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_第1页
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_第2页
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_第3页
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_第4页
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 摘要 摘要 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直接影响着所有权人和交易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无权处分问题 涉及物权变动模式 意思表示 缔约过失 善意取得 瑕疵担保 不当得利 侵权行为以 及无因管理等诸多民法基本制度 一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对其的效力认定 学界素 有争论 在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下 各国采用不同的确认方法 但总的趋势是承认无权处 分合同的效力 合同法 第51条关于无权处分行为的规定是在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基 本前提下制定的 区分无权处分合同与无权处分的物权变动效果 承认合同的债权效力 待定物权效力 本文从现代民法保护交易安全的基本精神出发 阐述了无权处分的效力问 题 关键词 关键词 合同法 无权处分 处分权 一 无权处分的内涵界定一 无权处分的内涵界定 一 处分权 处分行为是法律行为的一种具体的样态 然而法律行为并不能满足法律最终的安定性 要求 即正当性要求 所以就要上升到权利 传统的民法理论很少对处分和处分权进行精 确分析 对处分权只是作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提出 始终放在所有权的框架之下 而没有 将处分作为一种广泛含义的法律行为 进而更为广泛地界定处分权 处分权是影响处分行 为生效的要件之一 它指的是对既有权利进行处分的权利以处分行为对权利进行处分 直 接对该权利发生法律效果 是通过处分人意思对处分标的进行支配改变其权利状态 权利 人对既有权利的权利标的可依其意思进行支配 处分既然是依处分人的意思对处分标的发 生作用 处分人对处分标的就可以依其意思进行支配 处分权是处分人对处分标的进行处 分的权利 处分需要处分权 而负担行为不需要负担人有处分权 其原因是负担只发生某 种负担义务的效果 如给付义务 因为与直接的权利变动无关 不需要负担人有处分权 处分权表现的是处分人与被处分权利之间的一种关系 即被处分的权利属于处分人自由支 配的范围 德国民法典 规定 物的所有权人于不违反法律 不侵害第三人的权利范 围内 得自由处分该物 并得排除他人干涉 依该规定 所有权人得任意处分其物 自 然包括处分权 我国 民法通则 第71条规定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 产享有占有 使用 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该规定明确列举了所有权人的权利包括处分权 处分权作为一种权限应该属于权利人 二 无权处分 1 物权形式主义模式下无权处分内涵的界定 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是以物权行为 理论为前提的 该理论由德国学者萨维尼于19世纪创立 该理论认为 法律行为应当区分 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 由于物权行为模式下是把引起当事人间债权债务法律关系的负担 行为与引起民事权利变动的处分行为加以区分 因此 无权处分的内涵应当这样界定 对 标的物无处分权的当事人所进行的 以引起标的物权利变动为目的的物权行为 2 债权意思主义模式下无权处分内涵的界定 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是指除了当事 人的债权合意之外 无需任何其它要件即可发生物权变动的物权变动模式 在该种模式下 不区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 而是 一个法律行为除非有特别情形可发生债权与物权变 动之双重效果 由于此种情况下 买卖合同成立生效后 即可发生物权变动的效果 因 此 就物权变动而言 与 处分行为 意义相当的就是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以物权的设立 变更 终止为目的的债权合同 故而在此模式下 无权处分是指无处分权人与相对人签 订的以物权的设立 变更 终止为目的的债权合同 3 债权形式主义模式下无权处分内涵的 界定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以 奥地利民法典 为代表 是指债权合同与作为事实行 为的交付或登记相结合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物权变动模式 该物权变动模式不承认所谓的 独立于债权合同之外的物权合意 认为债权合同就是所有权转移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 因而解释论上 对 无权处分 的理解应与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相同 4 我国 合同法 第51条中无权处分内涵的界定我国 合同法 第51条规定 无处分权的 人处分他人财产 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 该合同有效 如何理解其中的 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 的行为 即 无权处分 行为的内涵如 何界定 笔者认为 应首先确定我国采纳了何种物权变动模式 我国 物权法 第9条 第 23条规定 不动产物权的变动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 动产物权的变动 自交付时发生效力 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物权法 第15条规定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和物权变动效果的 区分原则 从上述规定来看 我国的债权合同并不当然产生物权变动效果 需要以有效合 同为依据 与交付行为或办理登记的行为相结合 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后果 在我国 的物权变动中 不需要有物权合意 以债权合同作为物权变动的原因 但物权变动效果的 发生与否不影响债权合同的效力 可见 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既不同于依债权合意的有效 成立即可发生所有权转移法律效果的债权意思主义 也不同于以物权合意为条件的物权形 式主义 而应属于以债权合意为依据 与交付或登记相结合才发生物权变动效果的债形式 主义 因此 在我国现行民事法律体系下 无权处分是指对特定标的物无处分权的当事人 所订立的 以引起物权变动为目的所订立的债权合同 二 无权处分在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下的状况二 