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西方哲学 淮阴师范学院2011 2 绪论 一 何谓现代西方哲学1 哲学 1 古希腊 爱智慧 2 哲学又称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第一层含义 来源于亚里士多德著作 形而上者谓之 道 行而下者谓之 器 又指近代西方哲学 指一种方法论 马克思 3 哲学又是哲学史 4 哲学的一般定义 2 现代西方哲学 1 现代 不是通常意义上历史学上指的二战以后 2 西方的 现代哲学 概念西方一般将17 19世纪的哲学称现代哲学 实际相当于我们所指的近代哲学 而西方一般把20世纪的哲学称为 当代哲学 Contemporaryphilosophy 3 我们所指的现代西方哲学特指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 二 近代西方哲学的历程 一 由英国发端的经验主义传统最终演变为不可知论1 培根 1561 1626 1 经院哲学是不能生育的修女 2 哲学的任务是认识事物的规律 3 经验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2 洛克 1 人心是一块白板 2 物体具有两种性质 3 关于物体两种性质的观念洛克 1662 1704 3 贝克莱 1 攻击唯物主义物质实体说 2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684 1753 4 休谟 1 除了知觉 一切都不可知 2 否定规律的客观性休谟 1711 1776 二 欧陆哲学突出人的主体性 过于强调人的理性能力 1笛卡尔 1 怀疑的方法 2 我思故我在 3 以理性为根据导出二元论笛卡尔 1596 1650 2莱布尼茨 1 单子论 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 2 天赋观念论 贬低经验A 推理的真理 必然的 3 B 事实的真理 偶然的莱布尼茨 1646 1716 三 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1 三次转折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 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 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 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 三 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2 近代西方哲学的特点 1 理性主义精神 A 反宗教蒙昧B 理性主义精神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思辨理性 2 局限 将主体和对象世界都片面化了 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 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 只是成了被计算的对象 四 现代西方哲学的形成 1 一些哲学家 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 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公开提出挑战 转向对人及事物本身的研究 转向非理性的直觉 转向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 生命 本能 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存在 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他们的观点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 即 人本主义 或 非理性主义 思潮 四 现代西方哲学的形成 2 另有一些哲学家 特别是英法实证主义者 则着重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 强调哲学应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 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他们否定哲学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探求 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 认为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 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 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 科学主义 思潮 五 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从整个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型过程看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可谓是这一转型的过渡期 而从20世纪初至今可谓是其完成期 1 过渡期 过渡期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前者采取了马赫主义等形态 后者主要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 弗洛伊德主义 以及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而实用主义 特别是詹姆士 兼有上述两种倾向 五 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2 完成期 1 完成期可分为20世纪上半期的西方哲学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哲学 2 上半期最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出现和盛行 它们标志着西方哲学在总体上已由近代思维方式转向现代思维方式 20世纪初罗素和摩尔对黑格尔主义的公开驳斥标志着分析哲学运动的正式形成 现象学运动肇始于胡塞尔 广义地说 海德格尔 雅斯贝尔斯 萨特和梅洛 庞蒂等的存在主义是整个现象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 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3 20世纪50年代以来 分析哲学在英语国家仍是最主要的哲学思潮 日常语言分析哲学成了其主流 蒯因等人的新实用主义既继承了经典实用主义的基本理论 又接受了分析哲学等新起的其他哲学流派的某些因素 科学哲学中出现了库恩的历史主义 以及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等流派 人本主义 哲学思潮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除原有的流派之外 又出现了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哲学解释学 