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ppt_第1页
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ppt_第2页
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ppt_第3页
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ppt_第4页
第五讲--古代印度文学.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古代印度文明 中国古籍称之为 身毒 天竺 贤豆 等 印度 美好明亮之意 摩汉卓达罗 哈拉巴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孔雀王朝 笈多王朝月护王的孙子阿育王种姓制度 四种姓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吠陀教 婆罗门教 佛教 耆那教 印度教 古代印度的版图包括现在的印度 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 因分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区 故又称 五印度 五天竺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化的发源地 考古发现 在古代印度西北部的摩汉卓达罗和哈拉巴两个地方 现均属巴基斯坦 大约在公元前3000多年时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有初具规模的城市居民点 还有文字符号和图画 这是印度河流域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Dravida 创造的古老文化 公元前2500 前1750 印度雅利安人 约BC2000 雅利安人 伏尔加河流域 希腊 拉丁人的祖先 波罗的海民族和斯拉夫人的祖先 一支向西进入伊朗 波斯 进入巴比伦 进入印度 前1750左右 伊朗雅利安人与印度雅利安人同种族 同一文化渊源 在语言 宗教 神话等方面关系密切 恒河 圣河 恒河母亲 阿育王 约前273 前232 月护王的孙子孔雀王朝最伟大的人物 被史学家认为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杰出的当政者之一 尚佛 电影 阿育王 海报 二 古代印度文学 三个时期 1 吠陀时期文学 公元前15世纪 前5世纪 2 史诗时期文学 公元前5世纪 公元后3 4世纪 3 古典时期文学 公元前后 12世纪 又叫做吠陀文献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吠陀 原意是知识 学问 智慧 后转化为教义 经典之意 有狭义的吠陀和广义的吠陀之分 1 吠陀时期文学 狭义的吠陀文学 指 吠陀本集 简称 吠陀 即 四吠陀 包括 梨俱吠陀本集 娑摩吠陀本集 夜柔吠陀本集 阿闼婆吠陀本集 四部 吠陀本集 是吠陀教的圣经 广义的吠陀文学 除了 吠陀本集 外 还包括 梵书 15部 森林书 8种 奥义书 200多种 吠陀语 吠陀本集 大都使用诗体 所使用的语言叫 吠陀语 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拼音文字之一 从左到右横写 属于印欧语系 是印度的 雅语 有如中国的 文言文 也是印度古典梵语的前身 印度传统文学 神话的文学 大梵天 毗湿奴 湿婆 2 史诗时期文学 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往世书史诗 36部 佛经文学佛教文学 佛本生经 佛教寓言故事集 3 古典时期文学 五卷书 婆罗门教寓言故事集 首陀罗迦的 小泥车 迦梨陀娑的 云使 抒情长诗 沙恭达罗 诗剧 文艺理论著作 舞论 又译 戏剧学 味 情由 情态 不定情 迦梨陀娑 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古典梵剧的最高代表 印度的莎士比亚 迦梨陀娑 的意思是 迦梨 时母 女神的奴仆 抒情长诗 云使 三部传世剧作 摩罗维迦与火友王 优哩婆湿 沙恭达罗 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迦梨陀娑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加以纪念 沙恭达罗 席勒在一封信中断言 在古希腊没有一部诗剧能够在美妙的女性的温柔方面 或者在美妙的爱情方面与 沙恭达罗 相比于万一 1791年歌德曾写诗赞美说 倘若要用一言说尽 春花秋实 大地天国 心醉神迷 惬意满足 那我就说 沙恭达罗 国王豆扇陀和净修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悲剧 梵语属于印欧语系 是古代印度的文学语言和标准语言 也是印度的宗教语言 用一种叫 天城书 Devanagari 