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序序 号号 内内 容容 分分 数数 难难 度度 答答 案案 00 1 岩层露头形态及出露宽度受那些因素影 响 试述 V 字形法则 影响因素 地形 坡度 产状 V 字型法则 1 相反相同 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 时 岩层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但是等高线更弯曲 2 相同相反 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 时 同时岩层的倾角大于坡角 岩层的 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岩层在 河谷中 V 尖端指向下游 在山脊处指向 山顶 3 相同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时 同时岩层的倾角小于坡角 岩层的界线 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但是岩层的 界线更弯曲 岩层在河谷中 V 尖端指向 上游 在山脊处指向下坡方向 1 2 a hid e 00 2 简述均匀应变 非均匀应变及其特征 均匀应变 物体内各点的应变特征相同 的变形 特征 变形前的直线 变形后 认为直线 变形前的平行线变形后仍然 平行 非均匀应变 物体内各点的应变 特征发生变化的变形 特征 直线经变 形后不再为直线而成为曲线或折线 平 行线变形后不再保持平行 圆变形以后 也不在是圆或者椭圆 1 2 a hid e 00 3 试述应变椭球体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地质 构造中的应用 应变椭球体 为了形象地描述岩石的应 变状态 常设想在变形前岩石中有一个 半径为 1 的单位球体 均匀应变后成为 一个椭球 以这个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 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 这个椭球体便 是应变椭球体 应变椭球体的三个主轴 方向可形象地表示变形造成的地质构造 的空间方位 垂直 3 的平面 或 XY 面 或 AB 面 是受压扁的 代表褶皱的轴面 或者片理面等的方位 垂直 1 的平面 或者 YZ 面 或 BC 面 为张性面 代 表了张性构造 如张节理 的方位 平 行 1 或 X 轴 或 A 轴 的方向为最大 拉伸方向 常可反映在矿物的定向排列 1 2 a hid e 上 00 4 简述递进变形的概念 并举例说明递进变 形的地质表现 递进变形 在变形过程中 物体从初始 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 许多多次微量应变逐次叠加的过程 这 种变形发展过程成为递进变形 1 2 a hid e 00 5 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几种 各与主应力轴 之间有何关系 张破裂与剪破裂 张裂面与 1 平行 剪 裂面与 1 呈 45 度 2 的关系 1 2 a hid e 00 6 简述库伦破裂凖则的地质意义 45 度 2 1 2 a hid e 00 7 简述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行为 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特点 简述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岩石变形行为 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特点 1 各向异 性 2 围压 3 温度 4 孔隙 压力 5 应变速率 1 2 a hid e 00 8 简述劈理的分类 一 传统的分类方案 1 流劈理 2 破劈理 3 滑劈理二 结构形态分 类 1 连续劈理 2 不连续劈理 1 2 a hid e 00 9 简述劈理的应变研究意义 劈理一般垂直于最大缩短方向 平行于 压扁面 即平行于应变椭球体的 XY 主应 变面 1 2 a hid e 01 0 简述石香肠构造及其与主应力关系 石香肠构造又称布丁构造 是不同力学 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岩层挤压时形 成的 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 夹 在其中的强硬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 以致拉断 构成断面上形态各异 平面 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 即石香肠 在被拉断的强硬层的间隔中 或由软弱 层呈褶皱楔入 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 的物质所充填 故石香肠构造是各种断 块 裂隙与楔入褶皱或分泌物充填的构 造组合 与主应力之间的关系 石香肠 的长度指示了局部的中间应变轴 Y 轴 宽度指示了拉伸方向 