以及多种新马克思主义流派 如法兰克福学派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六 现代西方哲学的特征 1 一般不探讨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2 注重语言分析 1 认为许多哲学问题是由于语言的混乱引起的 2 语言转向3 流派众多 观点纷纭 七 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类 1按地域分 英美哲学 欧陆哲学2 按研究对象和本质特征分 1 科学哲学 实证主义 马赫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 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等 2 语言哲学 形式语言哲学日常语言哲学 3 人本主义哲学 意志主义 现象学 存在主义等 第一章 实证主义 一 孔德的实证主义1 实证主义哲学思想 1 实证主义原则 2 规律是经验之间的关系 3 三阶段论 人类智力三阶段 个人智力三阶段 科学知识发展三阶段 社会发展三阶段 4 科学分类思想孔德 1798 1857 孔德的实证主义 2 2 实证主义社会学说 1 批判其它社会学说 2 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A 动力学 道德 智力B 静力学 利己心 利他心 3 社会有机体论 爱 合作孔德 1798 1857 二 约翰 穆勒的实证主义 1 一 实证主义哲学思想1 物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2 规律是心理的联想 二 归纳主义逻辑学1 批评演绎法 内容上 同义反复 形式上 窃取论据约翰 穆勒 1806 1873 约翰 穆勒的实证主义 2 2 培根的 三表 1 归纳材料的三步收集 整理 归纳 2 整理材料的三表法 本质表 正面例证 差异表 反面例证 程度表 不同程度的例证3 穆勒五法求同法 求异法 同异并用法 共变法 剩余法约翰 穆勒 1806 1873 约翰 穆勒的实证主义 3 三 功利主义伦理学1 经验主义善恶观2 最大多数人的幸福3 善有量的差别 也有质的差别4 判断个人行为善恶的标准5 如何制裁恶行约翰 穆勒 1806 1873 三 斯宾塞哲学 一 第一原理 不可知的实在论 二 普遍的均衡论1 进化论与均衡论的统一2 目的 改良主义政治观 三 生物社会学斯宾塞 1820 1903 第二章 马赫主义和假设主义一 马赫的要素一元论 1 世界要素说 1 坚持实证主义原则 2 物是要素的复合 2 函数关系论3 思维经济原则马赫 1838 1916 第二章 马赫主义和假设主义二 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 1 原则同格论 1 对传统经验的批判与清理 2 纯粹经验 心理与物理的结合2 费力最小原则3 反 嵌入 说既反对唯心主义也反对唯物主义阿芬那留斯 1843 1896 第二章 马赫主义和假设主义三 假设主义 一 赫歇尔的假设主义 1792 1871 二 惠威尔的假设主义 1794 1866 三 彭加莱的约定主义 1854 1912 四 杜恒的约定主义 1861 1916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一 简介二 对于心理主义的符号学批判三 可错论 以探究取代知识四 实用主义准则与意义的讨论实用主义原则皮尔士 1839 1914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一 简介二 对于心理主义的符号学批判1 首先 针对笛卡尔在认识出发点上的 怀疑一切 皮尔士指出 我们不可能将普遍的怀疑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前提 实际上 在我们进行当下的思考时 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成见 思考不应该也不可能摆脱这一地平线 皮尔士要求我们 不要在哲学上怀疑那些我们的内心其实并不怀疑的东西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2 其次 针对笛卡尔以内在直观作为认识可靠性的根据 皮尔士认为这种想法不成立 理由是如果我们要将直观作为认识的出发点 就必须将直观和其他认识即推论得来的认识区别开来 但我们发现我们难以做到这一点 换句话说 我们关于直观的知识也是推论的 与解释情境相关的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3 与此相关的是 我们没有一个独立的内在心灵 没有笛卡尔所谓的直观的自我意识 我知道我 不仅仅是我 存在 问题是 我怎么知道这一点的 是直观还是推论得来的 皮尔士认为 自我 并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后天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4 皮尔士对直观的内在自我意识的批判涉及到他的符号学理论 他把语言看作符号 和自然事物不同 符号具有一种三合一的性质 它一定是向某个解释者代表着某个对象 在对象和解释者之间起中介作用 而对于它的意义的解释又要由另一个符号完成 人就是生活在符号世界里 或者说 人就生活在语言世界里 与此相对照 自然事物只具有一种二合一的性质 它只是作用与反作用 离开了人 自然世界没有意义的问题 人不是首先接触内在的自我意识 然后推出外在世界 相反 人是生活在外在符号世界中 内在自我意识只是后来发生的事情 是推论的结果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5 最后 针对笛卡尔只谈 我思 并以此作为出发点的做法 皮尔士提出 我们没有不用符号思维的能力 人就等于他所使用的符号 同时 符号属于共同体 没有共同体就没有自我 没有思想 思维着的个体 其实是共同体符号的使用者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三 可错论 以探究取代知识1 可错论现代以前的西方哲学家 尤其是近代西方哲学家 都将追求绝对确定可靠的知识作为他们认识论的既定目标 然而 在皮尔士看来 一切人类知识都是不确定的 可错的 科学假设有程度不同的或然性 因而是可以修正的 知识的真假与否全靠经验的证实 皮尔士认为 被经验驳倒的命题一定为假 但被经验证实的却不一定为真 而只是提供了我们暂时接受它的依据 因为它可能为新的经验驳倒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2 以探究取代知识 1 皮尔士否定以求真为目的的知识论 主张以探究取代知识 以生存取代对应 传统认识论认为真的知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对应 以触觉隐喻取代视觉隐喻 以摸索取代反映 这是实用主义的方向 它是主动的 有语境的 在世界中的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从实用主义的视角看 就生存而言 最重要的不是追求真理 而是确立信念 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一般和知识无关 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心灵问题 是如何安置心灵的问题 面对一个不安定的充满变化的世界 人需要一种信念 需要一种态度 它不仅为人们带来心理安宁 也为人们提供了一套对付环境的模式 习惯 所以 确立信念是人的生存需要 而探究正是要解决如何确立信念的问题 