的字母书写 天城书字母是从古普塔手写体的变体 七世纪出现的最早的碑文 发展起来的 梵语从左至右书写 它的字母表由四十八个符号组成 其中三十四个是辅音 十四个是元音或双元音 这个字母表被看作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文字系统之一 从公元1至12世纪 梵语是印度古代通用的标准语言 印度古典文学时期又叫做 梵语古典文学时期 梵语 全球最长的史诗 仅 摩诃婆罗多 的篇幅就是荷马史诗总和的8倍 全部 圣经 篇幅的3倍 以古代印度最流行的诗律输洛迦写成 每颂即一节诗 共32个音节 分两行排列 双行诗体 作四句吟唱 没有尾韵 摩诃婆罗多 10万颂 即20万行 罗摩衍那 2 4万颂 即4 8万行 两大史诗 史诗 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 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形象 结构宏大 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 史诗说是世界通行的说法 沿用了18 19世纪的欧洲人的定义 而印度传统习惯是把 摩诃婆罗多 称为 历史传说 称 罗摩衍那 为 大诗 世界最长的史诗 据1979年版 圭内斯世界纪录大全 载 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民间叙事诗 玛纳斯 长达50多万行 比印度史诗 摩诃婆罗多 还长约1 5 另据1984年7月10日 人民日报 载 中国藏族史诗 格萨尔王传 长约60多部 近200万行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卷 格萨尔王传 约有100多部 迄今发现的藏文版本已达50多部 但 格萨尔王传 比 摩诃婆罗多 晚1000多年 把印度两大史诗誉为 最长 是长期以来世界通行的说法 就形成书面形式之早和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这点来说 用此旧说也有合理处 一 两大史诗形成之谜 摩诃婆罗多 标明的作者是毗耶婆 这是音译 意译为广博仙人 又名岛生黑仙人 罗摩衍那 的作者相传是蚁垤仙人 这是意译 音译为跋弥或瓦尔米基 印度两大史诗的形成是一个以民间口头创作为基础的长期流动 不断膨胀的漫长过程 带有流动性 随意性和开放性 是印度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两大史诗 摩 的现在形式大约形成于公元前4世纪直至公元4世纪 罗 的主要部分大约是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数百年的产物 摩诃婆罗多 反映的是比较原始落后的印度西部文化 罗摩衍那 则展现了比较先进的印度东部文化 二 两大史诗的基本结构与情节 1 摩诃婆罗多 题意 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 印度教把四吠陀当作宗教神圣经典 摩诃婆罗多 又被认为是阐明印度教全部实质的 第五吠陀 它是印度人民心目中的圣经 酥酪中的醍醐 医药中的长生酒 水中的海洋 四足兽中的牛 一部能征服敌人 占领土地的 胜利之歌 史诗中的史诗 基本结构 10万颂 分为18篇 初篇 大会篇 森林篇 毗罗吒篇 备战篇 毗湿摩篇 德罗纳篇 迦尔纳篇 沙利耶篇 夜袭篇 11妇女篇 12和平篇 13教诫篇 14马祭篇 15林居篇 16杵战篇 17远行篇 18升天篇 史诗后面附有 诃利世系 故有时称为第19篇 实际上这是一部独立著作 三种内容 一是史诗中心故事 婆罗多后裔俱卢族与般度族之间的战争 二是许多插话 有200个左右 主要出现在 初篇 和 森林篇 三是关于政治 法制 哲学 宗教风俗和道德规范等非文学性诗体著述 是说教内容 主要出现在 毗湿摩篇 和平篇 和 教诫篇 其中的 薄伽梵歌 最重要 出现在第六篇即史诗的核心 毗湿摩篇 中 插话 世所公认的最好的插话是 那罗传 和 莎维德丽 它们都出自 森林篇 这是坚战兄弟流放森林的时候林中仙人为安慰他们而讲述的两个故事 那罗传 讲的是国王那罗和美丽坚贞的妻子达摩衍蒂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莎维德丽 是莎维德丽与死神周旋救回丈夫萨蒂梵性命的故事 薄伽梵歌 宗教哲学诗长期以来 特别是近现代 成了印度教的神圣经典 对印度的社会 政治 道德和宗教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 薄伽梵歌 是 摩诃婆罗多 的核心之核心 摩诃婆罗多 是对 薄伽梵歌 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诠释 史诗中心故事的基本情节可分为以下5个层次 纵火阴谋 五子同妻 赌博骗局 俱卢大战 尾声 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 中译本 怖军中毒 般度五子被流放 黑公主受辱 阿周那 黑天 2 罗摩衍那 书名意为 罗摩传 或 