无权处分在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下的状况 我国 合同法 第51条规定 无权处分的人处分他人财产 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权 处分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 该合同有效 将此条与世界民法典中相应的规范相 比较 可以发现在行文上与之最相近的是 德国民法典 与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 但是 德国民法典以及我国台湾 民法 中的处分行为都是在承认物权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 起来的 德国学说对于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 是建立在萨维尼抽象的物权行为理论 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我国目前学术界通说以及司法实践中不采用独立的物权行为理论 如 果区分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它们之间效力上的关系 将会失去现 实基础 因而立法上也就只能把这种 处分行为 视为是履行合同的当然后果 把处分行 为的效力归于负担行为 一 我国学界对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主要观点 1 合同无效说 主张无效说的学者认为 合同法 第51条并非关于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 一般规定 而是无权处分为无效行为的例外规定 在我国民事立法上 无权处分的效力一 般应为无效行为 理由是 第一 从比较法的角度考察 法国民法典 第1599条明确认 定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为无效合同 我国法律就无权行为的效力也作此解释 第二 我国 合同法 第132条第一款明文规定 出卖的标的物 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 人有权处分 该条规定属于合同法的强制性规定 依据 合同法 第52条第五项的规定 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的合同无效 因此 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为 无效合同 当无异议 笔者以为该理由并不能成立 一是因为法国民法采用的物权变动模 式是债权意思主义 即所有权的转移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自由 而我国民事立法采用债权 主义变动模式 即发生物权变动是基于转让合同且动产以交付为准 不动产以登记为准 所以 不能仅仅依据法国民法典之规定 便推出中国法律也应作此种解释 二是通过对我 国 合同法 第132条第一款的分析发现 其列出的所谓强制性条款其实只是法律中的倡导 性规范 1 而且 我国 合同法 第132条规定买卖合同出卖人应当有处分权 本末倒置 实为不妥 所以 笔者认为 我国对于无权处分合同不应采取无效说 2 效力待定说 这种意见认为 该条规定应理解为属于我国民事立法上针对无权处分行为 所设置的一般规定 换言之 在我国的民事立法上 无权处分行为属效力待定的行为 对 于此说 笔者认为 首先 效力待定说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是违反了体系的解释 合同 法 第132条 第135条以第150条等规定 确定了出卖人对无处分权的担保义务和交付标的 物并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 若将 合同法 第51条理解为白始无效 则权利人不予追 认或无权处分人未能取得处分权将导致合同自始无效 该结果势必损及 合同法 上述条 款之规范目的 构成体系违反 其次 效力待定说没有区分善意第三人和恶意第三人 认 定在权利人拒绝追认并且无权处分人没有取得处分权的情况下无权处分合同一概无效 导 致不能妥善地权衡 静的安全 与 动的安全 两种法律价值 在法律解释原则上有失均 衡 也导致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不足 再次 效力待定说与善意取得制度不协调 因 为善意取得仅能补正让与人权利之欠缺 而不能补正交易行为之欠缺 善意取得须以合法 有效的交易为基础如果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所从事的买卖 互易或赠与等行为是无效的或 者得以撤销的行为 则不能产生善意取得的效果 最后 效力待定说其实是不恰当地借鉴 了德国法以及我国台湾地区 民法 的产物 在德国模式下该条款只指的是处分行为效力 未定 由于我国立法不采物权行为概念 在我国模式之下把债权合同规定为效力待定 恐 怕会驴唇不对马嘴之龃龉状 3 有效说 有效说是建立在物权行为理论基础之上的学说 主张有效说的学者均认为应在 立法中引进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分离的理论 这是该学说最大的缺陷 笔者认为一是我 国应当以债权形式主义而非物权形式主义作为物权变动模式 债权形式主义是一种意思主 义与登记或交付相结合的物权变动模式 在原则上要求以登记行为或交付行为作为标的物 所有权转移的表征 但并不承认所谓的物权合意的存在 认为债权合同就是所有权转移的 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 由于不承认有独立于债权合同的物权行为的存在 因而在解释论上 对 无权处分权 的理解应与债权意思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相同 即无处分的内涵是指 以物权变动为目的所订立的债权合同 这与立法本意不相符 二是没有区分第三人是善意 还是恶意而一概认为合同有效 这对原权利人的利益保障相当不利 第三人为恶意 特别 是与无处分权人有通谋的情况下 第三人有过错 这种情况下认为合同有效 极有可能对 原权利人的利益造成损害 妨碍所有权人正常享有和行使所有权 在第三人有过错的情况 下仍牺牲原权利人的利益而维护第三人的利益 明显违背了民法的公平公正原则 而且第 三人为恶意的情况下也不用承担任何法律后果 有鼓励第三人与无处分权人为交易行为之 嫌疑 更有违民事法律中的帝王条款 诚实信用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会妨碍正常交易秩序 二 中国法中的无权处分 我国民法一向不承认物权行为 学者们也认为未来民事立法没有必要采纳物权行为理 论 也是在这个基点上我国在 合同法 第5l条最终做出规定 这表明在我国 无权处分 是指擅自处分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的本身 其原则上是效力未定的合同 合同法 第51条的规定是中国立法对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权威规定 依该规定 无 权处分人处分他人财产订立的合同 经权利人同意或者无权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 该合 同有效 至于该合同是指哪一合同 立法并不明确 所以该条文的规定只解决了无权处分 一半的问题 即规定了权利人追认和无权处分人事后获得处分权的情形下原无权处分人财 产的合同有效 但没有规定权利人不予追认或拒绝追认并且无权处分人事后也没有取得处 