探究所要完成的是从怀疑走向信念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2 关于皮尔士的思想 谢夫乐有一个通俗的解说 3 信念包含了三个特征 首先 它是某种我们意识到的东西 其次 它平息了怀疑的焦躁 最后 它涉及到我们本性中的一种行为规则或习惯的建立 信念就是我们对某一判断的认定 以及由此认定而带来的心理上的平衡 满足和建立一种较为长期稳定的行为习惯 所以它具有心理和行为两方面的特性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4 确立信念的方法固执的方法 非理性的执著 权威的方法 先验的方法 依赖自明的直观 无需思考和推论的先天拥有 科学的方法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四 实用主义准则与意义的讨论1 实用主义准则是皮尔士用来澄清意义的唯一方法 并且也是我们确立信念的唯一方法 科学的探究 目的在于确立正确的信念 而要确立正确的信念 首先不能不理清人的思维 不能不澄清思维所用概念的意义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一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 2 设想一下 我们的概念对象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这些效果可以相像具有实际意义 那么 我们关于这些效果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关于那个对象的概念的全部 观念的意义在于其可以相像的行为效果 仅此而已 别无其它 两个观念 如果有着同样可以相像的效果 则它们实际上只是同一个观念 意义相同 如果一个观念没有可以相像的效果 则这个观念就没有意义 3 简评 第三章 实用主义二 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一 简介二 彻底的经验主义的本体论三 实用主义真理观1 否定符合论的真理2 真理具有私人性 相对性詹姆士 1842 1910 第三章 实用主义二 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一 简介二 彻底的经验主义1 传统经验主义的经验概念是建立在将经验等同于感觉或知觉的基础上的 经验之所以原始而可靠 因为它直接与事物发生关系 第三章 实用主义二 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2 问题是经验从来就是动态多面的过程 可传统经验主义者却恰恰是静态单面地看待经验 在传统经验主义者看来 当我们看到太阳升起时 我们经验了日出 经验者 我们 和被经验者 日出 之间是单一平面的关系 主要强调的是视觉效果 可实际上我们对日出的经验决不只是对日出的视觉经验 还包括了我们对日出的种种内心感受 以及对日出过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观的经验 日出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包含着各种各样丰富的内容 第三章 实用主义二 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3 传统的经验主义者之所以静态单面地看待经验 是因为他们是从认识论的角度 也就是把人当作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 去认识或经验一个作为他认识对象的客体 这种人为的主客体关系必然是抽象的 单面的 第三章 实用主义二 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4 詹姆斯正是从人的生存实践出发来提出他的经验概念的 对他来说 经验不是可以抽象或切割的行为 而是人基本的生存活动方式 我们不是在一个静态的抽象环境中经验事物 而总是在事物本身的过程中经验事物 也就是说 我们不能从经验过程中抽绎出某个因素 以为这就是直接经验 实际上 这么做的结果我们只能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 而不是活生生的经验 第三章 实用主义二 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5 詹姆斯的经验 是人的生活结构 是人的关系处境 人首先必须活在关系中 亲历关系 然后才能理解 生活经验先于认识 是认识得以可能的先决条件 6 实际上 詹姆斯的经验概念指的是源始的生命本身 传统主体 客体 身体 心灵 感觉 概念的区分是生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区分 7 纯粹经验是自觉意识或反思意识之前的经验 是当下的生命之流 它给我们后来的概念范畴的反思提供材料 第三章 实用主义二 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三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1 在讨论真理问题的时候 实用主义者也讲证实 但证实的不是思想与实在的一致或符合 因为实用主义者从来都是动态地看待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种种关系 詹姆斯就认为 人甚至对同一个对象都不能有两次同样的经验 因此 符号论或反映论实际是不可能的 实用主义者如詹姆斯实际上是从存在论或实践哲学的角度来讨论真理问题的 真理与否不在于 也不可能在于它是实在的反映或摹本 而在于它对于人类实际生存的功能 所以 真理不是一种发现 而是一种发明 因此 詹姆斯常常说 如果一个观念或信念起作用的话 它就为真 或能使我们满足的信念就为真 第三章 实用主义二 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2 对詹姆斯来说 信念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就是真理的证据 但是 为了对付别人指责他的真理观实际上把一切能达到目的的东西都叫做真理 或任何信念但是合理的 只要它对信仰者有效 詹姆斯说 效果不是等值的 我们必须根据我们的感觉来判断效果的优劣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三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一 简介二 经验理论1 近代哲学的经验理论2 杜威的经验理论三 工具主义的探索理论四 政治理论1 社会理论的类型2 民主和自由杜威 JohnDewey 1859 1952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三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一 简介二 杜威的经验理论1 杜威称近代的认识论为 旁观者的知识论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经验概念 2 杜威认为 近代哲学的经验概念有五个基本特征 1 经验只是一个认识的事情 2 经验是通过 主体性 发生的心理的东西 3 经验只面向过去 记录已经发生的事情 4 经验是简单的特殊事情的聚集 5 经验是思维的反题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三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3 传统哲学家忽略了非认识和非反思的经验 如做事 受苦 享受等经验 正是这些经验决定了一切认识的语境 人的经验首先不是反思的 