号煤层钻孔控制厚度为 1 15 2 20m 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 板 按煤层厚度 2 20m 进行计算 开采 7 号煤层导水裂隙带平均高 度为 30m 煤层埋深小于30m 处 开采7 号煤层形成的导水裂隙带会 到达地面 10 号煤层厚度为 0 50 3 70m 按煤层厚度 3 70m 进行计算 开采 10 号煤层导水裂隙带平均高度为 30m 求得开采 10 号煤层导 水裂隙带高度为 48m 而 10 号煤层上距7 号煤层 25 15 29 30m 所 以今后煤矿开采10 号煤层将会沟通7 号煤层采空区积水 11 号煤层厚度为 0 45 1 15m 按煤层厚度 1 15m 进行计算 开采 11 号煤层导水裂隙带高度为 31m 而 11 号煤层上距 10 号煤层 1 90 7 50m 由此可见 今后煤矿开采 11 号煤层时将会沟通 10 号 采空区积水 四 构造对开采煤层的影响 井田内发育一主向斜及一次生背斜 向斜 向斜槽部有利于地 下水汇集 另外 在井田中部发育 1 条断层 南部发育两个陷落柱 在今 后的开采过程中需进一步查明断层 陷落柱的导水性 今后在生产过程中应重视对隐伏断层以及其它构造形迹的发现 与研究 以防断层导水造成淹矿事故 五 奥灰水对开采煤层影响 井田内奥灰水标高在 539 544m 之间 而 7 10 11 号可采煤 层赋存标高在 760 910m 之间 各煤层不存在带压开采问题 六 水害防治措施 一 地表水的防治措施 1 挖建防洪排水渠沟 工业广场要挖建排水渠道拦截地表水以 及浅层地下水 以防雨季洪水涌入矿井造成水害 对防洪排水渠道 每年雨季前要进行清淤工作 以防堵塞 2 做好防水堵漏工作 井田东部煤层埋藏浅 煤层开采后导水 裂隙带将会沟通地表 会造成地裂缝及地面塌陷 开采过程中对发 现的地面裂缝要采用粘土或水泥等进行及时回填堵漏 二 井下水的防治措施 1 做好探放水工作 采掘前要做好超前探放水工作 以查明采 掘工作面 侧帮或顶底板水情 这是确保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防水 措施 采掘前一定要坚持 预测预报 有掘必探 先探后掘 先治 后采 的原则 进一步查明井田采空区积水情况 接近采古空区时 做好应急措施 2 留设防水煤柱 防水煤柱留设在充分考虑 安全可靠与资源 充分利用 开采方法和构造与岩性的关系 开拓 采掘布局与煤柱 的协调关系 的同时 在不宜采取疏放措施的突水区域 设置防水 煤柱 沿采空区应留设防隔水煤柱 在接近断层 陷落柱时应留设 防隔水煤柱 3 合理设计开采布局 采用正确的开采方法 煤层开采顺序和 井巷布置应首先考虑水文地质条件 井筒及井底车场都应布置在地 层完整而且不易透水部位 应监控向斜槽部涌水量的变化情况 4 随时检查 维修煤矿使用 备用的探放水设备 以充分应对 突发水害 5 加强安全教育 经常进行安全知识培训 牢固掌握井下放探 水知识技能 将水害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七 矿床水文地质类型 井田内含水层为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 裂隙 岩溶含水层 直接充水含水层单位涌水量小 有一定的补给水源 补给条件一般 矿井内采 古 空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