X 轴 或局部 的最小主应力方向 厚度指示了压缩方 向 Z 轴 或局部的最大主应力方向 1 2 a hid e 01 1 试述褶皱位态分类 1 直立水平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 倾角 为 90 80 枢纽近平行 倾伏角为 0 10 2 直立倾伏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 倾角为 90 80 枢纽倾伏角为 10 70 3 倾竖褶皱 轴面近于直立 倾 角为 90 80 枢纽倾伏角为 70 90 4 斜歪水平褶皱 轴面倾角为 80 20 枢纽近平行 倾伏角为 0 10 5 斜歪 倾伏褶皱 轴面倾角为 80 20 枢纽倾 伏角为 10 70 6 平卧褶皱 枢纽倾伏 角和轴面倾角均为 0 20 7 斜卧褶皱 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致 轴面倾角为 20 80 枢纽在轴面上的 侧伏角为 20 70 1 2 a hid e 01 2 试述兰姆赛褶皱等倾斜线分类 分为三类五型 类 褶皱的等斜线向 内弧呈收敛状 内弧曲率总是大于外弧 曲率 故外弧倾斜度也总是小于内弧倾 斜度 根据等斜线的收敛程度再细分为 三个亚类 A 型 等斜线向内弧强烈 收敛 各线长短差别极大 内弧曲率远 大于外弧曲率 为典型的顶薄褶皱 B 型 等斜线也向内弧收敛 并与褶皱 面垂直 各线长短大致相等 褶皱层真 厚度不变 内弧曲率仍大于外弧曲率 为典型的平行褶皱 C 型 等斜线向内 弧轻微收敛 转折端等斜线比两翼附近 的要略长一些 反映两翼厚度有变薄趋 势 内弧曲率略大于外弧曲率 这是平 行褶皱向相似褶皱的过渡型式 类 等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 褶皱层的内弧 和外弧的曲率相等 即相邻褶皱面倾斜 度基本一致 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类 等斜线相外弧收敛向内弧撒开 呈倒扇 状 即外弧曲率大于内弧曲率 为典型 的顶厚褶皱 1 2 a hid e 01 3 比较相似褶皱 与平行褶皱 IB 的主要特点 平行褶皱 等斜线也向内弧收敛 并与 褶皱面垂直 各线长短大致相等 褶皱 层真厚度不变 内弧曲率仍大于外弧曲 率 相似褶皱 等斜线互相平行且等长 1 2 a hid e 褶皱层的内弧和外弧的曲率相等 即相 邻褶皱面倾斜度基本一致 01 4 简述纵弯褶皱的特点及其伴生的小构造 特点 1 褶皱是平面应变 任一点的中 间应变轴都与褶皱轴平行 2 垂直层 面的层的原始厚度保持不便 典型的褶 皱形态是 B 型平行褶皱 但层内没有中 和面 3 褶皱面上初始与褶皱轴成 角相交的直线线理 变形后与皱褶轴的 夹角不变 在赤平投影上 线理标绘成 一个与褶皱轴成 角的小圆 4 在垂 直褶皱轴的正交剖面上 可以看到最大 应变轴方向从两翼向弯曲的顶部收敛 呈反扇形排列 应变强度与两翼间角大 小有关 在转折端处无剪应力 在拐点 处应变最强 小构造 1 褶皱面上形成 擦痕 2 不对称小褶皱和层间劈理 3 层间破碎带 4 构造透镜体 5 石香肠构 造等 1 2 a hid e 01 5 简述褶皱主波长理论及其地质意义 理论要点 1 褶皱的主波长与所受作用 力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 而与强岩层的 厚度及层与介质的粘度比有关 2 褶 皱主波长与褶皱层的原始厚度 d 成正比 3 褶皱的主波长 Wi 与强硬层和介质 的粘度比 1 2 的立方根成正比 地 质意义 1 2 a hid e 01 6 用示意图表示中和面褶皱岩石中应变状 态 1 2 a hid e 01 7 如何区分弯滑和弯流褶皱作用 1 弯滑与弯流褶皱作用对岩层的要求不 同 弯流作用要求岩层相对较软 而弯 滑作用要求岩层相对强硬或在强硬层间 有很薄的软弱层 2 根据伴生的小构 造确定 弯滑褶皱常伴生擦痕 不对称小 褶皱和层间劈理 层间破碎带弯流褶皱 常伴生构造透镜体 石香肠构造等 1 2 a hid e 01 8 如何区分张节理与剪节理 张节理和剪解理各自的破裂面不同 张 节理 1 产状不甚稳定 延伸不远 单 条节理短而弯曲 节理常侧列产生 2 张节理面粗糙不平 无擦痕 3 在 胶结不太坚实的砾岩或者砂岩中的张节 理常常绕砾石或者粗砂而过 如切过砾 石 破裂面也凹凸不平 4 张节理多 开口 一般被矿脉充填 脉宽变化较大 脉壁不平直 5 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 的树枝状 各种网络状 有时也追踪 X 型共轭剪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 单列 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 有时也呈放射状 或同心圆状组合形式 剪节理 1 产 状较稳定 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2 剪节理较平直光滑 有时具有因剪切 滑动而留下的擦痕 剪节理未被矿物充 填时时平直闭合缝 如被充填 脉宽较 为均匀 脉壁较为平直 3 发育于砾 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 一般穿切 砾石和胶结物 4 典型的剪节理常常 组成共轭 X 型节理系 X 型节理系发 育良好时 