而是生存实践的 又是充满各种情感 痛苦 热情 爱等等 的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就是经验是一个既是做事 又是遭受的事情 我们经受就是改变事情进程的实验 我们积极的尝试就是在试验和检验我们自己 这其中当然充满风险和冒险 这也就是所谓的探究过程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三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4 杜威认为 经验的根本特性就是它的当下性 经验是行为 受苦 享受 认识的自然执行 经验的当下性包括和连接所有这些复杂的因素 这里的经验还不同于经验者的主观心理感觉 主观感觉已经是一种反思了 而这里的经验是主观反思前的经验 或原始经验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三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5 原始的经验中都包含所谓 弥漫的质 它们是最当下的经验 如生存的苦恼或欢欣 它们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它们的发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经验首先是生存的经验 一种生命现象 那么它就不能归结为大脑的活动 经验主要不是认识 而是做事和遭受 且经常是反思前的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三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三 实验主义的探究理论1 在杜威看来 人生于世的基本使命 就是对付环境提出的种种挑战和问题 用行为主义的术语来说 就是对环境做出回应 这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探究的基本模式是 1 困惑 混乱与怀疑 2 推测性的预期 对给定的元素作试验性解释 以影响某些结果 结果 并因此而检验上面的假说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三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3 对手头的所有可定义与说明的问题的理由进行仔细的检查 检验 审查 探测与分析 4 对试验性的假说进行详细阐述 以使其更加精确 更加连贯 从而与更大范围内的事实相一致 5 将所提出的假说视为一种可以应用于现存事态的行为方案 公开采取某种行动以实现预期的探究从一个问题处境开始 以这个处境或人本身的某种改变而告结束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三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2 杜威的探究理论也是对 旁观者认识论 即传统认识论的一个纠正 他认为 生物学发展的结果已经推翻了传统的理论 哪里有生命 哪里就有行动和活动 为了使生命延续 这些活动既要是连续的 又要与环境适应 而且这种适应性调整并不是完全被动的 生命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改变周围环境的某些因素 知识被降格为从属的地位 在起源上成为第二位的 第三章 实用主义三 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 人从来就是其环境的一部分 经验是人与环境中既稳定又不稳定因素的互动 所以 传统认识论作为作为旁观者的主体 只是一个错误的虚构 从来就没有环境之外的纯粹的旁观者 另一方面 环境也是变动不居的 而不是什么永恒不变的实体 因此 旁观者认识论 的存在论预设就是根本错误的 第五章 逻辑原子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一 弗雷格的哲学逻辑化的思想 一 逻辑是哲学的出发点二 语言的意义理论1 语境原则2 含义与指称弗雷格 1848 1925 第五章 逻辑原子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二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思想 1 逻辑是哲学的本质2 逻辑构造论3 逻辑原子主义4 摩状词理论 1 目的 2 含义 3 评价罗素 BertrandRussell 1872 1970 第五章 逻辑原子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三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的思想 1 全部哲学是语言的批判2 图象论3 经验的或然性与逻辑的必然性4 语言的唯我性维特根斯坦 1889 1951 第五章 逻辑原子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四 卡尔纳普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思想 1 经验证实原则和意义理论2 综合真理与分析真理3 语言的两种职能与说话的两种方式4 物理主义与统一科学卡尔纳普 1891 1970 第五章 逻辑原子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五 赖欣巴哈的逻辑经验主义的思想 1 概率的意义理论2 概率的归纳理论3 科学发现的范围与科学证明的范围4 科学理论是假设5 没有观察到的对象问题赖欣巴哈 1891 1953 第六章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一 一 反归纳主义与经验证伪原则1 反归纳主义2 经验证伪原则3 划界标准4 形而上学实在论波普尔 KarlPopper 1902 1994 第六章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二 二 理论是大胆的猜测三 知识增长的理论四 证伪主义的整理观1 科学发展的四段式2 试错法3 从错误中学习波普尔 KarlPopper 1902 1994 第六章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三 五 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1 反历史决定论2 改良主义的 逐步社会工程 六 突现进化论的本体论1 突现进化论2 三个世界的理论波普尔KarlPopper 1902 1994 第七章 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相结合一 布里奇曼的操作主义 一 操作概念与意义理论二 操作分析与物理实在三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布里奇曼 1882 1961 第七章 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相结合二 奎因的逻辑实用主义 一 论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1 否定严格区分两种真理的原则2 否定经验证实的原则二 整体主义的科学观三 本体论承诺 恢复形而上学奎因 Quine 1908 第八章 日常语言哲学与后期语言哲学一 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 一 不问意义 只问用途二 语言游戏说1 语言是活动2 语言是游戏3 