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1页
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2页
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3页
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4页
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的分类,呼吸道病毒包括: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 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 胞病毒、麻疹病毒、腮 腺炎病毒其他病毒科 腺病毒、风疹病毒、鼻 病毒、冠状病毒,一、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引起人和动物流感 甲型流感病毒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和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流感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球形直径80-20nm,新分离株丝状多于球形有包膜,单链分片段的RNA病毒。,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血凝素(HA)柱状,三聚体,基本上以相同的间距覆盖了病毒的全部表面HA1(病毒吸附)HA2(核衣壳释放)保护性抗原,血凝抑制抗体(保护性抗体) 神经氨酸酶(NA)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不平均分布在病毒表面,而是聚合成群。与病毒释放有关。,流感病毒的内部结构,核衣壳病毒分片段的RNA,结合有核蛋白(NP)以及与复制和转录有关的三种依赖RNA的RNA多聚酶蛋白。呈螺旋对称。基质蛋白(M蛋白)覆盖在核衣壳外面,M蛋白抗原性稳定,也具有型特异性。外膜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流感病毒的结构,核心:,分节段的(-) SSRNA,核蛋白(NP),RNA多聚酶,基质蛋白(M蛋白):,具型特异性,包膜:,刺突,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M1,M2,流感病毒的复制,病毒侵入遗传物质的释放病毒的复制与病毒蛋白的合成病毒的装配出芽,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 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 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致病性与免疫,致病性:,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致病机理:病毒不入血,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同型有1-2年免疫力,免疫物质为sIgA及中和抗体(IgG 、IgM),免疫性:,传播途径:病毒飞沫,呼吸道传播,流感病毒的其他生物学特性,培养特性 可在鸡胚和培养细胞中增殖;培养液中加入胰液,促使HA裂解,可扩大培养细胞范围。抵抗力 不耐热,对干燥、乙醚、甲醛和乳酸等敏感。,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抗原检测 直接从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细胞中检测抗原分型鉴定 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流感的防治,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灭活疫苗 病毒表面抗原疫苗 减毒活疫苗,二、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与正粘病毒一样,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的单负链RNA病毒,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病毒体积大(-)ssRNA不分节段包膜刺突蛋白不同(HN、H、G、F蛋白),1、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麻疹病毒是麻疹的病原体。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光,结膜炎、鼻炎、咳嗽是三个主要的前驱症状。麻疹本身可自愈,但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麻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及免疫,包膜刺突为H蛋白和F蛋白免疫力牢固,抗H抗体和抗F抗体可抵御再感染恢复期主要为细胞免疫母亲抗体可保护新生儿,麻疹病毒的传播,人是麻疹病毒的自然宿主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通过飞沫或鼻腔分泌物传播,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入侵(CD46为病毒受体),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侵入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多种组织、器官受累,表现为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等,潜伏期,前驱期,出诊期,恢复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潜伏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前驱期,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其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 可留有暗红色小点;,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出现红色细小内疹。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12日,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出诊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恢复期,麻疹的预防,鸡胚细胞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我国接种年龄为8个月,发达国家一般为15个月7岁时再次免疫孕妇不宜接种疫苗紧急被动免疫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2、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传播方式,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 病原体,人是其唯一宿主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咳嗽、喷嚏、说话都可传播病毒学龄儿童为易感人群出现症状前23天及症状消失后9天仍有传染性,致病性,潜伏期23周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内增殖入血,病毒随血侵入腮腺及其它器官主要症状为腮腺肿大睾丸炎、卵巢炎及病毒性脑炎可获牢固的免疫力,3、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scytial virus,RSV),传播方式,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成人-上呼吸道感染通过手、污染物品和呼吸道传播易在冬季流行是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RSV的致病机制,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病毒不入血支气管坏死物与粘液、纤维蛋白粘连在一起,易导致气道阻塞可并发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RSV的免疫及预防,感染后免疫力不强,不能防止再感染至今未有有效的预防疫苗,三、其他呼吸道病毒1、腺病毒(adenovirus),线型双链DNA,不分节段基因组长3000042000bp,编码约30种蛋白病毒无包膜,二十面立体对称,直径约7090nm具12个顶角和纤维刺突,腺病毒,传播途径,粪-口途径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 手-眼途径性接触,预防及治疗,普通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可产生牢固的免疫力母亲的抗体对新生儿有保护作用目前无理想疫苗,2、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单正链RNA,有包膜包膜刺突有血凝性核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致病性,儿童是主要易感者呼吸道传播局部淋巴节增殖后经病毒血症散播全身可垂直传播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预防及免疫,自然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母亲抗体可保护胎儿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三联疫苗(MMR),3、 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冠状病毒:普通感冒、咽喉炎的主要病原体,也会引起腹泻或胃肠炎 SARS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的病原体,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冠状病毒,1)形态:呈多形态,()ssRNA,不分节,核衣壳呈螺旋对称人冠状病毒有68个多肽有包膜,表面有突起,2)抵抗力,对理化因素耐受力差,37C数小时丧失感染力对脂溶性溶剂及UV敏感致病性: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SARS冠状病毒,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2003年WHO宣布,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称为SARS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并不是已知的冠状病毒的突变株,两者的基因进化相距很远,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形态:,病毒颗粒呈不规则形有包膜有刺突,形如花冠,结构:,核心:正链ssRNA衣壳:N蛋白N蛋白结合于RNA上,是SARS病毒重要的结构蛋白,包膜:,E蛋白:evelope包膜蛋白S蛋白:spike刺突糖蛋白,是病毒主要的抗原M蛋白:membrane跨膜蛋白,,抵抗力:,对脂溶剂敏感不耐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