则将岩石切成菱形 棋盘格 式 剪节理往往成等距排列 5 主剪 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1 2 a hid e 01 9 共轭剪节理及其构造分析中的地质意义 由两组剪节理组成的 X 型剪节理叫做共 轭剪节理 根据共轭剪节理可以判断主 应力的分布 两组共轭剪节理的交线代 表中间应力 2 两组节理的交角平分线 分别代表 1 和 3 1 2 a hid e 02 0 简述野外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 标志 1 地貌标志 断层崖 断层三角 面 错断的山脊 串珠状湖泊洼地 泉 水的带状分布 水系特点 河流急剧转 1 2 a hid e 或河谷被错断 2 构造标志 岩层 产状的急变和变陡 节理化劈理化带的 突然出现 小褶皱剧增 挤压破碎和各 种擦痕等现象 构造透镜体 3 地层 标志 地层缺失和重复 4 岩浆活动和 矿化作用标志 岩体 矿化或者硅化等 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 5 岩 相和厚度标志 一个地区的沉积岩相和 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 02 1 根据哪些标志可以判断断层两盘相对运 动方向 1 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2 牵引构 造 3 擦痕和阶步 4 羽状节理 5 断 层两侧小褶皱 6 断层角砾岩 1 2 a hid e 02 2 简述断层运动学分类 1 正断层 2 逆断层 3 平移断层 1 2 a hid e 02 3 用安德森模式简述断层形成的方式 1 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是 1 直立 2 和 3 水平 2 与断层走向一致 上 盘顺断层倾斜向下滑动 根据形成正断 层的应力状态和莫尔圆表明 引起正断 层作用的有利条件是 最大主应力在铅 直方向上逐渐增大 或者最小主应力在 水平方向上减小 2 形成逆断层的应 力状态是 1 和 2 水平 3 直立 2 平行于断层走向 根据形成逆断层的应 力状态和莫尔圆表明 引起逆断层作用 的有利条件是 最大主应力在水平方向 上逐渐增大 或者最小主应力逐渐减小 3 形成平移断层的应力状态是 1 和 3 水平 2 直立 断层面走向垂直于 2 滑动方向也 垂直于 2 两盘顺断层 走向滑动 1 2 a hid e 02 4 简述断层的双层结构模式及其相应的断 层岩 90 年代后的更新观点认为 大断层的上 部 下部具有不同的变形特征 通常 浅部发育糜棱系列 深部发育碎裂系列 构造岩 1 2 a hid e 02 5 简述正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常见的组合 形式 特征 1 上盘下降 下盘上升 2 断 层面产状较陡 大型正断层向地下切割 1 2 a hid e 的过程中 产状变缓成铲状或犁状 组 合 地堑 半地堑 负花状构造 02 6 简述逆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常见的组合 形式 特征 1 上盘上升 下盘下降 2 断 层面产状较缓 组合 地垒 花状构造 1 2 a hid e 02 7 雁列张节理是怎样形成的 雁列张节理是由早期已形成的张节理又 发生剪切变形使中部发生旋转而形成的 即雁列张节理利用和迁就了早期张节理 1 2 a hid e 02 8 简述糜棱岩的基本特征 1 与原岩相比 粒度显著减小 2 具 增强的面理和 或 线理 3 发育于狭 窄的强应变带内 4 岩石中至少有一种 主要的造岩矿物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 1 2 a hid e 02 9 根据哪些标志判断韧性剪切带的剪切运 动方向 可用示意图说明 运动方向标志 1 错开的岩脉或标志层 2 不对称褶皱 3 鞘褶皱 4 S C 面理 5 云母鱼 构造 6 旋转碎斑系 7 不对 称的压力影 8 多米诺骨牌 构造 9 曲 颈状构造 1 2 a hid e 03 0 简述韧性剪切带中的 S C 组构的特征 韧性剪切带内常发育两种面理 S C 组 构 1 平行于剪切带内的应变椭球体 的 XfYf 面的剪切带内面理 S 在剪 切带内呈 S 形展布 2 糜棱岩面理 C 糜棱岩面理实际上是一系列平行 于剪切带边界的间隔排列的小型强剪切 应变带 常由更小的颗粒或云母等矿物 所组成 S 型面理和 C 型面理所夹的锐 角指示剪切带的剪切方向 随着剪应力 加大 剪切带内面理 S 逐渐接近以至 于平行于糜棱岩面理 C 1 2 a hid e 03 1 在什么情况下地层出露宽度可以小于地 层的实际宽度 在岩层为近水平产状 地形为陡崖的情 况下 1 0 c hid e 03 断层分类依据有哪些 分别划分为哪几种1 a hid 2 具体类型 断层的分类依据主要有两种 一 断层 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一 按断 层走向与所切岩层走向的方位关系分类 1 走向断层 2 倾向断层 3 斜向 断层 二 按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 域构造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分类 