语言是工具维特根斯坦三 日常语言的优越性LudwigWittgenstein四 哲学病的治疗 到日 1889 1951 常语言的使用中去 第八章 日常语言哲学与后期语言哲学二 英国的日常语言哲学 赖尔奥斯汀斯特劳森 GilbertRyle JohnAustin PeterStrawson 1900 1976 1911 1960 1919 第八章 日常语言哲学与后期语言哲学二 英国的日常语言哲学 赖尔 GilbertRyle 1900 1976 1 句法形式与语言混乱 1 句法形式相同事实上逻辑形式不同的句子 2 四类特殊主词的 主词 谓词陈述 2 范畴错误与身心问题 1 三类陈述 2 关于心理和共相的陈述都是假设陈述3 意义理论 1 意义与指称分开 2 意义在于用法 第八章 日常语言哲学与后期语言哲学二 英国的日常语言哲学 奥斯汀 JohnAustin 1911 1960 1 日常语言是哲学研究的起点2 言语行为理论 1 反对心理主义 心理主义主张语言意义在于说者内心所想 2 主张从行为方面讨论语言的意义 3 区分陈述句与行为句 陈述句有真假 行为句无真假 4 后期观点转变 5 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 以言表意 以言行事 以言取效 第八章 日常语言哲学与后期语言哲学二 英国的日常语言哲学 斯特劳森 PeterStrawson 1919 1 论意义与指称 意义由句子语法结构决定 指称由句子的使用决定2 描述的形而上学 1 其内容包括三个层次 世界的结构 思维的结构 语言的结构 2 关于世界的结构 世界只存在殊相 第八章 日常语言哲学与后期语言哲学三 后期语言哲学 第九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一 图尔敏的自然秩序理想论 一 理论是对经验材料的系统化解释二 图象 推理法三 理论的真与假四 自然秩序理想图尔敏StephenEdelstonToulmin 1922 第九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二 汉森的观察负载理论学说 一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结合二 观察负载理论三 科学发现的方法 溯因法四 经典性学科与研究性科学 第九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三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理论 一 一 科学的发展与范式1 科学的发展是渐进和革命的不断交替2 科学的范式二 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1 常态科学时期2 反常与危机3 科学革命时期库恩 ThomasKuhn 1922 范式 1 库恩否认科学是许多能各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的单纯集合 而同意奎因的观点 认为它是由许多相互联系 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 2 范式 这个概念与 科学家集团 或 科学共同体 这个概念密切联系 科学共同体 就是指在科学发展的某一时期该学科领域中持有共同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而 范式 是 科学共同体 的成员们共有的东西 范式 3 范式 1 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所共有的 模型 或 框架 2 从心理上说它就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 库恩认为 范式并不是科学家们共同认识世界的结果 即它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识体系 而仅是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信念 由于范式并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 而仅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 因而它的产生和变化的原因根本不属于认识论的范围 无法单纯从理性中去寻找 而应象对待宗教信仰的产生和变化一样从社会心理和社会历史中去寻找 第九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三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理论 二 4 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前科学时期常态科学时期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时期三 不可知论的认识论1 不可知论和约定主义2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四 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库恩 ThomasKuhn 1922 第九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四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 一 精致的证伪主义二 科学研究纲领1 科学的最基本单元是科学研究纲领2 科学研究纲领的内在结构 1 硬核 2 保护带 3 反面启示法 4 正面启示法拉卡托斯 ImreLakatos 1922 1974 第九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四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2 拉卡托斯 ImreLakatos 1922 1974 三 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1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2 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3 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4 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进化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第九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四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3 四 精致的证伪主义真理观1 真理与经验的预见性2 精致的证伪主义的划界标准3 科学的继承性与进步性五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结合 拉卡托斯 ImreLakatos 1922 1974 第九章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四 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费耶阿本德 PaulKarlFeyerabend 1924 1994 一 科学非理性化二 科学是最新的宗教 反科学沙文主义三 无政府主义认识论 