罗摩的漫游 这部史诗在印度被称为 最初的诗 大诗 众诗中之最优秀者 蚁垤被誉为 最初的诗人 具有诗歌之祖的崇高地位 基本结构 全诗共分七篇 一 童年篇 序曲 二 阿逾陀篇 宫廷阴谋 罗摩被流放 三 森林篇 林中生活 悉多被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 四 猴国篇 五 美妙篇 六 战斗篇 七 后篇 补叙罗波那 哈奴曼的事迹 悉多入地 罗摩归天 三种成分的有机结合 一是阿逾陀城宫廷阴谋的传说 二是罗摩因悉多被劫而与十首魔王罗波那大战的故事 三是一些自然神话 基本内容 罗摩衍那 印度长篇叙事诗的典范 深得人民的喜爱 正如诗中所说 只要在这大地上 青山常在水常流 罗摩衍那 这传奇 流传人间永不休 印度教圣经 少年罗摩降妖 驼背女奴进谗言 哈奴曼拜见罗摩 罗摩与悉多 悉多被劫 三 思想内涵考察 1 宗教角度2 社会 历史批评角度3 审美心理学角度4 伦理学角度5 哲学角度 1 宗教角度 两大史诗几乎包含了各个宗教派别教义的基础 吠陀教 婆罗门教 佛教 耆那教 印度教 但这两部史诗被列入印度教的经典 所以 其宗教意识以印度教教义为主体 尤其是毗湿奴教派的观点 2 社会 历史批评角度 人国 猴国 魔国争夺王权的斗争 摩诃婆罗多 写列国纷争 罗摩衍那 所反映的是王国统一战胜森林 流放 战乱的问题 从一妻多夫 一夫多妻制 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种姓矛盾 罗摩 刹帝利 和持斧罗摩 婆罗门 决斗的故事 同刹帝利罗摩对立的是婆罗门罗波那 民族矛盾 雅利安人与土人之争 还有雅利安人的农业文明对南印度如楞伽岛 斯里兰卡 的游牧文明的征服 宗教派别之争 印度婆罗门教和锡兰 斯里兰卡 佛教的冲突 3 审美心理学角度 印度古代文艺理论把文学作品中所带有的感情色彩分成十种 情味 或 情调 艳情 滑稽 悲悯 暴戾 英勇 恐怖 厌恶 奇异 平静和慈爱 两大史诗对这些情味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而且使这些情味的表现都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地步 罗 情味的基调是 悲悯 摩 是 平静 4 伦理学角度 古印度两大史诗的故事都被投射到一个宇宙的背景上 婆罗多大战和罗摩的故事仅仅只是天神们与阿修罗们之间不断发生的斗争中的一个偶然事件 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阶段 斗争的焦点是达磨与非达磨的矛盾冲突 这是敌对原则之间的较量 史诗以此设置 评价人物 安排情节发展 从而形成贯穿始终的 基本的 显在的主题 宣扬达磨 法 正法 达磨是音译 法 正法是意译 即氏族社会晚期 奴隶制时代 封建社会初期理想的伦理道德观念 天神与阿修罗的战斗 薄伽梵歌 第十六章中所说的 神阶 与 魔阶 两类性格 属于 神阶 的是行达磨的正面形象 勇敢无畏 心地纯洁 坚定不移 宽大为怀 自我克制 超然物外 正直诚实 信守诺言 属于 魔阶 的是不行达磨的反面角色 他们的品质刚好相反 虚伪 傲慢 易怒 自高自大 蛮横无礼和无知无识 这是以神话原型思维方式所得出的理想中存在的两个世界的对峙 以虔信的态度认为这个世界是有一个道德管理方式的 正是法 达磨 与非法 达磨 之间的冲突 也就是正确与谬误 光明与黑暗之间永无休止的冲突或截然对立 才使人类逐步摆脱原始蒙昧 走向秩序井然 宁静和平的文明世界 达磨 本初存在之法即世界之秩序 是合乎自然 扶持一切众生的事物或行为 它力图使所有的人结合在一起 相互给予权利并承担责任 这样 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 它是人类之法 是维持社会存在的体系 达磨的具体内容复杂多样 有 吠陀 之达磨 有国王之达磨和百姓之达磨 有父之达磨和族之达磨 有种姓之达磨 有布施之达磨 有在灾厄中实行的达磨 有求解脱的达磨 还有妇女的达磨 等等 它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之上的至高无上的 天造地设的 恒定不变的价值标准 与非达磨绝对地二元对立 泾谓分明 又因为达磨所强调的是为了群体利益责任高于一切 所以在具体行动过程中可以舍弃自己 个体 不择手段 5 哲学角度 婆罗门教哲学 顺世论哲学 佛教哲学 耆那教哲学 印度教哲学 婆罗门教哲学 奥义书之后婆罗门教六大派正统哲学 尤其是数论 瑜伽派 弥曼差派 吠檀多派 俱卢之野 就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象征 发生在神圣的 俱卢之野 的婆罗多大战就是人内部的精神冲突 最高的自我与经验的自我 肉身的自我 在普遍的历史背景上的投射 罗摩精通阿提茫 音译 意思是 神我 一般含义为 最高的真理 有时与 梵 等同 罗摩衍那 描写了罗摩如何以最高的自我战胜卑下的自我 黑天 阿周那 毗湿摩 印度教哲学 薄伽梵歌 是 摩诃婆罗多 的核心 这部宗教哲学诗的中心内容是薄伽梵 黑天的尊称 向阿周那阐明达到人生最高理想 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