1 纵断 层 2 横断层 3 斜断层二 断层两 盘相对运动分类 1 正断层 2 逆断层 3 平移断层 5e 03 3 褶皱组合的三大类型及各类的概略特征 是 三大类型是 一 阿尔卑斯式褶皱 二 侏罗山式褶皱 三 日尔曼式褶皱 特 征概略 一 阿尔卑斯式褶皱 一系 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 所以褶皱的走 向基本上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 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 基 本同等发育 布满全区 不同等级的 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 并伴有叠瓦状断层 二 侏罗山式褶皱 分为隔档式和隔槽式 隔档式褶皱 又 称梳状褶皱 由一系列平行褶皱组成 其特点是背斜紧闭 发育完整 而两个 背斜之间的向斜平缓开阔 隔槽式褶皱 由一系列平行褶皱组成 其特点是向斜 紧闭 发育完整 而两个向斜之间的背 斜平缓开阔 常呈箱状 三 日尔曼式 褶皱 发育于构造变形十分轻微的地台 盖层中 以卵圆形穹隆 拉长的短轴背 斜或长垣为主 褶皱翼部倾角极缓 甚 至近于水平 但规模可以很大 延长可 以数十公里计 穹隆或长垣可以孤立分 布于水平岩层中 所以向斜和背斜不同 等发育 而且空间展布常无明显的方向 性 有些穹隆或长垣也可稍呈有规律地 定向排列 1 5 a hid e 03 4 叠加褶皱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平面或露头 干涉图形样式 类型 1 由两期皆为直立水平褶皱 两期 褶皱轴呈大角度相交或直交的横跨叠加 形成 通常称正交者为 横跨褶皱 斜交 者为 斜跨褶皱 类型 2 由早期紧闭至 等斜的斜歪或平卧褶皱与晚期直立水平 1 5 a hid e 褶皱 在两期褶皱轴以大角度相交或直 交的情况下横跨叠加形成 类型 3 由早 期等斜褶皱至平卧褶皱与晚期直立水平 褶皱 在两期褶皱轴或枢纽近于平行叠 加情况下形成 干涉图 03 5 简述线理构造的常见并指出其轴型归属 常见的线理构造 1 石香肠构造 2 窗 棂构造 3 杆状构造 4 铅笔构造 5 压 力影构造 轴型归属 1 2 b hid e 03 6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在地质图和剖 面图上有何表现 怎样鉴别 平行不整合 表现在不整合面上下两套 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一致 但因时间间 断而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 表现在不 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间不仅有地层缺失 而且产状不同 褶皱型式和变形强度不 同 断层构造发育的程度和性质也不同 上下两套地层的构造方位不同 上下两 套地层变质程度和岩浆活动也常有明显 差异 上覆地层的底面切过下伏构造和 不同时代地层的界面 在地质图和剖面 图上 角度不整合表现为上覆地层底面 的地质界线截切下伏不同时代地层的地 质界线 鉴别依据 1 下上两套地层 化石代表的时代有大的间隔 2 上下 两套地层存在沉积 侵蚀标志 如古侵 蚀面 古土壤及有关的残积矿床 底砾 岩等 3 上下两套地层的变形有明显 差异 如产状不同 构造线不同 褶皱 型式和变形强度各异 断层类型 产状 和强度对比鲜明 而且下伏地层中的断 层被上覆地层截切 说明存在角度不整 合 4 不整合的上下两套地层的岩浆 岩系列有明显差异 5 不整合上下两 套地层的变质程度不同 1 5 a hid e 03 7 韧性剪切带的总特征 具体特点 剪切 指向标法 总特征 断而未破 错而似连 具体特 点 它有两个基本结构要素 即剪切带 的两盘 壁 和两盘所限制的强韧性变 形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沟通管理流程及工具箱
- 时间与空间的讲解课件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7《计算器》课时练(含答案)
- 金钱不是万恶之源500字9篇
- 以国庆节为题写600字作文12篇范文
- 古诗文阅读理解与赏析教学计划
- 早安母婴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类专业技能测试试卷:软件工程专业
- 南阳市高二会考语文作文(7篇)
- 2025年美容师(初级)美容美发行业挑战鉴定试卷
- 2025年长沙市中考数学真题(含答案)
- 开放性骨折感染预防的护理
- 浙江宁波江北区重点达标名校2026届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 PC构件吊装专项施工方案(修改1)
- 混泥土计量管理办法
-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材料
- 国防教育课件
- 完整版护士糖尿病护理课件
- 铜绿假单胞菌安全数据单
- 立足“大思政”当好引路人-如何当好班主任专题培训
- 退休干部管理暂行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