怎么都行四 乌托邦的自由社会 第十章 科学哲学的新历史主义一 夏佩尔的信息域理论 一 信息域二 科学发现的推理模式 1 构成性推理模式周期型构成非周期型构成 2 演化性推理模式三 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四 科学实在论 第十章 科学哲学的新历史主义二 蓝图论 历史认识论 一 麦克斯威的蓝图论二 瓦托夫斯基的历史认识论1 历史认识论2 认识的两种模式3 科学的合理性 第十章 科学哲学的新历史主义三 劳丹的研究传统理论 劳丹 LarryLaudan 1941 一 反实在论 批判科学实在论二 研究传统1 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2 研究传统的本质3 研究传统与具体理论的关系4 研究传统的进化三 科学进步的合理性问题 第十二章 反实在论 准实在论 后实在论一 范 弗拉森的反实在论 建构经验主义 范 弗拉森 VanFraassen 1941 一 可观察性 否认微观现象的实在性二 科学理论的建构性与经验的合适性 第十二章 反实在论 准实在论 后实在论二 杰利 哈金 法因 一 杰利的建构实在论二 哈金的实验实在论1 实验实在论2 理论 观察与实验三 法因的后实在论 自然本体论态度1 既非实在论 也非反实在论2 自然本体论态度 第十二章 反实在论 准实在论 后实在论三 罗蒂的后实在论 新实用主义的 后哲学 罗蒂 RichardRorty 1931 一 哲学的终结与后哲学1 教化性哲学与体系性哲学2 逻各斯中心主义3 镜喻哲学 表象主义 基础主义4 大写的哲学 小写的哲学 二 新实用主义三 后哲学文化四 种族中心主义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叔本华ArtherSchopenhauer 1788 1860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1 一 作为现象的世界1 在叔本华看来 充足理由律先验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同时主体还具有一种固有的表象能力 任何客体都是主体运用其先天固有的表象能力及相应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 2 主体具有表象能力在叔本华看来 世界是我的表象 但这并不是说 世界是由我创造的 也不是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而只是说它对我们呈现 或被我们表象 是我们关于它的一切判断的前提 世界就是它对我们表象的那个样子 换言之 它对我们永远只是我们表象的那个样子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有不同类型 是因为我们人有不同的表象方式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2 3 充足理由律叔本华认为 现象世界或者说表象世界并不是一团乱麻 表象不是在完全的孤立状态中向我们呈现 相反 所有的表象都是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和其它表象联系在一起 知识或科学是对这些有序关系的认识 而不是表象的任意组合 他相信沃尔夫说的 无事物无其为何存在的理由 这些关系后面一定有充足理由 即对象何以如此向我们呈现一定是有充足理由的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3 4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第一种表象方式是直观经验的表象方式 它构成物理世界的对象 第二类表象方式是抽象概念的表象式 它构成判断 第三种表象方式是对时间和空间的纯先天直观 它构成数学的对象 第四种表象只有一个 它的对象就是意志主体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4 二 作为意志的世界1 康德将本体世界置于知识之外 将它仅仅作为一个未知的X加以设定 而叔本华将这个X规定为 意志 它就是康德讲的 物自体 即独立于我们的知觉而存在的东西 作为意志 它就绝不是表象 而是在种类上不同于表象的 它是一切表象 一切客体和现象 可见性 客体性之所以出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5 2 然而 叔本华凭什么得出这个意志本体 答案是将人的本质扩大和外推 人不但是认识世界的主体 不但有意识 他也有身体 人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表象 但不同的是 身体这个表象受某种内在的机制控制 这个内在的机制 就是欲望 就是意志 意志总是趋向某个目标 总是寻求得到满足 意志同时使我们对表象世界发生兴趣 人通过自己的身体 可以清楚地发现意志的存在 是意志在支配我们行动 然后 经过简单的类比叔本华得出 一切的现象都是由意志支配的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6 三 伦理学 一 利己 恶毒 同情 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学科 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 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 希望自己快乐 希望他人痛苦 希望别人快乐 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 恶毒 同情 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 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7 1 利己叔本华认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 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个人名誉和法律规范 出于个人名誉的道德行为其目的隐含着满足自己的意欲 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敬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而迫于法律规范的道德行为则是为了规避法律惩罚 免于自己受到损失而做出的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8 2 恶毒第二种非道德的动机是恶毒 它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 叔本华认为恶毒是无处不在的 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轻微的 普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反感 人类用礼貌和聪明来掩饰这一动机 所以背后的恶意中伤和谣言诽谤便相当常见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9 3 同情同情实质上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 也就是将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 从同情出发 直到高尚无私 慷慨大量 一切对于美德的赞美词汇都出于此而没有其它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10 