分权时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订立的合同的效力问题 事实上 无权处分效力的难题主要发 生在后一种情形 合同法 对后一种情形下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不予规定 实际上是回 避了无权处分的难题 民法通则 第72条规定 按照合同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 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 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该条主要针对 动产物权变动而设计的 以交付为原则 合同法 第133条规定 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 物交付时起转移 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合同法 第130条规定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于买受人 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 该条规定是将负 担行为与处分行为一体把握 将处分行为纳入债权行为中 视标的物所有权变动与买卖合 同直接发生的效果 与此买卖合同的定义相应 合同法 第135条规定 出卖人应当履行 向买受人交付标的物或者交付提取标的物的单证 并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 由该规定 可以看出 买卖合同有效仅发生债法效果 出卖人应当交付标的物或者提取标的物的单证 并且转移标的物所有权 标的物所有权并不因买卖合同生效而当然转移 必须在出卖人履 行其于买卖合同所负义务后才发生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法律效果 买受人不能依买卖合同 主张其为标的物所有权人 而仅能主张请求出卖人交付标的物并转移标的物所有权 因此 买卖合同不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法律效果 仅使当事人负有交付并转移标的物或者价金的 所有权义务 买卖合同的履行才具有处分性质 发生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法律效果 合 同法 第132条第1款规定 出卖标的物 应该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 该条 规定出卖不属于出卖人所有并且出卖人没有处分权的物 买卖合同无效 所以违反该条规 定 即属于无权处分行为 该条属于合同法上的强制性规定 依据 合同法 第52条第5项 规定 违反法律 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的合同无效 因此 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 同为无效合同 我国民法通则第72条及 合同法 第133条的规定 均将合同的效力与所有 权的变动联系起来 将所有权的变动作为合同的直接效力 并且 合同法 第130条规定 的买卖合同的定义 将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联系在一起 作为合同债权行为的一部分 合同法 第135条更是明确规定出卖人负有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 可见 合同标的物所 有权的转移只要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达成合同的合意 即可通过交付进行 而无需再经双 方当事人就合同标的物的移转即物权行为进行合意 不难看出 在这些法律规定中 无权 处分行为的效力一般认为是无效的 上述条款之间的前后不一致或内在矛盾需要通过司法 解释或法律修订进一步完善 以减少当事人之间的不必要纠纷 三 我国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构建三 我国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构建 随着合同法的不断发展 结合我国实际 笔者觉得对于无权处分行为 我们要根据债 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进行区分 合理区分无权处分的合同与无权处分的物权变动效 果 对于无权处分合同 我们应当认定为有效合同 对于无权处分的物权变动效果 我们 应当认定为效力待定 这与德国物权行为理论有着本质不同 此区分原则非彼区分原则 笔者所言区分原则中物权行为仍与债权行为相联系 不具有独立性和元因性 物权行 为效力待定 但有效的前提是相应的债权行为需有效 物权行为有效以债权行为有效为前 提 但债权行为有效并不导致物权行为有效 还要看原权利人事后是否追认或无权处分人 事后能否取得处分权 采此主张 理由如下 1 合同的成立 生效与合同的履行效力 我们应当对这三者做一个明确的区分 合同的成 立 是指缔约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 在一般情况下 合同的成立必须具备以 下两个要件 一是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 二是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合同 成立是合同订立的结果 即双方当事人完成合意的客观状态 合同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 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律效力 合同生效要件 一般有以下三个 一是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是意思表示真实 三是合内容 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合刚的履行则是合同当事人实现合同目的的手段 对于已生 效的合同 必须履行 合同履行效力的实现 即一个合同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履行 主要 看义务人是否具有履行能力 履行意愿 对于合同履行效力不能发生的 义务人要承担违 约责任 除非因为存在不可抗力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 合同成立 生效与合同的履行效力 存在很大区别 成立 生效后不一定发生履行效力 要确定的发生合同履行效力的前提必 须是合同合法成立并且有效 可以说合同成立 生效和履行效力之间的关系也恰恰体现了 我国物权变动的模式 讨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应当不仅包括合同本身的效力 还应当包 括合同的履行效力 就是说我们应当区分无权处分合同以及物权变动的结果 前者主要涉 及到合同的效力问题 后者涉及到合同履行效力问题 只要无权处分人和第三人之间达成 的无权处分合同意思表示真实 不存在法定的无效情形 我们就应当认定为合同有效 合 同有效 并非合同履行的效力就能够确定的发生 由于无权处分人的处分缺乏正当性 合 同的履行效力还要依赖于原权利人的追认 原权利人如果追认 则对于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