二 悲观主义1 意志从根本上说是盲目的 是没有理由与根据的 理由与根据之适用于 不适用于意志 意志是一种盲目的冲动 一种无穷的努力或永恒的生成 它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 意志实际上是一种生命意志 它表现为动物的自我保护和繁殖后代的本能 也表现为人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种种活动 然而意志既然是一个无穷的追求 那么它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 所以叔本华又把意志称为 饥饿意志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11 2 叔本华说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象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 既然如此 人生在整个根性上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人生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的痛苦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12 3 既然痛苦是由生命意志所产生 那么根绝痛苦的办法似乎也只有弃绝生命意志一途 讲到弃绝生命意志 人们立刻会想到自杀 但叔本华认为自杀是对意志的屈服 而不是否定意志 自杀妄图以一次意志行动来消灭自己的身体 以为这样就消灭了意志 殊不知 身体只是意志的现象 意志在这里正是通过取消自己的现象来肯定自身 反而使意志得以更强烈的表现 所以自杀不能取消意志 第十三章 意志主义一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主义 13 4 叔本华认为 通过禁欲主义和苦行来取消垃圾主义和自我欲望就是取消意志 强制自己不去做自己很想做的事 反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不反对别人对自己做不道德的事 欣然接受任何损失 任何羞辱 把这些当作考验自己不再肯定意志的机会 以苦行来降服和灭绝意志 欣然接受死亡 第十一章意志主义 尼采 1844 1900 第十一章意志主义第二节尼采及其哲学思想 一 尼采其人 1844 1900 二 批判理性至上三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上帝死了四 超越人生 超人哲学 第十一章意志主义第二节尼采及其哲学思想 一 尼采其人 1844 1900 一 主要经历1864年以前 1864 1869 1869 18791879 1889 1889 1900 二 主要著作1 教授时期 悲剧的诞生 1872 人性的 太人性的 1878 2 流浪时期 朝霞 1881 快乐的知识 1882 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 1884 超越善恶 1886 道德的谱系 1887 偶像的黄昏 1888 看哪这人 1888 3 未完成的 死后由他妹妹整理出版的 权力意志 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三 主要争议 1 其作品到底仅仅是疯人疯语 还是伟大的哲学著作 海德格尔对他的推重 2 对其伦理学说的两种相反的评价 3 对 超人 理论的两种相反的评价 4 说明 其妹妹伊丽莎白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反犹主义者 她很有可能篡改了尼采的手稿 二 批判理性至上 一 悲剧的诞生 1872 对理性的批判 1 希腊悲剧的衰落命运 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三大悲剧家 埃斯库罗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得斯 美狄亚 美狄亚 有大量的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分析 二 批判理性至上 一 悲剧的诞生 1872 对理性的批判 1 希腊悲剧的衰落命运 1 阿波罗以他的神圣光辉普照大地 使万物呈现出华美的外观 在这种精神的孕育下 希腊的造型艺术登峰造极 希腊的雕塑和不朽的建筑成就 都是日神精神所孕育的艺术精华 所以 日神精神代表 美丽 宁静和冷静的理性 二 批判理性至上 一 悲剧的诞生 1872 对理性的批判 1 希腊悲剧的衰落命运 2 而狄奥尼索斯代表人们内心强烈的情绪冲动 这种冲动最酣畅淋漓的表现就是人在酒醉时 人们无所顾忌地豪饮滥醉 放浪形骸 在酒神精神的激荡下 产生了具有强烈动律感的艺术形式音乐和舞蹈 所以 酒神精神代表着非理性 二 批判理性至上 一 悲剧的诞生 1872 对理性的批判 1 希腊悲剧的衰落命运 3 悲剧就是生命本身的宣泄 而在欧里庇得斯那里 悲剧变成了理性的客观认识过程 悲剧的情节不是悲剧人物命运的自然流淌 而是更多的理性分析 悲剧中的理性精神代替了非理性的精神 悲剧衰落了 二 批判理性至上 一 悲剧的诞生 1872 对理性的批判 2 哲学的命运 1 一般人认为 西方古代哲学的兴起正是开始于苏格拉底 而尼采却看到这其中哲学包含的一个重大转折 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苏格拉底原则 美德即知识 拥有知识就会拥有美德 因而就幸福 这个转折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 尼采描述道 二 批判理性至上 一 悲剧的诞生 1872 对理性的批判 从此 求知欲不可思异地泛滥于整个有教养的阶层 科学被当作一切大智大能的真正使命汹涌高涨 从此不可逆转 由于求知欲的泛滥 一张普遍的思想之网笼罩全球 甚至奢望参透整个太阳系的规律 因此 苏格拉底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从苏格拉底开始 概念 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活动和最堪赞叹的天赋 二 批判理性至上 一 悲剧的诞生 1872 对理性的批判 2 哲学的命运 2 这个转折点的特点就是知识高于一切 包括生命 理性至上主义从此支配了西方的文化 科学受它的强烈妄想的鼓舞 毫不停留地奔赴他的界限 它的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界限上触礁崩溃了 科学的局限不是别的 就是生命本身 生命本身是无法用逻辑去把握的 因为它是永恒的生成 是不确定的 二 批判理性至上 二 偶像的黄昏 1888 对哲学中理性的批判 1 这样的哲学缺乏 历史感 什么叫历史感 就是具体 就是此时此地此感 几千年凡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的木乃伊 没有一件真实的东西活着逃脱他们的手掌 理性的作用无非是把流动的历史凝固化 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 结果是扼杀了事物生灭变化的过程 扼杀了生命 二 批判理性至上 二 偶像的黄昏 1888 对哲学中理性的批判 2 这样的哲学拒绝 感官的证据 理性至上主义者认为感官是不可信的 而尼采强调感官和体验的重要性 因为这是和生命直接相关的 三 简评 三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上帝死了 一 尼采批判上帝的角度 价值观的角度 1 远在尼采之前 事实上 上帝存在的基础自文艺复兴以来就已经开始瓦解 这种瓦解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自然科学对未知领域的开拓 各国政治风暴对神权统治的扫荡 哲学变革对蒙昧的世界观的冲击 使上帝在认识论 社会历史理论 和本体论中都失去了栖身之地 三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上帝死了 一 尼采批判上帝的角度 价值观的角度 2 但是 欧洲人为什么还要进教堂 拜上帝呢 那是因为基督教伦理还在 在没有新的信仰与之相抗衡的情况下 人们不愿意失去这唯一的精神寄托 3 欧洲人近两千年来的精神生活 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全都寄托于上帝 尼采的一声断喝 上帝死了 把欧洲人直接推向了信仰危机的悬崖 强迫他们面对价值真空的万丈深渊 三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上帝死了 二 上帝死了 关于上帝之死的原因 尼采给出了两个寓言式的说明 1 一是从一个大白天打着灯笼寻找上帝的疯子口中说出 是我们把他杀死的 你们和我 我们一起杀死了他 快乐的知识 我们为什么要杀死他 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 中那个最丑陋的人道出了真相 上帝明察一切和人类 所以他不能不死 这样一个见证人活着 人类是不能忍受的 这是说人类杀死了自己的监督者 暗喻基督教伦理与人类本性不相容 三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上帝死了 二 上帝死了 2 另一个说明是 上帝也有他的地狱 这就是他对人的爱 上帝年轻时艰辛而好复仇 后来渐渐年老 温和而慈悲 最后有一天为他的过多的同情而窒息 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 这是暗喻犹太教和基督教由反抗的宗教蜕变为顺从和怜悯的宗教的历史 并把它的灭亡看作是它柔弱化的必然结果 基督教的柔弱化必将使其道德沦为 奴隶的道德 因而最终遭到唾弃 三 主人道德 和 奴隶道德 1 所谓 主人 和 奴隶 不应狭隘地理解为两种等级身份 诚然 在追溯 奴隶道德 的起源时 尼采把它看作古犹太人在沦为奴隶民族后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后来的基督教强化了这一价值观念 就欧洲现状而言 尼采则认为奴隶道德几乎遍及社会一切阶层 尤为市民阶层所信奉 主人道德却只能在少数优秀者身上发现 而且往往遭到压制和排斥 三 主人道德 和 奴隶道德 2 主人 的基本特征是坚强而独立 相反 懦弱而从俗则是 奴隶 的性格面貌 3 在对 自我 的态度上 主人 是价值的自我立法者 他有自己决定价值的能力 他为了他所珍视的事物 敢于 和全世界对抗 而奴隶则怯懦 懒惰 没有个性 逃避责任 循规蹈矩 遵从习俗 随舆论而沉浮 尼采懂得 习俗和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 天天听着关于我们的批评 甚至揣摩人家心中对我们的想法 这会毁灭掉最坚强的人 朝霞 三 主人道德 和 奴隶道德 4 在对他人的关系上 尼采把奴隶道德归结为同情 比如基督教所提倡的 爱别人 爱邻人 尼采从心理和效果两方面对同情进行分析 1 从心理上看 首先 同情是一种弱者的心理 一个坚强的人 自己能忍受痛苦 他不在别人面前轻易抛洒自己的眼泪 这样的人知道痛苦的价值 往往希望别人也不要看轻痛苦 出于对别人的尊重而不轻易流露同情 相反 弱者缺乏承受痛苦的能力 神经脆弱 因而容易发生同情 三 主人道德 和 奴隶道德 其次 同情与尊重是两种相反的感情 在同情中蕴涵着对他人的不尊重 比如说 我们对某人非常尊重 羡慕 甚至崇拜 后来突然发现他有痛苦 并且需要我们的同情 这时我们就会欣然同情他 同时也削弱了我们对他的尊重 同情一个人意味着把他看成一个弱者 谁会去尊敬一个弱者呢 再次 在同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不真诚 那些爱表示同情的人 内心深处是在寻求一种作为施恩者的满足 更有些人所谓的同情 不过是拿别人的痛苦当消遣 尼采讽刺地写道 他居于不幸中了 同情者 于是走来 将他的不幸描画一遍 于是他们满足而且飘然走开了 他们哀不幸者的痛苦犹如自己的痛苦 很好地消磨了一个下午 朝霞 三 主人道德 和 奴隶道德 2 从效果看 正如前面所说 同情伤害了痛苦者的自尊 如果他是强者 你把他当弱者来同情是一种伤害 如果他是弱者 你的同情只会使他更加感觉自己的弱势与无力 不求自强 也是一种伤害 说明 尼采并非反对向痛苦者伸出援助之手 问题是 第一 最大的帮助是唤起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 第二 帮助必须真诚 而真诚的标准仍然是不要伤害痛苦者的自尊自强之心 三 主人道德 和 奴隶道德 5 在对未来的关系上 奴隶 安于乐命 满足现状 主人却积极进取 勇于创造 尼采有如下描述 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 奴隶不知生命还有更高的意义 他们安心地坐在泥塘里 嘲笑一切热情的行动 他们如群居的绵羊 柔顺而驯服 他们谦卑地怀抱着渺小的幸福 像苍蝇一样在向阳的玻璃窗上嗡嗡 他们是精神世界的老农 垦掘着旧思想 看不见新思想 而主人道德鼓励人进取和创造 我根本厌恶那种道德 它教人 不要做这 放弃 压制你自己 相反 我喜欢那种道德 他催促我做点什么 再做点什么 从早到晚地做 除了好好做 此外什么也不想 三 主人道德 和 奴隶道德 6 在对人生的态度上 奴隶道德最大的特点是虚伪 怯懦者必然虚伪 因为他没有面对真实的勇气 一个人出于怯懦而从俗 采取一种把他人意见当作自己意见的虚伪态度 最后就习惯于虚伪 虚伪演变成了他的本性 朝霞 那么 怎样才算真诚 尼采认为 其一 假如我们不把别人的名誉在私下一如在人前保持 我们便不算是好人 其二 假如我们必须慈悲 我不愿被人称道 假如我被人称道 我宁肯远离 我宁肯蒙面而遁 在被人认出之前 三 主人道德 和 奴隶道德 7 简评 1 通过对奴隶道德的批判 我们可以看到 尼采的道德理想是造就一种健全 坚强 独立 进取 真诚的人的类型 用他的话说 他是为了达到 一种尽其可能的最高力度和人的类型的壮丽 尼采全集 第七卷 因而其积极意义不难看出 三 主人道德 和 奴隶道德 7 简评 2 基本上是铺陈自己对奴隶道德的批评 却短于分析弊端产生的社会根源 即如奴隶性格 其形成虽有自身因素 但主要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因而扫除奴隶性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职安全生产培训内容课件
- 重庆混凝土管理办法
- 集团相关方管理办法
- 拆迁安置补偿委托合同6篇
- 企业挂牌安全培训课件
- 纪检办案经费管理办法
- 社区私房占用管理办法
- 手术增强现实临床验证-洞察及研究
- 小学法律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应聘书、入职表可视为合同文件吗
-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暑假作业含答案(共21天)
- 院感知识:手卫生
- 希沃录制知识胶囊操作指南
- (完整)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 篮球特色课程说课模板
- 代加工洗涤合同范例
- 中西医治疗心血管病
- 全国风压及雪压基本值表
- 电力系统规划教案
- 联合救治房颤患者的协议书
- 企业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